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吉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运用普遍降准等工具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下一步中国将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 宁吉喆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中国将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继续落实落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并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创业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大稳企稳岗力度。增加猪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供应,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二是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继续加大农村脱贫攻坚、城镇老旧小区等投资力度。新增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有效投资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持续拓展城镇居民消费,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调结构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出清“僵尸企业”,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不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平台。大力推进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快改革步伐,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决心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更加精准举措打通政策传导梗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体制保障。[详情]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力促有效投资 来源:经济日报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等举措,有利于专项债更快使用见效,促进地方政府优化安排项目进度,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进一步扩大,则意味着更多的基建、民生项目可获得专项债的支持——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明确提前下达明年部分新增额度并扩大使用范围。 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备受关注。专家认为,下一阶段,新政策将推动专项债更好发挥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行量占全年额度超九成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以来,根据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各地已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9626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8950亿元,占全年新增债券发行额度的94.8%(一般债券占98.4%、专项债券占93.3%)。“可以说,新增债券发行已渐入尾声,为在9月底完成全年预定发行任务奠定了基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表示。 对于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使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评价,“债券管理措施得当,债券发行平稳有序,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济稳增长”。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前者是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一般债务,后者是针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专项债务。在这两种债券中,专项债券是“主力”,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15万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成为撬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债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项目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郑春荣说。 在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中,积极财政政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认为,在稳增长仍旧面临压力,逆周期调节力度仍需加强的背景下,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稳增长”“稳投资”方面,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是重要抓手,需继续支持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提前下达额度助更快发行 “随着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工作接近尾声,如何进一步改进债券发行和使用管理也成为工作重点。”赵全厚表示。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三方面措施,包括提前下达明年部分新增额度并扩大使用范围、扩大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强项目管理。 会议明确,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总的来看,今年债务项目安排比去年启动更早,有利于地方政府在稳增长方面吃下‘定心丸’,妥善安排项目进度。从理念来讲,还是坚持有保有压,需要的项目、适合的领域可以放开,适当加大杠杆;不当的行业和项目,则坚决遏制。”郑春荣分析。 以往年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需要在每年3月份全国人大确定债务限额后开展,再加上额度下达、预算调整等程序,实际发行时间则更晚。为加快地方债发行使用进度,2018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郑春荣表示,今年受益于债务额度提前下达,地方政府债券提前到1月份开始发行,前4个月的债券发行量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财政发力托底经济效果显著,同时也减轻了下半年的发债压力。 “今年对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的部署,比去年着手更早,便于做好专项债券项目的准备工作,促进明年专项债券更快速更有效发行使用。”赵全厚说。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也认为,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地方债额度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表明政策相机抉择,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工具,将发挥其作用托底基建投资和保障重点项目资金。 专项债作资本金范围扩大 今年6月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对专项债券政策进行完善,提出专项债可做重大项目资本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建项目进行融资支持等重要措施。对于专项债券作为一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的范围,上述通知规定,主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和支持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地方高速公路、供电、供气项目。 “以往专项债不能作为项目的资本金,很多项目开工要等到资本金到位才能通过发行专项债为项目融资。根据新规,专项债可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通过杠杆效应可撬动更多基建融资。”郑春荣说,在专项债新规出台后,从实践上看,专项债资金作为资本金并且配套融资的项目数量较少,对基建投资的撬动效果低于预期。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并划定了一系列重点领域。同时,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专项债券募集资金可作资本金的范围有所扩大,财政杠杆在部分领域可以适当扩大,不再需要财政预算资金作为资本金,可更好吸引社会资金,有利于项目资金更快到位。”郑春荣分析。 赵全厚也认为,在明确专项债券项目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专项债券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额度比例,便于地方政府实际操作,也有助于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 在着力促进专项债发行使用的同时,严管理、防风险也十分重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 今年一些省份的财政审计报告,反映了部分地区存在一方面资金紧缺,另一方面债券资金又闲置的现象。郑春荣分析,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相关政策,加大了项目资金募集的针对性,强化了项目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资金,发挥资金效益。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这项规定有助于优化明年专项债资金使用,增强专项债对基建的支撑力。”赵全厚说。[详情]
原标题:市场还是需要吃“正餐”,又见降准信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市场还是需要吃“正餐”,即“降准”。9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这一信号。 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议还确定,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等。 尽管,并非每次央行“降准”都有国常会的定调,但其定调之后,“降准”(定向)基本上都会如期而至。 也尽管,央行此前并未透露出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包括央行二季度报告未提及任何关于降息、普遍降准的意向或安排。 如8月20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市场利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水平;同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目前中国的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大概是11%,这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相对来说中等偏低。从法定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过去积累了一定空间,未来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从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完善‘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 对此,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告诉经济观察网: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提出降准方面信息后不久,央行便会进行降准操作。 一 “国常会提到普遍降准,一是经济下行稳就业的现实考虑,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二是专项债发行需要长期流动性对接;三是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后续信贷成本下降打开空间。”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经济观察网说。 他认为,宽货币空间有限,一是物价上涨压力暂未缓解,二是房住不炒的政策执行仍在持续。即使降准,后续流动性若过于宽松将短端政策利率压至较低水平,公开市场操作料将回笼对冲。 这也是宽信用为主要的政策诉求。李奇霖解释,全年专项债在9月前发行完毕力争四季度项目开工,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今年四季度可使用的额度最高达1.85万亿,专项债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并配套信贷,实现宽信用的效果,预计基建增速四季度可回升至5-10%的区间,但考虑到地产下行和隐性债务治理,宽信用效果有待观察。 “如果这次降准,则有助于提振股市,债券收益率下行,降低实际利率。不排除9月中下旬央行进行降息降准的可能。同时,央行降准的理由比较充足。”潘向东告诉经济观察网,他给出了五点支撑理由: 其一,7月社融增速放缓,M2增速回落,流动性分层引发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压力增加,企业信贷下滑速度较快,社融结构恶化,除了短期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缓解流动性分层难题,促进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降低企业实际利率水平。 其二,7月工业增加值降至4.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8月PMI为49.5%,较7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和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其三,基建增速乏力,托底效果一般,在加强地产调控基础上,为了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必要通过降息降准,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其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9月美联储存在降息的可能,世界经济周期趋同,中国货币政策空间打开。 其五,整体来看,2019年我国基础货币呈现净投放,叠加国库现金定存,总计净投放1.56万亿,但是9月有4415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加上10月季节性缴税,月度流动性缺口依然较大,短期资金面可能会比较紧张,央行虽然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缓解流动性,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资金难以流向实体经济,会大量沉淀在金融市场空转,迫切需要央行采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中长期货币工具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 联讯证券宏观研究负责人张德礼亦认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基调看,9月可能会全面降准,预计将以降准置换MLF的形式操作。这次提全面降准,主要三个因素:一是稳增长基调下,货币政策也需要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二是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为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打开空间;三是释放长期资金,为地方债发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 2019注定会成为一个历史拐点吗?囿于经济下行压力趋大、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等内外因素,年初以来的政策发力还在加码。 而全球央行降息潮“裹挟”之下,受制于国内市场利率下降、降准金率调整空间不大等诸多客观条件,宽货币空间有限,中国央行迄今为止未“跟随”降息,但8月17日祭出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新机制,包括前期8月5日的人民币汇率破七,这些政策或许都旨在为日后可能的小概率极端事件安置经济“缓冲器”,以期熨平风险洼地。 这次,国常会直接明示“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暗示“降准”业已临近。 而上一轮全面降准为2019年1月4日(周五),央行决定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1.5万亿元;这之前,国常会曾定调“降调”。如果就2019年以来央行的降准动作而言,共计一次全面降准及三次定向降准。 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认为,这次降准基本已无悬念。最快有望9月中下旬,原因有二:9月17日有2650亿元的MLF到期,此外,9月19日美联储会再次降息几成定局。再者,9月20日LPR报价大概率会往下调,预计至少会调降5-10个BP;MLF市场是否会降,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理论上来讲,降准其实有空间,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准是第一步——因为它让降低整个资金成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告诉经济观察网,“另一方面,降准可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且有利于降低银行的成本,释放出中长期资金,有助于降底融资成本,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此外,用降准去置换高成本的MLF,可优化银行的负债结构。” 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曾屡次呼吁,“降准”不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禁区。他指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年利率1.62%,但央行拆借资金利率“总体上”不低于3.62%(2017年之前,现在MLF仍在3.3%的水平);这势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拉高社会融资成本。完全可以考虑将降准与收缩央行拆出资金相结合,进行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实,市场早在2018年4月的那次“降准”中,就嗅出了些许端倪。其时,中国央行宣布,自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银行使用由此释放的资金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约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人曰,SLF(常备借贷便利)是酸辣粉,MLF是麻辣粉,但这些只是风味小吃;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才是正餐。用大餐置换小吃,这意味着市场需要优于小吃的正餐。 MLF的首秀是——其以新型货币操作工具之名出现在“201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当时,在市场看来,贸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存贷款利率,容易传递流动性宽松的错误信号,有“大放水”之虞。因此,依靠MLF等政策工具投放货币可能会成为一段时期的常态。 中国央行之后曾间接承认,对机构而言,降准优于MLF,成本低,且长期性;这在后来也几乎成为市场共识。 不管怎样,经济慢了,变革在提速——这大概是金融领域的一种自我应对与调整方式。数据“折射”出经济的真相。以往经验中,经济每次探底,政策“托底”都托住了也是事实。虽然有的政策是相机决策,是短期之策。 正如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这昭示,决策层要用好逆周期调控工具,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此,民生宏观解运亮认为,政策进、经济退,股市仍为结构性行情。周期性板块短期内受益于政策刺激,中长期仍看好大消费和科技创新板块。 是这样吗?数据显示,9月5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分别报收2985.86(涨幅0.96%)、9783.50(涨幅0.86%);概念板块来看,金融科技指数为1258.15(涨幅3.68%);区块链指数3348.14(涨幅3.25%);均跑赢大盘。 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852,上调26点,美元指数盘中最高报98.54;其9月初盘中曾突破99关口。兴业研究认为,若美元指数冲击100,则此间的楔形结构会被破坏,可能形成上行通道结构。不过,市场多数观点认为,人民币不会大幅走贬,中间价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离岸、在岸人民币的价差收窄。 上述数据暗示近期外汇市场并不恐慌,资本市场的反应亦较为理性。 而快慢进退之间,已进入消费型经济社会的我们,亦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拐点上。在经济减速过程中,需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甄别“减速”与“增质”的本质,助推利于经济“增质”的金融政策或金融变革,且辅以短中长期配套政策,比如市场该吃“正餐”的时候,要吃“正餐”!如此方可助力我们穿越金融周期。[详情]
原标题:南财快评:“六稳” 已从全局统筹走向精准施策 9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2019年我国经济整体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上半年经济产出同比增长6.3%。在更趋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下,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是及时且必要的。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优化了年度经济政策框架。早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中央就强调2019年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平稳运行和市场预期调整过程中,国内微观主体对于金融、外贸和外资等的判断日益科学,基本呈现较为平稳状态。比如,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兑美元“破7”反映较为合理,没有出现恐慌性资本流动。再比如,在特朗普政府全面施压中,金融市场反映亦更为理性。当然,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就业、稳预期、稳投资面临较为一定的压力。在就业方面,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深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均可能有所提升。在预期方面,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对物价上涨的进一步预期,可能引发“通胀螺旋”的市场担忧。在投资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部门投资仍没有实质性企稳,未来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发展的动力支撑相对不足。 为了实现稳字当头的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发挥逆周期功能,政策实施应该强化精准化水平。在结构调整深化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撒胡椒面的政策是不恰当的,且政策效力在边际递减。未来实现“六稳”目标,尤其是为了保障近期就业、预期和投资的平稳发展,精准施策才是基本的政策选择。政策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 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资金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平稳,着力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普遍降准、定向降准、调节信贷规模、优化考核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减税要更多地采用降税率方式而非结构性减税方式,以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获得感。在物价稳定方面,应注重猪肉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系统性影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预期管理等方式保障物价整体稳定性。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通过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方式,提振地方重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水平。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框架中的“前门”,致力于通过市场硬约束来缓释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度,是未来地方政府事权发挥的市场化融资基础。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未来经济增长面临下滑压力,需要综合施策。经济下行有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以及体制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挥逆周期调整的功能,但是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需要同深化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加以应对。在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中,还需要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效应。未来“六稳”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改革、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等的有效统筹。 [详情]
