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

洪崎:赋能中国新经济 持续推动新供给
洪崎:赋能中国新经济 持续推动新供给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09:23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严弘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严弘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09:30

主题演讲

贾康评股市下跌:心理因素大于市场实际受到的影响
贾康评股市下跌:心理因素大于市场实际受到的影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09:41
消费降级?周天勇:中国有6亿人消费还没“达级”
消费降级?周天勇:中国有6亿人消费还没“达级”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0:19
彭文生:金融去杠杆造成融资紧缩 强监管只是触发因素
彭文生:金融去杠杆造成融资紧缩 强监管只是触发因素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0:49
姚余栋谈家庭资产配置:少买房子 多花钱培养孩子
姚余栋谈家庭资产配置:少买房子 多花钱培养孩子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1:22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苏罡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苏罡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执行董事苏罡[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1:00
黄剑辉资本市场低迷探析:优质资源不断流失 A股代表旧经济
黄剑辉资本市场低迷探析:优质资源不断流失 A股代表旧经济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1:40
汪勇祥:房地产市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财务健康
汪勇祥:房地产市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财务健康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1:52

圆桌讨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详情]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2:3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2:39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2:42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3:55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 的中国》新书研讨会

洪崎《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发布会致辞
洪崎《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发布会致辞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4:26
贾康:中国现代化应该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
贾康:中国现代化应该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4:44
黄剑辉解析《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亮点
黄剑辉解析《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亮点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4:50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10
马蔡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命运
马蔡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命运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30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52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53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54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5:55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中信出版社总编辑乔卫兵[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6:54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7:03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7:18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8:08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8:05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8:03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8:09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20日  18:12

日程安排

09:00-09:45 领导致辞及演讲
洪 崎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 弘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
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09:45-11:30 主旨演讲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展望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周天勇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彭文生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
苏 罡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执行董事
黄剑辉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汪勇祥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南加州大学Marshall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11:30-12:30 圆桌讨论 (主题:宏观经济形势)
主持人:徐 瑾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
讨论嘉宾:
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前所长
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
冯俏彬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 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刘陈杰 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
徐以升 华软新动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会议
14:00-14:20领导致辞
洪 崎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14:20-15:05主旨演讲(新书作者代表)
黄剑辉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周天勇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马蔡琛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5:05-16:00 圆桌讨论
主持人 :杨燕青《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
讨论嘉宾 :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
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
冯俏彬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振宇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16:05-16:30 观众提问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会议
16:30-16:40 致辞
乔卫兵 中信出版社总编辑

16:40-17:00 主旨演讲(新书作者)
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7:00-17:10 新书发布仪式

17:10-18:00 圆桌讨论
主持人 :葛 俊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讨论嘉宾:
井贤栋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
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
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副秘书长
焦新望 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何 刚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
周健工 原第一财经CEO

