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详情]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详情]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详情]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中村修二[详情]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Kip Thorne[详情]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Aaron Ciechanover[详情]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详情]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详情]
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详情]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彭铁[详情]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详情]
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详情]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详情]
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详情]
中科融通物联科技总经理王江[详情]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详情]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裁洪小文[详情]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详情]
SAS亚太区CTO Deepak Ramanathan[详情]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和核心研发平台总裁胡郁[详情]
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涌[详情]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详情]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联席总裁王慧轩[详情]
圣邦微电子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世龙[详情]
新大陆科技集团CEO王晶[详情]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omas J. Sargent[详情]
新奥集团首席战略官、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详情]
印度塔塔集团中国区总裁詹宏钰[详情]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朱海斌[详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详情]
David Gross,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详情]
Edvard Moser,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详情]
May-Britt Moser,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海峡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长王永利出席并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出席并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小牛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彭铁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要冷静看待金融科技,当科技跟金融连在一起的时候,国人都很兴奋,因为它能赚很多很多钱,一夜爆富,所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彭铁称,“这个心态是不对的。”面对金融科技,他认为我们不能恐惧,也不能过分乐观,要“平静的面对它”。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还没搞明白就有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马上又有区块链,现在说区块链上半场已经过了,现在已经是下半场了。“这个太快,我们追赶不上,就生活的很累,就不幸福。” 彭铁认为,大家面对金融科技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不要追赶太快,也不一定要参与,当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有条件了我们去参与一些东西去是最好的。”[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出席并演讲。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按2017年的人口来说老年人口2.4亿,占人口17.3%,有预测说,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5%,每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数的剧增以及持续时间加长,对老年的服务需求和养老金的需求格外明显。 此外,我国老年人的特征是家庭养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我们知道“421”家庭,两个独生子女负担四个老人等等这些,原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成为过去时,现在2.4亿的老年人口当中,真正失智失能的老人超过4000万。4000万人是没有着落的,他们对未来的机构养老,社会养老以及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 而对于新生代的老年人来讲,对于这一代老年人有知识和文化,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老了就是要养的一个概念,有一个终身学习和价值需求的过程。对新生的事物,新兴的养老方式接受程度更高。对渴望的这种科技养老,智能养老的这种期望值也是越来越大的。这是从需求的角度。 但是养老资源的供给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养老的机构的数量,服务人员,以及养老床位。此外还存在着结构的不平衡。现在很多高端的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因为门槛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进能到高端养老机构当中。但是一些养老院又是一床难求。靠什么来解决? 冯丽英希望寻求用智慧化的养老来代替人力养老,真正实现一个养老社会资源统筹,提高养老资源的一个社会效用。 智慧养老至少包括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养老金的科学管理。机构在系统建设方面有一些智能化的设置,帮助老年人做智能性的投资,让他们的钱能够不断保值增值。 第二方面科技方面是养老产业的金融。提高养老机构的智慧化程度,比如说智慧化的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以及一键呼叫、穿戴救济等等提高智慧化的配置。 第三方面还是要提高智慧化的人员配备。用智能机器人型服务来代替人工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高效,一个日常的照护和精神养老服务。[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出席并演讲。 陈龙认为,广泛应用区块链的前提是,必须要达成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以及这个信任机制相对于原来的信任机制来说,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它的进步在什么地方。 