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定位迷失10年 5年奋发为时已晚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定位迷失10年 5年奋发为时已晚

第一财经|2019年04月19日  02:02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9日  17:15
亚马逊中国断臂,贝索斯在中国输给了马云和刘强东
亚马逊中国断臂,贝索斯在中国输给了马云和刘强东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18日  20:10
刚离婚的全球首富要砍中国生意!电商神话“下线”
刚离婚的全球首富要砍中国生意!电商神话“下线”

中国证券报|2019年04月18日  21:51
中国电商黄金15年 却是亚马逊中国失意的15年
中国电商黄金15年 却是亚马逊中国失意的15年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8日  19:27
亚马逊中国: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
亚马逊中国: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8日  13:19
别了亚马逊!在中国 全球首富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别了亚马逊!在中国 全球首富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4月18日  15:17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将离职?回应:将任新职位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将离职?回应:将任新职位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8日  14:28
亚马逊: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亚马逊: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新浪美股|2019年04月18日  12:03
亚马逊官方回应:不会退出中国!
亚马逊官方回应:不会退出中国!

国际金融报|2019年04月18日  12:51
亚马逊回应退出中国传闻:始终对中国市场有长期承诺
亚马逊回应退出中国传闻:始终对中国市场有长期承诺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8日  11:42
亚马逊放弃中国自营市场启动裁员 中国区总裁或去职
亚马逊放弃中国自营市场启动裁员 中国区总裁或去职

中国经营网|2019年04月18日  12:07
传亚马逊将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90天内关物流中心
传亚马逊将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90天内关物流中心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8日  07:52
亚马逊据悉将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阿里京东大涨
亚马逊据悉将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阿里京东大涨

新浪美股|2019年04月18日  02:30

在华水土不服

海外购或退出中国 亚马逊付出“慢的代价”
海外购或退出中国 亚马逊付出“慢的代价”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4月17日  20:02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

创事记|2019年04月18日  13:15
亚马逊为什么玩不转中国市场?
亚马逊为什么玩不转中国市场?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2月20日  17:21

网易接盘海外购?

传亚马逊退出中国市场 网易成“接盘侠”?
传亚马逊退出中国市场 网易成“接盘侠”?

新浪科技|2019年04月17日  18:29
网易考拉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 或采取换股方式
网易考拉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 或采取换股方式

《财经》杂志|2019年02月19日  13:41
亚马逊中国回应网易考拉合并海外购:暂无回应
亚马逊中国回应网易考拉合并海外购:暂无回应

针对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的相关报道,亚马逊中国对此向新浪科技表示暂无回应。[详情]

新浪科技|2019年02月19日  13:50

最新新闻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早间消息,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报道,在一份英国法律文件中,亚马逊表示自己遭到了“广泛的”欺诈,黑客借此在去年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从商家的亚马逊帐号窃取资金。 亚马逊认为公司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网络攻击,黑客借此入侵了大约100个卖家帐号,将他们通过贷款或销售获取的资金转移至自己的银行帐号。亚马逊的律师在去年11月提交的文件中表示,这些黑客行为发生在2018年5月至10月期间。这些文件直到现在才得以对外公布。 亚马逊表示,该公司仍在调查这些受到影响的帐号,并认为黑客把Seller Central平台上的帐号信息修改成他们自己在巴克莱和Prepay的帐号,后者由万事达参股。 彭博社指出,此事凸显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便是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平台也会遭到入侵,而亚马逊也很难确定犯罪分子的身份。 亚马逊律师要求伦敦法官批准其查看巴克莱和Prepay的帐单。 亚马逊发言人尚未对此置评,但却表示,犯罪分子通过钓鱼邮件来窃取密码和其他数据。巴克莱发言人拒绝对本案发表评论,但却表示,该银行尝试快速关闭犯罪分子的帐号,以保护客户。Prepay发言人尚未对此置评。 亚马逊律师在法庭文件中表示,该公司需要借助一些文件来调查此事,并寻找犯罪分子。但文件并没有披露犯罪分子是如何在商家帐号中增加新的银行帐号信息的。 本案中列出的亚马逊部门包括亚马逊资本服务英国有限公司,他们负责向卖家提供最多一年的贷款。第一起欺诈汇款发生在去年5月16日。 亚马逊周二表示,该公司2018年总共向商家提供逾10亿美元贷款,目前还不清楚此次遭到黑客窃取的具体金额。(思远) [详情]

新浪科技 | 2019年05月09日 09:12
亚马逊败走中国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致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致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血泪与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导致仓皇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不够了解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够了解亚马逊实际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亚马逊对中国电商业务的管理,可以用时下还不算过时的词来形容——佛系。 然而亚马逊中国佛系的管理方式背离了中国电商竞争激烈的事实,佛系管理也表现得有些“不思进取”了。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是,亚马逊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其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即停止在中国的电商业务。这个在中国市场驻足了15个年头的国际电商巨鳄,以撤离划下句点。 追朔源头,亚马逊在华的故事要从2004年开始说起,这一年,淘宝和京东还在探索电商市场的生存法则,彼时亚马逊已经顶着“全美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头衔打入中国,并收购了卓越网。就在不少人以为亚马逊将在中国电商市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时,亚马逊回以市场的,是光有雷声而迟迟不见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此时阿里的淘宝网成立还不到两年,并且淘宝与eBay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当时的亚马逊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占领市场,然而亚马逊一拖再拖,直到三年才完成对卓越网后台的整合。 在之后的15年里,中国电商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里、京东跻身电商第一阵营,唯品会、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也从兴起到稳定,值得一提的还有用时三年突围成功的黑马拼多多。电商赛道挤满了选手,竞争一如既往地激烈。 然而亚马逊中国好似一位旁观者,在电商市场潜伏了15年也没有做出大动作,亚马逊中国似乎从未加入战争。只不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亚马逊中国最终走向了后面那步。有点惋惜,但更遗憾的是,亚马逊好像什么也没带走。 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电商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比中,2008年,亚马逊中国曾占有15.8%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亚马逊中国仅有的一次高峰值。随后市场份额便逐年减少,从2012年到2018年,分别为:2.30%、2.70%、1.50%、1.20%、1.30%、0.80%、0.60%。 当亚马逊电商份额降到了0.60%,天猫、京东、拼多多的市场份额分别是55.00%、25.20%、5.70%。数据充分印证了亚马逊中国正在被中国激进派的电商们挤压,留给亚马逊中国发展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反而是以阿里、京东、拼多多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是越来越稳定了。 市场份额连年降低让亚马逊中国不得不重新做出考虑,与其继续在中国苟延残喘,倒不如到他国开疆拓土。于是亚马逊瞄准了印度市场,想必亚马逊是想到电商格局还未成熟的印度市场,以此弥补在中国电商市场的遗憾。 话说回来,于中国电商市场而言,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亚马逊中国的败走与它滞后的市场意识不无关系,实际上其对中国市场判断的迟钝早就有迹可循。 身份与激进的市场竞争格格不入 如果说亚马逊刚来中国时的市场还是一片蓝海,那么从市场蓝海一直等到红海,亚马逊在这个本该大展身手的中国市场,“翻船”了。有意思的是,关于此次亚马逊的大撤离众说纷纭,甚至有网友调侃道,“亚马逊中国不过是贝索斯在中国的试错成本,毕竟亚马逊总部有钱,剥夺了一个中国市场,丝毫不影响亚马逊在国际的排名。” 调侃归调侃,但也不无道理。电商服务的核心对象是用户,然而亚马逊对中国的消费者还是不够用心。15年可以让一个襁褓婴孩长成如树少年,亚马逊在华的15年同样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但亚马逊中国表现得更多的是不屑的态度。 都知道亚马逊在美的电商品牌影响力巨大,因此业务能力毋庸置疑。于是亚马逊将在美国的那套打法在中国直接进行复制黏贴,并以高姿态傲立市场。但水土不服导致其美式网站设计,以及几乎不存在的营销节日让不少国内消费者失望。从这映射出了亚马逊中国没有做好市场调研。 而彼时的阿里、京东们为了迎合消费者偏向惠利的需求造出了各类促销节,比如天猫双十一、京东618等等,这些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产生的市场效应,进一步抬高了阿里、京东们的商业价值。 实话说以上的低价格促销打法的确野蛮且疯狂,但是这正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只不过,亚马逊高贵的身份似乎与激进的市场格格不入,接受不了“降级”竞争的亚马逊中国只好选择旁观促销竞争。亚马逊就此错过了与国内本土电商们正面交锋的市场竞争,避开竞争也意味着亚马逊中国失去了占领中国电商市场的机会。 另外,照搬亚马逊在美的策略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不适”,也因此抓不住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观念守旧,抓不住用户消费核心 再者,亚马逊中国对用户的消费理念存在误区。市场在变,用户也在变。过去,兴许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是以主动搜寻商品去满足消费需求,但时过境迁,随着互联网推荐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用户消费观不断升级,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更加青睐于商品推荐机制。 况且对于本土电商而言,目的从来都不限于只满足用户需求,他们真正的目的还包括了创造需求,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然而这些,在亚马逊身上看不到,在亚马逊中国几任CEO身上同样看不到。 因为界面新闻曾经报道,张军表示,“亚马逊最核心的理念是让消费者主动去搜寻东西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直以来不变的宗旨。”这也就直接表达了亚马逊将“满足需求”的策略贯彻到底,也意味着亚马逊不会突出商品品牌给予消费者引导。 一步错,步步错。亚马逊守旧的价值观与国内被淘宝京东们充分教育的用户消费观背离,因为创造用户需求已经成了国内电商市场的主流。也因此,在电商直播、电商KOL们持续输出PUGC的时代,亚马逊已经与这个时代背离,因为亚马逊不搞直播,甚至商品的信息介绍都是文字及图片简单的描述,吸引力度远远不如国内电商们。 总的来说,亚马逊败走中国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以及不能遵循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亚马逊败走中国,也为尚在中国的外资电商们留下了几点血泪教训。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前车之鉴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亚马逊这位美籍勇士正在面对中国电商市场不足1%的份额。从避开市场竞争,到用户需求探索的脱节,亚马逊在步步撤离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电商市场而言,亚马逊是赶了个早集,但最后结束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带走。 在唏嘘亚马逊离开中国电商市场的之余,亚马逊的败走有几点启示仅供尚在华的外资电商们参考。 第一,战略要因地制宜。没有人会否认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的成功,只不过亚马逊在美的护甲反倒在中国成了软肋。因为美国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思维不一样,营销策略也好,网站设计也罢,所以外资电商们在制定市场战略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去改变战略的实施。 另外,众多外企在入驻他国市场时往往因为舍不得放权而导致市场反馈减速,这点是外企的通病,同时也是亚马逊的心结。所以尽管亚马逊已经入驻中国15年,并且已经换了几届中国区CEO,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是亚马逊一个运营中心,而不是决策中心这个事实。 所以说,外资电商们既然已经确立了要在中国电商市场分羹的意识,那么就应该信任与授权,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实时改变市场战略。外资电商们应该明白,束手束脚并不是谨慎,而很可能会让企业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期。 第二,本土化速度要快。一边是阿里、京东、拼多多们以低价、广告营销奋血厮杀,另一边是亚马逊不急不慢地旁观他们战。结局可想而知,战到最后的阿里京东们都在中国电商界写下了神话,而一路沉默的亚马逊最终败走中国。不是亚马逊中国有意走得太慢,是别人走得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外资们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应该“入乡随俗”,接受中国电商市场的打法,比如折扣、促销、营销节日等惠利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乐此不疲。因此外商们只有本土化速度足够快,顺着消费者思维去刺激消费者需求,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品牌知名度远扬。 第三,放下傲慢与偏见。亚马逊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最有占领先机的胜算,因为当时的阿里巴巴以及京东还没有长成巨兽。但亚马逊低估了竞争对手,在国际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亚马逊秉着高姿态不愿拉下面子与早期的淘宝、京东交锋,这就让淘宝京东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所以说,以傲慢的姿态低估了竞争对手是商界的禁忌,无论是外商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应当放下对对手的偏见,放下对用户需求的偏见,以及降低姿态顺应市场,才可能在中国电商市场存有一方势力。 总的来说,亚马逊败走中国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不够了解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够了解亚马逊实际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所以,目前尚在中国的外资电商应该引起注意,巨头的退场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迟迟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才导致了仓皇退场。 文/刘旷公众号 ID:liukuang110[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5月05日 08:06
亚马逊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云计算能否为其扳回一局?
亚马逊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云计算能否为其扳回一局?