18:00-18:30 观众提问

参会嘉宾

最新新闻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8:12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出席并发言。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8:09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8:08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8:05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乐居中国CEO贺寅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8:03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出席并演讲。 王广宇认为,讨论新实体经济重点关注几个要点: 第一是新实体经济必须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源是为了干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第二,必须研究跟科技含量挂钩的问题,高科技含量。第三容纳现在的人才就业,最后生态环保可持续。 新实体经济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新技术,另外是新商业模式。我们过去简单理解商业模式是资源输入和输出,今天商业模式是意味着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包括很多角度,股东和员工,政府和社群,客户,供应商,今天的商业模式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怎么形成价值分配。 “天生全球化也是一个新实体经济的非常重要的特点,”王广宇称,新实体经济自诞生那天开始,创意、原材料、社会团队、技术人员都来自全世界,产品也可能销往全世界,生下来就是全球化公司。怎么竞争?需要布局全球战略,重构新实体的价值链。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广宇: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在周末这么晚的时间下来倾听发布会,听听老师们的一些观点,向大家特别表示感谢。也感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专家,感谢我华软集团的很多同事在这本书问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启迪,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这本书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得到了很多人的指点和帮助,特别感谢大家。也要特别感谢以乔总为代表的中信出版集团对这本书的厚爱,编辑做了很多工作,最后感谢今天主持和组织这个会议的各位同仁,来自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同仁和同学们,谢谢大家组织这个活动。 这本书已经摆在面前,具体内容我不多介绍了,我更多谈一点我的思考。与其说实体经济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像一个现实中的挑战。就像大家听了一整天的经济分析会,大家讨论经济形势无非讨论今天的股市怎么样或者讨论宏观表现,大家今天都会聚焦一个词,股市非常低迷,实体经济非常差。实体经济为什么变的这么火热?从某种意义上可能实体经济的概念是经济学理论里少数的重要但是较少研究的范畴或者概念。今天大家都意识到这个东西重要,实体经济到底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非常少。 实体本身是一个哲学范畴,实体是讲讲实实在在,物质性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实体经济有什么内涵,这个内涵是不是固定的,它会不会变化或者有没有变化?经济产生的主要动力就是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最常见的消费需求是衣食住行,在几千年的经济发展中,衣食住行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经济是不是一直用实体的方式满足,它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吃的东西,几千年前吃的东西和今天吃的东西和未来吃的东西有没有变化?我们穿的衣服有没有变化,产生的方式有没有变化?我们眼前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实体经济产生出来的,实体经济部门有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未来有什么变化?其实它一直变化,我们看到这间房子里这么多的座椅,这么多桌子,墙壁、材料、灯光、电子设备,各种各样的东西既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反过来讲它有没有虚拟的特征?都有。我们必须要看到和了解这种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某个企业家或者某个发明者脑子里的一个理想,一个梦想,通过他的努力,通过社会的分工今天变成了现实。 举个现实的例子,今天会议室有这么好的灯光,几千年来人类对灯光,对照明需求一直客观存在,但是实体经济供给了哪些产品或者服务?可能大家都没有仔细想过。一两千年以前都是靠火,靠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的油脂,过去500年以前的解决方案就是靠油灯, 作为经济的一部分,产生油灯,制造各种各样的蜡烛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1417年在英国最早出现了以蜡烛出现的路灯,城市夜空照亮,当时一个市长提出来要把伦敦的夜间变成白昼。1807第一次在巴黎出现了以煤气为燃料的路灯,巴黎变成欧洲最繁华的不夜之城。随着现代工业出现,1858年人类第一次出现了碳丝制的灯泡,可以把灯光放到我们生活中来,这个技术在欧洲大陆、美洲大陆被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追逐,1913年钨丝灯泡在爱迪生手里变成美国的发明专利,这些人的梦想,变成现实生活中实体经济的供给。到了60年代人们又发现新的发光二极管,这个技术2010年变成LED芯片,今天已广泛供给。照明需求在实体经济中发生了根本变化,既有实体因素,又有虚拟因素,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我们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第一个问题,实体经济的内涵变化实实在在的发生。贵州深山里的农民生活的方式就是种一点东西自给自足,从来没想到山里种的东西可以迈出大山,可以走向更多的消费者,直到今天有了互联网,种的东西可能没变化,但是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实体经济的形态就转变了。 问题再稍微深入一点,有没有不是实体的经济,为什么有些经济会被认为不是实体,不是实体就意味着它有什么不好的吗?我们有没有深入想过为什么今天突然全社会进入到一个抑虚入实,提倡脱虚入实,到底因为什么?毫无疑问跟当下社会生活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直接相关的。比如我们发现今天这个金融风险,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可能创造了GDP但是污染了环境。这些是过去实体经济或者经济发展中重大的挑战。它可能跟经济实体性有关。 贾老师举了个特别好的例子,房地产,我今天也想跟大家讨论房地产是不是实体经济?它肯定是个典型的实体经济,为了修房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机械,修好房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材料,每个人买了房子或者学校买了房子要装饰装修,涉及到生产环节里的钢铁、生产、水泥、建材、纺织。为什么大家觉得某种程度房地产又不是实体经济?说明今天的经济形态已经比我们一百年前、两百年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房地产在很多程度上又被认为不是实体经济,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是比较独特的,它土地的供应可能往往不是一个市场行为,是政府来主导的。开发商在中间的价值贡献,它的商业模型到底是这个房子租出去还是出售完全走了不同的商业模型。从交易的角度来讲,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认为房地产就是金融市场,建设房子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项目融资,今天货币在调控也有重要的措施,不让资金流向房地产。建设过程中需要融资,在消费过程中需要按揭,按揭本身是个典型的金融产品。在交易的环节中我们对房子到底是住的还是买的,每次的买卖又出现了交易行为,这又是典型的金融行为。所以,我们认为房地产具有金融的属性。 从效用的角度,房地产承载了我们自住,安居乐业,除此之外它变成了大家的财产,很多人希望买房子获得财产性收益,出现了新的效用变化,它也成为养老的载体,它也成为社会遗产的主要载体。举房地产这么一个例子,今天客观讲它既有实体的性质,又具有非实体金融的属性,没有办法把它简单划分开。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问题,新实体经济本来是一个这么重要的话题,但是又不紧急,所以,说不清楚也没关系,反正日子在过。用乔总编的概念,实体经济如同一个灰犀牛,明明那么重要,但是没研究清楚也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时候把它拉出来。我们要脱虚入实,应该是个理论问题,实体经济其实理论这方面的讨论是比较少的。于光远在《经济大辞典》里说实体经济在经济系统中确定物体,是经济系统的研究对象。作为经济系统研究的对象一般是包括消费者、厂商的这些市场主体,更多的专指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主体。大家一致认为工业和制造为代表的载体就是传统的实体经济的载体,深入思考,这个理论研究已经跟现实不能吻合。第二类,具体对产业部门的分类,工厂冒烟制造业是典型的实体,那么农业是不是实体?一万年的历史中人类都是靠种植,靠农业生存的,今天的农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用现代工业的方式采摘和储存,用现代物流运送,用现代服务营销和销售。所以,在农业领域里有个概念,现代农业是一代加二代加三代产业的综合。简单从物质生产活动这个角度来讲,实体多是工业思想的延伸。第三类,对外延和对立概念的讨论,特别对虚拟经济的讨论。好多经济研究更多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以金融市场为依托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成思危先生等都提出虚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运行形式,往往是以金融或者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有波动性。与虚拟经济和金融挂钩,还有一类观点认为今天跟数字化挂钩是虚拟的,现实生活我们听到很多的争论,宗庆后先生批评因为阿里巴巴这样的虚拟经济,我们哇哈哈这样实体经济的命根子都掐掉了,你们的网店使我们实体经济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几年前马云提出要有新零售、新制造的角度,不能简单地把数字技术或者网络信息技术跟实体经济对立起来。 从现实层面来看,理论都比较苍白,真实社会更丰富多彩。用理论解释今天的现实还远远没达到,我们有可能要建构或者思考现实中怎么解决实体经济认知的问题。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不管国内的资源配置还是今天国际市场的竞争,做大做强实体是唯一的选择,不光中国这么想的,国际社会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国内改革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三大攻坚战。今天的实体经济既要考虑从形态上,从规模上在发生变化,但是另外一个角度质量上,结构上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环保重视程度这么高。所以,是不是要生产那么多钢铁、水泥、划归,反过来是不是因为我们蓝天、碧水的需求就一定压制钢铁、水泥、化工,把所有的钢铁、水泥厂都关掉。我们对效率的追求,所有工厂变成无人工厂,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工厂里工作,将来我们使用机器,有一天物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替代了人,人们不工作了干什么?经济和人的关系怎么重构,人到底做什么劳动?今天对合规的要求已经深入到每个人角度,过去我们最大的资产可能是我们房子,可能是储备的黄金。今天每个人最大的资产都是数字资产,怎么保护好你的数字资产,怎么合规的保护好你的数字资产,怎么在合规的框架下保护好这些资产。包括对电子商务,对税收运营方式全新的挑战。所以,新实体经济走到这么一个阶段,从它的自身变化,实体经济需要升级转型,是一种垂直型的进步。但是同样的实体经济也必须关注一些外在的变化。所谓的外在变化就是摒弃虚和实之间的争议,特别不要简单把实体决定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应该树立一种融合的愿景,不光是垂直的进步,更是层级的进步。如果垂直的进步被称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层级的进步就可以被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新发展是主要的命题。 讨论的新实体经济重点关注几个要点,一个是新实体经济必须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源是为了干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第二,必须研究跟科技含量挂钩的问题,高科技含量。第三容纳现在的人才就业,最后生态环保可持续。世界各国都在实体方面走的非常领先,也非常积极。特朗普上任的一个重要讲话里讲到这么一句话,沉重的美国税收压在每一件美国制造的产品上,所以,美国企业过去纷纷把制造业工厂搬到海外,我们要减免美国税收,在国内创办重要企业,把重要的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以色列在军民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德国打造工业4.0,日本推动新机器人战略和智能制造的战略都是中国要学习借鉴的。 新实体经济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新技术。另外是新商业模式。我们过去简单理解商业模式是资源输入和输出,今天商业模式是意味着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包括很多角度,股东和员工,政府和社群,你的客户,你的供应商,今天的商业模式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怎么形成价值分配。 天生全球化也是一个新实体经济的非常重要的特点,诞生那天开始,创意、原材料、社会团队、技术人员都来自全世界,产品也可能销往全世界,生下来就是全球化公司怎么竞争?全球战略重构新实体的价值链。最后,一个企业中有一个重要的人是企业家,这些人承担很多的风险,很多时候非理性的,很难用简单的经济行为衡量他们的努力,我们坚信,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这么一批创新者和创业者带动新实体经济的振兴。 新实体经济有几个环境保障。一个是投资,为什么今天金融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投资者是跟企业股东、企业家之外唯一跟他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最高的社会主体,银行这些间接融资手段是债权融资。未来投资范式对新实体经济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推手。以投资效率衡量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怎么好,如果这个行业不挣钱大家也不会把钱投到这个行业。社会整个考虑在整个金融体系或者社会经济体系中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产权环境是实体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话题,做了一些事情,有好的创意怎么保护,有这么多财富怎么保护,不光企业家需要保护,中小投资者怎么保护,风险投资怎么保护,知识产权怎么保护。在我们看来,中国七大领域,传统制造,高端装备,现代农业,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与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七大领域萌发向上,蓬发生机。 金融部门携手共赢,不要把金融资产简单进入到资产泡沫或者金融空转,导入到实体经济中,支持普惠金融、创新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推动产业和金融更好的融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新实体经济中独角兽的概念,2018年遭遇了冰火爆两重天,一季度所有人都追独角兽,四季度都摒弃独角兽,好公司就是好公司,差公司就是差公司,我们要支持真正的好公司改变我们的生活。总体来讲,新实体经济追求一个目标就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赋能,培育新动能,推进人才体制的改革,改善金融的生态环境,为增长带来新的动力。这也跟新供给提出的八双五并重的观念是非常吻合的。 我们作为投资者或者作为企业家来讲,一直觉得一个社会成功的三个新生产要素就是资本、科技,包括创造精神。需要更多人倾注自己的投资,靠科学技术的演变,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人文关怀,才能把一个社会变成更好的社会。 特别感谢这么多的嘉宾。书中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需要下来再向大家学习和完善。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再次感谢,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7:18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贾康调研发现,电商和非电商、互联网经济和非互联网经济的界限正在模糊,双方渗透融合进一步加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定都是线上线下合在一起以后,把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以后,使有别于金融的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谢谢葛院长,大家好!很荣幸,借这个机会谈一些自己对于广宇院长《新实体经济》这本专著的读后感。 选题上,显然我们今天要交流研讨的新书,它是在中国创新发展中间聚焦前沿上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新供给研究群体里,大家已经感受到广宇院长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拼搏在一线的成功企业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学者型的企业家。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他有别人一般达不到的这样一种综合的对于创新前沿的体验,而他很好的借助于他不断学习形成的学养,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本专著,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我想在自己读后感角度上,谈一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另一个觉得在新供给研究方向上值得提到的、以后值得深入挖掘的代表性的问题。 首先,在基本概念上,我非常认同乔卫兵总编辑已做的非常好的提纲挈领的阐释。实体经济是大家都接受的概念,但是严格的定义有必要进一步推敲。以我的理解,广义的实体经济,就是有别于大家所说的金融的所有经济成分,但是也有狭义的把实体经济更多聚焦于制造业的界定,在这种狭义的定义上,有人就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冲击了实体经济,但按广义的理解,房地产业和其他的制造业,都可以归于实体经济的概念。和实体经济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是简单的贬义词。在马克思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他首先使用的主要是对于有价证券的有针对性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这种股票、证券在经济生活中的出现,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它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体经济明显有差异,马克思所讨论的虚拟资本可引出虚拟经济概念,在后来一般的经济问题讨论中,大家比较好接受的概念上,不妨把它扩大到整个金融——金融的概念如果认为是虚拟的,和它对应的非金融的部分,就都是实体的。而且广宇院长这本书,在新实体经济方面非常重要的概念的把握,实际上我理解就是把互联网+这一新技术革命推到前沿的概念,融合到在线上线下结合这种现在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实体经济发展上。在这一种视角上,我们也非常有必要把握住像马云等等这样的企业家现在已经积极使用的新实体经济概念。 我个人调研中,认识到其实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电商和非电商、互联网经济和非互联网经济的界限正在模糊,实际上就表现在双方的渗透和融合,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定都是线上线下合在一起以后,把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以后,使有别于金融的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金融无论多么重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线上线下、互联网+和+互联网渗透融合的共赢,这是我想谈的一点感想。 刚才已提到另外一个我们非常值得进一步做深入理论探讨的任务,这里面有一个我自己这一段时间思维中和有些场合已提到的一个观察点。我们在新供给经济学的认识框架下,特别强调要把原来的经济学界主流认识、普遍认同的完全竞争假设,升级为非完全竞争的2.0版——完全竞争假设很有启发性,它简化了很多其他枝脉,就把经济运行设想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场景,这个场景下我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可以一下定位到对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但是很遗憾,停留在这样一个假设条件下,并不能适应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以后带来的现实挑战,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在这方面推到的前沿,就是必须如实地再把这个理论假设之下我们认识到的一些经济规律,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图景是非完全竞争,不光中国这样不够成熟的市场经济,就算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它是非完全竞争的场景。理论服务于实践,就必须把这种更复杂的挑战性的问题,把非完全竞争前提下这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作为我们把假设条件升级以后的研究对象。 需求管理可以更好地解释在完全竞争假设下结构是怎么样得到优化的。到了升级的2.0版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明显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我们更要强调理性的供给管理,更要强调供给侧结构优化机制的复杂性。这个机制复杂性可以概括为有效市场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在这个视角下讨论新实体经济,有一个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特征:过去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竞争会造成寡头垄断,垄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早有美国和其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的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我80年代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于所在的匹兹堡要接通电话,电话公司告诉我,他们的前身就是著名的AT&T,但是按照美国反垄断法,强制把它拆分了,只能局限于它的长途业务,而且它的长途业务还必须设置竞争对手。区域性的电话公司,都脱开它原来的AT&T母体,这是反垄断法下强制做的。 但是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亚马逊,中国阿里、腾讯等等,却没有碰到这种以反垄断法去拆分它的压力,道理何在?显然已明确地形成了寡头垄断,新实体经济发展里这也会形成,而且可能形成的速率更高,这样的寡头垄断怎么认识?我有这么一个探讨性看法。在美国,在中国,决策层实际上都认为现在不能简单援引反垄断法对他们做拆分,是注意到这种新的实体经济带来的垄断竞争后面,跟着的不是简单排斥中小微企业,反而会带出一大群中小微企业得到创新创业发展空间的发展环境。在中国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做过调查,阿里在平台上体现的“电商平台”的这样一个创新稳住了以后,带出来的,是中国的穷乡僻壤、生产力发达程度很低的区域,可以跨越式地形成淘宝村,甚至在很多地方(贵州等)都把它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加速器。这些农村区域的社会成员,经过政府有意支持的一些相对简易的培训之后,就进入创业创新的实际场地,就可以在淘宝网的连接之下,跟着解决他们脱贫和发展致富的一个支持条件问题。这带来的,就是新经济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情况下,应认识到这种垄断竞争并不是简单排除中小微企业,而是有了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带出一大群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的新的特征。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应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个垄断竞争特点的寡头垄断局面,已经形成以后要注意的上述这种实际的连带关系,在我们说的非完全竞争假设之下,新供给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这里面它可能有新的一些挑战性的垄断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的问题,但你无法否定,已经在实践中感受到的,美国也好,中国也好,管理层迟迟不出手而继续观察发展的带出中小微企业共赢发展的可能性,至少实践中这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这是非常值得在新实体经济概念下,我们在新供给已经特别认可的非完全竞争假设下要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借这个机会谈这样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再次祝贺广宇这本很有份量的《新实体经济》的专著问世,之后会得到读者对书中信息的更好把握和广泛参与的讨论,大家应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新实体经济的发展。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7:03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信出版社总编辑乔卫兵出席并致辞。 乔卫兵认为,随着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作用越来越独立,会成为经济运行中份额较大的变量,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改写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 以下为致辞实录: 乔卫兵: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再次来到高金学院,并共同举办今天的活动。近年来,中信出版集团和上海高金学院已经进行了多次友好合作。今天,广宇总的新书发布会来高金学院举办是我们友好合作的又一力证。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信出版集团对广宇总新书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我把我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核心观点是: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具体有以下几个肤浅认识: 一、 新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概念 2017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的文章,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这无疑标志着“新实体经济”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认可。 马云作为新实体经济概念的首创者,认为新实体经济是一种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相结合,共同打造适应未来的经济形式,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五大领域。 在此基础上,广宇总是第一个把新实体经济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者型投资家。他在书中用了十三章的篇幅给予了最系统、最全面的阐述,同时,努力尝试建立新实体经济理论的一套体系。具体包括新实体经济的概念、新型全球化、新商业模式、新科技动力、新经济周期、企业家精神、变革领域、虚实关系、产权关系、 独角兽现象等等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新技术、新模式、新全球化以及新企业家精神四个核心观点。内容丰富、全面,重点突出,是一部颇多创新的、极具前瞻性的经济学著作。非常值得大家一读! 二、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新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传统产业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过的新模式,它包括融合互联网的零售、批发、生产、制造、物流、金融等服务环节,最终形成以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全新业态。具体讲, 第一,新零售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合力,并把销售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二,新制造不再是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而是定制化和智能化的。 第三,新金融重点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体现方便、快捷、普惠、共享的理念。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是新金融的典型代表。 第四,新技术主要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移动操作系统、移动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这些新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决定新实体经济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第五,新能源将超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与石油,更注重数据。谁拥有数据并充分开发数据,谁就可能拥有未来。 新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对旧的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是对原有经营模式与赢利模式的重构与再造。某种意义上,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也是影响新实体经济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新实体经济提供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中国经济努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性阶段,以蚂蚁金服、滴滴、京东、小米、百度、腾讯代表的新实体经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正释放出愈来愈强的动能,正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新零售与新金融的表现尤为突显。 以阿里巴巴为例,2017年其纳税366亿元,平均每天纳税超1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纳税超过29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直接间接创造3300万就业岗位。 这些靓丽的数据,不仅展现了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强劲活力,更凸显出新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 以新零售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其解决方案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正逐渐推向港澳台、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 新实体经济作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其用武之地越来越大,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 新实体经济有可能开启中国经济的新周期 据国家统计局昨天刚刚颁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新产业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和2.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4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4.8%,集成电路增长11.7%。新业态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62785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938亿元,增长27.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847亿元,增长24.8%。 这样的增速,尤其在上海、浙江、深圳,新经济占GDP比重已经30%多,说明中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开始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随着新实体经济占比提高,它对冲传统经济下行的作用会逐步提升,并形成新的周期的内在驱动力。 当前,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风险。我们能否抵御这场经济风险,新实体经济在抵御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冲击中能否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我们以阿里巴巴为例,它通过整合很多线下消费、生活、物流、工业产品等领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社会单元,在就业、纳税、效率、安全等方面贡献了强大的企业力量。根据2018年财年全年报表,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成交额突破4万亿,达到4.82万亿元人民币,其规模不亚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全年的GDP。同时,月活跃用户达到6.17亿,这表明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经济实体。 同时,很多线下传统的实体经济,比如,在淘宝天猫的电商平台上,也实现了销售额亿元,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级别的跃迁,并进一步孵化可能的独角兽企业。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基础设施领域,乃至在全球化布局方面都有新的拓展,这无疑进一步加速其增长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构筑一个网络化的、超大型的新实体经济帝国,形成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 随着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作用越来越独立,自然会成为经济运行中份额较大的变量,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改写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预祝我们的新书发布会顺利圆满! 预祝广宇总的新书大卖!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6:54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5:55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发言。[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0月20日 15:54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财经》杂志执行总编辑何刚出席并发言。[详情]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欧擎投资控股董事长朱阳出席并发言。 [详情]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发言。[详情]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原第一财经CEO周健工出席并发言。[详情]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乐居中国CEO贺寅宇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乐居中国CEO贺寅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王广宇:新实体经济天生就具有全球化特性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出席并演讲。 王广宇认为,讨论新实体经济重点关注几个要点: 第一是新实体经济必须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源是为了干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第二,必须研究跟科技含量挂钩的问题,高科技含量。第三容纳现在的人才就业,最后生态环保可持续。 新实体经济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新技术,另外是新商业模式。我们过去简单理解商业模式是资源输入和输出,今天商业模式是意味着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包括很多角度,股东和员工,政府和社群,客户,供应商,今天的商业模式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怎么形成价值分配。 “天生全球化也是一个新实体经济的非常重要的特点,”王广宇称,新实体经济自诞生那天开始,创意、原材料、社会团队、技术人员都来自全世界,产品也可能销往全世界,生下来就是全球化公司。怎么竞争?需要布局全球战略,重构新实体的价值链。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广宇: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在周末这么晚的时间下来倾听发布会,听听老师们的一些观点,向大家特别表示感谢。也感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专家,感谢我华软集团的很多同事在这本书问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启迪,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这本书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得到了很多人的指点和帮助,特别感谢大家。也要特别感谢以乔总为代表的中信出版集团对这本书的厚爱,编辑做了很多工作,最后感谢今天主持和组织这个会议的各位同仁,来自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同仁和同学们,谢谢大家组织这个活动。 这本书已经摆在面前,具体内容我不多介绍了,我更多谈一点我的思考。与其说实体经济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像一个现实中的挑战。就像大家听了一整天的经济分析会,大家讨论经济形势无非讨论今天的股市怎么样或者讨论宏观表现,大家今天都会聚焦一个词,股市非常低迷,实体经济非常差。实体经济为什么变的这么火热?从某种意义上可能实体经济的概念是经济学理论里少数的重要但是较少研究的范畴或者概念。今天大家都意识到这个东西重要,实体经济到底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非常少。 实体本身是一个哲学范畴,实体是讲讲实实在在,物质性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实体经济有什么内涵,这个内涵是不是固定的,它会不会变化或者有没有变化?经济产生的主要动力就是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最常见的消费需求是衣食住行,在几千年的经济发展中,衣食住行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经济是不是一直用实体的方式满足,它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吃的东西,几千年前吃的东西和今天吃的东西和未来吃的东西有没有变化?我们穿的衣服有没有变化,产生的方式有没有变化?我们眼前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实体经济产生出来的,实体经济部门有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未来有什么变化?其实它一直变化,我们看到这间房子里这么多的座椅,这么多桌子,墙壁、材料、灯光、电子设备,各种各样的东西既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反过来讲它有没有虚拟的特征?都有。我们必须要看到和了解这种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某个企业家或者某个发明者脑子里的一个理想,一个梦想,通过他的努力,通过社会的分工今天变成了现实。 举个现实的例子,今天会议室有这么好的灯光,几千年来人类对灯光,对照明需求一直客观存在,但是实体经济供给了哪些产品或者服务?可能大家都没有仔细想过。一两千年以前都是靠火,靠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的油脂,过去500年以前的解决方案就是靠油灯, 作为经济的一部分,产生油灯,制造各种各样的蜡烛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1417年在英国最早出现了以蜡烛出现的路灯,城市夜空照亮,当时一个市长提出来要把伦敦的夜间变成白昼。1807第一次在巴黎出现了以煤气为燃料的路灯,巴黎变成欧洲最繁华的不夜之城。随着现代工业出现,1858年人类第一次出现了碳丝制的灯泡,可以把灯光放到我们生活中来,这个技术在欧洲大陆、美洲大陆被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追逐,1913年钨丝灯泡在爱迪生手里变成美国的发明专利,这些人的梦想,变成现实生活中实体经济的供给。到了60年代人们又发现新的发光二极管,这个技术2010年变成LED芯片,今天已广泛供给。照明需求在实体经济中发生了根本变化,既有实体因素,又有虚拟因素,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我们实实在在的需求,这是第一个问题,实体经济的内涵变化实实在在的发生。贵州深山里的农民生活的方式就是种一点东西自给自足,从来没想到山里种的东西可以迈出大山,可以走向更多的消费者,直到今天有了互联网,种的东西可能没变化,但是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实体经济的形态就转变了。 问题再稍微深入一点,有没有不是实体的经济,为什么有些经济会被认为不是实体,不是实体就意味着它有什么不好的吗?我们有没有深入想过为什么今天突然全社会进入到一个抑虚入实,提倡脱虚入实,到底因为什么?毫无疑问跟当下社会生活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直接相关的。比如我们发现今天这个金融风险,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可能创造了GDP但是污染了环境。这些是过去实体经济或者经济发展中重大的挑战。它可能跟经济实体性有关。 贾老师举了个特别好的例子,房地产,我今天也想跟大家讨论房地产是不是实体经济?它肯定是个典型的实体经济,为了修房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机械,修好房子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材料,每个人买了房子或者学校买了房子要装饰装修,涉及到生产环节里的钢铁、生产、水泥、建材、纺织。为什么大家觉得某种程度房地产又不是实体经济?说明今天的经济形态已经比我们一百年前、两百年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房地产在很多程度上又被认为不是实体经济,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是比较独特的,它土地的供应可能往往不是一个市场行为,是政府来主导的。开发商在中间的价值贡献,它的商业模型到底是这个房子租出去还是出售完全走了不同的商业模型。从交易的角度来讲,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认为房地产就是金融市场,建设房子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项目融资,今天货币在调控也有重要的措施,不让资金流向房地产。建设过程中需要融资,在消费过程中需要按揭,按揭本身是个典型的金融产品。在交易的环节中我们对房子到底是住的还是买的,每次的买卖又出现了交易行为,这又是典型的金融行为。所以,我们认为房地产具有金融的属性。 从效用的角度,房地产承载了我们自住,安居乐业,除此之外它变成了大家的财产,很多人希望买房子获得财产性收益,出现了新的效用变化,它也成为养老的载体,它也成为社会遗产的主要载体。举房地产这么一个例子,今天客观讲它既有实体的性质,又具有非实体金融的属性,没有办法把它简单划分开。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问题,新实体经济本来是一个这么重要的话题,但是又不紧急,所以,说不清楚也没关系,反正日子在过。用乔总编的概念,实体经济如同一个灰犀牛,明明那么重要,但是没研究清楚也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时候把它拉出来。我们要脱虚入实,应该是个理论问题,实体经济其实理论这方面的讨论是比较少的。于光远在《经济大辞典》里说实体经济在经济系统中确定物体,是经济系统的研究对象。作为经济系统研究的对象一般是包括消费者、厂商的这些市场主体,更多的专指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主体。大家一致认为工业和制造为代表的载体就是传统的实体经济的载体,深入思考,这个理论研究已经跟现实不能吻合。第二类,具体对产业部门的分类,工厂冒烟制造业是典型的实体,那么农业是不是实体?一万年的历史中人类都是靠种植,靠农业生存的,今天的农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用现代工业的方式采摘和储存,用现代物流运送,用现代服务营销和销售。所以,在农业领域里有个概念,现代农业是一代加二代加三代产业的综合。简单从物质生产活动这个角度来讲,实体多是工业思想的延伸。第三类,对外延和对立概念的讨论,特别对虚拟经济的讨论。好多经济研究更多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以金融市场为依托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成思危先生等都提出虚拟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运行形式,往往是以金融或者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有波动性。与虚拟经济和金融挂钩,还有一类观点认为今天跟数字化挂钩是虚拟的,现实生活我们听到很多的争论,宗庆后先生批评因为阿里巴巴这样的虚拟经济,我们哇哈哈这样实体经济的命根子都掐掉了,你们的网店使我们实体经济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几年前马云提出要有新零售、新制造的角度,不能简单地把数字技术或者网络信息技术跟实体经济对立起来。 从现实层面来看,理论都比较苍白,真实社会更丰富多彩。用理论解释今天的现实还远远没达到,我们有可能要建构或者思考现实中怎么解决实体经济认知的问题。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不管国内的资源配置还是今天国际市场的竞争,做大做强实体是唯一的选择,不光中国这么想的,国际社会也是这么想的。 我们国内改革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三大攻坚战。今天的实体经济既要考虑从形态上,从规模上在发生变化,但是另外一个角度质量上,结构上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环保重视程度这么高。所以,是不是要生产那么多钢铁、水泥、划归,反过来是不是因为我们蓝天、碧水的需求就一定压制钢铁、水泥、化工,把所有的钢铁、水泥厂都关掉。我们对效率的追求,所有工厂变成无人工厂,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工厂里工作,将来我们使用机器,有一天物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替代了人,人们不工作了干什么?经济和人的关系怎么重构,人到底做什么劳动?今天对合规的要求已经深入到每个人角度,过去我们最大的资产可能是我们房子,可能是储备的黄金。今天每个人最大的资产都是数字资产,怎么保护好你的数字资产,怎么合规的保护好你的数字资产,怎么在合规的框架下保护好这些资产。包括对电子商务,对税收运营方式全新的挑战。所以,新实体经济走到这么一个阶段,从它的自身变化,实体经济需要升级转型,是一种垂直型的进步。但是同样的实体经济也必须关注一些外在的变化。所谓的外在变化就是摒弃虚和实之间的争议,特别不要简单把实体决定和虚拟经济对立起来,应该树立一种融合的愿景,不光是垂直的进步,更是层级的进步。如果垂直的进步被称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层级的进步就可以被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新发展是主要的命题。 讨论的新实体经济重点关注几个要点,一个是新实体经济必须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发展经济的根源是为了干什么,毫无疑问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第二,必须研究跟科技含量挂钩的问题,高科技含量。第三容纳现在的人才就业,最后生态环保可持续。世界各国都在实体方面走的非常领先,也非常积极。特朗普上任的一个重要讲话里讲到这么一句话,沉重的美国税收压在每一件美国制造的产品上,所以,美国企业过去纷纷把制造业工厂搬到海外,我们要减免美国税收,在国内创办重要企业,把重要的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以色列在军民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德国打造工业4.0,日本推动新机器人战略和智能制造的战略都是中国要学习借鉴的。 新实体经济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新技术。另外是新商业模式。我们过去简单理解商业模式是资源输入和输出,今天商业模式是意味着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包括很多角度,股东和员工,政府和社群,你的客户,你的供应商,今天的商业模式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者怎么形成价值分配。 天生全球化也是一个新实体经济的非常重要的特点,诞生那天开始,创意、原材料、社会团队、技术人员都来自全世界,产品也可能销往全世界,生下来就是全球化公司怎么竞争?全球战略重构新实体的价值链。最后,一个企业中有一个重要的人是企业家,这些人承担很多的风险,很多时候非理性的,很难用简单的经济行为衡量他们的努力,我们坚信,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这么一批创新者和创业者带动新实体经济的振兴。 新实体经济有几个环境保障。一个是投资,为什么今天金融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投资者是跟企业股东、企业家之外唯一跟他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最高的社会主体,银行这些间接融资手段是债权融资。未来投资范式对新实体经济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推手。以投资效率衡量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怎么好,如果这个行业不挣钱大家也不会把钱投到这个行业。社会整个考虑在整个金融体系或者社会经济体系中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产权环境是实体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话题,做了一些事情,有好的创意怎么保护,有这么多财富怎么保护,不光企业家需要保护,中小投资者怎么保护,风险投资怎么保护,知识产权怎么保护。在我们看来,中国七大领域,传统制造,高端装备,现代农业,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与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七大领域萌发向上,蓬发生机。 金融部门携手共赢,不要把金融资产简单进入到资产泡沫或者金融空转,导入到实体经济中,支持普惠金融、创新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推动产业和金融更好的融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新实体经济中独角兽的概念,2018年遭遇了冰火爆两重天,一季度所有人都追独角兽,四季度都摒弃独角兽,好公司就是好公司,差公司就是差公司,我们要支持真正的好公司改变我们的生活。总体来讲,新实体经济追求一个目标就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赋能,培育新动能,推进人才体制的改革,改善金融的生态环境,为增长带来新的动力。这也跟新供给提出的八双五并重的观念是非常吻合的。 我们作为投资者或者作为企业家来讲,一直觉得一个社会成功的三个新生产要素就是资本、科技,包括创造精神。需要更多人倾注自己的投资,靠科学技术的演变,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人文关怀,才能把一个社会变成更好的社会。 特别感谢这么多的嘉宾。书中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需要下来再向大家学习和完善。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再次感谢,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详情]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贾康谈新实体经济:电商和非电商的界限正在模糊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贾康调研发现,电商和非电商、互联网经济和非互联网经济的界限正在模糊,双方渗透融合进一步加强。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定都是线上线下合在一起以后,把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以后,使有别于金融的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谢谢葛院长,大家好!很荣幸,借这个机会谈一些自己对于广宇院长《新实体经济》这本专著的读后感。 选题上,显然我们今天要交流研讨的新书,它是在中国创新发展中间聚焦前沿上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新供给研究群体里,大家已经感受到广宇院长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拼搏在一线的成功企业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学者型的企业家。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他有别人一般达不到的这样一种综合的对于创新前沿的体验,而他很好的借助于他不断学习形成的学养,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本专著,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我想在自己读后感角度上,谈一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另一个觉得在新供给研究方向上值得提到的、以后值得深入挖掘的代表性的问题。 首先,在基本概念上,我非常认同乔卫兵总编辑已做的非常好的提纲挈领的阐释。实体经济是大家都接受的概念,但是严格的定义有必要进一步推敲。以我的理解,广义的实体经济,就是有别于大家所说的金融的所有经济成分,但是也有狭义的把实体经济更多聚焦于制造业的界定,在这种狭义的定义上,有人就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冲击了实体经济,但按广义的理解,房地产业和其他的制造业,都可以归于实体经济的概念。和实体经济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是简单的贬义词。在马克思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他首先使用的主要是对于有价证券的有针对性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这种股票、证券在经济生活中的出现,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它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实体经济明显有差异,马克思所讨论的虚拟资本可引出虚拟经济概念,在后来一般的经济问题讨论中,大家比较好接受的概念上,不妨把它扩大到整个金融——金融的概念如果认为是虚拟的,和它对应的非金融的部分,就都是实体的。而且广宇院长这本书,在新实体经济方面非常重要的概念的把握,实际上我理解就是把互联网+这一新技术革命推到前沿的概念,融合到在线上线下结合这种现在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实体经济发展上。在这一种视角上,我们也非常有必要把握住像马云等等这样的企业家现在已经积极使用的新实体经济概念。 我个人调研中,认识到其实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电商和非电商、互联网经济和非互联网经济的界限正在模糊,实际上就表现在双方的渗透和融合,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定都是线上线下合在一起以后,把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以后,使有别于金融的实体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金融无论多么重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线上线下、互联网+和+互联网渗透融合的共赢,这是我想谈的一点感想。 刚才已提到另外一个我们非常值得进一步做深入理论探讨的任务,这里面有一个我自己这一段时间思维中和有些场合已提到的一个观察点。我们在新供给经济学的认识框架下,特别强调要把原来的经济学界主流认识、普遍认同的完全竞争假设,升级为非完全竞争的2.0版——完全竞争假设很有启发性,它简化了很多其他枝脉,就把经济运行设想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场景,这个场景下我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可以一下定位到对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但是很遗憾,停留在这样一个假设条件下,并不能适应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以后带来的现实挑战,我们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在这方面推到的前沿,就是必须如实地再把这个理论假设之下我们认识到的一些经济规律,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图景是非完全竞争,不光中国这样不够成熟的市场经济,就算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它是非完全竞争的场景。理论服务于实践,就必须把这种更复杂的挑战性的问题,把非完全竞争前提下这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作为我们把假设条件升级以后的研究对象。 需求管理可以更好地解释在完全竞争假设下结构是怎么样得到优化的。到了升级的2.0版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明显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我们更要强调理性的供给管理,更要强调供给侧结构优化机制的复杂性。这个机制复杂性可以概括为有效市场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在这个视角下讨论新实体经济,有一个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特征:过去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竞争会造成寡头垄断,垄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早有美国和其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的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我80年代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于所在的匹兹堡要接通电话,电话公司告诉我,他们的前身就是著名的AT&T,但是按照美国反垄断法,强制把它拆分了,只能局限于它的长途业务,而且它的长途业务还必须设置竞争对手。区域性的电话公司,都脱开它原来的AT&T母体,这是反垄断法下强制做的。 但是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亚马逊,中国阿里、腾讯等等,却没有碰到这种以反垄断法去拆分它的压力,道理何在?显然已明确地形成了寡头垄断,新实体经济发展里这也会形成,而且可能形成的速率更高,这样的寡头垄断怎么认识?我有这么一个探讨性看法。在美国,在中国,决策层实际上都认为现在不能简单援引反垄断法对他们做拆分,是注意到这种新的实体经济带来的垄断竞争后面,跟着的不是简单排斥中小微企业,反而会带出一大群中小微企业得到创新创业发展空间的发展环境。在中国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做过调查,阿里在平台上体现的“电商平台”的这样一个创新稳住了以后,带出来的,是中国的穷乡僻壤、生产力发达程度很低的区域,可以跨越式地形成淘宝村,甚至在很多地方(贵州等)都把它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加速器。这些农村区域的社会成员,经过政府有意支持的一些相对简易的培训之后,就进入创业创新的实际场地,就可以在淘宝网的连接之下,跟着解决他们脱贫和发展致富的一个支持条件问题。这带来的,就是新经济在线上线下结合的情况下,应认识到这种垄断竞争并不是简单排除中小微企业,而是有了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带出一大群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的新的特征。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应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个垄断竞争特点的寡头垄断局面,已经形成以后要注意的上述这种实际的连带关系,在我们说的非完全竞争假设之下,新供给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这里面它可能有新的一些挑战性的垄断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的问题,但你无法否定,已经在实践中感受到的,美国也好,中国也好,管理层迟迟不出手而继续观察发展的带出中小微企业共赢发展的可能性,至少实践中这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这是非常值得在新实体经济概念下,我们在新供给已经特别认可的非完全竞争假设下要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借这个机会谈这样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再次祝贺广宇这本很有份量的《新实体经济》的专著问世,之后会得到读者对书中信息的更好把握和广泛参与的讨论,大家应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新实体经济的发展。谢谢![详情]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乔卫兵: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范式

