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12月19日-20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金融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广发证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辛治运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辛治运: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金融大模型加速证券业数字化转型》。
本次分享分两个内容,一个是金融大模型发展与行业的应用情况,第二部分是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生成式AI应用相关的实践和案例。
首先,第一部分生成式AI整体应用情况。今年11月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数据统计到6月底,3.5亿人表示听说过生成式AI,2.3亿人表示使用过生成式AI产品,占全国整体人口16.4%,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人使用过生成式AI产品。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也做了调研,截止到8月,39.4%的18—64岁美国人使用过生成式AI产品,这两个数据虽然不是可比口径,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美国生成式AI民众使用还是有一些差距。美国相对人数比我们多一些,场景更加丰富,整体上使用生成式AI应用场景主要在回答问题、撰写沟通内容、执行行政任务、帮助写代码等方面,体现了生成式AI对大家工作、生活提升有不少助力。
在国家层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人工智能+”列入国家重点工作来推,2019年是“智能+”,今年是“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过去20年如果说是互联网革命,那么未来将会是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时代。根据麦肯锡今年发布的专题报告,生成式AI有望为全球贡献大概7万亿美元的价值,中国有望贡献其中2万亿美元,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将为高科技、先进制造、零售消费、银行、金融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这次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如此重视AI也是这么一个背景。
金融业而言,我们也看到了生成式AI应用不断落地。相关研究指出,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入,生成式AI将对金融业带来三方面变革。首先,有利于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大模型可以降低金融行业信息不对称,从供需两端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并最终提升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第二,有可能变革整个金融业的服务范式,因为在服务长尾客户方面,它有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会形成新的服务入口或超级应用。第三,有可能改变行业竞争格局,大模型应用可能会将金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数字能力、金融专长等禀赋可能更为关键,头部机构、大型持牌金融科技公司有可能重新排序,部分中小机构可能通过生成式AI技术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生成式AI有可能对金融业带来的影响。
针对生成式AI在金融业的应用,Gartner今年2月对海外投资服务业也就是金融业做了调研报告,根据价值高低和可行性高低,收集整理出19类生成式AI应用场景和探索方向,包括投资顾问助手、代码生成、顾问工作流、人工智能管理产品组合等等。这些应该说都是目前AI应用比较好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图上尖部像投资顾问助手这几个,有较高的价值和可行性。
具体落地上,凭借相对成熟的技术能力,海外金融机构也正在密集上线生成式AI应用,包括内部运营、金融咨询、财富管理、保险、信贷、支付等各领域,比如说彭博打造了BloombergGPT、上线资讯智能生成与检索,MorganStanley、富国银行在财富顾问助手、智能客服对话方面的领先应用,汇丰也在反洗钱、风险管控提升了保护的能力。这页展现的都是海外金融机构生成式AI的应用情况。
国内金融机构也都在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将成为金融业广泛的基础设施,包括第三方机构、银行等都在应用企业或行业的大模型,开展很多场景应用,比如客服、投研办公等等。证券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国泰君安和东吴,投资比较大,打造自己专业的行业大模型,另外像中信、中金、广发投入少一点,主要是应用“行业通用大模型+微调”的方式来构建大模型应用能力,我们在投顾、投研、运营等方面落地了40多个应用场景。
总体来看,大模型在金融业各行各业落地场景不断增多,但是有一个感觉:雷声大、雨点小,与预期有一些差距,目前还没发现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应用。今年初,德勤面向16个国家、六大行业做了一个调研,2800多名高管受访认为当前企业应用主要重心在于创造更多策略性效应,比如降本增效,而不是加速增长和促进创新;79%的高管预期生成式AI将在未来3年内推动实质性的企业变革,可以看看未来会有哪些大的发展。生成式AI的应用前景无限,那为什么AI还没有实现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呢?我想主要原因还是生成式AI存在一些现实瓶颈,尤其生成式AI面客时,金融机构由于监管、法律以及投资者保护等原因要非常慎重,所以距离生产成熟估计要2~5年,导致核心应用场景还是受限。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员工对于AI认知、驾驭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生成式AI不像一般的科技,比如机车、计算机,直接就能对绩效、产出提升非常明显,生成式AI需要有能力驾驭AI的个体,包括人的基本能力、使用AI的能力、构建AI应用的能力,所以一方面要提升AI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我们的员工使用AI的能力、构建AI应用能力,要进行组织转型和流程变革,建立AI原生的组织文化,将AI技术深度融入业务流程,集中资源寻找AI最佳应用场景并逐步实现全面赋能。做技术的人可能都能了解,就是我们的AI应用好、技术应用也好,业务部门要有数字化方面的意识、运用AI意识,和技术双向奔赴才能得到好的应用效果。