   摘要: 在海外购、Kindle、云计算等仅存的几大在华业务中,云计算,极有可能成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翻身的最大筹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V观世界 随着官方发表声明,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算是后会无期。 一代电商巨头这般落寞收场,让人唏嘘。不过在高度饱和的市场、消退殆尽的机会红利、以及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面前,坚守,显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 既然在华电商业务的颓势无法逆转,亚马逊及时止损,发展剩余优势业务,或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而在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云计算等仅存的几大在华业务中,云计算,极有可能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扳回一局。 在华电商业务关停 ,是败北?还是弃卒保车? 2018年,亚马逊中国电商平台的市占率仅存0.6%,不过这并不影响亚马逊的创收达到最高峰值。因为云计算、广告收入两大增长引擎的驱动,亚马逊的营收保持了连续增长。 从创收结构看,虽然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目前营收的体量还在百万亿美元,与传统电商相去甚远,但它增速快,利润空间高,整体的利润贡献率越来越大。 以2018年为例,AWS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一季度净销售额76.96亿美元,除去54.73亿美元的营业成本,营业收入高达22.232亿美元。截止去年年底,亚马逊AWS服务营收占总创收的11%,利润贡献率接近59%。这比高营收,同时高仓储物流成本的电商业务,“有利可图”多了。 比云计算业务高增长的利润数据更可观的,是它在全球出色的市场表现。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云计算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总规模达到550亿美元。2018年增长46.5%,市场总额冲到804亿美元。在这其中,亚马逊云计算服务营收超过250亿美元,约占全球云计算市场总额的31.7%,完胜微软(16.8%)、谷歌(8.5%)、阿里(4%)、IBM(3.8%)等其他玩家。 而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商市场早已成熟,重度倚赖电商零售业务的亚马逊,即将迎来发展瓶颈期。但云计算不同,在企业上云的大潮面前,它正处于窗口红利期,爆发力强,市场体量有千亿万亿之巨。即使各大巨头纷纷抢滩,短时间内依然很难赶超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亚马逊。 在这样的情况下,亚马逊早已有意将业务天平向云端倾斜。而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正是亚马逊云服务版图的薄弱环节。这也不难理解,当中国区电商业务连年被边缘化,亚马逊没有任何先兆,就能果断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毕竟,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电商业务颓势的情况下,及时止损,集中精力在优势业务上,更明智,也更经济。不然,光凭中国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度,很难让这一国际电商巨头就此收手。 全球市场一马当先,中国市场连连遇阻 亚马逊强化中国地区云计算业务,除了对自己这张新业务王牌有信心,还因为当下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都很到位。 粗略来算,中国云计算产业在2014年前后才迎来全面的爆发。而亚马逊自2006年就开始布局,领先国内一大截,产品知名度与接受度都很高。而且近年,国内对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很大,比如工信部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中就曾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的目标。 从这点看,亚马逊,是天时、地利都占尽。 不过即便如此,早些年,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是“一波三折”。 和亚马逊AWS在全球市场的压倒性优势不同,亚马逊2013年就开始在中国区部署云计算业务,次年开始测试。可是,受制于国内监管体系(外国云服务商进入中国,自身无法取得独立的CDN及云服务资质牌照),一直进展缓慢。 后来亚马逊与本地公司光环新网达成合作,亚马逊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由对方负责运营。情况有所环节,不过牌照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眼看运营合作伙伴屡次申请牌照未成。而2017年初,工信部规定未能如期取得经营许可的公司,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经营CDN业务。命悬一线之间,于是有了同年11月“亚马逊AWS向光环新网出售云技术的云服务相关的特定经营性资产”这一幕。 当时,业内纷传亚马逊AWS要退出中国市场。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2018年,亚马逊AWS引进新的运营合作伙伴——西云数据。这家2015年成立的年轻公司,正是2018年第21批获得CDN、云服务双牌照的4家企业之一。至此,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终于结束无牌照的“黑暗史”。2019年,光环新网亦第4批获得CDN牌照。 “黑户”问题终于解决了。但和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等早期获得CDN牌照的同行相比,亚马逊错失了至少2-3年的黄金发展时间。 另外,截止当前,已有超过300家企业获得CDN牌照,近400家企业获得云服务牌照。和2013年刚进入中国市场那会相比,亚马逊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大了数倍。 云计算能否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扳回一局? 2018年亚马逊AWS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市场占有率达到11%,对比本土云服务新势力,比如阿里云,在亚太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9.6%。两者存在不小的差距。 做电商,亚马逊中国输给了淘宝天猫、京东等后来玩家。云计算业务,目前也暂时处于下风。亚马逊在华业务还能靠什么翻身? 在笔者看来,很大一部分胜算其实就攥在云计算手里。 一来,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在全球范围的压倒性优势依然存在,中国市场因为牌照资质问题搁浅了几年,依然能成为仅次于阿里云的头号玩家,本身实力并不可小觑。 目前亚马逊在华已分设北京(由光环新网运营,含2个可用区)、宁夏(由西云数据运营,含3个)两大数据中心,日前又开放香港开设区域性AWS数据中心,以加速在中国业务的扩张。随着在华电商业务关停,更多人力、财力、精力被集中过来,亚马逊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的市场表现,更值得期待。 二来,单就国际云服务阵营看,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目前的市场渗透力较之微软Azure、谷歌云等其他国际云服务商,似乎更胜一筹。 以微软Azure为例,虽然自2014年开始在国内商用,运营合作方获得牌照的时间也早一些,但市场占有率依然比亚马逊AWS低。而另一位国际型对手——谷歌云,除了2018年初有其试图和腾讯控股、浪潮集团等谈判,借云服务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传言,线下并无实质性动作,全球布局也有刻意回避中国市场之嫌。回归在华业务,遥遥无期的谷歌,对亚马逊根本构不成威胁。 对于亚马逊来说,最大的威胁或许不在外界,而在自身的产品实力和用户选择。 毕竟企业上云,除了IaaS(底层基础云服务),还涵盖PaaS(平台服务)和SaaS(软件服务)两大方面。目前,亚马逊AWS在IaaS领域可谓炉火纯青,不过另外两大板块较少涉及,主要通过AWS marketplace这一桥梁,与客户、第三方合作商进行连接。而AWS marketplace在全球范围内收录的国际性应用服务品牌虽多,品类虽杂,中国用户可供选择的国内资源依然相当少,更别说一些常用、主流的应用。 反观同跑道其他赛手,要么自主开发了配套产品(比如微软,除了Azure,还推出了Dynamics CRM、Office 365等应用产品;Salesforce反其道而行之,以CRM切入平台业务),要么搭建应用生态,连接第三方化为己用。亚马逊被左右包抄,在中国市场能否活得好,吃得开,还得花很大一番心思去适应、琢磨。 再者,出于数据隐私及安全方面的考虑,也会左右国内用户在本土服务商和国外服务商中间的判断。 今年7月18日后,中国电商界再无亚马逊的身影。 不过云服务版图里,亚马逊云计算的春天,才刚开始。[详情]

