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发言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他表示,由于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业内人士对于行业发展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呈现出“平行宇宙”的状态,且存在对于车险抱有过高期望的现象,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车险终究是一个低频、重资产的行业,难以颠覆。[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23日  08:49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他指出,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22日  08:45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21日  08:53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21日  08:56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职业生涯上半场在保监会财险部参与商车费改制度设计,下半场下海到财险公司迎接商车费改,曾经的监管官员、华农保险拟任总经理的张宗韬对商车费改的观察视角无疑更多元些。[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20日  10:29
业内分析车险费改下的创新:存在问题仍需努力
业内分析车险费改下的创新:存在问题仍需努力

近期,新浪财经金融研究院&慧保天下,共同主办以“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为主题的车险研讨会,多方代表共同参与讨论,探求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详情]

新浪财经|2016年07月19日  15:48

研讨会精彩花絮

1/24

车险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车险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邢锐 今年7月,商业车险改革试点正式推向全国。 “经过一年的时间检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黑龙江等18个地区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保监会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首批试点地区商业车险签单件数同比增长20.20%,消费者支出的单均保费同比下降7.69%,“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对于消费者来说,该项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是多花钱了,还是会少花钱? 业内人士分析称,以往,一年中出险次数不超过两次的话,对次年保费影响不是很大;而费改新规加大了对出险次数的管控,例如出险一次次年取消车险折扣,出险两次保费系数上浮25%、三次上浮50%、四次上浮75%、5次及以上保费可能直接翻倍。也就是说,多花钱的几率大大提高了。 “影响是多方面的。”利宝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梁欣鑫称。 “车险费率改革主要体现在条款变化和产品的变化。”他表示,其中条款的变化从原来的行业ABC三套条款变成一套,“保险责任最大的变化就是扩大了保障的范围,保障了更多消费者权益。”他举了个例子来做说明,“以前老百姓(603883,股吧)抱怨比较多的,就是高保低赔。新的条款实现了实保实赔。还有第三者责任险,在原来的条款,如果是家庭成员人身伤亡不算第三者,但是新的条款算。” “简而言之,就是新的条款扩大了整个保障的范围。费率的变化,则是由既成保费和浮动因子构成的。”他指出,在新的费率里,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纯风险匹配的缴纳费率保费,加上保险公司运营的成本,再加上NCD系数(根据出险次数不同有的折扣)等等。“所以整个的变化,应该说是拉大了费率的弹性,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谈及费率方案整个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他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车险和保费的充足度会受到冲击。他以行业测算为例,预估不投保客户将会上升。“我们在2-5次出险区间加大了惩罚力度。”他称“这多少会影响出险高的客户投保意愿降低。” 其次,个体优质消费者会受益。“多年不出险的,保费下滑幅度非常大。”他说,“改革前,对非电销的产品,最低折扣可以打到0.324,对电销产品可以达到0.275。但改革后,最低折扣统一了,都是0.22。也就是五年内不出险最优质的车险,在保险公司都给其最好的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情况下,能到0.22折。” 再次,多次出险以后,有些客户可能会投保短期险来规避NCD系数的惩罚。“他保留短险,空一段时间再投保。”他说,此外,还有投保险别有变动,比如说以前客户投保了气象险种,但是这次可能会只投保商业险。“还有就是出险频次较高的,他可能会放弃投保商业险,而只承保交强险。这是消费习惯的变化。” 另外,还有出险业务惩罚的加大,小额案件将进一步降低。他举例说,费改以前,两千元以下的赔款占10-14%的水平,到费改以后基本下降到了5-7%的水平。 最后,车险定价模式将发生改变,需要重建风险的体系。他称,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用出险次数进行风险筛选工具将会在费改以后弱化,需要经过大数据分析和建立新的精算模型来引入新的风险筛选因子,这也对保险公司定价提出了进一步高的挑战和要求。“原来我们通过出险次数的惩罚费率,就是加大保费的因素,之后保险公司如何管理风险可能就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了。” 数据显示,已经费改的18家地区,第一批试点地区和第二批试点地区的签单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0%。“保费便宜了,投保的人多了,但是保费金额是降低的。保费收入按照行业增速基本在10-12%。保费减少的因素和行业的增长抵消以后,基本维持了往年的增长。”梁欣鑫称。 “车险赔付去年是99.39%,基本是在亏损的边缘。”他称,“费改以后,降低了0.23个百分点。”他表示,对于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地区,通过费率浮动,费改的影响,整个赔付率都得到了小幅的下降,大概在1.3-1.6个百分点,同比小幅下降。而“在非费改地区,我们整个综合成本恰恰上升了3.3个百分点,达到了99.99%。” 对于保监会的这次全面推广,他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要从产品上丰富起来,打造示范产品的体系。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推出全面型和基本型产品;二是逐步形成以示范条款为主体以创新条款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三是在完善车型定价机制上将会进一步细化车型分类。“我们行业通过大数据研究和精算工具来使车型的系数的风险成本更加匹配,可能未来会是每一种品牌,每一种车型都有不同的系数。” 基于车险的改革方向,梁欣鑫建议,希望厂家能够提高汽车设计和生产的水平,而经销商则可以推出更多的差异化的服务举措。[详情]