接下来,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广发证券应用生成式AI的案例与实践。
广发证券制定了人工智能整体布局规划蓝图,主要是以AI赋能业务为愿景,在建设好算力、数据算法3大智能化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围绕客户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辅助决策、防范风险5大目标,重点从AI投顾、AI投研、AI投行等12大主题领域进行规划,推动公司智能化转型。
从技术来看,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GF-Smart AI平台,包括AI算力设施、算法模型、AI基础能力和中台,持续赋能公司业务,目前重点建设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能力,包括GPU信创适配、大模型能力、agent智能平台等。
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AI平台已经成为广发证券的基础设施,我们累计落地了40多个应用场景。比如,财富管理领域财富AI员工助理,投研领域智能研报助手、研报点评生成,投行领域投行智能核查,交易领域衍生品对客服务助手等40多个应用场景。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在价值高的、可行性比较难的地方还是有一些好的场景在探索中。接下来,我给大家展开讲一下五个案例。
第一个是今年落地的新应用:财富AI员工助理。我们公司平台上有六万多个产品,包括公募、私募、资管 OTC等,粗略计算,总共8000多名服务员工要面对全国几千万客户的咨询和服务,服务量非常大。怎么可以更快速响应客户的咨询、问答、营销,提高这些工作的效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基于检索增强生成、工作流等技术,整合超过1000个API和数据字段,覆盖产品超六万多个,打造了一个综合多智能体。自上线以来,三个多月累计问答超4.4万轮次,生产的研究报告、营销素材等效率,相比传统人工模式提升20倍以上,应该说效果非常好的。
第二个领域是投行业务。投行一个IPO项目有时候文件要拿多个拉杆箱装,非常多文件要处理,文档质量、核查、把关非常困难,撰写、搜索也比较难,中间要找某些信息也非常难。针对这些痛点,我们率先探索投行大模型应用,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中证协优秀课题,目前已经上线应用。我们不光是能发现简单的错误,专业术语的错误也能检查出来。比如,新能源电池里“磷酸铁锂”是很关键的材料,如果写成“碳酸铁铝”这类错误,非专业人士哪怕一行行校对都很难发现,可能学新能源的人知道,但大模型可以直接把这种错误找出来,起到非常大的核查作用。又如有一些单位应该是“万元”,有时候错误写成“元”,或把公募基金的募写成墓地的墓,AI都可以找出来,其他还有很多,在提高整个投行业务文档质量核查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三,场外衍生品客服助手。我们场外衍生品交易员只有几个人,要面对1000多个机构客户对衍生品业务来做报价、交易、资金的查询,业务问题的解答等等,工作量非常大。我们上线了一个场外衍生业务对客助手,是对机构客户服务的,使得交易员对客响应速率提高了10倍,不到10个交易员可以每天应对1000多机构客户的业务需求,日均处理企微群消息3000多条,帮助每个交易员可以跟机构客户处理300多次客户交互,应该说效果提升显著,大大的减轻了机构交易员的工作负担,也很好地利用了生成式AI技术服务客户。
第四,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当某些特定客户出现风险时,我们要及时查一下金融机构有多少信用风险、哪些有市场风险,与我们的业务合作可能带来哪些舆情风险甚至操作风险。原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能4~5个专业人员忙半天,汇总出特定风险企业的风险报告,现在我们有了智能体之后,风险报告生成速度加快,传统4~5个人忙半天时间现在只要20分钟就可以完成,效果显著。
最后一个案例,大家非常关注的大模型AI赋能软件开发。我们公司1000多研发人员,软件代码开发效率提升1%也是比较可观的,在提高研发效率、节约成本方面很有用,我们非常重视大模型在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运维等各环节的应用。市场上不少机构说AI辅助开发的代码采纳率有百分之三、四十,不是很清楚计算口径,但根据我们自己实践,采纳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这块我们要继续投入资源,进一步探索,希望和在座各位多多交流。
实践中,大家都知道其实生成式AI应用还面临不少挑战。首先可靠性、可解释性、可控性不足的问题,我们对面客服务应用也是非常的谨慎,整个金融行业都是这个情况。同时,大模型对数据质量要求、数据安全问题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从证券业角度看,行业的应用制度框架、规范还没有发布,比如应用在哪些范围、基本的原则;如果出现问题,怎么应急处理;是否对大模型固有缺陷能有一些容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如何发挥大模型的积极作用,同时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对于大模型的应用、金融机构智能化转型其实是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浮在水面上的大模型算法、数据、技术这些都是冰山上的10%、20%,实际更重要的是那70%在水底下的,包括公司的战略导向,要重视这个事,同时要有敏捷的组织和架构,支持灵活的应用场景落地。我们业务部门、高层领导、业务部门领导要真正有应用方面的意识,才能够更好支持落地。另外,刚前面讲了,我们要有能够驾驭AI的人才和组织能力,要有会充分使用AI的人才,才能更大发挥AI 作用,做好迎接AI时代的准备。
这是我今天的报告,请大家多指正,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翔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