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央行吕罡:以创新与合作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品牌建设
央行吕罡:以创新与合作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品牌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副主任 吕罡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副主任吕罡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吕罡表示,打开品牌的钥匙在于创新。创新是提高附加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是品牌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忠诚度的核心,不仅仅给清算行业带来了新流程、新产品、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客户、新市场、新价值。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吕罡: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代表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参加今天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分享我的观察和体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对我们国家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殷切期许。我觉得,我们的金融品牌年会,正是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对金融品牌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努力。 品牌建设有很多题目要做,对于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而言,我们的品牌建设是什么?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担负的是银行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我们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基础设施。 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央行支付系统的品牌认知度比较低。基础的跨行清算服务,通过网银、手机支付等应用,一揽子提供给了用户。相信各位很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对比各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以及成本的差异。普通的社会公众对央行支付系统的接触或了解更少。另一方面,支付系统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的捕捉和理解,服务的提升和改进,都依赖于广大商业银行的反馈,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品牌推广,如果脱离了系统的参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针对上述特殊性,我认为加强系统的品牌建设,关键在于普惠、质量、合作和创新。 一是高质量。 要想赢得市场,核心是品牌有过硬的质量,我们的质量是提供安全、高效的跨行清算服务,不仅要满足现实的、已经提出的需求,还要满足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加强了业务的连续性,不断改进服务,推广跨行账户信息认证服务平台,通过“总对总”接入信息,提供给商业银行,一个方面增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更多地覆盖商业银行的需求和场景,以更高的质量提高参与度。 二是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树立普惠为民的形象。 去年开始制订新的收费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参与者支付结算的成本,我们也看到了,商业银行正在以高效的传导机制,让央行支付切实惠及到社会公众,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推动大额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从商业银行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拓展,我们也在研究开发低成本、简易版的金融方案,满足小微机构的金融需求。 三是以支付创新打开行业合作之门。 打开品牌的钥匙在哪?答案就在创新。创新是提高附加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是品牌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忠诚度的核心,不仅仅给清算行业带来了新流程、新产品、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客户、新市场、新价值。面对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清算总中心也推出了手机号码支付,实现了这一业务的快速发展。 那么,我们的手机号码支付是从今年的4月份在第一批金融机构试点上线,依托的是我们的网银系统,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家平时在转账过程中的“痛点”,避免输错,直接绑定,可以实现客户直接转账,输入号码,所谓的“从账户到账户”,实时到账,低成本、安全可靠。 除了支持转账以外,还要支持收费、缴费和红包等场景,这样的话,就比传统的转账功能更加的灵活和便捷。同时,我们通过这种系统改造,也大幅节约了参与者和商业银行内部系统的改造成本。手机号码支付的推出,也受到了广大商业银行的热列响应,半年多以来,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对于品牌推广的关键性作用。截至11月2日,手机号码支付在197家法人机构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改革,188家法人机构实现了面对客户的开放。到11月2日,客户的绑定数超过了500万,而且还在加速增长。仅上一周的绑定量就超过了100万。    从这一点来看,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通力合作,是对市场认可的见证。 今年,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为手机号码支付设置了“案例特别奖”,在此我也代表清算总中心衷心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的鼎立支持,感谢各位同行的积极推广,也向所有的获奖机构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践行央行清算总中心的使命,共同推动金融品牌的崛起。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7:39
北京大学孙祁祥:对于品牌建设 守正创新是关键
北京大学孙祁祥:对于品牌建设 守正创新是关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 孙祁祥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孙祁祥表示,对于品牌建设,守正创新是关键,创新必须守正,必须符合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行业、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挑战,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在保持定力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以下为演讲全文: 孙祁祥: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今天的金融品牌年会暨颁奖典礼。 近些年来,品牌建设、品牌项目、品牌战略、品牌文化等词汇,成为了社会上的热词,我去年参加品牌年会时也在演讲中提到,热词是文化现象,也是社会的某种热点的呈现。当我们社会在谈品牌,当品牌成为社会热词的时候,就是说这个社会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我们还是食不果腹的时候,会有闲工夫来谈论品牌吗?根本不可能,能吃饱肚、穿暖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所以人们不可能再去谈论品牌,这也就反映出我们讲的马斯洛理论,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的进步。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为学者,研究问题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东西?我自己有以下的几点认知。 第一,品牌的含义。 所谓品牌,一般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知名度高的东西或者牌子,并不一定是品牌。我专门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定义,百度百科说,品牌就是消费者对产品或者系列产品的认知度。 坦率地说,我不大认可这种说法。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通过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宣传商品介绍,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个牌子。但当我们知道这个牌子的时候,并不能就将其定义为“品牌”,这个品牌一定是有特定含义的。 我认为,品牌一定是“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高知名度、高美誉度”所有这些东西的综合,进而才能称之为品牌商品。 第二,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 我们讲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的价值越大,它的无形资产价值就越大。那么,这个品牌是怎么来的呢?不是企业自封的,一定是消费者用他们的忠诚度,对这个品牌、企业的忠诚度,铸造出来的。 我们知道,品牌企业一般都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以超强的市场辨识度,和消费者非常高的认可度,来使得品牌或者企业,或者产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溢价能力。 第三,谁也不能保证品牌是永恒的。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真的是延续发展了好多年。今年年初,我给两位日本学者的书撰写序言,这本书中分析了日本50个长久企业的案例,其中最“长寿”的企业,是建在1400多年前的株式会社。这些企业,它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在发展,但它一定就会永远存活下去吗?不一定。 麦肯锡在2001年做过一个调查,它调查1914年当时的百强企业,到2001年,近90年过去,只剩下了18家,包括柯达、通用、宝洁、杜邦等,这18家现在也有不在的了,柯达在几年前已经申请破产了。那说明什么呢?就是在企业的商业实践活动中,他们存活了,他们是品牌企业、是长寿企业,但“准生证”的颁发并不能豁免死亡。 上面我讲的是我们对品牌的认知,一般是从实物商品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今天是讲金融品牌,其实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它跟实物商品是有差别的。金融产品,包括期货、银行、保险等,从呈现的物理特征来看,同质性比较高。那么金融商品的品牌建设,又有什么特点呢?