重磅!9月大概率降准,国常会释放信号!刚刚,A股重回3000点! 9月4日晚间,国务院常务会议传来重磅消息,跟资本市场、A股等密切相关。 那就是对货币政策的最新定调,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释放了降准信号,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 国常会传出重磅信号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其中有几大要点。 1、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3、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4、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5、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6、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7、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8、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 9月大概率降准 “以前大家更多的是认为有三档两优,现在看来除了这个之外,还会有一个普遍降准的举措,”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预测9月份大概率会宣布降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考虑到9月美联储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且全球货币政策重启宽松,包括结合国内形势来看。 “尽管我们用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补充流动性的工具,但整体上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金融机构获得,所以需要普遍的降准,另外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经济中去的,还是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来看,我国整体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还是有降准的空间和必要。 “基本上降准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最快有望9月中下旬,一方面是9月17日有2650亿元的MLF到期,另一方面是9月19日美联储会再次降息几成定局。此外,9月20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大概率会往下调,预计至少会调降5-10个BP,至于MLF市场普遍预期会降,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此前的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七次会议中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 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中美贸易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 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沪指时隔2个月重返3000点大关 今日早盘,两市高开后指数单边走强,多头表现强劲,沪指时隔2个月重返3000点大关,创指重返1700点,进入技术性牛市。 截至午盘,沪指报3003.44点,涨1.56%;深成指报9854.46点,涨1.59%;创指报1698.13点,涨1.72%。 盘面上以券商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领涨两市,5G、国产软件等科技股同样表现不俗,整体上,市场做多信心回升,成交量显著放大,北向资金流入超80亿元,个股方面两市下跌股票仅300余只,50余只股票涨停,赚钱效应凸显。 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40亿元,沪股通流入超30亿元,深股通流入逾12亿元。 亚太股市几乎全线大涨,日本股市涨幅扩大,日经225指数上涨2%,东证指数上涨1.9%。 美国股指期货全线走高,三大股指期货涨幅均超过1%。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扩大至0.21%,报7.1322。 今日主要行业中领涨的是券商,早盘一度暴涨6%。 其中,华创阳安、中信建投证券领涨,这两只股票都已经涨停。 其次是红塔证券、海通证券和东方财富等券商也出现了暴涨。 在股市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业,同花顺等股票涨停,表现十分强势。 此外,银行股也出现大涨,银行指数涨幅在2%左右,除了西安银行涨停外,紫金银行、青岛农商行也大涨,招商、兴业等银行的涨幅也超过2%。 西南证券认为,“普遍降准”的提法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随时会出现全面下调。同时再结合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进一步促使信用扩张,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就使得当前已经如火如荼的结构性行情,向全面开花的行情转化! 机构解读后市机会 对于后市行情,券商看法如下:招商证券认为:政策的定力、经济的韧性、较低的估值、改革的预期,依然是对中长期行情乐观的理由。代表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的“大消费”和代表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科技创新”两大主线已然拨云见日,战略上仍长期看好,但考虑到整体市场尚未摆脱区间震荡格局,投资者需保持耐心和一点逆势思维。 国金证券表示:站在当前时点,预判A股蓄势调整已较为充分,金色9月行情将逐步展开。 中银国际认为: 展望9月,利率中枢下行,风险偏好提升,市场有望迎来估值提升驱动的反弹窗口期,建议把握交易机会,关注高贝塔策略。 中信证券认为:9月下旬将是增量配置资金加速入场的起点,市场正式开始向上突围。配置上建议以金融消费为底仓,重点关注低估值品种。 更为乐观的是险资。下半年以来,大资金对A股走势的态度,越来越乐观。部分险资机构甚至已经喊出口号:旗帜鲜明地看好A股“红九月”——优秀的左侧布局时点甚至是右侧时点已经开启,积极配置,把握反弹窗口期。多位保险机构债券投资经理表示,外围环境整体仍偏宽松,货币政策仍有相机抉择的空间,短端利率回落或有望打开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因此,中期来看,当前基本面和流动性环境对债券市场的支撑依然明确,债券市场机会大于风险。[详情]
原标题:降准等政策工具将及时运用 专家:将形成系统性利好 央视网消息: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政策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信号呢?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 张刚: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成为了“六稳”工作当中的重要的任务,最近一次普遍性降准是发生在今年的一月份,时隔半年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货币政策方面,继八月底实施了价格性工具,采取市场化的机制促成利率下行。后面再度启用数量型的工具,大家的预期是非常的强。作为商银行来讲,那么利率在下行,有可能利差会收窄,但是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再下行的话,增加贷款的规模,对商业银行的业绩很快就会有正向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市场来讲,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会形成系统性利好。 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所所长 张雷: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的工具,降低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是明确的利好,这样的利好不仅仅是针对资本市场,更是有利于整个实体经济。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利率和股市往往呈现出一个反比关系,比如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就出现在不断的降准降息的大背景之下。同时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业绩稳定的成长性比较好的消费和科技的一二线龙头品种,有望成为真正的核心资产。从经济角度而言,央行此前已经通过了贷款的基础利率改革,叠加本次的降准预期,还有减税降费降一系列的“组合拳”,我们有理由相信实体经济有望得到一个根本性扭转,大概率在三季度也会见到经济的底部出现。[详情]
原标题:国常会释放信号,时隔半年全面降准要来? 在业内对降准已有预期之时,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受到瞩目。据中国政府网9月4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到,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其中的“普遍降准”是近期表态中首次提及,上一次普降还是在今年1月。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有降准的空间,9月实施普降和定向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也有人士表示,宽信用才是货币政策目标,重要的是目标而非工具。 国常会提“普遍降准” 9月4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与过去一个多月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央行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等多场年中重要会议保持一致。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七次会议中也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不同的是,此次国常会提到“普遍降准”。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共实施过两轮降准,第一轮是在1月,分别于1月15日和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属于全面降准;第二轮分在5、6、7月三次实施到位,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定向降准。 同时“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率新框架也基本确立。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根据这一框架,6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3.5%,中型银行为11.5%,包含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小型银行则为8%。“两优”则是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和比例考核政策。 降准有空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空间也有必要进行调整。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重启宽松、美联储近期重新开始购买国债,包括美联储9月18日进一步降息也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国内投资、消费面临下行压力,从这个意义讲,要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在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还是需要进行普遍降准。 降准的“必要性”在不及预期的7月金融数据公布后,就曾被不少机构提出,不过彼时定向降准的呼声较高。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货币乘数高位,同时广义货币(M2)增速再次下降,有必要通过定向降准政策扩大货币乘数,支持货币增速。 从调整空间来看,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孙彬彬团队在8月下旬的一份报告中分析称,目前美日欧整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均在3%以下,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1%,远高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准备金率的下降是长期趋势,如果从发展阶段(主要是资本流动)来看降准空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可以降至6%以下,达到3%至4%的水平。”该团队表示,在“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下,中小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存在降至0的可能性。 窗口期或就在本月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并不只有降准或降息,在本次国常会之前,业内目光已聚焦在本月千亿“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下称MLF)到期续作是否会降价、以及改革后的第二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称LPR)会有何变化上,这也关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据8月20日新LPR首次报价显示,1年期LPR为4.25%,较贷款基准利率低10BP,较原LPR降6BP;五年期以上LPR为4.85%。LPR参照的MLF一年期利率为3.3%。 虽然LPR有所下行,但还不足以给实体解渴。温彬分析称,LPR新的机制中,商业银行可“加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想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就要降低银行加点点数。但短期内降低银行经济资本及风险溢价成本不会非常明显,最有效的就是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给银行负债成本减负。 他认为,9月实施普降和定向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之所以要进行普遍降准,是因为尽管可以通过MLF补充市场流动性,但对银行来讲融资成本比较高,且只有个别金融机构能够获得MLF支持。而进行定向降准,是为了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合理,对资金达到精准使用,防范资金流入到房地产。“一是可以整体三档降低0.5个百分点,二是可以针对普惠金融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温彬预计。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9月若美联储降息,我国大概率不会跟随,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定向降准主要针对小微、三农,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普遍降准,能够鼓励银行放贷。”董登新称。 也有业内人士持观望态度。江海证券分析师吉灵浩分析称,过去也曾出现过国常会表态降准后并未落地的情况,即使央行真的采取降准操作,经济的企稳甚至回暖会更快到来,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是短多长空。但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进一步从严要求银行加码宽信用才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重要的是目标而非工具。 为什么不会是降息? 7月金融数据公布后,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降息的窗口期已到。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降息潮、政治局会议宣告货币政策重回宽松,且汇率破“7”、核心CPI保持稳定、PPI负增长通缩,表明货币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时机已经到来。 但董登新表示,即便有降息空间,但要防范可能发生的“马太效应”。他分析称,降息会刺激资金需求方的胃口,且优质客户仍然能够拿到优惠利率,而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还是很难拿到贷款。从对资金供给端的银行来看,降息也不一定能提振放贷积极性。 “如果采用定向降准等创新货币工具,有结构性调控作用,效果比利率的普调有更加精准的效果。降准实际上是对贷款提供方给予更多可贷资金,放大了银行的可贷规模,在利率不变情况下会刺激银行主动放贷,从这个意义上讲,降准是从供给角度改善资金给出,所以通过改善金融机构银行放贷环境可能是更好的做法。”董登新说道。 而在机构人士看来,比降准降息更重要的,还是资金的传导效率。蓝石资管投研总监赵博文表示,不同性质的银行享受的牌照优势不同,比如大银行在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跨区经营对冲区域风险以及中收业务如主承销商等方面享受优势,自然应承担不同的传导责任,监管约束更为严格。“在当前杠杆周期高点,且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情况下,以金融改革疏导政策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能比降准降息更为合理。”赵博文说道。 吉灵浩也引举三鼎控股集团债券“17三鼎01”面临违约的例子称,LPR报价机制调整后,整体信用环境边际有所改善,但低资质企业再融资渠道并未得到缓解,这值得警惕。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详情]
“货币+财政”政策加码,“双降”也许并不遥远 来源:明晰笔谈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报告要点 结合国常会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表述,我们认为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双降”有可能;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专项债四季度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首先额度没有新增,其次对年内基建的拉动作用有限。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降准预计将短期落地。一方面,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要落实到引导LPR下行上,降准以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LPR下行。另一方面,专项债若增加发行,降准可释放资金承接。往后看,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目标仍在,定向降准仍然较大概率再次出现,而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也有助于LPR报价下行,我们认为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能组合出现。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重申9月降息观点。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同时,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国内降息空间也将打开。 降准和降息是否二选一?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而立足当下,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 财政政策说了什么?针对专项债使用的指引和效果的判断有三点值得关注:使用额度、投资范围和时效要求。结合国常会和金融委会议上分析现阶段货币+财政政策以及金融体系的规划和定调,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将有所提升,但从上述的三个关注点考虑样本空间受到了限制。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同时,本轮政策的逻辑非常清楚,在控制住地产之后,开始新一轮宽松,这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效组合。财政政策明确了要时要效,结合时间、空间和项目类型判断,从落地的时点看,国常会关于货币+财政的布署可能更多是为明年打好政策基础(专项债中提到“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我们重申降息降准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即便专项债四季度会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债市中期的核心逻辑资产荒并没有改变,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正文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政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对于货币政策方面,要求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表述上看,“加快”、“及时”等字眼透露出“六稳”工作的诉求较前期有所加大,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前下发部分明年专项债额度后,货币政策也跟随了步伐。 降准预计将短期落地 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要落实到引导LPR下行上,降准以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LPR下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而具体政策仍然需要落实到LPR和利率市场化上。2019年8月20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相关政策,其中重点就是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以及银行在各类贷款中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这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因此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要进一步促进LPR报价,则通过降准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可行方法。 另一方面,专项债若增加发行,降准可释放资金承接。本次会议指出,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而倘若专项债增加发行,货币政策预期将予以配合,需要降准政策予以资金承接。在地方债发行时期,为对冲地方政府发行缴款,央行会采取OMO、MLF等操作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流动性支持。在利率债供给上,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考虑,在利率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债供给通常不会大幅扩张,地方政府债发行往往伴随着资金利率的适度下调以配合减轻政府部门成本。目前地方债发行利率开始出现市场化趋势,地方债发行利率有抬升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流动性收紧,发行利率将进一步抬升,增加宽财政的利率负担,因此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十分重要,需要降准政策释放资金承接。 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目标仍在,定向降准仍然较大概率再次出现。自2018年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操作以来,央行多次定向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等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通过再贷款、MPA考核、TMLF等政策工具强化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发力,2018年以来普惠金融小微贷款增速大幅提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效果有所显现。从当前的小微贷款规模上看,城商行与农商行占比趋势提升,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的趋势下行,在通过定向降准定向支持小微民营企业信贷进而促进宽信用的过程中,城商行与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后续定向降准将更多的面向中小银行。综合来看,本次会议对定向降准的再强调是对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再确认,未来的货币政策也将更加精细。 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也有助于LPR报价下行。新LPR机制引入了中小银行报价机制,报价行由原先的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扩展到18家,其中不乏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中小银行。一般而言,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均高于大型银行,在定价行中加入中小银行或将推高LPR的平均值,基于此,对中小银行实施定向降准也有望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并拉低LPR的算术平均值并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能组合出现。本次会议是近年来首次提出要以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方式降成本的,在监管层面“封堵”住房地产融资后,全面降准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制约也弱化了。另一方面,从本次会议的表述来看,“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的表述不同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的要求,可能也意味着本次会议强调的降准可能以全面降准+三档两优框架下的定向降准组合的方式推出。而“预调微调”、“及时运用”都意味着降准政策可能会在9月份快速推出,这也符合2017年以来国常会定调到央行快速推出具体降准政策的惯例(2017年9月28日国常会定调降准,9月30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降准;2018年6月20日国常会提出定向降准,6月24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重申9月降息观点 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虽然企业融资成本难以下行与贷款基于基准利率而缺乏向下的弹性有关,但实际上还是银行风险偏好并没有因为货币宽松、资金成本下行而明显的改善。当前虽然加速推进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首次报价LPR下行幅度过小,并没能反映2018年以来历次降准后资金成本的下行效果,似乎资金端的压力仍然弱于风险溢价的走阔。这种情况下,降准来引导LPR下行仍然存在一定效果衰减,而降息则能实现LPR相应幅度的下行。因而我们重申《债市启明系列20190827—降息会不会在9月?》