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往事:我妈跟我讲,头要抬起来

曹德旺往事:我妈跟我讲,头要抬起来
2024年02月01日 15:19 睿见Economy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文 / 田字格 何夕

  1.

  1月24日晚,在“中国经济人物评选(2023-2024)——企业家之夜”上,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谈起近况,说:“我在做大学,我要捐100亿办一所中国人的私立大学。”

  曹德旺演讲中提到的这所高校,全名福耀科技大学。2021年,由曹德旺捐资创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宣布出资100亿,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与福州市政府合作创办一所致力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大学。学校选址在福州西南部南屿镇流洲岛旗山山麓,2022年5月动工,计划2024年秋季正式招生。

  这并不是曹德旺第一次捐资教育。实际上,即使在曹德旺数以百亿的善款清单上,办学助教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1983年,曹德旺刚刚承包小小的高山玻璃厂时,他就应旧日恩师之请,耗资2000元为母校捐助了全套桌椅。之后的年月里,随着事业越做越多,曹德旺更是多次出钱办学校、建教学楼、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如他在央视《朗读者》第三季节目中所言,“扶贫要扶志”,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勤奋努力,像他一样脱贫。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以形容曹德旺,格外合适。他是从贫困中顽强挣扎出来的创业者,大半辈子不屈不挠,靠着自身的智力、勤奋、诚心和勇气,走到了今天。2009年,在蒙特卡洛荣获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时,他提起飞行途中观看的一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感慨自己与主人公颇有相像之处,“我自己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真正的历尽艰辛,从无到有。

  2.

  1946年,曹德旺出生于上海。在祖籍福建福清,曹家一度是响当当的望族,曾祖父位列本地首富。但三代之后,祖上荣荫已大半败落。到了曹德旺父亲这一辈,靠着远赴海外打工才又挣出一份家业。可悲时代风急雨翻,父亲好不容易攒下的财资,竟又在迁移路上随船沉没,顷刻间化为乌有。回到福清时一家人一贫如洗,父亲外出谋生,留在老家的母亲,不得不靠变卖陪嫁的钗环首饰勉强度日,拉扯六个年幼的孩子。

  因着这许多前尘,曹德旺自记事起,就尝尽了贫困的滋味。在他的回忆里,家里的光景,一度坏到每日只能用两顿清汤寡水糊弄肚皮的地步,遇上收成不好,更是只能捡别人家丢弃的花生壳磨粉制成干瘪的馒头充饥,“吞不下去,水拿着兑着倒进去,马上在地下打滚,胃痛”。

  因为贫困,曹德旺直到九岁才入读小学,仅仅五年之后,就辍学离校。为了补贴家用,小小的少年没有一天休息,捡柴、挑水、放牛,样样都做。

  在极度的物质匮乏中,所幸有母亲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精神的天空。多年以后,曹德旺深情地在《心若菩提》一书中写道:“饿得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所谓“虽处忧患贫穷而志不屈”,又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在曹德旺的生命里铺陈出的最初的底色。而父亲给他的生意启蒙,则奠定了他今后数十年的商业人生。

  2.

  曹德旺的父亲早年在布店帮工,发达时一度做过永安百货的股东。家道中落后,为谋求生计,父亲又做起了小生意,而当时年仅十几岁的曹德旺,成为了父亲的帮手。

  父子俩从倒卖烟丝做起,每日从福州进货,卖到高山,赚取中间的差价。两地距离将近五十公里,来回一趟近一百公里,回程还要驮着三十斤货。而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自行车。当时曹德旺还没车高,也不怎么会骑,纯凭着毅力和胆魄,一天十小时地坚持了下来。曾有一天,他骑到一半,突然腹痛难耐,但记挂着货物还是咬牙翻过太城岭,坚持到了途中的小杂货铺,进门便瘫软昏迷。后来杂货铺的老板跟急急找来的曹家父亲说:“德旺这孩子可了不得,生了那么重的病,人都走形了还不忘记把货带回家。”多年后在书里回首往事,曹德旺的语气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淡然,但个中辛苦,恐怕非亲历者不能知晓。

  卖烟丝之外,父子俩还贩过水果,同样是起早贪黑。为了赶上进货时间,曹德旺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要起床。直到如今古稀之年,曹德旺仍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这是生活的刀劈斧砍在他身上留下的印痕。

  母亲看着一个半大孩子为了支撑家庭如此受罪,常常忍不住在床边垂泪。但生活的重压没有摧垮曹德旺的心性。为了养家,他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从放牛、割草、拉车,到卖烟丝、卖水果、卖白木耳、卖树苗,什么来钱他做什么,不辞辛苦。也是这些经历,让他在早年就见识了世情冷暖与人心复杂,为他之后闯荡江湖积攒下丰富的处世经验。

  3.