中国经济时报 | 2016年07月27日 08:51
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下 中小财险公司应加速转型发展
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下 中小财险公司应加速转型发展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天安财险战略与精算部总经理王学力、深圳市成为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健、清华-得润车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邓颖璐出席此次活动并发言。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天安财险王学力: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 商车费改会加速行业分化,个别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保险公司应积极转型发展。 深圳成为智能朱健:UBI技术可提升用户与险企接触频率、增加用户粘性 加装UBI设备后,保险公司与用户接触频次可达到每周超过五次,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接触频次以增加用户粘性。 清华大学邓颖璐: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险企有效降低成本 从事技术创新不是要颠覆谁,而是希望在传统保险公司某一个环节,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位的发言详情如下: 天安财险王学力: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 最近商业车险改革,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我们在基层做了大量的调研,不断的跟外部内部进行沟通,试图判断中国整个车险市场走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主要会出现以下两种趋势: 第一, 两极分化是必然现象。现在这一点体现得已经很明显,车险市场中70%的机构没有盈利,中小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排名前10的公司相对好一点。预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出路在哪里,是每一家中小保险公司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单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构差异会加大。过去每家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都是在100%左右进行上下一两个百分点的波动,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单个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波动特别巨大的情况,面临发展、价格匹配的问题。这是多去十年、二十年都是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那么在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的局面下,商业保险公司该如何去面对?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从与同业的交流来看,车险产品、销售模式、互联网工具、技术开发以及客户体验等,是目前大家进行转型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既然现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那么练练内功,做好基础工作,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商业车险改革可能反而是一次机会。 深圳成为智能朱健:UBI技术可提升用户与险企接触频率、增加用户粘性 从2006年开始,我们(深圳成为智能)公司一直在从事智能交通方面的研究,我本人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16年,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有深刻的见解。虽然我从事的是非车险行业,但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商讨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也是非常契合的,因为车险和交通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公司作为一家UBI解决方案服务商,目标是让道路交通更安全。当前,UBI正在被车险行业关注和认知,与传统车险产品相比,UBI产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驾驶行为或行驶里程为依据的定价方式。我想从技术方面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我也是个车险用户,作为一名安全驾驶人,我是非常欢迎费改的,因为费改让我少交保费。但无论是费改还是技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会不断地激发创新与改变。 从整个大的发展环境来说,互联网+能够给车险行业带来很多改变,比如去中介化就能为费改过程中出现的依赖于渠道、渠道费用过高的问题;比如出租车行业份钱很高,服务质量不高等,后来出现了Uber、滴滴,虽然很多人都说是违法,但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对出租车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迫使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 车险也一样。UBI让车险产品由保额及车型定价转变为以驾驶行为等为基础的使用定价,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如果通过商车费改真正实现车险的市场化,车联网技术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但现在的费改,还不够彻底,从技术的角度理解,以后还会逐渐完善和放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来一定会有深刻的改变。 第二,UBI的应用有利于保险公司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和筛选能力。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出行路线,重塑车险产品形态,利用车联网大数据分析进行客户筛选,从而规避风险,在竞争激烈的车险行业脱颖而出。 保监会产险部领导曾表示,商车费改大概需要6-8年完成,在此期间,保险公司特别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否则可能会被淘汰。 无论是从大环境、未来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客户体验的角度,以及“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我觉得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保险公司如果不能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费改完成及市场化后或许真的就要被淘汰了。 基于UBI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采集处理驾驶行为等数据,同时也可以实时提醒驾驶者改变驾驶行为习惯以降低风险,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商用车(货运车)的车险赔付率已下降30%;在对乘用车(私家车)用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驾驶行为评价90分以上的用户,车险赔付率可控制在27%左右;我相信这其中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当然,数据采集方式、数据颗粒度、处理的模型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很难反应出实际结果。 第三,总结现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还没做到位,这需要相关企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以及充分的利用新型技术手段。 保险公司除了提供保险产品之外,还要有手段与用户互动起来,并据此提供其他一些附加值服务。UBI产品将提升用户体验,完善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提高与用户的接触频率,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 我们都说车险属于低频产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利用UBI解决方案对几千辆车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观察与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保险公司与用户接触频次达到每周超过五次,基本上已达到一天一次,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接触频次以增加用户粘性。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应重视车联网技术应用并据此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创新产品以及新服务模式。 清华大学邓颖璐: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险企有效降低成本 目前,我们“清华-得润”车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保险研究中心正在围绕与保险有关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做一系列的研究,我们不是要颠覆谁,而是希望在传统保险公司某一个环节,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车联网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到某些场景中。在这里主要介绍我们目前正在从事的一些工作: UBI 意大利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Unipol,过去十年在超过400万台车上装上了UBI设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我们一起研究到底哪些因子在显著影响风险系数。 在国内,我们也和中保信以及一些车联网公司合作采集数据,虽然目前数据量还很小,大概只有几万台。中保信的数据主要有出险的频率和出险的强度,车联网公司的数据主要是各种驾驶行为的特征,我们会用一些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处理数据。 无人驾驶技术 另外,我们和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合作研究汽车领域领先的技术,包括下一代的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或许还没那么快会到来,但是它的前一代ADAS技术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我们与一家以色列的Mobileye公司开展合作,研究计算机视觉。这也是目前硅谷最热门的创业公司在研究的事情。 研究无人驾驶技术,首先是要有一个摄像头代替人的眼睛去看汽车前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清华依托苏州汽车研究院、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自动化系、软件学院在做类似的技术。ADAS设备目前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一台设备大概在8000元左右,我们希望通过清华的技术能够将成本降低到1000元左右。 我们研究过车祸发生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疲劳、或雨雪天气导致视野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容易导致追尾。这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想通过嵌入式系统实时的计算以帮助驾驶员更好的了解前方路况,这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追尾引发的车祸发生概率。目前有几百台公交车在试用这套设备,以验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车祸发生概率。 希望将来可以应用到更多的车辆上,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事情,不但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赔付成本,还可以帮助整个交通安全系统降低死亡的风险。以色列的测试表明,利用这套设备,只需要付出10%的成本,就可以降低20%-40%的车祸概率,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更多的承保利润。 大数据 此外,我们也正在和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数据,包括他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他看到文章的内容,以及他在网上的购买行为等,来为客户进行画像、分类,以帮助保险公司的电销更容易地找到客户,之后通过打电话进行验证,可以提高精准营销概率。 农业保险相关技术 我们也分析一些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气象数据。国外有公司就是通过大量的传感器以及气象数据,设计出非常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或者说天气保险产品。而且我们也知道,国内保险公司也很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创新,包括气象的精准预测、遥感核保理赔、遥感图像查勘等,降低查勘理赔费用。 在国外,保险公司是可以拿天气保险保单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一些再保险公司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精细化到保险责任只保一种灾害的农业保险保单,通过再保险的形式,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分散风险。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范畴。[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5日 08:25
刘扬:商车费改会加重劣质客户逆选择风险
刘扬:商车费改会加重劣质客户逆选择风险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分子保险实验室创始人刘扬在会上指出,消费者迭代、运营成本上升以及商车费改给险企带来诸多挑战,保险公司只有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又能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才能在未来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详细内容如下: 最近有很多关于车险费改的负面讨论出现,比如高费用的问题,中小公司生存困局的问题,其实这很多问题在北京市场早就已经出现过了。 虽然此次商车费改是在监管控制整个节奏、维持整个秩序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但我仍然认为不失为一次比较好的市场化的尝试,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也都是市场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中小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中小公司明显对于商车费改准备得不充分,甚至没有准备。一些公司想准备,但因为业绩压力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而无从下手。反而是大公司的准备相当充分。费改前后,大公司首当其冲,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市场态度,这使得一些中小公司难以为继,纷纷向上反映,监管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之前停掉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但所涉及的都是中小公司,说明大公司整体节奏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 市场存在诸多挑战 一、近两年互联网保险大发展,同时也在经历消费者迭代的过程,90后开始买车,开始买保险,车险的消费群体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UBI相关企业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因为曾有国外专家断言,UBI保险就是给千禧一带设计的产品。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互联网的理解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消费者改变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必须从以保险公司为中心,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此时进行费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要学会自己走路。 二、人力成本上升,推高险企运营成本。近几年保险公司成本压力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手续费的上升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近些年来一些新公司的高薪诱惑,造成了人们预期的进一步膨胀。一些从事车险电销的公司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单纯依靠人力的事情已经难以为继了。 三、费改来临,考验险企风控能力。我们一直认为大公司的理赔和风控做得更好,中小公司做得较差,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公司的理赔实际上要比中小公司宽松,整体的风控也没有中小公司那样严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公司的盈利水平为什么还这么高?在费改前,费率都一样的情况下,优质客户与劣质客户差别不大,优质客户并不能享受到额外的优惠,劣质客户可能保费略高。 优质客户和劣质客户符合“二八法则”,费改前,保险公司是拆东墙补西墙,用优质客户的利润补贴劣质客户的亏损,优质客户越多,理赔的空间就越大。大公司基础客户量大,优质客户占比高,所以可以在理赔上相对宽松。理赔越松,业务越好做,客户满意度越高。可能小公司没发现这一点,一方面忽视了对业务的选择和风控,另一方面,强化了理赔和成本控制,导致客户体验越来越差,业务上不去,整个经营就难以为继。这可能是小公司一直没有走出去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个情况在费改之后可能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二八法则”仍然存在,但是优质客户的保费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在北京实施费改进入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新的费改条例还存在一个问题是,保费只跟赔款次数挂钩,没有跟赔款金额挂钩。从我掌握的山东、陕西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优质险种的投保率下降速度非常快,很多地方五年以上的车甚至只投保交强险和三责险,人伤的赔付成本急速上升,优质业务的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劣质客户的保费会变得更高,但保险界的一个共识是,保费越高逆选择越严重,道德风险越大。例如意大利,其车险市场是整个欧洲欺诈最严重的一个市场,所以保费畸高无比,保费越来越高,诈骗却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UBI才在意大利大行其道。 费改后,我们也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好的业务保费越来越少,劣质业务道德风险反而越来越高,怎么办?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风控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意味着,你必须有一定的数据量,有一定的承保量,或者说有钱做实验。在这其中,小公司或许在局部市场还会有一定机会,但整体而言,机会越来越小。 车险风控我认为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保险公司只有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又能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才能在未来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机会在于创新技术与新兴市场的结合 第一个机会是UBI,其机会在于90后、千禧一带这些人。中国一项统计显示,驾龄在两年以内的车主出险率是非常高的,在欧美也是如此。在欧美车险是可以绑定驾驶人的,但在国内还不行。90后一代上班就可以买车,他们面临较为高昂的保费,UBI就有了发展的契机。谁的产品做的好,谁带来的客户体验更好,谁就能赢得市场机会。 第二个机会是新兴市场,例如新能源汽车。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新兴市场,新能源汽车刚开始的时候风险并不高,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大不同,不但出险率高,案均赔款也高。对这些车型的管理跟原来传统的汽油车是完全不一样的,理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服务时候考量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这个市场非常大。 再例如共享经济,包括滴滴专车、顺风车,以及各类租车平台等,明显是营运车辆,投保的时候却是按照非营运车辆收费,保费至少少收了一半,风险水平明显提高。 新兴市场一定是高风险的,但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丧失机会。结果还是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你的数据挖掘能力有多强?能不能知道在这些高风险用户中哪些是低风险的?能不能通过管理手段将高风险用户风险降低? 未来的机会就在于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创新,也就是新技术与新兴市场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结合得好,这就是机会,如果结合得不好,就会丧失这个市场。[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5日 08:22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在国外保险业从业多年,在国内最大的财产险公司人保财险又前后工作11年时间,期间还以专家身份深度参与中国保险业的“偿二代”建设,最近又选择加盟国际再保险巨头瑞士再保险,出任其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和中国总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丰富的从业履历,让陈东辉的观察视角有了更多的国际化色彩。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对于国内外保险业都有着深刻认识的陈东辉在会上指出,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一些顽疾仍然存在,彻底的市场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 与此同时,他也表示,由于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业内人士对于行业发展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呈现出“平行宇宙”的状态,且存在对于车险抱有过高期望的现象,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车险终究是一个低频、重资产的行业,难以颠覆。 瑞士再保险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中国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陈东辉 车险行业呈现“平行宇宙”状态 第一个观点,一讲到车险,好像存在着几个相互之间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宇宙。走到一个会议室,一波人讲的是一套语言;走到另外一个会议室,另外一个场合,可能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 如果参加一个精算界的研讨会,精算人员凑到一起讲的都是一些很“高精尖”的东西,车型定价、各种风险细分,甚至客户行为的量化研究、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非常精细化,好像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车险精细化经营管理的时代。 而如果走到基层,与基层一线的业务伙伴们欢聚一堂的时候,大家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这家公司点位给多少,那家公司手续费是多少,4S店有些什么新颖的保险促销手段……讲的全是这些,好像我们还生活在十年之前,市场上还是渠道和费用主导。 最近,又会参加一些互联网保险创新为主题的会议,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讲的又完全是另一套语言:数据引流从哪里来,怎么能增强用户黏度,用户量对应什么样的估值,怎么把PE故事讲好……感觉我们的车险经营已经完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好像线下的东西基本不用再看了。 这几个“平行宇宙”都是跟车险相关,但是他们之间差别真的太大了,有的时候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到底哪个宇宙才是真实的、我们目前所生活的宇宙? 进步巨大,顽疾仍存 第二个观点,在这个行业里参与了这么多年,想总结这么一句话:进步巨大,但是顽疾仍然非常严重。 进步巨大,这真的是怎么说都不过分。2002年、2003年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重宇宙——刚才讲的三重宇宙中的第二重——我们不管什么场合开会,坐下来讲的都是市场上怎么乱,手续费怎么给,打折怎么打,非理性竞争有一些什么新的招数,怎么解决业务发展和合规之间的矛盾……只有那一重宇宙,根本谈不上精细化管理,更谈不上新技术的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至少有了不同的、几重平行的宇宙。当然,我们还没有汇聚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还没达到一重宇宙的效果,但是至少大家已经开始研究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技术的问题、新科技应用的问题。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很好的体现在了我们的车险生态圈当中。所以,这个进步是巨大的。 实际上,近期参加的行业会议,精算人员所研究的问题已经一点都不亚于国外的同行,甚至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的同行,包括采用的模型、采用的定价技术等。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我们有了强有力的偿付能力监管,有了监管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有行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已经不会出现群体无意识的情况,即使对于个体,进入到一个非理性状态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所以,毋庸置疑进步是巨大的。为什么监管部门狠下决心在这个时点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也是基于对于行业进步的判断才做出了这种决策。 但是不得不说,进步巨大的同时顽疾仍然非常严重。商车费改推出之后,目前市场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就是中介成本没有受到挤压,行业的效率在现阶段没有明显的提升,整体费用率还非常高,整个市场所有主体,无论大公司、小公司都感觉压力非常大,三重宇宙中第二重仍继续存在。 基层的朋友们只要在会议室里坐下来,一股脑讲的全是这个问题,根本没人会关注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定价的问题、新技术应用的问题。那两重宇宙好像还没有影响到基层,没有影响到一线。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车险是一个偏重服务的,缺少金融属性的行业 第三个观点,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对车险寄予的期望过高? 为什么对于车险这个问题,媒体也很关注?为什么监管部门各方面都不停地给车险把脉?大家不断地聚在一起讨论车险的问题,国内关心车险或者说处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人,心中隐隐约约地都对车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好像有一个非常理想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大家都非常理性,业务快速增长,盈利性也非常好,新的公司可以很容易进来,可以很快做大,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期望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其实,车险是承担不了这样的预期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看发达的市场,真正稳定下来以后车险是一个什么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一种常态,真正关注车险的人并不多,客户不关注,监管部门也不是很关注;它的增长非常平稳;产品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整个行业的产品大同小异;经营结果也比较稳定,利润非常微薄,能够赚钱很不容易;整个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 看美国、澳洲、欧洲的很多国家在车险费率市场化很多年以后,进入到一种稳定的常态以后,都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车险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偏重服务的、没有多少金融属性的、经营比较稳定的、不被人很关注的、在金融行业里相对偏低端的一个行业。这是我的观察,这是一个常态。 如果看清楚了我们也是朝着这个常态走的话,我们要有信心,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都是暂时的,但是又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我们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车险市场是一个低频、重资产的红海市场 第四个观点,为什么我要把车险的前景或者说常态描绘得比较低调、比较黑暗?实际上取决于车险本身的一些特点。我个人的观察,车险有三个特点很难改变。 第一个特点:车险是一种低频服务,一般来讲,一年只需要买一次,不像其他的金融产品,经常要去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理赔也是如此,好司机几年都不出一次险,技术差一点的司机也就是第一年碰个两次三次,跟保险公司打打交道。正常状态下,发达车险市场,出险概率基本上在10%以下,即十个客户中只有平均不到一个客户在一年当中要跟保险公司打交道。所以,车险是一种低频的服务。低频服务接触点很少、间隔很大的基础之上想做很多差异化的服务就会有难度。 第二个特点:很多媒体,包括行业内的朋友们也都说过车险是个重资产的行业,线下很难完全抛弃,最终还是要提供线下的理赔服务,不像其他很多金融行业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线下重资产的问题。车险是特别典型的行业,需要考虑维修网络、服务网络的问题,完全把这一点忽略,车险是没办法经营的。 前几天,一家新公司的伙伴就提到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北京开了一个分支机构,查勘车怎么解决?买十辆、二十辆?忙起来基本上解决不了服务的需求,闲的时候闲置的成本又很高。类似的线下服务问题,通过科技的应用,我相信能找到比较理想的答案,但是服务对资产的占用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车险是一个已经比较饱和的市场,强势的新产品、等待我们开拓的蓝海基本上没有,也就是说路上跑的车八九成都已经上了保险,无论再创新、品牌再好、服务再好,完全吸引新的客户,做大整体蛋糕的机会很少。这个我觉得是车险有别于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这三个特点,是让我们在行业里服务比较久之后,可能思想倾向于比较僵化、保守的原因。 所以,我也承认互联网、新技术对于车险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也在不断地体现出来,但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甚至颠覆现有市场,我觉得至少有上面讲到的三个障碍还需要跨越,也就是怎么解决低频服务的问题,怎么能创造场景提高服务的频度?怎么解决线下重资产的投入,舍不舍得投入,投入对估值会不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外,所有的投入,所有的创新带不来新的业务怎么办?也就是只在现有的蛋糕里抢,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未来科技尚未对车险行业产生实质性冲击 第五个观点,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 对于瑞再,我们关注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一个就是互联网对车险的冲击,这里面包含了车联网,包含了无人驾驶汽车,包含了车的共享,也就是个人不再拥有汽车,车商也不再卖汽车,而只是大家共用汽车。这些我们笼统打包成新技术对车险风险特征的改变。这是瑞再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我们也愿意与国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实际上,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到底会如何产生具体的冲击,达到新常态的路径是什么?感觉不太清晰。所以,目前都还处于一个研究和摸索的状态。 例如,我个人参与研究车联网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感觉车联网在保险领域的杀手级应用还没出现,目前还只局限在车队和营运车的应用,对于家庭用车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业务模式,也就是说目前都还处于一个投入的状态,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回报在什么地方。 同时,对于场景化的产品——UBI,我们也总感觉对现有的车险生态的冲击是有的,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主流,无论是中国,还是成熟的市场,好像都没有形很好的、令人憧憬的新业务模式。 我可能讲的偏保守一点,对于最新的发展还要继续研究。 我个人非常看好一个新的科技成果,认为会对车险行业甚至整个保险行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冲击,或者红利,是什么呢?就是手机上的Siri,语音助手。或者说自动化的机器咨询服务。 在科技界、互联网界的朋友比我更了解,可以用机器人提供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我是非常看好这一点的。如果有互联网企业能够把这个整合好,能够让个人消费者对自动化服务产生信任感,把很枯燥的车险购买、车险服务的决策交给智能机器人,通过科学的算法来帮助其做决定,那么对整个现有渠道、现有业务模式、现有价值链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瑞再已经在做研究了,我们觉得很快这个行业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一定要整合到这种程度,才能对这个生态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最后一个观点,目前面临的困难怎么解决?我的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市场化。 也就是说无论从监管者的角度,行业的角度,还是各个参与方的角度来讲,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其他很多的事情,但是“市场化”是观察各个国家的经验,整个车险行业进化过程后所总结出来的唯一的普遍规律。 也就是说市场化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阵痛,但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市场化之后,很多经济的规律才能发生作用,很多努力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这种规则就是扭曲的,很多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和预期就是相反的,很多的正常状态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的。市场化是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困难的根本解。[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3日 08:49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他指出,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国寿财险车险部副总经理杨宏伟在会上表示,看好通过技术来提升整个车险相关领域效率的创业公司,不太看好做流量、炒故事的公司。 他指出,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 国寿财险车险部副总经理 杨宏伟 市场格局难颠覆 今后一段时间车险市场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现在整个行业的理性在提升,不仅体现在监管层,也体现在保险公司层面,保险公司现在也同样拥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利润水平会有大的提升,从以前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到现在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现在的利润水平是很正常的。这种局面不会太坏,也不会太好。 当然,市场也存在变数,一方面如果投资收益很高,可能会出现通过保险渠道获取资金的行为;另外一方面是一些跨界企业通过烧钱的方式在市场当中竞争。这两个原因可能会导致市场格局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的监管力度来看,市场总体上应该是会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 互联网保险创业单纯做引流没有前途 互联网保险是未来一大趋势,保险公司做互联网保险是很正常的,现在真正需要关心的可能是一些以互联网保险为方向的创业平台。 做互联网的有两类人:一类人的目的就是讲故事,做高估值然后卖出去,可能是卖给下一轮的投资人,也可能最后上市卖给公众。这种人经常讲的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高频吃低频,用免费的去获取流量,再用流量获取市场地位。 车险属于低频领域。互联网创业一般是从高频需求开始做,接着再做次高频的,如今已经进入到车险领域。在如此低频的领域里,把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收集流量变现上,可能就不太现实,所以这种模式不会太成功。 另一类人,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车险运转更有效率,在这方面有所专精的话,可能是有机会的。 车险集客仅仅是车险业务很小的一部分,靠集客这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左右市场是不可能的。“车险+互联网”至少是O2O的过程,而非纯粹的靠流量获取用户的过程。所以我看好通过技术来提升整个车险相关领域效率的创业公司,不太看好做流量、炒故事的公司。 从创新的角度讲,创业的核心是要有一定技术门槛,如果门槛不够高,就应该找好定位,是要做一个大的平台颠覆这个市场,还是做某一领域的专业公司来帮助保险公司改善某一环节。现在很多公司存在错位,总希望利用一个局部的优势颠覆整个市场秩序。 传统保险公司对于创业公司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任何一个财险公司跟常规的创业公司相比体量就不一样,所能动用的资源也不一样。保险公司有资源,有业务优势。所以,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2日 08:45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原宇玲在会上指出,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原宇玲在会上指出,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 原宇玲 互联网是未来车险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现在好像已经到了“言必称互联网保险”的地步,无论怎样,从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到互联网对于保险业的助推和渗透。十几年前,保险企业做网站的目的可能侧重宣传窗口,再后来是为业务渠道;以前更多是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大家谈业务模式创新。怎么围绕客户的诉求去改变,包括价值链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在这十几年中对于保险经营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们口头上不太愿意承认,总习惯性的把传统保险与互联网对立,认为传统保险比较保守,但我觉得正是这种冲突带来了更多的融合。未来,随着车险的发展,这种融合会进一步加深,不仅仅体现在获客渠道,更多的将体现在经营管理以及客户价值的挖掘,甚至于反欺诈等等,互联网会渗透到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所以,互联网可能是未来车险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我认为,大家现在低估了它在后端的价值,高估了其在前端的价值。 社会、媒体等经常提到互联网保险,人保的声音虽然比较少,但人保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做了很多务实的探索与实践,互联网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做互联网保险一定要结合各公司特点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新旧交替,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常常会呈现 “平行宇宙”,大家思考的方式不同使得沟通中常常难以在一个频道说话。 很多人都在做互联网保险,但是因为所在的主体是不同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也因此,大家说话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如果是相同的,那一定不是最适合你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做互联网保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企业的风格,小公司可能要靠它当作一个锥子扎进去,大公司更倾向于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整合和“无缝渗透”。 无论是大型保险公司、中型保险公司、小型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跨界平台、科技企业,都没有一个所谓标准的互联网保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都需要以一种敬畏规则、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心态去发展互联网保险。 人保、平安、太保、国寿都在做互联网保险,这些企业会有一些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我们觉得未来互联网保险一定是标准化的,否则很难通过技术实现同时服务数亿人口。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会有个性化,再往后就是多元化。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做网站,定位就是一个平台或者说一个窗口;到2009年左右,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再起的时候,我们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定位互联网是个渠道;发展到今天,互联网保险深度融合以后,我们现在觉得应该是一个“T”字型的结构,是“平台+渠道”,有流量,有业务,老百姓更易接受。 未来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十”字型,“T”字型在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一种全新的突破,变身“十”字型。只有在这种定位下,不同的企业才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才会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可能有的公司是横的部分长一些,有的公司是竖的部分长一些,但大概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有明确定位,寻求突破才会找到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创造。 车险市场已经是红海,实践比设想重要 外界都觉得车险市场有无数的金矿,但实际上,车险市场可能已经是红海,现在做车险困难很多,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利润屈指可数。但大家还是一窝蜂的往里钻,总觉得能切一块蛋糕。想法很美,更需要付出努力实践。 人保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保险实践,以务实扎实的实践推动行业发展。对于互联网保险,大家谈了太多的设想,虽然有其动因,但实践的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筛选,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这种努力就只能是付诸流水。 在费改和技术双重的助力下,未来借助互联网发展车险,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主体的特点,把它做实。想得很美,说得也很漂亮,更要做得漂亮。 另外一个问题,商车费改对网商渠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会萎缩还是导致它重新找到价值?这问题本身就已经隐含答案了。从目前来看,整个行业的网销渠道保费收入都在下降,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它回归本源,体现价值的一个过程。 再换一个角度,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我在十年前就呼吁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但是你能说互联网没有价值吗?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End[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1日 08:56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对于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成长型公司,他认为,无论借助“互联网+”、还是传统发展模式,精准定位市场发展方向与专业做精细分市场可能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之路。相信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化,大家对市场定位与竞争方式会越来越理性。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中国人保财险总核保师(车险)兼车险部总经理方仲友在会上指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生存重要还是发展重要?关键要在顺应大趋势下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统筹发展速度与成本管控的平衡,而做精专业是基础。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商车费改全国推开以后,从趋势上突出了大数据精细分析与精准风险定价,将彻底改变粗放型经营车险的传统模式,如果不能升级车险精细化与差异化风控水平,可能很快会有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并引发对如何发展车险的焦虑。 对于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成长型公司,他认为,无论借助“互联网+”、还是传统发展模式,精准定位市场发展方向与专业做精细分市场可能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之路。相信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化,大家对市场定位与竞争方式会越来越理性。 人保财险总核保师(车险)兼车险部总经理 方仲友 一、整体上对于此次商车费改充满信心 从客观角度来看,技术革新与公安部门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惩,为此次商车费改成功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改革之前无论保监会还是行业协会,都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特别是数据的准备,为厘定风险保费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车险风险数据库建设在全世界可能是最先进的、最具有市场价值的。2006年交强险实施后,行业车险平台和地方车险平台都做了大量的数据标准与数据积累,尤其在此次商车费改前,保监会下大力气成立了中保信,统一数据管理与风险精算框架,直接为保险公司提供NCD报价,既为数据样本量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车险定价提供支持,也为开展市场正当竞争提供了风险分布分类。 第二,新技术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迅速普及将推进车险驾驶行为风险分析与精准定价成为新常态,为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保险大数法则找到了真正的市场存在价值。不但为客户正确了解自己的驾驶行为风险,而且为保险公司精确、精细定价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第三,现在汽车保有量超亿、车型(车系)样本量充足,这使得行业对风险的基准风险费率测算更加精确,给精算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丰富了从车因素、从人因素的内涵与价值,并将改善保险公司客户界面的友好程度,推动竞争的理性回归。 第四,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第一批试点经过一年、第二批经过半年,从主要风险指标看,保险事故出险率下降了十多个点,NCD奖优罚劣的正能量得到发挥;但也不能否定这与公安打击酒后驾车、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有关。 此外,商车费改试点地区,培训全覆盖与各种媒体的宣传,较好地发挥了NCD舆情导向作用,尤其遏制了车险欺诈意识的蔓延。现在车险诈骗还是存在,但相对有所减少,尤其在客户不知情下第三方诈骗或者把保养做成车险事故的概率大幅减少。这些都有利于降低险企的综合成本。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监管对于此次商车费改高度重视,也是保障此次商车费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自2011年央视曝光车险行业存在“高保低赔”等问题以来,监管部门就一直在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到去年开始新一轮商车费改算是水到渠成。 我经历过1995年车险管理制度改革,以及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车险改革,可以说从保监会到保监局对这次商车费改的重视程度、投入的精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保险公司的准备费改实施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例如要求培训不留死角,保监会与保监局上下紧密配合、无缝对接等都十分关键。 二、中小公司弯道超车的概率很低 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于行业发展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无论是中小型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保险公司,都认为自己现在做不大、日子难过是因为监管没有彻底放开自主创新。但其实,从欧美日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车险费率改革历程来看,如果真的彻底放开、允许自主创新的话,小公司的日子会更加难过,可能更加做不大。 通过制度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有成功的案例,但对线下服务要求高的车险仅仅靠费改或者“互联网+”获得前期稳定快速发展、尤其弯道超车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市场是现实的、客户是现实的,大保险公司有一个积累过程,同样中小公司也会有成长积累过程,至于积累的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细分市场的专业经营与服务能力。深耕细作某一客户群,切实解决客户的痛点与规避传统保险公司的短板,来赢得适当规模与效益,再辐射到其他客户群,那么其创新效果会明显一些。 现在,商车费改全国推开,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其实日子都不好过,规模与效益的压力会更大。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的理性,相信通过创新会给细分市场趟出一条路来,谁能把细分市场做好,谁的发展就是可持续的。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要研究欧美日成功经验,还原保险基本原理,大数法则与精准风险定价必须取得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风险定价的话,高风险车主可能买不起保险的。 目前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在1.7亿左右,其中1.2亿是家用车,至少涉及1亿个家庭的家用车和10亿交通参与人,因此商业车险改革本身应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改革的普惠不但要惠及低风险车主,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交通安全引发的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民生保障问题。 三、互联网+保险”的公司首先要培育自己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保险公司把获客作为第一位,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车险首先是低频接触、风险时刻存在的险种,车险高出险率与赔付流程不畅本身就要求有强大、稳定的线下服务,如果服务解决不好,即使今年大发展,明年也会很难受。而羊毛出在猪身上不应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成长之道。 “互联网+”的保险公司首先要解决互联网的思维与定位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做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平台,而要做大,必须要学会分享和共享,因此要避免“互联网+”的拿来主义思维,不能号令天下或者通过烧钱来获客。同时,“互联网+”保险公司要考虑怎么改变自身的投机性,因为投机营造的客户关系是没有黏性的。 创新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客户需求上,客户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客户的痛点在哪里,保险公司的短板在哪里,怎么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把整车厂、4S店、保险公司放到对立面的话,这个“互联网+”公司可能走不远。未来要把互联网做成一个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解决产品、服务以及供应链等问题。商车改革和技术的发展为大家共享这种平台的服务创造了机会。 关于UBI,我个人的观点是针对家庭的第二辆车甚至第三辆车用UBI定价体系的创新空间更大。现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家庭已经开始购置第二辆车了,随着汽车从生产性工具转变为生活性工具,尤其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后,对车的用途与行驶里程会更加多样化,可能上班开一辆,周末家庭休闲开另外一辆。如果有三千万个家庭购置了第二辆车,这个市场就非常可观了。但如果第一辆车就用UBI的话,由于路况复杂,行驶里程不确定,我认为无论保险公司承保风险还是车主可能脱保的风险都是非常大的,车险可以学时尚,但不能玩时尚。[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1日 08:53
车险费改试点满周年 超七成车主续保降价
车险费改试点满周年 超七成车主续保降价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随着与风险状况精确挂钩的车险费改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好车主”享受到了优惠。昨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透露,截至上半年,前两批试点地区车险平均费率下降,续保业务中约有超七成消费者保费同比下降。 陈文辉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车险保费收入3290.6亿元,同比增速为9.9%,试点地区车险的投保率还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车险经营效益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8.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保费增长的同时,由于车险保障范围的扩大,解决了“高保低赔”、“无责不赔”、“家庭成员不赔”等此前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上半年,前两批试点地区消费者支出的每单平均保费同比下降约7%,续保业务中约77%的消费者保费同比下降,只有约23%的消费者保费同比上升。 据悉,酝酿多年的商业车险费改于去年6月率先在黑龙江等6个地区启动试点,今年1月1日已扩至天津等12个地区。7月1日北京等18个地区陆续进入费率切换阶段,商业车险费改正式在全国拉开。 一位车险负责人表示,费改挂钩风险状况,让众多低风险车主得到更多的费率优惠,高风险客户的保费也会相应地上涨,通过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可以激励投保人提高安全驾驶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从多地的商业车险细则来看,风险因素细化至交通违章记录。 “车险费改将推动市场主体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包括品牌、价格、服务等在内的多维度多元化竞争。”陈文辉表示,未来,定价上要及时扩大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条款开发权和定价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对车险产品拟订、使用、回溯等全过程的监管,对违法违规产品应责令停止使用,限期修改,维护车险市场正常秩序。5月31日,保监会便责令大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华安财险等6家险企在部分地区停止使用现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并及时修改。[详情]