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要首先明白什么是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不管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当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我自己还是比较认可这样一种说法,简单地讲,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再复杂一点,金融就是资金跨期配置的一种行为。 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对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我觉得,不管时代背景如何变,金融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特性是不变的,那就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于资金跨期配置的行为和本质特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灵魂、血液,它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质量高,经济质量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牌品牌的建设,意义是重大的,提供引领作用、标杆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一,完善制度是根本。 现在我们有些人做企业急功近利,这就很难打造品牌。品牌是事业的根基,只有根基稳了,才可以不断发展;根基不稳,则永远不可能做成品牌。而品牌是企业的实力、魅力和活力的外在综合呈现,也是由企业的公司价值,领导人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创新机制等综合体系来为品牌提供持续源源不断的定力、动力和竞争力。 第二,诚信经营是基础。 我一直认为品牌的根基是商业信用,实物商品如此,以承诺为特征的商品就更是如此了。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就不会有商业品牌的建立。 如果说品牌的拥有者,缺乏诚信、缺失责任,那么对于品牌来说,可以说是万劫不复的,因为消费者不会再跟你玩儿了,市场不会跟你玩儿了,所以你不会再有品牌。 对于品牌建设,守正创新是关键,创新必须守正,必须符合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行业、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挑战,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在保持定力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文化建设是保障。 通常来说,呈现出来的物理特性,都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滋养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文化的积淀,才使得品牌的魅力能够历久弥香。 当然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抓不懈,不能时有时无,要和风细雨,不能狂风暴雨。我觉得这一点,在今后的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中间特别需要。 在金融领域,一个好的金融体系,一定包括好的公司、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以及好的消费者、好的监管、好的市场,这是要由所有金融领域里的从业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今天的金融品牌年会,想要去弘扬、去提倡的,实际上就是在做建设好的金融体系的一种努力,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要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金融杂志社,为这项工作所作出的努力。 我也要再次向我们今天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希望我们的这个活动能够长长久久的办下去。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7:33
潘光伟:打造金融品牌 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潘光伟:打造金融品牌 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 潘光伟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潘光伟表示,品牌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品牌的建设是有形的,也是有标准的。消费者选择金融服务,除了对金融服务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还有金融品牌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旦产生共鸣,就会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附加值,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潘光伟指出,对于金融机构本身来讲,企业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任何监管、管控的要求都无法替代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不仅传达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对员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防控金融风险的一种软约束。 以下为演讲全文: 潘光伟:尊敬的杨凯生行长、蒋万进社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媒体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很高兴来参加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举办的“2019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颁奖典礼。这次盛会不仅恰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又正值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做出全面部署。因此,显得格外有意义。在此,我向本次大赛的获奖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就金融品牌建设谈三点看法。 一、 金融品牌彰显金融业的内在价值 品牌是有价值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银行业是服务行业,要有“端盘子”的服务精神。能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能否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衡量银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的标准。”服务是金融业的核心价值,也是金融品牌建设的一个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完善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品牌也就无从立足。 金融服务更多是一种“虚拟产品”,和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服务更多的是来自体验,相比于其他有实体产品的企业而言,确实“好感比金钱更重要”。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是金融业金融品牌建设的重点。对于金融行业,好的口碑和品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能力以及负面口碑带来的风险和伤害,都是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服务和品牌是紧密结合的,品牌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所有品牌的表象都需要一定的内涵去支撑,从金融出版社举办的本届案例大赛中可以看到,得分较高的案例都是强调了其社会属性和服务特性,一是这些案例都紧紧围绕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三大任务和服务客户为核心;二是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三是都反映出了本机构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比如,建设银行的“劳动者港湾”,在整个品牌策划中看不到任何的产品,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服务和人性关怀贯彻始终。“劳动者港湾”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引领作用,而且也产生了强烈的外溢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它不仅成为建设银行的品牌,甚至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张名片。从这一点来看,金融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入挖掘金融企业本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差异化战略定位,目标市场,服务内容等,还需要善用各种渠道和媒体,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传播,打造银行“软实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二、新时期金融业要打造自身“软实力”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多样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将服务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角落,如同人的心脏将资金之“血液”输送到经济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组织,甚至每个细胞,牵动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等多条“神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所说,金融不是只为了赚钱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存在,金融可以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美好目标的最佳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争端加剧,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金融业在持续重视深化改革、创新产品发展、应用金融科技等自身发展的“硬实力”的同时,如何打造金融业的“软实力”,在冷冰冰的金融数字,诸如ROE、ROA、NPL之外,如何让社会认同一个更具温度,更有担当,更有责任的金融业,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比如,如何用好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协会近期开展了“百行进万企”活动,如何助力扶贫减困,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用金融这杯“甜水”润泽普罗大众?如何给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优质的金融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这些是金融业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同时也是金融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未来金融业在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的切入点。