中的观点,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 此外,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降息空间也打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23日的讲话中指出,仍需关注那些影响经济前景和重大风险的事情上,包括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以及通胀趋缓,这三个因素均可能成为9月美联储降息的原因;另一方面,鲍威尔在讲话中还称美联储正在研究是否应该扩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认为这一行为也是美联储在应对低利率条件下为后续可能进行的降息做好铺垫。对于我国而言,当前中美政策利率利差和中美10年国债利差均在走阔,这也给国内降息打开了空间,若美联储9月份继续降息,则央行选择降息的概率将明显增大。 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CPI见顶、PPI继续下潜,对降息制约减弱。7月CPI超预期的主因是猪肉价格上涨和假期旅游旺季带动相关用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随着旅游影响的逐渐消散,CPI的主导因素将回归食品项,尤其是猪肉价格的走势。近期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持续,生猪存栏和出栏量都继续下滑,猪价上涨仍然有空间,但从基数效应来看,预计8月份以后CPI难以突破7月份高点。PPI方面,7月PPI向上拉动因素主要是黑色和有色金属,铁矿石、螺纹钢价格进入8月后快速下跌,需求不强下工业有色金属品种价格仍然不见起色,而油价基数太高也会拖累PPI同比,我们认为PPI后续仍将下潜。 降准和降息是否二选一? 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2016年之前,我国的降息主要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从历史上看,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大型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较为一致的联动性。2007年1月-12月,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00%升至14.50%,贷款基准利率也从6.12%升至7.47%;2008年9月-2009年1月,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双双回落,分别降至15.50%和5.31%;2010年10月-2011年7月,二者双双回升;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0%,贷款基准利率升至6.56%;2015年1月-2015年10月,二者的变动方向仍然相同,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回落2.5pcts、1.65pcts至17.50%和4.35%。进入2016年后,我国不再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而逆回购利率则成为了我国的政策利率,但从历史上看逆回购利率的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方向也并未发生背离。综合来看,降准与降息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二者并非互斥而是互补,二者的结合使用也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在美联储9月再次降息概率加大、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的外部压力,以及稳增长、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的内部目标之下,市场对MLF降息的预期越来越浓烈。从内部情况看,在流动性本身较为充裕的环境下,货币政策也逐步从数量工具转向价格工具,而要进一步引导LPR下行还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MLF降息概率加大、时点前移。从博弈时点上看,我们认为若美联储再次降息,央行可以顺水推舟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鉴于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是北京时间9月19日,需要关注9月17日MLF续作、9月19日公开市场操作及9月20日LPR报价的变化。 定向降准并不会造成大水漫灌,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的取向,因此需要运用好更多定向的结构性的货币工具,而定向降准操作可以防止大水漫灌,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效果;另一方面,定向降准能为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理论上能够降低LPR,因此降准可被视为对LPR机制传导、定价效率的观察和评估。长远来看,定向降准对降息而言并不互斥,反而是在为降息铺路。 财政政策说了什么?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首先提到“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紧跟着便在货币政策上给出“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的指引,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提到要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好结合的要求。 针对专项债使用的指引和效果的判断有三点值得关注:使用额度、投资范围和时效要求。使用额度方面,我们在此前报告《专项债额度若提前下达对债市是风险或机会?》中推算理论上提前下发的专项债额度至多可达1.29万亿;投资范围上多为具备一定收益能力但市场化程度有限的领域(交运、管网、环保等),特别提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时效要求方面资金优先向前期准备充足且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这也和“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的要求相符,可以判断项目可能主要在南方省份)。综合来看,专项债理论上的可使用额度不低,但一方面项目投向直接排除了此前占比最高的土储和棚改,符合要求的投向一定程度上受到项目储备有限和投资意愿不高的制约,另一方面政策对投资时效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对项目的要求,这意味着政策的实际力度不会过猛。 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政策从体制、机制方面对投资做了动员,如“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和“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这些对专项项目的投融资存在一定支持作用,但摸清机制需要一定时间。结合国常会和金融委会议上分析现阶段货币+财政政策以及金融体系的规划和定调,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将有所提升,但从上述的三个关注点考虑样本空间受到了限制。 债市策略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财政政策明确了要时要效,结合时间、空间和项目类型判断,从落地的时点看,国常会关于货币+财政的布署可能更多是为明年打好政策基础(专项债中提到“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我们重申降息降准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即便专项债四季度会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债市中期的核心逻辑资产荒并没有改变,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19年9月4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6.52bps、0.63bps、-0.94bps、-1.76bps和16.63bps至2.44%、2.59%、2.54%、2.50%和2.74%。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下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0.65bps、-0.96bps、-1.87bps、-1.51bps至2.63%、2.83%、2.96%、3.05%。上证综指上涨0.93%至2,957.41,深证成指上涨0.69%至9,700.32,创业板指上涨0.54%至1,669.41。 周三央行开展6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无逆回购到期,实现600亿元流动性净投放。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18年3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4388.8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4473.2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5562.4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市场回顾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9月4日转债市场,平价指数收于92.43点,上涨1.04%,转债指数收于111.70点,下跌0.24%。173支上市可交易转债,欧派转债今日上市,除司尔转债、海尔转债、旭升转债、科森转债、德尔转债和国贸转债横盘外,99支上涨,67支下跌。其中,东音转债(6.64 %)、蓝标转债(5.30)、圣达转债(3.42%)领涨,光电转债(-2.3%)、特发转债(-1.70%)、盛路转债(-1.32%)领跌。173支可转债正股,除大丰实业、中来股份、福能股份、天马科技、小康股份横盘外,122支上涨,46支下跌。其中圣达生物(7.07%)、东音股份(7.00%)、蓝色光标(6.63%)领涨,华通医药(-3.60%)、大族激光(-2.88%)、安图生物(-2.69%)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转债市场受制于权益市场整体小幅震荡,中证转债指数基本收平。权益市场的反复以及整体偏高的溢价率两者叠加使得转债整体市场近期表现略显平淡,指数波动显著缩小;但是指数受到权重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个券层面却依旧有不少标的接连创下新高。 近期多份周报中我们讨论过波动中的分化是短期市场的核心特点,所以需要精细择券。时间进入9月份,这一持续了两个月的特征是不是还会延续? 9月的市场节奏可能更值得重视。上周上市公司的中报披露期正式结束意味着业绩的短期敏感度开始下降,重新回归舞台的是市场内外宏观扰动因素,这些因素更多冲击的是市场风险偏好与预期,不排除市场内生分化会有所收敛的可能性。 一是权益市场的风格,月初情绪或是基本面的支撑可能并不牢固,不排除市场会面临一定反复的可能性,考虑到转债市场低价个券的选择并不丰富,投资者可以进一步精简个券适当兑现部分中高估值标的的收益,同时借助中上旬可能的波动调整持仓结构,换而言之投资者可能需要主动提升交易的频率,在过去两个月不宜这样操作。节奏上9月下旬可能是下一次突围启动的潜在时机。 二是个券分化的老生重弹,过去一段时间个券分化主要体现的是基本面的差异,但优质老券正在陆续退市、新鲜血液的补充速度还在缓慢恢复。基本面是一个长期的逻辑核心,在基本面之外,中短期维度个券正股自身的特征可能也会在市场节奏的扰动中走出分化的走势。把握节奏实际上也是在不同环境下寻找风格特征相匹配的个券。 在具体操作层面,方向其实并不稀缺:月初可以重点关注正股低估值的品种,例如大金融、公用事业、军工板块,逆周期角度的汽车及零部件板块、医药板块等,TMT板块则更适用于中长期的逻辑,同时建议关注波动中提供的低价机会以及条款博弈机会。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参林(百姓)转债、和而(拓邦)转债、绝味转债、高能转债、洲明转债、光电转债、安图转债、天康转债以及金融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蒙电转债、水晶转债、玲珑转债、启明转债、蓝晓转债、华森转债、明泰转债和大银行转债。 风险因素:市场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宏观经济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详情]
要降准?!国常会释放这些重磅信号 记者:彭扬 赵白执南 张勤峰 要降准了?! 还要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 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一系列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信号,力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划重点—— •降准: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明确了将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投向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稳物价: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降税降费:要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会议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重点一加大逆周期调节 此次国常会的主要内容是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 会议提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 从“加大力度”和“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等措辞来看,宏观逆周期调节将在今后一段时期重新发力。 事实上,日前召开的金融委第七次会议已埋下伏笔。此次金融委会议提出,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上一次会议的措辞则是“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两相对比,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近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 至于理由,本次国常会说得很明白——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议还强调,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宏观政策主要着力点在财政、货币和就业上,这三方面在本次国常会上均有提及,可以说是全面发力。 重点二新一次降准即将到来 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近期央行改革LPR机制,试图通过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际利率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是“修水渠”,让利率传导更加畅通,并不能替代货币政策,也不能替代其他的政策。 这意味着,改革LPR与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并不冲突。 正如刘国强所说,(对于未来会不会降准降息)短期主要看改革,改革以后看情况,降准、降息都有空间,但是降不降还要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形势。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同时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重启宽松。当前国内投资和消费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因此,要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仍然需要进行普遍降准。 对于为何选择普降,温彬表示,降准释放的资金更便宜。此外,只有部分金融机构能够获得MLF的支持。 天风证券孙彬彬表示,随着我国外储告别高增长阶段,法定准备金“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利器”的作用不断弱化,准备金率的下降是长期趋势。 就降准时间来看,温彬预计会在9月份实行普降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的举措。 重点三提前下达专项债限额 会议指出,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会议还确定: •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明确重点领域和禁止领域。重点用于交通、能源、农林水利、污水垃圾处理、冷链物流、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置换债务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明确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即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 •要求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专项债额度向前期准备充分的项目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常会仍强调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当前货币宽松仍面临稳定宏观杠杆率、稳定人民币汇率、防控通胀风险及坚持“房住不炒”等诸多掣肘因素,财政工具和基建仍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这决定了地方专项债需要保持连续性和力度。 事实上,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相关举措也是本次国常会着墨最多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确认了财政作为稳增长重要抓手的地位。 重点四稳物价 会议提出,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当前,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频出。今日,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切实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 此前,多地区也已经出台了各项机制保障猪肉稳定供应。如7月25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印发我省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的通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7月25日公布《四川省2019年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方案》;浙江省则在6月26日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目前来看,要全面考察CPI还需关注几个因素,猪肉替代品、果蔬价格、油价等。此外,猪价的基数效应还是会压制CPI同比的向上动力,年内CPI不会破3。 重点五稳就业 会议指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通过促进创新带动就业、专项技能培训引导职工转岗就业、鼓励新业态发展吸纳就业等举措,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利于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合理引导预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对于稳就业,温彬建议,一要进一步持续扩大和稳定内需,这是带动就业的根本和基础。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于就业具有很大的吸纳作用。三要进一步开放市场,使我国出口更加多元化,确保总体贸易保持相对平稳。四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较大,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再叠加其他配套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就业。 重点六落实减税降费 优化营商环境 会议提出,要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5月24日,总理在减税降费座谈会上曾表示,当前要把已明确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下一步对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还要放宽条件、优化流程,并研究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 今天,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放宽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条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推进,未来可能在存量上进一步下功夫。 另外,据了解,税务部门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也在进一步研究中。[详情]
9月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今日,多家官媒报纸分析称,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经济参考报: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 今年8月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以及广义货币(M2)增速等在内的金融数据将较7月有所反弹。 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称,鉴于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待进一步提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和日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的精神,下一步货币政策着力点将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调MLF操作利率和降准均在预期之内。 证券时报: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中证报头版评论:降准空间打开 中证报头版评论文章称,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将增强,“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的提法更是意味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不小,降准可期。 从财政政策来看,调控部门侧重拓展更加积极的政策空间。从货币政策来说,预调微调的空间较大。 上海证券报: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或是大概率事件 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将及时运用,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上述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温彬表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方向看,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有下降的空间和必要。从时间看,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政策,或许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详情]
【相关阅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常会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 降准降息在路上!国常会重磅定调,及时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六稳”表述也升级!市场闻到利好味道 来源:证券时报网 A股再迎重磅利好!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要重新加码提前应对,全面降准或将很快在本月落地。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在于从两大方面着手部署下一步稳增长举措: 一是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梳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六大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具体包括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减税降费举措、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等。 二是为稳基建投资,部署四大新举措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具体涵盖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专项债额度向部分地区倾斜、明确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使用占比上限等。 “六稳”表述升级,圈定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 近期官方的重要会议频频传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和对稳增长的重视,“六稳”重新全面回归宏观政策调节主基调。 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对比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部署的表述,本次国常会有“升级”的意味。 例如,政治局会议在研判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增强紧迫感”。 在对“六稳”的表述上也有不同,政治局会议只是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但本次国常会则强调“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官方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继续回落,显示经济表现相对低迷,加之关税加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乏力对国内经济的拖累,我国下半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的市场预期愈发强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近期我国PMI指标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宏观经济景气度堪忧。外需方面,我国进出口增速或将继续下行。当前内忧外患之下,随着增长、就业逼近目标底线,宏观逆周期调节存在托底发力的可能。 而本次国常会对“六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的部署,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应。 究竟下一步有哪些重点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会“祭出”?国常会“圈定”了六大范围,其中一些政策近期已落地: 1、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3、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6、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在上述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业内普遍分析认为,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不过,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小微等重点薄弱领域,这就需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称,预计本月央行会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如在全面降准50bp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考核达标的银行再进一步定向降准。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 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专项债发力稳基建 四大新举措惹关注▲▲▲ 在本次国常会“圈定”的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专项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货币政策的部署安排都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正如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所明确的,“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那么,专项债有哪些新的重点政策值得关注?国常会主要部署了以下四方面新内容: 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新举措,只不过本次是官方明确了明年专项债可以提前下发额度。去年12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因此,理论上今年可提前下达2020年的新增地方债限额最高规模为1.85万亿元,但今年四季度能否提前发行明年的地方债尚不确定。华泰证券固收团队表示,提前下发的额度是否发行尚存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摩擦进展、外部环境变化等综合考虑,相机抉择,我们倾向于有必要提前发行专项债。而实际提前发行规模也需要要看各地地方政府的申请意愿和重大项目储备情况。从去年底的提前下发额度来看,各地差异较大。 二是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三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国常会重点对专项债的部署,目的主要在于稳基建投资,这是稳增长的“利器”。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表示,通过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基建逐步回升,经济企稳可期。去杠杆的大目标决定了长期的政策组合,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环境。现在已经实现了前两者,最后一项正在落实的路上,预期下一步有望下调MLF利率。[详情]