钛媒体 | 2019年04月27日 18:34
证券时报评亚马逊折戟中国市场:为傲慢付出代价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24日 04:21
学者:亚马逊败走 因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学者:亚马逊败走 因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亚马逊“败走”是因其 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方兴东[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 导读 不仅仅是亚马逊,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绝大多数是败给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用户消费行为。当然,作为一个企业,最终也是败给了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传言,亚马逊电商业务退出中国一事终于成真,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作为成就了新晋世界首富、当今势头最强盛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在中国不战而败,令人诧异。这种破窗效应对于亚马逊发展进程会不会有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以目前亚马逊电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说,它的退出与否也波澜不惊。多它不多,少它不少。但这一事件,对于全球媒体审视中国互联网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件大事。它在国外互联网公司折戟中国市场的长长榜单上,再添一员,而且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放眼全球,尽管美国互联网产业横扫全球,单是FAANG(美国市场上五大最受欢迎和表现最佳的科技股的首字母缩写)的市值就超过3万亿美元,但是放眼中国市场,美国互联网企业除了剩下爱彼迎(Airbnb)、微软搜索引擎Bing和亚马逊云业务等少数几家之外,形影日渐孤单,近乎全军覆没,中国市场究竟怎么了? 亚马逊的发展还在势如破竹,是地球上第二家抵达万亿美元的公司,人家不差钱,所以它退出中国绝不是因为经济困难原因;亚马逊电商业务,也不涉及内容管理制度,其政策敏感度甚至远不如亚马逊依然在坚守的Kindle和云计算,所以这次亚马逊的退出还不能让政策来背锅。那么究竟是谁打败了亚马逊中国? 和其他败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不一样,一部亚马逊电商史,接近一部中国互联网史。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雷军的卓越网。卓越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初。从收购算起已经有15年,从源头算起超过20年,按理说再严重的水土不服,怎么漫长的过程也早该入乡随俗了。 钱也没有少花,政策也关系不大,亚马逊的日子也很红火,中国市场规模也够大,所以打败亚马逊的只可能是它自己了。其实,不仅仅是亚马逊,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绝大多数并不是败给了政策(个别社交网站可能除外),而是败给了中国网民群体,败给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用户消费行为,当然作为一个企业,最终也是败给了自己。起码,亚马逊的结局是不能甩锅给政策的(亚马逊在印度被政策给“修理”得才叫悲催)。所以,今天是中国互联网25周年,好好客观理性地总结一下国际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命运,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Web 1.0时代、21世纪00年代的Web 2.0时代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先后有三波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用户市场,中国网民数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6个名列前茅的发达国家的网民总和。亚马逊作为Web 1.0的代表,基本上是硕果仅存的。美国在线、雅虎、Lycos和eBay等美国Web 1.0一代的代表性企业,都兵败中国。Web 2.0时代的Myspace、Google、Facebook等也命途多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Uber也最终把自己甩给了滴滴。这一系列案例,都各有各的说法,但是,退出的根本原因都还是因为自己玩不转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如果能够真正“唯下”(用户),始终用心专注自下而上的用户的变化和行为,就算你退出,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 的确,大家失败的症结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真正以中国用户为中心。在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克服困难,赢得用户,实现快速成长,不能说是唯一,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家的基本职责和最高使命。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不可否认,他们在美国本土的确是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但是,这些优秀的创始人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根本没有投射到中国市场。也就是说,他们公司的身子进到了中国市场,但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进来过。这才是注定了他们最终结局的根本原因。只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中国命运才能真正扭转,其他都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教训,对于中国互联网走出去,也一样有借鉴意义。 无论是国内互联网企业还是国外互联网企业,要在中国市场成功(其他市场一样),就必须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具备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只有发扬出类拔萃的企业家精神,围绕中国市场用户群体,持续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上不断摸索。也就是说,如果亚马逊想在中国市场胜出,那么,要么贝佐斯或者一个类似贝佐斯第二这样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真正扎进中国市场,贴近中国用户,持之以恒。也就是说,15年前亚马逊要在中国收购的,并不是卓越网的业务,而是卓越网的雷军。 这样一想,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在一片失败的废墟中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雅虎。雅虎在1999年率先进入中国,雅虎网正式开通,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门户都以被雅虎收购为梦想。互联网寒冬之后的2003年11月,雅虎变换了思路,出资1.2亿美元全资收购3721公司,周鸿祎操盘雅虎中国,也算风生水起。当然,最大的成功还是雅虎做出了让当时大多数人都诧异的选择。2005年8月11日,雅虎中国将自己中国的全部资产交给了马云,同时还给马云奉上了10亿美元投资,最终置换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如果不是2011年发生出人意料的支付宝事件,如果不是2012年9月以76亿美元将21%的股份提前卖给阿里,雅虎这笔投资今天的市值起码应该在2000亿美元以上。即便中间发生了多次市值流失的意外,雅虎在中国的合作战略依然是全球高科技史上最成功的战略投资。而其成功的唯一原因,就是把自己当年的资源和资金交给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只有企业家精神才能帮你打开市场,赢得用户,获取高额利润,谋求高额市值的回报。 5年前,就有分析师预告,亚马逊每年在中国的亏损可能超过6亿美元。那么,这么多年下来,亚马逊亏在中国的资金数额早就超过前五大互联网公司创业的总投入。也就是说,假如当时的资源能够使用得像当年雅虎那样,亚马逊电商在中国烧掉的这些钱,足够占领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大部分江山了。 如果说在20年前,美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合资不一定是好选择。那么现在,趁自己在中国市场还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或者独特的战略价值,赶紧寻找正确的合作伙伴(必须考虑真正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进行合资参股,绝对是最佳选择,以后很可能就是等着数钱。不能等到年老色衰,才想起来需要攀高枝。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积累、全球化布局方面等的优势,是现在能够主动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的筹码。但是,5年10年以后,这些优势是否还会存在,对中国伙伴来说还有多大的战略价值,都是未知数。 为什么如此确定?我们就必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那就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随着中国网民突破8亿,中国互联网市场,甚至整个中国高科技市场,已经形成“三三开”的分层市场。三分之一可以对标欧美的高端市场,三分之一可以对标新兴市场的中端市场,以及三分之一可以对标亚非拉的低端市场。这三块市场集成在同一个国家,每一块市场几乎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一言以蔽之,立足中国市场,玩转中国市场,就可以“上中下”全局性地走向全世界。中国市场的企业家精神,加上美国企业全球化的先天优势,那就是真正优势互补的完美组合。所以,中美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在于一起联手分享中国市场的挣钱机会,更重要的是一起去挣全球市场的钱。而如果仅仅立足于美国市场的企业,则只擅长挣高端市场的钱。只有从中国市场出发,才有辐射全球的潜力。 亚马逊电商知难而退撤出中国,但是它更具爆发力的云计算业务还在中国欣欣向荣。但是,亚马逊云计算要在中国取得更大的成功,单打独斗的道路依然是窄路,物色合适的中国合作伙伴才是唯一的开阔大道。起码,在付出惨重教训之后,亚马逊应该比任何一家国外企业,都懂得其中的奥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企业,都是从众多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面临这个巨大却烫手的中国市场,以及看过了这么多前赴后继的残兵败将,应该是幡然而悟的时候了。至于贸易摩擦等因素,更不应该影响众多真正企业家的理性判断。而对于现在急切想打开全球化局面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自己走出去的前车之鉴呢?[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04月24日 01:12
亚马逊“傲慢的代价”较为沉重
亚马逊“傲慢的代价”较为沉重

