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在华外企对中国信心不减

中国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在华外企对中国信心不减
2022年06月13日 02:20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来源:国际金融报

  在本轮疫情期间,有关外资撤离中国市场的报道不断见诸国外媒体,事实真的如此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家外资企业和商会后发现,他们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并未动摇,且已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挖掘潜在的巨大机遇。

  在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影响下,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呈现区域化、近岸化、本地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也考验着企业进一步的布局和发展。

  近期,中国市场对于外资企业是否还有吸引力的讨论甚嚣尘上。但《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采访多家外资企业和商会后发现,中国市场仍是外资企业期待深耕之地,特别是贯彻“在中国,为中国”发展策略的企业,均认为中国市场有巨大机遇,他们希望不断加快在华业务的发展步伐。

  此外,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外资企业也开始进一步思考:应当如何加深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程度,深度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去?

  从追求效率到寻求韧性

  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平稳上升,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

  与此同时,外资撤离中国的报道频繁见诸外媒,此轮疫情期间更甚。

  近期也确实出现了如芯片厂商安森美(OnSemi)、从事旅游房屋租赁业务的爱彼迎(Airbnb)等外企离华的个案。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近年来,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硬件和软件上显著进步。

  “此轮疫情之后,跨国企业会把全球供应链多元化作为一个紧迫的战略问题来考量。如果说,过去跨国企业在供应链上更加关注效率,今后会更关注供应链的韧性,并愿意接受经营成本的适度提高,以防万一。”

  郑艺表示,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迫使不少跨国企业为了满足订单而临时调整供应链,把原来在华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国。此外,跨国企业迫于本国政府的压力,或许会将某些敏感产品的生产线迁回国内或其他国家。

  “后疫情新常态下,RCEP、中欧CAI等新的区域间合作悄然改变着全球经贸格局,也让全球供应链布局向着区域化、敏捷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方向加速演变。”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外商在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应对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存在的问题。

  在近期召开的“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的前景”国际论坛上,郭万达称,“从企业层面来看,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有些外资企业提出采用‘中国+1’计划,即在利用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分散供应链风险,关于中国和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市场条件均成为外商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选址落地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综合评估上述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

  虽然受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稳外资面临挑战,但最新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仍旧保持增长,一些外资企业正在加快在华布局的脚步。

  5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同比增长20.5%。从来源地看,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3%、53.2%、80.4%。

  同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就中国欧盟商会有关外资撤离的调查结果回应称,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带来了挑战。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继续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也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我们将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提高精准服务水平,为广大外资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从国家到地方,正在密集采取措施,在落实已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支持,为外资企业送上“定心丸”。

  “疫情之后,中国会继续成为跨国企业青睐的制造基地之一。”郑艺表示,绝大部分美资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希望能在华有长足的发展。不少美资企业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其产品部分或全部出口,他们希望中国的经营成本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进出口关税合理、物流高效。

  《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期也采访了多家外资企业,他们都表达了对中国市场持续的信心。

  4月,尽管上海疫情严重,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公司深耕中国市场近90年,疫情不会动摇公司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由衷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以及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愿景。近年来,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给霍尼韦尔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正在加快步伐”。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长足发展,在亚洲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虽然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球造成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依然重新走上了正轨,并成为世界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阿斯利康自1993年进入中国,将总部设在上海,多年来持续加大在华投入。王磊称,作为一家植根于中国近30年的跨国企业,阿斯利康将坚守“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扩大战略布局,深化政企合作,积极发挥国际桥梁作用,持续立足上海的重点项目如进博会等,加大在生命健康领域国际资源对接的力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LinkedIn(领英)全球副总裁、领英中国总裁陆坚也表示,中国始终是领英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在领英超过8.3亿的全球会员总数中,中国会员数量达5600万。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增长引擎,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中国市场的7年间,我们观察到,中国城市正在努力转变为全球创新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贸易、投资和商业中心。我们将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双循环’发展战略背景下,坚持‘在中国,为中国’。”陆坚称。

  中国马来西亚商会上海副会长许顺利来到中国已经有20多年,他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市场在营商环境以及商业模式上的改变,以及外资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市场主体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市场巨大,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利益空间和依赖度,撤走对其自身不利,因此也不会离开。”许顺利说。

