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数据及解读

中国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元
中国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0
统计局: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统计局: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34
统计局:2018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预期目标完成
统计局:2018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预期目标完成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2
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 比上年增长5.9%
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 比上年增长5.9%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2
2018年居民人均收入28228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6.5%
2018年居民人均收入28228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6.5%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1
2018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0%
2018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0%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1
2018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高于预期
2018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高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1
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 比上年增9%
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 比上年增9%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5
2018年12月能源生产增长较快 原油生产速度由负转正
2018年12月能源生产增长较快 原油生产速度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4
201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
2018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03
统计局:2018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出生率为10.94%
统计局:2018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出生率为10.94%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21日  10:27
杨东宁:消费者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市场治理
杨东宁:消费者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市场治理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21日  21:48
陈玉宇: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对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
陈玉宇: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对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21日  21:44

金融数据及解读

201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17万亿 比2017年增2.64万亿
201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17万亿 比2017年增2.64万亿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15日  09:49
2018减税降费规模1.3万亿 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
2018减税降费规模1.3万亿 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

新浪财经|2019年01月15日  10:19

进出口数据及解读

2018年我国贸易顺差2.33万亿元 收窄18.3%
2018年我国贸易顺差2.33万亿元 收窄18.3%

海关总署网站|2019年01月14日  10:05
2018全年贸易顺差按美元计3518亿美元 进口同增15.8%
2018全年贸易顺差按美元计3518亿美元 进口同增15.8%

海关总署网站|2019年01月14日  10:09
2018年中国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 达4.62万亿美元
2018年中国外贸总额创历史新高 达4.62万亿美元

海关总署网站|2019年01月14日  10:06
海关总署:中美贸易顺差扩大 是双边经济互补性体现
海关总署:中美贸易顺差扩大 是双边经济互补性体现

海关总署网站|2019年01月14日  11:20
2018年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
2018年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

海关总署网站|2019年01月14日  10:46

CPI&PPI数据及解读

统计局:2018全年CPI上涨2.1% 四年来首破2%
统计局:2018全年CPI上涨2.1% 四年来首破2%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10日  09:35
四年CPI首超过2% 专家称有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四年CPI首超过2% 专家称有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第一财经|2019年01月10日  11:15
统计局:2018年全年PPI比上年上涨3.5%
统计局:2018年全年PPI比上年上涨3.5%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01月10日  09:30
中原银行首席王军:PPI下行趋势明显 降息应提上日程
中原银行首席王军:PPI下行趋势明显 降息应提上日程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1月11日  05:42
消费降级了吗?商务部:9%增量比10年前20%增量还要大
消费降级了吗?商务部:9%增量比10年前20%增量还要大

  去年消费是否存在降级?商务部:9%的社零总额增量比10年前20%的增量还要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怀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敢参加聚会、不敢找男女朋友,甚至不敢生孩子。围绕消费降级的话题从去年开始一直处于发酵的状态。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年消费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自2004年以来最低值,再次引发对消费降级的讨论。 1月24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2018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创新,消费升级势头不减,消费贡献进一步增强。 这也是自去年以来,商务部再次就消费是否存在降级给出正面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消费数据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二是社零总额增速自2004年以来首次跌入个位数增长区间。这“一高一低”背后,反映出我国消费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 高峰介绍,2018年我国消费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文娱消费提质扩容。服务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  高峰表示,以北京市为例,全市服务性消费同比增长11.8%,对市场总消费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2.6%。全国实现餐饮收入42716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6个百分点。全国电影总票房609.8亿元,同比增长9.1%,旅游消费持续旺盛,预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人次,收入超过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0.8%和12.3%。 谈及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高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统计方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反映的是商品消费的情况。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比如全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速都超过10%。电影票房的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增速将近10%。这些都没有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中。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增速必然会出现调整,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从消费阶段看,过去是解决温饱的消费,很多消费产品从无到有,比如家电、汽车等。当前,这些产品的拥有率已经较高,过去消费增长快的领域增速自然会逐渐放缓,消费升级又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整体消费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刘学智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降级只有在收入水平持续下降时才会发生。而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看,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9%的社零增速并不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5311亿元,增长5.7%。  高峰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我国消费市场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这一变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消费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9%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而且是在30多万亿的高基数之上取得的,按照现在这个速度,一年(9%)的增量要比10年前增长20%的增量还要大。”高峰说。 此外,根据商务部统计,去年全年,我国网上零售比重不断扩大,实体零售保持回暖态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8.4%,较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实体零售业积极利用新技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中,便利店、超市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9%和4.9%,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5和1个百分点。 而商品消费提档升级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等销售强劲。据商务部数据,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和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3.9和3.2个百分点。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娱乐类商品销售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2.3和2.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1月24日 22:36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新京报快讯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有所提高。 一、 我国仍处于人口总量平稳增长期 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万人,比2017年末净增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比2017年微增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比2017年下降1.4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3‰,略升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下降1.51个千分点。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200万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18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7年减少700余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500余万人。二是生育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全面两孩”政策在2016年、2017年集中释放,2018年政策集中释放效应弱化,二孩生育趋于平稳,受此影响,2018年二孩生育率下降,使整体生育水平略低于上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育龄妇女规模仍然庞大,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接近1亿人,按当前育龄妇女数量、结构和生育水平测算,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会继续减少,但仍将明显多于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总量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二、“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有大幅提高。虽然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看,仍高于“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水平;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数和比重也明显高于一孩。“全面两孩”政策对促进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继续提高 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主要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迁移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影响城镇化率提高0.42、0.25和0.39个百分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减少450万人和378万人。进城落户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四、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潜力很大 2018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占6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与2017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期,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过去一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就业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进而通过优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作用,潜力很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人口问题,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实施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优化和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和素质,不断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1月23日 12:44
统计局: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国家统计局网站 | 2019年01月23日 12:09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关停361家企业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关停361家企业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年关停搬迁361家法人单位 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 1月23日上午,北京市统计局消息,201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GDP过三万亿的中国城市,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 近日地方陆续公布省市年度经济数据,其中1月22日公布数据的安徽省,也是GDP总量在2018年首次过3万亿,安徽全省生产总值300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2%。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还提到,2018年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1%;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6微克/立方米,下降25%。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北京市统计局报告还提到,北京疏控并举,“减量”优化发展空间。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同时,北京全年新设科技服务业和文体娱乐业企业88716家,合计占全市新设企业的48.4%。 在调结构方面,北京市统计局称,全市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16.1%,提高0.1个百分点(二者有交叉)。从需求结构看,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为53.8%,对市场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8成以上;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2%和7.7%。 在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1月23日 11:13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18年北京市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四个中心” 建设,目前进展如何?据统计部门介绍,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看,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2018年1-10月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10.2%,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 其中,中关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2018年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7.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从文化中心建设看,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1-11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9250.1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占比一半的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3%和19.7%。[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1月23日 11:09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 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 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财政收入符合预期,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1月23日,财政部发布2018年财政收支数据。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财政收入运行符合预期。2018年全年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超收175亿元;6.2%的增速比年初预算高0.1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像国内增值税2018年增长了9.1%。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情况下,财政收入能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运行。2018年PPI全年上涨3.5%,助推了以现价计算财政收入的增长。减税降费等政策的落实,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个税减税、对小微企业减税等,年内主体税种增速有所放缓。 财政支出方面,2018年保持着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财政支出进度分别达到24.3%、 53.2%、77.8%,各个节点都超过了历年最快进度。 具体来看,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推动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6.1万亿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力保障等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1月23日 11:00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寻底之年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1月23日 10:25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8%。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26.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5%;15-59岁常住人口1562.8万人,占72.6%;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64.8万人,占16.9%。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63.4万人,乡村人口290.8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1月23日 10:20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比上年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庞江倩表示,这一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据介绍,2018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1月23日 10:12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 下降20.4%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 下降20.4%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4%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记者注意到,房地产相关数据大多呈下降态势,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2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33.6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26.8万平方米,下降14%。 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049.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另外,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1月23日 10:01
消费降级了吗?商务部:9%增量比10年前20%增量还要大
消费降级了吗?商务部:9%增量比10年前20%增量还要大

  去年消费是否存在降级?商务部:9%的社零总额增量比10年前20%的增量还要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怀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敢参加聚会、不敢找男女朋友,甚至不敢生孩子。围绕消费降级的话题从去年开始一直处于发酵的状态。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年消费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自2004年以来最低值,再次引发对消费降级的讨论。 1月24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2018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创新,消费升级势头不减,消费贡献进一步增强。 这也是自去年以来,商务部再次就消费是否存在降级给出正面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消费数据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新高;二是社零总额增速自2004年以来首次跌入个位数增长区间。这“一高一低”背后,反映出我国消费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 高峰介绍,2018年我国消费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文娱消费提质扩容。服务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服务消费发展迅速。  高峰表示,以北京市为例,全市服务性消费同比增长11.8%,对市场总消费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2.6%。全国实现餐饮收入42716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6个百分点。全国电影总票房609.8亿元,同比增长9.1%,旅游消费持续旺盛,预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人次,收入超过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0.8%和12.3%。 谈及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高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统计方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反映的是商品消费的情况。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比如全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速都超过10%。电影票房的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增速将近10%。这些都没有纳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中。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增速必然会出现调整,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从消费阶段看,过去是解决温饱的消费,很多消费产品从无到有,比如家电、汽车等。当前,这些产品的拥有率已经较高,过去消费增长快的领域增速自然会逐渐放缓,消费升级又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整体消费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刘学智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降级只有在收入水平持续下降时才会发生。而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看,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9%的社零增速并不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5311亿元,增长5.7%。  高峰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我国消费市场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这一变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消费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9%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而且是在30多万亿的高基数之上取得的,按照现在这个速度,一年(9%)的增量要比10年前增长20%的增量还要大。”高峰说。 此外,根据商务部统计,去年全年,我国网上零售比重不断扩大,实体零售保持回暖态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8.4%,较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实体零售业积极利用新技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中,便利店、超市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9%和4.9%,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5和1个百分点。 而商品消费提档升级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等销售强劲。据商务部数据,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和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3.9和3.2个百分点。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中,通讯器材类和文化娱乐类商品销售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2.3和2.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  [详情]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去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 新京报快讯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有所提高。 一、 我国仍处于人口总量平稳增长期 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万人,比2017年末净增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比2017年微增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比2017年下降1.4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3‰,略升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下降1.51个千分点。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200万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18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7年减少700余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500余万人。二是生育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全面两孩”政策在2016年、2017年集中释放,2018年政策集中释放效应弱化,二孩生育趋于平稳,受此影响,2018年二孩生育率下降,使整体生育水平略低于上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育龄妇女规模仍然庞大,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接近1亿人,按当前育龄妇女数量、结构和生育水平测算,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会继续减少,但仍将明显多于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总量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二、“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有大幅提高。虽然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看,仍高于“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水平;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数和比重也明显高于一孩。“全面两孩”政策对促进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继续提高 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主要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迁移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影响城镇化率提高0.42、0.25和0.39个百分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减少450万人和378万人。进城落户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四、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潜力很大 2018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占6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与2017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期,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过去一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就业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进而通过优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作用,潜力很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人口问题,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实施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优化和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和素质,不断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详情]

统计局: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统计局: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有所提高。 一、 我国仍处于人口总量平稳增长期 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万人,比2017年末净增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比2017年微增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比2017年下降1.4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3‰,略升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下降1.51个千分点。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200万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18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7年减少700余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500余万人。二是生育水平比上年略有下降。“全面两孩”政策在2016年、2017年集中释放,2018年政策集中释放效应弱化,二孩生育趋于平稳,受此影响,2018年二孩生育率下降,使整体生育水平略低于上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育龄妇女规模仍然庞大,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接近1亿人,按当前育龄妇女数量、结构和生育水平测算,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会继续减少,但仍将明显多于死亡人口数量,人口总量仍然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二、“全面两孩”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有大幅提高。虽然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看,仍高于“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水平;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数和比重也明显高于一孩。“全面两孩”政策对促进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继续提高 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主要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迁移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影响城镇化率提高0.42、0.25和0.39个百分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比上年末减少450万人和378万人。进城落户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四、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潜力很大 2018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860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占6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与2017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59万人,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重大转折期,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过去一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就业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进而通过优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作用,潜力很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人口问题,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实施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优化和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和素质,不断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详情]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关停361家企业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关停361家企业

  北京成全国第二个GDP过3万亿城市 2018年关停搬迁361家法人单位 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 1月23日上午,北京市统计局消息,2018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GDP过三万亿的中国城市,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 近日地方陆续公布省市年度经济数据,其中1月22日公布数据的安徽省,也是GDP总量在2018年首次过3万亿,安徽全省生产总值300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2%。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还提到,2018年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1%;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6微克/立方米,下降25%。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北京市统计局报告还提到,北京疏控并举,“减量”优化发展空间。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同时,北京全年新设科技服务业和文体娱乐业企业88716家,合计占全市新设企业的48.4%。 在调结构方面,北京市统计局称,全市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16.1%,提高0.1个百分点(二者有交叉)。从需求结构看,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为53.8%,对市场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8成以上;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2%和7.7%。 在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详情]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2018年北京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首位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18年北京市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四个中心” 建设,目前进展如何?据统计部门介绍,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看,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比重保持在2成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2018年1-10月有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为10.2%,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 其中,中关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2018年1-11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7.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从文化中心建设看,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1-11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9250.1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占比一半的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3%和19.7%。[详情]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 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 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主体税种增势良好 财政收入符合预期,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1月23日,财政部发布2018年财政收支数据。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财政收入运行符合预期。2018年全年财政收入超18万亿元,超收175亿元;6.2%的增速比年初预算高0.1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像国内增值税2018年增长了9.1%。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情况下,财政收入能完成年初预算目标,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运行。2018年PPI全年上涨3.5%,助推了以现价计算财政收入的增长。减税降费等政策的落实,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个税减税、对小微企业减税等,年内主体税种增速有所放缓。 财政支出方面,2018年保持着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财政支出进度分别达到24.3%、 53.2%、77.8%,各个节点都超过了历年最快进度。 具体来看,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推动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6.1万亿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力保障等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详情]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寻底之年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寻底之年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中的寻底之年 奇渊经济笔谈 一篇短评,昨日刊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出时题目、开头、结尾均有所调整,以下为原文。 中国经济刚刚走出2018年的泥泞,各种下行压力仍然萦绕四周。预计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探底,并将有望在今年末或下年初实现企稳,预计全年增速将在6.3%左右。不过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代,除了必要的增速之外,决策者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其一,人均GDP首次接近1万美元,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数,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单一市场。其二,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的同时,国际收支更加趋向于平衡。其三,世界500强当中,中国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30家上升至2018年的120家,逼近美国的126家。其四,中国营商环境获得大幅改善。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历年排名大多在八、九十位之间。2017年,中国排名上升到第78位,2018年更是跃升至第46位。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一方面,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2019年的增长预期不佳。IMF在9月完成、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给出了201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速的预测值,较之2018年的增速,三者分别预期下降0.4,0.1,0.2个百分点。美日欧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增速将呈现普降。 需要关注的是,上述报告发布后,美欧金融市场发生了较大的震荡和大幅调整,金融周期的下行态势,可能使这些国家的增长面临更多压力。可以说,即使没有中美贸易冲突,中国外部需求的下行态势也已经确立。此外,如果考虑到中美贸易冲突在2018年带来的提前抢出口、透支效应,那么2019年的出口下行压力将更加明显。根据我们的预测,1季度中国出口将大概率出现同比负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也面临着诸多下行压力。其一,金融市场的信心有待恢复。2018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较多冲击,涉及股票、债券、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利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银行间的流动性较为宽裕,但是无法转化成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信用贷款。在市场风险上升、缺乏信心的背景下,投资者普遍偏好低风险、无风险的资产配置。 其二,制造业投资受到外部不确定性、金融环境趋紧、成本上升的三重冲击。前者使制造业投资预期不稳,金融环境影响了制造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成本上升则减少了制造业的盈利和投资热情。此外,房地产市场上的各种限购和管制措施正陷入两难境地,松紧两种取向,各有其难处。 其三,基建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2018年末已经降至3.7%,而在2017年该数值一度接近20%。在2019年外需下降、制造业缺乏信心、房地产政策陷入两难的处境下,基建投资能否迎来起色,起到稳定作用? 跟踪去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2018年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表述,我们可以观察到2019年中国经济政策的整体思路。首先,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对于制造业,主要是通过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来降低其生产成本、改善其盈利状况。 对于基建投资,主要是通过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预计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增量计划可能突破2万亿。目前财政扩张面临的困境是,中央、地方之间的传导机制不畅通。这和地方官员不作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政策预期混乱、激励机制缺失有关。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就是要给地方政府堵上隐性后门的同时、把阳光下的前门开得更大一些,减少地方政府的后顾之忧。预计该项政策将能够有效的稳定基建投资增速,并间接带动上下游的制造业投资。 其次,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将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果前所述,当前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实际上较为宽裕,这体现为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但另一方面,风险资产却遭到抛弃,信用利差仍然维持在高位。这就需要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部门协力,共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此外,市场预期美联储在2019年将加息两次,之后进入新的货币政策周期。如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灵活度也将有所上升。届时,货币政策也将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详情]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2154.2万 比上年末下降0.8%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8%。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26.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5%;15-59岁常住人口1562.8万人,占72.6%;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64.8万人,占16.9%。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63.4万人,乡村人口290.8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详情]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去年北京居民收入62361元 实际增长6.3%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61元,比上年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庞江倩表示,这一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据介绍,2018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详情]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 下降20.4%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 下降20.4%

