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拼了,像在马尔代夫抢酒店住!”国庆假期爆满,上海崇明民宿为啥这么火? 来源:上观新闻
国庆假期里,崇明民宿又火了——95%,这是崇明民宿的最新“战绩”。
10月2日,崇明区星级民宿入住率达95%,全区住宿房间总体入住率为76%。10月1日至5日,崇明星级民宿基本订满,民宿和农家乐整体预定率近94%。
近年来的小长假、黄金周里,崇明民宿的入住率屡屡突破九成。在乡村游持续升温、花博会后续效应逐渐显现的背景下,“一房难求”已是崇明民宿的新常态。
崇明民宿,这个发展至今仅有四五年时间的新兴产业为什么这么火,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民宿业的蓬勃发展,能给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张诚 摄
“民宿带动景点”,效应日益显现
“9月中旬就开始预定国庆假期的星级民宿,没想到连着住两晚都订不到,星级民宿几乎爆满!最后只能听从当地朋友建议:两晚分开住在两个民宿里,体验不同风格的乡村风情。这也太拼了,简直就像在马尔代夫抢酒店住!”这是市区游客周小姐的感慨。
去崇明旅游度假,除了赏景、洗肺、偷得浮生半日闲,“体验民宿”也是旅游的重要部分,这已是不少游客的共识。记者发现,在这短短四五年里,崇明民宿的定位已悄然发生变化:以往,民宿仅仅是某个知名旅游景点的配套,是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一环;如今,民宿已从乡村旅游业的“配菜”变成“主菜”,本身就是景点,是吸引游客的充分理由。
在上海崇明民宿协会会长刘庆看来,崇明民宿之所以能吸引游客,很大原因便在于“摆脱”了对传统乡村旅游景点的依赖。“崇明民宿可大致分为两类:靠近景区的和不靠近景区的。前者获客渠道稳定,‘流量’天生充足,对营销的依赖没那么高;后者往往位于纯粹的田园村落里,想要获客就必须有营销、有品牌,有提供特色服务、制造特色内容的能力,不然就会被淹没在崇明近千家民宿里。这种压力,会倒逼民宿打响自身品牌、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刘庆说。
崇明民宿“知谷1984”
崇明区庙镇西北部的合中村水系发达,满目青翠,民宿“香朵”便坐落于此。今年3月,崇明7家民宿入选上海市“五星级民宿”,其中之一便是“香朵”。“香朵”附近并没有成熟的旅游资源,原本仅是一片果园,边上零星散布着数家农户。将闲置农宅改造成英伦风民宿、对果园进行溪流生态治理、景区地形改造后,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景点就此诞生,成为市民游客“坐在稻田里喝咖啡”的好去处。
崇明民宿“香朵”
崇明民宿从“配菜”到“主菜”的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建设镇虹桥村的民宿上。由于花博园毗邻建设镇,该镇民宿数量高居崇明区第一,虹桥村更是最靠近花博园的村落,依托花博红利,如今已成一个规模化建设的民宿集聚区,小小的村庄内集聚着30多家民宿,挂着统一的牌子“顾伯伯农家乐”。因森林公园、花博会而兴的“顾伯伯”民宿群,如今自身也已成景点,周末和节假日入住率可超90%,蒸崇明糕等活动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早晨九点,顾伯伯崇明糕店的烘焙作坊里已飘出袅袅白烟。在木质模具中,米粉铺底,红糖粉加入其中,再铺一层米粉,撒上红枣、葡萄干等,放上蒸箱等几分钟,一笼热气腾腾的崇明糕便新鲜出炉。“我们店面虽不大,但足够容纳游客进行蒸糕体验,感受亲手制作的乐趣。”顾伯伯农家乐综合服务部负责人陈丽君说。
在花博红利的带动下,崇明全区已有948家备案登记民宿,区级星级民宿达到150家,其中市级星级民宿的有48家,占全市市级民宿总量的近七成。在崇明,以往是“景点带动民宿”,现在则是“民宿带动景点”,民宿消费对其他景点消费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顾伯伯崇明糕
“非标住宿”关键在于精心设计
崇明民宿,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类独立的景点?业内人士认为,民宿的“非标”性,是其区别于城市酒店、传统农家乐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曾做过一份关于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律所主任邵万权告诉记者,国内民宿主要有四个特点:家庭经营,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住客与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经营规模较小;提供多种特色服务。“这种家庭式旅馆的‘非标住宿’,能提供农家生活体验、乡村观光、文化融入等多种旅游形式,提供更具深度、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旅游体验。”