北京商报 | 2016年07月21日 01:03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职业生涯上半场在保监会财险部参与商车费改制度设计,下半场下海到财险公司迎接商车费改,曾经的监管官员、华农保险拟任总经理的张宗韬对商车费改的观察视角无疑更多元些。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作为一名坚定的市场化改革支持者,张宗韬在会上指出,车险市场化改革后市场费用竞争激烈,但目前市场总体还是理性的,要相信市场回归的力量,6-8年的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选择也决定了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存在。 同时,作为一名中小财险公司一把手,张宗韬认为,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中小公司需转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应该重新审视市场语境,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图为华农保险拟任总经理 张宗韬。 一、车险市场现状特征体现市场发展自身规律,与车险市场化本身并无必然联系 2015年以来车险市场打破之前的短期均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简称商改)从2015年6月第一批六个地区落地,至2016年6月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毕。 张宗韬认为,当前车险市场出现的新特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是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商改可能加快某些进程,但并不改变车险市场发展自身规律。不能用短期特征的好坏来评价商改。 一是保费增速新低。自2010年车险保费增速达到近40%的高点后,2011年-2014年车险进入四年平稳增长期,保费增速持续保持在16%上下波动。2015年起车险增速出现下滑趋势,2015年下降到增速12%,2016年上半年下降到个位数。其中近1/4市场主体出现负增长。 造成保费增速下滑的原因除了商改带来消费者保费负担下降,车均保费下降7%以外,还包括新车销量下滑、宏观经济导致营运车辆保费负增长等因素造成。其中商改造成的保费下滑低于预期。从各国趋势看,车险本身必然会逐步步入低增长期。 二是费用率和赔付率此消彼长。车险综合费用率水平从2011年出现33%的低点后逐年上升至2014年的37%。从2015年起出现加速上升态势,2015年达到39%,今年上半年已近41%,达到了近些年来的市场最高点。 与此同时,2007年车险赔付率见顶74%以后逐步下降,2011年至2014年四年车险赔付率在63%至64%之间波动,2015年车险赔付率快速下降至60%,2016年上半年下降到58%。赔付率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持续好转,司法、配件工时标准等理赔外部环境持续改善造成的。同时,商改后扩大了费率与事故次数挂钩浮动范围,小额报案数减少。 从2009年起北京等地区试点情况也早已证明:这一改革举措初期会产生赔付率快速下降,然后随着单均保费下降而影响减少。目前,中国的出险频度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车损险出险频率是美国的6到7倍。长期仍将有案均赔款上升、出险频度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是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虽然综合费用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但得益于综合赔付率的下滑,市场的综合成本率从2011年见底96%后,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100%,此后三年多一直维持在100%上下1个百分点范围内波动,商改前后赔付率和费用率的此消彼长加大,但综合成本率仍在此区间波动,充分反映了市场竞争还是有底线的。 四是中小公司份额下降。自2008年至2014年连续七年,市场排名前8位的大中型公司的市场份额稳定在85%-86%之间,但从2015年开始,G8的市场份额已突破86%,到今年上半年继续上升。也就是说,近几年中小公司数量在增加同时,市场份额反而下降。这一趋势主要是绝大部分中小公司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的,与市场化本身没有关系。 今年上半年车险市场份额G3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G8上升0.14个百分点,但G10下降0.13个百分点。反应了市场化后市场份额上升与否,与公司大小没有必然关系,还是与自身能力有直接关系。 二、市场整体依然理性 虽然市场增速下滑、费用率水平上升,投资盛宴不再,个别中小公司经营困难,但张宗韬却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并表示市场整体还是理性的。“2003年上一轮车险市场化改革后,市场竞争确实已经激烈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但就最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而言,虽然个别公司、个别地区在个别时间段里出现一些非理性竞争行为,但绝不会产生大部分公司长时期非理性竞争。目前看,行业将赔付率下降的空间投入费用竞争虽然有些令人沮丧,但综合成本率一直保持稳定,也说明市场整体还是理性的。” 在张宗韬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近些年来一系列制度,包括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准备金监管体系、行业车险平台等的不断完善是有关的,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商改前后监测分析和窗口指导力度,行业相比以前已经成熟了很多。 三、市场化目标要专注于消费者利益保护,不能多元化 车险市场从来不是只有保险公司一个当事方,消费者利益、监管都是这个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商车费改显然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据统计,试点地区单均保费已经下降了7%左右,切实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通过与消费者理赔次数乃至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相挂钩,对于提升消费者的安全驾驶意识,社会的安全系数都有所帮助。 对此,曾经的监管官员张宗韬深有感触:“监管部门的工作比市场主体难度大多了,主要原因是各相关利益方对车险市场化目标要求太多元化,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社会平稳,又要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既要维护大公司利益,还要维护中小公司利益。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要平稳增长,不能产生风险。”如果以这样多元的目标体系,那就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张宗韬看来,车险市场化作为国际趋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标准还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应该专注于根本目的,即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消费者福利改善。 四、目前市场上个别问题是渐进式改革平衡的结果,必然会随着改革深化而消失 纵观各国车险的市场化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欧美大量采用的激进式改革,例如英国、德国等都是一步到位。这种激进式改革的特点是短时间内市场会发生剧烈的震荡,例如,德国在放开后,单均保费迅速下降了1/3,赔付率迅速上升至100%以上,13%州监管的中小公司最终退出市场。 另外一种是亚洲地区更适用的渐进式改革,例如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都是经过几年时间才逐步做到完全放开车险市场条款和费率。 中国很明显是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按照监管的计划,将在6-8年的时间内逐步推进。这种渐进式改革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制于行政法规,车险中交强险仍然是统一条款统一费率,商业车险必然受到交强险经营结果影响;纯风险保费、附加费用率以及主要浮动因子目前还是有控制的,是基本统一的;自主核保系数以及自主渠道系数在改革初期是有限度的放开,对于每个系数,保险公司可调节的空间目前仅15%。 在张宗韬看来,不能用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来评价整个渐进式改革成败与否:“从目前来说,渐进式改革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包括对于保险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冲击都是比较小的,尤其是对于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公司而言,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适应。如果采取激进改革,造成大量公司退出市场而形成系统性风险的话,也是不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渐进式改革平衡了各方利益,但是力度、节奏的把握难度也更高。但也正是由于渐进式的特征,很多改革措施在初始阶段肯定是有控制的,不彻底的,这也会导致例如市场费用率上升等一些阶段性问题的出现。据了解监管部门将继续扩大自主浮动范围,市场费用空间必将被压缩。所以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最终是可以解决阶段性问题的。” 五、中小公司生存困难与市场化改革无关 中小公司生存困难是财产险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自2006-2008年间,包括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保险等在内的一批险企“杀出重围”,成为所谓“百亿俱乐部”成员以来,市场格局基本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中小公司,尤其是小型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始终有限。 在张宗韬看来,中小财险公司生存困难是一直都存在,与市场化改革与否并没有必然关系。有意思的是,在市场化改革前,有观点认为中小公司困难的根源在于非市场化条件下,小公司难以和大公司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才是拯救中小险企的根本方法。但最近市场化后,费用竞争加剧,又有观点反过来认为:造成中小公司困境的根源是市场化。 “造成中小公司生存困难表面原因是中小公司能力较弱,没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固定成本和业务取得成本高。实际原因是大部分中小公司缺乏差异化和专业化,直接按照大公司的模式全面竞争,肯定必败无疑。这与是否市场化没有任何关系。” 六、中小公司应专注专业,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通过分析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人均产能与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市场地位,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个别地方性保险公司或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外,保费规模十名以外的保险公司保费与省级分公司数量基本成正比,基本上平均相差一个省级分公司就意味着全年相差两亿元的保费。 如果再看三四级机构总数和保费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更明显,除了人太平老三家以外的保险公司,平均每家三四级机构保费不足2000万元,老三家平均也不到3000万元。 如果看全员人均保费也存在正比例管理,老三家以外的保险公司全员人均产能仅100万元,老三家也就200万元。行业最优秀公司都不足300万。老三家以外的百亿规模公司,全公司人数差不多要达到3万人左右! “这些数据恰恰证明:行业现在的发展就是靠机构、靠人在推动,仍是跑马圈地的粗放增长方式。”张宗韬表示,线下机构网络和人员数量短期看是带来了保费增长,但从长远看也可能是成本和包袱。市场化后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正是中小公司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大好时机。如果大量借助新型技术工具手段,按照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重构销售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后台支持体系,中小公司费用率未必比大公司高,甚至可以更低。 “当然,不仅是成本低就可以的,险企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关键还是要有核心能力。市场化后,简单快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是死路一条,但是市场待发掘的“金矿”仍然很多。中小公司如果发挥战略清晰、快速灵活、协同性高的优势,举公司之力,专注并专业于核心能力培养,完全可以成为细分市场中的领先者,甚至脱颖而出。”张宗韬如是说。 七、中介和理赔外部环境的市场化蕴含巨大机会 在有关车险市场化的探讨中,条款费率市场化关注度一直很高。其实与车险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的市场化,对于车险行业的影响也很深远。 第一个就是中介渠道的市场化。中介费用高企已经是公认的行业顽疾,而中介渠道在整个车险经营链条中所占据的强势地位,又注定其市场化发展对于车险行业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张宗韬认为,随着车险市场化、中介市场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车险渠道中纯粹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创造价值,层层剥皮的渠道必然没落。“近年来,车商、专业代理和兼业代理等中介渠道也在发挥自身灵活优势,审时度势地寻找着新的定位并快速演变。无论是第三方互联网渠道的兴起,还是专属代理人或独立代理人模式,并不会是简单地替代关系。各个渠道只要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另外一个是理赔维修等后端的市场化。车险行业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查勘、理赔、维修等后端服务环节不但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直接影响着险企的赔付率以及综合成本率,真可谓“死生之地”。 长期以来,险企在后端服务中一直都缺少话语权,随着行业对“零整比”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布,以及车险市场化后车型费率的引入,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对此,张宗韬表示,近年发改委对汽车生产厂商反垄断调查,十部委联合下发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文件以及启动修订《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来,理赔外部生态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互联网创新也方兴未艾,这些给险企提供了大量机会,提高在产业链中地位,控制赔付环节的水分,并提升客户体验。[详情]