来源:券商中国 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要重新加码提前应对,全面降准或将很快在本月落地。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在于从两大方面着手部署下一步稳增长举措: 一是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梳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六大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具体包括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减税降费举措、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等。 二是为稳基建投资,部署四大新举措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具体涵盖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专项债额度向部分地区倾斜、明确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使用占比上限等。 “六稳”表述升级,圈定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 近期官方的重要会议频频传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和对稳增长的重视,“六稳”重新全面回归宏观政策调节主基调。 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对比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部署的表述,本次国常会有“升级”的意味。 例如,政治局会议在研判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增强紧迫感”。 在对“六稳”的表述上也有不同,政治局会议只是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但本次国常会则强调“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官方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继续回落,显示经济表现相对低迷,加之关税加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乏力对国内经济的拖累,我国下半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的市场预期愈发强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近期我国PMI指标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宏观经济景气度堪忧。外需方面,我国进出口增速或将继续下行。当前内忧外患之下,随着增长、就业逼近目标底线,宏观逆周期调节存在托底发力的可能。 而本次国常会对“六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的部署,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应。 究竟下一步有哪些重点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会“祭出”?国常会“圈定”了六大范围,其中一些政策近期已落地: 1、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3、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6、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在上述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业内普遍分析认为,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不过,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小微等重点薄弱领域,这就需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称,预计本月央行会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如在全面降准50bp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考核达标的银行再进一步定向降准。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专项债发力稳基建,四大新举措惹关注 在本次国常会“圈定”的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专项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货币政策的部署安排都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正如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所明确的,“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那么,专项债有哪些新的重点政策值得关注?国常会主要部署了以下四方面新内容: 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新举措,只不过本次是官方明确了明年专项债可以提前下发额度。去年12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因此,理论上今年可提前下达2020年的新增地方债限额最高规模为1.85万亿元,但今年四季度能否提前发行明年的地方债尚不确定。华泰证券固收团队表示,提前下发的额度是否发行尚存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进展、外部环境变化等综合考虑,相机抉择,我们倾向于有必要提前发行专项债。而实际提前发行规模也需要要看各地地方政府的申请意愿和重大项目储备情况。从去年底的提前下发额度来看,各地差异较大。 二是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三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国常会重点对专项债的部署,目的主要在于稳基建投资,这是稳增长的“利器”。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表示,通过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升,经济企稳可期。去杠杆的大目标决定了长期的政策组合,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环境。现在已经实现了前两者,最后一项正在落实的路上,预期下一步有望下调MLF利率。[详情]
原标题:宁吉喆谈下阶段政策导向: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 旭 9月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此次召开的高级别论坛传递出哪些政策信号?应邀出席的嘉宾又分享了哪些真知灼见? 在出席此次论坛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大量政策“干货”,包括“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新增专项债券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2019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 将增加猪肉水果蔬菜生产供应 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在论坛现场,宁吉喆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多项下阶段我国即将推行的财政和货币逆周期调节措施。 他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继续落实落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并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 同时,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深挖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成为下阶段的一个工作重点。对此,国家将出台哪些针对性扶持措施? 在发言中宁吉喆指出,要新增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有效投资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持续拓展城镇居民消费,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在目前高度关注的市场物价方面,宁吉喆表示:“将增加猪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供应,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开放”也是论坛上的一个高频关键词。在现场,宁吉喆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多项重大开放举措及其具体落实情况。 他指出,6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2019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48条缩减至40条,在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农业推出新的开放措施,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独资经营,在自贸试验区继续进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同时,发布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他强调,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2019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便利。抓紧制定配套法规,确保外商投资法于明年1月1日有效施行,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6.4% 在现场,宁吉喆还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他强调,有多方面案例可以切实说明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去产能继续见效,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去杠杆持续发力,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二是需求拉动协调性明显增强。投资补短板取得成效,前7个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教育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1%和18.5%。升级类商品消费较快增长。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前7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0.9%,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升级步伐稳步加快。中高端制造业快速增长,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3.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前7个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23.2%和8.1%,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效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6.4%。 四是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我国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居世界第14位。创新投资快速增加,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1.9%,比全部投资分别快5.7和4.9个百分点。前7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日均1.96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0.15万户。[详情]
原标题:宁吉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运用普遍降准等工具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下一步中国将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 宁吉喆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下一步,中国将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继续落实落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并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创业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大稳企稳岗力度。增加猪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供应,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二是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继续加大农村脱贫攻坚、城镇老旧小区等投资力度。新增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有效投资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持续拓展城镇居民消费,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调结构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出清“僵尸企业”,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不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制改革,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平台。大力推进5G网络部署,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快改革步伐,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决心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更加精准举措打通政策传导梗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打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体制保障。[详情]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力促有效投资 来源:经济日报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等举措,有利于专项债更快使用见效,促进地方政府优化安排项目进度,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进一步扩大,则意味着更多的基建、民生项目可获得专项债的支持——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明确提前下达明年部分新增额度并扩大使用范围。 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备受关注。专家认为,下一阶段,新政策将推动专项债更好发挥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行量占全年额度超九成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以来,根据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各地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财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各地已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9626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8950亿元,占全年新增债券发行额度的94.8%(一般债券占98.4%、专项债券占93.3%)。“可以说,新增债券发行已渐入尾声,为在9月底完成全年预定发行任务奠定了基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表示。 对于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使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评价,“债券管理措施得当,债券发行平稳有序,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济稳增长”。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前者是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一般债务,后者是针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举借专项债务。在这两种债券中,专项债券是“主力”,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15万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已成为撬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债保障重点领域融资需求,项目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郑春荣说。 在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中,积极财政政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认为,在稳增长仍旧面临压力,逆周期调节力度仍需加强的背景下,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稳增长”“稳投资”方面,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是重要抓手,需继续支持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提前下达额度助更快发行 “随着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工作接近尾声,如何进一步改进债券发行和使用管理也成为工作重点。”赵全厚表示。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三方面措施,包括提前下达明年部分新增额度并扩大使用范围、扩大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强项目管理。 会议明确,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总的来看,今年债务项目安排比去年启动更早,有利于地方政府在稳增长方面吃下‘定心丸’,妥善安排项目进度。从理念来讲,还是坚持有保有压,需要的项目、适合的领域可以放开,适当加大杠杆;不当的行业和项目,则坚决遏制。”郑春荣分析。 以往年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需要在每年3月份全国人大确定债务限额后开展,再加上额度下达、预算调整等程序,实际发行时间则更晚。为加快地方债发行使用进度,2018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郑春荣表示,今年受益于债务额度提前下达,地方政府债券提前到1月份开始发行,前4个月的债券发行量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财政发力托底经济效果显著,同时也减轻了下半年的发债压力。 “今年对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的部署,比去年着手更早,便于做好专项债券项目的准备工作,促进明年专项债券更快速更有效发行使用。”赵全厚说。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也认为,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地方债额度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表明政策相机抉择,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工具,将发挥其作用托底基建投资和保障重点项目资金。 专项债作资本金范围扩大 今年6月份,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对专项债券政策进行完善,提出专项债可做重大项目资本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建项目进行融资支持等重要措施。对于专项债券作为一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的范围,上述通知规定,主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和支持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地方高速公路、供电、供气项目。 “以往专项债不能作为项目的资本金,很多项目开工要等到资本金到位才能通过发行专项债为项目融资。根据新规,专项债可用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通过杠杆效应可撬动更多基建融资。”郑春荣说,在专项债新规出台后,从实践上看,专项债资金作为资本金并且配套融资的项目数量较少,对基建投资的撬动效果低于预期。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并划定了一系列重点领域。同时,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专项债券募集资金可作资本金的范围有所扩大,财政杠杆在部分领域可以适当扩大,不再需要财政预算资金作为资本金,可更好吸引社会资金,有利于项目资金更快到位。”郑春荣分析。 赵全厚也认为,在明确专项债券项目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专项债券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额度比例,便于地方政府实际操作,也有助于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 在着力促进专项债发行使用的同时,严管理、防风险也十分重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 今年一些省份的财政审计报告,反映了部分地区存在一方面资金紧缺,另一方面债券资金又闲置的现象。郑春荣分析,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相关政策,加大了项目资金募集的针对性,强化了项目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资金,发挥资金效益。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这项规定有助于优化明年专项债资金使用,增强专项债对基建的支撑力。”赵全厚说。[详情]
