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国强 |
杨国强:
出生地:广东顺德
教 育:中学
公司总部:广东顺德
主要公司:碧桂园(www.countrygarden.com.cn)
第一次上市:香港
主要行业:广东房地产
杨国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开发的碧桂园是中国南方最成功的房地产项目之一,过去三年的销售总额达3亿美元。10年前杨国强就预感到未来高档住宅的市场需求将会很大,目前他已经开发了10个碧桂园项目。>>详细 |
>>> 10年秘密慈善 |
一手缔造“碧桂园王国”的杨国强热心慈善,先后捐款数亿扶贫助学却不愿留名。
这是一个被严密封锁了10年的令人感动的慈善秘密。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尽管他已经将财产转移给自己的女儿,但他连同他钟爱的女儿一起,他们既是金钱的富翁,更是道义的富翁。>>详细 |
 |
>>> 碧桂园模式 |
碧桂园开发模式的另一特征,是快速的一体化开发。一次成型,一次配套到位,精装修交房。碧桂园模式并不复杂,其招股书和万科的研究报告中都有详解。
碧桂园招股书中,将自身的竞争优势界定在土地、项目、大规模和一体化运营、客户价值和驰名商标五个方面。杨国强曾这样定义碧桂园的成功,“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详细 |
>>> 碧桂园风波舆论演化 |
●第一阶段:“最大地主”之说浮出水面,舆论焦点开始由“首富”逐渐转向圈地。
●第二阶段:“零地价”圈地模式引发争议,舆论进一步演化,由针对天量土储的简单质疑逐渐转向对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第三阶段:国土部彻查碧桂园,负面形象继续延伸。
●第四阶段:万科发布碧桂园研究报告,引起碧桂园模式新思考。>>详细 |
|
>>> 中国房产与地产流变 |
要准确剖析土地问题,需要对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流变稍作勾勒。
虽说历史上中国人就知道“土地为财富之母”,“有土斯有财”,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房与地之后才加了一个“产”字,恢复了市场与产业属性。此前的住宅建设属“非生产性建设”,乃政府和单位福利。>>详细 |
|
|
|
 |
杨国强其人 |
|
在改革开放前,他和他的家庭的命运,用贫穷、悲苦、辛酸来描述,都不为过。他的母亲名叫仲明,不识字,连名字也不会写,在杨国强回忆里是一个“饿而不瘦、晒而不黑的很善良的人”。由于没什么人知道她,1997年杨国强建立第一个慈善基金时,就用了“仲明”二字。
家庭的遭际,既造就了杨国强的坚强忍耐的性格与自立刻苦的精神,也令他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杨国强几乎不参加公开活动,偶尔出现也沉默寡言。杨国强办公室挂着“无事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的对联,但现实中的他是一个事无巨细而必躬亲的人,可谓事事在怀。[全文][评论] |
|
 |
创业历程 |
|
故事从1992年开始,著名的“南巡”之后,房地产投资浪潮席卷各地,顺德北滘镇政府属下的北滘经济发展总公司和广东发展银行广发房地产珠海分公司,以及一家在佛山顺德一带颇有人脉背景的港商,一家有地,一家有钱,一家有关系,天地人合,遂合组顺德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三和”),开发位于北滘近番禺地界、广珠公路南侧的碧江及三桂管理区的一片1300亩的土地。项目位于碧山之侧、桂江之畔,故名碧桂园。杨国强当时是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同时又代表北滘经济发展总公司出任三和董事总经理。[全文][评论]
|
|
|
|
 |
碧桂园上市:张茵解脱了 |
|
张茵确实解脱了。 2007年4月20日上午10点,香港股市开盘后,那顶名叫“中国(内地)首富”的帽子,就从50岁的她的头上转到了26岁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头上。
当天,碧桂园以7港元开盘,7.27港元收盘。杨惠妍持有碧桂园发行后总股本160亿股(上市后又超额配售3.6亿股,总股本163.6亿股)中的95.2亿股,以收盘价计市值达到692亿港元。2007年碧桂园股价最高时(14.18港元),杨惠妍所持股份市值接近1350亿港元,按年内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收盘价9.02港元计算,则市值为859亿港元。[全文][评论] |
|
 |
数据化的碧桂园 |
|
作为2007年首个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亮相时,有过“一览众山小”的风采。而作为“内地首富”、“最大地主”、“零地价拿地”等一连串媒体和舆论风波的主角,在2007年最后几个月,杨国强又如同掉进了冰窟。2007年——这个数字也是碧桂园的股票代码——杨国强的生命体验实在极端。
2007年8月31日,碧桂园进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的环球标准指数成份股(MSCI),该指数为国际基金经理最常使用的指数。9月10日,碧桂园进入恒生综合指数和恒生中国内地综合指数成份股,其中恒生综合指数以香港200家市值最高的公司为成份股,涵盖主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90%。[全文][评论]
|
|
|
|
 |
“零地价拿地”的质疑 |
|
当闷声不语的杨国强因上市一鸣惊人,因“首富”众目睽睽,更由于数年宏观调控仍未抑制房价高企,一些地方土地出让中的拆迁、补偿问题引致民怨沸腾的大背景,碧桂园要面对媒体和舆情的检验,就成为十分自然、呼之欲出的事。
一个在商业上令同行重视和尊敬的企业,一个社会争议的焦点,为什么这两种评价会汇聚在一起?为什么是在今天它们会汇聚在一起?答案远非谁对谁错那么简单。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既要还原杨国强其人与碧桂园模式,也要剖析拿地的是与非。[全文][评论]
|
|
 |
地之是非 |
|
碧桂园的商业故事无疑是成功的,说它是一个传奇也不为过。杨国强的商业才能和吃苦精神,和当年的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们相比并不逊色。从公司价值看,碧桂园的一大竞争优势是土地成本和土地规模,李兆基等愿意当碧桂园的基础投资者,也是看好这一点。而媒体的质疑恰恰就在这里。
碧桂园相当部分土地的获得,是在净地出让前与地方政府沟通,得到其支持,参与生地的前期开发与规划,并在招拍挂中“以政府挂牌的价格收购土地”,最终达到享有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开发双重收益的目的。[全文][评论] |
|
|
|
 |
第一个阶段,质疑 |
|
这些质疑,以及相应的调查,形成了《第一财经日报》对碧桂园“囤地”的多篇报道和严厉的社评。我们问:“这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经得起公众的推敲吗?”[全文][评论]
|
|
 |
第二个阶段,反思 |
|
当记者详细阅读有关法规和房地产历史资料,在业内广泛采访,并亲自到“国华”、“国良”慈善学校随机组织座谈后,对碧桂园的商业模式、社会贡献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有了客观认识,对“强人”杨国强的善良、朴实、勤奋有了较多了解。 [全文][评论] |
|
 |
第三个阶段,审视 |
|
当记者把思路再次切换到社会的立场,站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立场,又深切感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富豪阶层,迫切需要自我反思,迫切需要领会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刻性,迫切需要增强对“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理解,而不是委屈冤枉,失落焦虑,对前途失去信心。 [全文][评论] |
|
 |
第四个阶段,超越 |
|
在招股书上,1997年被作为碧桂园“元年”,而2007年的风雨,也许是碧桂园十岁的最好礼物。如果经历这场风雨,使社会更准确地了解碧桂园,使碧桂园更深刻地体察社会的精神变迁和商业环境的变迁,这场风雨就创造了价值,而不是一阵新闻的烟云。 [全文][评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