  转机发生在1976年。一个下雨天,曹德旺在与两位朋友的闲聊间,动了做水表玻璃生意的念头。他立刻向公社领导提出这个想法,又四处奔波寻找技术和人才,不多时,福清高山镇异形玻璃厂就建立起来了,曹德旺任采购员。

  这也是他与玻璃结缘的最初时刻。此后四十多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这个行业,从采购员,一步步做成了响当当的玻璃大王。

  不过,当时钟拨回1976,玻璃厂最初的日子却并不好过。1976年到1982年,玻璃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但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领导们发现了曹德旺的商业头脑,邀请他承包这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小厂,曹德旺思忖再三后,接下了这个担子。

  承包玻璃厂后,曹德旺立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在生产端,打破原先的大锅饭模式,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将固定工资改为按劳分配,根据成品的数量和质量实行考核。在当时,做得好的工人领取到的月工资,甚至超过本地的县委书记。这个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生产效率问题解决了,曹德旺又在销售上下了苦工。经过调研, 他发现当时两个相关部门对水表精度设置的验收标准没有统一,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为此,他辗转北京、上海,拜访部门领导,又作为一线生产者参加了行业会议,直接推动了标准的修改,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此,高山玻璃厂一改旧日惨况,不但迅速扭亏为盈,而且效益极好。仅用了四个月,曹德旺就带领工厂完成了6万的上缴任务,全年利润达到惊人的22万。

  之后的一段日子,曹德旺专心投入在水表玻璃的工作中,直到1984年,一次偶然的武夷山之行。

  4.

  1984年6月,曹德旺在出差间隙,到访武夷山,在旅游纪念品商店为母亲购买了一根竹制拐杖。拿着这支拐杖上车时,驾驶员忽然提醒他小心别碰坏玻璃,“很贵的,一片就要几千块钱”。

  曹德旺做的也是玻璃生意,了解成本,听了这个价格,震惊不已。经过调查,他发现,原来当时的中国缺少生产汽车玻璃的厂家,玻璃几乎全都依赖进口。一辆马自达汽车,想要换一块前挡风玻璃,就需要6000-8000元。由于成本高昂,很多车的窗户破损,车主宁愿用胶纸贴一贴,这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了解了这些情况,曹德旺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更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股志气:“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用得上、用得开心、用得安心。”

  目标明确了,曹德旺立刻马不停蹄地为这项事业奔走起来。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并不容易,好在,过去那些年的浮沉,给曹德旺留下了一个深深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问题就一定可以解决。也正是这毅力,支持着他从零到一,摸索到汽车玻璃生产的钥匙。从求师问路、筹措资金,到购买机器图纸、加工零部件,再到安装设备、学习技术,不到一年时间,第一片汽车玻璃就在高山镇生产出来了,一片售价1000多元,比进口产品便宜三倍不止。消息一出,震动四方,求购者络绎不绝。

  1987年,福耀玻璃厂正式成为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产能继续扩大。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福耀玻璃不但已经全面占领了之前由进口玻璃称霸的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到2000年,福耀公司出口的玻璃总数超过了2亿片。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福耀已在全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玻璃供应商,被如宾利、奔驰、宝马等享誉国际的汽车品牌选用。

  5.

  曹德旺与福耀的成功,绝非偶然。能够带领一个破落的村镇小厂成长为世界级的玻璃企业,这背后,是敏锐的商业嗅觉、勤奋的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不屈不挠的意志。而这些种子,早在他少年和青年时代,就已经种下。

  十四岁不幸辍学时,他没有放弃读书。无法上学,就捡哥哥读过的书看。识字不多,就靠割马草攒钱买了《新华字典》和《辞海》一点点查找。“只要是印有字的纸,我都会拿起来读,我的很多知识的积累,都来自于这样的自学。”