  新浪财经讯 “《新实体经济》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信出版社总编辑乔卫兵出席并致辞。 乔卫兵认为,随着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作用越来越独立,会成为经济运行中份额较大的变量,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改写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 以下为致辞实录: 乔卫兵: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再次来到高金学院,并共同举办今天的活动。近年来,中信出版集团和上海高金学院已经进行了多次友好合作。今天,广宇总的新书发布会来高金学院举办是我们友好合作的又一力证。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信出版集团对广宇总新书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我把我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核心观点是:新实体经济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具体有以下几个肤浅认识: 一、 新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概念 2017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的文章,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这无疑标志着“新实体经济”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认可。 马云作为新实体经济概念的首创者,认为新实体经济是一种互联网和传统经济相结合,共同打造适应未来的经济形式,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五大领域。 在此基础上,广宇总是第一个把新实体经济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者型投资家。他在书中用了十三章的篇幅给予了最系统、最全面的阐述,同时,努力尝试建立新实体经济理论的一套体系。具体包括新实体经济的概念、新型全球化、新商业模式、新科技动力、新经济周期、企业家精神、变革领域、虚实关系、产权关系、 独角兽现象等等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新技术、新模式、新全球化以及新企业家精神四个核心观点。内容丰富、全面,重点突出,是一部颇多创新的、极具前瞻性的经济学著作。非常值得大家一读! 二、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新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传统产业被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过的新模式,它包括融合互联网的零售、批发、生产、制造、物流、金融等服务环节,最终形成以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全新业态。具体讲, 第一,新零售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合力,并把销售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二,新制造不再是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而是定制化和智能化的。 第三,新金融重点要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体现方便、快捷、普惠、共享的理念。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是新金融的典型代表。 第四,新技术主要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移动操作系统、移动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这些新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决定新实体经济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第五,新能源将超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与石油,更注重数据。谁拥有数据并充分开发数据,谁就可能拥有未来。 新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是对旧的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是对原有经营模式与赢利模式的重构与再造。某种意义上,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也是影响新实体经济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新实体经济提供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中国经济努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性阶段,以蚂蚁金服、滴滴、京东、小米、百度、腾讯代表的新实体经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正释放出愈来愈强的动能,正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新零售与新金融的表现尤为突显。 以阿里巴巴为例,2017年其纳税366亿元,平均每天纳税超1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纳税超过29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直接间接创造3300万就业岗位。 这些靓丽的数据,不仅展现了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强劲活力,更凸显出新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 以新零售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其解决方案不仅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正逐渐推向港澳台、东南亚乃至欧美地区。 新实体经济作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其用武之地越来越大,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 新实体经济有可能开启中国经济的新周期 据国家统计局昨天刚刚颁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新产业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和2.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4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4.8%,集成电路增长11.7%。新业态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62785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938亿元,增长27.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847亿元,增长24.8%。 这样的增速,尤其在上海、浙江、深圳,新经济占GDP比重已经30%多,说明中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板块开始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随着新实体经济占比提高,它对冲传统经济下行的作用会逐步提升,并形成新的周期的内在驱动力。 当前,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的风险。我们能否抵御这场经济风险,新实体经济在抵御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冲击中能否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我们以阿里巴巴为例,它通过整合很多线下消费、生活、物流、工业产品等领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社会单元,在就业、纳税、效率、安全等方面贡献了强大的企业力量。根据2018年财年全年报表,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成交额突破4万亿,达到4.82万亿元人民币,其规模不亚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全年的GDP。同时,月活跃用户达到6.17亿,这表明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经济实体。 同时,很多线下传统的实体经济,比如,在淘宝天猫的电商平台上,也实现了销售额亿元,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级别的跃迁,并进一步孵化可能的独角兽企业。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基础设施领域,乃至在全球化布局方面都有新的拓展,这无疑进一步加速其增长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构筑一个网络化的、超大型的新实体经济帝国,形成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单元。 随着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其作用越来越独立,自然会成为经济运行中份额较大的变量,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并有可能改写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预祝我们的新书发布会顺利圆满! 预祝广宇总的新书大卖! 谢谢大家![详情]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振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发言。[详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出席并发言。[详情]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出席并发言。[详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并发言。[详情]