新浪财经 | 2016年07月20日 10:29
中小险企抱团应战商车费改 欲建行业统一共享查勘平台
中小险企抱团应战商车费改 欲建行业统一共享查勘平台

  相较于大险企充足的人员配置、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等优势带来的市场高占比,一直以来,中小险企在车险市场上的份额少得可怜,尤其在商业车险费改实施后,这一情况更加恶化。为了迎战车险市场化、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小财险公司开始采取迂回战术,整合行业资源,欲建统一查勘平台,抱团迎战。 酝酿统一查勘定损平台 一份在行业内流传的《建立车险查勘服务平台的提案》显示,本着自愿参与发起原则,将在行业内搭建一个互助式的“车险查勘服务平台”。 不同于以往大公司牵头、中小险企参与的做法,此次车险查勘平台针对中小险企和公估公司,由中小财险公司联席会负责推动落实。中保协联合有参与意愿的财险公司和公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平台筹备领导小组。 目前,该平台由于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最终出资额度及比例的确定需要等到征求意见结束后,统计有多少家财险公司有出资意愿,并根据平台建设预计需要多少资金来确定每家公司的出资额度。 有接近中保协的人士表示,车险理赔现场查勘是车险理赔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查明事故真相、判断事故责任、防范保险诈骗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车险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理赔难”现象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现场勘查难、调查取证难、理赔控制难,其中人员配备不足是大多数险企面临的首要难题。该平台的建立是针对各中小保险公司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建立共享式、互助式的查勘平台。 费改倒逼中小险企抱团取暖 随着车险费改的深入,虽然车险整体经营形式一片大好,首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18%,第二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37%,都较试点前下降,分别下降2.09个百分点和2.26个百分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却如临寒冬。在经营车险业务的48家非上市险企中,有44家保险公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占比超过90%,且车险承保合计亏损金额达到54亿元。有保险公司在年报中直言,受车险费改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机构持续铺设进度不如预期。 此外,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人。越来越多的车辆行驶在路上,导致交通事故也处于多发的状态。加大了车险查勘员的定损工作量。 某险企理赔负责人表示,车险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接到车险事故时无人可派、出险时间过长,投保用户体验差,而在其没有驻点的偏远地区,甚至无法开展业务。由于驻点的保险服务人员所负责区域出险时间和单数不确定,导致查勘员出现闲置,高昂的人力成本对运营也造成不小的负担。统一协作,可以让中小公司专注于强项的地方,集中精力做好,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标准不一 平台行之不易 虽然从表面上看,欲筹建的平台是应对各家公司势单力薄,抱团取暖,整合行业资源,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各家公司客户服务的质量、风险控制、质量管理难以满足等问题确实存在。 主要经营车险理赔公估的翱特信息中国大客户总监罗扬表示,统一查勘平台本身的使用和搭建并不是技术难点,难点是对接很多中小公司,统一接口、统一技术模式,同时还要区分各家不同的个性化工时和工时费,以及各个公司能否真正开放自己的资料库。如果不能完全技术对接,平台的稳定性和时效性以及准确度都有问题。 查勘平台对于查勘员的管理是采用公司的查勘队伍借调还是完全独立形式还不确定。而针对一部分查勘定损人员基本素质较差、理论知识匮乏、业务能力不足、实际工作技能偏低的情况,平台还需考虑有统一的培训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详情]

北京商报 | 2016年07月20日 01:02
车险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车险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邢锐 今年7月,商业车险改革试点正式推向全国。 “经过一年的时间检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黑龙江等18个地区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保监会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首批试点地区商业车险签单件数同比增长20.20%,消费者支出的单均保费同比下降7.69%,“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对于消费者来说,该项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是多花钱了,还是会少花钱? 业内人士分析称,以往,一年中出险次数不超过两次的话,对次年保费影响不是很大;而费改新规加大了对出险次数的管控,例如出险一次次年取消车险折扣,出险两次保费系数上浮25%、三次上浮50%、四次上浮75%、5次及以上保费可能直接翻倍。也就是说,多花钱的几率大大提高了。 “影响是多方面的。”利宝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梁欣鑫称。 “车险费率改革主要体现在条款变化和产品的变化。”他表示,其中条款的变化从原来的行业ABC三套条款变成一套,“保险责任最大的变化就是扩大了保障的范围,保障了更多消费者权益。”他举了个例子来做说明,“以前老百姓(603883,股吧)抱怨比较多的,就是高保低赔。新的条款实现了实保实赔。还有第三者责任险,在原来的条款,如果是家庭成员人身伤亡不算第三者,但是新的条款算。” “简而言之,就是新的条款扩大了整个保障的范围。费率的变化,则是由既成保费和浮动因子构成的。”他指出,在新的费率里,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纯风险匹配的缴纳费率保费,加上保险公司运营的成本,再加上NCD系数(根据出险次数不同有的折扣)等等。“所以整个的变化,应该说是拉大了费率的弹性,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谈及费率方案整个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时,他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车险和保费的充足度会受到冲击。他以行业测算为例,预估不投保客户将会上升。“我们在2-5次出险区间加大了惩罚力度。”他称“这多少会影响出险高的客户投保意愿降低。” 其次,个体优质消费者会受益。“多年不出险的,保费下滑幅度非常大。”他说,“改革前,对非电销的产品,最低折扣可以打到0.324,对电销产品可以达到0.275。但改革后,最低折扣统一了,都是0.22。也就是五年内不出险最优质的车险,在保险公司都给其最好的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情况下,能到0.22折。” 再次,多次出险以后,有些客户可能会投保短期险来规避NCD系数的惩罚。“他保留短险,空一段时间再投保。”他说,此外,还有投保险别有变动,比如说以前客户投保了气象险种,但是这次可能会只投保商业险。“还有就是出险频次较高的,他可能会放弃投保商业险,而只承保交强险。这是消费习惯的变化。” 另外,还有出险业务惩罚的加大,小额案件将进一步降低。他举例说,费改以前,两千元以下的赔款占10-14%的水平,到费改以后基本下降到了5-7%的水平。 最后,车险定价模式将发生改变,需要重建风险的体系。他称,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用出险次数进行风险筛选工具将会在费改以后弱化,需要经过大数据分析和建立新的精算模型来引入新的风险筛选因子,这也对保险公司定价提出了进一步高的挑战和要求。“原来我们通过出险次数的惩罚费率,就是加大保费的因素,之后保险公司如何管理风险可能就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了。” 数据显示,已经费改的18家地区,第一批试点地区和第二批试点地区的签单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0%。“保费便宜了,投保的人多了,但是保费金额是降低的。保费收入按照行业增速基本在10-12%。保费减少的因素和行业的增长抵消以后,基本维持了往年的增长。”梁欣鑫称。 “车险赔付去年是99.39%,基本是在亏损的边缘。”他称,“费改以后,降低了0.23个百分点。”他表示,对于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地区,通过费率浮动,费改的影响,整个赔付率都得到了小幅的下降,大概在1.3-1.6个百分点,同比小幅下降。而“在非费改地区,我们整个综合成本恰恰上升了3.3个百分点,达到了99.99%。” 对于保监会的这次全面推广,他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要从产品上丰富起来,打造示范产品的体系。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推出全面型和基本型产品;二是逐步形成以示范条款为主体以创新条款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三是在完善车型定价机制上将会进一步细化车型分类。“我们行业通过大数据研究和精算工具来使车型的系数的风险成本更加匹配,可能未来会是每一种品牌,每一种车型都有不同的系数。” 基于车险的改革方向,梁欣鑫建议,希望厂家能够提高汽车设计和生产的水平,而经销商则可以推出更多的差异化的服务举措。[详情]