现在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我们人类文明协同的基石,当然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陈龙认为,如果要取代它,必须明确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他认为,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区块链,包括有很多的币圈的人也讲不清楚,甚至有些人把它当成近乎宗教的信仰,“这是比较危险的。” 以下为实录: 陈龙:我想表达两个观点,第一个是我们其实是要反省如何去正确的拥抱技术,拥抱技术的正确的姿势。当我们在中国看到技术改变金融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尴尬的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乱象,包括币圈的事情,P2P的爆仓,互联网金融正在被整治,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的金融科技是引领的,是并存的。如何正确理解拥抱技术,懂得技术,怎么接受它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并存的问题?你看金融的创新发展史的话,你会发现一直有几种势力存在。有一种是我觉得叫有意无意的骗子。它有的真的就是因为这个新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种欺诈会产生。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并不明白金融逻辑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是因为受这种巨大的利益的驱使,逐利的一些想很快用产品就进去了,供需双方是这两种人。第三种人是即得利益的维护者,不想创新。 这三种人会让伟大的金融创新扼杀掉,变成一个闹剧,伤害社会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很糟糕,我觉得我们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从业者、学者、监管者我们社会的良心一起结合起来,抵御不好的噪音的势力给金融创新带来的伤害。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关于区块链本身。前面几位行长讲的很好了,我想现在的其实大部分人都同意,区块链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新的信任机制,但是我觉得要把这个信任机制真的好的话,可能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的话,其实如果是一个新的信任机制,刚才李行长讲的非常好,你要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的话,你必须明白现有的信任机制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其实现有的所谓的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我们人类文明协同的基石。当然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要取代它,必须明确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现在讲区块链的很多人,包括有很多的币圈的人讲不清楚,很多人我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他们实际上把这种我觉得是把它的一些商业上的一些很好的洞见和近乎宗教的信仰,还有因为自己的商业利益的想做的事情全部结合起来了,用一些理论去讲,这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想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你必须明确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的话,我觉得区块链核心是一个共识机制。如何有效率就是在低成本、有效率达成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要去看,它跟现有的机制相比的话,它到底成本效率的取舍在什么地方,我们要谈一谈经济学,你不能说去中心化,因为中心是不好的,这个实际上是可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这方面我们看到了很重要的进展,在底层技术上。 从蚂蚁金服来说,我们在底层技术上如何做到隐私保护,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有很多的钥匙,就是首先它是一个链,它是一个区块,可以存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链条。这里面有很多的钥匙,什么钥匙可以打开,什么不能够打开,怎么去如何去就是保护隐私的这个,做好隐私保护。另外的话,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来说,如何把技术升级到一个金融级的安全,它有这样一个工程级运用的能力。现在的区块链比如说一秒钟只能处理7-10笔交易,“双11”的时候每秒处理20、30万笔的交易了,对我们来说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升级到工程级的应用,在隐私保护,金融级的安全上做的更好,这是共识机制上的改变。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大概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香港发布的跨境支付的业务。我们有一个菲佣能够通过用跨境支付,一下子在2、3秒内把钱送回国内,成本极低。我们做到的是什么东西?并不一定要颠覆现在有的金融机构的安排,做到的是什么?让相关的机构通过智能和约的方式同时达到共识,关键结点的共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认证共识上的这样一个成本。所以我想,就是说我们如何去真正的把利用好这个,有效率的是利用好这个共识机制去做,共识机制不一定是去中心化或者是中心化的灵活唯一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中性技术,很多机构都可以用它。 我就讲到这里,我觉得区块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但是如果你要真的把它广泛的运用,让它开花结果的话,我们必须明白它如何有效的达成一个信任机制,以及这个信任机制相对于原来的信任机制来说,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它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否则的话走不远的。[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出席并演讲。 李礼辉例举了区块链的成绩,也提到了该技术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他表示,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罩、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提示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礼辉: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个机会。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多、疑问最大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的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等。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进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以及对账系统,平安金融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比如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红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需要维信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和完善,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的架构。 