马蔡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命运
马蔡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命运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出席并演讲。 马蔡琛参与了《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第二章的编写,他本人做到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中国崛起这一话题——“打通2000年,纵横话古今”。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蔡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2049课题,感谢洪崎董事长,贾康老师,剑辉院长给我机会参加2049课题。确实像贾康老师说的,我们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贾老师说的那个地图我就遇到,“一带一路”反E字型”最后我们一直查到《世界历史地图集》,才找到最权威的文献。 我本来是学财政学专业,但是贾康老师在,我就不敢写这一章,最初分给我写的是人口还是人才那一章,后来专家组讨论以后,觉得我比较适合写第二章,中国的国情特征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这一话题。后来还是想“打通2000年,纵横话古今”。 100多年前,吕思勉就曾说过:近世的改革事业,来源是很远的,蓄势是很久的。这种变动,不发则已,一发之后,就如悬崖转石(看得似乎也有顿挫,其实算不得什么),是非达到目的不止。所以,现在正是个变动的时代,正是个变动了、方在中途的时代。 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改革也同样是一个变动中方在中途的时代,是非达到目的不止的。 当我们把视野放到2000年的尺度上来看的时候,就发现很有趣,今天洪董事长也讲到汉唐都是盛世,我们喜欢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个朝代,说强汉盛唐,到宋就变成弱宋,“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我们会发现以宋代为界的前后两个千年的路数是有些不同的。 仔细观察发现,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日益深入,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而政府的治理中心一直在北方,而形成了一个以弱驭强的格局。所以,近代以来的改革一定要防止降低效率的降效型趋势,这是千年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特点。再就是天下与国家之关系,中国人过去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国家与天下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近百年来我们谈天下的少了,为什么?因为忙于救亡图存。但是目前我们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救亡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再一个就是全球化的进程需要天下的视野,再一个就是中国之大,它一定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天下的视野来看中国未来的改革。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眼光中来思考中国的千年复兴与百年崛起。黄仁宇先生说过,大凡将人类历史从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检讨,不期然会在思量想象中接近神学的领域。我有时候总在想,中国近代史确实是积贫积弱,备受欺凌,但是天佑中华,两次世界大战我们都站了战胜国的行列,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再有一个,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我们要看到技术变革的力量。明代刘伯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制于地域局限,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地区由于海拔的原因反倒有了一些优势。因此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很多后发优势。 再有一个,我们不要忽视一些历史的经验值和一些奇异性样本的剔除。比如我们说欧盟3%和60%这两条我们一直称之为警戒线,现在又说突破这个警戒线是没关系的。实际上都片面了。这两条警戒线是经验值,借用《三体》的话来说它更接近于一个宇宙安全声明,符合这两条警戒线就通常就不会出问题,但并不是突破这两条警戒线就一定会出问题,但是突破了这两条警戒线出问题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所以,既不能把它奉为圭臬,也不能说这俩标准也没用。 再比如我们剔除一些奇异性的样本。一部中国史往往看到一部帝 王史,往往是首都史,一讲北宋就是清明上河图,就是汴河沿岸,我们可能需要更为宽广的视野,譬如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将北上广深这样的特殊性样本,与整体大盘分别开来加以讨论。 冯友兰先生曾经将“旧邦新命”四个字放在一起,认为可以概括现代中国的特点。阐旧邦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今天重新思考中国之命运与世界之前途这个百年沧桑话题的时候,我们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谢谢大家![详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出席并演讲。[详情]

黄剑辉解析《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亮点
黄剑辉解析《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亮点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演讲。 黄剑辉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用什么方法和思路研究这本书,二是全书的基本框架,以及提出的核心观点,三是展望未来,如何持续深化中国2049战略这样一个十九大、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样能够共同的深入研究。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尊敬的洪董事长,贾康首席,葛俊院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特别高兴能够有机会在上海这样我们国家最现代化的城市,以及上海高金这样一个最高的学术殿堂汇报一下《战略与路径:近向2049的中国》这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核心观点。 一共三个方面。我们用什么方法和思路研究这本书,全书的基本框架和提出哪些核心观点,第三展望未来,我们如何持续深化中国2049战略这样一个十九大、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怎么样能够共同的深入研究。 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思路和方法方面,正像洪董事长和贾康首席所说,当初2013年,新供给提出了“八双五并重”,包括“5年规划”与“40年规划”并重这么一个建议,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看,从前苏联学习的基本的研究方法,5年计划后来改成“5年规划”,基本上把眼光放到5年就是中长期了。小平同志1987年提出“三步走”,横跨70年,一直到21世纪中期。1987年提出来的这么一个目标,把它很模糊的命题进行清晰化,确实是挑战难度非常大。 我记得我们新供给在洪董事长主持的课题启动会上,洪董事长就提出从80年代到2013年底、2014年,过了30多年,洪董事长说怎么也不可能在80年代初想象一下2013、2014年中国能发展到这个程度。作为这么一个命题用什么方法研究,确实是特别大的一个难题,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我们后来经过讨论以后,就提出来要把中国未来35年的发展放在中国自身和全球格局的一个大的历史跨度、宽度、广度上进行研究。既服务“十三五”,也服务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 如何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想到这个思路以后怎么落实还挺难的,我有一个周末在家看了一下北大韩毓海教授写的《500年来谁著史》这本书,他提到一个重要的时点1567年,这一年是明朝中期的隆庆元年,这让我豁然开朗一下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构建出一个坐标,这个坐标的0点是1567年,纵坐标就是中国从1567年往当代看,几百年的时空。后来实际做的时候跟南开大学的马蔡琛教授讨论了以后,我又把它贯通了一下,延伸到春秋战国,纵坐标0点往下延伸到春秋战国。横坐标近500年大国崛起,从1567年以来。横坐标全球视野为什么只放近500年呢?我们研究整个人类文明史和世界史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多年来我们很佩服欧美的发展,其实文艺复兴之前,欧洲曾经经历过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大家可能都有这个概念,黑暗的中世纪一千多年,政教合一,而更往前,是古罗马、古希腊。所以,文艺复兴之前的欧美也没有太多可研究的。所以,我们把眼光放在从文艺复兴以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567年,隆庆元年,有什么特点?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还有全球的进程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第一任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登基以后实行禁海政策,不允许民众出海,后来明成祖朱棣接班以后开放了海禁,可以允许对外贸易,才有了郑和下西洋这么一个传承几百年的经典故事,才有了现在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朱棣去世以后,新皇帝又禁海了,导致中国的造船技术都荒废了。到了明朝中期隆庆又开放了海禁,同时开放“银禁”,因为隆庆之前中国货币是铜钱,汉唐宋元各朝货币都是铜钱,隆庆以后开放了白银的进口,与哥伦布1492发现新大陆在南美开发了大量白银以后,海禁的开放、银禁的开放,对整个中国的货币体系都有了很大影响,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后我们出口货物换来美元有点类似。 所以,找到这么一个点以后,对未来的35年提出了三阶段的目标,2016-2020,2021-2030,2031-2049。这个过程中对近三千年中国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春秋战国以后的改革,从管仲、商鞅变法进行分析,回顾中国近三千年的改革史,只有进行“正确的改革”才能发展,而不是改革就能振兴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是打着改革的名义反改革的,比如王莽篡位,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只有推行正确的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回顾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基本结论就是从这一句话。 近五百年来,全球大国崛起分析从15世纪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先后强盛过曾经有9个列强,荷兰也曾在全球统治一百多年。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改革开放,我们以前一谈改革开放,好像1978年以后才叫改革开放,其实全球的大国崛起近500年也是必须进行改革和开放。英国为什么产生工业革命?跟它的光荣革命,文艺复兴之后君主立宪制度的变革有关,美国的强大跟其宪法有关,美国华盛顿时期进行了变革,不再搞君主制了,不是国王了,而是宪法,有了现代民主法治才有了当今的美国。荷兰的17世纪发展,也是如此。近500年大国崛起的核心经验,也是“改革开放”这4个字。 研究过程中,在新供给洪董事长、贾康院长的领导下我们提出了供给侧入手的新三驾马车,过去凯恩斯主义,是从出口、消费、投资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我们提出供给侧的新三驾马车,第一是改革开放,改革制度,开放市场;第二驾马车,是“双创”,创新创造,创造新的模式,创造新的产品;第三驾马车,是生态民生。这两个词挺有意思,因为生态这个词的英文就是“ecology”,民生“economy”,共通的一点有“eco”词根,这个词根是“居住地”的意思,例如现在我们在这个会场开会,我们认为经济社会所有的发展,居住地外面的生态就是绿水青山,需要空气、干净的水,进到房间后屋子里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民生和生态是所有发展的根本。以这个为思想,我们形成了全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国情特征和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发展回顾与反思;第三章,近500年来大国崛起,还有二战以后主要的道路。马蔡琛教授会给大家分享核心的研究;第四章,竞争力对比;第五章,未来35年的发展环境;第六章,目标和量化模型。这部分国家信息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首席做的;第七章,增长的动力和空间。现任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盛来运盛总的团队做的。八、九、十三章周天勇教授呆楞的团队做的。以上是基本书的框架。 下面简介部分核心观点《导论》贾康首席牵头写的,投入了非常大的心血,多维视角下研究背景的分析。 以上给大家汇报了全书九章的框架,全书以新供给经济学思想、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来推动中国制度不断的优化作为核心的观点。对接四次三中全会,都指向一个贾院长倡导的制度供给,改革就是改制度,制度不改就不叫改革,以新的制度供给淘汰旧的制度。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杨总编谈到改革开放40年发端就是家庭联产承包替代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这样一个新的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这样一个旧的制度,这才叫改革。城市的改革用股份制取代了计划经济,单一的国有制,因此改革都是制度层面的,我们是这种核心观点,来打通人和物的理论体系和对策,从而实现中国软实力、硬实力的提升。 姚司长倡导的梅花牡丹精神,中国精神就是软实力。还有民生的改善,来对接现代化的中国梦。 第二章国情特征,这一点简单分析一下。关于我们国家的国情特征,贾院长很提倡胡焕庸线,右下方这条斜线,从黑龙江的珲春到云南腾冲,把中国划分为东南壁和西北壁,是胡焕庸先生1935年发现的一条线,半壁压强式的胡焕庸线。中国还有一个特征,亚太处于适中位置,陆海兼备。另外,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具有超大的市场规模。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一个底气就是超大的市场规模。还有洪董事长提到深厚的五千年的文明底蕴。民族精神,“求真务实,开放包容”,梅花与牡丹精神,我们儒家很倡导“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这几句话作为大家核心的价值观。后面几部分一会儿由马蔡琛教授解释一下,中国崛起社会变革的“三十年假说”,都是马蔡琛教授前两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归纳梳理了整个中国的历程,特别是“一带一路”中外沟通的“反E型”,北、中西三条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基本框架。 第三章,对近500年来全球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15世纪的葡萄牙,16世纪的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德意志、日本到20世纪美苏争霸,回顾了它的教训,归纳了一下美国的自由主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也就是今天我们国家资本主义,有这种提法,似乎跟日本比较像一点。还有巴西的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借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就是持续提升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国家的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另外,要有针对性的缓解收入分配的差距。同时,要吸取巴西这些新收入国家陷入中等陷阱的教训。包括开放方面,开放固然好,如果节奏把握不对,过度开放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大问题。 第四章竞争力比较,是我在国开行研究院组织构建的范式,12大类50个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归纳了十方面的差距,不像某些学者谈的中国全面超越美国,我们分析结论相当不同,包括总量是第二,但是我们人均很低。第二,整个经济结构和城镇化进程还是处于中期。第三,宏观经济虽然比较稳定,但是债务率增加比较快。教育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金融业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保险业还是落后的。环境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研发能力也是有很大的空间。未来35年发展环境目标方面,我们都进行了分析,35年国内的机遇,国际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服务十九大,提出三阶段的目标。 第六部分,范剑平首席做的量化模型分析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过去我们经常听说高盛做出什么报告,说中国什么时候超越美国,世行又做出什么报告,国内的学者和团体量化分析到底跟主要发达国家是什么样的一种不同的增速,不同情景,是什么样一个量化结果,国内智库我看到的还是第一家,其他的过去都是经常谈世行怎么说,高盛怎么说,花旗怎么说,这还是蛮有价值的,因为测算得很系统。 谈几个基本结论,基本结论测算2020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22年达到1.4万亿美元,人均1.4万,可以跨入高等收入的门槛。2025-2027年前后如果这场贸易战中国能乘风破浪顺利渡过我们觉得有望在2025-2027达到第一大经济体。第五个结论逐步转项服务业为主,也是跟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的住房、医疗、教育都是正向相关的。城市化水平可能会略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是我们国家人太多,从地块来说,农业的生产率上不了这么高。 第七部分,增长动力和空间,这是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盛来运盛总做的。中国1978-2010年,传统的动力以投资为主;新旧动力的转换,发生于2011-2015年;迈向2049其中的第一阶段迈向小康,2016-2020年,量化测算也进行了分析,盛总这个团队还代表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最高水平,我还是很佩服这个测算。2021-2049年百年梦想增长空间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书中都有阐述。所以,面向2049的增长动力机制和长期战略提到5点,就是要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治理的方式。第二方面,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资产的水平。第三,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城镇关系。第四,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五,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经济地位。 此时此刻,今天这个时点,应对有所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第五条,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很好的国际环境,主要是美国,而其他国家日本、德国等都构不成太大的环境。如何把握好中美关系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必答题,回避也无法回避。 后面八、九、十三章周天勇教授稍后会重点讲一下。我主要的结论就是要改革开放创新,这三阶段都是这样。展望未来,对持续深化中国2049战略的研究,首先,我们在去年3月份我和贾院长受胡主任的邀请,当时胡鞍钢教授也去了,一共找了6位我们一起出席这个会,我跟贾院长汇报了下面的PPT。对十九大去年相关的内容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年8月下旬,洪董贾院长启动迈向2049的甘肃,今天下午甘肃省发改委和甘肃省社科院的学者专家也有出席,明天上午还会具体研讨我们《迈向2049的甘肃》,由国家层面落实到一个省的层面,甘肃这样一个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在我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省份,现在出来一个成果,这个城楼应该是嘉峪关。 2018年 8月下旬以来我们进行了研讨,从新供给团队到民生研究院到进行了具体的研讨。展望未来,如何深化2049战略,正像贾院长反复强调,传承莫干山精神,加快改革创新,把柳红的《八零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不断弘扬,上海高金的学生建议大家可以很好看一下,激励后人奋力前行。“八零”指20世纪80年代,很好的弘扬梅花与牡丹精神,也是中国精神,来推动我们国家不断的发展。所以,展望未来要不忘初心,共同努力,持续前行——Together we will go far,我们共同走向远方。谢谢各位。[详情]