  北京去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0.4%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 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北京经济运行情况。记者注意到,房地产相关数据大多呈下降态势,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2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33.6万平方米,增长0.6%。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26.8万平方米,下降14%。 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1049.2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45.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221.7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另外,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4%,其中,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详情]

北京去年GDP增速6.6% 总值突破三万亿
北京去年GDP增速6.6% 总值突破三万亿

  北京去年GDP增速6.6% 总值突破三万亿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璐)1月2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2018年北京市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 统计部门表示,2018年北京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47.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增长7.3%。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0057.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3%,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976.8亿元,增长9.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893.4亿元,增长9.2%(二者有交叉)。[详情]

专家谈房地产GDP走弱: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乐观程度不高
专家谈房地产GDP走弱: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乐观程度不高

  【去年GDP数据中的另一个细节】房地产业GDP释放了什么信号? 明晰笔谈 报告要点 房地产业GDP增速下滑表明房地产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下滑,在这种环境下无论资本是自由流动或是被迫收缩,都符合盈利下滑后的自然规律。当前房地产业GDP增速下滑至2%的低位,赚钱效应退坡和微观主体预期走弱在未来都将切实体现在投资水平上。地产投资的收缩也将降低对资金的需求,外溢的资金供给也将营造宽松的利率水平。 ▍  房地产业GDP与房地产投资有何区别?一是核算对象有差异:GDP为增加值,是增量概念,而诸如投资与销售均为总量概念。二是统计范围不同:房地产投资开发完成额统计范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主要是开发商购地建房活动过程中的投资;而房地产业GDP的统计范围更广,除房地产开发经营外,还包括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以及其他房地产业,如房地产信息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房地产GDP走弱有何指示意义?房地产业GDP增速低点往往对应市场疲弱的时候,此外,房地产业GDP对房地产投资有一定领先性,拐点领先约2~3季度。2003年至今仅有三次房地产业GDP实际增速低点小于2.0%,分别是2008年四季度、2012年一季度和2015年上半年。其中2008年受次贷危机冲击房地产市场萎靡,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速1%;第二次是由于“四万亿”刺激后房价快速上涨引发政策在2012年前后收紧,房地产GDP增速滑落至谷底0.5%;第三次则是由于2014年房地产调控放松后房地产库存快速累积,库存过剩和销售乏力下导致2015年一季度房地产业GDP增速持续下滑至0.7%。 ▍  房地产业GDP增速为何领先?一是资本逐利性:增加值反映的是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增值能力的上升将拉动后续投资。若将投资额类比成总收入,那么增加值更接近盈利的概念。当房地产业GDP增速上升时,说明该行业的赚钱效应也在增加,这也会吸引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因此后续也将带动投资额增速上升。反之则反。二是房地产业中部分子行业更接近市场,其经营结果从数据上和预期上都可能对行业投资产生影响。房地产业囊括了更多相关子行业,部分子行业充当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触角,一方面其本身经营结果已经反映在当期的GDP当中;另一方面,这些经营结果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反馈,对全行业的未来开支甚至外部的资金流动产生影响。 ▍  把握趋势的脉搏,利率仍在下行路上。2018年开发商购置的土地在2019年将陆续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建安工程投资大概率将扭转2018年负贡献的情形,但同样需要注意到2018年抢销售存在的负面影响,若需求继续收缩,那么过快的新房供给增加可能导致库存的又一轮积压,对未来投资依然不利,地产投资的收缩也将降低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外溢的资金供给也将营造宽松的利率水平,在此环境下,利率债是较为明确的配置对象,2019年利率债是牛市下半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3.0%是第一阶段目标值,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正文 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9.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2019年1月22日,国家统计局进一步公布了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数据显示2018年4季度和全年,房地产业的GDP分别为2%和3.8%,较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2.8%。从上述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一方面2018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近两年来的高位,而另一方面,在GDP增速上,房地产业的数值却表现不佳。本文将分析聚焦于房地产业GDP和房地产投资额的差异上。 房地产业GDP与房地产投资有何区别? 2017年以前受所需基础资料的可获得性、时效性和全面性的影响,我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 核算对象有差异:GDP为增加值,是增量概念,而诸如投资与销售均为总量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式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产业GDP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通过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品价值所得到的增加值;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的是资产形成的总额,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类中间品的价值。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包括购地、建筑过程中的设备投入价值,而就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言,房地产业GDP衡量的是产出价值扣除投入成本的部分,不包括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和机器设备的购置费,因此GDP和投资额之间存在区别。 统计范围不同:房地产业GDP范围更广,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包含房地产开发过程。房地产投资开发完成额统计范围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主要是开发商购地建房活动过程中的投资;而房地产业GDP的统计范围更广,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17),除房地产开发经营外,还包括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以及其他房地产业,如房地产信息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看,房地产开发经营占整个房地产各细分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0%,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所要统计的开发经营业务并非房地产业的全部,统计范围不同也是两个数据之间产生差异的一大原因。 房地产GDP走弱有何指示意义? 房地产业GDP增速低点往往对应市场疲弱的时候。2003年至今仅有三次房地产业GDP实际增速低点小于2.0%,分别是2008年四季度、2012年一季度和2015年上半年。其中2008年受次贷危机冲击房地产市场萎靡,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速1%,为所有行业最低,与2018情况一致;第二次是由于“四万亿”刺激后房价快速上涨引发政策在2012年前后收紧,在整体GDP增速连续两年下滑的背景下,房地产GDP增速滑落至谷底0.5%;第三次则是由于2014年房地产调控放松后房地产库存快速累积,库存过剩和销售乏力下导致2015年一季度房地产业GDP增速持续下滑至0.7%,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也正是在当年年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被提出。 2018年四季度地产销售增速逐步下滑至1%左右,但房地产市场受到的冲击并非如2008年海外环境急剧恶化,也并未遇到与2015年类似的高库存风险,而是去杠杆的宏观环境下房地产融资环境收缩带来的行业景气度下行,同时开发商在外部融资受限时主动追求加大经营性现金流比重,这种情况下销售对未来的透支也使各主体对市场降温的预期逐渐上升。 房地产业GDP对房地产投资有一定领先性,拐点领先约2~3季度。从下图可以看出,房地产业GDP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有一定领先作用,领先时间大致为2~3个季度,按照规律,最近一次房地产业GDP增速的高点是在2017年四季度,因此房地产投资增速大致于2018年三季度后开始回落,这与今年的现实情况大致相符,说明房地产业GDP增速某种程度上描述了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市场环境对微观主体预期的影响最终反馈到市场表现上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指示意义。2018年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四季度下滑至近年来较低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未来房地产乐观程度不高。 房地产业GDP增速为何领先? 房地产业GDP与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先滞后关系或者说差异可以从二者的统计、核算存在的区别两个方面来看。 资本逐利性:增加值反映的是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增值能力的上升将拉动后续投资。房地产业GDP所核算的内容是增加值,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应的是投入资产价值的总量,扣除了中间品投入成本,衡量的是该行业业务所贡献的净增量,因此若将投资额类比成总收入,那么增加值更接近盈利的概念。顺着这个逻辑,当房地产业GDP增速上升时,说明该行业的赚钱效应也在增加,这也会吸引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因此后续也将带动投资额增速上升。反之则反。 春江水暖鸭先知:房地产业中部分子行业更接近市场,其经营结果从数据上和预期上都可能对行业投资产生影响。从统计范围上看,由于房地产业囊括了更多相关子行业,部分子行业由于自身经营的业务需要贴近市场,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触角,因此对市场环境的冷暖把握更及时,典型的如地产中介商,其对销售环境的感受是当先的。一方面,这些子行业本身的经营结果已经反映在当期的GDP当中;另一方面,这些经营结果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反馈,对全行业的未来开支甚至外部的资金流动产生影响。 把握趋势的脉搏,利率仍在下行路上 通过分析房地产业GDP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差异,我们可以判断无论从名义值或是实际值来看,由于房地产业GDP增速的下滑,表明的是房地产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下滑,在这种环境下无论资本是自由流动或是被迫收缩,都符合盈利下滑后的自然规律。当前房地产业GDP增速下滑值2%的低位水平,赚钱效应的退坡和微观主体的预期走弱在未来都将切实体现在投资水平上。 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开发商购置的土地在2019年将陆续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建安工程投资大概率将扭转2018年负贡献的情形,但同样需要注意到2018年抢销售存在的负面影响,若需求继续收缩,那么过快的新房供给增加可能导致库存的又一轮积压,对未来投资依然不利,地产投资的收缩也将降低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外溢的资金供给也将营造宽松的利率水平,我们认为在此环境下,利率债是较为明确的配置对象,2019年利率债是牛市下半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3.0%是第一阶段目标值,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市场回顾 利率债 2019年1月22日,银行间质押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0.35bps、-4.70bps、-15.25bps、1.48bps和0.72bps至2.24%、2.51%、2.61%、2.89%和2.89%。国债到期收益率涨跌互现,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2.10bp、0.23bp、-0.62bps和0.34bps至2.40%、2.72%、2.94%和3.11%。上证综指收跌1.18%至2579.70,深证成指收跌1.44%至7516.79,创业板指收跌1.77%至1252.24。 周二央行未开展逆回购操作,有800亿元7天逆回购到期,流动性净回笼80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18年3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4388.8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4473.2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5562.4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信用债 评级关注 (1)【永泰能源:“18永泰能源CP001”未能按期兑付】 1月22日,永泰能源公告称,“18永泰能源CP001”应于1月22日兑付,截止兑付日日终,公司未能按期偿付债券本息,目前已经就此事项向信用增进方永泰集团有限公司和实控人王广西进行了通报,提请信用增进方履行本期债券本息的代偿义务,但信用增进方因近期流动性紧张,目前无法代偿。公司将继续通过多途径努力筹措资金,尽快向投资人支付本期债券本息。(资料来源:永泰集团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8永泰能源CP001 (2)【中投证券:“16庞大03”回售兑付存重大不确定性】 1月22日,中投证券公告称,庞大汽贸集团“16庞大03”此前增设一次回售选择权,回售资金兑付日为2019年1月24日,根据发行人提供的相关资料,截止目前,公司回购资金及利息尚无确切安排,本期债券回售资金的偿付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资料来源: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6庞大03 (3)【天津广成投资集团:取消发行“19广成投资SCP001”】 1月22日天津广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取消发行“19广成投资SCP001”。(资料来源:天津广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9广成投资SCP001 (4)【宝塔石化:“14宁宝塔MTN001”兑付存在不确定】 1月22日,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14宁宝塔MTN001”应于1月29日兑付本息,由于公司流动性紧张,本期债券到期兑付存在不确定性。(资料来源: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告) 相关债券:14宁宝塔MTN001 (5)【常州投资集团:取消发行“19常州投资MTN001”】 1月22日,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受近期市场波动影响,取消发行“19常州投资MTN001”。(资料来源: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9常州投资MTN001 (6)【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取消发行“19北京国资SCP001”】 1月22日,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公告,鉴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公司决定取消2019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资料来源: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6居然01、16居然02、17居然01、18居然01、18居然02 (7)【航新科技:2018年累计新增借款超上年末净资产80%】 1月22日,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2018年累计新增借款超上年末净资产80%。(资料来源: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8航新S (8)【宝塔石化集团:下属公司宝塔石化财务票据违约及实控人涉嫌刑事犯罪正在侦办中】 1月22日,宝塔石化集团公告,公司下属的宝塔石化财务有限公司发生票据违约,实际控制人孙珩超涉嫌刑事犯罪,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宝塔石化将根据案件进展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资料来源:宝塔石化集团公告) 相关债券:14宁宝塔MTN002、14宁宝塔MTN001 (9)【新光控股:所持新光圆成股份新增轮候冻结】 1月22日,新光控股集团公告称,公司所持新光圆成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新增轮候冻结。(资料来源:新光控股集团公告) 相关债券:18新光控股CP001 (10)【太钢不锈:公司董事长、部分董事、高级高管人员辞职】 1月22日,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董事长、部分董事、高级高管人员辞职。(资料来源: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6太不锈MTN001、18太不锈MTN001 (11)【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发生变动】 1月22日,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成员发生变动。(资料来源: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告) 相关债券:18浙农发SCP001 可转债 可转债市场回顾 1月22日转债市场,平价指数收于84.80点,下跌1.55%,转债指数收于105.00点,下跌0.27%。117支上市可交易转债,除国贸转债、张行转债、蒙电转债、山鹰转债横盘外,25支上涨,88支下跌。其中德尔转债(1.05%)、赣锋转债(0.70%)、安井转债(0.68%)领涨,鼎信转债(-4.15%)、机电转债(-1.87%)、洲明转债(-1.71%)领跌。117支可转债正股,除双环传动、模塑科技、天马科技横盘外,10支上涨,104支下跌。其中,金禾实业(1.83%)、众信旅游(1.33%)、德尔股份(1.28%)领涨,鼎信通讯(-6.98%)、中航机电(-5.83%)、航天信息(-5.15%)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上周转债市场整体表现弱于正股,中证转债指数涨幅低于平价指数,但个券层面上新上市标的及光伏等板块的相关个券依旧存在不小亮点。市场拉高溢价率有所抑制转债标的表现,除却市场热点的新券以及beta收益外,其余个券弹性有所削弱。 2018年下半年我们曾反复提示中性仓位的重要性,意图让投资者不要盲目乐观地在转债市场下过多的赌注,核心判断是转债市场并非到增持的阶段仅是边际积极有为的环境。进入2019年,市场环境出现一定变化,一方面市场风险偏好明显回暖,我们在年度报告中推荐的“先beta”策略正在起效,转债无论高低价标的均上涨明显,且溢价率的修复更为显著已经进入相对合理的区间范围;另一方面市场结构正在逐步改善,虽然市场整体高溢价率标的依旧较多,但占比较去年四季度已经明显下降,意味着市场偏股标的的数量快速上升。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将会冲击近一个月来大行其道的低价策略,例如截至上周五价格高于面值的数量占比已经高于50%,若统计价格在105元之下转股溢价率低于10%的标的已经从一周前的20支以上下降近30%,意味着市场的安全边际开始削弱,也意味着机构并不能在低价策略里面为所欲为(考虑到机构自身风险偏好的进一步筛选)。实际上结构改善与低价策略具有内在的矛盾,随着结构改善的发生我们认为现在需要更为重视市场的配置结构而非仓位问题。对于相对高价标的,需要密切留意安全垫削弱背后风险的提升,一则可以继续持有正股基本面质优的标的享受盈利的红利(可能相对效率不如持有正股),或者持续把握短期主题性的beta,若不属于上述两类特别是业绩压力较大短期涨幅过高的标的,则获利了结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于低价标的依旧在仅有的低估值标的里面配置,虽然标的数量不多但尾部红利可能依旧存在。总而言之,行情的快速演绎需要在结构上增加调整的频率,此时的beta即有可能是正beta也可能是负beta。自上而下建议重点关注金融、军工、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板块的相关标的。 建议关注的具体标的依旧以高弹性标的为主,包括东财转债、三一转债、福能转债、伟明转债、旭升转债、国祯转债、安井转债、万顺转债、洲明转债、百合转债以及银行转债。 风险提示:个券相关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股票市场 转债市场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详情]