金融机构在注重保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努力树立行业品牌和社会形象。 三、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品牌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品牌的建设是有形的,也是有标准的。消费者选择金融服务,除了对金融服务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还有金融品牌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旦产生共鸣,就会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附加值,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本身来讲,企业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任何监管、管控的要求都无法替代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不仅传达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对员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防控金融风险的一种软约束。 在这方面,我分享一下中银协的做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中银协的“千佳百佳评估活动”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个金子招牌。从品牌建设标准来看,最新修订的《银行业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4.0版本)》,包括银行网点环境、网点设施、服务功能、员工管理、岗位规范、制度建设、服务文化、经营业绩、社会责任九个模块,各模块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每项指标都设有不同分值,共计1000分。连续14年在全国22万家营业网点中组织开展银行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评估活动,逐层推选出“五星级”“千佳”“百佳”网点,搭建起“金字塔式”银行营业网点规范服务标杆体系。在此基础上,去年我们又发布了《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关爱残障人士,从无障碍机动停车位、盲道、盲文及无障碍标识系统、应急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银行。    从文化传播上来看,金融需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与包容,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别关注低收入者、残障人士、特殊人群等弱势群体,从服务理念、产品、流程、设施等方面入手,让金融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回归本源初心,“飞入寻常百姓家”,已逐渐形成了银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文化,为推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中银协还举办“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百佳”评估活动,从社会责任管理、特殊贡献、助力改革、扶贫攻坚等多个维度,向社会展示银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传播平台作用,推动银行业整体在社会上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品牌建设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金融业各位同仁携手共进、集思广益,将行业价值、企业文化、发展理念、社会责任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去,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负责任的金融业社会形象,以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预祝本次颁奖典礼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6:42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出席2019中国金融品牌年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出席2019中国金融品牌年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 蒋万进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蒋万进出席并主持本次论坛。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杨行长、王理事长,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2019年中国金融品牌年会暨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其中“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表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极为重要。国务院批复将5月10日设立为首个“中国品牌日”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牌战略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5月10日,我们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启动了第一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活动。活动伊始,就得到了全国各金融机构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在各有关单位和专家评委们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金融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口碑。 今年的5月10日,我们启动了第二届大赛活动。本次大赛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金融》、《金融博览》和《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承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作为大赛的学术指导单位。大赛活动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艾加国际的大力支持。经过近4个月的案例征集,大赛组委会收到了130多家机构报送的260余个品牌案例。报名单位来自银行、保险、基金、金融基础设施、财务公司、信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各个领域,涵盖了国内金融业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各重要金融机构。和第一届大赛相比,本次大赛收集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各机构的参与度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本次大赛开展的人气投票活动中,短短10天的活动期内,投票数超过了46万票。由此可见,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活动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更加受到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现场在座的嘉宾都是中国金融业的同仁,金融业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应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去。只有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才能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 因此,本次大赛也设置了普惠金融和社会责任的相关奖项,希望能够宣传和推广各个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倡导大家不忘金融的初心,牢记金融的使命。 本次大赛收集的案例经过大赛专家评委会的初评、复评和终评,各获奖案例已经脱颖而出。今天,我们金融业的同仁们和品牌界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大赛各个奖项的诞生,分享对金融品牌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见解,交流金融业品牌工作的实践经验。相信这对于各金融机构在金融品牌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金融业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国金融业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很高兴能够举办这次活动。中国金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5月,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是金融领域专业权威的出版机构,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建社60多年来,我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扎根金融沃土、突出金融品牌、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坚持走金融专业特色的强社之路,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书刊,累计出版图书超过10000种。我社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是我国金融领域专业、权威的核心期刊,秉承政策性、时效性的办刊理念,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多多关注我社图书和期刊,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国金融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要感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的学术指导,感谢来自各金融行业协会、院校、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公正、公平、专业的评审,还要感谢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艾加国际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史建平先生致辞!大家欢迎![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5:43