贾康:中国现代化应该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
贾康:中国现代化应该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贾康认为,真正的中国现代化,应该是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的“进行时”,有效制度供给是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尊敬的各位在座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专门的研讨会,大家对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这一成果来做交流。刚才洪董事长已经做了非常全面清楚的对于这样一个研究成果产生过程的相关信息的披露,我想在这儿接着洪董事长介绍的情况,再谈一些自己印象特别深刻之处。 在这样一个研究受到我们新供给群体高度重视、做出集体努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洪董事长在战略性决策支持指导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特别提到黄剑辉院长在一线组织工作和大量具体文字总纂工作中特别的贡献;要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中非常认真地组织自己的团队完成了分工的任务。还有在这个场合我也想特别提到,要感谢刘明康主席在他非常紧的工作日程中,认真细致地读了研究成果定稿前的文本,做了密密麻麻的他相关看法的书面记录,然后与我们做了充分交流,给予了非常宝贵的指导。还要感谢出版界的朋友们,把这样一个成果的正式出版,报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得到正式立项。作为国家重点的图书,要经受最高标准的编审,这里面哪怕一张地图的细节,都要做最高水平的编审。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之下,这个编审的细致和严格,如不是亲身跟编辑团队打交道,很多朋友可能是很难理解的。这么多的努力之后,奉献给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虽不能说它做得完美无缺,但的确是体现了新供给研究群体的集体努力,希望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份努力形成的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就特点来说,这本书首先确实具备了比较独特的“长期眼界”。就我们所了解的研究群体往前看做的研究工作,似乎还没有另外一项一下放到2049年。邓小平当年规划的三步走,是放到2049、2050年的时间节点的一个现代化“三步走”框架,十九大上,中央又有了在第三步的半个世纪的时间段之内、全面小康的节点中间目标后面,有新的“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我们这个研究成果,向上呼应的当然是呼应最高决策群策群力通观全局的考虑;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就是要基于我们自己所形成的基础理论层面的学理知识,基于我们各个专业领域里参加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自己独特领域里的规律性的体悟,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服务于现实,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在这个独特的长期眼界之下,我认为是把握了一个系统工程思维来贡献于我们科学决策、政策优化,以及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中国非常宝贵的智力因素,这种学理支撑的智力贡献,是努力地在这个成果中凝练起来的。 第二点,刚才洪董事长也专门说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家国情怀”。作为学者、研究者、知识分子,不论具体的工作岗位是体制内的官员,还是在市场一线、市场竞争中拼搏的企业家,大家都秉承着中国自古读书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牢牢把握的我们社会责任感的家国情怀,大家把努力放在问题导向下,来形成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还有第三点我想特别强调说到的,在我们这本书里,虽然内容非常广泛,很宏大的体系设计和框架设计,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在这里我愿意特别强调的(后面讨论中如果有机会再稍微展开一些的)就是我们是在追求“认识的深刻性”。比如往前看,未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2049这个奋斗目标,必须承前启后,我们必须首先对于中国过去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认识方面要提炼一个主线。 在书中关于历史回顾这个阶段,我们特别努力地写了历史周期率与李约瑟难题——这是我们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去做深刻的、须反复探讨的两个命题。对这两个命题我们的认知是它里面有内在的关联。我们怎么样跳出历史周期率,各位读者朋友可以从63页往后看,篇幅并不长,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大踏步跟上时代的奋斗中,显然还有非常严峻的考验。 同时,我们现在也在破解李约瑟难题这方面,有新的挑战。这样一个状态之中,这几年社会上广泛讨论的钱学森之问,据我自己的体会,它和李约瑟难题内在连通,这方面需要探讨之处,我们试图在不长的篇幅里把它勾画出来。请各位读者特别注意,真正的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认为现在是在跳出周期率和破解李约瑟难题难题的“进行时”,有效制度供给是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共同的努力! 时间关系,我谈这样一点感想,后面如有机会,还会和一些专家再做圆桌讨论。感谢大家的到会,请大家对我们这项成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谢谢大家![详情]

洪崎《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发布会致辞
洪崎《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发布会致辞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出席并致辞,题目为:践行梅花牡丹精神 服务中华民族复兴。 以下为致辞全文: 洪崎: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出席《战略与路径:迈向 2049 的中国》新书发布会。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沉甸甸、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使命感的新书,与 2013 年 8 月出版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一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意义,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新供给研究群体向社会公众提交的一份最新重磅答卷。 本书由中国新供给研究群体集体创作完成,是《中国2049战略》研究课题的核心成果。创作过程中,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始终禀承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学人情怀,践行“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的理念,弘扬传统文人的“士大夫精神”、“天下家国情怀”和现代经济学人的“莫干山精神”,以“长焦距+广视野+量化分析”为研究方法,根据邓小平同志七十年眼界“三步走”的伟大战略构想,以及新供给经济学在创立初期就确立并向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建议的“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定基于全球视野以及前所未有的长期概念之下超越三十年眼界并对接到实现“中国梦”时间段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国 100 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2013 年成立伊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就倡导由姚余栋先生提出的“梅花与牡丹精神”。 梅花在寒冬依然绽放,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品质。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人们将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回望具有 5000 年文明的中国历史,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两个朝代,每当想到中国的荣耀与复兴,人们必会提及汉唐,而汉代的主流文化呈现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体现的正是“梅花精神”,唐代的“开放包容”则体现了“牡丹精神”。 本书的创作前后将近五年,殊为不易,历经艰辛,可谓印证了梅花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2012 年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 100 年”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3 年 6 月中旬,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在呈报中央领导的《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的政策建议中,提出了“八双五并重”的建议,其中提出:“五年规划”与“四十年规划”并重,研究制订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2013 年 12 月 8 日,“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在京正式成立,除论坛成员 42 人外,还有特邀成员、特邀研究员近数十人,合计 100 多人,来自国家有关部委、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投行、高校及企业,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跨界合作、跨界研究的独特优势,为正式启动本课题奠定了基础。2013 年月,我主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会,正式决定开展此项重大课题研究。 2014 至 2017 年期间,由贾康院长牵头、黄剑辉院长具体负责的课题组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2014 年 2 月,形成项目“总体设计”建议书, 2014 年底形成 14 个专题报告初稿。2015 至 2016 年历经多次审议、研讨,完成了专题报告的修改,并形成了主报告的初稿。2017 年 3 月,贾康院长、黄剑辉院长应邀出席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研讨会,向国家发改委胡祖才副主任汇报了主报告的核心框架及主要观点,为十九大报告有关内容起草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 年8 月 19 日,新供给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持研讨主报告的书稿,进一步后,于 8 月底将主报告及专题报告发送企业管理出版社初审,并多轮修改。2017 年 11 月,党的十九大闭幕后,贾康首席、黄剑辉院长又组织各章作者对书稿进行了全面更新、修改。 2018 年 3 月底,历经多次审校,形成了供专家审阅的样书;2018 年 4 月 9 日,由凤凰网在海南博鳌主持召开书稿审阅会,听取了社科院李扬副院长等 20 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2018 年 5月 4 日,专门听取了本书顾问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先生的系统深入的意见。经吸收专家学者意见及刘明康主席的意见后,于2018 年 5 月底最终定稿,6 月份正式出版面市。历程相当艰辛! 从本书的内容看,阐释和展现了“开放包容”的牡丹精神,致力于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十九大提出的目标及思路紧密结合,将中国未来 35 年(2014 至 2049 年)的发展放在中国自身及全球格局的大的历史跨度、宽度、广度上进行研究。既服务发改委的“十三五”,又着眼“两个 100 年”中长期目标。 贯穿全书的主线是“改革开放”——以新制度供给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包括十章、约 53 万字。以新供给经济学核心理念为立论依据,归纳了中国的国情特征,回顾与反思了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比较了500 年来全球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主要经济体发展道路,量化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等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未来 35 年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增长空间、动力机制,根据党的十九大明确的整体框架,就 2020 年前、2021 至 2035 年、2036 至 2049 年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重点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提出了具体举措。 今天,《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 的中国》一书正式发布。中国新供给研究、创作群体愿与各方深入交流、互动,诚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后续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版,向读者呈现一本体现中国当代经济学人风采的高质量作品。感谢各位![详情]

华软新动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以升
华软新动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以升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华软新动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以升出席并发言。[详情]

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
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出席并发言。[详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冯俏彬出席并发言。[详情]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发言。[详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张承惠出席并发言。[详情]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出席并发言。[详情]

汪勇祥:房地产市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财务健康
汪勇祥:房地产市场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财务健康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南加州大学Marshall 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汪勇祥出席并演讲。 谈到中国房地产市场,汪勇祥列举了几个数据。上海静安区2009年3.2万/平米,2018年是12万多。年度增长率(复利计算,不考虑杠杠)16.65%,年度增长率(复利计算,考虑杠杆)135%。 对此,汪勇祥评价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工业企业资本收益率才4%、5%,这种情况下,谁愿意从事工业?” 上海静安区2009年房价 数据来源:安居客 上海静安区2018年房价 数据来源:安居客 怎么知道中国的房价贵?汪勇祥表示,可以看纽约靠近中央公园的位置,“10023是很好的地区,那是纽约最昂贵的地方,在座的把上海的房子卖了可以买两套。”这个150平方使用面积的房子1300万,在上海也就买徐汇郊区150建筑面积的房子,可能使用面积不到120平。 纽约曼哈顿10023房价,数据来源:zillow 纽约曼哈顿10023房价,数据来源:zillow 新加坡的房价,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慢慢恢复了,有一点涨,但基本上看是平缓的。 新加坡房价 数据来源:NUS 这是泡沫还是不泡沫?很多人关心中国的房地产会不会成为中国式的另外一种次贷危机,汪勇祥称,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1、不要低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力量; 2、房地产/土地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财务健康;“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包括银行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个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影响,用绑架也不为过。” 3、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降低可能影响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目前学界还没有足够数据做出研究,汪勇祥称,希望能够和银行一起努力合作进行分析。 4、银行有条件进行distress test,给定他们知道客户的资产和收入状况; 5、有多少属于投机性需求,有多少属于刚需?需要微观数据支持,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这类研究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效果(限购/限售/房产税等等)。[详情]

资本市场低迷探析:优质资源不断流失 A股代表旧经济
资本市场低迷探析:优质资源不断流失 A股代表旧经济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演讲。 他对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有三点原因: 一,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老化,阻碍“新陈代谢”。 黄剑辉指出,A股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落后的“旧经济”,传统的金融业、能源业、材料、房地产产业和工业权重较大,工业和金融业发展不平衡,消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新经济”板块占比不高。 近五年来,传统行业的A股增发融资占到A股总增发量的55%,占比仍然较高,结构优化迹象不明显,同时,许多“新经济”的企业不断寻求海外上市,优质上市资源不断流失。 二,资金供需严重失衡导致市场萎缩。 融资方面,2015~2017年三年间,A股IPO超高速发行,上市企业数量激增,大小非解禁减持,“抽水”现象格外明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O“堰塞湖”压力,但更大程度上有悖市场规律,也刺激造假包装上市。 资金供给方面,过去三年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业务快速发展,股票质押、配资、员工持股计划等资金持续流入股市。然而受“资管新规”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业务后期资金难以接续,造成风险事件频发,股票市场持续“失血”。 三,投资者结构单一,造成股市波动剧烈。 一是A股交易由散户主导,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突出,加剧了市场波动。 二是专业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足,国内公募基金投资行为散户化倾向严重,长线投资养老金和海外投资者偏少。 三是产业资本活跃度低,作为长线投资者的功能缺失,未能通过市值管理和并购重组发挥纠偏作用。 对此,黄剑辉认为,需要扭转单边下行,振兴股票市场,提振市场信心。 1. 重塑股市功能定位。 投资功能缺失是我国股票市场价值缺陷的重要体现,我国资本市场承载着新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责任,需要对股市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推动投资功能发挥作用。 建议积极吸收优质公司上市,推动上市公司改善经营质效,理顺退市制度,构建良好的投资市场新陈代谢生态,谨防利益各方将二级市场当作“唐僧肉”。 提升股市投资价值,才能为市场引入活水、为财富管理服务、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作用。 需要真正把建设强有力的资本市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股票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的引领推动作用。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监管升级,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推进上市公司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建立稳定分红机制。 加快改革上市公司发行制度,改变现有一刀切式IPO定价模式,严控过度包装上市,严肃审慎评估当前环境下推行注册制的适应性。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加大打击通过业绩粉饰解除退市风险的行为,把地方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纳入法制监管体系,加强退市后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完善股市监管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强化股市监管,打击违法犯罪等,维护“三公”投资环境,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3.推动“活水”入市,改善供求关系。 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更大范围引入海外投资者,放宽审核条件和投资品种。 推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加大个税递延优惠力度,提高企业、职业年金员工缴费上限,提高年金投资股市权重上限。 推动建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标准,推动市场化兼并收购,减少国有产权转让行政审批,认可杠杆并购模式,引导产业资本价值投资。 通过制度改革打通股票回购路径,拓宽回购资金来源,鼓励上市公司回购。 建立多层次的股权激励制度,大范围推广员工持股计划。 适当放缓新股发行节奏,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上市或中概股回归制定稳定规则,防范跨市场套利。[详情]