赵同录: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赵同录: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赵同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 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总量跃上新台阶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虽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实现了6.5%左右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比上年增长7.6%,回落0.3个百分点。分季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6.8%、6.7%、6.5%和6.4%,连续16个季度运行在6.4%-7.0%区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飞升到2018年的900309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4%,平均每8年翻一番。人均GDP从1978年的385元提升到2018年的64644元,稳居中上收入国家之列。 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更加显著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6%,比上年回落17.2个百分点。内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持续促进消费提供了政策保障,消费规模逐步扩大,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升级态势持续。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5%,比2017年提高0.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5年以来稳步上升,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 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8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2.4和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行业构成看,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带动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比重不断提高。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0.7%、8.9%和8.1%,领先于其他行业的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2.7%和4.5%,比上年有所提高或持平。这三个行业合计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新动能为经济发展添活力 2018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1.8%,实现两位数增长。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21.4%,9.5%,10.4%和12.9%。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2.7和5.5个百分点。1-11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9%,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3.5和3.4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8.7%,分别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9、16.4和9.7个百分点。[详情]

黄秉信: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 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黄秉信: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 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黄秉信: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粮食获得较好收成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黄秉信) 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主要畜禽生产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优化中保持平稳增长。 一、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虽因夏粮、早稻减产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158亿斤,比上年(注:2017年粮食等作物、畜牧业生产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下同)减产74亿斤,下降0.6%。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为播种面积减少。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6亿亩,比上年减少1428万亩,下降0.8%。因播种面积减少,粮食减产107亿斤。2018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7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提高0.9公斤,增长0.2%。因单产提高,粮食增产33亿斤。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减产,秋粮增产。2018年全国夏粮2776亿斤,减产59亿斤,下降2.1%;早稻产量572亿斤,减产26亿斤,下降4.3%;秋粮9810亿斤,增产11亿斤,增长0.1%。 分品种看,谷物产量减少,豆类、薯类产量增加。2018年全国谷物产量12204亿斤,减产100亿斤,下降0.8%。其中,稻谷产量4243亿斤,减产11亿斤,下降0.3%;小麦产量2629亿斤,减产58亿斤,下降2.2%;玉米产量5147亿斤,减产35亿斤,下降0.7%。豆类383亿斤,增产15亿斤,增长3.9%。其中,大豆产量320亿斤,增产15亿斤,增长4.8%。薯类571亿斤,增产12亿斤,增长2.1%。 (二)棉花增产的同时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2018年全国棉花产量610万吨,比上年增加44万吨,增长7.8%。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比上年增加54万吨,增长11.9%;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83.8%,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增加。201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028万亩,比上年增加236万亩,增长4.9%。分地区看,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11万亩,增长12.4%。国家对新疆地区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尤其是新疆建设兵团取消“五统一”等政策,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全国(除新疆外)30个省(区、市)受种植效益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延续多年来生产萎缩的态势,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74万亩,下降11.9%。全国棉花单产有所提高。2018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2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3公斤/亩,增长2.8%。其中,新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37公斤/亩,虽然比上年减少0.5公斤/亩,但高出其它棉区近80%;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棉花单产增加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低产地块或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逐渐退出耗水量大的小麦生产,休耕轮作面积不断增加,非优势区继续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面积。全国粮、经、饲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布局更趋科学合理。谷物播种面积减少,豆类播种面积增加。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8年,湖南、江西两省主动调减单产较低、品质较差的早稻和双季晚稻种植面积796万亩,同时增加单产较高、品质较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面积348万亩;黑龙江主动压缩冷凉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49万亩。贵州、河北两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主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65万亩。内蒙古、吉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区)采取加大政策补贴等措施扶持大豆生产,五省(区)共增加大豆种植面积402万亩。 二、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 2018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517万吨,比上年减少22万吨,下降0.3%。猪牛羊禽肉产量略减主要原因为猪肉产量下降。虽然生猪生产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全国牛羊禽肉产量增加,牛奶和禽蛋产量也稳定增长,总体来看,全国主要畜禽生产基本稳定。 (一)生猪生产有所下降。8月初始于辽宁的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出栏和补栏造成一定影响。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6.94亿头,比上年减少820万头,下降1.2%;猪肉产量5404万吨,减少48万吨,下降0.9%。12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8亿头,比上年末减少1342万头,下降3.0%。 (二)牛羊禽肉产量增加。2018年全国牛出栏4397万头,比上年增加57万头,增长1.3%;牛肉产量644万吨,增加9万吨,增长1.5%;牛奶产量3075万吨,增加36万吨,增长1.2%。2018年全国羊出栏3.10亿只,比上年增加213万只,增长0.7%;羊肉产量475万吨,增加4万吨,增长0.8%。 2018年全国家禽出栏130.89亿只,比上年增加6745万只,增长0.5%;禽肉产量1994万吨,增加12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3128万吨,增加32万吨,增长1.0%。 三、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2018年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总体平稳。据调查,2018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3%,二季度下降3.0%,三季度和四季度均上涨0.3%。分类别看,呈现出“两升两降”的运行特点,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上涨幅度分别为1.2%和2.6%;林业产品和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1%和4.4%。分品种看,2018年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跌互现,同比涨幅较大的品种分别为玉米上涨5.1%,活牛上涨4.9%,活羊上涨14.7%,活家禽上涨7.7%,禽蛋上涨17.6%;同比降幅较大的品种为生猪下降14.4%。[详情]

文兼武: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文兼武: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文兼武: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结构效益持续优化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文兼武) 2018年,工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正在改善。 一、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多数行业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41个大类行业多数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2017年增长13.1%,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长11.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9%。 (二)六成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在统计的59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364种产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1.1%。其中,稀有稀土金属矿、挖掘机、单晶硅、微波终端机、铁路客车等产品产量增速在40%-183%之间,服务器、试验机等产品也增长较快。 (三)工业产品出口增长平稳。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2017年增长8.5%。在10大工业品出口行业中,工业品出口9增1降。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比2017年增长1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8%,汽车制造业增长8.5%。 二、工业新动能成长较快 (一)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4.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7个百分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9.6%,二季度增长7.8%,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9.2%,连续两个季度增长加快。 (三)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2017年增长40.1%,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23.5%,智能电视增长18.7%,锂离子电池增长12.9%,集成电路增长9.7%。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 (一)资产负债率回落,去杠杆成效继续显现。2018年11月末,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1%,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 (二)单位成本降低,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2018年1-11月份,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19元,同比降低0.21元。 (三)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高,去产能效果显著。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共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6%和78.0%,分别比2017年提高2.4和2.2个百分点,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 四、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一)利润保持增长,企业效益总体提升。201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11.8%,增长较快。对利润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有属于基础工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行业的石油开采、钢铁、建材等行业。其中,石油开采行业利润增长3.3倍,钢铁行业增长50.2%,建材行业增长44.2%,化工行业增长19.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5个行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6.6%。 (二)利润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1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8%,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从工业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利润率为13.04%,提高3.27个百分点;制造业利润率为6.19%,提高0.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率为6.11%,回落0.34个百分点。 (三)产成品周转加快,促进企业资金流动。2018年11月末,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8.6%,增速比10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2天,同比减少0.1天。 五、企业对优惠政策满意度趋于上升 (一)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满意度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18年四季度,企业对各项优惠政策的满意度为59.7%,比三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在统计的7项政策中,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满意度达73.4%,比三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创新支持政策满意度为66.2%,提高1.2个百分点;简政放权政策满意度为64.1%,提高1.1个百分点。降低融资成本、化解产能过剩、“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外贸增长政策的满意度均在五成以上,提高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 (二)不同规模企业满意度均有提高。2018年四季度,大、中、小型企业对7项优惠政策的满意度分别为67.2%、61.5%和56.2%,与三季度相比,大中型企业提高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提高1.1个百分点。 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一)税收减免政策惠及面扩大。根据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18年四季度,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占46.3%,比三季度上升0.5个百分点,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比例持续上升。小型企业中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占37.6%,上升2.0个百分点;微型企业中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占48.7%,上升0.1个百分点。 (二)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2018年四季度,流动资金情况紧张的企业占25.1%,比三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资金缺口20.0%以下的占18.1%,下降0.2个百分点;资金缺口20.0%以上的占7.0%,下降0.1个百分点。 (三)企业投资积极性有所提高。2018年四季度,有投资活动的企业占20.4%,比三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新开发产品的企业占9.3%,上升0.1个百分点;设备升级改造的占11.2%,上升0.5个百分点。[详情]

杜希双:服务业稳定运行 有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杜希双:服务业稳定运行 有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杜希双:服务业稳定运行 新动能发展壮大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杜希双) 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结构持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一、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稳定器”作用增强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比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0和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拉动全国GDP增长3.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 全年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7.7%。各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保持在较快增长区间,部分主要行业较快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增长,比上年增长37.0%,增速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拉动总指数增长3.0个百分点,是服务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10.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稳中趋缓;金融业、房地产业低速增长。 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1-11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7413.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服务出口增速快于进口4.7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3.3%,比上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4.3%和47.6%。 二、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新动能发展壮大 新兴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从增加值看,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大门类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3.5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5个百分点。从生产指数看,2018年,以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对服务业生产指数的贡献率为55.6%,高于上年15.6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4.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1.0个百分点。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1-11月,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9%、15.0%和13.4%,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4、3.5和1.9个百分点。其中,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同比增长36.0%,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23.9%,软件开发增长18.7%,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增长18.0%,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增长14.6%。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8.5%和20.3%,比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数增速高6.5和8.3个百分点。网络提速降费全面加速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1-11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624.1亿G,同比增长194.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6.1个百分点。5G网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三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展了5G规模及预商用实验试点,我国企业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线上线下融合加速,绿色、共享、智慧等新兴消费模式蓬勃发展。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0%,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6.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互联网+”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 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民生改善 伴随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发展持续向好。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休闲观光活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7%。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55.4亿人次,收入约5.1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6%和12.3%;入境旅游人数预计达1.4亿人次,收入约1270亿美元,分别增长0.5%和3%;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预计达1.48亿人次,增长13.5%;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5.99万亿元,增长10.9%。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3%。2018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比上年增长9.06%,1-11月,规模以上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发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8%。随着2022年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之后,冰雪运动的火热程度与日俱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掀起了全国各地的冰雪热,据测算,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3300亿元,分别比2016-2017冰雪季增长16%和22%。 信息技术助力健康、养老产业升级。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0.8%和12.6%;其中,家庭服务、医院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3.2%和12.4%。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落地,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公立医院网络支付业务的推进使缴费更加便捷;人工智能技术使养老更加智能化,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让老年人在手机上、在家里就能办理社保业务。 四、企业经营预期稳定,服务业有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调查显示,2018年四季度,服务业企业家信心预期指数为119.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对下季度经营状况预期指数为60.3%。2018年12月,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2%,服务业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总体稳定。随着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服务业生产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详情]

彭永涛:全年投资平稳增长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彭永涛:全年投资平稳增长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彭永涛:稳投资初见成效 调结构深入推进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 2018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培育壮大新动能等一系列稳投资政策措施。在此带动下,全年投资平稳增长,有效投资持续发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年投资平稳增长 2018年,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5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9%。2018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投资增速分别为7.5%、6%和5.4%,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二、民间投资持续向好 2018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提振企业信心,全年各月民间投资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且保持在8%以上。全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2.8个百分点,高于国有控股投资6.8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2.4%,增速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10.3%,增速提高5.5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增长22.9%,增速提高6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8年,随着减税降费、定向降准、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同时各地纷纷出台相关举措,加大对本地支柱性产业的扶持,加快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这些措施有效带动了制造业投资的增长。全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3.6个百分点。 受设备更新换代、环保标准提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中转型升级和装备制造投资呈较快增长态势。2018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4.9%,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1%,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6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投资为投资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科技创新驱动和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发展。2018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1%,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6.6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9%,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7.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95.5%,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投资增长39.7%,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36.7%。 五、短板领域投资为稳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补短板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速度。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出台政策并狠抓政策落地见效,在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在有效提高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资完成率上下功夫,有力推动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呈现趋稳态势。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企稳。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虽比年初明显回落,但四季度呈企稳回升态势。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3%。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2018年,涉农领域投资增长19.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投资增长15.4%,畜牧业投资增长11.7%,渔业投资增长19.4%。 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7.2%,卫生投资增长10%,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增长21.2%。 六、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发展理念,坚持在调控中因城施策、分类指导,2018年房地产市场运行以“稳”为主。从供给端看,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各月增速均运行在9.5%-10.5%的区间内;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4%,增速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需求端看,2018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2.2%,年底商品房待售面积比2017年明显下降,去库存成效显著。[详情]

蔺涛:消费品市场总量稳步提升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蔺涛:消费品市场总量稳步提升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蔺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蔺涛) 201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继续扩大,结构优化调整,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市场供给方式不断创新,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作用。 一、消费品市场总量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市场总量稳步增加。分季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呈现逐季升高态势,其中,受国庆假期、“双11”和年末传统销售旺季的影响,第四季度达到年内规模顶峰,当季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万亿元。 市场销售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2018年,消费品市场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为6.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市场销售增速比上年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占比较大的汽车类商品增速放缓影响。2018年,受保有量不断提高、用车成本增加和部分地区国六环保标准年末实施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汽车类商品增速比上年回落8.0个百分点,不含汽车类商品的零售总额增速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若扣除汽车类商品,按相同口径计算,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仅回落0.4个百分点。 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据测算,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继续稳居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二、城乡市场结构继续优化,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 乡村市场零售占比稳步提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和网络销售渠道逐渐向农村地区下沉,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继续快于城镇,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消费市场城乡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1%,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3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居民等因素带动下,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3.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加快。 三、消费转型持续推进,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一)消费形态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2018年,餐饮收入市场规模首次超过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商品零售高0.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6.4%,增速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高0.7个百分点。特别是快餐、特色餐饮企业营业额较快增长。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快餐服务企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10.4%,饮料及冷饮服务企业增长15.8%,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增长18.8%,均保持较快增长。 旅游、文化、信息等服务消费较快增长。旅游市场方面,据文化和旅游部预计,2018年全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分别增长10.8%和12.3%,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与旅游相关的住宿业比上年增长5.5%,其中一般旅馆业增长8%,保持较快增长。文化市场方面,电影市场在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电影票房再创新高。2018年内地票房超过60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9%;内地城市院线观影人次超过17亿,在上年较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另外,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信息消费比上年增长11%,信息服务消费规模首次超过信息产品消费,信息消费市场出现结构性改变。 (二)消费结构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快于其它商品。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看,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类商品比上年分别增长9.6%、7.1%和8.9%,增速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平均增速分别高3.9、1.4和3.2个百分点。从商品结构看,在部分升级类商品占比持续提高的同时,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食品类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等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消费所占比重为28.4%,比上年降低约0.9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占比保持较高水平。 汽车类商品中代表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比重提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乘用车联席会数据,2018年,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量增速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增速高0.2个百分点,SUV占全部乘用车销量的42.2%,占比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特别是12月份,在汽车进口关税下调、部分中高端车型价格下降等因素作用下,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7.5%,增速明显高于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零售增速;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依然强劲,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比上年增速超过80%,高于2017年增速;新能源乘用车占全部乘用车销量的4.4%,占比比上年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 四、消费方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网上零售快速增长。随着网购用户规模稳步扩大和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网上零售等新兴市场供给方式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据测算,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超市、专业店等传统业态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部分实体零售增长较快,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消费方式多样化的重要体现。2018年,包括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零售业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限额以上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的零售额分别增长6.8%、11.5%和6.2%,增速分别比实体零售平均增速高2.2、6.9和1.6个百分点;百货店、专卖店等业态在上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测算,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0.2%,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市场供给质量提高,相关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消费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18年,消费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增加值实际增速保持在6%以上,其中,代表消费转型升级方向的医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都保持较快增长,分别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3.5和6.9个百分点。 消费品进口增长较快。国内市场供给稳定增长的同时,消费品进口也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消费品进口比上年增长10.9%,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进口化妆品、水海产品分别增长67.5%和39.9%。 消费升级相关行业投资增势良好。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带动下,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通信、电气设备和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2018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1.2%,增速比上年加快8.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4%,加快7.4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6%,明显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平均水平。 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系列减税降费和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显效,实体零售继续回暖,新兴业态方兴未艾,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详情]