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杨凯生表示,金融产品品牌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品的名称叫什么,某项业务宣传如何开展,甚至这个产品的代言人选哪一位明星,品牌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 杨凯生指出,金融产品的品牌,当然可以固化成一种外在的形象,比如说信用卡的卡面设计等,但更是一种无形的作风所在。比如说,一家金融机构,它的金融风格可能偏于稳健,也可能倾向于激进,但这种风格应该都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的。它的服务理念,可能是注重服务理念,也可能强调风险把控,但无论哪种理念,都应该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而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内部管理机制可能是趋于灵活的,也可能是更加突出规范性、更讲究各项程序的,特别是用人程序,更注意对各层级的决策,但不管如何,都应该是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的,有利于保持队伍稳定和良好操守。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杨凯生: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很高兴来参加这次会议,首先祝贺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的获奖者,祝贺你们取得的成功,也祝贺你们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市场认可,今天这个会议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顾名思义,就是讨论金融业的品牌建设,这个话题,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这句话现在似乎没什么人说了。这句话,原本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民营资本银行家们说的一句话,可以说,他们经历了金融业发展的跌宕起伏之后,得出的一点感悟。 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但我觉得细细琢磨下来,其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含着金融行业打造好品牌、赢得好名声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金融产品,往往容易想到它的功能如何,想到它的技术先进性怎样,想到它能带来多少盈利,或者如何去宣传推广一项新的产品,它的广告图案怎么设计,它的广告用语怎样去吸引人、打动人,等等。 我想这些固然都是对的,都是需要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费了半天劲推出一个产品后,不久市场上就有了类似产品甚至是功能更优、获客能力更强的产品出来,这里当然有金融类产品、服务类产品不容易得到专利保护,相互模仿、改造起来比较方便的原因,也有我们大家经营理念趋同、市场定位相近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恐怕还是我们对自身品牌的打造,思考还不够、下功夫还不深的原因。 我想,金融产品品牌,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品的名称叫什么,某项业务宣传如何开展,甚至这个产品的代言人选哪一位明星,我觉得,品牌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 金融产品的品牌,当然可以固化成一种外在的形象,比如说信用卡的卡面设计等,但更是一种无形的作风所在。比如说,我们一家金融机构,它的金融风格可能偏于稳健,也可能倾向于激进,但这种风格应该都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的。它的服务理念,可能是注重服务理念,也可能强调风险把控,但无论哪种理念,都应该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而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内部管理机制可能是趋于灵活的,也可能是更加突出规范性、更讲究各项程序的,特别是用人程序,更注意对各层级的决策,但不管如何,都应该是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的,有利于保持队伍稳定和良好操守。 凡此种种,我想,只要坚持久了,日积月累也就成为一个品牌。如果说一个具体的产品,模仿是简单的,那么这种文化、这种作风之间差异的消除,并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也不是三年五年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一个金融机构,如若真正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真正在意自身的形象打造,那就需要踏踏实实地下功夫,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然后再明确自己在金融市场要扮演什么角色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招牌。对我国金融史感兴趣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旧时候的“南三行”和“北四行”,都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几家银行,它们之间有竞争,但总的说来,在业务品牌打造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有的侧重振兴实业,有的侧重开展海外业务,有的更注重小客户业务,甚至以“一元开户”的做法赢得了自己的市场名声。这里,我当然不是说需要以行政的方式去人为划定不同银行的业务范围,而是说不同机构应该有自己的金融特色、行事风格,这些因素融合起来,日积月累、历久弥心,就会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谢谢大家,今天就讲这些。[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5:31
中财副校长史建平: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
中财副校长史建平: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史建平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出席并发表致辞。史建平表示,从深层次看,金融品牌建设不仅对企业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品牌离不开传播,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以商业或公益的方式,将金融知识化繁为简地讲给老百姓,这种普及金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他指出,品牌与金融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负责任的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传播,除了政府监管,也要自觉地接受消费者和公众的监督。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金融品牌要走出去,是提高国际化金融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跨国金融集团开展竞争合作的必然要求。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杨行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中国金融品牌年会如期开幕,在此我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两点感想和一点希望。 一、金融行业的品牌意识。我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多年,也有金融一线的工作经验,根据我的观察,金融品牌在过去很少有专门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国际同业,与我国金融机构的雄厚实力严重不符。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需要努力构建与我们金融业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品牌就是资产,我相信金融业有信心和能力经营好这份资产。 品牌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品牌作为一项敏感的外部指标,可以检验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质量,推动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新世纪以来,金融行业的品牌意识日渐增强,金融机构在品牌传播、用户体验、声誉管理、整合营销、企业文化等相关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这次案例大赛的参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建设工作打造了健康的企业形象,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在品牌建设上,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二、金融品牌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从深层次看,金融品牌建设不仅对企业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品牌离不开传播,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以商业或公益的方式,将金融知识化繁为简地讲给老百姓,这种普及金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不少金融风险的存在,相当程度上是有人利用了经验不足,我们有责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品牌与金融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负责任的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传播,除了政府监管,也要自觉地接受消费者和公众的监督。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金融品牌要走出去,是提高国际化金融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跨国金融集团开展竞争合作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经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三、对金融品牌案例大赛的几点期望。品牌案例大赛既是总结一年来金融机构在品牌建设上取得的成果,更是给未来工作的一份积淀。通过一年一年的大赛,这份积淀必然愈加厚重。这种边实践边总结的模式,必将提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希望继续深挖案例,这些案例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心血,限于篇幅,这次只是做了部分的展示,建议组织力量对现有的内容和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探讨,既有利于自身提升,也有利于行业的品牌建设。 希望继续推广案例,这些获奖案例,是优中选优的结果,对同行业有示范与榜样的作用,通过参与国内外的交流,发现差距与不足,取得质的提升。 希望继续深化研究,形成金融品牌研究成果,如指标性的数据发布平台等,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让金融品牌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相信通过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我们希望所有参与各方都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后,预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6日 15:17
中国金融品牌年会11月6日在京召开 杨凯生王忠民出席