姚余栋谈家庭资产配置:少买房子 多花钱培养孩子
姚余栋谈家庭资产配置:少买房子 多花钱培养孩子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出席并演讲。 谈到中国家庭财富配置,比如子女教育、购房、养老、理财产品配置、对身体健康的配置等,姚余栋分享了一项研究成果,房价低的时候重点投资孩子,少买房子。现在三四线的房子不贵,主要是培养孩子。一二线的房价已经被控制住了,主要的还是培养孩子。 以下为演讲实录: 姚余栋:尊敬的洪理事长,贾首席,广宇院长,各位新供给的领导,各位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专家们,和大家在盛会中分享一点思考,今天的主题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供给侧怎么赋能中国新经济的角度,我想提出这样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就是家庭金融是普惠金融升级版,这是从现在到未来的几十年我们需要密切高度重视的学科,它不光是学术的,还是实践的。 先说一下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世界银行首先提出来的,它发布了一个报告,说大约有个缺口,全球20亿人无法获得一般的金融服务。我们国家对此很早就关注,国务院高度关注普惠金融建设,国务院2015年就有一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是比较全面的规划,实施了将近三年多。最近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普惠金融的白皮书,这个白皮书的发布也是震撼的。可以想见,由世界银行首次提出的,在一系列带有全球性质的普惠金融领域中,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而且做的进展之快超出想象。 举个例子,普惠金融是指出再生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的情况下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的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要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要可负担。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白皮书,我国银行的网点覆盖率,县级已经达到96%,金融基础设施的覆盖率达到96.44%,人均的账户到多少个呢?以前是4个,现在大约是7个,6.66个。一个人如果超过两三个账户怎么管理?账户的数字,包括信用卡,人均上是一个迅速的暴涨。表明在很多指标上,我们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都是突飞猛进的。当然,也有短板,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这块。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现在已经高度重视,努力在做。从普惠金融的各项指标,特别从金融的可得性上,我觉得已经做的很好了。到2020年可能银行网点99,金融普通基础设施也是99,人均信用卡达到10个了,账户逼近10个。那么,这样的进展使我们不得不想什么是普惠金融的下一步,难道人均信用卡开到20个,账户开到100个?我们要考虑到世界银行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穷国,而中国经济2020年即将突破100万亿人民币,人均将跨越一万美元大关,我们很有希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不再是一个从人均GDP定义上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们也是最大的,我们将有更多中高收入的群体,我们在普惠金融上,在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特别穷国的定义上我们远远的在超出,即将达到饱和。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什么是普惠金融的下一步。 刚刚苏罡副理事长也提到瑞士银行发布的全球的财富报告,它首次宣布中国家庭财富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财富是52万亿美元,如果按汇率6折算有300多万亿人民币,是我们GDP的大约3倍以上。这个额度不算高,美国和日本都是4倍以上。我们非金融的资产占了75%,说明什么?我们在家庭财富中房产太多,债务反而很低,债务对于家庭部门它是多少呢?是相当于总资产的9%,家庭资产负债表跟我们估计不一样,债务是家庭总财富的9%,在全球是比较低的。所以,说明我们中国家庭的净资产还是相当高的。 这个报告带有全球影响力,可信度也比较强,瑞士银行在全球在财富管理中绝对是NO.1。预计再过几年2025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净增是23万亿美元,要从今天占全球财富的16%提高到19%。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跟我们GDP类似相关,无论是看世界500强的占比,还是财富占比,逐渐要到全球的20%,这个确实是巨大的跨越。我们当年GDP超越了日本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实际上从今年开始,中国家庭的财富超越日本家庭成为全球第二。我想把普惠金融在中国的突飞猛进的实践和中国很有希望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庭财富进一步在全球的增长成为全球第二结合起来成一个主题,家庭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升级版。不做家庭金融做什么?这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从落实家庭金融的角度考虑普惠金融,而目前这个还是远远不足的。 从家庭金融角度,资本形成的来源就是家庭,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很深刻的人的行为的变化。金融以前研究资产定价,但是家庭金融还远远不够。为什么研究家庭金融?因为它就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因为它的独特性,它的复杂性,还有它对监管的敏感性。家庭金融没有一个很完整的理论,很难做,我们以后研究什么,主要是家庭金融,不再是普惠金融,不再是公司金融。 家庭金融方面的研究在数据上是不够完整的,在美国有很多的调查样本,但也不全,有幸存者偏差,还有统计的很多偏差,很难做到,对家庭财富的类别也是多样化的。现在互联网上说大数据,你看到的行为以为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是家庭行为。你光从个人角度是做不到的。 点几个题,家庭调查方面,家庭调查数据不够好,我们国家西联财大甘教授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我们应该把家庭金融的调查更进一步。家庭调查的模型怎么做也很难,很难止损,而且还有人力资本怎么配。 随着家庭财富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股票市场,随着财富越来越多承担风险越来越大,家庭越富裕,你持有企业的融资也越来越多。这样的话你不动产逐渐恢减少。所以,中国将来怎么去杠杆关键还在家庭金融。钱来自哪里,不是银行的钱,最终的钱还来自于家庭,只有让中国的家庭越来越富裕它才越来越多的参与权益市场,降低不动产的持有量,这才是我们整个中国经济长治久安的根本。 国际比较方面,在参与率,哪些家庭中持有股权收益,这些都不一样,税收也不一样。人口效应很重要,这是我们一个巨大的课题。比如年纪越大就越来越不创业了。创业还得趁早,褚橙是特例,企业家年纪越大越来越不愿意做企业了。企业的资产和家庭资产会分离,这是我们发现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发现随着企业越来越成功以后,他就逐渐的企业二代很难接班,逐渐的就把家庭资产跟企业资产分离了。将来所谓的企业发展起来最终都演化成家庭资产,这是一个大趋势。教育也影响整个对股票市场投资。身体情况也很重要,身体不佳风险资产配置就少。燃烧我的卡路里是对的,燃烧我的卡路里才能更多的买股票。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连接,否则你配置就是固收类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身体是家庭财富的核心资产”。 惯性有很多,人很难止损,而且退休的人不止损,退休也不调仓,所以一定要给老百姓开发好的退休产品,就让他投一次TDF,这是公募基金行业努力在做的,很重要。边际税率高的,可以税收递延。第三支柱税收减免或者税收递延就很重要。总体来说,我们国家人均GDP即将突破一万美元,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我认为是突飞猛进的,做的确实超乎想象的。同时,普惠金融能做的领域很多都已经做到了极致,除了在小微企业贷款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但是普通金融服务商也别过度,每人20张信用卡会出事儿的,注意把握这个度。 下一步做什么,要考虑到中国家庭财富的崛起。家庭财富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财富,怎么来崛起,比如孩子教育怎么办,买不买房子,有没有养老,配点什么理财产品,买不买股票,对身体健康的配置等等。举个例子,我们的研究成果,房价低的时候重点投资孩子,少买房子。三四线的房子也不贵,主要是培养孩子。你如果一二线的房子不涨了,房价已经控制住了,那主要是培养孩子,然后自己努力学习。这就是家庭配置,家庭配置是全方位的广泛的配置方式。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的。房地产的配置和金融资产的配置也很重要,多大的冒险程度,有没有第三支柱,有没有第一支柱,将来养老怎么办?身体健康的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我们只是开一个头,全球来说对家庭金融的研究,它的实践远远超前于理论。我希望在理论上中国能够先突破、先行。最后,普惠金融的升级版就是家庭金融,家庭金融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中国走向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主题。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详情]

苏罡:中国急需建立长期资本积累与投资机制
苏罡:中国急需建立长期资本积累与投资机制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执行董事苏罡出席并演讲。 苏罡认为,中国目前急需建立长期资本积累与投资机制。使长期资本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能够更加有效地流动,包括居民、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 苏罡建议,出台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使得各个行业,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协同,同时推动三大支柱的转换渠道,特别是二三支柱的均衡转换。 以下为实录: 苏罡:尊敬的洪理事长、严院长、王院长、贾首席,各位与会的同志们,大家好!我的题目是发展养老金市场,推动长期资本积累。主要还是从我们自己的工作出发,从一个小的角度探讨一下现在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可能跟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简单讲讲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再讲讲中国养老金市场发展的概况,最后是从加快建设养老金三支柱的思考来为大家分享一些我们认为养老金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起到的一些关键性的作用。 从宏观经济来看,大家对今年整个经济认识总体还是趋同的,没什么大的分歧,外部环境由贸易战,以及背后引发的一系列中美矛盾的风险点可能还是愈演愈烈,包括贸易的下滑问题,通货膨胀上行,全球的流动性收紧,以及包括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波动,这是经济面临的四个外部的大的隐忧。 中国的内部环境来看,金融风险的上升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实际上是并行的,包括我们PMI指数的持续回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大幅放缓,包括美元市场的走强使得人民币不断的持续承压,社会融资由于各方面因素出现萎缩的迹象。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背后的复杂因素很多,但是大家总是可以找到不同的分析角度,能够从自己的工作出发,可以去探讨一些对推动经济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一个合理的出路。 从我们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自己感觉中国的经济目前急需建立长期资本积累与投资机制。也就是如何才能使资本,特别是长期的资本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能够更加有效地流动,包括居民、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从整个社会的财富运行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必然会对资产的管理提出更加高的要求。 昨天我看到网上有一个研究报告,中国的财富总额已经超过了日本,这样一个巨大的财富必然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产生新的诉求。比较明显的我们会感到,从过去境外资产流入到金融机构,以一种负债的方式存在会更多的以一种信托的方式存在,投资者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他希望追求自己的一个资产增值的最大化,而不见得愿意仅仅享受到金融机构给他提供的一个保底收益的回报,而资本的逐利性又在中国当前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产生了一个明显的风险错配、期限错配等一系列的严重的错配迹象。当然,我们不讳言金融机构在风险错配中可能在某些方面它发挥的作用有偏离的迹象。 第三个方面,资本的增值,财富管理的增值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越来越的从平台因素走向了人才驱动,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持有牌照我可以有特殊的金融产品形式的管道就可以实现产品增值,但是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倾同和一致的严格规范的监管标准,而使得真正的财富管理的人才,资产管理人才他们的作为越来越大。当然,背后相应的机制必须配套。 第四个方面,资本的分配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的社会现在面临很大的问题,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不仅是当期收入的差距,而且越来越多会体现出财富积累的差距。因为有的存量资本所带来的财富增值的差异化问题,所以,这就取决于中国的财务分配怎么才能抑制住目前越来越集中的趋向,走向更加普惠的局面。最后,资本性的收入也会极大影响中国消费的水平。住房,以及各方面的养老、健康这方面的越来越大的成本的负担的压力必然会削弱中国的以消费型为主的经济结构的重心里怎么才能克服现在中国在资本运行,资本流动过程中面临的这些困难,以及未来必须要转变的这些模式,往这个方向走。我们感觉养老金的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养老金本质上来说,它本身是为了受益人进行账户管理的,传统模式可能会有一个社会共济的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大部分的养老金的趋势来说,还是通过信托的方式能够把受益归集到受益人本身,这种管理方式毫无疑问,跟金融资产的管理从负债管道向信托管道的转变是高度一致的。 第二,养老金管理的期限长达60-70年,它本身是一个长期性的管理,风险在短期和长期表现的形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如果我们投资资本的期限足够长的话,其实能够有效在更长的经济周期中化解这种风险的错配。所以,养老金是非常好的一个能够减缓整个中国财富管理错配的一种工具。 第三,所有的投资管理我们会强调人才,但是任何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才绝对不是仅仅靠自己的能力单打独斗,除了靠他的团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户的优质性,资金的优质性决定了投资经理的业绩。所以,我们只有通过这些长期资产能够跟优秀的投资经理相结合,才能为中国创造更好的财富积累增长的机制。 第四,养老金毫无疑问它具有很大成分的普惠性。这种普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个社会财务分配的不公,实现更加普惠化。 第五,养老金可以实现有效的代际平衡。而这种代际平衡也使得当代人能够有更多的勇气,包括他有积累完成当期消费的过程,而不是说留下更多的财富给下一代消费或者他不敢达到自己合理的消费水平。所以,我们想养老金在解决现在中国的资本流动过程中可能它起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养老金市场如此重要,中国发展的状况是什么,这是基本的框架,包括我们的战略储备,包括我们一二三支柱。当然,这个框架真正的完善其实就是过去这两年的事情。因为我们看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实上是在2017年才开始市场管理,而第三支柱则是今年5月份之后才开始通过税收保险的支持开始逐渐退出,何况我们职业年金还没有正式的市场化运营。所以,整个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架构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巨大的。这里包括我们讲的不充分的问题,参与率不充分,积累的水平不充分,三支柱之间的平衡存在很大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以美国为例的90%以上的比例是来自二三支柱,而不是依靠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支撑,而中国简单地从存量的结构来看84%都是来自第一支柱,而第二支柱不仅比例低,而且覆盖的人群非常有限。 在第一支柱中,总体来说,中国的社保的储备基金运行还是非常成功的,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保持一个长期稳定的回报应该是代表中国最成功的一个机构投资者,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到目前为止也已经初具市场化的规模,总共成绩结余情况差不多4.5万亿左右,预计如果实现有效的中央的调节管控的话,最多的理论上限我们估计可以做到两万亿的集中管理,目前来看,不到六千亿,实际运行的投资额大概在3800左右。从投资收益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潜在的负债约束,基本上5年左右的合同,而且有流动性性上的要求,甚至有保底的要求。所以,这使得他的收益律水平没有办法完全和储备基金相媲美,因为背后的负债的属性,以及它的资产配置大的逻辑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二支柱方面,企业年金进入到一个非常特殊的平台期,每年新增的企业4万家,新增的员工6万人。所有的这些指标都已经进入到一个个位数,甚至低于个位数的水平,企业人均数量也就是20名左右,主要还是中小企业。当然企业年仅在迎来新的高潮有这个可能,特别是职业年金的推出会唤醒企业员工对补充养老的渴望,当然对企业本身来说这个压力也是巨大的。另外,我们看到在职业年金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编外的职业年金人员可能会带动企业年金新的一轮的增长。 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这块可以说中国第二支柱真正能够实现它的充分性和平衡性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力量。我们看一下对比,企业年金是自愿加入,职业年金是自动加入,可以说半强制。职业年金缴费比例是固定的,而企业年金是一个上线性的管控。包括基数方面,缴费来源方面,职业年金明显比企业年金具有长期可持续的优势,而职业年金也为受益人的领取提供了包括购买养老保险产品等更加灵活的选择方式。我们也相信3700万的职业年金的基数相对2300万的企业年金基数一定可以为二支柱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第三支柱,从5月份以来,个人税延养老保险客观地说比我们预期的情况不是那么理想。到目前为止太保在其中占了差不多一半的市场,右侧是长江养老代保作为太保内部的管理人我们跟同业收益率曲线的比较。总体来说,受益的表现还是超过了基准,我们的表现也超过所有其他的同业,但是我们客观看到税延养老这个产品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包括税收抵扣的方式,整个缴费程序,以及税收优惠的吸引力等各方面来讲确实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 基金业没闲着,但是毕竟没有税收优惠的支持,一年之后慢慢的会形成我们中国自己更加多元化的第三支柱的局面。 对于目前整个第三支柱的发展,我们的建议是如何才能通过统一的产品标准,使得各个行业,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协同,同时推动三大支柱的转换渠道,特别是二三支柱的均衡转换。 消费者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我们并不认为第三支柱保险可以一统天下,事实上只是大家各有一些优势。保险机构在年仅化产品的设计、精算其他长期资产负债管理上的优势是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的。 简单讲一下长江养老的经验,过去几年长江养老做了持续不断的坚持努力,我们现在基本上覆盖了政府、雇主和个人三大养老金的领域,管理的规模到今年9月底超过5200亿,而且我们在每一个领域中的业绩都保持了一个良好的状态。比如我们在基本养老这块我们的组合在同类组合一直是行业中的第一名。当然,长江有自己的管理风格,我们更多追求的是绝对收益上的相对收益,希望能够获得一个长期、持续、稳健的投资回报的水平。我们非常重视把公开市场跟风投市场相结合,特别把养老资金能够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这样使得长期资本发挥它持续的效益。 谢谢大家。[详情]

