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管局最新发声!事关房贷利率、养老金融、信贷投放等

2024-01-25 18:34:43 作者: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介绍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谈及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肖远企表示,要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郭武平指出,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

  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房贷利率,

  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谈及房地产相关问题,肖远企表示,近段时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认房不认贷”住房信贷政策;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支持措施,并研究确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下调了二套房利率政策下限、引导银行降低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

  他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稳住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肖远企强调,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

  他介绍,目前银行对房地产融资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按揭贷款)。截至目前,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为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分别发放了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该两项相加将近10万亿元。

  二是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债券,去年末,银行购买房企债券余额4275亿元,银行投资房地产企业发行的债券金额较大,2023年相比2022年增长15%。此外,银行在2023年还向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两项相加超过1万亿元。

  另外,“保交楼”方面,肖远企介绍,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已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确保“保交楼”任务完成。

  肖远企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和发挥金融力量,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二是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三是要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四是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并且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肖远企表示,近期将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要求银行尽快行动起来,在城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下,与住建部门一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加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此外,在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方面,肖远企指出,要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

  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信贷支持力度,

  继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刘志清表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资源更多地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小微、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他表示,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下,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

  刘志清称,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谈及民营小微企业发展,郭武平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增加对小微企业法人信贷的支持,提高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和户数比重。合理提升县域存贷比水平,将新增县域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为县域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方面,郭武平表示,截至去年底,贷款余额为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相对来看,比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

  在普惠信贷方面,他表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将鼓励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信贷决策,积极运用企业科技研发、专利创新、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扩大信贷规模。

  另外,他还表示:“我们还有普惠保险,将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比如,研发设备财产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险、专利险、出口信用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助力企业避灾挽损、扩大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

  谈及绿色金融发展,李明肖表示,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我国的绿色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中小行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

  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

  谈及中小银行,肖远企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12家,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几类中小银行机构,总资产110万亿元,在银行业整体总资产中的比例是28%。

  他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都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质量总体上均处于较好水平,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肖远企也指出,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个别的中小银行风险较高。而从全国来看,个别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或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均非常低。

  他表示,对于这些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我们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逐步使它的风险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的路径以及相应的举措。整体上多措并举,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其中有相当部分此类银行的风险已大幅收敛,且实现了可持续经营,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肖远企表示,合力做好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将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公司治理,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主体的履职要求,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要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严防利益输送和违法违规的关联交易;第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三个过硬”的标准,选配选优地方中小银行的高管和关键岗位的重要人员。加强对高管班子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三,分类施策深化改革;第四,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第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稳中求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

  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

  谈及养老金融方面情况,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在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他指出,养老理财产品是采用符合养老需求的资产配置策略,实现投资者养老资金长期稳健增值的理财产品。自2021年9月试点至今,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产品,认购投资者约47万,规模超过1000亿元。

  此外,特定养老储蓄由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在5个城市开展试点,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四档,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

  商业养老金业务方面,尹江鳌指出,商业养老金由养老保险公司提供,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金稳健管理服务。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启动试点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

  他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和落实银发经济有关政策意见,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商业养老金融试点。稳步推动养老保险公司转型发展,引导推动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刘志清表示,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等基本面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等方面将形成发展增量,为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行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他指出,银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机构和功能布局更为合理,金融资源配置将进一步优化。过去三年,保险业总资产平均增速达到8.7%,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将持续增强,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文章关键词:

作者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