我们看到还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他们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的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太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这种未来模式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2.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3.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这样一类模式只是传统商业,原则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 1.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的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 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大的课题。 2.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 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平静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提示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和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中科融通物联科技总经理王江出席并演讲。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真正安全的? 王江认为,不管外面部署了多少摄像头和传感器,真正的是定义我的安全边界,最终是用户感觉到真正意义的安全。安全防卫系统足够智能,能够跟踪影响要素的安全,对它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使用户获得真正意义的安全,而不是事后的取证和补救。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江:刚才各位专家谈了各自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专著于智慧城市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城市安全领域,我们知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我们认为前提是安全。安全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的运行系统的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包括我们现在的安全事故的防范,毛总也提到了下雨、自然灾害对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随着安全范畴大幅延展,城市安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从三方面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首先是城市安全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第二是健全体系应该具备的要素,第三是随着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安防体系的变化。 第一是关注的对象。从监测监管来说第一个是平安城市,针对与于社会的综合治理,预防人为的恶意破坏,打击破坏和爆恐。第二是防灾减灾,提前预警。第三是安全监管。主要是城市生产的监测和预警和事故处置,包括食品药品的安全保证体系的建设。第四是基础设施的监管。涉及到民生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供水、供电、供气、排污、轨道交通的监测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置。 由此可见,城市安全的体系建设是由政府组织和发动的,社会各界参与的综合系统的工程。健全体系从我的理解来说分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要有探测和感知能力。刚才大家提到了,部署大量的传感器,我们要对影响安全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感知,进行对它的状态的了解。第二个就是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我们能够对影响安全的隐性和显性的风险进行预警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是应急处理能力。我们有力量能阻止和制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是推延发展进程。这就是城市安防体系中必备的要素。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广泛的判断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带来安防体系中一些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是信号到目标的变化。比如说过去的传感器用红外对射,但是信号的扰动和阻断来进行报警,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比如说大风刮了一个树挂断了报警,是人车还是小动物等,现在发展到基于目标提取的自动探测,大幅提高了目标探测的准确性和全天后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信号到目标的变化。系统不仅知道发生了报警,还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报警,目标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个在安防体系建设中的变化是被动到主动的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有能力从过去的风险发生之后的被动处置,转变为现在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的探测预警,从而有效规避我们这些风险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事故所带来的危害。 第三个是从功能到智能变化。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常见的监控系统,过去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场景进行监测、记录、回溯。现在它发展到了基于人脸、行为、场景的自动识别和理解。就像以前看到的新闻,张学友一个演唱会抓到好几个逃犯,这就是人工智能在目前具体的应用。 安防体系将来发展在城市安全中,最终我们想到能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是让我们的用户感觉到真正意义的安全。就像现在的各位,不管外面部署了多少摄像头和传感器,对我们不重要,真正的是定义我的安全边界,表述我的安全边界,让我的系统的足够智能跟踪影响要素的安全,对它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使用户获得真正意义的安全,而不是事后的取证和补救。这是我对城市安全的理解,大概我就先说到这儿,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出席并演讲。 生态、数据安全、人才培养、商业模式,郑宇认为,这是政府发展智慧城市的四大痛点,如果解决不了这几个问题,就很难真正做成智慧城市。“这四大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好就能做好,解决不好谈不用。” 以下为实录: 郑宇:谢谢,我分两方面来讲。第一是我们现在智慧城市什么样的痛点和机会,另外一方面讲京东做的事情和未来的打算。 