在崇明庙镇,有座被植物覆盖的花园民宿——西岸氧吧。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到尽头,数间客房由法国设计师精心打造,拉开落地门,一汪清水展现在眼前——这是一个供客人休闲娱乐的游泳池。
崇明民宿“西岸氧吧”
西岸氧吧经营者沈洋告诉记者,民宿“非标”的关键,在于要有精心的设计。起初,他将3间老旧瓦房和棚舍改造成农家乐,从农户手里盘下3间瓦房改造成餐厅,但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有黄金周的那几个月份,收入也只有3万元,维持日常运营都困难。沈洋曾尝试把经营权承包出去,但承包者为了节约成本,聘请的工人身兼多职,造成管理混乱,更谈不上服务。
“压缩成本、转让经营权都不是民宿引流之道,关键要有好的设计。”仅过了半年,沈洋就收回了经营权,开始对一草一木进行精心设计。2015年,沈洋还找了法国设计师,打造了有游泳池的特色民宿,这也是崇明最早有泳池的民宿之一,知名度迅速提升。“当初造游泳池,不少人反对,因为室外泳池只有夏季才能发挥功能。为什么要造?其实还是想用‘非标’来打响品牌:漂亮的泳池,就是这间民宿的新亮点。”
上海崇明民宿协会会长刘庆认为,民宿其实就是“民”和“宿”的结合,需要精巧结合“生活”和“生意”。“既不能让游客感觉自己是‘闯进’了别人家里,也不能让游客感觉住的纯粹是一家酒店。其中尺度的把握,是需要用仔细调研、精心设计的。如果光靠砸钱,可能上百万元、几百万元砸进去,做出来的也是市场定位模糊的产品。”
“逅院”民宿创始人张锦松告诉记者,经营民宿,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运营,核心是品牌知名度的积累。“每一个细节都要呈现出独具匠心的特色,都要体现出‘非标’的魅力。”比如,在“逅院”有一个开放式厨房,可以给客人自己尝试制作私房菜,很受欢迎;“逅院”的空调都用竹子包好,让这种现代化的家电融入原生态的环境;餐桌上的桌布也用崇明土布制成。这种“非标”的小细节,正带给越来越多游客惊喜。
崇明民宿“逅院”
让民宿成为乡村与城市的连接
沿向蟠公路向东而行,草木掩映间,两座别墅隔水相望,西式风格与白墙灰瓦完美交融。从前,这里是两间乡村老屋,虽有韵味,却已破旧,去年,女主人周勤邀请国外设计师进行改建,便有了“拾花”与“陌上舍”两座民宿。
开办民宿后,周勤一直在积极开发“新玩法”。“手工制作是亮点,我们正推出印染、土布画、风铃、手工图案环保袋、寻找芳香等体验内容,也会吸引周边民宿主人一同参与。”周勤告诉记者,民宿里展示的土布玩偶、布垫椅凳一直广受欢迎,他们团队精心制作的土布包,单件往往能卖出上千元的高价。
周勤对民宿产业创新的探索,也是崇明旅游业发展的缩影:崇明岛的好生态、好风景让不少游客想来一探究竟,但很多人对崇明岛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规划路线,也不知该去哪里;另一方面,崇明有不少生态美景、生态产品被“养在深闺”,商业化运作程度不高,急需引入新的“流量经济”。精品民宿,就是乡村旅游资源供需对接的绝佳媒介:好的生态产品,可在精品民宿得到推广;岛外涌来的各类“流量”,也能分散到更多“自成景点”的精品民宿中。
崇明民宿“令时”
这种供需对接,并不一定只是满足已有需求,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九园·草堂”民宿主人九爷告诉记者,有一件事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在一次农耕体验类亲子活动中,她亲耳听到一个妈妈惊喜地指着一片稻田对儿子说:儿子,这就是麦子,将来成熟后会长出稻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完全不会想到城市游客对乡村有多么大的兴趣,相关知识又是多么匮乏。”
在那之后,“九园·草堂”加大了农耕体验类亲子活动的比重,尤其是在接待团队客时会有意识地多提供一些农耕体验类的内容。“经营民宿之初,我想当然地以为城里人过来是想喝喝茶、聊聊天的,事实证明完全不是如此,很多城市游客是很想‘下地’的;后来增加了一些农耕体验、生态寻访类的活动,果然很受欢迎。”
刘庆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并不是造景区,而是要让游客融入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社区,这个社区必须有当地村民以及与其相关的乡土生活ip。如今,这种特色社区在崇明部分区域已有雏形。