彭文生:金融去杠杆造成融资紧缩 强监管只是触发因素
彭文生:金融去杠杆造成融资紧缩 强监管只是触发因素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出席并演讲。 彭文生称,从金融周期来看,中美目前处在分化发展的阶段。金融危机后美国经过了几年的痛苦调整,去杠杆和房价下跌,在2013-14年见底后进入新一轮的金融周期上升期,美国目前在加杠杆和信用扩张阶段。 而中国金融周期拐点已经发生,在下行调整阶段,也就是去杠杆。彭文生强调,我们最近讲加强金融监管带来融资紧缩,其实更重要的金融的顺周期性的影响,加强监管是一个触发因素,而方向一旦确立,市场本身自发信用紧缩的动能,不容易改变。 以下为实录: 彭文生:金融的问题是顺周期性。顺周期性来自两点,信心波动和杠杆。没有杠杆,仅仅是信心下降,影响没有那么大。2015年股市下跌受场外配资的影响,这次股市下跌的一个技术因素就是股权质押融资逼近平仓线的影响。 一、 信用的顺周期性 从更广的金融角度来讲,杠杆来自什么?信贷是怎么扩张的?杠杆来自房地产作为信贷的抵押品。所以,很多国家的经验显示宏观杠杆率的上升都是和地产泡沫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过去这几年一直在讲金融周期,其实就是信贷(杠杆)和地产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带来的顺周期性:好的时候特别好,坏的时候也很难改变方向。信心和杠杆在同一个方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从金融周期来看,中美目前处在分化发展的阶段。金融危机后美国经过了几年的痛苦调整,去杠杆和房价下跌,在2013-14年见底后进入新一轮的金融周期上升期,美国目前在加杠杆和信用扩张阶段。中国金融周期拐点已经发生,在下行调整阶段,也就是去杠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最近讲加强金融监管带来融资紧缩,其实更重要的金融的顺周期性的影响,加强监管是一个触发因素,而方向一旦确立,市场本身自发信用紧缩的动能,不容易改变。 二、外生(基础)货币增长是应对信用紧缩的关键 去杠杆带来信用货币紧缩,导致金融风险的暴露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广义货币的扩张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银行信贷;另一个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取决于央行的操作方式,后者既可以通过促进前者的扩张也可以独立带来广义货币的增长。现实中这两个方式往往有此消彼长的关系。首先看一下美国。危机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缩表,商业银行总资产对GDP的比例下降,作为对冲,美联储扩表,而且美联储是通过在公开市场购买长期国债和按揭支持债券投放基础货币,带来的是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同时增加,也就是外生货币扩张对冲内生货币紧缩。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扩表,信用扩张,但是中央银行在缩表,美联储在紧缩货币政策,外生货币(基础货币)紧缩在对冲内生货币(信用)扩张。 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是过去十几年来于2017年第一次出现缩表,总资产/GDP比例下降,这是我们讲的紧信用。但是我们的中央银行还在继续缩表,央行总资产/GDP还在下降,最近外汇占款下降就是中央银行缩表的一个来源。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私人部门、包括影子银行的银行信用紧缩的大环境下,基础货币的量也在紧缩。当然,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下,基础货币的价格(利率)下降了,但在基础货币量没有扩张的情况下,利率下降虽然有助于降低存量债务的利息成本,其促进广义货币增量还是得通过信贷扩张。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央银行缩表和整体金融的紧缩的影响可能还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要前瞻性的看,随着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的深化,比如房价明显下跌,商业银行和央行同时缩表未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财政。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算进去,这两年的财政赤字不算小,按照IMF的口径在6%GDP左右,但其中超过2个百分点来自土地出让金(所谓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市场联系在一起,和银行包括影子银行的信用连在一起,其天然的顺周期性和一般财政的逆周期操作相反。随着金融周期下半场深化,需要加大政府发债支持的正规财政扩张,来对冲土地财政的顺周期紧缩。我们已经看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增加,但这可能是不够的。 另一个相关问题是经常项目顺差下降,国际收支约束开始显现。在2008年受到外部重大冲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力来扩大内部需求?因为那时候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在10%左右。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对GDP比例已经降到1%以内。现在以刺激内部需求对冲外部需求下降,可能马上带来经常项目逆差。我们可能看到国际收支双逆差,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除非接受汇率贬值或外汇储备下降,这是对扩大内需政策的一个制约。 三、宏观政策需要超常规思维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微观层面要面对金融的顺周期性带来的信用紧缩包括债务违约和重组。由此在宏观层面理想的金融环境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我们现在虽然利率是下降了,但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缩表,财政也是紧的。 需要强调一点,对于紧信用,除了内部金融周期调整的因素,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全球信用紧缩。美联储是全球的中央银行,一旦紧缩货币,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是紧缩信用。同时,贸易摩擦加大了国际收支的约束,也起到一个紧信用的作用,尤其人民币汇率贬值,让欠了美元债务的企业信用紧缩。从大的方向看,我们说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大的问题就是银行体系(包括影子银行)的信用在紧缩。 在这样的内外大环境之下,宏观政策需要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思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财政政策,我们到底要平衡财政还是功能财政?所谓功能财政就是财政不应该只追求自身的平衡,财政应该服务宏观经济平衡的大目标。我们需要大幅增加财政赤字,而且是政府债券发行支持的赤子,不应该受所谓3%GDP的限制。同时,赤字增加应该主要落实在减税而不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政府支出促进内部需求来对冲外部需求下降,可能很快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国际收支的约束就会显现。减税则降低供给端的成本,有利于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以说,减税的力度越大,稳定总需求所带来的汇率贬值压力就越小。 第二,在信用紧缩的情况下,央行怎么投放基础货币,怎么扩表来对冲商业银行信用紧缩?基于以上讨论,在“紧信用”的环境下,“松货币”首先应该通过支持“宽财政”来发力。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美联储当初做了什么?实施量化宽松,购买长期国债,购买按揭支持债券,也就是通过央行扩表支持财政扩张和直接融资市场,绕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日本央行在购买长期国债之外,更是购买日经225指数,既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也支持了资产价格。这些在中国未来会不会发生?我觉得我们不要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我们需要未雨绸缪,超越常规来思考新形势下宏观政策框架和操作工具。[详情]

消费降级?周天勇:中国有6亿人消费还没“达级”
消费降级?周天勇:中国有6亿人消费还没“达级”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出席并演讲。 2017年城镇户籍居民57407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41100元,消费率60%左右,消费服务化;城镇非户籍居民23932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4600元,消费率70%,消费内容是服务与工业品;农村人口57661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消费率81.6%,消费内容主要是工业品。 2017年中国还存在8亿农村户籍人口,周天勇直言,“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简直是一个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中国近6亿人的消费内容还是工业品,并不是所谓的服务产品,“这些人消费还没‘达级’, 谈什么‘降级’?” 此外,周天勇还指出,损失的消费需求能力116017万元>过剩产能83635万元。其表示这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了供给实际上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而产能损失,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数量并没有变,应当试作余值损失,即TFP损失,“这并不是技术进步缓慢、原创技术不够、管理不当造成的,而是需求不足使要素利用率不足造成的。” 周天勇认为,一定要认清中国经济学分析的国情,我们存在二元结构和二元体制现象。 他建议,谈改革的只是定性,不能定量,到底求得速速的改革重点在哪儿,什么样力度的改革会得到多少增长潜能,谁也不知道。用方法的,在模型分析的正文中,无法涉及体制,以及无法将体制改革作为一个变量纳入数量分析方法之中。其实,假设条件,大多是体制的不同,假设条件还原法,着力点是在什么样的改革,会获得什么样的增长潜能。[详情]

贾康评股市下跌:心理因素大于市场实际受到的影响
贾康评股市下跌:心理因素大于市场实际受到的影响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出席并演讲。 贾康称,目前股市下跌带有“应激反应”式的夸张特征,心理因素大于市场实际受到的影响。他认为,我国实现年度及十三五基本的发展目标,仍有相当大的把握。 贾康直言,他并不担心中国的发展纵深空间、市场潜力与“全产业链”格局下的回旋余地,而在于防止“矛盾凸显”特征下“经济问题的社会化、政治化”。 例如高度敏感社会氛围中与民企投资下降相关的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问题;“民企退场论”背景中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坚持基本路线和十九大“两个没有变”的抗风险能力,“社会主心骨”的导向与效应问题。 还有崔永元“炮轰”所带来的几大界域的连锁反应及其考验,影视艺术界、税收工商部门、公安司法部门、舆论管理部门……公民意识与公众利益、公民权益保护机制……贾康直言,“舆论部门能不能不是简单的删帖,而要引导人们在宪法的管理下合理的讨论。” 以下为演讲摘编: 贾康:谢谢何刚总。尊敬的洪董事长,严院长,尊敬的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大家好!我借这个机会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的三点判断,并提出优化调控的八点建议。 在涉及这个主题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我们这次研讨会特别强调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怎么样把握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和它的精神实质。在这个场合我谈自己的一点感想:前段时间有媒体朋友说希望我提出关于改革开放的关键词,当时我有感而发很快就写下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解放思想”,因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贯彻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第二个关键词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现代化诉求的内涵和根本逻辑。第三是“创新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中央说到的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这样才可能于攻坚克难中使“中国梦”梦想成真。我觉得我们这次的会议,正是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点上,大家深入探讨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力求把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 我也是在这样的思维导向之下来和各位做个交流。 首先,我想谈一下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我想提到三点判断:第一条,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之前的基本特征,应该是临近对于“L”型阶段转换过程的确认。我们在2015年以后,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在龙头指标GDP的具体表现上,是在6.7%-6.9%的很窄的区间内平台状运行,这个平台长达12个季度以上,已经中期化了,本来就是按照中央的意图,意识到必须完成一个从原来的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阶段的转换,而把原来的粗放增长通过结构优化转为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一个软着陆过程中,接近于实现“引领新常态”的那个基本意图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后面,第二点,我特别强调的是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但短中期经济增长时代仍有实现的相当大把握。在最近几个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之后,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需要做全面的新分析和预测认识,要密切地跟踪观察事态的演变。当下我们不否认,仍然存在着市场的悲观情绪和恐慌心态,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股市,它在很多的敏感因素影响之下一路走低,在具体评价上,我觉得它确实带有“应激反应”式的夸张特征,心理影响因素大于实际我们已经受到的影响。但是未来怎么样进一步的来消化这样的一些冲击因素,使市场上的这些不够理性的情绪化的应激反应式的不良预期收敛下来,其实还很有一系列值得探讨之处。 在实际的运行中我们已经看到,昨天我们的监管部门、央行领导,一直到主管财经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刘鹤副总理、都有重要讲话,刘鹤副总理的重要讲话里,一些指导精神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我个人感觉是有深厚学养的学者书香根底支撑形成的指导性意见,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来研究,怎么样把中央现在给出的清晰的信号,结合到当前的优化宏观调控的操作中。 在这个形势之下,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我觉得不确定性中有一个确定性,这里可以把我的观点摆一下: 如果从相对短的时间段来看,最短期的目标是今年,应该讲,今年两会上所说到的。我们经济运行今年规划性、引导性的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6.5%左右,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说仍然有相当大的把握。上半年报出的是6.9%、6.8%两个季度表现,第三季度明显回调到6.5%,但是1-9月份合计仍然是6.7%。四季度不排除经济继续下行,但全年完成在6.5%左右,没有什么悬念,年度的目标仍然是有相当大的把握来实现的。再往后推,到2020年,我们还要经过2019和2020年两个年度,我们要达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第三步中的节点目标,我认为完成也仍然有相当大的把握。因为从总量的概念来看,未来两年,如果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如果不出现特别极端的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们实现未来两年6%以上增长,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这个保证速度之上跟着要配套的还有结构性的要求,最典型的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有社会政策的托底。社会政策的托底在中国实践中,是各个地方政府层面要以相关的领导人立军令状的方式来确保实现的,在精准扶贫没有达到具体目标之前,地方的领导第一不许提拔,第二不许调动,必须把这个任务按立军令状的方式落实到位。所有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全面小康的实现仍然是有相当大的把握的。再往后,我们还要意识到全面小康只是一个节点上的要求,我们还必须要有后劲儿向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还要争取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完成十九大所勾画的新的“两步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2049-2050年这个节点上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就在我们面前。 在这样的长期的考虑之下,我要特别强调第三点判断,就是应对中长期不确定性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一定要更注重防患未然的战略思维,以及防范低级错误这方面的问题。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是必须要有的一种从整个全局来考虑问题时我们的战略思维特点。中国如果从运行来看,我作为研究者,基于这么多年的一些观察和自己的研究经验的积累,我觉得主要可以担心的,不在于中国剩下的发展纵深和空间如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还有非常可观的发展纵深和空间。我们实际的工业化评价,沿海地区是中后期,中部和西部很多区域是中期和初期,整个中国更实事求是的判断,应说我们的工业化是在从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过程中,未来纵深的打开,又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而中国的城镇化现在真实的水平是什么呢?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2%出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58%出头,和前面这个更真实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如果做个中和,中国真实城镇化率充其量接近50%而已。按照一般的国际经验,后面还有20个点的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一年上一个点还要走20年。这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还要继续不断地表现,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是第一人口大国。我们这个市场潜力伴随着又有现在已经形成的全产业链式格局下我们的回旋余地,我们的韧性。所以,我并不特别担心中国的发展受到潜力制约,但是我作为研究者特别担心的,是我们在黄金发展期的特征正在消除的过程中,矛盾凸显的特征越来越突出起来。矛盾凸显特征下,考虑中国的问题一定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我们所讨论的很多经济问题,一定要防止它的社会化,甚至是政治化。这方面我按照解放思想的导向,想放开和各位探讨一下我的观察。 就说这一段时间,在高度敏感的社会氛围之下人们反复探讨的民营企业投资的下降到底怎么认识。开始的时候在2016年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了,2016年演变到七八月间,民营企业投资在同比指标上落到了只增长2.1%,改革开放以来从未见过如此低迷的状态。同时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当时我接触到的政协傅育宁委员,是国企华润的掌门人,他的观察直言不讳地说,“不惜工本”在做海外的布局,或者我们说的,带有慌不择路的特征。在国内投资低迷,在海外见什么买什么,什么酒庄、俱乐部,能买什么买什么这种不惜工本,慌不择路的对比说明什么? 我不认为只作一些技术性分析有多大的意义,我认同学者在一些还算比较敢说话的场合所特别强调的,要意识到这和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有关。后来中央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略,正是抓住怎么在大方向上、在基本产权保护的安全感上,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希望感引领方面,要解决问题。从总书记2016年两会上工商联和民主党派联席会议上强调“亲清”二字以后表态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直到后来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新近又一直延续到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对于民营企业一开始强调的不要再去动不动追究人家的所谓原罪,到后来所强调的民营企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民营企业家在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家精神,要得到弘扬,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私有产权,在加快编纂民法典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已经落实到长远发展基本的法律制度建设上,还有所指地、针对性地、要解决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 十九大前后这个事情中央是直接部署的,十九大之后我们终于看到张文东案翻过来了,坐了十年大牢,现在宣判无罪,后面还有一系列我们还必须拭目以待的引起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最近又得知牟其中案重新审理,最高法院明确给出了信息。这里面一波三折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也可以说,其实这个事情就像有的人所讲的,一个错案冤案的纠正,胜过一沓文件。中国现实情况下有很多阻力和复杂的问题,但中央这方面有指引,有关部门要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这个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在民营企业发展碰到现实中间一系列挑战性的场景中,最近还有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就是“民企退场”的问题。十九大之后,一方面中央那么好的精神强调“两个没有变”,我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等等,另一方面十九大的精神在贯彻落实中却出现了另外的声音,人大资深教授在求是网上登高一呼要消灭私有制,引起人心惶惶不安的冲击,前不久又有民企退场论,又有了对所谓公私合营的大家的担忧,实际生活中,也有一系列具体的国企收购民企的案例,反复为人们所观察和议论。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我们要特别注意,国家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怎么样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九大“两个没有变”这样重大的指导精神,这才能形成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更好把握“做好自己事情”的确定性。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多元化,但社会应该形成的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内在逻辑契合的主心骨式的导向是应该由方方面面努力一起来让它发挥最大的正面效应。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和它内在相关的另外一些社会上的事件,值得我们提到。比如崔永元前一阶段的炮轰,现在还余波未尽,大家还在继续观察。它带来的是几大界域的连锁反应及其对我们如何保持现代化进程的综合考验,从影视界、文艺界切入,已经涉及到整个经济生活维护公平正义的税收领域、工商管理领域、我们的公安部门,检察部门,司法部门,怎么样能够树立公信力地回应社会关切。我们的舆论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不是简单地一味地删帖,而是要组织大家能够更好地按照宪法,按照国家相关的一些规则,做有意义的讨论。实际生活中,公民意识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它无庸讳言又伴随有民粹主义情愫提升,在推进现代化实现新时代飞跃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历史飞跃的得来,伴随的一定有怎样使公众利益最大化,怎么使公民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个机制,和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系列的纠结、一系列可能产生的扭曲这样复杂问题的处理。 和这样一个视角相关的还要提到,和经济切入点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群体事件的案例,我们都不可掉以轻心:实际的现象,我们这大半年碰到的有一系列如教师待遇引起的问题,老兵待遇的问题,医闹,强拆等等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经济待遇,后面关系整个一套利益分配格局、规则,一直联系到老百姓关心的能不能实现美好生活里所应该得到的公平正义。 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的问题往往涉及利益调节,涉及到结构化,怎么保护相关的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案例。在北京这样的场合,我注意到,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有一些很好的原则,如消除火灾隐患,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但是怎么会引出后来大家议论纷纷的不良的执行情况?“环保风暴”这个概念有点运动式的意味,但它方向是正确的,抓住环保是我们的攻坚战,但怎么会把北京周边郊区和河北凡是烧煤的炉子都拆掉后却发现要供应给居民的燃气却完全跟不上,这不是当代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吗?居然就这样发生了。军队不得经商,原则非常正确,但是早已经有经验,军队所在单位沿街铺面,完全可以把运营场合委托给地方,但是我们所在的阜成路,还北京翠微路、玉泉路等地,大片军队单位外墙已经形成的商店、商业场所,包括银行等,包括很多便民的场所,被统统拆掉,打击了多少GDP和税收不说,打击了多少老百姓的生计?相关有效投资、有效消费怎么撑起来?这是在第三点判断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重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进一步应对复杂局面中,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导向之下,防止出现不应有的低级错误。 建议方面我简单提八个方面: 我们作为研究者积极讨论的科学决策和政策优化方面的第一条,就是在所谓贸易摩擦升级、头号强国全面遏制中国的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沉着应对,善于守拙,不要陷在意识形态里贴标签,走极端。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诚心实意地保护产权,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推进国企、民企的混改共赢,充分重视刘鹤副总理做出的清晰论述,我们整个产业链条中国企、民企的关系是共同发展实现共赢,这是有非常扎实的经济学分析所引出的认识依据。 第二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继续贯彻邓小平所强调的绝不当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有很多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们还有短板,即使我们冲到世界当下竞争领域里前沿的像高铁这样的邻域内,我们也有具体的短板。比如高铁的轮轴,中国完全依靠进口,科技日报的总编,专门组织了有关人员推出几十个专栏的文章,说明我们在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里我们技不如人之处,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更好地意识到我们存在这些短板。邓小平告诉我们不要当头,这个头我们当不起,当了这个头很多优势反而就失去了。这是战略思维。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在当下对我们仍然有非常强烈的指导意义。 第三,应该特别注意,怎么把贸易摩擦升级这个坏事变成好事,把压力变成动力,就一定要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在开放的全面性方面,实际上带来的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中间中国和其他的经济体,包括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曹德旺到美国跟着产能布局建他的汽车玻璃工厂,特斯拉的马斯克到上海签约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外资投资的新能源汽车的工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发展起来,追求共赢,这就是在大家对于和平的认同方面取得进一步共识的基础条件。在和平发展这方面,中国过去已有一个邓小平的基本战略判断,就是我们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点性的认识,否定了过去的“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基本战略判断。这个战略判断的学理的分析,我们新供给研究群体已经在做出一系列说明,我认为从学理上来,最简要地说,共享经济的发展是大家看到的有目共睹的现实,共享经济从正面的推动,加上在二战以后早已经看得很清楚的,核威慑从反面的约束,合生一起,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成为极小概率事件,全球的风云变化中,大家根本出路就是在寻求共赢式的和平发展。这个和平发展概念其实会对应到一个我们说了很多年的概念上,即所谓“和平演变”,而我认为和平发展情况之下,和平演变绝对不是单向的,人家演变我们,我们也可以演变人家。你真正的自信在哪里?就是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走通一个共赢之路。在这个方面变坏事为好事,变压力为动力,一定要坚持全面开放,开放会倒逼我们怎么样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倒逼我们怎么跟上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潮流,继续大踏步地跟上时代。 第四,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要在贸易摩擦升级压力之下“变被动为主动”,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潜力空间,非常好地扩大内需。在投资的方面,有效投资的空间可观、可贵、可用,北京也好,上海也好,从中心区看,我们有多少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得赶快抓紧建设,要建成跟纽约、东京等等类似的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轨道交通网,而且分好几层,要立体化。整个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里、必须解决的很多的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儿,实际上整个投资量是巨大的。比如全中国缺城镇中心区域五千万个左右的停车位,北京、上海停车位的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一个停车位静态投资十万块,绝对是保守估计,五千万个,就是5万亿的投资量,千头万绪的事情中,这一件事情十几年做得完吗?它是不是直接对应着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是可找到这种中国有效投资潜力空间释放的一个可操作路径呢?很多的企业家已经注意到,在地皮很紧的情况下,要这用高科技发展地上地下多层的立体停车装置,我注意到长三角一个企业家说,已经有这方面的供给能力。在实际的具体样板工程里,地下五层,地上五层,最远处的车调到地面上50秒,这才能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全可以对接PPP。政府钱不够,但是民间资本可以进来,这个停车场停车位一用就有现金流,对接PPP是相当有把握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投资的创新机制。我们的消费,一定要有效投资和向好预期支撑起来,让它的潜力发挥,光讲调动消费潜力,其实容易走向误区。一定是我们有效投资和向好预期引领着老百姓更敢花钱,老百姓的收入可以更可持续地提升起来,而且避免“福利赶超”所带来的民粹主义偏向。 第五,中国实质性地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改革,是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儿——这是总书记的原话,也是克强总理所说的我们的最大红利。攻坚克难方面大家确实有一系列的困惑、步履维艰的表现,但是也要看到,今年已经看到一些重大的进步,比如在三中全会提前召开之后,今年两会上布置了大部制改革多年未有的终于迈出比较大步伐的方案。我们的个税改革,在修改相关法律之后,跟着社保方面基本养老缴费的管理调整,带出了一个养老金全社会统筹应该乘势实现的机遇:把分散各地的至少几十个蓄水池,变成全社会共用的一个蓄水池的话,马上可以考虑随互济功能提升,而把基本养老缴费的标准往下调,顺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缓解当下矛盾显化的纠结。3/4的企业过去长期没有达到法定缴费水平,现在一旦暗翻明,使有轩然大波。总理明确表示不能提高负担。那今后怎么办呢?必须考虑现在按兵不动的旁边,赶快把制度建设跟上,把规范的缴费标准往下调,这样大家一起在新的起点上规范化地依法办事,这是我们应该寻求的由改革带出来的境界。 在企业混改方面显然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我昨天在政协参加经济委员会的专门会议,也注意到,到会的国企方面的同志和非国企的同志观点明显不同,但是有没有共同点?一旦做PPP,会意识到PPP里这些特殊项目公司SPV一做做20年、30年、50年,还有更长时间的,是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而且政府方面天然不想一股独大,使企业方面愿意参加。这些事情如果能按邓小平说的找到方向和切入点,不争论,至少是少争论,由事实让大家认识这些创新机制,是我们最好的推进路径,改革攻坚中我们应特别注重抓住这些机遇。 第六,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有非常合理的内核,应该向西为主,循序渐进,继续把这些事情做好,锻炼中国人怎么学习处理复杂的事情,怎么跟其他经济体一起实现共同的和平发展。 第七,人民币的国际化方面,我们心里要有数,长期打算一定是几十年的过程,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把人民币国际化——是要通过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自拆防火墙的这样一个关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小川行长卸任之前已经强调这个改革非做不可之后,我们现在确实还得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机遇出现以后来自拆防火墙,然后再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民币作为一个形式上看起来的硬通货,能不能为世界上更多经济体接受,不光作为结算货币,而且作为储备货币和避险资产。这一定是几十年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八,怎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新供给研究群体一开始就注意到硬实力旁边,软实力问题这篇文章远远没有研究和破题,但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借这个机会汇报这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详情]