中国金融品牌年会11月6日在京召开 杨凯生王忠民出席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将于11月6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全国社保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潘光伟等嘉宾出席。  附议活动日程: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05日 11:55
央行吕罡:以创新与合作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品牌建设
央行吕罡:以创新与合作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品牌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副主任 吕罡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副主任吕罡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吕罡表示,打开品牌的钥匙在于创新。创新是提高附加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是品牌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忠诚度的核心,不仅仅给清算行业带来了新流程、新产品、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客户、新市场、新价值。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吕罡: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代表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参加今天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分享我的观察和体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对我们国家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殷切期许。我觉得,我们的金融品牌年会,正是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对金融品牌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努力。 品牌建设有很多题目要做,对于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而言,我们的品牌建设是什么?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担负的是银行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我们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基础设施。 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央行支付系统的品牌认知度比较低。基础的跨行清算服务,通过网银、手机支付等应用,一揽子提供给了用户。相信各位很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对比各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以及成本的差异。普通的社会公众对央行支付系统的接触或了解更少。另一方面,支付系统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的捕捉和理解,服务的提升和改进,都依赖于广大商业银行的反馈,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品牌推广,如果脱离了系统的参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针对上述特殊性,我认为加强系统的品牌建设,关键在于普惠、质量、合作和创新。 一是高质量。 要想赢得市场,核心是品牌有过硬的质量,我们的质量是提供安全、高效的跨行清算服务,不仅要满足现实的、已经提出的需求,还要满足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加强了业务的连续性,不断改进服务,推广跨行账户信息认证服务平台,通过“总对总”接入信息,提供给商业银行,一个方面增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更多地覆盖商业银行的需求和场景,以更高的质量提高参与度。 二是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树立普惠为民的形象。 去年开始制订新的收费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参与者支付结算的成本,我们也看到了,商业银行正在以高效的传导机制,让央行支付切实惠及到社会公众,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推动大额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从商业银行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拓展,我们也在研究开发低成本、简易版的金融方案,满足小微机构的金融需求。 三是以支付创新打开行业合作之门。 打开品牌的钥匙在哪?答案就在创新。创新是提高附加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是品牌保持市场占有率和忠诚度的核心,不仅仅给清算行业带来了新流程、新产品、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客户、新市场、新价值。面对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清算总中心也推出了手机号码支付,实现了这一业务的快速发展。 那么,我们的手机号码支付是从今年的4月份在第一批金融机构试点上线,依托的是我们的网银系统,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家平时在转账过程中的“痛点”,避免输错,直接绑定,可以实现客户直接转账,输入号码,所谓的“从账户到账户”,实时到账,低成本、安全可靠。 除了支持转账以外,还要支持收费、缴费和红包等场景,这样的话,就比传统的转账功能更加的灵活和便捷。同时,我们通过这种系统改造,也大幅节约了参与者和商业银行内部系统的改造成本。手机号码支付的推出,也受到了广大商业银行的热列响应,半年多以来,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对于品牌推广的关键性作用。截至11月2日,手机号码支付在197家法人机构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改革,188家法人机构实现了面对客户的开放。到11月2日,客户的绑定数超过了500万,而且还在加速增长。仅上一周的绑定量就超过了100万。    从这一点来看,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通力合作,是对市场认可的见证。 今年,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为手机号码支付设置了“案例特别奖”,在此我也代表清算总中心衷心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的鼎立支持,感谢各位同行的积极推广,也向所有的获奖机构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坚守“支付为民”的初心,践行央行清算总中心的使命,共同推动金融品牌的崛起。谢谢大家![详情]

北京大学孙祁祥:对于品牌建设 守正创新是关键
北京大学孙祁祥:对于品牌建设 守正创新是关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 孙祁祥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孙祁祥表示,对于品牌建设,守正创新是关键,创新必须守正,必须符合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行业、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挑战,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在保持定力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以下为演讲全文: 孙祁祥: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今天的金融品牌年会暨颁奖典礼。 近些年来,品牌建设、品牌项目、品牌战略、品牌文化等词汇,成为了社会上的热词,我去年参加品牌年会时也在演讲中提到,热词是文化现象,也是社会的某种热点的呈现。当我们社会在谈品牌,当品牌成为社会热词的时候,就是说这个社会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我们还是食不果腹的时候,会有闲工夫来谈论品牌吗?根本不可能,能吃饱肚、穿暖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所以人们不可能再去谈论品牌,这也就反映出我们讲的马斯洛理论,它反映了一种社会的进步。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为学者,研究问题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东西?我自己有以下的几点认知。 第一,品牌的含义。 所谓品牌,一般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知名度高的东西或者牌子,并不一定是品牌。我专门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定义,百度百科说,品牌就是消费者对产品或者系列产品的认知度。 坦率地说,我不大认可这种说法。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通过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宣传商品介绍,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个牌子。但当我们知道这个牌子的时候,并不能就将其定义为“品牌”,这个品牌一定是有特定含义的。 我认为,品牌一定是“高品质、高品格、高品位、高知名度、高美誉度”所有这些东西的综合,进而才能称之为品牌商品。 第二,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 我们讲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的价值越大,它的无形资产价值就越大。那么,这个品牌是怎么来的呢?不是企业自封的,一定是消费者用他们的忠诚度,对这个品牌、企业的忠诚度,铸造出来的。 我们知道,品牌企业一般都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以超强的市场辨识度,和消费者非常高的认可度,来使得品牌或者企业,或者产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溢价能力。 第三,谁也不能保证品牌是永恒的。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真的是延续发展了好多年。今年年初,我给两位日本学者的书撰写序言,这本书中分析了日本50个长久企业的案例,其中最“长寿”的企业,是建在1400多年前的株式会社。这些企业,它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在发展,但它一定就会永远存活下去吗?不一定。 麦肯锡在2001年做过一个调查,它调查1914年当时的百强企业,到2001年,近90年过去,只剩下了18家,包括柯达、通用、宝洁、杜邦等,这18家现在也有不在的了,柯达在几年前已经申请破产了。那说明什么呢?就是在企业的商业实践活动中,他们存活了,他们是品牌企业、是长寿企业,但“准生证”的颁发并不能豁免死亡。 上面我讲的是我们对品牌的认知,一般是从实物商品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今天是讲金融品牌,其实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它跟实物商品是有差别的。金融产品,包括期货、银行、保险等,从呈现的物理特征来看,同质性比较高。那么金融商品的品牌建设,又有什么特点呢?