原标题: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的提法,被市场认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不小,降准可期。这种可能性刺激A股9月5日盘中大涨,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000点,全天交易量达3400多亿元,创下自4月高点下跌后的新纪录。 事实上,即使普遍降准,也不等于放水,因为当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次会议提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其中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同时,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 在积极财政政策之下增加专项债发行规模,货币金融政策将会配合,可能需要降准政策予以资金支持。几天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已经表示,其一,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其二,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 与此前地方债务在规模与投向上不受控制不同,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和投向受到严格的监管和审批。在专项债之外,地方政府也无法从金融体系与影子银行获得大量资金。因此,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的放矢。而且,地方专项债发行的节奏受到控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能起到投资托底的作用,又能给予市场稳定的预期。 在投向方面,会议要求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同时要求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防止一哄而上。 普遍降准一般会影响市场资产价格预期,很容易引起房价上涨与通胀。但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政府收紧了地产企业的融资并对按揭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以及防止消费贷等资金流入地产,为货币政策放松打下了基础。此次会议也明确表示,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降准会有利于资本市场,增加了流动性,中国也在大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为更多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创造良好条件,使其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任何股市上涨应该基于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改变,必须严控杠杆,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监管,杜绝投机泛滥。事实上,目前有利于资本市场流动性的环境为资本市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体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完善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衰退拐点,全球经济前途不明的大背景下,中国最好的反应是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影响。 因此,当前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以我为主”与“以稳为主”相结合,将稳定宏观经济与推进改革相结合,办好自己的事,不管是国内改革进程还是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都是一场长跑比赛,不能用短跑的方式。[详情]
原标题:保持战略定力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熊园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来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我国仍将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围绕办好自己的事,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同时,逆周期调节力度将有所加大,也会更加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地方政府积极性有望被激发。 从当前情况来看,“六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稳增长仍是硬要求。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逆周期调节有望进一步加码。7月以来召开的金融委第六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会议均强调要坚持逆周期调节,金融委第七次会议要求“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指出“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不难判断,接下来逆周期调节加码将成为政策主基调。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拳可期。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明确要求“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国常会则要求“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并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据此可知,货币政策的发力点是“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准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降低MLF利率、LPR改革引导降低融资成本可期;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则是用好用活专项债、加大基建补短板力度以及强化减税降费执行力度,其中稳基建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继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也提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具体来看,从“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以及“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等要求来看,诸如半导体、通信技术等高科技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契机。 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有望被激发。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要求“加强干部正向激励”;金融委第七次会议要求“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国常会则要求 “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往后看,可密切跟踪激发各地各机构积极性的细化部署。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环境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我国并未选择“大水漫灌”,尤其是没有再回到依靠房地产的老路子,而是保持了足够定力,精准施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举,并不断释放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区域发展等制度性红利。[详情]
原标题:市场还是需要吃“正餐”,又见降准信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市场还是需要吃“正餐”,即“降准”。9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这一信号。 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议还确定,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等。 尽管,并非每次央行“降准”都有国常会的定调,但其定调之后,“降准”(定向)基本上都会如期而至。 也尽管,央行此前并未透露出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包括央行二季度报告未提及任何关于降息、普遍降准的意向或安排。 如8月20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市场利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水平;同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称,目前中国的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大概是11%,这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相对来说中等偏低。从法定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过去积累了一定空间,未来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大”、“从准备金率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完善‘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 对此,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告诉经济观察网: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提出降准方面信息后不久,央行便会进行降准操作。 一 “国常会提到普遍降准,一是经济下行稳就业的现实考虑,货币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二是专项债发行需要长期流动性对接;三是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后续信贷成本下降打开空间。”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经济观察网说。 他认为,宽货币空间有限,一是物价上涨压力暂未缓解,二是房住不炒的政策执行仍在持续。即使降准,后续流动性若过于宽松将短端政策利率压至较低水平,公开市场操作料将回笼对冲。 这也是宽信用为主要的政策诉求。李奇霖解释,全年专项债在9月前发行完毕力争四季度项目开工,专项债额度提前下发今年四季度可使用的额度最高达1.85万亿,专项债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并配套信贷,实现宽信用的效果,预计基建增速四季度可回升至5-10%的区间,但考虑到地产下行和隐性债务治理,宽信用效果有待观察。 “如果这次降准,则有助于提振股市,债券收益率下行,降低实际利率。不排除9月中下旬央行进行降息降准的可能。同时,央行降准的理由比较充足。”潘向东告诉经济观察网,他给出了五点支撑理由: 其一,7月社融增速放缓,M2增速回落,流动性分层引发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压力增加,企业信贷下滑速度较快,社融结构恶化,除了短期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缓解流动性分层难题,促进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降低企业实际利率水平。 其二,7月工业增加值降至4.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8月PMI为49.5%,较7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和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其三,基建增速乏力,托底效果一般,在加强地产调控基础上,为了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必要通过降息降准,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其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9月美联储存在降息的可能,世界经济周期趋同,中国货币政策空间打开。 其五,整体来看,2019年我国基础货币呈现净投放,叠加国库现金定存,总计净投放1.56万亿,但是9月有4415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加上10月季节性缴税,月度流动性缺口依然较大,短期资金面可能会比较紧张,央行虽然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缓解流动性,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资金难以流向实体经济,会大量沉淀在金融市场空转,迫切需要央行采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中长期货币工具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 联讯证券宏观研究负责人张德礼亦认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基调看,9月可能会全面降准,预计将以降准置换MLF的形式操作。这次提全面降准,主要三个因素:一是稳增长基调下,货币政策也需要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二是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为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打开空间;三是释放长期资金,为地方债发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 2019注定会成为一个历史拐点吗?囿于经济下行压力趋大、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等内外因素,年初以来的政策发力还在加码。 而全球央行降息潮“裹挟”之下,受制于国内市场利率下降、降准金率调整空间不大等诸多客观条件,宽货币空间有限,中国央行迄今为止未“跟随”降息,但8月17日祭出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新机制,包括前期8月5日的人民币汇率破七,这些政策或许都旨在为日后可能的小概率极端事件安置经济“缓冲器”,以期熨平风险洼地。 这次,国常会直接明示“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暗示“降准”业已临近。 而上一轮全面降准为2019年1月4日(周五),央行决定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1.5万亿元;这之前,国常会曾定调“降调”。如果就2019年以来央行的降准动作而言,共计一次全面降准及三次定向降准。 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认为,这次降准基本已无悬念。最快有望9月中下旬,原因有二:9月17日有2650亿元的MLF到期,此外,9月19日美联储会再次降息几成定局。再者,9月20日LPR报价大概率会往下调,预计至少会调降5-10个BP;MLF市场是否会降,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理论上来讲,降准其实有空间,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准是第一步——因为它让降低整个资金成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告诉经济观察网,“另一方面,降准可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且有利于降低银行的成本,释放出中长期资金,有助于降底融资成本,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此外,用降准去置换高成本的MLF,可优化银行的负债结构。” 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曾屡次呼吁,“降准”不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禁区。他指出,法定存款准备金年利率1.62%,但央行拆借资金利率“总体上”不低于3.62%(2017年之前,现在MLF仍在3.3%的水平);这势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拉高社会融资成本。完全可以考虑将降准与收缩央行拆出资金相结合,进行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实,市场早在2018年4月的那次“降准”中,就嗅出了些许端倪。其时,中国央行宣布,自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银行使用由此释放的资金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约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人曰,SLF(常备借贷便利)是酸辣粉,MLF是麻辣粉,但这些只是风味小吃;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才是正餐。用大餐置换小吃,这意味着市场需要优于小吃的正餐。 MLF的首秀是——其以新型货币操作工具之名出现在“201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当时,在市场看来,贸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存贷款利率,容易传递流动性宽松的错误信号,有“大放水”之虞。因此,依靠MLF等政策工具投放货币可能会成为一段时期的常态。 中国央行之后曾间接承认,对机构而言,降准优于MLF,成本低,且长期性;这在后来也几乎成为市场共识。 不管怎样,经济慢了,变革在提速——这大概是金融领域的一种自我应对与调整方式。数据“折射”出经济的真相。以往经验中,经济每次探底,政策“托底”都托住了也是事实。虽然有的政策是相机决策,是短期之策。 正如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这昭示,决策层要用好逆周期调控工具,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此,民生宏观解运亮认为,政策进、经济退,股市仍为结构性行情。周期性板块短期内受益于政策刺激,中长期仍看好大消费和科技创新板块。 是这样吗?数据显示,9月5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分别报收2985.86(涨幅0.96%)、9783.50(涨幅0.86%);概念板块来看,金融科技指数为1258.15(涨幅3.68%);区块链指数3348.14(涨幅3.25%);均跑赢大盘。 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0852,上调26点,美元指数盘中最高报98.54;其9月初盘中曾突破99关口。兴业研究认为,若美元指数冲击100,则此间的楔形结构会被破坏,可能形成上行通道结构。不过,市场多数观点认为,人民币不会大幅走贬,中间价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离岸、在岸人民币的价差收窄。 上述数据暗示近期外汇市场并不恐慌,资本市场的反应亦较为理性。 而快慢进退之间,已进入消费型经济社会的我们,亦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拐点上。在经济减速过程中,需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甄别“减速”与“增质”的本质,助推利于经济“增质”的金融政策或金融变革,且辅以短中长期配套政策,比如市场该吃“正餐”的时候,要吃“正餐”!如此方可助力我们穿越金融周期。[详情]
原标题:南财快评:“六稳” 已从全局统筹走向精准施策 9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2019年我国经济整体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上半年经济产出同比增长6.3%。在更趋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下,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是及时且必要的。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优化了年度经济政策框架。早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中央就强调2019年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平稳运行和市场预期调整过程中,国内微观主体对于金融、外贸和外资等的判断日益科学,基本呈现较为平稳状态。比如,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兑美元“破7”反映较为合理,没有出现恐慌性资本流动。再比如,在特朗普政府全面施压中,金融市场反映亦更为理性。当然,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就业、稳预期、稳投资面临较为一定的压力。在就业方面,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深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均可能有所提升。在预期方面,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对物价上涨的进一步预期,可能引发“通胀螺旋”的市场担忧。在投资方面,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部门投资仍没有实质性企稳,未来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发展的动力支撑相对不足。 为了实现稳字当头的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发挥逆周期功能,政策实施应该强化精准化水平。在结构调整深化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撒胡椒面的政策是不恰当的,且政策效力在边际递减。未来实现“六稳”目标,尤其是为了保障近期就业、预期和投资的平稳发展,精准施策才是基本的政策选择。政策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准。 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资金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平稳,着力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普遍降准、定向降准、调节信贷规模、优化考核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减税要更多地采用降税率方式而非结构性减税方式,以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获得感。在物价稳定方面,应注重猪肉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系统性影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预期管理等方式保障物价整体稳定性。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通过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方式,提振地方重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水平。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框架中的“前门”,致力于通过市场硬约束来缓释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度,是未来地方政府事权发挥的市场化融资基础。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未来经济增长面临下滑压力,需要综合施策。经济下行有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以及体制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挥逆周期调整的功能,但是结构性因素和体制性因素需要同深化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加以应对。在日益开放的中国经济中,还需要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效应。未来“六稳”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改革、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等的有效统筹。 [详情]
重磅!9月大概率降准,国常会释放信号!刚刚,A股重回3000点! 9月4日晚间,国务院常务会议传来重磅消息,跟资本市场、A股等密切相关。 那就是对货币政策的最新定调,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释放了降准信号,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 国常会传出重磅信号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其中有几大要点。 1、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3、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4、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5、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6、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7、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8、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 9月大概率降准 “以前大家更多的是认为有三档两优,现在看来除了这个之外,还会有一个普遍降准的举措,”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预测9月份大概率会宣布降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考虑到9月美联储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且全球货币政策重启宽松,包括结合国内形势来看。 “尽管我们用MLF(中期借贷便利)等补充流动性的工具,但整体上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金融机构获得,所以需要普遍的降准,另外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经济中去的,还是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来看,我国整体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还是有降准的空间和必要。 “基本上降准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最快有望9月中下旬,一方面是9月17日有2650亿元的MLF到期,另一方面是9月19日美联储会再次降息几成定局。此外,9月20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大概率会往下调,预计至少会调降5-10个BP,至于MLF市场普遍预期会降,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此前的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七次会议中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 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中美贸易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 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沪指时隔2个月重返3000点大关 今日早盘,两市高开后指数单边走强,多头表现强劲,沪指时隔2个月重返3000点大关,创指重返1700点,进入技术性牛市。 截至午盘,沪指报3003.44点,涨1.56%;深成指报9854.46点,涨1.59%;创指报1698.13点,涨1.72%。 盘面上以券商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领涨两市,5G、国产软件等科技股同样表现不俗,整体上,市场做多信心回升,成交量显著放大,北向资金流入超80亿元,个股方面两市下跌股票仅300余只,50余只股票涨停,赚钱效应凸显。 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40亿元,沪股通流入超30亿元,深股通流入逾12亿元。 亚太股市几乎全线大涨,日本股市涨幅扩大,日经225指数上涨2%,东证指数上涨1.9%。 美国股指期货全线走高,三大股指期货涨幅均超过1%。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扩大至0.21%,报7.1322。 今日主要行业中领涨的是券商,早盘一度暴涨6%。 其中,华创阳安、中信建投证券领涨,这两只股票都已经涨停。 其次是红塔证券、海通证券和东方财富等券商也出现了暴涨。 在股市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业,同花顺等股票涨停,表现十分强势。 此外,银行股也出现大涨,银行指数涨幅在2%左右,除了西安银行涨停外,紫金银行、青岛农商行也大涨,招商、兴业等银行的涨幅也超过2%。 西南证券认为,“普遍降准”的提法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随时会出现全面下调。同时再结合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进一步促使信用扩张,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就使得当前已经如火如荼的结构性行情,向全面开花的行情转化! 机构解读后市机会 对于后市行情,券商看法如下:招商证券认为:政策的定力、经济的韧性、较低的估值、改革的预期,依然是对中长期行情乐观的理由。代表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的“大消费”和代表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科技创新”两大主线已然拨云见日,战略上仍长期看好,但考虑到整体市场尚未摆脱区间震荡格局,投资者需保持耐心和一点逆势思维。 国金证券表示:站在当前时点,预判A股蓄势调整已较为充分,金色9月行情将逐步展开。 中银国际认为: 展望9月,利率中枢下行,风险偏好提升,市场有望迎来估值提升驱动的反弹窗口期,建议把握交易机会,关注高贝塔策略。 中信证券认为:9月下旬将是增量配置资金加速入场的起点,市场正式开始向上突围。配置上建议以金融消费为底仓,重点关注低估值品种。 更为乐观的是险资。下半年以来,大资金对A股走势的态度,越来越乐观。部分险资机构甚至已经喊出口号:旗帜鲜明地看好A股“红九月”——优秀的左侧布局时点甚至是右侧时点已经开启,积极配置,把握反弹窗口期。多位保险机构债券投资经理表示,外围环境整体仍偏宽松,货币政策仍有相机抉择的空间,短端利率回落或有望打开长端利率下行空间。因此,中期来看,当前基本面和流动性环境对债券市场的支撑依然明确,债券市场机会大于风险。[详情]