严弘:改变市场不确定性现状 促进经济发展
严弘:改变市场不确定性现状 促进经济发展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出席并致辞。 其表示在经济学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含义是不同的。风险是在方向明确的时候,实现目标的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一般都能采取各种方式来解决;而不确定性则是指方向不明确或者方向和目标不相符的情形。 严弘认为,目前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反映出来目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观望,而很少有人会接盘。如何改变这种情形,这是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下为实录: 严弘:尊敬的洪崎董事长,尊敬的嘉宾、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各位来到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参加今天的论坛,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共话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实际上在座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讲台上给我们授过课,做过讲座,但是也有一些朋友可能不是特别了解,我简单介绍一下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是2009年由上海市政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一个以金融为主、以国际化商学院模式运作的研究和教学的学府。当时成立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初衷也是因为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为了配合这个国家战略,希望在上海能够有一个国际化的,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学院。明年我们就迎来我们十周年的大庆。 过去9年里我们励精图治,也是兢兢业业,聚集了一批从海外回来的一些金融和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教授团队,培养了两千多名高端的金融人才。在2016年,短短七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就获得了全球顶级商学院AACSB的认证,在过去几年我们金融硕士项目也在全球名列前茅,今年金融时报把我们金融硕士项目也评为全球第十,亚洲第一。今年我们也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致力于在金融的学术研究方面做出更多深入的工作,在政策和应用方面,我们也希望能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所以,在学院刚成立的初始我们同时成立中国金融研究院,作为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在金融政策和金融应用方面形成一个行业和政府机构智库的角色。 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希望将来能够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有更深入的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金融事业的发展一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过去的40年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信心,同时也给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40年前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胆略,能够在过往的模式被证明失效的时候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为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一切也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有关激励机制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阐述。正是由于机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摒弃以往对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束缚,从而释放了人们通过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加上市场开放和全球经济融合的机遇带来的各种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和资源,使得中国从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度发展成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十年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了普遍性的对经济学框架,以及共与现实关联的反思,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催生了形成中国式经济理论的愿望。我们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也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让我想起当初我在美国读金融学博士的时候,当时跟我们教授说我将来想专注于国际金融的研究,当时教授跟我说金融学原理不分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有的只是金融学原理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不同场景是伴随不同的机制结构和机构组织所对应的不同束缚,相应的经济表象和结论也许会不一样。 40年前中国的情形也表明原有的机制束缚的弊端,而40年的成就则显示了改革之后新的机制束缚,以及原有不当束缚消失所带来的效果。正是当初不当的机制束缚的减弱和消除为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有力的激励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动力源泉。如何区别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各个具体场景的约束条件也许是我们结合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与中国现实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今天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原本应该兴高采烈,欢心庆贺,但我看大家都好象有点沉闷,也许是股市的表现给我们泼了不少冷水。我们当前的确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的瓶颈,也面临着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挑战。但实际上40年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应该是更严峻的,因为当时的说法是我们都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一旦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披荆斩棘,修路铺桥,似乎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比较迷茫、焦虑和不安,股市也许也反映了这种情绪,以至于昨天主管经济的国家领导和一行两会的负责人也都纷纷出来给大家吃定心丸。 在经济学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含义是不同的。风险是在方向明确的时候,实现目标的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一般都能采取各种方式来解决;而不确定性则是指方向不明确或者方向和目标不相符的情形。我觉得目前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也许反映出来目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观望,而很少有人会接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形,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所以,我们也期待今天的论坛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方面的一些启发。 今天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借助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这个平台,聚集到这么多学术界、政策界和业界的顶级专家和智囊,的确可以说是星光灿烂,他们能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能够为我们排忧解惑,这也是我们的荣幸。所以,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也感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给我们带来的很好的机会,并预祝论坛的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洪崎:赋能中国新经济 持续推动新供给
洪崎:赋能中国新经济 持续推动新供给

  新浪财经讯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 赋能中国新经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出席并致辞。 2018 年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将迎来成立五周年。五年来,各项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决策咨询、公益性学术论坛、闭门研讨会、图书出版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各类改革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的顺利推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以下为致辞全文: 洪崎:尊敬的严院长,中国新供给论坛各位成员,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十月,桂花送爽。今天,我们相聚浦江之滨,共话宏观经济、共谋创新发展。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这里举办以“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深化供给侧改革,赋能中国新经济”为主题的 2018 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特邀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多位知名专家以及多位知名企业家、行业领袖,齐聚一堂。我谨代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对各位领导、论坛成员、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及各方协办媒体,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四十载为改革鼓与呼,四十载不忘初心!几代中国经济学人始终行稳致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现代 100 多年以来,埋藏在中国经济学家们心中始终不泯的愿望,就是要构建、创造出中国人自己应运而成的现代经济学。民国时期的 1936 年,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归国的唐庆增博士,就率先提出“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唐庆增博士出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呼吁加快构建新版国家经济学说的呼声日益高涨。2010 年 11 月 24 日,上海证券报发表章玉贵的文章《深层改革整体设计呼唤新版国家经济学说》。2011 年 1 月 26 日,《财经》杂志发表采访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文章,科斯先生明确提出“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并认为在过去,经济学曾是英国主导的一个学科,现在美国成为了经济学的主导,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那么经济学就会成为中国主导的一个学科。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前夕,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等七人,满怀当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组成“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历经多次内部研讨及小组成员反复推敲,经过12 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完善,撰写了《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一文,并先后发表在《财经》、《财政研究》、《经济要参》等刊物,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2014 年度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 2013 年 9 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由我任理事长、贾康任院长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3 年 12 月8 日,主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供给”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立大会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的设立宗旨,是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取向上,深刻反思近几十年欧美主流经济理论框架,践行“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努力打造与未来中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一流智库”理念,积极研讨构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通过构建跨界合作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和“中国养老金融50 人论坛”,发展成为新型民间智库平台。 时光荏苒,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2018 年底将迎来成立五周年。五年来,各项研究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决策咨询、公益性学术论坛、闭门研讨会、图书出版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通过直报、专报等渠道向中财办、中办、国办、国研室、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报送,获得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批示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和高度肯定,并通过出版著作和发表学术文章和媒体文章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新供给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智库产品,努力推动研究院成为具有高学术品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得到各方好评,赢得了良好声誉。研究院已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等领域推出系列学术成果,为各类改革的理论探讨和政策的顺利推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2017 年,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社会智库评选中脱颖而出,获评“中国核心智库”;2018 年 9 月,在中国社科院联合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中,获得“中国智库学术成果奖”;2018 年 9 月,获批 2018 年度中关村社会组织建设资金支持。 2018 年,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发展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一是继续推进《中国 2049 战略》课题深化及推进成果转化,4 月 9 日,在 2018 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举办梧桐夜话暨《战略与路径迈向 2049 的中国》新书发布会,6月,《战略与路径:迈向 2049 年的中国》正式出版,并即将于今天下午召开《战略与路径-迈向 2049 的中国》新书研讨会,明天召开“甘肃 2049 战略研讨会” ;二是继续推动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5 月 14 日,由广宇院长带队赴 甘肃省参加由唐仁省长主持的“助力甘肃经济发展座谈会”,7 月,研究院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开展《甘肃 2049战略研究》课题,8 月和 9 月陆续召开了“2017 年重点课题评审研讨会”。三是继续组织好新供给 50 人论坛和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季度宏观分析会”、“重大热点问题专题研讨会”等公益性学术活动,1 月 27 日在北京举办“新时代与高质量的供给侧改革”; 4 月 1 日,与人民大学联合举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会”;7 月 21 日,在青岛举办“新供给、新金融: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8 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等,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理论新发展,助力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本次论坛就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季度常态化举办的宏观经济形势季度分析会,已成功坚持举办了5年。 此次会议能够在上海成功举办,得到了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严弘院长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对严弘院长和为会议成功举办作出贡献的各位深表感谢。 最后,预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E沙龙将于10月20日举行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E沙龙将于10月20日举行

  新浪财经讯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深化供给侧改革赋能中国新经济“ - SAIF金融E沙龙暨2018 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将于2018年10月20日(周六)在上海召开。 会议将聚焦财税改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全球经贸形势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并将于10月20日下午召开《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年的中国》、《新实体经济》新书研讨及发布会。本次活动将邀请众多知名权威经济学家、企业家共聚一堂,共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共议如何更好的推进改革开放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出席嘉宾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是为满足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由上海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创办的,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金融学院。遵循全球一流学府办学模式,SAIF 针对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陆续开设了金融学博士PhD、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DBA、金融EMBA、面向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高层管理教育EE、全日制和在职金融MBA、金融硕士MF 等精品项目,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金融类管理教育产品线,为机构和个人提供最为全面的金融学习计划。发展至今,学院已正式形成京沪深三大中心联动的局面,共同构筑开放学习平台,全面覆盖中国金融教育市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是由贾康、白重恩、王庆、姚余栋、黄剑辉等12位学者发起设立、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成立于2013年9月的新型民间智库组织,现任理事长为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先生,监事长为蚂蚁金服集团总裁井贤栋先生,院长为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广宇先生,首席经济学家为贾康先生。研究院秉承“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的全球视野和时代责任感,践行勤勉奋进的“梅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牡丹精神“,打造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团队。通过构建跨界合作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CAFF50)”,努力建设具有高学术品味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详情]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
中国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