  电商传奇,在大多数西方国度神一样存在的亚马逊,近日正式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饮恨退场。据媒体报道,最晚今年7月中旬之前,亚马逊将关闭其“一直亏损”的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只保留海外商品销售、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等服务。业内外认为,此举表明这一国际电商巨头终于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失去耐心。不过,立于一个普通电商平台客户的微观角度来看,这个消息的到来一点也不意外,反而觉得稍晚。与其说是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失去耐心,不如说是国内消费者对亚马逊失去耐心可能更为准确。 要知道,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20个年头。大部分消费者第一次对亚马逊有印象大多是在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收购中国本土电商卓越网,“卓越亚马逊”开始为国内市场所熟知。但由于“性格傲慢”,对中国市场认知过浅,很快就患了国际巨头的通病——水土不服。这一不服就是20年,最明显不过的表现,莫过于从占据20%左右的电商市场份额,一步步地跌到目前0.6%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易观2018年数据)。你完全难以想象,时至今日,亚马逊客服与中国买家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邮件,根本没有卖家或者客服实时答疑,客户首次购买不熟悉的商品全靠勇气与运气。另外,不管是之前的网页版,还是现在的APP,页面设置完全拷贝欧美用户习惯的境外亚马逊风格,国内客户从选购到下单再到付款,整个流程简直可以用困难重重来形容。迄今亚马逊仍然首选使用信用卡而非储蓄卡绑定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也是最近才添加。 长期水土不服的根子在于亚马逊在中国的运营方式完全受制于美国总部,不能根据中国市场及时做出改变。脱离中国市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来自境外总部的一些决策完全可谓“异想天开”。譬如对于各家电商不惜血本、死命必争的快递物流服务,亚马逊曾经“以慢为美”,用一些零星小惠来换取客户配合享受他们两天起步的“慢服务”。别家电商已经在朝当日达、准时达、一日三送发展的过程中,亚马逊此番操作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对于恨不得上午下单、下午拆快递的国内买家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即便后来亚马逊凭借自身作为跨国企业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发力“海外购”服务,也一直不温不火。被淘宝、京东、网易考拉等后来者碾压后,更是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电商鼻祖、市值高峰期破万亿美元的亚马逊,可以说完全“凭实力”在中国一步步把自己“作”到今天的地步,“咎由自取”也给了当时的淘宝、易迅,后来的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平台以做大的机会。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之前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承认对中国市场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可以说切中弊病。不过对于问题的起因并未深刻认知,更无改变。倒是旁观者清的刘强东,曾一语中的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信任本土高管团队,总经理长期由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担任。这样说来,亚马逊进入国内市场20年增速缓慢、一直亏损也是再正常不过。 付出傲慢的代价可能远不止亚马逊一家,互联网中国魔咒,目前鲜有巨头可幸免。Yahoo、MySpace、eBay、Uber等新朋旧友均以失败告终,退出中国市场。不可否认,包括亚马逊在内,这些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完全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某一互联网细分领域内的霸主与领先者,各家创始人往往更是各大商学院经典案例中的商业奇才,其对商业的本质认知非常人可以望其项背。杰夫·贝佐斯就一直将“企业精细化运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基于长远去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这一理念奉为圭臬。不过此刻看来,“客户体验”几个字倒是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另外,判断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组织结构,亚马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此之下,在中国市场沿用传统而刻板的严格管理方式也就不足为奇,展开来又是一个商学院反面经典案例。 另外,类似亚马逊这样一家在很多领域都充满野心且一直在进化的互联网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沉沙对其资本市场的估值影响,目前看来可能暂未体现,但不保证亚马逊将来可以一直这么“好运”。若亚马逊能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电商市场,利用率先起跑的优势,牢牢卡住身位,每年不是亏损而是可以贡献不菲的利润,那么资本市场的认可度完全可以更高,享受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可能正是因为资本市场股价的稳健走势,一直让亚马逊认为中国市场只是属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退出也无大碍。但对于中国市场的客户来说,这份“傲慢”却是无福消受,更没必要受这个“虐”。 不过,从全局来说,亚马逊的存在意义还是不小,起码可以让国内电商“端正”态度,小心提防,要让消费者最终得实惠,因为竞争更为充分。亚马逊当前做了“逃兵”,国内电商没有了“反面教材”,客户在购物时的比价也缺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对亚马逊也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里面。不过好在本次亚马逊并未撤出中国市场的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业务,前者目前保持了可以给国内竞品“授课”的水准,后者在国内市场,正与阿里云、金山云等本土云服务商一争高下。希望切勿重蹈覆辙,毕竟,傲慢的代价还是比较沉重。[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9年04月22日 16:16
新京报: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新京报: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尽管亚马逊可能会大幅收缩、调整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但从整个公司来说,亚马逊未必真的要放弃中国市场。 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发表声明,为了寻求战略转型,将从今年7月18日起,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未来将只保留云计算、Kindle和跨境贸易业务。由此,纷纷扰扰的“亚马逊退出中国”暂时告一段落。 从声明上看,尽管从总体上看亚马逊并不会退出中国,但必定会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尤其是对其电商业务,应该会进行一场彻底的重构。 从2004年并购卓越网算起,亚马逊进入中国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在这十五年中,亚马逊对中国电商市场的耕耘不可谓不努力,不仅将全球开店、Kindle电子书店、海外购、Prime会员等与电商相关的业务陆续引入中国,还着力建设了优良的物流体系。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给亚马逊带来期待的回报。在阿里、京东等本土电商企业的步步紧逼之下,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在进入中国之初,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15.4%,但到了去年,它的市场份额已降到了0.8%。 作为电商巨头,亚马逊在美国市场上可谓是叱咤风云,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巨头,却没能在中国市场上占到任何便宜呢?在我看来,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亚马逊自己身上。 熟悉亚马逊的朋友都知道,它之所以能在美国电商市场上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决策的特征。 亚马逊有一个惯例,只有战略性的决策需要通过高层,战术性的决策可以由一线人员根据具体情形作出。然而,亚马逊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并没有将这一优良传统也移植过来。 事实上,关于中国市场的很多决策都需要经过美国总部,因此决策效率非常低。显然,这样的决策机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更难以针对对手的行为迅速作出反应,这让亚马逊在竞争当中显得十分被动。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市场远离美国本土,亚马逊在供货、物流、售后等方面的优势都很难发挥。显然,这种在服务支持上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客户的体验,这就导致了大批客户用脚投票,选择了本土电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亚马逊可能会大幅收缩、调整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但从整个公司来说,亚马逊未必真的要放弃中国市场。从亚马逊的声明中就可以看出,其对Kindle、云等业务还将继续发展。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云业务。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是当今互联网企业竞争的焦点。无论是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国外企业,还是阿里、华为、腾讯等中国企业,这几年都将云业务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整个云服务市场上,亚马逊占有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优势十分明显,在中国它的市场份额也有7%,是中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之一。 在对中国的电商业务进行大规模收缩之后,亚马逊或许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云市场,从而巩固、发展其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马逊并没有走,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战场。  [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04月22日 02:45
全球电商巨头 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全球电商巨头 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亚马逊 | 全球电商巨头,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侯隽 | 北京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进入中国15年后,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4月19日宣布,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亚马逊中国公关部回复《中国经济周刊》称,目前亚马逊中国主要包括4块核心战略业务:跨境电商、物流、Kindle阅读、AWS云服务。本次面临关闭裁撤的,仅仅是物流业务与核心战略之外的个人零售电商业务,其他业务均正常运作。亚马逊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消息,未来亚马逊在中国只保留亚马逊海外购(进口)、亚马逊全球开店(出口)、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业务。 尽管亚马逊一再强调,本次调整并不意味着退出中国市场,但是进入中国以来,面对后来者居上的本土电商,亚马逊可谓节节败退。15年里,亚马逊在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最好成绩是15.4%。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亚马逊的市场份额滑落为0.6%,不足1%。 折戟中国,市场份额只有0.6%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经说过,亚马逊是 “在允许失败方面全球最佳公司”。从目前亚马逊在全球的表现来看,中国市场或许是其最大的败笔。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卓越网成为亚马逊第七大本地化网站,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彼时,淘宝才刚上线一年半,京东还在纠结要不要叫做“360buy”。最初的几年里亚马逊可谓意气风发,2009年的致股东信中,贝佐斯表示,要把中国市场、云计算和包括Kindle在内的数字媒体列为亚马逊未来三大重点投入方向。 贝佐斯没想到的是,之后的10年里,亚马逊在中国的业绩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在致股东信中提到中国。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中国市场的成绩甚至不再出现在亚马逊的财报中。2014年开始,亚马逊中国的业务被直接划入到了“国际(海外)业务”一栏中。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亚马逊北美、国际、AWS各部门营收分别为972.4亿美元、450.4亿美元和182.3亿美元。eMarkter的报告显示,国际业务中,亚马逊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为33.5%,在法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在德国,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同样独占鳌头,达到28.7%。但是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0.6%。 事实上,近年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断收缩。2017年底,亚马逊在中国的库存金额相比2015年同期大幅下降50%,仓库面积也在大幅缩减。 本土化受挫是亚马逊失利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做得“风生水起”的亚马逊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又一个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外企。 对中国的电商形势估计不足、本土化受挫,被外界认为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不利的主要原因。 刘强东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经提到,亚马逊对自己的中国团队不信任、不授权,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一直都是由没有在国内生活经验的外国人担任。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在中国的管理团队没有决策权,直接导致了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多年来一直维持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惯用模式,不能及时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在近10年的时间里,亚马逊不仅没有照搬自己在美国做的风生水起的“黑五”促销,就连中国参照美国设立的“双11”“6·18”等销售佳节,亚马逊也一直缺席。 15年来,亚马逊中国的购物页面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与国内电商平台详尽的产品文案相比,亚马逊中国上的产品信息层次、售后服务均有待提高——在国内电商平台一声声“亲”的围攻下,亚马逊还在采用以邮件回复为主的方式进行售后服务。 虽然亚马逊在北美、欧洲、日本都是这样运营的,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一成不变,让亚马逊在中国电商的围攻下节节败退。在手握遍布全球的成熟仓储和物流网络多年的情况下,亚马逊直到2014年11月才在中国开通了海外购业务。这时,天猫国际已上线9个月,京东全球购也已成立了半年。 亚马逊能否在印度逆风翻盘? 在中国遭遇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亚马逊继续全球扩张的脚步,印度市场正在成为亚马逊在亚洲的新希望。 2013年,亚马逊正式进入印度。从目前亚马逊在印度的扩张路径来看,亚马逊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其管理层常拿印度举例子。上月初,亚马逊承诺对印度市场投资55亿美元。此前,亚马逊已在印度投入了1670万美元来建立物流网络。 对于亚马逊来说,这个同样有着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就如同15年前的中国市场一样充满吸引力。2017年,印度电商产业价值达385亿美元。随着现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印度电商销售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但是,印度记者lydia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印度,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它的劲敌 Flipkart(现为沃尔玛所有),都无法像亚马逊在美国那样,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结构性控制。 “一个关键原因是,印度的法规明确禁止电子商务公司既作为第三方平台,又推出自营业务。因此,亚马逊和Flipkart无法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自营的产品。”Lydia说。 2月1日,印度正式实施一系列新规定,禁止亚马逊和沃尔玛旗下的Flipkart集团等电子商务公司销售其拥有股权的公司的产品,且不能提供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销售价格现金返还等促销活动。 开挂的印度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大佬们都想分一杯羹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除了本土对手,亚马逊还会遭遇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老对手阿里巴巴。昔日对手重逢,不知道亚马逊会不会吸取在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有过的教训和复制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经验? 文字编辑:周琦 新媒体编辑:刘屹钫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4月19日 20:27
亚马逊把最赚钱的业务留在中国 但它们能赢么?
亚马逊把最赚钱的业务留在中国 但它们能赢么?