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下 中小财险公司应加速转型发展
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下 中小财险公司应加速转型发展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天安财险战略与精算部总经理王学力、深圳市成为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健、清华-得润车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邓颖璐出席此次活动并发言。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天安财险王学力: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 商车费改会加速行业分化,个别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保险公司应积极转型发展。 深圳成为智能朱健:UBI技术可提升用户与险企接触频率、增加用户粘性 加装UBI设备后,保险公司与用户接触频次可达到每周超过五次,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接触频次以增加用户粘性。 清华大学邓颖璐: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险企有效降低成本 从事技术创新不是要颠覆谁,而是希望在传统保险公司某一个环节,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位的发言详情如下: 天安财险王学力: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 最近商业车险改革,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我们在基层做了大量的调研,不断的跟外部内部进行沟通,试图判断中国整个车险市场走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主要会出现以下两种趋势: 第一, 两极分化是必然现象。现在这一点体现得已经很明显,车险市场中70%的机构没有盈利,中小保险公司大面积亏损,排名前10的公司相对好一点。预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出路在哪里,是每一家中小保险公司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单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构差异会加大。过去每家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都是在100%左右进行上下一两个百分点的波动,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单个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波动特别巨大的情况,面临发展、价格匹配的问题。这是多去十年、二十年都是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那么在费改与技术双重助力的局面下,商业保险公司该如何去面对?转型发展应该是中小保险公司的主题!从与同业的交流来看,车险产品、销售模式、互联网工具、技术开发以及客户体验等,是目前大家进行转型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既然现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那么练练内功,做好基础工作,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商业车险改革可能反而是一次机会。 深圳成为智能朱健:UBI技术可提升用户与险企接触频率、增加用户粘性 从2006年开始,我们(深圳成为智能)公司一直在从事智能交通方面的研究,我本人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16年,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有深刻的见解。虽然我从事的是非车险行业,但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商讨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也是非常契合的,因为车险和交通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公司作为一家UBI解决方案服务商,目标是让道路交通更安全。当前,UBI正在被车险行业关注和认知,与传统车险产品相比,UBI产品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驾驶行为或行驶里程为依据的定价方式。我想从技术方面谈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我也是个车险用户,作为一名安全驾驶人,我是非常欢迎费改的,因为费改让我少交保费。但无论是费改还是技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会不断地激发创新与改变。 从整个大的发展环境来说,互联网+能够给车险行业带来很多改变,比如去中介化就能为费改过程中出现的依赖于渠道、渠道费用过高的问题;比如出租车行业份钱很高,服务质量不高等,后来出现了Uber、滴滴,虽然很多人都说是违法,但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对出租车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迫使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 车险也一样。UBI让车险产品由保额及车型定价转变为以驾驶行为等为基础的使用定价,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如果通过商车费改真正实现车险的市场化,车联网技术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但现在的费改,还不够彻底,从技术的角度理解,以后还会逐渐完善和放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来一定会有深刻的改变。 第二,UBI的应用有利于保险公司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和筛选能力。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出行路线,重塑车险产品形态,利用车联网大数据分析进行客户筛选,从而规避风险,在竞争激烈的车险行业脱颖而出。 保监会产险部领导曾表示,商车费改大概需要6-8年完成,在此期间,保险公司特别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否则可能会被淘汰。 无论是从大环境、未来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客户体验的角度,以及“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我觉得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保险公司如果不能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费改完成及市场化后或许真的就要被淘汰了。 基于UBI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采集处理驾驶行为等数据,同时也可以实时提醒驾驶者改变驾驶行为习惯以降低风险,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商用车(货运车)的车险赔付率已下降30%;在对乘用车(私家车)用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驾驶行为评价90分以上的用户,车险赔付率可控制在27%左右;我相信这其中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当然,数据采集方式、数据颗粒度、处理的模型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很难反应出实际结果。 第三,总结现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还没做到位,这需要相关企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以及充分的利用新型技术手段。 保险公司除了提供保险产品之外,还要有手段与用户互动起来,并据此提供其他一些附加值服务。UBI产品将提升用户体验,完善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提高与用户的接触频率,从而更加充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 我们都说车险属于低频产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利用UBI解决方案对几千辆车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观察与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保险公司与用户接触频次达到每周超过五次,基本上已达到一天一次,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接触频次以增加用户粘性。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应重视车联网技术应用并据此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创新产品以及新服务模式。 清华大学邓颖璐: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险企有效降低成本 目前,我们“清华-得润”车联网大数据与金融保险研究中心正在围绕与保险有关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做一系列的研究,我们不是要颠覆谁,而是希望在传统保险公司某一个环节,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把车联网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到某些场景中。在这里主要介绍我们目前正在从事的一些工作: UBI 意大利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Unipol,过去十年在超过400万台车上装上了UBI设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我们一起研究到底哪些因子在显著影响风险系数。 在国内,我们也和中保信以及一些车联网公司合作采集数据,虽然目前数据量还很小,大概只有几万台。中保信的数据主要有出险的频率和出险的强度,车联网公司的数据主要是各种驾驶行为的特征,我们会用一些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处理数据。 无人驾驶技术 另外,我们和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合作研究汽车领域领先的技术,包括下一代的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或许还没那么快会到来,但是它的前一代ADAS技术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我们与一家以色列的Mobileye公司开展合作,研究计算机视觉。这也是目前硅谷最热门的创业公司在研究的事情。 研究无人驾驶技术,首先是要有一个摄像头代替人的眼睛去看汽车前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清华依托苏州汽车研究院、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自动化系、软件学院在做类似的技术。ADAS设备目前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一台设备大概在8000元左右,我们希望通过清华的技术能够将成本降低到1000元左右。 我们研究过车祸发生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疲劳、或雨雪天气导致视野不是特别好的时候,容易导致追尾。这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想通过嵌入式系统实时的计算以帮助驾驶员更好的了解前方路况,这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追尾引发的车祸发生概率。目前有几百台公交车在试用这套设备,以验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车祸发生概率。 希望将来可以应用到更多的车辆上,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事情,不但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赔付成本,还可以帮助整个交通安全系统降低死亡的风险。以色列的测试表明,利用这套设备,只需要付出10%的成本,就可以降低20%-40%的车祸概率,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更多的承保利润。 大数据 此外,我们也正在和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数据,包括他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他看到文章的内容,以及他在网上的购买行为等,来为客户进行画像、分类,以帮助保险公司的电销更容易地找到客户,之后通过打电话进行验证,可以提高精准营销概率。 农业保险相关技术 我们也分析一些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气象数据。国外有公司就是通过大量的传感器以及气象数据,设计出非常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或者说天气保险产品。而且我们也知道,国内保险公司也很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创新,包括气象的精准预测、遥感核保理赔、遥感图像查勘等,降低查勘理赔费用。 在国外,保险公司是可以拿天气保险保单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一些再保险公司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精细化到保险责任只保一种灾害的农业保险保单,通过再保险的形式,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分散风险。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范畴。[详情]

刘扬:商车费改会加重劣质客户逆选择风险
刘扬:商车费改会加重劣质客户逆选择风险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分子保险实验室创始人刘扬在会上指出,消费者迭代、运营成本上升以及商车费改给险企带来诸多挑战,保险公司只有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又能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才能在未来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详细内容如下: 最近有很多关于车险费改的负面讨论出现,比如高费用的问题,中小公司生存困局的问题,其实这很多问题在北京市场早就已经出现过了。 虽然此次商车费改是在监管控制整个节奏、维持整个秩序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但我仍然认为不失为一次比较好的市场化的尝试,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也都是市场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中小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中小公司明显对于商车费改准备得不充分,甚至没有准备。一些公司想准备,但因为业绩压力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而无从下手。反而是大公司的准备相当充分。费改前后,大公司首当其冲,采取了比较激进的市场态度,这使得一些中小公司难以为继,纷纷向上反映,监管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之前停掉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但所涉及的都是中小公司,说明大公司整体节奏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 市场存在诸多挑战 一、近两年互联网保险大发展,同时也在经历消费者迭代的过程,90后开始买车,开始买保险,车险的消费群体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UBI相关企业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因为曾有国外专家断言,UBI保险就是给千禧一带设计的产品。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互联网的理解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消费者改变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必须从以保险公司为中心,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此时进行费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要学会自己走路。 二、人力成本上升,推高险企运营成本。近几年保险公司成本压力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手续费的上升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近些年来一些新公司的高薪诱惑,造成了人们预期的进一步膨胀。一些从事车险电销的公司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单纯依靠人力的事情已经难以为继了。 三、费改来临,考验险企风控能力。我们一直认为大公司的理赔和风控做得更好,中小公司做得较差,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公司的理赔实际上要比中小公司宽松,整体的风控也没有中小公司那样严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公司的盈利水平为什么还这么高?在费改前,费率都一样的情况下,优质客户与劣质客户差别不大,优质客户并不能享受到额外的优惠,劣质客户可能保费略高。 优质客户和劣质客户符合“二八法则”,费改前,保险公司是拆东墙补西墙,用优质客户的利润补贴劣质客户的亏损,优质客户越多,理赔的空间就越大。大公司基础客户量大,优质客户占比高,所以可以在理赔上相对宽松。理赔越松,业务越好做,客户满意度越高。可能小公司没发现这一点,一方面忽视了对业务的选择和风控,另一方面,强化了理赔和成本控制,导致客户体验越来越差,业务上不去,整个经营就难以为继。这可能是小公司一直没有走出去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个情况在费改之后可能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二八法则”仍然存在,但是优质客户的保费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在北京实施费改进入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这种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新的费改条例还存在一个问题是,保费只跟赔款次数挂钩,没有跟赔款金额挂钩。从我掌握的山东、陕西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优质险种的投保率下降速度非常快,很多地方五年以上的车甚至只投保交强险和三责险,人伤的赔付成本急速上升,优质业务的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劣质客户的保费会变得更高,但保险界的一个共识是,保费越高逆选择越严重,道德风险越大。例如意大利,其车险市场是整个欧洲欺诈最严重的一个市场,所以保费畸高无比,保费越来越高,诈骗却越来越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UBI才在意大利大行其道。 费改后,我们也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好的业务保费越来越少,劣质业务道德风险反而越来越高,怎么办?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风控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意味着,你必须有一定的数据量,有一定的承保量,或者说有钱做实验。在这其中,小公司或许在局部市场还会有一定机会,但整体而言,机会越来越小。 车险风控我认为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保险公司只有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又能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才能在未来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机会在于创新技术与新兴市场的结合 第一个机会是UBI,其机会在于90后、千禧一带这些人。中国一项统计显示,驾龄在两年以内的车主出险率是非常高的,在欧美也是如此。在欧美车险是可以绑定驾驶人的,但在国内还不行。90后一代上班就可以买车,他们面临较为高昂的保费,UBI就有了发展的契机。谁的产品做的好,谁带来的客户体验更好,谁就能赢得市场机会。 第二个机会是新兴市场,例如新能源汽车。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新兴市场,新能源汽车刚开始的时候风险并不高,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大不同,不但出险率高,案均赔款也高。对这些车型的管理跟原来传统的汽油车是完全不一样的,理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服务时候考量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这个市场非常大。 再例如共享经济,包括滴滴专车、顺风车,以及各类租车平台等,明显是营运车辆,投保的时候却是按照非营运车辆收费,保费至少少收了一半,风险水平明显提高。 新兴市场一定是高风险的,但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丧失机会。结果还是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你的数据挖掘能力有多强?能不能知道在这些高风险用户中哪些是低风险的?能不能通过管理手段将高风险用户风险降低? 未来的机会就在于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创新,也就是新技术与新兴市场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结合得好,这就是机会,如果结合得不好,就会丧失这个市场。[详情]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陈东辉:车险是低频重资产行业难被颠覆