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要首先明白什么是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不管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当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我自己还是比较认可这样一种说法,简单地讲,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再复杂一点,金融就是资金跨期配置的一种行为。 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对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我觉得,不管时代背景如何变,金融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特性是不变的,那就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于资金跨期配置的行为和本质特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灵魂、血液,它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质量高,经济质量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牌品牌的建设,意义是重大的,提供引领作用、标杆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一,完善制度是根本。 现在我们有些人做企业急功近利,这就很难打造品牌。品牌是事业的根基,只有根基稳了,才可以不断发展;根基不稳,则永远不可能做成品牌。而品牌是企业的实力、魅力和活力的外在综合呈现,也是由企业的公司价值,领导人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创新机制等综合体系来为品牌提供持续源源不断的定力、动力和竞争力。 第二,诚信经营是基础。 我一直认为品牌的根基是商业信用,实物商品如此,以承诺为特征的商品就更是如此了。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就不会有商业品牌的建立。 如果说品牌的拥有者,缺乏诚信、缺失责任,那么对于品牌来说,可以说是万劫不复的,因为消费者不会再跟你玩儿了,市场不会跟你玩儿了,所以你不会再有品牌。 对于品牌建设,守正创新是关键,创新必须守正,必须符合发展规律。我们一定要清晰地认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行业、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挑战,要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在保持定力的前提下,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文化建设是保障。 通常来说,呈现出来的物理特性,都是有其独特的文化滋养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文化的积淀,才使得品牌的魅力能够历久弥香。 当然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抓不懈,不能时有时无,要和风细雨,不能狂风暴雨。我觉得这一点,在今后的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中间特别需要。 在金融领域,一个好的金融体系,一定包括好的公司、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以及好的消费者、好的监管、好的市场,这是要由所有金融领域里的从业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今天的金融品牌年会,想要去弘扬、去提倡的,实际上就是在做建设好的金融体系的一种努力,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要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金融杂志社,为这项工作所作出的努力。 我也要再次向我们今天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希望我们的这个活动能够长长久久的办下去。 谢谢大家![详情]

潘光伟:打造金融品牌 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潘光伟:打造金融品牌 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 潘光伟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潘光伟表示,品牌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品牌的建设是有形的,也是有标准的。消费者选择金融服务,除了对金融服务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还有金融品牌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旦产生共鸣,就会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附加值,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潘光伟指出,对于金融机构本身来讲,企业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任何监管、管控的要求都无法替代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不仅传达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对员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防控金融风险的一种软约束。 以下为演讲全文: 潘光伟:尊敬的杨凯生行长、蒋万进社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媒体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很高兴来参加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举办的“2019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颁奖典礼。这次盛会不仅恰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又正值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做出全面部署。因此,显得格外有意义。在此,我向本次大赛的获奖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就金融品牌建设谈三点看法。 一、 金融品牌彰显金融业的内在价值 品牌是有价值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银行业是服务行业,要有“端盘子”的服务精神。能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能否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衡量银行改革成果的最重要的标准。”服务是金融业的核心价值,也是金融品牌建设的一个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完善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品牌也就无从立足。 金融服务更多是一种“虚拟产品”,和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服务更多的是来自体验,相比于其他有实体产品的企业而言,确实“好感比金钱更重要”。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是金融业金融品牌建设的重点。对于金融行业,好的口碑和品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能力以及负面口碑带来的风险和伤害,都是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服务和品牌是紧密结合的,品牌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所有品牌的表象都需要一定的内涵去支撑,从金融出版社举办的本届案例大赛中可以看到,得分较高的案例都是强调了其社会属性和服务特性,一是这些案例都紧紧围绕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三大任务和服务客户为核心;二是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三是都反映出了本机构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比如,建设银行的“劳动者港湾”,在整个品牌策划中看不到任何的产品,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服务和人性关怀贯彻始终。“劳动者港湾”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引领作用,而且也产生了强烈的外溢效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它不仅成为建设银行的品牌,甚至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张名片。从这一点来看,金融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入挖掘金融企业本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差异化战略定位,目标市场,服务内容等,还需要善用各种渠道和媒体,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传播,打造银行“软实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二、新时期金融业要打造自身“软实力”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多样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将服务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角落,如同人的心脏将资金之“血液”输送到经济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组织,甚至每个细胞,牵动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等多条“神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所说,金融不是只为了赚钱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存在,金融可以成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美好目标的最佳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争端加剧,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金融业在持续重视深化改革、创新产品发展、应用金融科技等自身发展的“硬实力”的同时,如何打造金融业的“软实力”,在冷冰冰的金融数字,诸如ROE、ROA、NPL之外,如何让社会认同一个更具温度,更有担当,更有责任的金融业,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比如,如何用好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协会近期开展了“百行进万企”活动,如何助力扶贫减困,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用金融这杯“甜水”润泽普罗大众?如何给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优质的金融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这些是金融业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同时也是金融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未来金融业在社会治理中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的切入点。