   在中国,亚马逊留置业务之一的AWS(亚马逊云计算)同电商一样,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据IDC数据,2018年,AWS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为5.4%,与市占率排名第一位的阿里云(45.5%),相差甚大。 文 | 张媛 初彦墨 孟令稀 编辑 | 陈臣 4月18日上午11时,亚马逊中国区召集各部门员工开会,正式宣布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随后,亚马逊官方宣布了业务收缩的消息,称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这些业务对亚马逊意味着什么? AWS最赚钱,但在中国市占率很低 相比海外购和全球开店业务,对于亚马逊而言,AWS(Amazon Web Services,以下简称AWS)是真正的“盈利担当”。据亚马逊官网,AWS业务起步于2006年,主要以Web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云计算。 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统计,2017年,AWS共计营收174.59亿美元,同比增长42.88%,是2013年营收的5倍多。 AWS业务对亚马逊有多重要?据亚马逊财报,2017年,AWS业务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达到105.5%,在总业务中的利润占比最高。 从市场份额来看,发展已十年有余的AWS在云计算市场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上可谓一骑绝尘,远超微软Azure,谷歌云平台GCP和阿里云Aliyun。 然而,同亚马逊电商业务一样,在中国市场AWS也正面临“水土不服”问题。据IDC数据,2018年,AWS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为5.4%,同排名第一的阿里云(45.5%),相差甚大。 Kindle在中国仍有潜力 除了AWS,Kindle业务的留置也备受关注。 Auther Earning数据显示,在美国,亚马逊几乎主导了kindle所在的电子书领域,其电子书销售额占比达79.6%。 据亚马逊《KINDLE如何点燃图书世界》(HOW THE KINDLE SET THE BOOK WORLD ON FIRE),在2007年,销量不足300万台的Kindle,到2012年销量已超1200万台。 Kindle业务到底有多少利润?鉴于公司财报对此未有批露,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梳理了部分研究机构的分析进行呈现。其中,2013年摩根士丹利Scott Devitt曾对Kindle利润进行拆分分析,认为Kindle(包含kindle eReader和Kindle fire)对Amazon运营利润的贡献约34%。 在中国市场,随着民众越来越接受数字化阅读,Kindle也越来越得人心。亚马逊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已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扛了15年的亚马逊撤退在即,却将挣钱的业务纷纷留下,这种布局有多大胜算?[详情]

界面 | 2019年04月19日 18:50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作者: 曾心怡 贝佐斯刚刚在股东信里谈到,亚马逊偶尔也会失败。转瞬之间,市场立刻看见了这种失败的代价:那就是离开。 4月17日周三,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前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在未来90天内关闭配送中心,并逐步减少对中国内销商户的支持。 一天之后,亚马逊官方针对此事向全天候科技回应称:“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换言之,尽管没有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但亚马逊无疑已经表明态度,放弃了本土自营电商。 随着中国本土电商战场烽烟四起,头部玩家大力蚕食市场份额,在这片土地上挣扎了15年的“无敌”亚马逊到底还是撑不住了。 回望:入场时越高调 离场时越黯然 亚马逊踏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淘宝刚刚过完一岁生日,京东也才开始转型做电商。当时,中国B2C行业的领头羊是李国庆夫妇的当当网,还有雷军旗下的卓越网。 由于当当网与亚马逊模式最为相似,为消费者提供品类繁多的商品,便因此成为了亚马逊入华的首选并购对象,希望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的股份。 可惜的是,由于双方股权比例出现分歧,亚马逊转而投向卓越网,向雷军开出7500万美元的价码。以亚马逊当年160亿美元的市值来看,这一数字可说仅是九牛一毛。 2004年8月19日,亚马逊宣布收购卓越网,交易涉及约7200万美元现金以及员工期权。由此,继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之后,亚马逊在第七个国家开启了自己的电商之路。 入局不难,但布局不易。一着不慎,出局也不过是稀松平常。 彼时的亚马逊意气风发,年销售额在70亿美元左右,体量很大。起初,这家电商巨头希望在中国复制其在美国的成功路径,不打广告,重点投资仓储物流。 亚马逊甚至直接“粘贴”了美亚简洁明了的网站风格,在2006年为卓越网披上了全新的外衣,并在随后的2007年将其更名为“卓越亚马逊”。到了2011年,卓越网的痕迹才被彻底剔除,“亚马逊中国”的名字正式上线。 经过了几年的铺陈,亚马逊对中国市场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收购卓越网三年之后,贝佐斯亲自来华,称赞“中国是亚马逊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时任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透露近年来销售额年均以三位数增长),并直言打算投入更多资金扩大中国区的业务。 但就在这一年,卓越亚马逊的扩张速度仍旧慢于主要竞争对手——当当网。易观国际当时数据显示,2007年一季度,当当网占据了中国B2C线上零售市场份额的18%,而卓越亚马逊仅占12%。 不过到了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B2C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15.4%。而这或许就是亚马逊中国的顶峰了。 其原因在于,本土电商已经开始慢慢崛起:四岁的淘宝完成了近千亿元成交额,同比增速高达131%;隔壁的京东则在一年前就拿到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 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的亚马逊随后终于第一次在中国打起了广告,推广域名z.cn。可惜的是,这一全新的尝试仅仅是一次无法带来销售增长的无用功。 等时间来到2012年,京东、国美、苏宁等几大电商掀起一波颇为疯狂的价格战,让消费者惊讶又窃喜的时候,亚马逊已经被遗忘在身后。 此后几年,这家外资巨头与中国本土电商的差距更是拉得越来越远。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亚马逊在中国B2C电商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1%,被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远远甩在后面。 亚马逊中国第三任总裁的葛道远一度在接受彭博采访时坦言: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但是机会已经溜走,以手抚膺坐长叹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亚马逊也并不是一家不思进取的企业。在电商市场看似“此路不通”的情境下,亚马逊以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打开了一条“书山之路”,又上线了“海外购”频道,以及Prime会员服务等等。 Kindle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13年,而仅仅三年后,中国就成了亚马逊这一电子阅读神器在全球销售的第一大市场,上演真实版“书中自有黄金屋”。 亚马逊副总裁刘书此前曾透露,相较于2013年,2018年Kindle中国用户总数增长91倍、月活跃用户数增长了69倍、付费用户数增长了12倍。 反观与天猫国际、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进行激烈竞争的“海外购”,亚马逊可以说是表现平平。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易考拉以27.1%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天猫国际和海囤全球分别以24.0%以及13.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而在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电商平台中,并未见到亚马逊的身影。 两个月前,《财经》曾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 电商新闻网站Digital Commerce 360认为,亚马逊中国缺乏市场份额,平台也缺乏本地化的中国用户体验,但确实在全球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优质供应商网络,与网易考拉合作可助力亚马逊重返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反思:生于财大气粗,输在“妈宝”模式 亚马逊能在美国、日本做大做强,却在华节节败退,除了中国本土电商的“咄咄逼人”之外,也并非没有其他原因。 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毕竟是外来企业,水土不服也是难免。 从基本模式出发,方正证券商贸零售首席分析师倪华、罗贤飞曾在3月份的研报中总结道,亚马逊的特点是自建物流体系,服务贵但体验好。 由于美国人收入水平较高,对“好服务价格贵”接受程度也就更高。但中国13亿人口 收入分布严重不均,消费有所分层,亚马逊的受众覆盖面自然不如本土电商。 再看用户体验,亚马逊简洁的界面排版、走清爽路线的风格习惯似乎与中国消费者格格不入。 被文字和图片塞得满满当当的“宝贝详情”、能写五百字决不写三百字的“商品介绍”惯坏了的本土消费者,在面对亚马逊参差不齐的详情页信息时,颇有一些手足无措。 在华尔街见闻讨论频道《【讨论】十五年本土化之路“落幕”,亚马逊电商为什么在中国干不过对手?》之中,有不少用户“群起而攻之”,疯狂吐槽亚马逊网站及其APP: 在售后方面,习惯有事没事跟淘宝掌柜唠两句嗑、咨询发/退货详情的消费者也有些无所适从。 若是直接打开网站购买商品,一套流程走下来也找不到“联系客服”的渠道;若是打开APP,想找客服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或是电话来联系,而这两种都并非国人熟悉的方式。 客服难找,退货也不简单。在淘宝开启“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时代,亚马逊的操作仍旧十分复杂,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方正证券研报还提到,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本土化不够充分,路径依赖桎梏发展,也是一大因素:不仅存在“合理库存”未充分考虑本土实际情况的现象,严格的审查制度也使其丧失大批供应商。 在供应商的考核标准上,亚马逊远比中国本土电商来得严苛:若“差评率低于1%”或“24小时未回复低于3次”,店铺将自动关闭,人工无法修改。 而库存问题的其中一个典例就在于,亚马逊错过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卖:总部认为不需要那么多库存,并在中国团队已经取得该书包销资格的情况下取消合作,最终却不得不向当当网“低头”,从对家手上采购新书。 话已至此,亚马逊中国又有一大问题由此暴露:中国分部缺乏独立性,未能获得来自总部的充分授权。 曾经感慨自己“做不了主”的王汉华,在担任中国区总裁期间仅有销售方面的权限,但中国市场的物流和运营事项需要由亚马逊总部决定,王汉华甚至不能决定更改市场营销预算和产品包装。 作为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的亚马逊中国,发展显然受到了来自总部的颇大限制。此刻再回首贝佐斯2007年来华时曾发表过的豪言壮语,或许显得有些讽刺。 当年的贝佐斯放话称,亚马逊决意避免其他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国的管理团队忙于让他们的美国老板高兴,而非努力让他们的中国客户高兴”,“我们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尽管如此,“不会犯错”的亚马逊中国还是在短短几年内就失去了贝佐斯的青睐。时至今日,在2010年之前的几封致股东信中都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贝佐斯,也已经十年没有把中国分部写入信中了。 此外,在2013年以前,亚马逊中国的业绩还曾单独出现在亚马逊的财报之中,但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业务就简单粗暴地被划入了“国际业务”,几乎找不到什么存在感。 2017年,亚马逊国际业务净销售额同比增速落后“后起之秀”北美业务10个百分点,仅为23%。一年之后,这一数字进一步走低至21%。 图源:亚马逊2018年年报 总部业绩扶摇直上,中国区却与之背道而驰,说是卑微到了尘土里也不为过。 在“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过后,有敏锐的网友迅速发现,亚马逊已经开始“清仓大甩卖”,最先“遭到毒手的”就是曾经作为其核心,但在2017年亏损50%的图书业务。 如此看来,从卓越网到卓越亚马逊,再到亚马逊中国,在长达十五年的“红尘作伴”之后,属于这位异乡人的电商故事,真的要落幕了。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19年04月19日 17:15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亚马逊自称去年遭遇大规模欺诈:众多商家资金被盗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早间消息,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报道,在一份英国法律文件中,亚马逊表示自己遭到了“广泛的”欺诈,黑客借此在去年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从商家的亚马逊帐号窃取资金。 亚马逊认为公司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网络攻击,黑客借此入侵了大约100个卖家帐号,将他们通过贷款或销售获取的资金转移至自己的银行帐号。亚马逊的律师在去年11月提交的文件中表示,这些黑客行为发生在2018年5月至10月期间。这些文件直到现在才得以对外公布。 亚马逊表示,该公司仍在调查这些受到影响的帐号,并认为黑客把Seller Central平台上的帐号信息修改成他们自己在巴克莱和Prepay的帐号,后者由万事达参股。 彭博社指出,此事凸显出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便是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平台也会遭到入侵,而亚马逊也很难确定犯罪分子的身份。 亚马逊律师要求伦敦法官批准其查看巴克莱和Prepay的帐单。 亚马逊发言人尚未对此置评,但却表示,犯罪分子通过钓鱼邮件来窃取密码和其他数据。巴克莱发言人拒绝对本案发表评论,但却表示,该银行尝试快速关闭犯罪分子的帐号,以保护客户。Prepay发言人尚未对此置评。 亚马逊律师在法庭文件中表示,该公司需要借助一些文件来调查此事,并寻找犯罪分子。但文件并没有披露犯罪分子是如何在商家帐号中增加新的银行帐号信息的。 本案中列出的亚马逊部门包括亚马逊资本服务英国有限公司,他们负责向卖家提供最多一年的贷款。第一起欺诈汇款发生在去年5月16日。 亚马逊周二表示,该公司2018年总共向商家提供逾10亿美元贷款,目前还不清楚此次遭到黑客窃取的具体金额。(思远) [详情]