赵茂宏:2018全国物价总体稳定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赵茂宏:2018全国物价总体稳定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赵茂宏:2018年全国物价总体稳定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 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CPI延续了温和上涨走势,涨幅低于年初提出的调控目标,PPI涨幅回落,物价总体稳定。 一、消费领域价格总体稳定 (一)CPI月度同比虽有波动,但总体温和上涨。2018年,CPI比上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温和上涨态势。分月来看,同比涨幅在1.5%-2.9%之间波动。1月份受春节“错月”影响,对比基数较高,CPI同比上涨1.5%,涨幅为年内最低;2月份受春节和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影响,鲜菜价格大幅度上涨推动CPI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2.9%,涨幅为全年最高;3月份后随着天气转暖,食品价格持续下降,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4月和5月均为1.8%,为年内次低;之后,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推动,CPI涨幅逐月扩大,在9月、10月达到年内次高点2.5%;年末随着能源价格下降,CPI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各月同比涨幅呈不对称“M”型走势。 (二)部分生鲜食品价格由降转涨。食品价格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1.8%,对CPI的影响从下拉0.29个百分点转为上拉0.35个百分点,是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受年初雨雪及年中洪涝灾害影响,鲜菜价格由上年下降8.1%转为上涨7.1%。鸡蛋价格前期较低,2018年月度环比虽涨跌起伏,但全年同比由上年下降4.5%转为上涨13.0%。鸡肉价格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5.8%。以上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7个百分点,而上年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5个百分点。猪肉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受猪瘟疫情影响,全年价格下降8.1%,降幅比上年收窄0.7个百分点。其他食品价格涨跌互现。 (三)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波动较大,全年分别上涨12.9%和14.3%,涨幅比上年均有所扩大,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5个百分点。居民用煤价格上涨7.8%,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7.6%。 (四)核心CPI涨幅回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1.9%,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年服务价格上涨2.5%,但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是核心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其中,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6%、4.6%和4.3%,美容美发洗浴、旅游服务和教育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0%、3.3%和2.9%。 二、生产领域价格涨幅回落 (一)PPI月度同比涨幅呈前高后低走势。2018年,PPI比上年上涨3.5%,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分月来看,受翘尾因素影响,年初PPI同比涨幅较高,1月份上涨4.3%,2月至4月,受PPI环比下降影响,同比涨幅有所回落。5月份之后,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因素影响,PPI涨幅有所扩大,6月份上涨至4.7%,为全年涨幅高点。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逐月减少,加之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回调影响,同比涨幅快速下滑至12月份的0.9%,为2016年10月以来同比涨幅最低点。全年各月同比涨幅呈倒“N”型走势,大体上前高后低。 (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生活资料价格走势平稳。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4.6%,影响PPI上涨约3.42个百分点,是PPI上涨的主要原因。其中,采掘行业上涨8.8%,原材料行业上涨6.3%,加工行业上涨3.5%。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影响P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涨势相对平稳。总体上看,价格涨幅从上游到中下游行业逐渐递减,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态势。 (三)多数行业价格上涨,重点行业价格涨幅回落。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35个行业价格上涨,其中,11个行业涨幅扩大,22个行业涨幅回落。在重点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4.6%,涨幅比上年回落23.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9.3%,回落18.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3%,回落12.6个百分点。上述三大行业合计影响PPI涨幅回落约2.24个百分点,是P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2.7%,是2016年7月以来同比首次下降,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从9月份起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此外,电力供应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汽车整车制造价格下降0.1%,其中四季度同比下降0.3%。 (四)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波动较大。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12.4%,扩大到10月份的42.8%,其后快速回落至12月份的4.5%,全年平均上涨24.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10.8%,扩大到7月份的24.6%,也快速回落至12月份的5.7%,全年平均上涨16.0%。受此影响,下游化工产品同比涨幅也随之出现起落。[详情]

李希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服务业就业进一步扩大
李希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服务业就业进一步扩大

  李希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服务业就业进一步扩大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李希如) 2018年,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以及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有进。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8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为就业形势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末,城镇就业人员为43419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957万人,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1-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8-5.1%之间,除个别月份与上年同期持平外,多数月份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稳定在5%以下。分年龄看,2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力军,其失业率继续稳定在4.4%的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体好于往年,20-24岁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失业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二、就业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2018年,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党和政府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培训服务。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实现了就业预期目标。一是新增就业大幅增加。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已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二是失业率保持低位。1-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除3月份和7月份受春节和毕业季影响稍高外,其他月份都在5.0%及以下。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0%,为近年来低位。 三、服务业就业进一步扩大 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对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初步核算,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更强,从而使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意味着吸纳同样数量的就业,不再需要过去那样的高增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变得更为重要。 二是民营经济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落实,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2月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和6.7%,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就业人员3.4和4.4个百分点。 三是中西部地区成为就业增长的新支撑。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2018年,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长。2018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15808万人,比上年减少185万人。而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为12044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在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条件下,2018年我国就业保持总体平稳,实属来之不易。下一步要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和落实各项稳就业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多渠道就业,进一步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详情]

刘文华:能源生产稳定增长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刘文华:能源生产稳定增长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刘文华:能源供需稳定增长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刘文华) 2018年,随着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不断深化,能源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能源供需整体稳定,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一、能源生产稳定增长 根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情况,2018年能源生产总体平稳。分品种看: 原煤生产回升。随着完善煤炭产能置换加快优质产能释放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原煤生产逐步恢复,全年产量35.5亿吨,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原煤生产继续向优势地区和企业集中,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三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69.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原煤生产企业户均产量136.7万吨,增加近14万吨。 原油生产降幅收窄。自2016年大幅下滑后目前逐步趋稳,全年产量1.9亿吨,比上年下降1.3%,降幅比上年收窄2.7个百分点。 天然气生产快速增长。天然气勘探开采力度不断加大,日产气量连创新高,全年产量161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5%,增速比上年放缓1.0个百分点。 发电量加快增长。2018年,受“煤改电”、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政策以及春夏季连创高温纪录、冬季寒潮天气等因素影响,电力需求旺盛,电力生产加快,全年发电6.8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同时,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8.7%、16.6%和19.6%,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能源进口快速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18年原煤进口稳定增长,原油、天然气进口创历史新高。其中,原煤进口2.8亿吨,比上年增长3.9%,增速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原油进口4.6亿吨,增长10.1%,与上年持平;天然气进口9039万吨,增长31.9%,加快5.0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初步核算,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约1.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初步核算,2018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1%,实现全年下降目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7%。[详情]

王有捐:全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王有捐:全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王有捐:全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有捐) 2018年,全国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居民消费支出加快增长,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5%;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6%,考虑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速,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仍高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实现基本同步。 全国居民收入向实现翻番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按现价看,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是2010年的2.3倍。按可比价看,2011-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85.7%。未来两年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8%以上即可实现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翻番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按常住地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1下降为2.6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工资、经营收入稳步增长,财产、转移收入较快增长。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829元,增长[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比上年名义增长。]8.3%,主要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农民工就业人数小幅增长,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长6.8%,拉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继续稳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852元,增长7.8%,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主要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带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带动居民经营净收入加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379元,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5168元,增长8.9%,主要是各地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改善民生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惠民扶贫政策力度,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带动全国居民转移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二、居民消费支出加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居民消费支出加快增长。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2%,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1.3和0.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按常住地分,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3.9个百分点。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4.8%,占消费支出比重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7.7%和3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1.1个百分点。 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8781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主要是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提升,以及各地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并轨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惠民措施,带动在外饮食、家庭服务、医疗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实现较快增长。从居民服务性消费结构看,全国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增长21.7%,家庭服务支出增长32.1%,医疗服务支出增长20.5%,包含旅馆住宿等在内的其他服务支出增长14.9%。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设施持续改善。2018年全国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为90.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户比重为95.2%,提高3.9个百分点;获取饮用水无困难的户比重为96.3%,提高1.5个百分点;有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77.7%,提高6.0个百分点;有洗澡设施的户比重为84.2%,提高4.4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2018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上年增长11.0%;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9.2辆,增长4.8%;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9.1部,增长3.8%;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09.3台,增长13.7%;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6.4台,增长10.7%;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85.0台,增长8.1%。[详情]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连降 2019金融业增速或回升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连降 2019金融业增速或回升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连降 2019年金融业增速或回升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达到8.4%的高点后,逐年下滑,至2018年已降至7.68%。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为4.4%,主要跟当年股票市场较为低迷有关。 行业增加值解析 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细分行业增加值及增速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管窥经济结构调整的情况。从增速来看,金融、房地产增加值增速回落且在低位运行,制造业增速平稳,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一枝独秀,增速高达30%。增速的变化也使经济结构逐步调整: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从而使国民经济更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杨志锦) 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GDP初步核算结果。 数据显示,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4.4%,与2017年增速一致,处于近年来的低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8%,较上年同期小幅下行0.29个百分点。 Wind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滑。分析认为,这是金融去杠杆、防风险背景下,监管政策趋严的反应。“2018年金融业增速较低主要跟股票市场有关,全年股票市场较为低迷。”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郭于玮认为。 年内来看,各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呈现总体走高态势,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创下2.9%的低位,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不过至四季度增速已回升至6.3%。 交通银行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2018年上半年政策更紧一些,下半年特别是三季度之后政策有所调整,稳增长力度逐渐加大,基建补短板领域的调整非常明显,如保障关键项目金融不断供等。政策调整带动了四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略有提升。 基于目前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定调,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2019年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情况将好于2018年,不过由于稳杠杆、防风险的考虑,增速变动幅度不会太大,总体是较2018年微增。 证券市场拖累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GDP绝对额为90.0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为6.91万亿,较上年同期增长4.4%。 Wind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不过2018年下行已经触底。具体来看,2015-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4.5%、4.4%、4.4%。增速的持续下滑也带动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数据显示,在2015年该占比达到8.4%的高点后,逐年下滑,至2018年已降至7.68%。 “对金融业而言,2018年依然是比较差的年份,主要是证券市场表现较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瑜认为,“二级市场直接关系到券商佣金,并且上半年不少债券取消发行,这关系到券商承销收入。” 数据显示,2018年证券交易额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以上交所A股交易总金额为例,2018年为40.16万亿元,而2017年为50.72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显示,我国金融业由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四个子行业组成。因此,金融业增加值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四个子部门加总得来。 央行数据显示,虽然2018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提升了0.8个百分点,但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2%,增速下滑0.8个百分点。 同时,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也有拖累。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9%,2017年该增速为18.16%。 “从宏观数据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还是偏低,这与2018年的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紧密相关,最典型的是2018年上半年宏观政策总体上偏紧。”刘学智认为,“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调下,货币供给增速下降,M1、M2、社融增速都是放缓的。另外在稳杠杆的基调下,对表外业务、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也对金融业增加值带来一定影响。” 低基数效应 具体到季度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经历了总体由低到高的过程。Wind数据显示,2018年四个季度的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2.9%、4.3%、4.0%、6.3%。 尤其是一季度2.9%的低增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董礼华称,(一季度)金融业增长较慢主要是由于保险业大幅回落所致,2018年1-2月,全部保费收入下降了18.5%。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周景彤等人撰文称,保费收入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自2017年以来,原保监会提出“保险姓保”,并密集出台一系列规范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监管措施,使得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出现明显下滑。 张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在2018年下半年回升与宏观环境相符。2018年上半年紧信用,很多债券取消发行,不少民营企业违约叠加资管新规影响,多数金融机构利润降低。年中之后,尤其是资管新规细则发布后,政策基调微调,紧信用边际缓和。以信用债为例,上半年很多取消发行,下半年情况就比较正常了。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前低后高其实与基数有一定关系,2017年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基数较高,四季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2018年一季度数据偏低,而四季度回暖。”郭于玮认为,“另外,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在年末出现跳升,这对四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也有助力。”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2.7%。 2019年增速或小幅回升 政策基调是判断未来金融业增长表现的重要依据,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将好于2018年。 “一方面股票成交额在2018年已经处在较低水平,2019年股票成交额同比会出现一定回升,另一方面在稳杠杆的要求下,未来存贷款增速会相对稳定,所以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可能出现回升,但幅度不会很大。”郭于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学智认为,目前来看,2019年逆周期调节稳增长的基调已经比较明确,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相比于2018年都会更加积极。从宏观政策来看,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可能比2018年要高一些。但同时政策也要避免虚拟经济膨胀,这样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明显超过经济增速的情况。 Wind数据显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达到8.4%的历史高点。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曾指出,2015年我国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甚至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金融业正侵蚀着实体经济的利润。”2016年下半年政策开始收紧,央行“缩短放长”去杠杆并推出MPA考核,2017年监管加码,银监会出台“三三四十”政策, 2018年上半年资管新规正式出炉。伴随政策收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行,2016-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22%、7.97%、7.68%。 刘学智认为,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不能脱离宏观经济增速,两者相匹配是比较合理的。“目前来看,总量增速在7%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此外,现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一些新经济需要更多金融服务,如高端装备,而一些去产能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应逐渐减弱。如果金融业增长结构也跟经济转型方向相匹配,就比较合理。”[详情]

“新消费时代”开启:中国经济应着重增强内生动力
“新消费时代”开启:中国经济应着重增强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应着重增强内生动力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8年主要经济数据,在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的背后,一些重要数据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也给经济决策者提供了参考,顺势而为。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统计局称,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与之对应的是,去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虽然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顺差为23303亿元,比上年收窄18.3%。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提升,净出口则日渐式微,且这种趋势似乎难以改变。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应中美贸易摩擦时也提到,中美互利共赢的本质不会改变,合作需求潜力十分巨大,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是内需主导。 的确,虽然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十分重要,中方也一直积极争取,但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打造内需驱动型经济。 而且,中国经济欲成为内需驱动型也是有基础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2018年末总人口接近14亿,为13.95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口众多的同时,居民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稳步提升。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快于人均GDP增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电商平台天猫仅“双11”一天就成交2135亿元。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到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而要提振内需,从目前中国的情势来看,需要从提高消费意愿和改善消费能力两个方面发力。 要让居民有更强烈的消费意愿,产品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中国产品质量水平近年总体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部分产品和服务档次偏低,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统计显示,2017年国内“海淘”用户达6500万,并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服务性消费也是未来发展方向,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形成一个“新消费时代”。 至于改善消费能力,除了让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这个显性的因素外,降低居民负担、缓解民众后顾之忧也不容忽视。 去年10月开始,新个税法部分减税措施进入实施阶段,统计显示,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11月份个人所得税则同比下降17.3%。有机构分析,随着新个税制度全面实施,今年消费增长率可以提升0.2%~0.3%。此外,还应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倾斜于养老、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问题的领域,以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警惕高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房贷、房租支出占收入比重之高,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多有顾虑。因此,必须坚持抑制房价上涨,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且通过多渠道供应让年轻人住有所居。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发展可能会面临国内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此时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通过提振内需形成拥有14亿人口的强大国内市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详情]