建设镇有一个名为“乡聚·建设村”的老宅改造项目。主人陈远来自福州,是一名对乡村有浓厚兴趣的建筑设计师。数年前,陈远组织了一支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企业家、乡村爱好者组成的团队,进行了民宿投资等一系列乡建实践,“乡聚·建设村”就是这个团队的作品。通过保护性改造,该团队将老旧农宅的公共社区属性加以呈现,为安静的村庄带来活力。
“乡聚”。俞昌斌 摄
有了“乡聚”这个平台,周边的村民也正悄悄发生变化——以前隔壁邻居家门口有一片荒地,无人打理,不知哪天起就改头换面,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新鲜蔬菜,客人来了,都高兴地过去采摘购买;隔壁大姐搭了个鸡棚散养一群小鸡,到访的客人走时几乎每人都要带上一只;晚上“乡聚”放露天电影时,邻居大哥大姐也会参与。
“在这里,民宿是乡村发展的‘发电机’,成了重要的创意文化发生地。闲置老宅加设计师等于民宿,进而变成有活力的乡村聚落,民宿便成为乡村与城市连接的关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崇明民宿“一丁乡舍”
专家建议:
不搞“精品酒店”,注重个性化家庭化情感化
复旦大学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平养长期在沪郊从事乡村振兴相关研究。他认为,民宿业的发展,对沪郊乡村振兴能带来显著利好。
首先,乡村振兴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人气不足的问题,而民宿带来的“流量经济”是乡村集聚人气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统计数据表明,上海民宿的客人中“00后”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这种年轻群体涌入乡村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除了游客,民宿这个产业本身也最容易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吸引城市人才进入乡村,人力资本的涌入对农村发展将带来极大帮助。其次,怎么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好利用起来,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民宿是很好的手段。
另外,在城乡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目前乡村要推动自身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渠道并不多,而民宿产业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可让这种转变成为现实。比如,土布等乡村地区的手工艺品,质量虽好,但长期没有顾客群体、没有对接上城市消费市场,通过民宿这个媒介,即可让土布等手工艺品获得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同样可以走这样的路子。
“事实上,民宿产业是来自农村的新型服务经济,在上海这种大城市的郊区,代表着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消费价值取向。民宿发展得好,完全可以实现‘三赢’局面:政府可借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经营者可获得经营收益,而周边农户、村民也可从民宿的‘流量经济’中获得就业机会、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等,以此获益。”刘平养说。
刘平养认为,民宿之所以是民宿,关键在于这是一种高度个性化、家庭化、情感化的旅居方式,和乡村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因此不适宜用“精品酒店”的思路去管理民宿,最忌“一刀切”。在确保生态环境受到保护、周边村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的大前提下,政府对于民宿业应通过政策手段加以稳定鼓励和引导,提高经营者投资积极性,给予经营者长期稳定的经营预期。同时也要精准辨别短期经营行为,避免“一阵风”式的、对于真实客流量缺乏理性估计的投资,以免出现金融隐患。
崇明民宿“听竹雅苑”
栏目主编:黄勇娣
本文作者:茅冠隽
文字编辑:茅冠隽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