亚马逊败走中国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致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致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血泪与教训,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导致仓皇退场 亚马逊败走中国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不够了解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够了解亚马逊实际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亚马逊对中国电商业务的管理,可以用时下还不算过时的词来形容——佛系。 然而亚马逊中国佛系的管理方式背离了中国电商竞争激烈的事实,佛系管理也表现得有些“不思进取”了。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是,亚马逊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其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即停止在中国的电商业务。这个在中国市场驻足了15个年头的国际电商巨鳄,以撤离划下句点。 追朔源头,亚马逊在华的故事要从2004年开始说起,这一年,淘宝和京东还在探索电商市场的生存法则,彼时亚马逊已经顶着“全美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头衔打入中国,并收购了卓越网。就在不少人以为亚马逊将在中国电商市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时,亚马逊回以市场的,是光有雷声而迟迟不见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此时阿里的淘宝网成立还不到两年,并且淘宝与eBay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当时的亚马逊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占领市场,然而亚马逊一拖再拖,直到三年才完成对卓越网后台的整合。 在之后的15年里,中国电商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里、京东跻身电商第一阵营,唯品会、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也从兴起到稳定,值得一提的还有用时三年突围成功的黑马拼多多。电商赛道挤满了选手,竞争一如既往地激烈。 然而亚马逊中国好似一位旁观者,在电商市场潜伏了15年也没有做出大动作,亚马逊中国似乎从未加入战争。只不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亚马逊中国最终走向了后面那步。有点惋惜,但更遗憾的是,亚马逊好像什么也没带走。 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电商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比中,2008年,亚马逊中国曾占有15.8%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亚马逊中国仅有的一次高峰值。随后市场份额便逐年减少,从2012年到2018年,分别为:2.30%、2.70%、1.50%、1.20%、1.30%、0.80%、0.60%。 当亚马逊电商份额降到了0.60%,天猫、京东、拼多多的市场份额分别是55.00%、25.20%、5.70%。数据充分印证了亚马逊中国正在被中国激进派的电商们挤压,留给亚马逊中国发展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反而是以阿里、京东、拼多多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是越来越稳定了。 市场份额连年降低让亚马逊中国不得不重新做出考虑,与其继续在中国苟延残喘,倒不如到他国开疆拓土。于是亚马逊瞄准了印度市场,想必亚马逊是想到电商格局还未成熟的印度市场,以此弥补在中国电商市场的遗憾。 话说回来,于中国电商市场而言,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变,亚马逊中国的败走与它滞后的市场意识不无关系,实际上其对中国市场判断的迟钝早就有迹可循。 身份与激进的市场竞争格格不入 如果说亚马逊刚来中国时的市场还是一片蓝海,那么从市场蓝海一直等到红海,亚马逊在这个本该大展身手的中国市场,“翻船”了。有意思的是,关于此次亚马逊的大撤离众说纷纭,甚至有网友调侃道,“亚马逊中国不过是贝索斯在中国的试错成本,毕竟亚马逊总部有钱,剥夺了一个中国市场,丝毫不影响亚马逊在国际的排名。” 调侃归调侃,但也不无道理。电商服务的核心对象是用户,然而亚马逊对中国的消费者还是不够用心。15年可以让一个襁褓婴孩长成如树少年,亚马逊在华的15年同样有足够的时间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但亚马逊中国表现得更多的是不屑的态度。 都知道亚马逊在美的电商品牌影响力巨大,因此业务能力毋庸置疑。于是亚马逊将在美国的那套打法在中国直接进行复制黏贴,并以高姿态傲立市场。但水土不服导致其美式网站设计,以及几乎不存在的营销节日让不少国内消费者失望。从这映射出了亚马逊中国没有做好市场调研。 而彼时的阿里、京东们为了迎合消费者偏向惠利的需求造出了各类促销节,比如天猫双十一、京东618等等,这些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产生的市场效应,进一步抬高了阿里、京东们的商业价值。 实话说以上的低价格促销打法的确野蛮且疯狂,但是这正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只不过,亚马逊高贵的身份似乎与激进的市场格格不入,接受不了“降级”竞争的亚马逊中国只好选择旁观促销竞争。亚马逊就此错过了与国内本土电商们正面交锋的市场竞争,避开竞争也意味着亚马逊中国失去了占领中国电商市场的机会。 另外,照搬亚马逊在美的策略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不适”,也因此抓不住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观念守旧,抓不住用户消费核心 再者,亚马逊中国对用户的消费理念存在误区。市场在变,用户也在变。过去,兴许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是以主动搜寻商品去满足消费需求,但时过境迁,随着互联网推荐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用户消费观不断升级,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更加青睐于商品推荐机制。 况且对于本土电商而言,目的从来都不限于只满足用户需求,他们真正的目的还包括了创造需求,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然而这些,在亚马逊身上看不到,在亚马逊中国几任CEO身上同样看不到。 因为界面新闻曾经报道,张军表示,“亚马逊最核心的理念是让消费者主动去搜寻东西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直以来不变的宗旨。”这也就直接表达了亚马逊将“满足需求”的策略贯彻到底,也意味着亚马逊不会突出商品品牌给予消费者引导。 一步错,步步错。亚马逊守旧的价值观与国内被淘宝京东们充分教育的用户消费观背离,因为创造用户需求已经成了国内电商市场的主流。也因此,在电商直播、电商KOL们持续输出PUGC的时代,亚马逊已经与这个时代背离,因为亚马逊不搞直播,甚至商品的信息介绍都是文字及图片简单的描述,吸引力度远远不如国内电商们。 总的来说,亚马逊败走中国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以及不能遵循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亚马逊败走中国,也为尚在中国的外资电商们留下了几点血泪教训。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前车之鉴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亚马逊这位美籍勇士正在面对中国电商市场不足1%的份额。从避开市场竞争,到用户需求探索的脱节,亚马逊在步步撤离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电商市场而言,亚马逊是赶了个早集,但最后结束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带走。 在唏嘘亚马逊离开中国电商市场的之余,亚马逊的败走有几点启示仅供尚在华的外资电商们参考。 第一,战略要因地制宜。没有人会否认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的成功,只不过亚马逊在美的护甲反倒在中国成了软肋。因为美国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思维不一样,营销策略也好,网站设计也罢,所以外资电商们在制定市场战略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去改变战略的实施。 另外,众多外企在入驻他国市场时往往因为舍不得放权而导致市场反馈减速,这点是外企的通病,同时也是亚马逊的心结。所以尽管亚马逊已经入驻中国15年,并且已经换了几届中国区CEO,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中国是亚马逊一个运营中心,而不是决策中心这个事实。 所以说,外资电商们既然已经确立了要在中国电商市场分羹的意识,那么就应该信任与授权,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实时改变市场战略。外资电商们应该明白,束手束脚并不是谨慎,而很可能会让企业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期。 第二,本土化速度要快。一边是阿里、京东、拼多多们以低价、广告营销奋血厮杀,另一边是亚马逊不急不慢地旁观他们战。结局可想而知,战到最后的阿里京东们都在中国电商界写下了神话,而一路沉默的亚马逊最终败走中国。不是亚马逊中国有意走得太慢,是别人走得太快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外资们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应该“入乡随俗”,接受中国电商市场的打法,比如折扣、促销、营销节日等惠利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乐此不疲。因此外商们只有本土化速度足够快,顺着消费者思维去刺激消费者需求,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品牌知名度远扬。 第三,放下傲慢与偏见。亚马逊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最有占领先机的胜算,因为当时的阿里巴巴以及京东还没有长成巨兽。但亚马逊低估了竞争对手,在国际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亚马逊秉着高姿态不愿拉下面子与早期的淘宝、京东交锋,这就让淘宝京东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所以说,以傲慢的姿态低估了竞争对手是商界的禁忌,无论是外商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应当放下对对手的偏见,放下对用户需求的偏见,以及降低姿态顺应市场,才可能在中国电商市场存有一方势力。 总的来说,亚马逊败走中国还是因为不够了解,不够了解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不够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够了解亚马逊实际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所以,目前尚在中国的外资电商应该引起注意,巨头的退场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迟迟放不下面子与对手交锋,才导致了仓皇退场。 文/刘旷公众号 ID:liukuang110[详情]

亚马逊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云计算能否为其扳回一局?
亚马逊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云计算能否为其扳回一局?