  全产业链优势

  在“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的前景”国际论坛上,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表示,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区域上呈现出结构性差异。虽然欧美国家对华投资意愿有所下降,但亚洲国家对华投资热度不减。日、韩等国家抓准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会,不断深度布局中国,如三星在中国加大半导体的投资等。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可称,疫情对在华日企造成冲击,但围绕全球产业链的中日经贸合作依然具有韧性。他表示,当前,全球供应链中的中日合作逐渐形成了两大模式:一是日本企业形成围绕中国市场的“地产地销”,在中国国内打造一条从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相对独立的供应链,“地产地销”型供应链中的日企,从中国转移的意愿很低;二是分散中国风险的新型供应链,但由于中国的加工配套优势,新型供应链仍然无法彻底排除中国因素。

  “未来影响中日产业链合作的因素,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地缘政治风险,它将推高贸易成本,是阻碍中日合作的最大障碍。二是贸易协议,如果成功签署和有效执行高水平贸易协议,将会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推动产业链合作走向新的层面。”丁可认为。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玄相伯指出,尽管当前营商环境有些艰难,但中国市场对于韩资企业仍具有重要性。现阶段韩国企业对华投资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目的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因此,预计短期内,韩国企业不会大规模搬迁到第三国,但韩国企业在中国新增投资有可能会维持现有规模。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商业竞争力研究部部长阮明涛表示,基于巨大的市场、良好的设施、便利的航运等优势,中国仍然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东盟国家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并逐渐成为企业进行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的热点区域。阮明涛所在的越南,已经引发“未来越南制造能否取代中国制造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的话题讨论。

  阮明涛坦言,东盟国家与中国在某些领域处于竞争位置,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都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但相较而言,中国的优势还是不可忽视。如果中国能够做好定位,控制好疫情,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在中国进一步加大投资的意愿也会增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表示,在促外贸稳外资方面,中国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贸易成本。

  曹钟雄则认为,当前中国营商环境总体稳步提升,应当理性看待制造业外企外迁,我们在加大改革的基础上,优化外资发展环境,加大新兴产业布局、吸引更多外资来华补链延链。

  与中国市场共成长

  后疫情时代,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过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营商环境和政策条件都发生了改变,外资企业也需与时俱进,以变化的视角将企业发展与中国市场实际相结合。

  何大勇表示,在中国的跨国企业需要重新加深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深度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在未来,想要继续赢在中国,跨国企业需要从“Think global,act local”(放眼世界,立足本土)向“Think local,act global”(本地思考,全球执行)转型。

  他具体解释称,首先,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其次,快速地响应中国消费者本土化的需求,通过积极地授权缩短决策链,减少总部的审批流程;再次,将中国继续视为创新突破的前沿阵地和全球创新的能力中心,积极整合本土化的创新人才、知识和能力,以及产业链优势,实现中国制造惠及全球;最后,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价值创造的层面,融入中国发展的大势。在追求自身商业目的的同时,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促进社会和社区的进步。

  陆坚则称,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在华外企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跨国新循环格局中的结合部与枢纽作用,把握经济新趋势,在中国分享更多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曹钟雄指出,诸如制造业等外资外企需要深入切入当前中国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的强大需求,优化区域布局,找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何大勇认为,为解决全球化语境下的种种不确定性,面临全新商业投资环境与市场,企业应当坚持提前预警、敏捷响应、分散缓冲、融合创新、平衡致远的能力。

  郑艺认为,新冠疫情是百年一遇的灾难。经历过这起“黑天鹅”事件之后,企业必须从风险管理角度进行反思和规划。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加工、销售市场等各个经营环节都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多元化。

  许顺利则认为,经营企业要思危思变,“曲”中求全,迂回变通。在危机中寻求答案,多一份主动,适应变化。类似疫情考验中,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会遇到更多困难,更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应对,进行模式创新。

  作为企业的关键资源之一,人才资源在企业经历危机后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领英调研发现,38%的中国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流失了更多人才。

  陆坚表示,越是人员构成多元化的企业,面对危机的韧性与抗风险的能力越强。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在疫情考验后变得更为紧密,进一步维持好这些关系,是企业维系重要资源、持续增强韧性的关键。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吴剑 SF031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亚香股份 301220 35.98
  • 06-13 国缆检测 301289 33.55
  • 06-13 优机股份 833943 7
  • 06-13 拓山重工 001226 24.66
  • 06-13 三一重能 688349 29.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