境外机构称“中国内地GDP实际增长4.1%” 发改委驳斥
境外机构称“中国内地GDP实际增长4.1%” 发改委驳斥

  境外机构称“GDP实际增长4.1%”,发改委驳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提问环节,凤凰卫视记者发问,“昨天统计局公布了内地的经济增速是6.6%,但是境外的一些机构和媒体给出了他们的分析,有的认为实际增长只有4.1%,有的认为甚至更低。对此,发改委有何评论?”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兼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回应称,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孟玮表示不清楚外媒看法的依据,应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孟玮从实物量数据、关联数据和国际组织预测三个角度对2018年GDP增长做了分析。 孟玮介绍,2018年中国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都增长明显,全国财政收入也有所增长,而且建立在2018年减税降费幅度达到1.3万亿元的基础上,另外从国际机构预测来看,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也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6.5%-6.6%。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孟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改委2019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过去的一年,我委的新闻宣传工作得到了各媒体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新的一年,我们将把做好预期管理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主动发布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力保障各媒体的采访报道需求,不断提升新闻发布时效性,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下面,按照惯例,我首先通报8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相关情况 孟玮:第一方面,关于经济运行情况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年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看,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增长6.6%,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2.1%,进出口增长9.7%。同时,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019年,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做到五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这些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外部环境的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孟玮:第二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情况 一是发用电情况。从发电看,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12月当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2%,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37.9%、20.6%和2.2%,水电同比下降0.9%。从用电看,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17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7.2%、12.7%和10.4%,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分地区看,全国所有省(区、市)用电正增长,其中,西藏、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安徽、湖北、甘肃、江西、湖南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8年,国家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既坚持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全年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9个,包括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重点领域。全年棚户区新开工改造627万套,为全年任务的107.4%。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33项,其中2018年新开工11项。全年新增运营里程46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100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6个。 第三方面,关于天然气供应保障情况 自去年11月进入供暖季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呈现“起点高、增速快、持续高位运行”的特点。“起点高”体现在:去年11月21日,天然气消费量即突破上一年冬季8.62亿立方米的最高值。“增速快”体现在:目前,日供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天数已达18天,最高时曾连续2天达到10.37亿立方米。截至1月20日,累计用气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15%。“持续高位运行”体现在:自12月5日以来,日消费量一直保持在9亿立方米以上;国内气田保持高负荷生产,日均产量同比增加近2000万立方米;储气库发挥重要作用,每天动用近1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总体稳定,进口国别日趋多元;天然气价格总体平稳、好于预期。总的看,由于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资源准备扎实充分,人民群众取暖用气得到较好保障。 孟玮:第四方面,关于2018年重点行业领域去产能进展 201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坚持以“破、立、降”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情况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继续在提升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处置“僵尸”企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转岗再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孟玮:第五方面,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情况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分工涉及30多个部门单位。截至2018年底,269项成果已完成或转为常态化工作,10项正在推进,落实率已达96.4%。主要落实情况如下: 在政策沟通方面,积极落实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和联络办公室已正式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已挂牌运行。“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对外宣介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进展顺利,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合作推进,雅万高铁22处重点工程已实现开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旧段开工建设。7国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有序落实,中欧班列铁路国际合作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3万列,到达境外15个国家、49个城市。 在贸易畅通方面,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持续推进经贸合作机制化建设。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在资金融通方面,丝路基金完成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正式启动。 在民心相通方面,已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扩容至310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绿色、智库、新闻媒体等方面落实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确保在第二届高峰论坛召开前完成所有成果或转化为常态化工作,同时,全力筹备好第二届高峰论坛及分论坛。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推动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孟玮:第六方面,关于重点领域改革情况 2018年,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的1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动牵头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联动推进混改、产权、企业家精神三项基础性改革。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产权保护重点举措加快落实,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制定关于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 二是出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彰显了我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三是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增量配电改革、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及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扎实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相关改革。启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动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在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营商评价体系。 五是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 六是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开展输配电、新能源上网电价、居民用气价格、农业水价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组织完成地方定价目录修订工作,平均缩减地方定价项目30%。 七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定《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建设和运行调节持续加强。 孟玮:第七方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继续提升。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持续增长,联通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300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二是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新印发关于对会计、统计、文化市场等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效应不断显现。 这里通报一组数据:2018年12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信息40.7万余条,涉及失信主体约34.1万个,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约31.8万个。截至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346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税务部门累计公布16642件“黑名单”案件,累计限制融资授信共12920户,共有1417户当事人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三是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慈善捐助领域,发布了第二批失信黑名单。金融专项治理领域,发布第十批严重失信行为人名单400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散布虚假金融信息者实施联合惩戒。假彩票治理领域,破获呼伦贝尔特大网络赌博案等大案要案,涉赌资金流水超过1000亿,会员20余万人。社会组织领域,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约6000个,破获案件7673起,其中,依法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非法社会组织379个,逮捕嫌疑人3344个,涉案金额高达3.55亿元。总体上看,各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2.7%。 四是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是指分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推送至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机构,按照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主体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行业管理和市场化服务等。近期,我委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第三方机构,推出了涉煤炭、道路客运、旅行社等三个领域的第一期评价结果,以及涉天然气领域的第二期评价结果,已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在滚动发布已推出领域评价结果的同时,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 孟玮:第八方面,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委依法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同步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对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逐项评估,历时一年多。期间,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强化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多视角多渠道开展问卷调查。2018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评估工作报告。 从评估结果看,“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通过我委“两微一端”进行解读,欢迎大家登陆查询。与此同时,仍有少数目标任务进展滞后,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完成《纲要》目标任务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进度滞后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综合施策、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完成《纲要》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邀请记者提问 [详情]

沈建光:政策加码助力经济筑底 2019年GDP或为6.2%
沈建光:政策加码助力经济筑底 2019年GDP或为6.2%

  沈建光:政策加码助力经济筑底,2019年GDP或为6.2%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中国经济年报,总体来看,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超出年初预期,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GDP增速降至6.4%,凸显了“变中有忧”。当然,伴随着年底宏观逆周期政策的逐步发力,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生产等数据实现了低位反弹,投资持续下滑的态势也得到遏制,显示政策加码正在助力经济筑底。 展望2019年,考虑到政策落地的时滞,以及前期贸易“抢出口效应”的逐步消退,预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寻底的过程。当然,一旦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积极结果,加上逆周期政策与改革措施的协同发力,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将有所企稳,预期2019年中国经济有望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全年GDP或为6.2%左右。 2018中国经济变中有忧 投资的持续下滑是拖累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的最主要因素。201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比2017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其中,受制于前期去杠杆与债务约束,基建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2018年全年基建同比增长仅为3.8%,比2017年19%的增速降低了15.2个百分点。当然,从高频基建增速来看,伴随着基建补短板政策加码,特别是近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加速审批和开工,基建持续下行的态势在四季度已经得到扭转,是个利好。 房地产投资稳步回落。相对来说,2018年房地产投资的回落态势有限,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5%,较1~11月下降0.2%,呈现的是稳步回调的态势。此外,当前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压力,如房地产竣工面积为同比负增长、房地产销售增速下降、土地购置成交价款增速回落等,但房地产新开工数据仍在加速。展望2019,考虑到去库存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且前期棚改货币化政策已经逐步退出,预计2019房地产市场大概率会有所降温,而房地产政策也有望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迎来因城施策,局部微调。 制造业投资数据整体表现相对不错,全年增长9.5%。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是亮点,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如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全年增速分别为15.4%、13.4%、16.6%;相反,传统制造业如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等表现不佳。 贸易数据对经济下滑的拖累是最近两个月出现的新迹象。去年企业为避免被加税,存在抢出口的迹象,使得中国贸易数据整体上保持活跃。然而,自去年11月进出口数据降至个位数后,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4.4%,进口同比下滑7.6%,双双跌至负值。可以观察到,在重点出口区域中,对美出口下滑最快、当前增速最低。在笔者看来,短期内决定对外贸易走势的关键仍是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考虑到当前中美谈判形式较为乐观,若90天期限内贸易协议能够达成,外贸数据很可能在短期下滑后逐步企稳,在2019年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相比于投资的持续回落以及净出口对增长的负贡献,消费仍然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是相对的亮点。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11月回升了0.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消费同比增速为-8.5%,仍是消费的主要拖累;相比之下,12月房地产相关消费表现相对不错,对消费数据形成了支撑,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消费、家电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8.6%、12.7%、13.9%,特别是家具,相比11月8%的增速有较大反弹;此外,由于年底临近节假日,烟酒类同比增长8.4%,回升较快。 此外,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受到汽车、石油制品等因素的拖累在前期有一定下滑,但服务类消费却持续高增长;2018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升明显,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6.2%,相较去年同期上升18.6个百分点。展望未来,随着减税降费措施逐步落地,居民长期可支配收入或将得到改善,预期2019年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六稳”政策加码,经济或正在筑底 不可否认,2018年中国经济超出年初预期,在内忧外困之下,呈现较大下行压力;展望2019,即便当前市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笔者关注到,在表现不佳的经济数据背后,其实也孕育着一些转机,帮助中国经济实现筑底过程。 一是外部方面,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2019年的外部贸易风险有可能会比2018年有所缓释。二是近来中国国内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不断加码,短期有助于稳定信心。 例如,2019年开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十分积极,全面降准、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大礼包等都显示“六稳”政策早于预期,更大规模减税、降低社保缴纳基数等政策也在加速讨论之中;发改委、商务部、以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就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汽车、家电消费等做出部署,持续消费企稳。 当然,政策效果的显现或有时滞,对政策效果起色尚需保持耐心。从历史上来看,之前几轮以货币政策放松、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驱动为主的“稳增长”措施,通常从发力实施到效果显现至少需要2~3个季度;考虑到本轮“稳增长”措施已然启动,虽然内容较以往有明显不同,着重强调减税和开放的作用,基建和房地产角色有所弱化,但在政策发力下,预计中国经济有望逐步筑底。 此外,除了宏观政策调整,考虑到2019年美国面临的经济下滑态势、以及国内房地产政策调整空间不大,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下降等背景,笔者认为,本轮稳增长周期需要出台比以往更多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特别是财税改革与土地改革的加速落地步伐,通过释放制度红利的途径,才能实现扭转预期、稳定经济的效果。综上,笔者预期,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或将前低后稳,伴随着政策以及更多改革措施的落地,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逐步回暖,预计2019年全年GDP增速或将达到6.2%。 (作者系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详情]

发改委:加强春节期间商品价格稳定工作 做好应急预案
发改委:加强春节期间商品价格稳定工作 做好应急预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春节很快就要到了。请问,在确保节日期间物价稳定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孟玮: 春节马上到了,大家十分关注物价问题。日前,我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春节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保持重要商品市场和价格总体稳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测。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密切跟踪粮油肉禽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以及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市场和价格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并迅速预警。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启动价格应急监测,加大监测频次,及时掌握和报告市场价格动态。 二是进一步强化市场调节和组织调度。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充分了解重要民生商品产供储销情况,重点加强猪肉、粮油、蔬菜市场保供稳价,可能遭遇恶劣天气影响的地方,统筹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保各地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 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生活必需品、旅游、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价格监督检查,加大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与老百姓节日消费密切场所的价格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操纵市场价格、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良好市场环境。 四是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当地物价走势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情况,提前落实价格临时补贴资金,做好发放准备。一旦达到启动条件,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详情]

发改委:部分地区已具备风电光伏无补贴平价上网条件
发改委:部分地区已具备风电光伏无补贴平价上网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近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引起市场高度关注。请问当前我国风电、光伏产业是否已经普遍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未来如何保障无补贴平价上网政策落到实处? 孟玮: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3.6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例近20%。风电、光伏全年发电量600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接近9%。2017年投产的风电、光伏电站平均建设成本比2012年分别降低了20%和45%。目前,在资源条件优良、建设成本低、投资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已达到燃煤标杆上网电价水平,具备了不需要国家补贴平价上网的条件。这是总的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近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从消费端看,无补贴平价上网的风电、光伏电力将进一步降低用户端电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生产端看,无补贴平价上网政策有助于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电站建设,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规模,也有助于推动发电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不断降低,实现良性循环。 为确保这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归纳起来,重点是做到“四个保障”:一是保障上网。在项目规划阶段,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要督促电网企业加快建设接网工程,做好项目接网方案和消纳条件的论证工作,保障项目建成后能够及时并网运行。二是保障合同。平价上网项目由电网企业按项目核准时国家规定的当地燃煤标杆上网电价,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单位签订不少于20年的长期固定电价购售电合同。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项目均由电网企业保障好优先发电和全额保障性收购,同时鼓励平价上网项目通过绿证交易获得合理收入,完善支持就近消纳的输配电价政策。三是保障消纳。省级电网企业承担电量收购责任,保障平价(低价)上网项目的消纳。四是保障环境。在确保完成全国能耗“双控”目标条件下,对各地区超出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将积极协调和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相关支持政策的落实,同时,也将及时研究总结各地区的试点经验,根据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情况调整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和管理机制。[详情]

国家发改委:去年累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
国家发改委:去年累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

  国家发改委:去年累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 新京报讯(记者 顾志娟)在1月22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 孟玮透露,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持续增长,联通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300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联合惩戒机制也在持续推进,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新印发关于对会计、统计、文化市场等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2018年12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信息40.7万余条,涉及失信主体约34.1万个,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约31.8万个。截至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346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税务部门累计公布16642件“黑名单”案件,累计限制融资授信共12920户,共有1417户当事人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一些重点领域专项治理领域成效明显,例如慈善捐助领域,发布了第二批失信黑名单。金融专项治理领域,发布第十批严重失信行为人名单400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散布虚假金融信息者实施联合惩戒。假彩票治理领域,破获呼伦贝尔特大网络赌博案等大案要案,涉赌资金流水超过1000亿,会员20余万人。社会组织领域,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约6000个,破获案件7673起,其中,依法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非法社会组织379个,逮捕嫌疑人3344个,涉案金额高达3.55亿元。总体上看,各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2.7%。 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是指分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推送至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机构,按照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主体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行业管理和市场化服务等。近期,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第三方机构,推出了涉煤炭、道路客运、旅行社等三个领域的第一期评价结果,以及涉天然气领域的第二期评价结果,已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在滚动发布已推出领域评价结果的同时,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详情]

发改委:鼓励银行向民企发放3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
发改委:鼓励银行向民企发放3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证券时报记者: 前些天,国家发改委负责同志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加大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请发言人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今年将如何进一步加大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加快核准的进度? 孟玮: 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手段,在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我委将从三个方面着力,继续做好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工作,持续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企业债券对国家战略和规划的支撑作用,加大对有关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比如,支持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融资。同时,加大企业债券对脱贫攻坚、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保、社会民生、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支持力度。 二是扩大发行规模。重点是扩大优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推动债券品种创新,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3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时,协调推进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企业违约债券处置,助力民营企业纾困。 三是着力优化服务。主动上门对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企业债券的核准效率,加快核准进度。同时,支持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区域内的优质企业开展企业债券直接融资。 通过以上措施,助力民营经济的发展。[详情]

发改委:互联网行业总体较平稳 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
发改委:互联网行业总体较平稳 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近期出现了互联网行业裁员的声音,请问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措施保障就业?谢谢。 孟玮: 就业问题广受各方关注。我们也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有关互联网行业裁员的一些报道。近期,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包括到有关企业进行座谈,和有关行业进行座谈调研。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互联网企业的招聘和用工总体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 刚才介绍了有关就业数据,从就业形势来看,目前,全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是也面临一些新变化,可以说既有“稳”又有“变”。从“稳”的方面看,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6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岗位供给总体大于求职人数,据人社部对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供求数据统计,2018年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四季度为1.27。从“变”的方面看,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面临下行压力,这种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就业领域。再加上新增劳动力供给一直维持高位,像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较上年增加14万,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在看到就业市场的“稳”和“变”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就业市场的“潜力”。我国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特别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新动能加快增长,都将创造巨大的多元化需求,拉动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妥善应对各类风险,巩固就业形势稳定大局。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是以稳增长促就业。目前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拉动近200万人就业。我们将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稳定和促进就业提供坚实支撑。二是以抓创业促就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好“双创活动周”等活动,鼓励更多劳动者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就业。三是以保重点促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抓好就业帮扶,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四是以提质量促就业。通过依法监管,引导市场主体为劳动者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加长期的劳动合同、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加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等,促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详情]