   摘要: 在海外购、Kindle、云计算等仅存的几大在华业务中,云计算,极有可能成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翻身的最大筹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V观世界 随着官方发表声明,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算是后会无期。 一代电商巨头这般落寞收场,让人唏嘘。不过在高度饱和的市场、消退殆尽的机会红利、以及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面前,坚守,显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 既然在华电商业务的颓势无法逆转,亚马逊及时止损,发展剩余优势业务,或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而在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云计算等仅存的几大在华业务中,云计算,极有可能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扳回一局。 在华电商业务关停 ,是败北?还是弃卒保车? 2018年,亚马逊中国电商平台的市占率仅存0.6%,不过这并不影响亚马逊的创收达到最高峰值。因为云计算、广告收入两大增长引擎的驱动,亚马逊的营收保持了连续增长。 从创收结构看,虽然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目前营收的体量还在百万亿美元,与传统电商相去甚远,但它增速快,利润空间高,整体的利润贡献率越来越大。 以2018年为例,AWS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一季度净销售额76.96亿美元,除去54.73亿美元的营业成本,营业收入高达22.232亿美元。截止去年年底,亚马逊AWS服务营收占总创收的11%,利润贡献率接近59%。这比高营收,同时高仓储物流成本的电商业务,“有利可图”多了。 比云计算业务高增长的利润数据更可观的,是它在全球出色的市场表现。 根据国际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云计算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总规模达到550亿美元。2018年增长46.5%,市场总额冲到804亿美元。在这其中,亚马逊云计算服务营收超过250亿美元,约占全球云计算市场总额的31.7%,完胜微软(16.8%)、谷歌(8.5%)、阿里(4%)、IBM(3.8%)等其他玩家。 而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商市场早已成熟,重度倚赖电商零售业务的亚马逊,即将迎来发展瓶颈期。但云计算不同,在企业上云的大潮面前,它正处于窗口红利期,爆发力强,市场体量有千亿万亿之巨。即使各大巨头纷纷抢滩,短时间内依然很难赶超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亚马逊。 在这样的情况下,亚马逊早已有意将业务天平向云端倾斜。而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正是亚马逊云服务版图的薄弱环节。这也不难理解,当中国区电商业务连年被边缘化,亚马逊没有任何先兆,就能果断关停在华电商业务。 毕竟,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电商业务颓势的情况下,及时止损,集中精力在优势业务上,更明智,也更经济。不然,光凭中国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度,很难让这一国际电商巨头就此收手。 全球市场一马当先,中国市场连连遇阻 亚马逊强化中国地区云计算业务,除了对自己这张新业务王牌有信心,还因为当下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都很到位。 粗略来算,中国云计算产业在2014年前后才迎来全面的爆发。而亚马逊自2006年就开始布局,领先国内一大截,产品知名度与接受度都很高。而且近年,国内对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很大,比如工信部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中就曾提出“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的目标。 从这点看,亚马逊,是天时、地利都占尽。 不过即便如此,早些年,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是“一波三折”。 和亚马逊AWS在全球市场的压倒性优势不同,亚马逊2013年就开始在中国区部署云计算业务,次年开始测试。可是,受制于国内监管体系(外国云服务商进入中国,自身无法取得独立的CDN及云服务资质牌照),一直进展缓慢。 后来亚马逊与本地公司光环新网达成合作,亚马逊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由对方负责运营。情况有所环节,不过牌照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眼看运营合作伙伴屡次申请牌照未成。而2017年初,工信部规定未能如期取得经营许可的公司,自2018年1月1日起,不得经营CDN业务。命悬一线之间,于是有了同年11月“亚马逊AWS向光环新网出售云技术的云服务相关的特定经营性资产”这一幕。 当时,业内纷传亚马逊AWS要退出中国市场。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2018年,亚马逊AWS引进新的运营合作伙伴——西云数据。这家2015年成立的年轻公司,正是2018年第21批获得CDN、云服务双牌照的4家企业之一。至此,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终于结束无牌照的“黑暗史”。2019年,光环新网亦第4批获得CDN牌照。 “黑户”问题终于解决了。但和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等早期获得CDN牌照的同行相比,亚马逊错失了至少2-3年的黄金发展时间。 另外,截止当前,已有超过300家企业获得CDN牌照,近400家企业获得云服务牌照。和2013年刚进入中国市场那会相比,亚马逊面临的竞争压力无疑大了数倍。 云计算能否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扳回一局? 2018年亚马逊AWS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市场占有率达到11%,对比本土云服务新势力,比如阿里云,在亚太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9.6%。两者存在不小的差距。 做电商,亚马逊中国输给了淘宝天猫、京东等后来玩家。云计算业务,目前也暂时处于下风。亚马逊在华业务还能靠什么翻身? 在笔者看来,很大一部分胜算其实就攥在云计算手里。 一来,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在全球范围的压倒性优势依然存在,中国市场因为牌照资质问题搁浅了几年,依然能成为仅次于阿里云的头号玩家,本身实力并不可小觑。 目前亚马逊在华已分设北京(由光环新网运营,含2个可用区)、宁夏(由西云数据运营,含3个)两大数据中心,日前又开放香港开设区域性AWS数据中心,以加速在中国业务的扩张。随着在华电商业务关停,更多人力、财力、精力被集中过来,亚马逊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的市场表现,更值得期待。 二来,单就国际云服务阵营看,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目前的市场渗透力较之微软Azure、谷歌云等其他国际云服务商,似乎更胜一筹。 以微软Azure为例,虽然自2014年开始在国内商用,运营合作方获得牌照的时间也早一些,但市场占有率依然比亚马逊AWS低。而另一位国际型对手——谷歌云,除了2018年初有其试图和腾讯控股、浪潮集团等谈判,借云服务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传言,线下并无实质性动作,全球布局也有刻意回避中国市场之嫌。回归在华业务,遥遥无期的谷歌,对亚马逊根本构不成威胁。 对于亚马逊来说,最大的威胁或许不在外界,而在自身的产品实力和用户选择。 毕竟企业上云,除了IaaS(底层基础云服务),还涵盖PaaS(平台服务)和SaaS(软件服务)两大方面。目前,亚马逊AWS在IaaS领域可谓炉火纯青,不过另外两大板块较少涉及,主要通过AWS marketplace这一桥梁,与客户、第三方合作商进行连接。而AWS marketplace在全球范围内收录的国际性应用服务品牌虽多,品类虽杂,中国用户可供选择的国内资源依然相当少,更别说一些常用、主流的应用。 反观同跑道其他赛手,要么自主开发了配套产品(比如微软,除了Azure,还推出了Dynamics CRM、Office 365等应用产品;Salesforce反其道而行之,以CRM切入平台业务),要么搭建应用生态,连接第三方化为己用。亚马逊被左右包抄,在中国市场能否活得好,吃得开,还得花很大一番心思去适应、琢磨。 再者,出于数据隐私及安全方面的考虑,也会左右国内用户在本土服务商和国外服务商中间的判断。 今年7月18日后,中国电商界再无亚马逊的身影。 不过云服务版图里,亚马逊云计算的春天,才刚开始。[详情]

证券时报评亚马逊折戟中国市场:为傲慢付出代价
证券时报评亚马逊折戟中国市场:为傲慢付出代价

  折戟中国市场 亚马逊为傲慢付出代价 来源:证券时报 【灵光一闪】 迄今亚马逊仍然首选使用信用卡而非储蓄卡绑定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也是最近才添加。 蒋光祥 电商传奇,在大多数西方国度神一样存在的亚马逊,近日正式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饮恨退场。据媒体报道,最晚今年7月中旬之前,亚马逊将关闭其“一直亏损”的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只保留海外商品销售、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等服务。业内外认为,此举表明这一国际电商巨头终于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失去耐心。不过,从一个普通电商平台客户的微观角度来看,这个消息的到来一点也不意外,反而觉得稍晚。与其说是亚马逊对中国失去耐心,不如说是国内消费者对亚马逊失去耐心可能更为准确。 要知道,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20个年头。但由于“性格傲慢”,对中国市场认知过浅,很快就患了国际巨头的通病——水土不服。这一不服就是20年,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从占据20%左右的电商市场份额,一步步跌到目前0.6%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易观2018年数据)。你完全难以想象,时至今日,亚马逊客服与中国买家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邮件,根本没有卖家或者客服实时答疑,客户首次购买不熟悉的商品全凭靠勇气与运气。另外,不管是之前的网页版,还是现在的APP,页面设置完全拷贝欧美用户习惯的境外亚马逊风格,国内客户从选购到下单,再到付款,整个流程简直可以用困难重重来形容。迄今亚马逊仍然首选使用信用卡而非储蓄卡绑定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也是最近才添加。 长期水土不服的根子在于亚马逊在中国的运营方式完全受制于美国总部,不能根据中国市场及时做出改变。脱离中国市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来自境外总部的一些决策完全可谓“异想天开”。譬如对于各家电商不惜血本、死命必争的快递物流服务,亚马逊曾经“以慢为美”,用一些零星小惠来换取客户配合享受他们两天起步的“慢服务”。别家电商已经在朝当日达、准时达、一日三送发展的过程中,亚马逊此番操作着实匪夷所思。对于恨不得上午下单,下午拆快递的国内买家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即便后来亚马逊凭借自身作为跨国企业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发力“海外购”服务,也一直不温不火。被淘宝、京东、网易考拉等后来者碾压后,更是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电商鼻祖、市值高峰期破万亿的亚马逊,可以说完全“凭实力”在中国一步步把自己“作”到今天的地步,“咎由自取”也给了当时的淘宝、易迅,后来的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平台以做大的机会。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承认对中国市场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可以说切中弊病。不过对于问题的起因并未深刻认知,更无改变。付出傲慢的代价可能远不止亚马逊一家,互联网中国魔咒,目前鲜有巨头可幸免。Yahoo、MySpace、eBay、Uber等新朋旧友均以失败告终,退出中国。杰夫·贝索斯曾一直将“企业要基于长远去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这一理念奉为圭臬。不过此刻看来,客户体验几个字倒是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 当然,也可能正是因为资本市场股价的稳健走势一直让亚马逊自身与境外投资者不以为然,认为中国市场只是属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退出,也无大碍。但对于中国市场的客户来说,这份“傲慢”却是无福消受,更没必要受这个“虐”。不过,从全局来说,亚马逊的存在意义还是不小,起码可以让国内电商“端正”态度,小心提防,消费者最终得实惠,因为竞争更为充分。亚马逊当前做了“逃兵”,国内电商没有了“反面教材”,客户在购物时的比价也缺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对亚马逊也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里面。不过好在本次亚马逊并未撤出中国市场的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业务,前者目前保持了可以给国内竞品“授课”的水准;后者在国内市场,正与阿里云、金山云等本土云服务商一争高下,希望切勿重蹈覆辙,毕竟,傲慢的代价还是比较沉重。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详情]