原标题:降准等政策工具将及时运用 专家:将形成系统性利好 央视网消息: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政策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信号呢?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 张刚: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成为了“六稳”工作当中的重要的任务,最近一次普遍性降准是发生在今年的一月份,时隔半年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货币政策方面,继八月底实施了价格性工具,采取市场化的机制促成利率下行。后面再度启用数量型的工具,大家的预期是非常的强。作为商银行来讲,那么利率在下行,有可能利差会收窄,但是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再下行的话,增加贷款的规模,对商业银行的业绩很快就会有正向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市场来讲,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会形成系统性利好。 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所所长 张雷: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的工具,降低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是明确的利好,这样的利好不仅仅是针对资本市场,更是有利于整个实体经济。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利率和股市往往呈现出一个反比关系,比如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就出现在不断的降准降息的大背景之下。同时在低利率的环境下,业绩稳定的成长性比较好的消费和科技的一二线龙头品种,有望成为真正的核心资产。从经济角度而言,央行此前已经通过了贷款的基础利率改革,叠加本次的降准预期,还有减税降费降一系列的“组合拳”,我们有理由相信实体经济有望得到一个根本性扭转,大概率在三季度也会见到经济的底部出现。[详情]
原标题:明年专项债或提前下达1.29万亿元,国务院首次明确不得涉房涉地 国务院首次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及房地产相关领域。这既是政府对“房住不炒”的进一步宣示,也可以视为努力摆脱“土地财政”的一个体现。 地方政府在稳增长、补短板中扮演关键角色,重要抓手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重大项目有效投资力度。在地方财力紧张的当下加大投资需要举债,举债唯一合法手段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其中又以专项债为主。 为了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政策制定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专项债,而目的就是更快更准地发债。 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2020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一般来说,当年债券当年下达,2018年以前地方专项债下达时间均在3月份全国两会之后,债券资金真正使用往往集中在下半年。为此,2018年底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包括专项债限额),这让地方政府在今年1月就开始发债,发债进度较之前提前近半年。 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地方新增债务限额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因此2020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并无悬念,也符合规定。市场最为关注的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额度有多少?明年专项债额度下达之后,是否会提前在2019年发行? 不少机构预计,2020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额度最高可达12900亿元。这是因为2019年提前下达额度是按照2018年一定比例来确定,而全国人大确定这一比例最高为60%。2019年专项债额度为21500亿元,按60%比例算即为12900亿元。 “目前专项债对稳增长补短板效果不错,这次会议再次明确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也是稳住地方政府预期。如果2019年提前下达了2020年专项债额度,地方要做相应的预算调整,未来可以继续观察。”关注地方债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告诉第一财经。 至于2020年专项债是否会提前至2019年发行目前尚无定论,仍有待观察。不过按惯例提前下达专项债在2020年1月发行,省级政府在债券发行完成后5日内可以把资金下达给市县,如果项目准备充分,完全可以实现上述会议说的专项债资金“2020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认为,根据会议这一说法,预计提前下达额度或明年初使用,出现今年使用明年额度的可能性很低。 除了发债更快,上述会议还要求让债券资金更精准地使用在短板领域。 会议称,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毛捷认为,专项债资金之前一度大部分投向了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两大领域,地方加大土地储备专项债可以取得土地,后期可以卖地获得财政收入。一些棚户区改造专项债项目夹带着商业化运作项目。这次会议明确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相关领域等项目,而是将资金投向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改善了资金投向,十分重要。 近两年专项债近七成资金投向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其中土地储备占了三成多。以今年6月份发行的526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为例,投入土地储备约1903亿元,占比约36%。投入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区改造约1849亿元,占比约35%。 毛捷表示,专项债券分为普通专项债和项目专项债,前者靠政府性基金收入来偿还,后者主要靠项目收入。项目专项债越来越火,但这对项目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项目收益与融资自平衡,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随着专项债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地方如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此次会议要求,加强专项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详情]
原标题:国常会释放信号,时隔半年全面降准要来? 在业内对降准已有预期之时,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受到瞩目。据中国政府网9月4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到,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其中的“普遍降准”是近期表态中首次提及,上一次普降还是在今年1月。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当前有降准的空间,9月实施普降和定向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也有人士表示,宽信用才是货币政策目标,重要的是目标而非工具。 国常会提“普遍降准” 9月4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与过去一个多月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央行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等多场年中重要会议保持一致。8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七次会议中也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不同的是,此次国常会提到“普遍降准”。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共实施过两轮降准,第一轮是在1月,分别于1月15日和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属于全面降准;第二轮分在5、6、7月三次实施到位,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属于定向降准。 同时“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率新框架也基本确立。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根据这一框架,6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3.5%,中型银行为11.5%,包含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小型银行则为8%。“两优”则是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和比例考核政策。 降准有空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空间也有必要进行调整。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重启宽松、美联储近期重新开始购买国债,包括美联储9月18日进一步降息也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国内投资、消费面临下行压力,从这个意义讲,要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在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还是需要进行普遍降准。 降准的“必要性”在不及预期的7月金融数据公布后,就曾被不少机构提出,不过彼时定向降准的呼声较高。中信证券指出,考虑到货币乘数高位,同时广义货币(M2)增速再次下降,有必要通过定向降准政策扩大货币乘数,支持货币增速。 从调整空间来看,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孙彬彬团队在8月下旬的一份报告中分析称,目前美日欧整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均在3%以下,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完全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1%,远高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准备金率的下降是长期趋势,如果从发展阶段(主要是资本流动)来看降准空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可以降至6%以下,达到3%至4%的水平。”该团队表示,在“三档两优”的法定准备金率框架下,中小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存在降至0的可能性。 窗口期或就在本月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并不只有降准或降息,在本次国常会之前,业内目光已聚焦在本月千亿“麻辣粉”(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下称MLF)到期续作是否会降价、以及改革后的第二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称LPR)会有何变化上,这也关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据8月20日新LPR首次报价显示,1年期LPR为4.25%,较贷款基准利率低10BP,较原LPR降6BP;五年期以上LPR为4.85%。LPR参照的MLF一年期利率为3.3%。 虽然LPR有所下行,但还不足以给实体解渴。温彬分析称,LPR新的机制中,商业银行可“加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想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就要降低银行加点点数。但短期内降低银行经济资本及风险溢价成本不会非常明显,最有效的就是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给银行负债成本减负。 他认为,9月实施普降和定向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之所以要进行普遍降准,是因为尽管可以通过MLF补充市场流动性,但对银行来讲融资成本比较高,且只有个别金融机构能够获得MLF支持。而进行定向降准,是为了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合理,对资金达到精准使用,防范资金流入到房地产。“一是可以整体三档降低0.5个百分点,二是可以针对普惠金融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温彬预计。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9月若美联储降息,我国大概率不会跟随,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定向降准主要针对小微、三农,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普遍降准,能够鼓励银行放贷。”董登新称。 也有业内人士持观望态度。江海证券分析师吉灵浩分析称,过去也曾出现过国常会表态降准后并未落地的情况,即使央行真的采取降准操作,经济的企稳甚至回暖会更快到来,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是短多长空。但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进一步从严要求银行加码宽信用才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重要的是目标而非工具。 为什么不会是降息? 7月金融数据公布后,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降息的窗口期已到。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降息潮、政治局会议宣告货币政策重回宽松,且汇率破“7”、核心CPI保持稳定、PPI负增长通缩,表明货币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时机已经到来。 但董登新表示,即便有降息空间,但要防范可能发生的“马太效应”。他分析称,降息会刺激资金需求方的胃口,且优质客户仍然能够拿到优惠利率,而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还是很难拿到贷款。从对资金供给端的银行来看,降息也不一定能提振放贷积极性。 “如果采用定向降准等创新货币工具,有结构性调控作用,效果比利率的普调有更加精准的效果。降准实际上是对贷款提供方给予更多可贷资金,放大了银行的可贷规模,在利率不变情况下会刺激银行主动放贷,从这个意义上讲,降准是从供给角度改善资金给出,所以通过改善金融机构银行放贷环境可能是更好的做法。”董登新说道。 而在机构人士看来,比降准降息更重要的,还是资金的传导效率。蓝石资管投研总监赵博文表示,不同性质的银行享受的牌照优势不同,比如大银行在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跨区经营对冲区域风险以及中收业务如主承销商等方面享受优势,自然应承担不同的传导责任,监管约束更为严格。“在当前杠杆周期高点,且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情况下,以金融改革疏导政策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能比降准降息更为合理。”赵博文说道。 吉灵浩也引举三鼎控股集团债券“17三鼎01”面临违约的例子称,LPR报价机制调整后,整体信用环境边际有所改善,但低资质企业再融资渠道并未得到缓解,这值得警惕。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详情]
“货币+财政”政策加码,“双降”也许并不遥远 来源:明晰笔谈 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报告要点 结合国常会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表述,我们认为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双降”有可能;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专项债四季度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首先额度没有新增,其次对年内基建的拉动作用有限。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降准预计将短期落地。一方面,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要落实到引导LPR下行上,降准以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LPR下行。另一方面,专项债若增加发行,降准可释放资金承接。往后看,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目标仍在,定向降准仍然较大概率再次出现,而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也有助于LPR报价下行,我们认为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能组合出现。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重申9月降息观点。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同时,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国内降息空间也将打开。 降准和降息是否二选一?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而立足当下,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 财政政策说了什么?针对专项债使用的指引和效果的判断有三点值得关注:使用额度、投资范围和时效要求。结合国常会和金融委会议上分析现阶段货币+财政政策以及金融体系的规划和定调,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将有所提升,但从上述的三个关注点考虑样本空间受到了限制。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同时,本轮政策的逻辑非常清楚,在控制住地产之后,开始新一轮宽松,这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效组合。财政政策明确了要时要效,结合时间、空间和项目类型判断,从落地的时点看,国常会关于货币+财政的布署可能更多是为明年打好政策基础(专项债中提到“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我们重申降息降准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即便专项债四季度会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债市中期的核心逻辑资产荒并没有改变,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正文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政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对于货币政策方面,要求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表述上看,“加快”、“及时”等字眼透露出“六稳”工作的诉求较前期有所加大,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前下发部分明年专项债额度后,货币政策也跟随了步伐。 降准预计将短期落地 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仍然要落实到引导LPR下行上,降准以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LPR下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是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而具体政策仍然需要落实到LPR和利率市场化上。2019年8月20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相关政策,其中重点就是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以及银行在各类贷款中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这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因此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要进一步促进LPR报价,则通过降准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可行方法。 另一方面,专项债若增加发行,降准可释放资金承接。本次会议指出,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而倘若专项债增加发行,货币政策预期将予以配合,需要降准政策予以资金承接。在地方债发行时期,为对冲地方政府发行缴款,央行会采取OMO、MLF等操作以提供相对稳定的流动性支持。在利率债供给上,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考虑,在利率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债供给通常不会大幅扩张,地方政府债发行往往伴随着资金利率的适度下调以配合减轻政府部门成本。目前地方债发行利率开始出现市场化趋势,地方债发行利率有抬升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流动性收紧,发行利率将进一步抬升,增加宽财政的利率负担,因此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十分重要,需要降准政策释放资金承接。 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目标仍在,定向降准仍然较大概率再次出现。自2018年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操作以来,央行多次定向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等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通过再贷款、MPA考核、TMLF等政策工具强化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发力,2018年以来普惠金融小微贷款增速大幅提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效果有所显现。从当前的小微贷款规模上看,城商行与农商行占比趋势提升,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的趋势下行,在通过定向降准定向支持小微民营企业信贷进而促进宽信用的过程中,城商行与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后续定向降准将更多的面向中小银行。综合来看,本次会议对定向降准的再强调是对货币政策定向滴灌的再确认,未来的货币政策也将更加精细。 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也有助于LPR报价下行。新LPR机制引入了中小银行报价机制,报价行由原先的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扩展到18家,其中不乏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中小银行。一般而言,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均高于大型银行,在定价行中加入中小银行或将推高LPR的平均值,基于此,对中小银行实施定向降准也有望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并拉低LPR的算术平均值并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能组合出现。本次会议是近年来首次提出要以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方式降成本的,在监管层面“封堵”住房地产融资后,全面降准和不搞大水漫灌的制约也弱化了。另一方面,从本次会议的表述来看,“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的表述不同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的要求,可能也意味着本次会议强调的降准可能以全面降准+三档两优框架下的定向降准组合的方式推出。而“预调微调”、“及时运用”都意味着降准政策可能会在9月份快速推出,这也符合2017年以来国常会定调到央行快速推出具体降准政策的惯例(2017年9月28日国常会定调降准,9月30日央行宣布普惠金融降准;2018年6月20日国常会提出定向降准,6月24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重申9月降息观点 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虽然企业融资成本难以下行与贷款基于基准利率而缺乏向下的弹性有关,但实际上还是银行风险偏好并没有因为货币宽松、资金成本下行而明显的改善。