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目前,我国碳中和产业链核心产业架构,从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
前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完善低碳发展机制等;
后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环端加强生态碳汇,包括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碳吸纳量。
此外,碳交易作为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已见成效,放眼全球,能源产业诸多核心节点都聚拢在中国,碳中和产业发展总体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从碳中和产业链的行业概况、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内外发展逻辑,以及产业链上的电力领域、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和氢能领域等9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解读,展现了中国碳中和产业链的全景图。
碳中和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为碳排放,中游为碳中和,主要包括能源替代、节能减排、碳吸收和碳交易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绿色建筑、林业、碳交易市场等。
目前,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进度不一,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实现碳达峰,但后续碳中和进程进入了平台期或呈缓慢下降趋势;日本2013年碳排放水平为历史最高,但是否已经达峰还有待观察;韩国和中国的碳排放均尚未达到峰值。各国设立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均为2050年。
从碳中和的内外发展逻辑来看,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是能源转换的革命。
立足于中国“缺油、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现状来看,无论是出于能源保障、能源独立,或者是产业转型的需要,碳中和都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国际角度来看,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如果放任全球变暖,那么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更是一场发展权之争。因为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能源息息相关。据测算,GDP增速与能源用量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90%。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承担碳中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课题。
以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化石能源格局终将被改变,石油的商品属性终会消失,金融属性也就不再重要了,“去美元化”渐有星火燎原之势,石油美元终结的时代终会到来。
对中国而言,如何走好碳中和趋势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与各国携手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建立更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碳中和之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和碳排放现状。在目前“缺油、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下,应当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抓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的节能减排工作。
对于碳排放占比最高的电力领域来说,应当围绕发电侧、储能侧为主航线,输配及用电侧为辅助,革新发电侧的能源结构,配套相应的储能侧,从而完成产业调峰。
在发电侧,要在降低火电发电占比的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核电,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积极开展合理的战略布局,在电力结构改变的局面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平稳过渡到电力行业发展新阶段。
在储能侧,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发展带来的系统问题的“良方”,可以解决发/用电的时间错配的问题,优化电能质量,保障电网安全。
储能方式有多种划分方法,目前比较常见的可以分为氢储能、电储能和热储能三种,其中,电储能又可以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
抽水蓄能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储能方式,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因此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锂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主流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更适用于储能场景,钠离子电池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的阶段。
还有很多长时储能技术在双碳背景下,正在走出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但目前哪种技术更适合未来发展,尚无明确定论。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大会执行主席朱共山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吉瓦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中国的太阳能行业正在加快本已世界领先的安装速度,中国在今年1月至4月底期间安装的太阳能容量几乎是 2022 年同期的三倍,彭博新能源财经将其对中国的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预测,从此前的 129 吉瓦上调至最新的154吉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实现新增装机33吉瓦,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预计2023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件、光伏电站七大细分领域。未来五年,光伏行业技术路线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一是硅片尺寸规格与电池产品路线,二是颠覆性材料将带来新的格局,比如钙钛矿的崛起。
6月14日,隆基绿能在Intersolar Europe2023上正式宣布,经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权威认证,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3.5%的转换效率。
我国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存在空间错配问题,推高了发电的系统成本,这就决定了要从技术层面继续推动特高压、分布式、储能和调峰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储能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而电化学储能的高速发展,贡献了近一半的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抽水蓄能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形式。
对于我国的储能行业发展来说,要围绕“安全、成本、寿命”为核心,以储能电池为主力,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路线、能量密度以及储能的效率问题。
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国内共发布480个电力储能项目(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储能规模共计103.6GW。
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合计41.4GW/92.1GWh,运行项目规模2.9GW/6.0GWh。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到 133.0GWh,宁德时代第一季度动力电池装车量达46.6GWh,同比增长35.9%,稳居第一。
从输配电侧来看,要以电网为核心,围绕智能电网的转型机遇,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交互,关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以及AI的能力。
随着传统电网向数字化、清洁化、智慧化转型,电网的投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转变。
在工业领域,热电厂、钢铁厂、水泥厂与石油化工厂排放总量大、付费能力强,是工业碳中和的主力付费用户。
短期内,CCUS是工业领域最直接的低碳技术,从长期来看,各大领域需要对能源及产业设备完成底层革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碳中和。
DAC与CCS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排碳格局和排碳方式,未来,CCS+U(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或将成为工业场景中的最优解决方案。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减产是最直接的减排手段,到2050年,我国钢铁行业须减排近100%。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可以关注废铁相关的粗钢工艺流程改造、研究碳捕捉与替换技术。
对水泥行业来说,现有技术无法100%实现碳中和,要实现碳中和,要么在生产工艺和原燃料使用上实现变革,要么需要在后端的碳中和技术上产生额外投入。
对于煤化工行业来说,它是化工行业中的碳排放主力,我国的化工行业需要在205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降低到90%以上,要重点关注燃煤电气化和电解氢的成本问题,出现技术突破,或者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有望实现大规模推广。
煤化工行业当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非常适合开展CCUS,有望成为CCUS落地的首批场景。
我国建筑材料生产与施工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建筑运行碳排放达峰亟需完成,其中公共与商业建筑的减排是短期内的重点。
一方面,要控制建筑的总规模,这部分工作由国家调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建筑寿命,对旧有建筑进行改造。
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低碳建筑材料、新能源利用技术和楼宇智能管理等方面,通过提高能效、能源零碳化,来实现建筑行业的碳中和。
在交通领域,要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我国新能源市场规模大,渗透率逐年攀升,全产业链存在重大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力是“三电系统”——电机、电控和电池,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成本几乎占据整车成本的一半,因此,电池技术路线的选择和成本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车的成本和销量,而这也是主机厂之间竞争的焦点所在。
氢能是终极清洁能源,也是最容易获得的能源,产业链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和用氢各个环节。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大、产业链长、带动的产业范围广,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动力系统革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氢能源有望开启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从制氢环节来看,低碳、清洁的技术将成为研发应用重点,绿氢是重点发展方向,要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制氢,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降低制氢成本。
从储氢/运氢的环节来看,提高储氢的密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成本是关键。
从应用环节来看,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主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尚不完备,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是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等公开资料,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研究、交流或欣赏之用,并已表明出处。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新浪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