  在国外保险业从业多年,在国内最大的财产险公司人保财险又前后工作11年时间,期间还以专家身份深度参与中国保险业的“偿二代”建设,最近又选择加盟国际再保险巨头瑞士再保险,出任其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和中国总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丰富的从业履历,让陈东辉的观察视角有了更多的国际化色彩。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对于国内外保险业都有着深刻认识的陈东辉在会上指出,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一些顽疾仍然存在,彻底的市场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 与此同时,他也表示,由于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业内人士对于行业发展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割裂,呈现出“平行宇宙”的状态,且存在对于车险抱有过高期望的现象,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车险终究是一个低频、重资产的行业,难以颠覆。 瑞士再保险中国再保险业务负责人、中国总裁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陈东辉 车险行业呈现“平行宇宙”状态 第一个观点,一讲到车险,好像存在着几个相互之间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宇宙。走到一个会议室,一波人讲的是一套语言;走到另外一个会议室,另外一个场合,可能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 如果参加一个精算界的研讨会,精算人员凑到一起讲的都是一些很“高精尖”的东西,车型定价、各种风险细分,甚至客户行为的量化研究、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非常精细化,好像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车险精细化经营管理的时代。 而如果走到基层,与基层一线的业务伙伴们欢聚一堂的时候,大家讲的完全是另外一套语言:这家公司点位给多少,那家公司手续费是多少,4S店有些什么新颖的保险促销手段……讲的全是这些,好像我们还生活在十年之前,市场上还是渠道和费用主导。 最近,又会参加一些互联网保险创新为主题的会议,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讲的又完全是另一套语言:数据引流从哪里来,怎么能增强用户黏度,用户量对应什么样的估值,怎么把PE故事讲好……感觉我们的车险经营已经完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好像线下的东西基本不用再看了。 这几个“平行宇宙”都是跟车险相关,但是他们之间差别真的太大了,有的时候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到底哪个宇宙才是真实的、我们目前所生活的宇宙? 进步巨大,顽疾仍存 第二个观点,在这个行业里参与了这么多年,想总结这么一句话:进步巨大,但是顽疾仍然非常严重。 进步巨大,这真的是怎么说都不过分。2002年、2003年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重宇宙——刚才讲的三重宇宙中的第二重——我们不管什么场合开会,坐下来讲的都是市场上怎么乱,手续费怎么给,打折怎么打,非理性竞争有一些什么新的招数,怎么解决业务发展和合规之间的矛盾……只有那一重宇宙,根本谈不上精细化管理,更谈不上新技术的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至少有了不同的、几重平行的宇宙。当然,我们还没有汇聚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还没达到一重宇宙的效果,但是至少大家已经开始研究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技术的问题、新科技应用的问题。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很好的体现在了我们的车险生态圈当中。所以,这个进步是巨大的。 实际上,近期参加的行业会议,精算人员所研究的问题已经一点都不亚于国外的同行,甚至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的同行,包括采用的模型、采用的定价技术等。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我们有了强有力的偿付能力监管,有了监管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有行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提升,已经不会出现群体无意识的情况,即使对于个体,进入到一个非理性状态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所以,毋庸置疑进步是巨大的。为什么监管部门狠下决心在这个时点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也是基于对于行业进步的判断才做出了这种决策。 但是不得不说,进步巨大的同时顽疾仍然非常严重。商车费改推出之后,目前市场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就是中介成本没有受到挤压,行业的效率在现阶段没有明显的提升,整体费用率还非常高,整个市场所有主体,无论大公司、小公司都感觉压力非常大,三重宇宙中第二重仍继续存在。 基层的朋友们只要在会议室里坐下来,一股脑讲的全是这个问题,根本没人会关注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精算定价的问题、新技术应用的问题。那两重宇宙好像还没有影响到基层,没有影响到一线。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进入到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车险是一个偏重服务的,缺少金融属性的行业 第三个观点,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对车险寄予的期望过高? 为什么对于车险这个问题,媒体也很关注?为什么监管部门各方面都不停地给车险把脉?大家不断地聚在一起讨论车险的问题,国内关心车险或者说处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人,心中隐隐约约地都对车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好像有一个非常理想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大家都非常理性,业务快速增长,盈利性也非常好,新的公司可以很容易进来,可以很快做大,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期望是不是过于理想化?其实,车险是承担不了这样的预期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看发达的市场,真正稳定下来以后车险是一个什么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一种常态,真正关注车险的人并不多,客户不关注,监管部门也不是很关注;它的增长非常平稳;产品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整个行业的产品大同小异;经营结果也比较稳定,利润非常微薄,能够赚钱很不容易;整个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 看美国、澳洲、欧洲的很多国家在车险费率市场化很多年以后,进入到一种稳定的常态以后,都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车险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偏重服务的、没有多少金融属性的、经营比较稳定的、不被人很关注的、在金融行业里相对偏低端的一个行业。这是我的观察,这是一个常态。 如果看清楚了我们也是朝着这个常态走的话,我们要有信心,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都是暂时的,但是又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我们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车险市场是一个低频、重资产的红海市场 第四个观点,为什么我要把车险的前景或者说常态描绘得比较低调、比较黑暗?实际上取决于车险本身的一些特点。我个人的观察,车险有三个特点很难改变。 第一个特点:车险是一种低频服务,一般来讲,一年只需要买一次,不像其他的金融产品,经常要去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理赔也是如此,好司机几年都不出一次险,技术差一点的司机也就是第一年碰个两次三次,跟保险公司打打交道。正常状态下,发达车险市场,出险概率基本上在10%以下,即十个客户中只有平均不到一个客户在一年当中要跟保险公司打交道。所以,车险是一种低频的服务。低频服务接触点很少、间隔很大的基础之上想做很多差异化的服务就会有难度。 第二个特点:很多媒体,包括行业内的朋友们也都说过车险是个重资产的行业,线下很难完全抛弃,最终还是要提供线下的理赔服务,不像其他很多金融行业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线下重资产的问题。车险是特别典型的行业,需要考虑维修网络、服务网络的问题,完全把这一点忽略,车险是没办法经营的。 前几天,一家新公司的伙伴就提到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北京开了一个分支机构,查勘车怎么解决?买十辆、二十辆?忙起来基本上解决不了服务的需求,闲的时候闲置的成本又很高。类似的线下服务问题,通过科技的应用,我相信能找到比较理想的答案,但是服务对资产的占用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车险是一个已经比较饱和的市场,强势的新产品、等待我们开拓的蓝海基本上没有,也就是说路上跑的车八九成都已经上了保险,无论再创新、品牌再好、服务再好,完全吸引新的客户,做大整体蛋糕的机会很少。这个我觉得是车险有别于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这三个特点,是让我们在行业里服务比较久之后,可能思想倾向于比较僵化、保守的原因。 所以,我也承认互联网、新技术对于车险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也在不断地体现出来,但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甚至颠覆现有市场,我觉得至少有上面讲到的三个障碍还需要跨越,也就是怎么解决低频服务的问题,怎么能创造场景提高服务的频度?怎么解决线下重资产的投入,舍不舍得投入,投入对估值会不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外,所有的投入,所有的创新带不来新的业务怎么办?也就是只在现有的蛋糕里抢,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未来科技尚未对车险行业产生实质性冲击 第五个观点,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 对于瑞再,我们关注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其中一个就是互联网对车险的冲击,这里面包含了车联网,包含了无人驾驶汽车,包含了车的共享,也就是个人不再拥有汽车,车商也不再卖汽车,而只是大家共用汽车。这些我们笼统打包成新技术对车险风险特征的改变。这是瑞再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我们也愿意与国内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实际上,对于未来科技的冲击,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也在做一些准备,但是应该讲,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感:到底会如何产生具体的冲击,达到新常态的路径是什么?感觉不太清晰。所以,目前都还处于一个研究和摸索的状态。 例如,我个人参与研究车联网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感觉车联网在保险领域的杀手级应用还没出现,目前还只局限在车队和营运车的应用,对于家庭用车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业务模式,也就是说目前都还处于一个投入的状态,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回报在什么地方。 同时,对于场景化的产品——UBI,我们也总感觉对现有的车险生态的冲击是有的,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主流,无论是中国,还是成熟的市场,好像都没有形很好的、令人憧憬的新业务模式。 我可能讲的偏保守一点,对于最新的发展还要继续研究。 我个人非常看好一个新的科技成果,认为会对车险行业甚至整个保险行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冲击,或者红利,是什么呢?就是手机上的Siri,语音助手。或者说自动化的机器咨询服务。 在科技界、互联网界的朋友比我更了解,可以用机器人提供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我是非常看好这一点的。如果有互联网企业能够把这个整合好,能够让个人消费者对自动化服务产生信任感,把很枯燥的车险购买、车险服务的决策交给智能机器人,通过科学的算法来帮助其做决定,那么对整个现有渠道、现有业务模式、现有价值链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瑞再已经在做研究了,我们觉得很快这个行业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一定要整合到这种程度,才能对这个生态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最后一个观点,目前面临的困难怎么解决?我的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扩大市场化。 也就是说无论从监管者的角度,行业的角度,还是各个参与方的角度来讲,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其他很多的事情,但是“市场化”是观察各个国家的经验,整个车险行业进化过程后所总结出来的唯一的普遍规律。 也就是说市场化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阵痛,但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市场化之后,很多经济的规律才能发生作用,很多努力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如果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这种规则就是扭曲的,很多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和预期就是相反的,很多的正常状态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的。市场化是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困难的根本解。[详情]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国寿财险杨宏伟:有核心能力才有可能颠覆车险市场

  他指出,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国寿财险车险部副总经理杨宏伟在会上表示,看好通过技术来提升整个车险相关领域效率的创业公司,不太看好做流量、炒故事的公司。 他指出,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 国寿财险车险部副总经理 杨宏伟 市场格局难颠覆 今后一段时间车险市场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现在整个行业的理性在提升,不仅体现在监管层,也体现在保险公司层面,保险公司现在也同样拥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利润水平会有大的提升,从以前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到现在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现在的利润水平是很正常的。这种局面不会太坏,也不会太好。 当然,市场也存在变数,一方面如果投资收益很高,可能会出现通过保险渠道获取资金的行为;另外一方面是一些跨界企业通过烧钱的方式在市场当中竞争。这两个原因可能会导致市场格局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的监管力度来看,市场总体上应该是会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 互联网保险创业单纯做引流没有前途 互联网保险是未来一大趋势,保险公司做互联网保险是很正常的,现在真正需要关心的可能是一些以互联网保险为方向的创业平台。 做互联网的有两类人:一类人的目的就是讲故事,做高估值然后卖出去,可能是卖给下一轮的投资人,也可能最后上市卖给公众。这种人经常讲的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高频吃低频,用免费的去获取流量,再用流量获取市场地位。 车险属于低频领域。互联网创业一般是从高频需求开始做,接着再做次高频的,如今已经进入到车险领域。在如此低频的领域里,把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收集流量变现上,可能就不太现实,所以这种模式不会太成功。 另一类人,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车险运转更有效率,在这方面有所专精的话,可能是有机会的。 车险集客仅仅是车险业务很小的一部分,靠集客这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左右市场是不可能的。“车险+互联网”至少是O2O的过程,而非纯粹的靠流量获取用户的过程。所以我看好通过技术来提升整个车险相关领域效率的创业公司,不太看好做流量、炒故事的公司。 从创新的角度讲,创业的核心是要有一定技术门槛,如果门槛不够高,就应该找好定位,是要做一个大的平台颠覆这个市场,还是做某一领域的专业公司来帮助保险公司改善某一环节。现在很多公司存在错位,总希望利用一个局部的优势颠覆整个市场秩序。 传统保险公司对于创业公司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任何一个财险公司跟常规的创业公司相比体量就不一样,所能动用的资源也不一样。保险公司有资源,有业务优势。所以,创业更多的是要做好定位,一是要以创新为主,解决整个行业的效率问题,使得行业成本下降;二是如果想颠覆,就必须有核心能力,有超越现有门槛的高度。[详情]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人保财险原宇玲:不应忽视互联网保险的隐性价值