当前虽然加速推进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首次报价LPR下行幅度过小,并没能反映2018年以来历次降准后资金成本的下行效果,似乎资金端的压力仍然弱于风险溢价的走阔。这种情况下,降准来引导LPR下行仍然存在一定效果衰减,而降息则能实现LPR相应幅度的下行。因而我们重申《债市启明系列20190827—降息会不会在9月?》中的观点,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 此外,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降息空间也打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23日的讲话中指出,仍需关注那些影响经济前景和重大风险的事情上,包括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以及通胀趋缓,这三个因素均可能成为9月美联储降息的原因;另一方面,鲍威尔在讲话中还称美联储正在研究是否应该扩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认为这一行为也是美联储在应对低利率条件下为后续可能进行的降息做好铺垫。对于我国而言,当前中美政策利率利差和中美10年国债利差均在走阔,这也给国内降息打开了空间,若美联储9月份继续降息,则央行选择降息的概率将明显增大。 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CPI见顶、PPI继续下潜,对降息制约减弱。7月CPI超预期的主因是猪肉价格上涨和假期旅游旺季带动相关用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随着旅游影响的逐渐消散,CPI的主导因素将回归食品项,尤其是猪肉价格的走势。近期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持续,生猪存栏和出栏量都继续下滑,猪价上涨仍然有空间,但从基数效应来看,预计8月份以后CPI难以突破7月份高点。PPI方面,7月PPI向上拉动因素主要是黑色和有色金属,铁矿石、螺纹钢价格进入8月后快速下跌,需求不强下工业有色金属品种价格仍然不见起色,而油价基数太高也会拖累PPI同比,我们认为PPI后续仍将下潜。 降准和降息是否二选一? 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2016年之前,我国的降息主要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从历史上看,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大型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较为一致的联动性。2007年1月-12月,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00%升至14.50%,贷款基准利率也从6.12%升至7.47%;2008年9月-2009年1月,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双双回落,分别降至15.50%和5.31%;2010年10月-2011年7月,二者双双回升;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0%,贷款基准利率升至6.56%;2015年1月-2015年10月,二者的变动方向仍然相同,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基准利率分别回落2.5pcts、1.65pcts至17.50%和4.35%。进入2016年后,我国不再对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而逆回购利率则成为了我国的政策利率,但从历史上看逆回购利率的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方向也并未发生背离。综合来看,降准与降息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二者并非互斥而是互补,二者的结合使用也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在美联储9月再次降息概率加大、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的外部压力,以及稳增长、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行的内部目标之下,市场对MLF降息的预期越来越浓烈。从内部情况看,在流动性本身较为充裕的环境下,货币政策也逐步从数量工具转向价格工具,而要进一步引导LPR下行还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MLF降息概率加大、时点前移。从博弈时点上看,我们认为若美联储再次降息,央行可以顺水推舟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鉴于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是北京时间9月19日,需要关注9月17日MLF续作、9月19日公开市场操作及9月20日LPR报价的变化。 定向降准并不会造成大水漫灌,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的取向,因此需要运用好更多定向的结构性的货币工具,而定向降准操作可以防止大水漫灌,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效果;另一方面,定向降准能为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理论上能够降低LPR,因此降准可被视为对LPR机制传导、定价效率的观察和评估。长远来看,定向降准对降息而言并不互斥,反而是在为降息铺路。 财政政策说了什么?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首先提到“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紧跟着便在货币政策上给出“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的指引,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提到要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好结合的要求。 针对专项债使用的指引和效果的判断有三点值得关注:使用额度、投资范围和时效要求。使用额度方面,我们在此前报告《专项债额度若提前下达对债市是风险或机会?》中推算理论上提前下发的专项债额度至多可达1.29万亿;投资范围上多为具备一定收益能力但市场化程度有限的领域(交运、管网、环保等),特别提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时效要求方面资金优先向前期准备充足且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这也和“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的要求相符,可以判断项目可能主要在南方省份)。综合来看,专项债理论上的可使用额度不低,但一方面项目投向直接排除了此前占比最高的土储和棚改,符合要求的投向一定程度上受到项目储备有限和投资意愿不高的制约,另一方面政策对投资时效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对项目的要求,这意味着政策的实际力度不会过猛。 8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上政策从体制、机制方面对投资做了动员,如“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和“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这些对专项项目的投融资存在一定支持作用,但摸清机制需要一定时间。结合国常会和金融委会议上分析现阶段货币+财政政策以及金融体系的规划和定调,我们认为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将有所提升,但从上述的三个关注点考虑样本空间受到了限制。 债市策略 综合来看,国常会对货币政策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预调微调”,并特别说明要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工具,结合支持对象、外部因素和LPR改革来判断,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可期,但并不制约后续降息。财政政策明确了要时要效,结合时间、空间和项目类型判断,从落地的时点看,国常会关于货币+财政的布署可能更多是为明年打好政策基础(专项债中提到“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年内积极财政的托底作用会有所提升,但力度不会过猛,我们重申降息降准政策有望在近期落地,即便专项债四季度会有部分额度提前发行也不必过于担忧,债市中期的核心逻辑资产荒并没有改变,我们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维持在2.8%-3.2%区间的判断,收益率将向2.8%-3.0%下限靠近。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19年9月4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6.52bps、0.63bps、-0.94bps、-1.76bps和16.63bps至2.44%、2.59%、2.54%、2.50%和2.74%。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下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0.65bps、-0.96bps、-1.87bps、-1.51bps至2.63%、2.83%、2.96%、3.05%。上证综指上涨0.93%至2,957.41,深证成指上涨0.69%至9,700.32,创业板指上涨0.54%至1,669.41。 周三央行开展6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无逆回购到期,实现600亿元流动性净投放。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18年3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4388.8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4473.2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5562.4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市场回顾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9月4日转债市场,平价指数收于92.43点,上涨1.04%,转债指数收于111.70点,下跌0.24%。173支上市可交易转债,欧派转债今日上市,除司尔转债、海尔转债、旭升转债、科森转债、德尔转债和国贸转债横盘外,99支上涨,67支下跌。其中,东音转债(6.64 %)、蓝标转债(5.30)、圣达转债(3.42%)领涨,光电转债(-2.3%)、特发转债(-1.70%)、盛路转债(-1.32%)领跌。173支可转债正股,除大丰实业、中来股份、福能股份、天马科技、小康股份横盘外,122支上涨,46支下跌。其中圣达生物(7.07%)、东音股份(7.00%)、蓝色光标(6.63%)领涨,华通医药(-3.60%)、大族激光(-2.88%)、安图生物(-2.69%)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转债市场受制于权益市场整体小幅震荡,中证转债指数基本收平。权益市场的反复以及整体偏高的溢价率两者叠加使得转债整体市场近期表现略显平淡,指数波动显著缩小;但是指数受到权重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个券层面却依旧有不少标的接连创下新高。 近期多份周报中我们讨论过波动中的分化是短期市场的核心特点,所以需要精细择券。时间进入9月份,这一持续了两个月的特征是不是还会延续? 9月的市场节奏可能更值得重视。上周上市公司的中报披露期正式结束意味着业绩的短期敏感度开始下降,重新回归舞台的是市场内外宏观扰动因素,这些因素更多冲击的是市场风险偏好与预期,不排除市场内生分化会有所收敛的可能性。 一是权益市场的风格,月初情绪或是基本面的支撑可能并不牢固,不排除市场会面临一定反复的可能性,考虑到转债市场低价个券的选择并不丰富,投资者可以进一步精简个券适当兑现部分中高估值标的的收益,同时借助中上旬可能的波动调整持仓结构,换而言之投资者可能需要主动提升交易的频率,在过去两个月不宜这样操作。节奏上9月下旬可能是下一次突围启动的潜在时机。 二是个券分化的老生重弹,过去一段时间个券分化主要体现的是基本面的差异,但优质老券正在陆续退市、新鲜血液的补充速度还在缓慢恢复。基本面是一个长期的逻辑核心,在基本面之外,中短期维度个券正股自身的特征可能也会在市场节奏的扰动中走出分化的走势。把握节奏实际上也是在不同环境下寻找风格特征相匹配的个券。 在具体操作层面,方向其实并不稀缺:月初可以重点关注正股低估值的品种,例如大金融、公用事业、军工板块,逆周期角度的汽车及零部件板块、医药板块等,TMT板块则更适用于中长期的逻辑,同时建议关注波动中提供的低价机会以及条款博弈机会。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参林(百姓)转债、和而(拓邦)转债、绝味转债、高能转债、洲明转债、光电转债、安图转债、天康转债以及金融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蒙电转债、水晶转债、玲珑转债、启明转债、蓝晓转债、华森转债、明泰转债和大银行转债。 风险因素:市场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宏观经济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大幅波动,正股股价超预期波动。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详情]
要降准?!国常会释放这些重磅信号 记者:彭扬 赵白执南 张勤峰 要降准了?! 还要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 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一系列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信号,力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划重点—— •降准: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明确了将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投向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稳物价: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降税降费:要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会议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重点一加大逆周期调节 此次国常会的主要内容是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 会议提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 从“加大力度”和“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等措辞来看,宏观逆周期调节将在今后一段时期重新发力。 事实上,日前召开的金融委第七次会议已埋下伏笔。此次金融委会议提出,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上一次会议的措辞则是“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两相对比,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近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 至于理由,本次国常会说得很明白——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议还强调,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宏观政策主要着力点在财政、货币和就业上,这三方面在本次国常会上均有提及,可以说是全面发力。 重点二新一次降准即将到来 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近期央行改革LPR机制,试图通过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际利率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是“修水渠”,让利率传导更加畅通,并不能替代货币政策,也不能替代其他的政策。 这意味着,改革LPR与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并不冲突。 正如刘国强所说,(对于未来会不会降准降息)短期主要看改革,改革以后看情况,降准、降息都有空间,但是降不降还要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形势。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同时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重启宽松。当前国内投资和消费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因此,要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仍然需要进行普遍降准。 对于为何选择普降,温彬表示,降准释放的资金更便宜。此外,只有部分金融机构能够获得MLF的支持。 天风证券孙彬彬表示,随着我国外储告别高增长阶段,法定准备金“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利器”的作用不断弱化,准备金率的下降是长期趋势。 就降准时间来看,温彬预计会在9月份实行普降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的举措。 重点三提前下达专项债限额 会议指出,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要确保9月底前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会议还确定: •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明确重点领域和禁止领域。重点用于交通、能源、农林水利、污水垃圾处理、冷链物流、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置换债务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明确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即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 •要求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专项债额度向前期准备充分的项目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常会仍强调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当前货币宽松仍面临稳定宏观杠杆率、稳定人民币汇率、防控通胀风险及坚持“房住不炒”等诸多掣肘因素,财政工具和基建仍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这决定了地方专项债需要保持连续性和力度。 事实上,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相关举措也是本次国常会着墨最多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确认了财政作为稳增长重要抓手的地位。 重点四稳物价 会议提出,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当前,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频出。今日,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切实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 此前,多地区也已经出台了各项机制保障猪肉稳定供应。如7月25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印发我省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条措施的通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7月25日公布《四川省2019年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方案》;浙江省则在6月26日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目前来看,要全面考察CPI还需关注几个因素,猪肉替代品、果蔬价格、油价等。此外,猪价的基数效应还是会压制CPI同比的向上动力,年内CPI不会破3。 重点五稳就业 会议指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通过促进创新带动就业、专项技能培训引导职工转岗就业、鼓励新业态发展吸纳就业等举措,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利于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合理引导预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对于稳就业,温彬建议,一要进一步持续扩大和稳定内需,这是带动就业的根本和基础。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于就业具有很大的吸纳作用。三要进一步开放市场,使我国出口更加多元化,确保总体贸易保持相对平稳。四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较大,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再叠加其他配套政策,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就业。 重点六落实减税降费 优化营商环境 会议提出,要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5月24日,总理在减税降费座谈会上曾表示,当前要把已明确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下一步对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还要放宽条件、优化流程,并研究完善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 今天,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放宽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条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推进,未来可能在存量上进一步下功夫。 另外,据了解,税务部门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政策也在进一步研究中。[详情]
9月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今日,多家官媒报纸分析称,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经济参考报: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 今年8月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以及广义货币(M2)增速等在内的金融数据将较7月有所反弹。 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称,鉴于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待进一步提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和日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的精神,下一步货币政策着力点将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调MLF操作利率和降准均在预期之内。 证券时报: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中证报头版评论:降准空间打开 中证报头版评论文章称,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将增强,“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的提法更是意味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不小,降准可期。 从财政政策来看,调控部门侧重拓展更加积极的政策空间。从货币政策来说,预调微调的空间较大。 上海证券报: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或是大概率事件 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将及时运用,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上述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温彬表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方向看,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有下降的空间和必要。从时间看,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政策,或许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详情]