  直到今天,曹德旺仍然爱书如命。而书,也一次次在冥冥中为他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刚承包高山异形玻璃厂那几年,他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读书上。除了诸多中外名著,他也在高人指点下,接触到了会计学。正是那两年对会计学的研习,让他掌握了“经营企业的钥匙”。从一开始,高山异形玻璃厂就引入了会计制度,之后企业越做越大,曹德旺在账目管理上也从未放松。无论是早年应对经济问题指控,还是日后与美国、加拿大打反倾销官司,这些清晰、严谨的账目都帮了他大忙。

  而在福耀陷入瓶颈的1993年,也是友人张天常赠送的《聚焦法规》,启发了曹德旺,让他看清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聚焦法规》(《FOCUS》)是营销大师艾尔·赖兹阐述经营管理学问的著作。在书中,赖兹提到,现代企业经营不必盲目追求多元化,反而应如透镜聚焦太阳的光芒,集中资金和时间,专攻一点。赖兹鞭辟入里的论证,令曹德旺茅塞顿开。那一刻,他下定决心,砍掉福耀非核心的业务,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选择制造汽车玻璃作为我的主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6.

  虽说曹德旺涉足汽车玻璃事业的初心是降低市场价格,但在工艺质量上,他自始至终将目光放得高远。

  为了学习技术,曹德旺四处拜访,虚心请教。

  福耀正式建厂之后,曹德旺带队技术人员,远赴芬兰接受技术培训。出发之前,团队就精细地分派了学习任务。到达之后,一行人更是废寝忘食,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分秒必争地学习技术经验。曹德旺更是每天泡在工厂车间里,就连芬兰公司的高层也感慨,曹德旺团队“总是很认真地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培训人员”,是“中国未来做玻璃的人”。

  这次芬兰之行,福耀收获满满。不但观摩学习了世界前沿的工艺技术,而且看到了还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HTBS。回国不久,经过多方努力,福耀公司正式向芬兰提出购买申请,成为该设备在全球的第一个买家。这台设备的引进,也让福耀的生产上了一个台阶,向着世界一流的水准迈进。

  更为难得的是,曹德旺从不因为对方公司的规模、人物的名号,而有分别之心。只要能学到真东西,都可称为老师。

  譬如他刚刚在高山镇建厂时,就曾赶赴厦门城外考察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在仓库里看到了能够调整玻璃烘弯幅度的万能模具。对方负责人本还因为厂区过于简陋而有些自惭形秽,曹德旺却兴奋不已,对模具赞不绝口。回到高山,他立刻组织技术人员调整机器,借鉴厦门厂的经验,开发出自己的万能模具,为工厂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更出人意料的是,几年之后,曹德旺在一台瑞士进口的钢化炉上,发现了设计如出一辙的模具,可见当时厦门小厂那个万能模具的技术水平之高。对此,曹德旺感慨道,“那件事之后,我对外考察任何项目时,不论企业多小,都不敢存藐视之心”。

  经过多年来不懈的精进,福耀在技术上位列世界一流。其研发的抬头显示玻璃、憎水玻璃、隔热玻璃、隔音玻璃等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已经代表了当今最高的制造水平。

  7.

  2009年,曹德旺荣膺有商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成为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发展企业之外,他还将大量的时间、资源投入慈善事业。虽然在资产动辄百亿、千亿的富豪榜上,曹德旺的名字并不特别显赫,但他在捐赠记录排行中,一向遥遥领先,有“首善”的美名。

  而且,曹德旺捐赠,并不止于给钱。对于善款的去向,他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项目,甚至亲自上阵监督、参与,确保钱用在了刀刃上。譬如这次建福耀科技大学,曹德旺经常早晨五点钟就到学校工地考察,从设计到建设,他都严格把关。这种细致认真的精神,与他做企业如出一辙。

  据说,曹德旺位于福建的宅院门口摆有一只貔貅。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家的貔貅屁股上凿了个洞。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犯忌讳的事——貔貅有了洞不就是要散财吗?可是曹德旺却以为,只进不出太小气,钱财,就是要有进有出。

  曹德旺确实也知行合一地践行着这一点。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捐款已高达260亿,涉及扶贫、助学、赈灾、环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惠及者无数。

  这大约也如曹德旺曾在电视节目采访中谈到捐款办学时所说的那样:“我妈跟我讲,头抬起来。我妈原来没希望我会做这么大的老板,但是她希望我做一个值得托付、值得信任的人,我真正做到了。”

  相关阅读:

  曹德旺在企业家之夜上的演讲: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