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深圳特区的意义
全国看深圳,深圳看未来
本刊评论员/闫肖锋
发于2020.8.24总第961期《中国新闻周刊》
8月26日,深圳将迎来建区40周年。40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深圳创造了多少个“全国第一”:率先引进外资、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首开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例、率先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第一个实行住房商品化,等等。此外,深圳还孕育出华为、万科、中兴、腾讯等一批优秀企业。
过往40年,深圳演绎了一个小渔村逆袭国际大都市的传奇。未来40年,深圳又将如何再续辉煌,或者,特区如何再“特”下去?深圳在思考,中国也在思考。
2018年,深圳的GDP实现24222亿元,第一次反超香港、广州,仅次于北京、上海,而人均GDP居全国第一,且增势不减。但中国寄希望于深圳的,绝不只是GDP,而是其率先垂范的改革实践。邓小平曾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的确,所谓的“特”,不是只有我能做、别人不能做,而是我先来试验,试验成功了,其他地方就可以去做。这就是特区的意义所在。
深圳无论走多远,永远都要记住当初为什么出发。深圳作为特区、作为试验田,曾经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杀出一条血路,未来将继续充当科技领头羊、改革尖兵和全球化样板。未来40年,希望深圳不忘初心,归来仍然是少年。深圳的“少年气”来自激情与活力,进取与担当,敢想与敢为,开放又包容。深圳如何保持这股“少年气”?
首先来自锐意变革的勇气。深圳须传承百年招商局血脉中的革新基因,凭借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真抓实干的韧劲在中国南海续写传奇,为改革开放探路。人们之所以关注深圳,是因为这座城市曾被寄予厚望,是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打破旧有观念,冲破利益樊篱,深圳应有舍我其谁的勇气。
其次,深圳的“少年气”来自开放包容的胸怀。“来了就是深圳人”,未来40年深圳的竞争力仍然来自这样的胸怀。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在于聚拢一批敢想敢干的人。锐意创新一直是深圳的基因,而对于每一个有梦想、有干劲的奋斗者而言,英雄不问出处的深圳是实现梦想的福地。
第三,深圳的“少年气”还要力戒中年心态,即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畏首畏尾。曾有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质疑这座城市的前景。深圳这座曾经年轻的、充满实验精神的移民城市正在变老吗?它的包容性、多元性、创造性、活力和想象力正在丧失吗?答案是否定的。谁也抛弃不了深圳,除非它不再开放、不再包容、不再自我革新。
如今来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天条件不如北京、上海,甚至不如武汉、成都,深圳正在受房价高企的困扰,城市扩张导致土地匮乏等诸多困境,这些都是少年深圳之烦恼。但只要有这股“少年气”,深圳仍将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最开放的城市、最快增长的城市。全国看深圳,深圳看未来。
百余年前,梁启超以《少年中国说》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精神。未来,少年深圳仍将见证这样的寄语:从懵懂到睿智,从成长到成熟,改革创新,开拓前行。走过40年的历程,这座城市的人们将更加有担当、有作为,敢想、敢干、敢闯。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