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2022年05月18日 00:35 21世纪经济报道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5月17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十年来,高等教育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着力提升国家的“元实力”“硬实力”“锐实力”。

  这突出体现在三类人才的培养方面: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以及一流专业建设等,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平台。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科技新星崭露头角

  基础研究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元实力’的高等教育战略大事。”吴岩在发布会上说。

  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3年过去,这一计划的成果如何?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拔尖计划首届毕业生中28人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4人博士毕业并处在博士后阶段,其博士后单位主要集中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截至2020年的统计结果,首届毕业生86%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致远学院作为基地,首届学生专业方向为数理科学,学院为首届学生设计了数学、物理融通的培养方案。

  他们已经开始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其中1人的博士论文获得“新世界数学奖”银奖,有5人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2018年,教育部启动拔尖计划2.0。吴岩介绍,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96%的毕业生仍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研究工作。

  “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经崭露头角,形成了‘选拔设通道、培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保障建特区、协同聚合力’的育人中国模式。”吴岩说。

  今年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文件从规模、结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意在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吴岩说。

  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人才需求,要适度超前培养卓越工程师。

  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2017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我们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一个最重要的核心议题来进行,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作。”吴岩在发布会上说。

  据介绍,在新工科建设方面,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

  近几年里,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华为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仅过去两年,约有2.6万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了华为,其中有超过300人是我们定义的‘天才少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在发布会上说。

  华为于2013年启动了校企合作,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曾伟胜介绍,华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鲲鹏芯片、欧拉操作系统、高斯数据库、昇腾处理器、昇思AI框架等根技术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提供包括企业课题、开源课题、社区活动、竞赛在内的多种课外实习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注重能力素质的拔尖性。”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发布会上说。

  六年前,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就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研究生层面的工程师学院,把硕士生专业学位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开展卓越工程师试点。

  吴朝晖认为,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要通过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的不灵活。采用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开展职称评审的改革,比如浙江大学有“工程教育创新岗”,健全了学校和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国工程师规模总量大,2017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1548万人,是美国的2.28倍,是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总和的1.62倍,占比1.94%,仍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吴岩也在发布会上说,“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面还很靠前。”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推动着学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全社会创新。

  吴岩在发布会上说,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工农协同,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示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部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全国正在推进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今年1月在重庆普通本科高校“四新”建设推进会上介绍,现代产业学院瞄准的是5年以后产业的变化,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经营型人才。特色化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是瞄准10年以后产业的变化培养人才。未来技术学院要培养战略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要解决一个重大的复杂工程问题,单一学科是不行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通过学科交叉汇聚,补齐补足单专业局限的短板。”吴朝晖说。

  项目制就是学科交叉的落地形态。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利用多学科优势,依托一些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和地方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聚焦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材料、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培养项目,项目由战略科学家、顶尖专家牵头。

  大师级师资被广泛调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特聘探月、火星探测等20余位总工程师、院士担任导师,现任国家探月总工程师任院长。

  此外,培育高素质专门人才,需要从招录到培养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无论是战略科学家,还是青年科技人才,抑或是卓越工程师,都是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对人才的刻板印象和墨守成规,对一些有独特能力的人才,要破格选用和超常规使用。”

  而在培养环节,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吴岩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作者:王峰 编辑:张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茂桦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4 铖昌科技 001270 --
  • 05-23 翔楼新材 301160 --
  • 05-23 荣亿精密 873223 3.21
  • 05-19 邦德股份 838171 7
  • 05-18 云从科技 688327 15.3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