发改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1亿人落户行动
发改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1亿人落户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工作,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请问,这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考虑? 孟玮: 谢谢你的提问,这也是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作出了到2020年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等重大决策部署,并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配套举措。我委会同公安部等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始终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一直在深入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行动。 近年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5%,预计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总体顺利。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或意见,大多数城市已经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许多中小城市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性通道全面打通。二是“人钱挂钩”、“人地挂钩”、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全国所有城市和县均已发放居住证,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基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面提质。 今年,我委将继续会同公安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推动1亿人落户目标,重点是抓好“一个强化、一个督导”。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对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推进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宣传推广有关地方积极推动落户的好经验好做法;一个督导,是指对存在户改政策不符合国家要求、落户政策执行不到位、落户通道不畅、落户进展迟滞等突出问题的地区和城市开展督导整改,切实抓好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取得明显进展。[详情]

发改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发改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汽车、金融等领域推出22项开放措施。有的人担心,是否开放的步子太大,会产生不利影响。请问您怎么看?下一步发改委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哪些举措? 孟玮: 我们也注意到2018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实施后,有少数对22项开放措施质疑的声音,在此想说三点。 第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引入了国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商业模式,增强了国内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带动了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全面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外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国进出口、工业产值、税收、吸纳就业的1/2、1/4、1/5、1/1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放促进了我国改革深化、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 第二,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激发了新一轮外商投资,一批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宝马在沈阳投资新建第三工厂,诞生了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我们相信,新的投资必将促进国内市场良性竞争,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国内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网上少数质疑22项开放措施的评论,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性和不负责任的。 第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下一步,我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二是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修订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总的方向是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在去年四季度第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基础上,今年还要推进后续批次重大外资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绿色通道,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法治化投资环境。《外商投资法》草案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目前正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外商投资法是一部全新的立法,是一部以开放为宗旨的立法,确定了新时期中国对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出台后,发改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做好各项制度的实施工作。 五是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发改委正在会同各部门,全面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确保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各地方一起努力,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上市融资等方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待遇。 我们相信,在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外商在华投资将迎来更多机遇,也将实现更大发展和互利共赢。 点击进入专题: 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详情]

发改委:清理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 确保标准一致
发改委:清理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 确保标准一致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汽车、金融等领域推出22项开放措施。有的人担心,是否开放的步子太大,会产生不利影响。请问您怎么看?下一步发改委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哪些举措? 孟玮: 我们也注意到2018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实施后,有少数对22项开放措施质疑的声音,在此想说三点。 第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引入了国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商业模式,增强了国内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带动了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全面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外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国进出口、工业产值、税收、吸纳就业的1/2、1/4、1/5、1/1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放促进了我国改革深化、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 第二,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激发了新一轮外商投资,一批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宝马在沈阳投资新建第三工厂,诞生了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我们相信,新的投资必将促进国内市场良性竞争,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国内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网上少数质疑22项开放措施的评论,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性和不负责任的。 第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下一步,我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二是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修订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总的方向是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在去年四季度第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基础上,今年还要推进后续批次重大外资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绿色通道,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法治化投资环境。《外商投资法》草案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目前正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外商投资法是一部全新的立法,是一部以开放为宗旨的立法,确定了新时期中国对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出台后,发改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做好各项制度的实施工作。 五是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发改委正在会同各部门,全面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确保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各地方一起努力,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上市融资等方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待遇。 我们相信,在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外商在华投资将迎来更多机遇,也将实现更大发展和互利共赢。[详情]

发改委:中国经济不追求高速度发展 更注重高质量发展
发改委:中国经济不追求高速度发展 更注重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内地的经济增速是6.6%,但是境外的一些机构和媒体给出了他们的分析,与公布的数据有差异。对此,您有何评论?谢谢。 孟玮: 谢谢你提出的问题,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年的经济数据,从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关于你提到的有关媒体对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的一些看法,我不知道依据是什么,但我想还是用事实、用数据说话。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些数据。 首先,从实物量数据看。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这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煤炭在严控新增消费的情况下,消费仍增加1.5亿吨左右,天然气更是大幅增长400多亿方、增速17%以上;全年全社会货运量增长7%左右,其中铁路货运量增长9.1%。实物量指标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反映,这些实物量数据可以有力支撑全年经济增长数据。 第二,从关联数据看。看三大产业,2018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7%,一产增加值增长3.5%。看三大需求,201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且在四季度逐月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全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增长9.7%。看就业和收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61万人,比上年多增10万人。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6.5%,而且这是在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3万亿元的条件下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8%。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无论按照GDP核算三种方法的哪一种看,支撑6.5%左右增速的数据都是匹配的。 第三,从国际组织预测看。今年1月初,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的《全球经济展望》,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6.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对中国2018年GDP增速的预测值为6.5%—6.6%。这些国际组织的预测应该说有可比性和说服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们不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但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潜力、有能力保持合理区间的增长。[详情]

发改委:着力做好"三稳"工作 确保春节天然气稳定供应
发改委:着力做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央视记者: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很关心天然气供应问题,请问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孟玮: 刚才,我简要介绍了进入供暖季以来天然气消费的三个特点。总的看,尽管今年天然气消费起点高、增速快,但由于我们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比较扎实,截止目前,各地区用气保障工作总体平稳有序。 下一步,为确保春节前及节日期间天然气稳定供应,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方面,着力做好“三稳”工作。一是稳供应。我们将持续加强资源统筹调度,协调供气企业备足资源,目前储气库、储气罐储备资源充足,有能力保障天然气供应总体平稳。二是稳价格。及时掌握节日期间天然气价格波动情况,严厉查处借机炒作、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稳运行。做好假期值班值守工作,督促供用气企业加强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平稳运行。 总之,我们将会同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全力以赴、毫不松懈地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年。[详情]

发改委:天然气准备扎实充分 群众取暖用气获较好保障
发改委:天然气准备扎实充分 群众取暖用气获较好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孟玮: 按照惯例,我首先通报8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关于经济运行情况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年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看,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增长6.6%,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2.1%,进出口增长9.7%。同时,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019年,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做到五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这些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外部环境的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第二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情况 一是发用电情况。从发电看,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12月当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2%,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37.9%、20.6%和2.2%,水电同比下降0.9%。从用电看,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17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7.2%、12.7%和10.4%,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分地区看,全国所有省(区、市)用电正增长,其中,西藏、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安徽、湖北、甘肃、江西、湖南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8年,国家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既坚持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全年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9个,包括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重点领域。全年棚户区新开工改造627万套,为全年任务的107.4%。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33项,其中2018年新开工11项。全年新增运营里程46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100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6个。 第三方面,关于天然气供应保障情况 自去年11月进入供暖季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呈现“起点高、增速快、持续高位运行”的特点。“起点高”体现在:去年11月21日,天然气消费量即突破上一年冬季8.62亿立方米的最高值。“增速快”体现在:目前,日供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天数已达18天,最高时曾连续2天达到10.37亿立方米。截至1月20日,累计用气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15%。“持续高位运行”体现在:自12月5日以来,日消费量一直保持在9亿立方米以上;国内气田保持高负荷生产,日均产量同比增加近2000万立方米;储气库发挥重要作用,每天动用近1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总体稳定,进口国别日趋多元;天然气价格总体平稳、好于预期。总的看,由于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资源准备扎实充分,人民群众取暖用气得到较好保障。 第四方面,关于2018年重点行业领域去产能进展 201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坚持以“破、立、降”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情况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继续在提升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处置“僵尸”企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转岗再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第五方面,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情况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分工涉及30多个部门单位。截至2018年底,269项成果已完成或转为常态化工作,10项正在推进,落实率已达96.4%。主要落实情况如下: 在政策沟通方面,积极落实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和联络办公室已正式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已挂牌运行。“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对外宣介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进展顺利,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合作推进,雅万高铁22处重点工程已实现开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旧段开工建设。7国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有序落实,中欧班列铁路国际合作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3万列,到达境外15个国家、49个城市。 在贸易畅通方面,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持续推进经贸合作机制化建设。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在资金融通方面,丝路基金完成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正式启动。 在民心相通方面,已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扩容至310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绿色、智库、新闻媒体等方面落实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确保在第二届高峰论坛召开前完成所有成果或转化为常态化工作,同时,全力筹备好第二届高峰论坛及分论坛。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推动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第六方面,关于重点领域改革情况 2018年,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的1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动牵头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联动推进混改、产权、企业家精神三项基础性改革。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产权保护重点举措加快落实,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制定关于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 二是出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彰显了我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三是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增量配电改革、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及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扎实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相关改革。启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动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在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营商评价体系。 五是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 六是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开展输配电、新能源上网电价、居民用气价格、农业水价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组织完成地方定价目录修订工作,平均缩减地方定价项目30%。 七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定《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建设和运行调节持续加强。 第七方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继续提升。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持续增长,联通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300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二是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新印发关于对会计、统计、文化市场等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效应不断显现。 这里通报一组数据:2018年12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信息40.7万余条,涉及失信主体约34.1万个,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约31.8万个。截至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346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税务部门累计公布16642件“黑名单”案件,累计限制融资授信共12920户,共有1417户当事人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三是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慈善捐助领域,发布了第二批失信黑名单。金融专项治理领域,发布第十批严重失信行为人名单400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散布虚假金融信息者实施联合惩戒。假彩票治理领域,破获呼伦贝尔特大网络赌博案等大案要案,涉赌资金流水超过1000亿,会员20余万人。社会组织领域,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约6000个,破获案件7673起,其中,依法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非法社会组织379个,逮捕嫌疑人3344个,涉案金额高达3.55亿元。总体上看,各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2.7%。 四是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是指分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推送至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机构,按照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主体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行业管理和市场化服务等。近期,我委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第三方机构,推出了涉煤炭、道路客运、旅行社等三个领域的第一期评价结果,以及涉天然气领域的第二期评价结果,已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在滚动发布已推出领域评价结果的同时,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 第八方面,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委依法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同步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对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逐项评估,历时一年多。期间,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强化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多视角多渠道开展问卷调查。2018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评估工作报告。 从评估结果看,“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通过我委“两微一端”进行解读,欢迎大家登陆查询。与此同时,仍有少数目标任务进展滞后,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完成《纲要》目标任务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进度滞后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综合施策、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完成《纲要》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详情]

发改委:十三五期间削减钢铁煤炭业产能主要目标完成
发改委:十三五期间削减钢铁煤炭业产能主要目标完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2019年1月22日(周二)上午10:00,在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孟玮: 按照惯例,我首先通报8方面情况,之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一方面,关于经济运行情况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全年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看,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增长6.6%,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2.1%,进出口增长9.7%。同时,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019年,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做到五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这些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外部环境的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第二方面,关于发用电和投资情况 一是发用电情况。从发电看,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最高增速。12月当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2%,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37.9%、20.6%和2.2%,水电同比下降0.9%。从用电看,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2017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7.2%、12.7%和10.4%,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分地区看,全国所有省(区、市)用电正增长,其中,西藏、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安徽、湖北、甘肃、江西、湖南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8年,国家发改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既坚持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投资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全年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9个,包括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重点领域。全年棚户区新开工改造627万套,为全年任务的107.4%。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33项,其中2018年新开工11项。全年新增运营里程46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100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6个。 第三方面,关于天然气供应保障情况 自去年11月进入供暖季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呈现“起点高、增速快、持续高位运行”的特点。“起点高”体现在:去年11月21日,天然气消费量即突破上一年冬季8.62亿立方米的最高值。“增速快”体现在:目前,日供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天数已达18天,最高时曾连续2天达到10.37亿立方米。截至1月20日,累计用气量超过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15%。“持续高位运行”体现在:自12月5日以来,日消费量一直保持在9亿立方米以上;国内气田保持高负荷生产,日均产量同比增加近2000万立方米;储气库发挥重要作用,每天动用近1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总体稳定,进口国别日趋多元;天然气价格总体平稳、好于预期。总的看,由于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资源准备扎实充分,人民群众取暖用气得到较好保障。 第四方面,关于2018年重点行业领域去产能进展 201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坚持以“破、立、降”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情况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继续在提升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处置“僵尸”企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转岗再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第五方面,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情况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分工涉及30多个部门单位。截至2018年底,269项成果已完成或转为常态化工作,10项正在推进,落实率已达96.4%。主要落实情况如下: 在政策沟通方面,积极落实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和联络办公室已正式成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已挂牌运行。“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对外宣介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进展顺利,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合作推进,雅万高铁22处重点工程已实现开工,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旧段开工建设。7国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有序落实,中欧班列铁路国际合作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3万列,到达境外15个国家、49个城市。 在贸易畅通方面,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持续推进经贸合作机制化建设。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在资金融通方面,丝路基金完成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能力建设中心正式启动。 在民心相通方面,已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扩容至310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绿色、智库、新闻媒体等方面落实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确保在第二届高峰论坛召开前完成所有成果或转化为常态化工作,同时,全力筹备好第二届高峰论坛及分论坛。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推动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第六方面,关于重点领域改革情况 2018年,我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的1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动牵头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联动推进混改、产权、企业家精神三项基础性改革。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产权保护重点举措加快落实,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制定关于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 二是出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彰显了我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三是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增量配电改革、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及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扎实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相关改革。启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动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在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营商评价体系。 五是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 六是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开展输配电、新能源上网电价、居民用气价格、农业水价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组织完成地方定价目录修订工作,平均缩减地方定价项目30%。 七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定《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建设和运行调节持续加强。 第七方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继续提升。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持续增长,联通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300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二是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会同有关部门新印发关于对会计、统计、文化市场等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效应不断显现。 这里通报一组数据:2018年12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信息40.7万余条,涉及失信主体约34.1万个,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约31.8万个。截至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346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税务部门累计公布16642件“黑名单”案件,累计限制融资授信共12920户,共有1417户当事人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三是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慈善捐助领域,发布了第二批失信黑名单。金融专项治理领域,发布第十批严重失信行为人名单400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散布虚假金融信息者实施联合惩戒。假彩票治理领域,破获呼伦贝尔特大网络赌博案等大案要案,涉赌资金流水超过1000亿,会员20余万人。社会组织领域,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约6000个,破获案件7673起,其中,依法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非法社会组织379个,逮捕嫌疑人3344个,涉案金额高达3.55亿元。总体上看,各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2.7%。 四是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是指分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推送至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机构,按照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主体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行业管理和市场化服务等。近期,我委组织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第三方机构,推出了涉煤炭、道路客运、旅行社等三个领域的第一期评价结果,以及涉天然气领域的第二期评价结果,已通过“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公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在滚动发布已推出领域评价结果的同时,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布相关领域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 第八方面,关于“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委依法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同步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对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逐项评估,历时一年多。期间,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强化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多视角多渠道开展问卷调查。2018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评估工作报告。 从评估结果看,“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通过我委“两微一端”进行解读,欢迎大家登陆查询。与此同时,仍有少数目标任务进展滞后,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完成《纲要》目标任务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进度滞后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综合施策、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完成《纲要》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详情]