  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原宇玲在会上指出,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原宇玲在会上指出,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中心副总经理 原宇玲 互联网是未来车险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现在好像已经到了“言必称互联网保险”的地步,无论怎样,从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到互联网对于保险业的助推和渗透。十几年前,保险企业做网站的目的可能侧重宣传窗口,再后来是为业务渠道;以前更多是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大家谈业务模式创新。怎么围绕客户的诉求去改变,包括价值链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在这十几年中对于保险经营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们口头上不太愿意承认,总习惯性的把传统保险与互联网对立,认为传统保险比较保守,但我觉得正是这种冲突带来了更多的融合。未来,随着车险的发展,这种融合会进一步加深,不仅仅体现在获客渠道,更多的将体现在经营管理以及客户价值的挖掘,甚至于反欺诈等等,互联网会渗透到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所以,互联网可能是未来车险发展最大的推动力。我认为,大家现在低估了它在后端的价值,高估了其在前端的价值。 社会、媒体等经常提到互联网保险,人保的声音虽然比较少,但人保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做了很多务实的探索与实践,互联网市场份额是最大的。 做互联网保险一定要结合各公司特点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新旧交替,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常常会呈现 “平行宇宙”,大家思考的方式不同使得沟通中常常难以在一个频道说话。 很多人都在做互联网保险,但是因为所在的主体是不同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也因此,大家说话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如果是相同的,那一定不是最适合你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做互联网保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企业的风格,小公司可能要靠它当作一个锥子扎进去,大公司更倾向于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整合和“无缝渗透”。 无论是大型保险公司、中型保险公司、小型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跨界平台、科技企业,都没有一个所谓标准的互联网保险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都需要以一种敬畏规则、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心态去发展互联网保险。 人保、平安、太保、国寿都在做互联网保险,这些企业会有一些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所以,我们觉得未来互联网保险一定是标准化的,否则很难通过技术实现同时服务数亿人口。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会有个性化,再往后就是多元化。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做网站,定位就是一个平台或者说一个窗口;到2009年左右,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再起的时候,我们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定位互联网是个渠道;发展到今天,互联网保险深度融合以后,我们现在觉得应该是一个“T”字型的结构,是“平台+渠道”,有流量,有业务,老百姓更易接受。 未来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十”字型,“T”字型在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一种全新的突破,变身“十”字型。只有在这种定位下,不同的企业才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才会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可能有的公司是横的部分长一些,有的公司是竖的部分长一些,但大概的框架是一样的。只有明确定位,寻求突破才会找到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创造。 车险市场已经是红海,实践比设想重要 外界都觉得车险市场有无数的金矿,但实际上,车险市场可能已经是红海,现在做车险困难很多,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利润屈指可数。但大家还是一窝蜂的往里钻,总觉得能切一块蛋糕。想法很美,更需要付出努力实践。 人保越来越重视互联网保险实践,以务实扎实的实践推动行业发展。对于互联网保险,大家谈了太多的设想,虽然有其动因,但实践的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筛选,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这种努力就只能是付诸流水。 在费改和技术双重的助力下,未来借助互联网发展车险,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主体的特点,把它做实。想得很美,说得也很漂亮,更要做得漂亮。 另外一个问题,商车费改对网商渠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会萎缩还是导致它重新找到价值?这问题本身就已经隐含答案了。从目前来看,整个行业的网销渠道保费收入都在下降,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它回归本源,体现价值的一个过程。 再换一个角度,对于互联网保险价值的理解,单纯用保费衡量是不够全面的。我在十年前就呼吁要立体看待互联网。国外互联网的显性价值跟隐性价值研究发现,75%以上的客户在购买前期会用互联网,但之后成交却没有选择通过互联网,但是你能说互联网没有价值吗?从客户视角来看,这种互联网带给保险公司的隐性价值也是很大的。 End[详情]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方仲友:商车费改与新技术应用提速对中小公司是双刃剑

  对于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成长型公司,他认为,无论借助“互联网+”、还是传统发展模式,精准定位市场发展方向与专业做精细分市场可能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之路。相信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化,大家对市场定位与竞争方式会越来越理性。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中国人保财险总核保师(车险)兼车险部总经理方仲友在会上指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生存重要还是发展重要?关键要在顺应大趋势下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统筹发展速度与成本管控的平衡,而做精专业是基础。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商车费改全国推开以后,从趋势上突出了大数据精细分析与精准风险定价,将彻底改变粗放型经营车险的传统模式,如果不能升级车险精细化与差异化风控水平,可能很快会有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并引发对如何发展车险的焦虑。 对于以车险业务为主的成长型公司,他认为,无论借助“互联网+”、还是传统发展模式,精准定位市场发展方向与专业做精细分市场可能是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之路。相信随着商车费改的深化,大家对市场定位与竞争方式会越来越理性。 人保财险总核保师(车险)兼车险部总经理 方仲友 一、整体上对于此次商车费改充满信心 从客观角度来看,技术革新与公安部门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惩,为此次商车费改成功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改革之前无论保监会还是行业协会,都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特别是数据的准备,为厘定风险保费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车险风险数据库建设在全世界可能是最先进的、最具有市场价值的。2006年交强险实施后,行业车险平台和地方车险平台都做了大量的数据标准与数据积累,尤其在此次商车费改前,保监会下大力气成立了中保信,统一数据管理与风险精算框架,直接为保险公司提供NCD报价,既为数据样本量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车险定价提供支持,也为开展市场正当竞争提供了风险分布分类。 第二,新技术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迅速普及将推进车险驾驶行为风险分析与精准定价成为新常态,为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保险大数法则找到了真正的市场存在价值。不但为客户正确了解自己的驾驶行为风险,而且为保险公司精确、精细定价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第三,现在汽车保有量超亿、车型(车系)样本量充足,这使得行业对风险的基准风险费率测算更加精确,给精算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丰富了从车因素、从人因素的内涵与价值,并将改善保险公司客户界面的友好程度,推动竞争的理性回归。 第四,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第一批试点经过一年、第二批经过半年,从主要风险指标看,保险事故出险率下降了十多个点,NCD奖优罚劣的正能量得到发挥;但也不能否定这与公安打击酒后驾车、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有关。 此外,商车费改试点地区,培训全覆盖与各种媒体的宣传,较好地发挥了NCD舆情导向作用,尤其遏制了车险欺诈意识的蔓延。现在车险诈骗还是存在,但相对有所减少,尤其在客户不知情下第三方诈骗或者把保养做成车险事故的概率大幅减少。这些都有利于降低险企的综合成本。 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监管对于此次商车费改高度重视,也是保障此次商车费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自2011年央视曝光车险行业存在“高保低赔”等问题以来,监管部门就一直在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到去年开始新一轮商车费改算是水到渠成。 我经历过1995年车险管理制度改革,以及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车险改革,可以说从保监会到保监局对这次商车费改的重视程度、投入的精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保险公司的准备费改实施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例如要求培训不留死角,保监会与保监局上下紧密配合、无缝对接等都十分关键。 二、中小公司弯道超车的概率很低 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于行业发展的理解存在一个误区,无论是中小型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保险公司,都认为自己现在做不大、日子难过是因为监管没有彻底放开自主创新。但其实,从欧美日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车险费率改革历程来看,如果真的彻底放开、允许自主创新的话,小公司的日子会更加难过,可能更加做不大。 通过制度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有成功的案例,但对线下服务要求高的车险仅仅靠费改或者“互联网+”获得前期稳定快速发展、尤其弯道超车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市场是现实的、客户是现实的,大保险公司有一个积累过程,同样中小公司也会有成长积累过程,至于积累的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细分市场的专业经营与服务能力。深耕细作某一客户群,切实解决客户的痛点与规避传统保险公司的短板,来赢得适当规模与效益,再辐射到其他客户群,那么其创新效果会明显一些。 现在,商车费改全国推开,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其实日子都不好过,规模与效益的压力会更大。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的理性,相信通过创新会给细分市场趟出一条路来,谁能把细分市场做好,谁的发展就是可持续的。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要研究欧美日成功经验,还原保险基本原理,大数法则与精准风险定价必须取得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风险定价的话,高风险车主可能买不起保险的。 目前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在1.7亿左右,其中1.2亿是家用车,至少涉及1亿个家庭的家用车和10亿交通参与人,因此商业车险改革本身应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改革的普惠不但要惠及低风险车主,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交通安全引发的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民生保障问题。 三、互联网+保险”的公司首先要培育自己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保险公司把获客作为第一位,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车险首先是低频接触、风险时刻存在的险种,车险高出险率与赔付流程不畅本身就要求有强大、稳定的线下服务,如果服务解决不好,即使今年大发展,明年也会很难受。而羊毛出在猪身上不应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成长之道。 “互联网+”的保险公司首先要解决互联网的思维与定位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做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平台,而要做大,必须要学会分享和共享,因此要避免“互联网+”的拿来主义思维,不能号令天下或者通过烧钱来获客。同时,“互联网+”保险公司要考虑怎么改变自身的投机性,因为投机营造的客户关系是没有黏性的。 创新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客户需求上,客户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客户的痛点在哪里,保险公司的短板在哪里,怎么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把整车厂、4S店、保险公司放到对立面的话,这个“互联网+”公司可能走不远。未来要把互联网做成一个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解决产品、服务以及供应链等问题。商车改革和技术的发展为大家共享这种平台的服务创造了机会。 关于UBI,我个人的观点是针对家庭的第二辆车甚至第三辆车用UBI定价体系的创新空间更大。现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家庭已经开始购置第二辆车了,随着汽车从生产性工具转变为生活性工具,尤其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后,对车的用途与行驶里程会更加多样化,可能上班开一辆,周末家庭休闲开另外一辆。如果有三千万个家庭购置了第二辆车,这个市场就非常可观了。但如果第一辆车就用UBI的话,由于路况复杂,行驶里程不确定,我认为无论保险公司承保风险还是车主可能脱保的风险都是非常大的,车险可以学时尚,但不能玩时尚。[详情]

车险费改试点满周年 超七成车主续保降价
车险费改试点满周年 超七成车主续保降价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随着与风险状况精确挂钩的车险费改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好车主”享受到了优惠。昨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透露,截至上半年,前两批试点地区车险平均费率下降,续保业务中约有超七成消费者保费同比下降。 陈文辉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车险保费收入3290.6亿元,同比增速为9.9%,试点地区车险的投保率还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车险经营效益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8.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保费增长的同时,由于车险保障范围的扩大,解决了“高保低赔”、“无责不赔”、“家庭成员不赔”等此前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上半年,前两批试点地区消费者支出的每单平均保费同比下降约7%,续保业务中约77%的消费者保费同比下降,只有约23%的消费者保费同比上升。 据悉,酝酿多年的商业车险费改于去年6月率先在黑龙江等6个地区启动试点,今年1月1日已扩至天津等12个地区。7月1日北京等18个地区陆续进入费率切换阶段,商业车险费改正式在全国拉开。 一位车险负责人表示,费改挂钩风险状况,让众多低风险车主得到更多的费率优惠,高风险客户的保费也会相应地上涨,通过发挥费率的杠杆作用,可以激励投保人提高安全驾驶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从多地的商业车险细则来看,风险因素细化至交通违章记录。 “车险费改将推动市场主体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包括品牌、价格、服务等在内的多维度多元化竞争。”陈文辉表示,未来,定价上要及时扩大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条款开发权和定价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对车险产品拟订、使用、回溯等全过程的监管,对违法违规产品应责令停止使用,限期修改,维护车险市场正常秩序。5月31日,保监会便责令大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华安财险等6家险企在部分地区停止使用现行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并及时修改。[详情]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张宗韬:中小险企生存难不因商车费改产生 不会随之改善