金融机构在注重保持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努力树立行业品牌和社会形象。 三、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塑造金融业的标准和文化 品牌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品牌的建设是有形的,也是有标准的。消费者选择金融服务,除了对金融服务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还有金融品牌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品牌文化与消费者内心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一旦产生共鸣,就会形成一种无形而强大的附加值,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本身来讲,企业文化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任何监管、管控的要求都无法替代本身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它不仅传达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对员工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是防控金融风险的一种软约束。 在这方面,我分享一下中银协的做法。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中银协的“千佳百佳评估活动”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个金子招牌。从品牌建设标准来看,最新修订的《银行业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4.0版本)》,包括银行网点环境、网点设施、服务功能、员工管理、岗位规范、制度建设、服务文化、经营业绩、社会责任九个模块,各模块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每项指标都设有不同分值,共计1000分。连续14年在全国22万家营业网点中组织开展银行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评估活动,逐层推选出“五星级”“千佳”“百佳”网点,搭建起“金字塔式”银行营业网点规范服务标杆体系。在此基础上,去年我们又发布了《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关爱残障人士,从无障碍机动停车位、盲道、盲文及无障碍标识系统、应急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银行。    从文化传播上来看,金融需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与包容,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多元化和包容性,特别关注低收入者、残障人士、特殊人群等弱势群体,从服务理念、产品、流程、设施等方面入手,让金融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回归本源初心,“飞入寻常百姓家”,已逐渐形成了银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文化,为推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中银协还举办“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百佳”评估活动,从社会责任管理、特殊贡献、助力改革、扶贫攻坚等多个维度,向社会展示银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传播平台作用,推动银行业整体在社会上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品牌建设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金融业各位同仁携手共进、集思广益,将行业价值、企业文化、发展理念、社会责任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去,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负责任的金融业社会形象,以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预祝本次颁奖典礼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出席2019中国金融品牌年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蒋万进出席2019中国金融品牌年会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 蒋万进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蒋万进出席并主持本次论坛。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杨行长、王理事长,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2019年中国金融品牌年会暨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其中“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表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品牌极为重要。国务院批复将5月10日设立为首个“中国品牌日”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牌战略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5月10日,我们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启动了第一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活动。活动伊始,就得到了全国各金融机构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在各有关单位和专家评委们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金融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口碑。 今年的5月10日,我们启动了第二届大赛活动。本次大赛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金融》、《金融博览》和《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承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作为大赛的学术指导单位。大赛活动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艾加国际的大力支持。经过近4个月的案例征集,大赛组委会收到了130多家机构报送的260余个品牌案例。报名单位来自银行、保险、基金、金融基础设施、财务公司、信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各个领域,涵盖了国内金融业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各重要金融机构。和第一届大赛相比,本次大赛收集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各机构的参与度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本次大赛开展的人气投票活动中,短短10天的活动期内,投票数超过了46万票。由此可见,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活动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更加受到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现场在座的嘉宾都是中国金融业的同仁,金融业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应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去。只有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才能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 因此,本次大赛也设置了普惠金融和社会责任的相关奖项,希望能够宣传和推广各个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倡导大家不忘金融的初心,牢记金融的使命。 本次大赛收集的案例经过大赛专家评委会的初评、复评和终评,各获奖案例已经脱颖而出。今天,我们金融业的同仁们和品牌界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大赛各个奖项的诞生,分享对金融品牌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见解,交流金融业品牌工作的实践经验。相信这对于各金融机构在金融品牌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金融业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国金融业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很高兴能够举办这次活动。中国金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5月,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是金融领域专业权威的出版机构,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建社60多年来,我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扎根金融沃土、突出金融品牌、出版精品书刊”的办社理念,坚持走金融专业特色的强社之路,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书刊,累计出版图书超过10000种。我社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是我国金融领域专业、权威的核心期刊,秉承政策性、时效性的办刊理念,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多多关注我社图书和期刊,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国金融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要感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的学术指导,感谢来自各金融行业协会、院校、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公正、公平、专业的评审,还要感谢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艾加国际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史建平先生致辞!大家欢迎![详情]