第一方面,早年的智慧城市,更多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系统集成为主,我们弄了云、传感器把数据收集到一起,可以量化展示和信息共享,下一步是新型智慧城市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提炼知识,用知识解决交通环境等问题。我感觉我们现在要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有什么痛点?我跟很多城市合作,之前在微软做智慧城市12年,今年2月份加入京东,我总结出政府的四大痛点: 第一大痛点是政府希望生态。它既不希望是孤立的系统,也不希望一家独大,因为不利于城市安全,也不可能有企业把所有的事情做完,需要一个生态,既能统一平台又能服务于大家,这是一个痛点。 第二个痛点是数据安全和数据融合的矛盾。政府说数据共享又强调数据安全,各个部门的壁垒非常高,有的壁垒是制度造成的,比如说公安、财税很难打通。怎么形成数据会聚和信息安全呢,这是一个难点。 第三个难点是缺乏模式。我们做项目早年靠政府补贴,一旦补贴停止就面临死亡,所以政府看中你有没有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把前期的投入能有回报,带来便民服务。 第四点是人才的培养。我们说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说的如火如荼,智慧城市里面需要非常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人才,这是复合型人才,不是说学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就能做,你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做不好交通,你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做不好智能环境。我自己在中国四个大学做兼职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发现课程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这四大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好就能做好,解决不好谈不用。 我再讲京东干什么,我们提出城市计算,现在在美国已经开了课程,这是干什么的?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城市也好,像一个伟大的目标和远景。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变得智慧和智能,路径和方法在哪里。而城市计算构建这样的方法论,通过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挖掘服务,不干扰人的生活下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未来城市,特别强调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理解、指导、决策,跟我们讲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定位很相似,但是它有一套明确的方法论,它的数据不一样。我们城市的数据是时空大数据,不是食品和文本那么简单,也不是语音,我们的车流、人流、气象环境都有位置,几点几分这个位置的人是多少,几点几分车流是多少,所以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能用。你拿一个人脸识别来做交通流量的预判是不对的。 我2月份到京东之后成立一个一级事业部,城市计算事业部,同时我们成立了京东的三大研究院之一智能城市研究院,把产学研合在一起。为什么这么做?我说到的四个痛点,生态、数据安全、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如果解决不了这个就不出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有一个核心技术:城市计算平台。能把所有的数据用六个模型来解决,大家觉得城市里面的数据有几百万种,其实就是点数据、网数据。总共就六种数据,使得数据标准化、共享、互联互通,同时让数据可扩展,可使用。还有专门的数据管理方法,把时空数据做好,这边我们有针对特有的时空管理的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还有多元数据融合算法,我们解决空气质量要解决环境、气象、交通、房屋结构的各种数据融合,怎么融合?这也是技术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些东西在以前都是缺失的很多时候之前说成是白云多多但是解决不了城市的问题,因为技术缺失。 我们最近创新了一个数据不出各个部门,数据不出库的情况下做到知识共享和互联互通,这是牛的地方。因为你不能期望政府把所有的数据物理集中,我们很难等到那一天,我有很多的经验,书记拍板,但是总有一些部门的数据出不来。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些模型的方法,数据不出库,又能共享,这是我们的厉害,这是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问题,解决了对大数据的时空挖掘分析管理的问题。 第二点是交通能耗、公共安全做了大量的垂直运用,才可以做顶层设计。你没有在大量的行业做过,你做的顶层设计是不是虚呢?我估计比较虚,但是你做孤立的点没有顶层设计也不行,政府刚刚说的生态问题,没有人同时把两个能做到。我们团队过去12年深挖前景,我们给雄安做顶层设计,给宿迁做顶层设计。这是我们的经验。 还有我们对产学研一体化的经验的理解,这对培养人才非常关键。人不能只靠学校培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真实的数据。我跟十几个学校建立了培养机制,从课程设置、大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生从大四到我这里工作,研究生、博士生跟着我学习,5-7年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科学家而不是数据分析师,我们需要的是数据科学家而不是数据分析师。这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类是积累的数据比较多。物流、电商、金融数据本身可以涵盖很多的城市的韵律,结合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银联和联通,规模非常大,有了数据才敢说我们能做事情。 第四方面是品牌优势。政府有信赖,同时有好的品牌,对口对接500-600家的金融结构,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出席并演讲。 2013年毛大庆去哈佛找王石,吃饭时谈了一个话题,说给世界城市估值的话,哪个城市的估值最高?王石认为:“波士顿的城市估值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因为城市单位的空间智慧密度最高,大学最多,人才最多,创新头脑最多,城市越智慧和价值越高。 毛大庆称,智慧城市实现就要实现这个问题,国际城市竞争力,城市生命力,城市有没有话语权,取决于智慧不智慧,这是不争的事实。 怎么样的城市是智慧呢?毛大庆认为,智慧城市解决的是让城市更聪明,最后细分到社会上就两个话题,一个是政府的决策更聪明、更准确、更科学,一个是城市使用者,就是城市的用户,也就是城市的人可能会对城市的感知更高效、高便捷以及认得生活更幸福。 他认为慧城市由五个环节构成:第一是基础数据。第二是连接的能力。第三是感知,这个感知是对城市的一个敏感,和对物理的概念的敏感。第四是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算、决策,第五,形成闭环。[详情]
新浪财经讯 “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于8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共享全球智慧 引领未来科技,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出席并演讲。 谈到智慧城市,陈刚称,像美国这种地方完全是市场经营的,来自政府领域的大投资真的不是很多。世界各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现阶段都还是从小做起,并不是说有每个城市做的那么系统,还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 在能源方面,陈刚指出,虽然自动驾驶会节省能源,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在城市的能耗方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城市能耗越来越多,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