  职业生涯上半场在保监会财险部参与商车费改制度设计,下半场下海到财险公司迎接商车费改,曾经的监管官员、华农保险拟任总经理的张宗韬对商车费改的观察视角无疑更多元些。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作为一名坚定的市场化改革支持者,张宗韬在会上指出,车险市场化改革后市场费用竞争激烈,但目前市场总体还是理性的,要相信市场回归的力量,6-8年的渐进式改革路径的选择也决定了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存在。 同时,作为一名中小财险公司一把手,张宗韬认为,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中小公司需转向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应该重新审视市场语境,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6月21日,新浪金融研究院和慧保天下联合主办的“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新浪总部举行。图为华农保险拟任总经理 张宗韬。 一、车险市场现状特征体现市场发展自身规律,与车险市场化本身并无必然联系 2015年以来车险市场打破之前的短期均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简称商改)从2015年6月第一批六个地区落地,至2016年6月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毕。 张宗韬认为,当前车险市场出现的新特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是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商改可能加快某些进程,但并不改变车险市场发展自身规律。不能用短期特征的好坏来评价商改。 一是保费增速新低。自2010年车险保费增速达到近40%的高点后,2011年-2014年车险进入四年平稳增长期,保费增速持续保持在16%上下波动。2015年起车险增速出现下滑趋势,2015年下降到增速12%,2016年上半年下降到个位数。其中近1/4市场主体出现负增长。 造成保费增速下滑的原因除了商改带来消费者保费负担下降,车均保费下降7%以外,还包括新车销量下滑、宏观经济导致营运车辆保费负增长等因素造成。其中商改造成的保费下滑低于预期。从各国趋势看,车险本身必然会逐步步入低增长期。 二是费用率和赔付率此消彼长。车险综合费用率水平从2011年出现33%的低点后逐年上升至2014年的37%。从2015年起出现加速上升态势,2015年达到39%,今年上半年已近41%,达到了近些年来的市场最高点。 与此同时,2007年车险赔付率见顶74%以后逐步下降,2011年至2014年四年车险赔付率在63%至64%之间波动,2015年车险赔付率快速下降至60%,2016年上半年下降到58%。赔付率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持续好转,司法、配件工时标准等理赔外部环境持续改善造成的。同时,商改后扩大了费率与事故次数挂钩浮动范围,小额报案数减少。 从2009年起北京等地区试点情况也早已证明:这一改革举措初期会产生赔付率快速下降,然后随着单均保费下降而影响减少。目前,中国的出险频度仍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车损险出险频率是美国的6到7倍。长期仍将有案均赔款上升、出险频度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是综合成本率保持稳定。虽然综合费用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但得益于综合赔付率的下滑,市场的综合成本率从2011年见底96%后,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100%,此后三年多一直维持在100%上下1个百分点范围内波动,商改前后赔付率和费用率的此消彼长加大,但综合成本率仍在此区间波动,充分反映了市场竞争还是有底线的。 四是中小公司份额下降。自2008年至2014年连续七年,市场排名前8位的大中型公司的市场份额稳定在85%-86%之间,但从2015年开始,G8的市场份额已突破86%,到今年上半年继续上升。也就是说,近几年中小公司数量在增加同时,市场份额反而下降。这一趋势主要是绝大部分中小公司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的,与市场化本身没有关系。 今年上半年车险市场份额G3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G8上升0.14个百分点,但G10下降0.13个百分点。反应了市场化后市场份额上升与否,与公司大小没有必然关系,还是与自身能力有直接关系。 二、市场整体依然理性 虽然市场增速下滑、费用率水平上升,投资盛宴不再,个别中小公司经营困难,但张宗韬却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并表示市场整体还是理性的。“2003年上一轮车险市场化改革后,市场竞争确实已经激烈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但就最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而言,虽然个别公司、个别地区在个别时间段里出现一些非理性竞争行为,但绝不会产生大部分公司长时期非理性竞争。目前看,行业将赔付率下降的空间投入费用竞争虽然有些令人沮丧,但综合成本率一直保持稳定,也说明市场整体还是理性的。” 在张宗韬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近些年来一系列制度,包括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准备金监管体系、行业车险平台等的不断完善是有关的,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商改前后监测分析和窗口指导力度,行业相比以前已经成熟了很多。 三、市场化目标要专注于消费者利益保护,不能多元化 车险市场从来不是只有保险公司一个当事方,消费者利益、监管都是这个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商车费改显然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据统计,试点地区单均保费已经下降了7%左右,切实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通过与消费者理赔次数乃至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相挂钩,对于提升消费者的安全驾驶意识,社会的安全系数都有所帮助。 对此,曾经的监管官员张宗韬深有感触:“监管部门的工作比市场主体难度大多了,主要原因是各相关利益方对车险市场化目标要求太多元化,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社会平稳,又要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既要维护大公司利益,还要维护中小公司利益。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要平稳增长,不能产生风险。”如果以这样多元的目标体系,那就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张宗韬看来,车险市场化作为国际趋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标准还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应该专注于根本目的,即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消费者福利改善。 四、目前市场上个别问题是渐进式改革平衡的结果,必然会随着改革深化而消失 纵观各国车险的市场化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欧美大量采用的激进式改革,例如英国、德国等都是一步到位。这种激进式改革的特点是短时间内市场会发生剧烈的震荡,例如,德国在放开后,单均保费迅速下降了1/3,赔付率迅速上升至100%以上,13%州监管的中小公司最终退出市场。 另外一种是亚洲地区更适用的渐进式改革,例如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都是经过几年时间才逐步做到完全放开车险市场条款和费率。 中国很明显是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按照监管的计划,将在6-8年的时间内逐步推进。这种渐进式改革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受制于行政法规,车险中交强险仍然是统一条款统一费率,商业车险必然受到交强险经营结果影响;纯风险保费、附加费用率以及主要浮动因子目前还是有控制的,是基本统一的;自主核保系数以及自主渠道系数在改革初期是有限度的放开,对于每个系数,保险公司可调节的空间目前仅15%。 在张宗韬看来,不能用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来评价整个渐进式改革成败与否:“从目前来说,渐进式改革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包括对于保险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冲击都是比较小的,尤其是对于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公司而言,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适应。如果采取激进改革,造成大量公司退出市场而形成系统性风险的话,也是不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渐进式改革平衡了各方利益,但是力度、节奏的把握难度也更高。但也正是由于渐进式的特征,很多改革措施在初始阶段肯定是有控制的,不彻底的,这也会导致例如市场费用率上升等一些阶段性问题的出现。据了解监管部门将继续扩大自主浮动范围,市场费用空间必将被压缩。所以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最终是可以解决阶段性问题的。” 五、中小公司生存困难与市场化改革无关 中小公司生存困难是财产险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自2006-2008年间,包括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保险等在内的一批险企“杀出重围”,成为所谓“百亿俱乐部”成员以来,市场格局基本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中小公司,尤其是小型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始终有限。 在张宗韬看来,中小财险公司生存困难是一直都存在,与市场化改革与否并没有必然关系。有意思的是,在市场化改革前,有观点认为中小公司困难的根源在于非市场化条件下,小公司难以和大公司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才是拯救中小险企的根本方法。但最近市场化后,费用竞争加剧,又有观点反过来认为:造成中小公司困境的根源是市场化。 “造成中小公司生存困难表面原因是中小公司能力较弱,没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固定成本和业务取得成本高。实际原因是大部分中小公司缺乏差异化和专业化,直接按照大公司的模式全面竞争,肯定必败无疑。这与是否市场化没有任何关系。” 六、中小公司应专注专业,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通过分析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人均产能与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市场地位,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个别地方性保险公司或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外,保费规模十名以外的保险公司保费与省级分公司数量基本成正比,基本上平均相差一个省级分公司就意味着全年相差两亿元的保费。 如果再看三四级机构总数和保费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更明显,除了人太平老三家以外的保险公司,平均每家三四级机构保费不足2000万元,老三家平均也不到3000万元。 如果看全员人均保费也存在正比例管理,老三家以外的保险公司全员人均产能仅100万元,老三家也就200万元。行业最优秀公司都不足300万。老三家以外的百亿规模公司,全公司人数差不多要达到3万人左右! “这些数据恰恰证明:行业现在的发展就是靠机构、靠人在推动,仍是跑马圈地的粗放增长方式。”张宗韬表示,线下机构网络和人员数量短期看是带来了保费增长,但从长远看也可能是成本和包袱。市场化后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正是中小公司重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大好时机。如果大量借助新型技术工具手段,按照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重构销售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后台支持体系,中小公司费用率未必比大公司高,甚至可以更低。 “当然,不仅是成本低就可以的,险企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关键还是要有核心能力。市场化后,简单快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是死路一条,但是市场待发掘的“金矿”仍然很多。中小公司如果发挥战略清晰、快速灵活、协同性高的优势,举公司之力,专注并专业于核心能力培养,完全可以成为细分市场中的领先者,甚至脱颖而出。”张宗韬如是说。 七、中介和理赔外部环境的市场化蕴含巨大机会 在有关车险市场化的探讨中,条款费率市场化关注度一直很高。其实与车险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的市场化,对于车险行业的影响也很深远。 第一个就是中介渠道的市场化。中介费用高企已经是公认的行业顽疾,而中介渠道在整个车险经营链条中所占据的强势地位,又注定其市场化发展对于车险行业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 张宗韬认为,随着车险市场化、中介市场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车险渠道中纯粹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创造价值,层层剥皮的渠道必然没落。“近年来,车商、专业代理和兼业代理等中介渠道也在发挥自身灵活优势,审时度势地寻找着新的定位并快速演变。无论是第三方互联网渠道的兴起,还是专属代理人或独立代理人模式,并不会是简单地替代关系。各个渠道只要找到自身的定位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另外一个是理赔维修等后端的市场化。车险行业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查勘、理赔、维修等后端服务环节不但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直接影响着险企的赔付率以及综合成本率,真可谓“死生之地”。 长期以来,险企在后端服务中一直都缺少话语权,随着行业对“零整比”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布,以及车险市场化后车型费率的引入,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对此,张宗韬表示,近年发改委对汽车生产厂商反垄断调查,十部委联合下发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文件以及启动修订《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来,理赔外部生态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互联网创新也方兴未艾,这些给险企提供了大量机会,提高在产业链中地位,控制赔付环节的水分,并提升客户体验。[详情]

中小险企抱团应战商车费改 欲建行业统一共享查勘平台
中小险企抱团应战商车费改 欲建行业统一共享查勘平台

  相较于大险企充足的人员配置、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等优势带来的市场高占比,一直以来,中小险企在车险市场上的份额少得可怜,尤其在商业车险费改实施后,这一情况更加恶化。为了迎战车险市场化、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小财险公司开始采取迂回战术,整合行业资源,欲建统一查勘平台,抱团迎战。 酝酿统一查勘定损平台 一份在行业内流传的《建立车险查勘服务平台的提案》显示,本着自愿参与发起原则,将在行业内搭建一个互助式的“车险查勘服务平台”。 不同于以往大公司牵头、中小险企参与的做法,此次车险查勘平台针对中小险企和公估公司,由中小财险公司联席会负责推动落实。中保协联合有参与意愿的财险公司和公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平台筹备领导小组。 目前,该平台由于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最终出资额度及比例的确定需要等到征求意见结束后,统计有多少家财险公司有出资意愿,并根据平台建设预计需要多少资金来确定每家公司的出资额度。 有接近中保协的人士表示,车险理赔现场查勘是车险理赔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查明事故真相、判断事故责任、防范保险诈骗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车险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理赔难”现象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现场勘查难、调查取证难、理赔控制难,其中人员配备不足是大多数险企面临的首要难题。该平台的建立是针对各中小保险公司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建立共享式、互助式的查勘平台。 费改倒逼中小险企抱团取暖 随着车险费改的深入,虽然车险整体经营形式一片大好,首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18%,第二批试点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37%,都较试点前下降,分别下降2.09个百分点和2.26个百分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却如临寒冬。在经营车险业务的48家非上市险企中,有44家保险公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占比超过90%,且车险承保合计亏损金额达到54亿元。有保险公司在年报中直言,受车险费改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机构持续铺设进度不如预期。 此外,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人。越来越多的车辆行驶在路上,导致交通事故也处于多发的状态。加大了车险查勘员的定损工作量。 某险企理赔负责人表示,车险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接到车险事故时无人可派、出险时间过长,投保用户体验差,而在其没有驻点的偏远地区,甚至无法开展业务。由于驻点的保险服务人员所负责区域出险时间和单数不确定,导致查勘员出现闲置,高昂的人力成本对运营也造成不小的负担。统一协作,可以让中小公司专注于强项的地方,集中精力做好,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标准不一 平台行之不易 虽然从表面上看,欲筹建的平台是应对各家公司势单力薄,抱团取暖,整合行业资源,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各家公司客户服务的质量、风险控制、质量管理难以满足等问题确实存在。 主要经营车险理赔公估的翱特信息中国大客户总监罗扬表示,统一查勘平台本身的使用和搭建并不是技术难点,难点是对接很多中小公司,统一接口、统一技术模式,同时还要区分各家不同的个性化工时和工时费,以及各个公司能否真正开放自己的资料库。如果不能完全技术对接,平台的稳定性和时效性以及准确度都有问题。 查勘平台对于查勘员的管理是采用公司的查勘队伍借调还是完全独立形式还不确定。而针对一部分查勘定损人员基本素质较差、理论知识匮乏、业务能力不足、实际工作技能偏低的情况,平台还需考虑有统一的培训体系和绩效考核标准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详情]

业内分析车险费改下的创新:存在问题仍需努力
业内分析车险费改下的创新:存在问题仍需努力

  近期,新浪财经金融研究院&慧保天下,共同主办以“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为主题的车险研讨会,相关保险机构、学者、第三方平台、技术公司等车险相关方各方代表共同参与讨论,探求费改及技术双重助力下的车险发展机会。 图为太保财险北分车险业务部副总经理张璐 太保财险北分车险业务部副总经理张璐认为,目前互联网在车险领域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她表示互联网公司拥有的数据是超过保险公司的,但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公司在充分的利用这些数据做出真正的创新,只是像个新渠道一样在谈论费用、赠品等。 图为中海联合保险经纪CTO韩高强 中海联合保险经纪CTO韩高强从互联网技术层面谈到目前车险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技术是目前车险行业,甚至是保险行业都短缺的,大家都在谈云计算、大数据,但这些其实都还是一种概念,这些概念怎么落地还是个问题。就像UBI需要用户透露大量的数据给后台,但这其实是违背用户心理的。此外,保险公司提供的接口不统一,给第三方平台带来很大困扰,整个行业的数据整合也还远远不够,用户购买车险的时候需要输入大量的信息,这些都是痛点。 图为上海天彩保险经纪车险事业部总经理李永翔 上海天彩保险经纪车险事业部总经理李永翔以新能源汽车保险为例,分析认为车险定位应该更加精细。他表示目前新能源车的保险跟传统汽车的保险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新能源车用的相对比较少,主要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可能也就是上下班的代步工具,因为是新能源车,在开的时候也比较谨慎,速度不会很快,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像目前这样按照新车购置价计算保费其实是很不合理的。 图为车车车险CTO周健祥 车车车险CTO周健祥表示,此轮商业车险改革始终在围绕费率来进行,但作为第三方平台,其实我们非常希望市场上能够百花齐放,有更多的创新性的产品出现。他表示,市场上有一些探索,例如UBI车险,里程保等等,这些产品能否得到监管认同很关键。[详情]

主办方

  新浪金融研究院以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与开放为研究核心,围绕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转型发展,基于新浪网作为第一财经门户的大数据优势,定期对外发布研究报告。新浪金融研究院秉承“把脉金融趋势、深入研究观察、传播客观声音”的愿景,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金融智库

  慧保天下(微信ID:insuranceforce)是精准面向保险从业人员的新媒体,讲述保险业商业逻辑,在裂变的行业进程中,带你慧眼识局。独立观点、独到视角、独特语言,给你全新的思想冲击和阅读体验。

会议议程

 

13.00--14.00 嘉宾签到
14.00--15.00 主旨发言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 冯占军

华农保险总经理 张宗韬

久隆保险CEO 谢跃

人保财险车险部总经理 方仲友

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 陈东辉

15.15--17.15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嘉宾
清华-得润车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邓颖璐

复星保险集团执行总经理 高立智

人保财险电子商务副总 原宇玲

国寿财险车险部副总 杨宏伟

天安财险战略与精算部总经理 王学力

安邦财险车险核保负责人 孙超

太保财险北分车险业务副总 张璐

中海联合保险经纪CTO 韩高强

上海天彩保险经纪车险事业部总经理 李永翔

最惠保创始人 陈文志

易保险CEO 李伟

车车车险 周健祥

车蚂蚁CEO 李立恒

分子保险实验室创始人 刘杨

深圳成为副总经理 朱健
圆桌论坛话题
话题一、未来三至五年,车险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
1、渠道格局变化如何?
2、监管的最终导向是什么?
3、还有哪些大玩家会逐渐加入?
4、大中小公司各自如何应对,如何合纵连横?
话题二、车险产品端、销售端、服务端会有怎样变局和机会?
1、车险个性化条款进一步放开
2、比价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3、UBI车险能产生独角兽?
4、汽车后市场的春天来了?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