海通姜超:2019可能发生五大逆转 金融资产成配置首选
海通姜超:2019可能发生五大逆转 金融资产成配置首选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摘 要 1月21日,统计局公布了18年4季度经济数据,到底经济走势如何呢? 一、经济寡淡收官 首先来看经济整体表现,18年4季度经济量缩价跌。一方面,4季度GDP增速继续下滑至6.4%,创09年2季度以来新低,18年GDP增速也创下91年以来新低。另一方面,4季度GDP平减指数增速也继续下滑至1.6%。 从需求和生产来看,消费和服务业是经济的“稳定器”。 需求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有所放缓,投资的贡献率有所回升,消费的贡献率边际转弱但仍占主导。生产端,第二产业贡献率拾级而下,第三产业贡献率再上台阶。 二、工业仍在低位 其次从生产看,工业增速仍较低迷。12月工业增速反弹至5.7%,但仍是18年次低点,4季度工业增速也较3季度下滑。从中观看,各主要行业增速涨跌互现,中游加工组装类行业表现较好。从微观看,虽然发电量增速、水泥和化工品产量增速反弹,但钢铁、有色、煤炭产量增速均现下滑,汽车产量跌幅仍大。整体而言,上游有所转弱,中游依然坚挺,下游汽车仍是拖累。 三、投资低位平稳 再来看需求端,投资增速低位平稳。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9%,创下00年以来的新低,12月累计增速因基数调整而企稳,但当月增速仍小幅回落。三大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位持平,主要得益于17年盈利改善提振,但考虑到18年利润增速明显下滑,19年制造业投资仍面临下行压力;基建投资增速稳中略升,补短板发力令4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回升,19年有望延续,但在地方隐性负债增长受限的背景下,回升幅度或较有限;房地产投资增速稳中略降,主要是受土地购置费高增长支撑,而18年下半年以来,土地购置费增速见顶回落,势必令19年房地产投资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四、消费反弹仍低 而消费增速虽有反弹,也仍处低位。18年社消零售增速9%,限额以上零售增速5.7%,均创下多年新低。其中12月社消名义增速8.2%,限额以上零售增速2.4%,虽较11月反弹,但仍处18年次低点,油价下滑拖累消费品价格,令社消实际增速显著回升。分品类看,必需消费继续改善,食品、服装、日用品零售增速均继续上升,18年增速也较17年回升。可选消费涨多跌少,汽车类零售降幅收窄,地产相关类零售增速涨多跌少,石油及制品零售增速大跌转负,是消费中的主要拖累。网上零售增速下滑,但占比再上台阶。 五、地产需求承压 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0.9%,较11月回升转正。一二线推盘加速、三四线基数较低,加之房贷利率小幅回落,令12月地产需求短暂企稳。12月土地购置、新开工增速一升一降,但受库存去化放缓影响,两者均处在下行通道,累计增速缓中趋降。高频数据显示,1月上中旬,41城地产销量增速再度下滑转负,意味着地产销售压力未消。我们认为,在楼市调控整体未松、棚改货币化退潮的背景下,19年上半年地产销售或仍将缓慢寻底。 六、未来并不悲观! 18年经济寡淡收官,其中投资、消费增速均创下多年新低。往前看,社会融资、地产销售两大领先指标仍未见底,意味着19年上半年经济或仍在寻底。但从去杠杆向稳杠杆的转变,意味着上半年货币和融资增速有望见底企稳。财政减税有望继续发力,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创新潜力,意味着从中长期看内需将有改善希望。而随着通胀的回落,我们将步入低利率时代,金融资产将取代实物资产成为配置首选。 2019年1月21日,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4季度经济数据,到底经济走势如何呢? 1.  经济寡淡收官 18年4季度经济量价齐跌。一方面,4季度GDP同比增速6.4%,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并创下09年2季度以来的新低,而18年全年GDP增速6.6%,更是创下91年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4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降至1.6%,GDP名义增速也较3季度大幅下滑至8.1%。社会融资增速回落的影响仍在持续显现。 消费中流砥柱,净出口仍拖累。需求端,4季度出口、消费增速均较3季度下滑,投资增速稳中略升。但由于进口增速同样下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回升至-8.6%,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小幅回落至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略回升至32.4%。而与17年底相比,消费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反映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增强。 工业缓中趋降,服务业“稳定器”。生产端,4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回升至5.8%,第三产业增速回落至7.4%,因而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升一降。但全年来看,第二产业增速震荡下滑、第三产业增速整体平稳且远高于第二产业,因而与17年底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上台阶至60.1%,随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2.  工业仍在低位 18年12月工业增速仍处低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5.7%,尽管较11月有所反弹,但考虑到11月工业增速为近3年新低、12月也仍是18年次低点,因而18年底工业生产仍较惨淡、难言改善。事实上,4季度工业增速均值仅为5.67%,也较3季度的5.97%明显下行。 工业生产的低迷,在中微观层面亦有体现。 中观层面,12月,各行业增加值增速涨跌互现。12月,17个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8升9降、涨跌互现。其中下游消费品类行业、中游加工组装类行业均是涨少跌多,中游原材料类行业涨跌各半,上游采矿业增速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游加工组装类的运输设备、专用设备、通信电子等行业增速继续领跑,这与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相印证。但汽车行业降幅仍在扩大。 微观层面,12月各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涨跌互现。12月,发电量增速反弹至6.2%,印证工业增速反弹。各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涨跌各半,其中上游的原油加工量和煤炭产量增速一升一降,中游的钢铁、有色产量增速下滑,而水泥、化纤、乙烯产量增速回升,下游汽车产量跌幅收窄,但跌幅仍在15%左右。 一言以蔽之,上游景气正在转弱,中游依然保持坚挺,下游汽车仍是拖累。 3.  投资低位平稳 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位持平。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5.9%,创下00年以来的新低。其中12月投资累计增速较11月持平,当月增速则回落至5.9%。 基数调整支撑投资增速。但值得注意的是,18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很大程度上与基数调整有关。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7、18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3.2万亿元和63.6万亿元,由此计算得到的18年同比增速为0.6%。统计局称,根据统计执法检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结果,对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数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这导致实际公布的投资增速5.9%,显著高于计算得到的0.6%。 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位持平。18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9.5%,较1-11月高位持平。18年4月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上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17年工业利润增速创下6年新高,对18年制造业投资形成提振。二是17年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低基数效应对18年同比增速形成支撑。三是口径调整,“营改增”令工业企业将服务业生产环节剥离出来,18年制造业投资可比口径较17年缩减了14%。 19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承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从17年底的21%降至18年前11月的11.8%,从盈利对投资的领先性看,19年制造业投资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12月基建投资增速稳中略升。18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3.8%,较1-11月微幅回升。我们估算旧口径下1-12月基建投资增速0.8%,较1-11月基本持平。 19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小幅回升。18年3季度以来,基建补短板政策发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推出,4季度,基建投资累计增速止跌企稳、单月增速由负转正。补短板发力有望继续带动19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但在地方隐性负债增长受限的背景下,回升幅度或较有限,对经济的作用或更多表现为“托而不举”。 12月房地产投资增速略降。18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9.5%,较1-11月微幅回落。而12月单月增速也创18年内新低至7.4%。18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稳定在10%左右,主要归功于土地购置费高增长,1-11月土地购置费同比增速高达60%,剔除土地购置费后,1-11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仅为-3.7%。而土地购置费高增背后正是地价高企,这也使得18年房地产投资名义增速远高于实际增速3.7%。 19年房地产投资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然而,土地购置费高增长难以持续,18年下半年以来,土地购置费增速、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已相继下滑。随着土地购置费增速继续下滑、房地产投资名义增速向实际增速收敛,19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4.  消费反弹仍低 12月消费增速仍趋下行。18年社消零售增速9%、限额以上零售增速5.7%,均创下多年新低。其中12月社消名义增速8.2%、限额以上零售增速2.4%,均较11月反弹,但仍处18年次低点。 油价下滑托底社消实际增速。值得注意的是,12月社消实际增速回升至6.7%,创半年新高,这与12月CPI消费品分项同比大幅下滑至1.7%,尤其是CPI交通工具燃料分项同比大幅下滑转负至-0.5%相印证。即油价下滑拖累消费品价格,从而令消费实际增速回升幅度大于名义增速。 网上零售占比继续上升。18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25.4%,较17年的28%小幅下滑,但占社消零售总额的比重再创新高至18.4%。事实上,剔除网上零售后,18年社消零售增速仅为5.9%,较17年的7.6%显著下滑。 必需消费继续改善。12月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增速10.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增速7.4%,日用品类零售增速16.8%,均较11月继续回升。事实上,18年三大必需消费品零售合计增速9.5%,较17年的8.8%不降反升。 可选消费涨多跌少,石油仍是主要拖累。12月汽车类零售增速-8.5%,较11月降幅收窄;地产相关的家电、家具、建材类零售增速分别为13.9%、12.7%和8.6%,较11月涨多跌少,合计增速较11月上行。而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增速继续下滑并创18年年内新低至5.8%,是主要拖累。 5.  地产需求承压 地产销售增速暂稳。18年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0.9%,较11月小幅回升转正。从我们高频跟踪的41城商品房成交面积看,12月增速也同样是较11月小幅回升,其中一二线城市销量增速因推盘加速而有所回升,三四线销量增速因低基数降幅收窄。此外,35城房贷利率均值5.68%,自16年7月以来的首次下滑,也助力地产销售短期企稳。 拿地开工缓中趋降,地产需求压力未消。但18年以来待售面积降幅持续收窄,意味着库存去化放缓。12月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因基数回落而小幅反弹,新开工面积增速则小幅回落,但受库存去化持续放缓影响,两者均处在下行通道。而高频数据也显示,1月上中旬41城地产销量增速再度下滑转负,指向地产需求压力未消。在楼市调控整体未松、棚改货币化退潮的背景下,19年上半年地产销售或仍将缓慢寻底。 6.  未来并不悲观! 18年经济寡淡收官,其中投资、消费增速均创下多年新低。往前看,社会融资、地产销售两大领先指标仍未见底,意味着19年上半年经济或仍在寻底。但从去杠杆向稳杠杆的转变,意味着上半年货币和融资增速有望见底企稳。财政减税有望继续发力,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创新潜力,意味着从中长期看内需将有改善希望。而随着通胀的回落,我们将步入低利率时代,金融资产将取代实物资产成为配置首选。 [详情]

统计局:2018年金融业GDP为69100亿元 同比增长4.4%
统计局:2018年金融业GDP为69100亿元 同比增长4.4%

  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相关阅读: 中国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元 统计局:2018年制造业GDP为264820亿元 同比增长6.2%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GDP首超90万亿元背后的“减速”与“提质” 我国GDP首破90万亿元 全球经济增长1/3来自中国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8年4季度和全年 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4季度 1-4季度 4季度 1-4季度 GDP 253599 900309 6.4 6.6 第一产业 24934 64734 3.5 3.5 第二产业 104178 366001 5.8 5.8 第三产业 124486 469575 7.4 7.6   农林牧渔业 25921 67538 3.7 3.6 工业 83967 305160 5.7 6.1 #制造业 73083 264820 5.7 6.2 建筑业 20498 61808 6.1 4.5 批发和零售业 23420 84201 5.5 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834 40550 8.7 8.1 住宿和餐饮业 4500 16023 5.8 6.5 金融业 17108 69100 6.3 4.4 房地产业 16207 59846 2.0 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588 32431 29.1 3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772 24427 7.3 8.9 其他服务业 35783 139224 6.4 6.3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8 6.8 6.7 6.7 2018   6.8   6.7 6.5 6.4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1.9 1.8 2.1 1.6 2014 1.8 1.8 1.8 1.7 2015 1.8 1.8 1.7 1.5 2016 1.4 1.9 1.7 1.6 2017 1.5 1.8 1.7 1.6 2018 1.5 1.7 1.6 1.5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 点击进入专题: 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详情]

统计局:2018年制造业GDP为264820亿元 同比增长6.2%
统计局:2018年制造业GDP为264820亿元 同比增长6.2%

  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相关阅读:       中国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元 统计局:2018年金融业GDP为69100亿元 同比增长4.4%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GDP首超90万亿元背后的“减速”与“提质” 我国GDP首破90万亿元 全球经济增长1/3来自中国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8年4季度和全年 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4季度 1-4季度 4季度 1-4季度 GDP 253599 900309 6.4 6.6 第一产业 24934 64734 3.5 3.5 第二产业 104178 366001 5.8 5.8 第三产业 124486 469575 7.4 7.6   农林牧渔业 25921 67538 3.7 3.6 工业 83967 305160 5.7 6.1 #制造业 73083 264820 5.7 6.2 建筑业 20498 61808 6.1 4.5 批发和零售业 23420 84201 5.5 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834 40550 8.7 8.1 住宿和餐饮业 4500 16023 5.8 6.5 金融业 17108 69100 6.3 4.4 房地产业 16207 59846 2.0 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588 32431 29.1 3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772 24427 7.3 8.9 其他服务业 35783 139224 6.4 6.3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8 6.8 6.7 6.7 2018   6.8   6.7 6.5 6.4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1.9 1.8 2.1 1.6 2014 1.8 1.8 1.8 1.7 2015 1.8 1.8 1.7 1.5 2016 1.4 1.9 1.7 1.6 2017 1.5 1.8 1.7 1.6 2018 1.5 1.7 1.6 1.5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 点击进入专题: 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详情]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8年4季度和全年 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4季度 1-4季度 4季度 1-4季度 GDP 253599 900309 6.4 6.6 第一产业 24934 64734 3.5 3.5 第二产业 104178 366001 5.8 5.8 第三产业 124486 469575 7.4 7.6   农林牧渔业 25921 67538 3.7 3.6 工业 83967 305160 5.7 6.1 #制造业 73083 264820 5.7 6.2 建筑业 20498 61808 6.1 4.5 批发和零售业 23420 84201 5.5 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834 40550 8.7 8.1 住宿和餐饮业 4500 16023 5.8 6.5 金融业 17108 69100 6.3 4.4 房地产业 16207 59846 2.0 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588 32431 29.1 3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772 24427 7.3 8.9 其他服务业 35783 139224 6.4 6.3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8 6.8 6.7 6.7 2018   6.8   6.7 6.5 6.4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1.9 1.8 2.1 1.6 2014 1.8 1.8 1.8 1.7 2015 1.8 1.8 1.7 1.5 2016 1.4 1.9 1.7 1.6 2017 1.5 1.8 1.7 1.6 2018 1.5 1.7 1.6 1.5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 点击进入专题: 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详情]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相关阅读: 中国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 首次突破90万亿元       统计局:2018年金融业GDP为69100亿元 同比增长4.4% 统计局:2018年制造业GDP为264820亿元 同比增长6.2%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GDP首超90万亿元背后的“减速”与“提质” 我国GDP首破90万亿元 全球经济增长1/3来自中国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8年4季度和全年 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4季度 1-4季度 4季度 1-4季度 GDP 253599 900309 6.4 6.6 第一产业 24934 64734 3.5 3.5 第二产业 104178 366001 5.8 5.8 第三产业 124486 469575 7.4 7.6   农林牧渔业 25921 67538 3.7 3.6 工业 83967 305160 5.7 6.1 #制造业 73083 264820 5.7 6.2 建筑业 20498 61808 6.1 4.5 批发和零售业 23420 84201 5.5 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834 40550 8.7 8.1 住宿和餐饮业 4500 16023 5.8 6.5 金融业 17108 69100 6.3 4.4 房地产业 16207 59846 2.0 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588 32431 29.1 3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772 24427 7.3 8.9 其他服务业 35783 139224 6.4 6.3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8 6.8 6.7 6.7 2018 6.8 6.7 6.5 6.4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1.9 1.8 2.1 1.6 2014 1.8 1.8 1.8 1.7 2015 1.8 1.8 1.7 1.5 2016 1.4 1.9 1.7 1.6 2017 1.5 1.8 1.7 1.6 2018 1.5 1.7 1.6 1.5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详情]

2018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一图看懂“进”在哪里?
2018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一图看懂“进”在哪里?

