原标题:大蒲柴河蝲蛄豆腐 来源:吉林日报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史称敖东古城明珠的大蒲柴河,在茂密原始森林气息的滋养下,隽永向远,诚迎八方来客。
大蒲柴河镇地处长白山腹地,南有富尔河沿屯流过,东、西山为对头山,东南山下有珍珠门水电站,北面是寒葱岭。大蒲柴河村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次前往,是拜访蝲蛄豆腐传人相同亮师傅。
蝲蛄,又被称为“淡水龙虾,”为杂食性生物,以食细小微生物、虫类及藓苔等颗粒为主食。冬季也食用越冬的林蛙。躲避时常见潜入石下,有时也钻进土洞中和树根里,行走靠尾部反向划水。蝲蛄的生长通过蜕壳来实现,每蜕掉一次壳就长大一圈,蜕掉的壳软而成型。蝲蛄肉嫩质白,营养丰富。
“蝲蛄豆腐”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努尔哈赤曾将它作为御宴。现在,唯有身居大山深处的大蒲柴河一带,至今还保留着最传统的蝲蛄豆腐制作方法。
2014年,大蒲柴河蝲蛄豆腐被列入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值中午,我们走进了某食堂。后厨马勺有节奏的翻响声入耳,这是相师傅正为我们做蝲蛄豆腐呢。片刻,耳边传来洪亮的声音:“你们好,欢迎来到大蒲柴河。”一位中等身材、满面红光、双目有神、身着白大褂的长者一边在围裙上擦手,一边向我们走来。他就是远近闻名的蝲蛄豆腐传人相同亮师傅。
说明来意,相师傅高兴地说:“大蒲柴河蝲蛄豆腐,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工艺,还有富尔河清纯的水质,能不鲜美吗?”说话间,他转身走向厨房,端出一个罐形石臼,灰黑色,上宽下窄,纹路从底部向臼口延伸,臼口比相师傅巴掌大一些,臼里放着一个石棒。
“你们看,这就是我三十余年做蝲蛄豆腐的宝贝,现在这东西可是稀罕物了。”罐状石臼不大,很沉,我小心翼翼拎起石棒,并用石棒探及罐底,厚重的磨合声抵达心底。
年轻时的相师傅在大蒲柴河一带拜了好多位师傅,掌握了东北长白山地区蝲蛄豆腐的制作手艺。相师傅跟我们讲起了蝲蛄豆腐的制作方法。
首先将纯野生蝲蛄清洗干净,把虾尾线抽出,然后把蝲蛄上边的硬壳揭下来,在硬壳里边有一个虾黄,通常把虾黄甩出来放到碗里备用,等蝲蛄豆腐出锅前把虾黄放到里边。
揭掉硬壳后的下一道工序就是轻轻敲打蝲蛄剩余的硬壳,轻重十分关键。砸扁后要捣碎,现在许多人用刀在菜墩上剁,或是用先进的打磨机进行绞碎。但大蒲柴河最早纯手工做法是把蝲蛄放在一个大石盘中间,为了不让蝲蛄在捣砸中飞溅,通常会把大石盘中间凿出一个浅坑,用石棒捣碎,保存了蝲蛄肉质的原味、鲜美。后来延续到用石臼捣碎。被捣碎的蝲蛄粘连在一起,然后放上清水,用纱布反复过滤,过滤的纱布要成大块,布眼不能粗,只有密实的纱布才能挤出蝲蛄橘红色鲜亮亮的肉汁。下一道工序就是大铁锅发挥作用了。木柴燃烧的灶膛蹿出通红的火苗,制作师傅满面红光地在大铁锅里倒上油,油七八分开后倒入水,待水沸后再把蝲蛄肉汁倒进锅里,然后用木制炝刀一层一层起,起一层就出一层,等把蝲蛄肉都炝完了,蝲蛄豆腐就出来了,出锅的时候放些韭菜或是芭蒿。相师傅做蝲蛄豆腐一直保留着用石臼捣碎蝲蛄,韭菜要用头伏的头刀韭菜,而芭蒿叶取上半部嫩绿处,底端舍去。
相师傅还告诉我们,小时候老辈人做蝲蛄豆腐时,都会先唱上一段歌谣:“长白山脉有蝲蛄,砸巴砸巴做豆腐。五花汤水冒仙气儿,谁要吃了谁有福。”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2010年,《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来到大蒲柴河镇采访相师傅,拍摄了他做蝲蛄豆腐的全部过程。
每每来长白山旅游的人,都会慕名来到大蒲柴河品尝蝲蛄豆腐。相师傅高兴地说:“有着传统记忆源头的大蒲柴河,应该好好保护,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来,了解大蒲柴河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非遗文化和红色旅程。”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