【相关阅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常会 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 降准降息在路上!国常会重磅定调,及时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六稳”表述也升级!市场闻到利好味道 来源:证券时报网 A股再迎重磅利好!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要重新加码提前应对,全面降准或将很快在本月落地。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在于从两大方面着手部署下一步稳增长举措: 一是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梳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六大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具体包括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减税降费举措、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等。 二是为稳基建投资,部署四大新举措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具体涵盖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专项债额度向部分地区倾斜、明确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使用占比上限等。 “六稳”表述升级,圈定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 近期官方的重要会议频频传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和对稳增长的重视,“六稳”重新全面回归宏观政策调节主基调。 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对比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部署的表述,本次国常会有“升级”的意味。 例如,政治局会议在研判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增强紧迫感”。 在对“六稳”的表述上也有不同,政治局会议只是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但本次国常会则强调“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官方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继续回落,显示经济表现相对低迷,加之关税加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乏力对国内经济的拖累,我国下半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的市场预期愈发强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近期我国PMI指标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宏观经济景气度堪忧。外需方面,我国进出口增速或将继续下行。当前内忧外患之下,随着增长、就业逼近目标底线,宏观逆周期调节存在托底发力的可能。 而本次国常会对“六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的部署,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应。 究竟下一步有哪些重点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会“祭出”?国常会“圈定”了六大范围,其中一些政策近期已落地: 1、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3、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6、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在上述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业内普遍分析认为,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不过,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小微等重点薄弱领域,这就需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称,预计本月央行会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如在全面降准50bp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考核达标的银行再进一步定向降准。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 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专项债发力稳基建 四大新举措惹关注▲▲▲ 在本次国常会“圈定”的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专项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货币政策的部署安排都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正如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所明确的,“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那么,专项债有哪些新的重点政策值得关注?国常会主要部署了以下四方面新内容: 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新举措,只不过本次是官方明确了明年专项债可以提前下发额度。去年12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因此,理论上今年可提前下达2020年的新增地方债限额最高规模为1.85万亿元,但今年四季度能否提前发行明年的地方债尚不确定。华泰证券固收团队表示,提前下发的额度是否发行尚存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摩擦进展、外部环境变化等综合考虑,相机抉择,我们倾向于有必要提前发行专项债。而实际提前发行规模也需要要看各地地方政府的申请意愿和重大项目储备情况。从去年底的提前下发额度来看,各地差异较大。 二是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三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国常会重点对专项债的部署,目的主要在于稳基建投资,这是稳增长的“利器”。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表示,通过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基建逐步回升,经济企稳可期。去杠杆的大目标决定了长期的政策组合,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环境。现在已经实现了前两者,最后一项正在落实的路上,预期下一步有望下调MLF利率。[详情]
新浪财经讯 9月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今日,多家报纸刊文分析称,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上海证券报: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或是大概率事件 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将及时运用,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上述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温彬表示,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方向看,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有下降的空间和必要。从时间看,9月实施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政策,或许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中证报头版评论:降准空间打开 中证报头版评论文章称,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了稳增长政策加码信号。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将增强,“普遍降准”与“定向降准”的提法更是意味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不小,降准可期。 从财政政策来看,调控部门侧重拓展更加积极的政策空间。从货币政策来说,预调微调的空间较大。 经济参考报:降准和下调MLF利率预期升温 今年8月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社融以及广义货币(M2)增速等在内的金融数据将较7月有所反弹。 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称,鉴于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待进一步提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和日前召开的金融委会议的精神,下一步货币政策着力点将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调MLF操作利率和降准均在预期之内。 证券时报: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详情]
来源:券商中国 随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要重新加码提前应对,全面降准或将很快在本月落地。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在于从两大方面着手部署下一步稳增长举措: 一是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梳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六大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具体包括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减税降费举措、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等。 二是为稳基建投资,部署四大新举措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具体涵盖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专项债额度向部分地区倾斜、明确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的使用占比上限等。 “六稳”表述升级,圈定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 近期官方的重要会议频频传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和对稳增长的重视,“六稳”重新全面回归宏观政策调节主基调。 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对比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部署的表述,本次国常会有“升级”的意味。 例如,政治局会议在研判经济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本次国常会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增强紧迫感”。 在对“六稳”的表述上也有不同,政治局会议只是提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但本次国常会则强调“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官方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继续回落,显示经济表现相对低迷,加之关税加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乏力对国内经济的拖累,我国下半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以托底经济的市场预期愈发强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近期我国PMI指标连续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宏观经济景气度堪忧。外需方面,我国进出口增速或将继续下行。当前内忧外患之下,随着增长、就业逼近目标底线,宏观逆周期调节存在托底发力的可能。 而本次国常会对“六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的部署,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回应。 究竟下一步有哪些重点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会“祭出”?国常会“圈定”了六大范围,其中一些政策近期已落地: 1、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2、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3、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5、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6、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降准大概率在9月中下旬落地 在上述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业内普遍分析认为,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从“及时”这个词的表述来看,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不过,为了防止资金大水漫灌,还是要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民企、小微等重点薄弱领域,这就需要与定向降准相结合。”温彬称,预计本月央行会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如在全面降准50bp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考核达标的银行再进一步定向降准。 9月是否降息惹关注,17-19日成重要观察期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 综合各方观点看,尽管认为央行本月会下调MLF利率等呼声更高,但也有观点认为央行近期没必要调降MLF利率,两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为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下调MLF利率究竟是否紧迫。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对银行信贷而言,在不下调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情况下要求银行降低LPR报价,意味着要求银行主动压低息差,LPR报价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另外,在LPR新报价机制下,MLF与LPR的利差并非恒定不变,月度报价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定价。短期内市场供求变化不会大,压降风险溢价也是缓慢的过程,LPR的变化短期内还要看资金成本的变化。因而,LPR下行的空间仍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这需要通过下调MLF利率助力LPR下行,从而达到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刺激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加大、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激化、通胀压力回落后,9月成为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合适时点。”明明称。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从汇率、通胀、经济增长三方面判断,当前下调MLF利率的迫切性并不高。如果当前仅仅为了降低贷款利率而下调MLF利率,那么就偏离了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初衷。 另一方面,LPR报价利差尚具有较大的压降潜力,因此并不建议立刻降低MLF利率。事实上,在大量银行贷款暂未参考LPR的客观背景下,LPR不宜下降过快,避免银行在切换基准时赋予新贷款过高的初始上浮比例。在LPR报价利差尚未充分压缩的背景下,当前MLF利率亦不宜下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目的。 究竟9月是否会降息?观察的窗口期将出现在9月17日-9月19日附近。9月17日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届时央行若续作MLF可观察利率水平是否有变化。此外,考虑到9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降息概率较大,若美国再次降息,当天可观察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变动情况。 专项债发力稳基建,四大新举措惹关注 在本次国常会“圈定”的六大逆周期调节工具中,专项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货币政策的部署安排都是为了配合财政政策。正如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所明确的,“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 那么,专项债有哪些新的重点政策值得关注?国常会主要部署了以下四方面新内容: 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 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新举措,只不过本次是官方明确了明年专项债可以提前下发额度。去年12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因此,理论上今年可提前下达2020年的新增地方债限额最高规模为1.85万亿元,但今年四季度能否提前发行明年的地方债尚不确定。华泰证券固收团队表示,提前下发的额度是否发行尚存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进展、外部环境变化等综合考虑,相机抉择,我们倾向于有必要提前发行专项债。而实际提前发行规模也需要要看各地地方政府的申请意愿和重大项目储备情况。从去年底的提前下发额度来看,各地差异较大。 二是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三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国常会重点对专项债的部署,目的主要在于稳基建投资,这是稳增长的“利器”。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表示,通过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升,经济企稳可期。去杠杆的大目标决定了长期的政策组合,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环境。现在已经实现了前两者,最后一项正在落实的路上,预期下一步有望下调MLF利率。[详情]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月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将大概率落地,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降息举措也存在空间。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实施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一方面,从国际和自身历史情况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降准还有空间和必要;另一方面,尽管用MLF等工具可以为银行补充流动性,但整体上MLF的成本偏高且只有部分银行才能获得,所以需要普遍降准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根据以往经验,国常会宣布降准不久之后这个政策就会变为现实,因此本月大概率会宣布降准,最快本月中下旬会落地。降准虽无悬念,但市场更关注的,还是央行是否会在9月降息。[详情]
原标题:李克强: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会议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议确定,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二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三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详情]
原标题:国务院常务会议: 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额度 未涉及“提前发行”的安排 9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政策随之适度加大,比如降准、增加技能培训资金、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等。国常会明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 此前盛传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比如今年增发部分专项债,目前来看是落空了。会议指出,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 这里的“规定”指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12月份授权国务院,可以在每年3月全国两会批准地方债限额前,提前下达下一年部分(60%比例内)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该授权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逆周期政策加码 会议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精准施策”的举措包括五方面内容,包括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减税降费、稳投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 在稳就业方面,要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 在稳物价方面,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还要落实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稳投资方面,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此外,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稳居前列。7月经济指标有所走弱,但综合前7个月数据来看,经济增速仍在6%-6.5%的区间范围内,总体运行平稳,符合预期。 7月CPI同比上涨2.8%,虽有所走高,而且近期猪肉等价格上涨,但多项平抑食品价格的举措在不断推出。在全球经济走弱、全球降息潮的背景下,我国核心物价(刨除食品和能源)走势平稳,为我国货币政策留出空间。不过,货币政策仍需在稳经济、稳汇率、抑制资产泡沫等方面做好平衡。 “反映出稳增长力度有所加大,下半年还会有降准的操作,无论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目前来看,总需求仍在走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预期在增强。下半年降准的部署,是符合市场预期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未涉及提前发行专项债 外界高度关注的地方专项债问题,在这次国常会上予以明确:提前下发部分2020年的新增额度,但并未提及在2019年年内发行使用。 东部某省财政厅债务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就是组织市县上报2020年专项债重点项目,梳理出那些重要的、急需资金的、符合规定的项目。 “今年申报项目的工作提前了,去年是12月份才组织申报,今年提前了3个月。”该负责人表示。 专项债为近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包括增加专项债规模、人大授权提前下达额度、允许部分作为项目资本金、允许跟进银行贷款等,都致力于发挥专项债稳基建的关键作用。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专项债的政策作用进一步放大,包括扩大使用范围、扩大资本金使用范围等。 会议确定,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 还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 会议提出,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 这些举措恰好能解决部分地方政府的担忧。西部某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允许专项债作为部分重点项目资本金的“新政”,下达到地方也就1个月的时间,很多专项债对应的项目在年初就确定了资本金来源,而且“新政”划定了严格范围,只允许少部分项目作为资本金,地方适用的项目比较有限。 “去年提前下达额度是在12月份,比较仓促,今年下达额度的时间可以更早。地方政府今年可以早做准备,包括项目储备、项目论证、申请发债等,等到明年年初就能将专项债较好地用起来。目前来看,并没有要在2019年年内提前发行2020年新增专项债的意思。”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由于今年地方债提前发行,截至8月底,今年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过2万亿,占全年额度的93%,即很多省份已经在8月之前完成了全年专项债的发行。由于政策层面不断吹风,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专项债的发行,8月专项债券发行的平均利率为3.34%,比一般债券发行利率还要低14个BP。 不过,随着专项债的提前发行,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地方政府将无新增专项债券入账,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受此影响。前7月,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为3.8%,增速有所走低,且低于全部投资增速(5.7%)。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情况来看,部分地方对于提前发行部分2020年专项债是有期待的,这样能缓解地方政府投资压力。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外界对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期待的。发改委投资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整体投资增速仍在合理范围内,地方专项债可作为政策储备工具。[详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精准施策加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带动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 会议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增强紧迫感,主动作为,把做好“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办好自己的事,用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工具,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梳理重点领域关键问题精准施策。 要多措并举稳就业,抓紧推进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和运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加高职、技校招生规模和技能培训资金规模。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要切实落实简政减税降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着眼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10月底前全部拨付到项目上,督促各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压实责任,增强做好“六稳”工作的合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为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议确定,一是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二是将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明确为符合上述重点投向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以省为单位,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可为20%左右。三是加强项目管理,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专项债额度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今冬明春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必须有收益,要优选经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