  图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进”在哪里?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1月21日电(曹静) 1月2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了我国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宁吉喆表示,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国民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持续显现,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回答记者提问时,宁吉喆解释了“进”的6个方面。 [详情]

2018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长2% 全行业增速最低
2018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长2% 全行业增速最低

  2018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增长2%,全行业增速最低 相关阅读: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2018房产开发投资与销售反差大 2019销售回落概率大 2018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9.5% 新开工面积创新高       2018年我国房地产销售额近15万亿 再次刷新纪录       2018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高位 楼市应以稳定为主 统计局公布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房地产业四季度同比增长2%,在所有行业中增速最低。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8年全年GDP分别为6.47万亿元、36.60万亿元、46.96万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3.5%、5.8%、7.6%。 其中金融业全年GDP6.91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4.4%;房地产业全年GDP5.99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3.8%。[详情]

统计局: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统计局: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去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 与2017年相比减少200万人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文/本报记者  李岩  张钦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受邀出席国新办发布会,公布了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此外,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5%。 北京青年报注意到,中国经济继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跨十”:2016年站上70万亿大关、2017年迈过80万亿大关、2018年突破90万亿。此外,对于今年的经济形势,宁吉喆在会上表示,2019年我国经济危中有机、稳中趋进,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 首次突破90万亿 201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8年GDP增长目标为6.5%左右。国家统计局发文称,“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持续显现”。 记者在会上获悉,经初步核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公布数据的前几天,国家统计局下调了去年初公布的 2017年经济数据,GDP增速由6.9%下调至6.8%。对此,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讲师刘志阔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GDP核算会经历初步核算、初步核实与最终核实几个阶段,这样的GDP数据调整比较常见,跟去年各省“挤水分”并不一样。“不过,社会如此关注此事也侧面说明预期不确定性的增加,政府应该及时公布更多信息来稳定预期。” 消费方面,宁吉喆会上介绍称,去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2018年末 大陆总人口达13.9亿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538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 其中外界最关注的出生人口数字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与2017年的1723万相比,去年我国出生人口减少了200万人,这一数字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 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18年中国不仅人口在正增长,出生人口数量仍是比较可观的。至于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有所下降的状况,他认为,人口数据不是只看一年,要长期观察。“历史上我们有过人口高峰,现在人口的结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所以,不必过度解读。” 解读 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宁吉喆昨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因此也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 宁吉喆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做的内部测算显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在2017年已经超过4亿人,2018年正在做进一步测算,肯定还会增加。 “中国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涉及1.4亿个家庭,他们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据悉,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标准是,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 宁吉喆指出,中国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中国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体系在世界上是综合性的、比较完整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中国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大军,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劳动的参与率还在提高。”同时他强调,中国的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这都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提供了智力基础和支撑。[详情]

北青报社评: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北青报社评: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不仅总量早已今非昔比,韧性和抗干扰抗风险能力也明显增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中国经济就能够不断克服困难行稳致远。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继续把各个领域的改革推向深入。 国务院新闻办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克服内外部不利因素和下行压力的影响,继续调整结构、提质增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6.5%左右”预期增长目标,实际增速为6.6%;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达到一个新的量级,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数据显示,去年第三产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全年三产增速为7.6%,高于GDP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第一、第二产业4.1和1.8个百分点,比重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颇为亮眼,拉动作用明显;着眼投资领域,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加快;着眼消费领域,网售等新业态新模式继续快速成长;着眼进出口领域,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30万亿元,不仅创历史新高,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量级。 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任务,2018年也继续取得积极进展。去产能,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去库存,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1%,已回到4年多前的水平;去杠杆,微观企业杠杆率持续下降;降成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继续下降;补短板,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43.0%和15.4%,增速大大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8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也显示,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正在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逐季略有回落、主要领域核心指标增速减缓、价格运行出现一些波动、进出口近期出现下降。 尽管面临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和困难压力,但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不仅总量早已今非昔比,韧性和抗干扰抗风险能力也明显增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中国经济就能够不断克服困难行稳致远。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继续把各个领域的改革推向深入。 要继续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合理减税降费和帮扶政策,切实给企业和城乡居民减负,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大力发展的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产业、高技术产业,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新的有效供给,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 要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要平稳健康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新的一年,应继续巩固历时两年多的楼市调控成果,坚持调控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保持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符合“房住不炒”定位、具有可持续性的措施纳入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还要大力发展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形成多渠道并举的市场及保障体系。 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一方面,要通过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精准扶贫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周期的变化,加强预警预报和宏观调控,防止和控制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确保民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生活的稳定,使全体民众都能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特约评论员  [详情]

统计局:2018年四季度GDP为253599亿元 同比增长6.4%
统计局:2018年四季度GDP为253599亿元 同比增长6.4%

  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 相关阅读: 统计局:2018年金融业GDP为69100亿元 同比增长4.4% 统计局:2018年制造业GDP为264820亿元 同比增长6.2% 统计局:2018年工业GDP为305160亿元 同比增长6.1% 统计局:2018年房地产GDP为59846亿元 同比增长3.8% GDP首超90万亿元背后的“减速”与“提质” 我国GDP首破90万亿元 全球经济增长1/3来自中国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我国2018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如下: 表1 2018年4季度和全年 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4季度 1-4季度 4季度 1-4季度 GDP 253599 900309 6.4 6.6 第一产业 24934 64734 3.5 3.5 第二产业 104178 366001 5.8 5.8 第三产业 124486 469575 7.4 7.6   农林牧渔业 25921 67538 3.7 3.6 工业 83967 305160 5.7 6.1 #制造业 73083 264820 5.7 6.2 建筑业 20498 61808 6.1 4.5 批发和零售业 23420 84201 5.5 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834 40550 8.7 8.1 住宿和餐饮业 4500 16023 5.8 6.5 金融业 17108 69100 6.3 4.4 房地产业 16207 59846 2.0 3.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588 32431 29.1 3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772 24427 7.3 8.9 其他服务业 35783 139224 6.4 6.3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行业分类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4.本表GDP总量数据中,有的不等于各产业(行业)之和,是由于数值修约误差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GDP同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7.9 7.6 7.9 7.7 2014 7.4 7.5 7.1 7.2 2015 7.0 7.0 6.9 6.8 2016 6.7 6.7 6.7 6.8 2017 6.8 6.8 6.7 6.7 2018 6.8 6.7 6.5 6.4 注: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3 GDP环比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2013 1.9 1.8 2.1 1.6 2014 1.8 1.8 1.8 1.7 2015 1.8 1.8 1.7 1.5 2016 1.4 1.9 1.7 1.6 2017 1.5 1.8 1.7 1.6 2018 1.5 1.7 1.6 1.5 注: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其他相关核算结果详见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附件: 中国GDP季度核算说明 1.季度GDP核算概述 1.1 基本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1.2 核算范围 1.2.1 生产范围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没有报酬的家庭和个人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1.2.2 生产活动主体范围 GDP生产活动主体范围包括了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1.3 核算单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 1.4 核算频率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到2015年2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当季数据相加得到。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 1.5 法律依据和制度规定 GDP核算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目前,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 1.7 用户需求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 2.季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类体系 在季度GDP核算中,行业划分依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并采用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采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201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在实际核算中采用两级分类。 第一级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为基础,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其中工业包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行业;其他服务业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7个门类行业。 第二级分类在第一级分类的基础上,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一部分门类细化为行业大类。 第二种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2.2 资料来源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统计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2.3 核算方法 2.3.1 现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根据资料来源情况,季度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相关价值量指标推算法以及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等方法。 2.3.1.1 增加值率法 增加值率法是先计算现价总产出,再根据上年年报资料和当期有关生产情况确定现价增加值率,然后将二者相乘得出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现价总产出×现价增加值率 2.3.1.2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 相关价值量指标速度推算法是利用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推算现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乘以推算出的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得出当期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现价增加值×(1+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价值量指标现价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现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价值量指标的现价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3.1.3 利用不变价推算现价方法 先利用物量指数外推法求得本期不变价增加值,再根据相关价格指数推算现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现价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 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剔除价格变化因素的影响,以使不同时期的价值可以比较。不变价增加值采用固定基期方法计算,目前每5年更换一次基期,2016年至2020年不变价增加值的基期是2015年。 季度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2.3.2.1 价格指数缩减法 利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现价增加值÷价格指数 2.3.2.2 物量指数外推法 利用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然后用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某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该行业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 ×(1+该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 其中,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根据本期相关物量指标增长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变价增加值增长速度和相关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 2.4 季节调整 GDP环比增长速度是季度增加值与上一个季度增加值数据对比的结果。在测算时,须剔除季节性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版季节调整软件(NBS-SA)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NBS-SA是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季节调整软件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研制而成的。该软件添加了处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的新模块,有效剔除了中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等。 3.季度GDP数据修订 3.1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3.2 修订程序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改革的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3.3 修订方法 3.3.1 当季数据的修订 中国目前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3.3.2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 4.季度GDP数据质量评估 4.1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 4.4 数据的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5.季度GDP数据发布 5.1 发布时间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日左右发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于隔年1月份发布。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5.2 发布方式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在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公布。对于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详情]

出生率创40年新低 专家:我国或成世界老龄化最重国家
出生率创40年新低 专家:我国或成世界老龄化最重国家

  出生人口减少200万背后:低生育率将成未来几十年最大挑战 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比前一年减少了200万,从1978年至今,我国人口出生率更是创下40年新低。专家表示,低生育率危机将是未来几十年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我国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不会改变,但下降的幅度将会有所放缓。 记者 | 牛其昌 在2019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外界关于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可能会减少200多万的传言,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曾表示,影响生育问题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包括育龄妇女规模,结婚年龄,生育年龄,以及经济社会因素等等,国家卫健委一直在持续监测,具体数据有关部门近期将会公布。 如今,上述传言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所证实。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在介绍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 值得一提的,相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1723万出生人口的数据,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比前一年恰好减少了200万,下降幅度超过10%。而从1978年至今,我国人口出生率更是创下40年新低。 “这一数据与官方当初的预测相差非常大,如此看来,当前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可以说触目惊心。”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2018年1523万的出生人口,比实施两孩政策的最低预计少了559.4万,甚至比不实施两孩政策的预期数据还要少201.8万。 图片来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主编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曾对2017-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数进行过预测(上图)。对比预计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的最低预测2023.2万少了300.2万;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最低预测2082.4万少了559.4万。“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三年多来,我国出生人口均未超过1800万,均大大低于原国家卫计委当初的最低预计。 界面新闻注意到,1523万的出生人口数据,印证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之前“2018年出生人口规模在1500万和1600万之间”的预测。 “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总体是平稳的,之前有人称出生人口跌落1500万,这个基本不靠谱。”黄匡时对界面新闻表示,无论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预测,还是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以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口展望等,都预计未来我国出生人口的长期趋势是呈现下降趋势。所以,未来我国出生人口下降已在预料之中。 实际早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上述新生儿数据之前,已有多位人口学者通过各地公布的数据预测,“2018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比前一年进一步减少,甚至有可能跌破1500万”。 最具代表性的是,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曾被冠以“中国最爱生孩子省份”的山东省,生育意愿正在大幅下降,其中二孩数量下降尤为明显。以青岛市为例,据青岛市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青岛户籍人口出生9万人左右,比上一年户籍人口出生的11.57万下降22.2%。2018年1-11月份,青岛全市户籍出生81112人,同比减少21737人,降幅达21.1%。其中一孩出生减少8.8%;二孩出生减少29.0%。 此外,山东烟台、聊城、淄博等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2018年新生儿数量均有所下降。据聊城市卫计委的数据,从2018年1月起截至11月份,聊城市上报出生64753人,同比减少23179人,减幅为26.36%,出生人口数量较2016、2017两年呈现下降趋势。另据淄博市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份,淄博共出生4.13万人,同比减少1.52万人,下降幅度达26.9%。 黄文政表示,从山东各地的出生人口数据便可见一斑,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是很明确的。“由于山东对生育的限制比较严厉,而人们的生育意愿相对比较强,因而在放开二孩政策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反弹趋势。而相对应的是,随着补偿性生育基本消化掉,在反弹达到峰值之后,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也是最为明显的,这也是2018年出生人口出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对于出生人口减少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副教授陶涛近日在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则表示,出生人口的规模受到育龄妇女的规模的影响,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的规模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是下降状态,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行通道。从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大概是1500—1800万之间波动,最近受到政策调整的因素,还有龙年、羊年等生肖选择的影响,波动也是在加大的。 除了育龄妇女规模的影响外,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也是影响出生人口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育龄妇女的平均年龄是在提升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所有育龄妇女当中,有一半以上都在40岁以上,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包括结婚的情况,2017年全国结婚人数大概是1063万,同比下降7%。还有一个因素是婚育的推迟,近三年以来,平均的初育年龄和平均生育二孩的年龄都往后推了一岁,这些也会对出生人口规模、生育水平是会产生影响的。”陶涛表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大概是在1500—1800万之间波动,可能2018的出生人口也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 对于2019年的出生人口情况,专家之间的观点存在一定分歧。据黄文政预测,未来我国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不会改变,但下降的幅度将会有所放缓,预计2019年出生人口要比2018年下降100万左右。他直言,低生育率危机将是未来几十年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而黄匡时则表示,2019年出生人口将比2018年略多,预计出生人口在1500万到1700万之间。这也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平均出生人口预计在1600万之上。也就是说,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出生人口呈现“前两年高,后三年平稳”的格局。 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滑,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会提前消失?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对此表示,“近期大家非常关注人口数据,有一些研究文章认为人口会出现所谓的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已经很清晰地表明,2018年中国不仅人口在正增长,出生人口数量也是比较大的,1523万人,这个数据还是很可观的。” 宁吉喆认为,人口结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变化的,人口的数据不是只看一年,要长期观察。“历史上我们有过人口高峰,现在人口的结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应过度解读。前面已经讲到我们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有一些波动,但这个规模仍然巨大,应该说支撑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因素没有也不会改变。”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进入老龄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剧。国家统计局此次公布的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所谓老龄人口,一般是指年龄起点在60或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新标准则指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未来60后、70后、甚至80后逐步步入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不断加剧。”黄文政表示,尽管对于我国来说,目前的老龄化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是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由于潜在的50-60岁的人群基数庞大,当这一群体成为主力之时,我国未来很可能逐步变成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黄文政分析,相比人口结构,人口规模的衰减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结构恶化对经济的影响最多百分之几十,但是人口衰减的影响可能是十几倍、几十倍,而且衰减看不到底。如果这种趋势不能逆转,中国的发展将被釜底抽薪。” 对此,多位专家呼吁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黄文政表示,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放开生育,切切实实开始鼓励生育。他认为,国家还应及时完善与生育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减轻老百姓的养育负担,让大家愿意去养育孩子,才是正途,鼓励措施可以包括按孩子数量抵税或直接补贴等等。  [详情]

2018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9.5% 新开工面积创新高
2018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9.5% 新开工面积创新高

  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9.5% 来源:长江商报 江楚雅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16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 此外,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65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2018年12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85,比11月份回落0.09点。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2018年,房地产行业多项指标虽然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表现好于预期。进入2019年一季度,随着开发商资金面不断趋紧,预计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将出现回落。 2018年三季度以来多个热点城市出现土地流拍、底价成交等现象,土地市场降温明显,预计未来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涨幅亦将收窄。 2018年新开工面积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64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85192亿元,增长13.4%,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8%。 从结构来看,住宅投资同比增长13.4%,而办公投资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分别下降11.3%和9.4%。可见,住宅库存回归合理区间后,部分城市开始增加供给,而商办物业由于库存较高,投资依旧乏力。 整体来看,进入2019年一季度,随着市场降温和开发商资金面趋紧,预计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出现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新开工面积创历史新高。2018年,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2093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53353万平方米,增长19.7%。 从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走势看,2018年1-12月份比1-11月小幅提高0.4个百分点。进入2019年一季度,考虑到销售增速持续回落,预计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态势。 2018年商品房成交均价涨10.7% 2018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8737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7%,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5.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成交均价854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2.2%;商业营业用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8%;办公楼成交均价同比上涨6.2%。分地区来看,西部和东部地区涨幅较高,分别为15.4%和12.1%,东北和中部地区涨幅分别为11.9%和10.5%。 房企到位资金同比增长6.4%,国内贷款同比下降4.9%。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65963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从月度累计情况看,自2016年3月份大幅回升至正增长区间后,此后几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速基本平稳,始终保持在15%左右。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个房价增幅是2010年以来最大的增幅,从侧面也说明未来需要调整房价考核体系,因为房价上涨本身受到地价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换房需求的增加,部分高价楼盘项目承受能力会越来越大。[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