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专利为生物育种引来源头活水

创新与专利为生物育种引来源头活水
2021年11月03日 07:36 媒体滚动

原标题:创新与专利为生物育种引来源头活水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赵哲 王雷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和相关知识产权问题。前不久颁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并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

  笔者通过专利大数据研究,全面分析该领域产业和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明晰关键技术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的专利布局、发展路线、专利风险等,对具有重要影响的营商主体孟山都和先正达进行深入研究,研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生物育种行业影响,进而为我国育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建议。

  促进合作,夯实创新基础

  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源头和关键。为此,国内外企业都对该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和专利布局。生物育种的显著提高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全球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呈逐年上升态势,近10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和美国是该领域主要专利申请国。3大种业巨头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达的相关专利申请量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中国创新主体虽已开始重视专利布局,但目前绝大多数机构并未走出国门。从我国该领域专利布局看,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最多,随后是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专利申请量相对较少。目前,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国内申请人均为高校和研究机构,这说明我国生物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

  从时间维度看,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申请量呈波浪状。中国已超越美国成该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申请人在海外专利布局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SSR和SN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标记。陶氏杜邦是SSR技术主要持有者,SNP技术主要持有者是孟山都、先正达和陶氏杜邦。目前,国外企业对玉米和大豆的专利布局非常重视,对其他作物研发力度相对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特别关注水稻,尤其应重视对重要农艺性状以及抗非生物胁迫连锁SSR或SNP标记的开发,先在国内获得知识产权,并尽快抢占国内市场。

  扬长避短,培育核心专利

  转基因育种技术近20年来申请量呈现出波动状态,这与各国转基因育种政策不同有关。中国该领域近年来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并有超过美国的趋势。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达是转基因育种专利申请量最多的3家公司。我国转基因种质资源主要掌握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手中。在水稻转基因育种方面,中国专利申请量领先于其他国家并且中国种业市场庞大,待开发空间也大,而美国对水稻关注度不高。有鉴于此,我国育种企业可以开发中国特有的水稻种质资源,培育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品系。

  TALEN和CRISPR是基因编辑育种的发展方向,我国在相关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尚未取得核心专利。中国申请人在靶基因开发方面的专利申请量远大于国外申请人,说明中国申请人更偏好应用的研发。而国外申请人在对CRISPR/Cas系统优化方面付出了更多努力。对于相关平台技术,我国都存在较大侵权风险,应充分关注国外重点申请人在中国同族专利的状态,且在商业应用之前,要进行充分侵权风险评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在基因编辑作物靶基因开发方面,各大种业巨头目前尚未进行密集的专利布局,我国可以在该领域加强研发并进行专利布局。

  孟山都和先正达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分子标记育种和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布局。企业并购是其开发种子市场的重要战略。此外,这两家公司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均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深入合作。从国内来看,海南生物育种专利布局已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转基因育种领域,其次是分子标记育种领域,在新兴基因编辑育种领域也有涉猎。海南生物育种专利主要掌握在科研实力较强的少数申请人手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侧重于转基因育种,海南波莲水稻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则侧重于分子标记育种,但也兼顾转基因育种。海南是甘蔗和木薯的种植大省,但是在这些作物生物育种方面,海南的专利申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不占优势。因此,海南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应该把握住海南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和研究基础方面的优势,积极进行专利布局。

  内外兼修,加强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尚缺少大规模、高效率的国家级生物育种平台,致使生物育种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需要创新植物生物育种组织实施机制,构建新型技术体系。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规模化、工厂化生物育种技术平台,缺少规范、精准的特性鉴定体系,在这方面亟待加强。

  目前,尽管我国在生物育种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世界第一,但相关专利仍缺少国外布局,需要相关部门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专利申请国际化,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的国际布局。

  笔者建议,从专利布局层面看,相关企业要重视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对于优良基因和连锁标记,首先利用专利权进行保护,而对于优良品种应当进行植物品种保护。此外,我国企业应当在特色植物品种上,加强研发力度,抢占种质资源,同时在国外企业研发实力相对薄弱的作物如水稻上做文章,可以作为我国相应技术和专利布局的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从顶层设计角度看,我国相关部门可结合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生物育种领域相关政策法规,以激励生物育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我国企业应瞄准与TALEN和CRISP相关的育种技术平台,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强化自主创新,抢占生物种业科技战略新的制高点,加快推进我国生物种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海南省 知识产权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05 恒光股份 301118 --
  • 11-04 浙江黎明 603048 17.37
  • 11-04 澳华内镜 688212 22.5
  • 11-03 诺唯赞 688105 55
  • 11-03 安路科技 688107 2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