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杨凯生表示,金融产品品牌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品的名称叫什么,某项业务宣传如何开展,甚至这个产品的代言人选哪一位明星,品牌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 杨凯生指出,金融产品的品牌,当然可以固化成一种外在的形象,比如说信用卡的卡面设计等,但更是一种无形的作风所在。比如说,一家金融机构,它的金融风格可能偏于稳健,也可能倾向于激进,但这种风格应该都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的。它的服务理念,可能是注重服务理念,也可能强调风险把控,但无论哪种理念,都应该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而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内部管理机制可能是趋于灵活的,也可能是更加突出规范性、更讲究各项程序的,特别是用人程序,更注意对各层级的决策,但不管如何,都应该是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的,有利于保持队伍稳定和良好操守。 以下为演讲全文: 杨凯生: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很高兴来参加这次会议,首先祝贺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的获奖者,祝贺你们取得的成功,也祝贺你们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市场认可,今天这个会议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顾名思义,就是讨论金融业的品牌建设,这个话题,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这句话现在似乎没什么人说了。这句话,原本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民营资本银行家们说的一句话,可以说,他们经历了金融业发展的跌宕起伏之后,得出的一点感悟。 这句话,看上去很简单,但我觉得细细琢磨下来,其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含着金融行业打造好品牌、赢得好名声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一讲到金融产品,往往容易想到它的功能如何,想到它的技术先进性怎样,想到它能带来多少盈利,或者如何去宣传推广一项新的产品,它的广告图案怎么设计,它的广告用语怎样去吸引人、打动人,等等。 我想这些固然都是对的,都是需要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费了半天劲推出一个产品后,不久市场上就有了类似产品甚至是功能更优、获客能力更强的产品出来,这里当然有金融类产品、服务类产品不容易得到专利保护,相互模仿、改造起来比较方便的原因,也有我们大家经营理念趋同、市场定位相近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恐怕还是我们对自身品牌的打造,思考还不够、下功夫还不深的原因。 我想,金融产品品牌,绝对不仅仅是某个产品的名称叫什么,某项业务宣传如何开展,甚至这个产品的代言人选哪一位明星,我觉得,品牌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 金融产品的品牌,当然可以固化成一种外在的形象,比如说信用卡的卡面设计等,但更是一种无形的作风所在。比如说,我们一家金融机构,它的金融风格可能偏于稳健,也可能倾向于激进,但这种风格应该都是一以贯之的,而不是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的。它的服务理念,可能是注重服务理念,也可能强调风险把控,但无论哪种理念,都应该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而不是冷冰冰的。它的内部管理机制可能是趋于灵活的,也可能是更加突出规范性、更讲究各项程序的,特别是用人程序,更注意对各层级的决策,但不管如何,都应该是有助于强化内部管理的,有利于保持队伍稳定和良好操守。 凡此种种,我想,只要坚持久了,日积月累也就成为一个品牌。如果说一个具体的产品,模仿是简单的,那么这种文化、这种作风之间差异的消除,并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也不是三年五年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一个金融机构,如若真正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真正在意自身的形象打造,那就需要踏踏实实地下功夫,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然后再明确自己在金融市场要扮演什么角色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招牌。对我国金融史感兴趣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旧时候的“南三行”和“北四行”,都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几家银行,它们之间有竞争,但总的说来,在业务品牌打造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有的侧重振兴实业,有的侧重开展海外业务,有的更注重小客户业务,甚至以“一元开户”的做法赢得了自己的市场名声。这里,我当然不是说需要以行政的方式去人为划定不同银行的业务范围,而是说不同机构应该有自己的金融特色、行事风格,这些因素融合起来,日积月累、历久弥心,就会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谢谢大家,今天就讲这些。[详情]

中财副校长史建平: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
中财副校长史建平: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史建平 新浪财经讯 11月6日消息,中国金融品牌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出席并发表致辞。史建平表示,从深层次看,金融品牌建设不仅对企业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品牌离不开传播,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以商业或公益的方式,将金融知识化繁为简地讲给老百姓,这种普及金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他指出,品牌与金融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负责任的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传播,除了政府监管,也要自觉地接受消费者和公众的监督。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金融品牌要走出去,是提高国际化金融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跨国金融集团开展竞争合作的必然要求。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杨行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中国金融品牌年会如期开幕,在此我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两点感想和一点希望。 一、金融行业的品牌意识。我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多年,也有金融一线的工作经验,根据我的观察,金融品牌在过去很少有专门的研究,长期滞后于国际同业,与我国金融机构的雄厚实力严重不符。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需要努力构建与我们金融业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品牌就是资产,我相信金融业有信心和能力经营好这份资产。 品牌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品牌作为一项敏感的外部指标,可以检验企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质量,推动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新世纪以来,金融行业的品牌意识日渐增强,金融机构在品牌传播、用户体验、声誉管理、整合营销、企业文化等相关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这次案例大赛的参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建设工作打造了健康的企业形象,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在品牌建设上,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二、金融品牌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从深层次看,金融品牌建设不仅对企业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品牌离不开传播,金融品牌传播是机构与社会的对话,以商业或公益的方式,将金融知识化繁为简地讲给老百姓,这种普及金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不少金融风险的存在,相当程度上是有人利用了经验不足,我们有责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品牌与金融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负责任的企业要做负责任的传播,除了政府监管,也要自觉地接受消费者和公众的监督。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金融品牌要走出去,是提高国际化金融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跨国金融集团开展竞争合作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经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三、对金融品牌案例大赛的几点期望。品牌案例大赛既是总结一年来金融机构在品牌建设上取得的成果,更是给未来工作的一份积淀。通过一年一年的大赛,这份积淀必然愈加厚重。这种边实践边总结的模式,必将提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希望继续深挖案例,这些案例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心血,限于篇幅,这次只是做了部分的展示,建议组织力量对现有的内容和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探讨,既有利于自身提升,也有利于行业的品牌建设。 希望继续推广案例,这些获奖案例,是优中选优的结果,对同行业有示范与榜样的作用,通过参与国内外的交流,发现差距与不足,取得质的提升。 希望继续深化研究,形成金融品牌研究成果,如指标性的数据发布平台等,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让金融品牌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相信通过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我们希望所有参与各方都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后,预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金融品牌年会11月6日在京召开 杨凯生王忠民出席
中国金融品牌年会11月6日在京召开 杨凯生王忠民出席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将于11月6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全国社保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潘光伟等嘉宾出席。  附议活动日程: [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论坛信息

论坛时间:2019年11月6日 14:00-17:35
论坛地点:希尔顿逸林酒店·北京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金融》《金融博览》《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学术支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
协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AGE艾加国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