学者:亚马逊败走 因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学者:亚马逊败走 因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亚马逊“败走”是因其 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 方兴东[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 导读 不仅仅是亚马逊,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绝大多数是败给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用户消费行为。当然,作为一个企业,最终也是败给了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传言,亚马逊电商业务退出中国一事终于成真,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作为成就了新晋世界首富、当今势头最强盛的互联网企业,亚马逊在中国不战而败,令人诧异。这种破窗效应对于亚马逊发展进程会不会有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以目前亚马逊电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说,它的退出与否也波澜不惊。多它不多,少它不少。但这一事件,对于全球媒体审视中国互联网市场来说,无疑又是一件大事。它在国外互联网公司折戟中国市场的长长榜单上,再添一员,而且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放眼全球,尽管美国互联网产业横扫全球,单是FAANG(美国市场上五大最受欢迎和表现最佳的科技股的首字母缩写)的市值就超过3万亿美元,但是放眼中国市场,美国互联网企业除了剩下爱彼迎(Airbnb)、微软搜索引擎Bing和亚马逊云业务等少数几家之外,形影日渐孤单,近乎全军覆没,中国市场究竟怎么了? 亚马逊的发展还在势如破竹,是地球上第二家抵达万亿美元的公司,人家不差钱,所以它退出中国绝不是因为经济困难原因;亚马逊电商业务,也不涉及内容管理制度,其政策敏感度甚至远不如亚马逊依然在坚守的Kindle和云计算,所以这次亚马逊的退出还不能让政策来背锅。那么究竟是谁打败了亚马逊中国? 和其他败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还不一样,一部亚马逊电商史,接近一部中国互联网史。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雷军的卓越网。卓越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初。从收购算起已经有15年,从源头算起超过20年,按理说再严重的水土不服,怎么漫长的过程也早该入乡随俗了。 钱也没有少花,政策也关系不大,亚马逊的日子也很红火,中国市场规模也够大,所以打败亚马逊的只可能是它自己了。其实,不仅仅是亚马逊,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绝大多数并不是败给了政策(个别社交网站可能除外),而是败给了中国网民群体,败给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用户消费行为,当然作为一个企业,最终也是败给了自己。起码,亚马逊的结局是不能甩锅给政策的(亚马逊在印度被政策给“修理”得才叫悲催)。所以,今天是中国互联网25周年,好好客观理性地总结一下国际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命运,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Web 1.0时代、21世纪00年代的Web 2.0时代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先后有三波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用户市场,中国网民数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6个名列前茅的发达国家的网民总和。亚马逊作为Web 1.0的代表,基本上是硕果仅存的。美国在线、雅虎、Lycos和eBay等美国Web 1.0一代的代表性企业,都兵败中国。Web 2.0时代的Myspace、Google、Facebook等也命途多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Uber也最终把自己甩给了滴滴。这一系列案例,都各有各的说法,但是,退出的根本原因都还是因为自己玩不转了。这些互联网巨头,如果能够真正“唯下”(用户),始终用心专注自下而上的用户的变化和行为,就算你退出,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 的确,大家失败的症结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真正以中国用户为中心。在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克服困难,赢得用户,实现快速成长,不能说是唯一,这也是互联网企业家的基本职责和最高使命。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中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不可否认,他们在美国本土的确是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但是,这些优秀的创始人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根本没有投射到中国市场。也就是说,他们公司的身子进到了中国市场,但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进来过。这才是注定了他们最终结局的根本原因。只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中国命运才能真正扭转,其他都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教训,对于中国互联网走出去,也一样有借鉴意义。 无论是国内互联网企业还是国外互联网企业,要在中国市场成功(其他市场一样),就必须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具备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只有发扬出类拔萃的企业家精神,围绕中国市场用户群体,持续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上不断摸索。也就是说,如果亚马逊想在中国市场胜出,那么,要么贝佐斯或者一个类似贝佐斯第二这样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真正扎进中国市场,贴近中国用户,持之以恒。也就是说,15年前亚马逊要在中国收购的,并不是卓越网的业务,而是卓越网的雷军。 这样一想,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在一片失败的废墟中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雅虎。雅虎在1999年率先进入中国,雅虎网正式开通,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门户都以被雅虎收购为梦想。互联网寒冬之后的2003年11月,雅虎变换了思路,出资1.2亿美元全资收购3721公司,周鸿祎操盘雅虎中国,也算风生水起。当然,最大的成功还是雅虎做出了让当时大多数人都诧异的选择。2005年8月11日,雅虎中国将自己中国的全部资产交给了马云,同时还给马云奉上了10亿美元投资,最终置换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如果不是2011年发生出人意料的支付宝事件,如果不是2012年9月以76亿美元将21%的股份提前卖给阿里,雅虎这笔投资今天的市值起码应该在2000亿美元以上。即便中间发生了多次市值流失的意外,雅虎在中国的合作战略依然是全球高科技史上最成功的战略投资。而其成功的唯一原因,就是把自己当年的资源和资金交给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只有企业家精神才能帮你打开市场,赢得用户,获取高额利润,谋求高额市值的回报。 5年前,就有分析师预告,亚马逊每年在中国的亏损可能超过6亿美元。那么,这么多年下来,亚马逊亏在中国的资金数额早就超过前五大互联网公司创业的总投入。也就是说,假如当时的资源能够使用得像当年雅虎那样,亚马逊电商在中国烧掉的这些钱,足够占领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大部分江山了。 如果说在20年前,美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合资不一定是好选择。那么现在,趁自己在中国市场还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或者独特的战略价值,赶紧寻找正确的合作伙伴(必须考虑真正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进行合资参股,绝对是最佳选择,以后很可能就是等着数钱。不能等到年老色衰,才想起来需要攀高枝。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积累、全球化布局方面等的优势,是现在能够主动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的筹码。但是,5年10年以后,这些优势是否还会存在,对中国伙伴来说还有多大的战略价值,都是未知数。 为什么如此确定?我们就必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那就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随着中国网民突破8亿,中国互联网市场,甚至整个中国高科技市场,已经形成“三三开”的分层市场。三分之一可以对标欧美的高端市场,三分之一可以对标新兴市场的中端市场,以及三分之一可以对标亚非拉的低端市场。这三块市场集成在同一个国家,每一块市场几乎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一言以蔽之,立足中国市场,玩转中国市场,就可以“上中下”全局性地走向全世界。中国市场的企业家精神,加上美国企业全球化的先天优势,那就是真正优势互补的完美组合。所以,中美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在于一起联手分享中国市场的挣钱机会,更重要的是一起去挣全球市场的钱。而如果仅仅立足于美国市场的企业,则只擅长挣高端市场的钱。只有从中国市场出发,才有辐射全球的潜力。 亚马逊电商知难而退撤出中国,但是它更具爆发力的云计算业务还在中国欣欣向荣。但是,亚马逊云计算要在中国取得更大的成功,单打独斗的道路依然是窄路,物色合适的中国合作伙伴才是唯一的开阔大道。起码,在付出惨重教训之后,亚马逊应该比任何一家国外企业,都懂得其中的奥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企业,都是从众多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面临这个巨大却烫手的中国市场,以及看过了这么多前赴后继的残兵败将,应该是幡然而悟的时候了。至于贸易摩擦等因素,更不应该影响众多真正企业家的理性判断。而对于现在急切想打开全球化局面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自己走出去的前车之鉴呢?[详情]

亚马逊“傲慢的代价”较为沉重
亚马逊“傲慢的代价”较为沉重

  电商传奇,在大多数西方国度神一样存在的亚马逊,近日正式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饮恨退场。据媒体报道,最晚今年7月中旬之前,亚马逊将关闭其“一直亏损”的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只保留海外商品销售、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等服务。业内外认为,此举表明这一国际电商巨头终于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失去耐心。不过,立于一个普通电商平台客户的微观角度来看,这个消息的到来一点也不意外,反而觉得稍晚。与其说是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失去耐心,不如说是国内消费者对亚马逊失去耐心可能更为准确。 要知道,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20个年头。大部分消费者第一次对亚马逊有印象大多是在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收购中国本土电商卓越网,“卓越亚马逊”开始为国内市场所熟知。但由于“性格傲慢”,对中国市场认知过浅,很快就患了国际巨头的通病——水土不服。这一不服就是20年,最明显不过的表现,莫过于从占据20%左右的电商市场份额,一步步地跌到目前0.6%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易观2018年数据)。你完全难以想象,时至今日,亚马逊客服与中国买家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邮件,根本没有卖家或者客服实时答疑,客户首次购买不熟悉的商品全靠勇气与运气。另外,不管是之前的网页版,还是现在的APP,页面设置完全拷贝欧美用户习惯的境外亚马逊风格,国内客户从选购到下单再到付款,整个流程简直可以用困难重重来形容。迄今亚马逊仍然首选使用信用卡而非储蓄卡绑定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也是最近才添加。 长期水土不服的根子在于亚马逊在中国的运营方式完全受制于美国总部,不能根据中国市场及时做出改变。脱离中国市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来自境外总部的一些决策完全可谓“异想天开”。譬如对于各家电商不惜血本、死命必争的快递物流服务,亚马逊曾经“以慢为美”,用一些零星小惠来换取客户配合享受他们两天起步的“慢服务”。别家电商已经在朝当日达、准时达、一日三送发展的过程中,亚马逊此番操作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对于恨不得上午下单、下午拆快递的国内买家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即便后来亚马逊凭借自身作为跨国企业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发力“海外购”服务,也一直不温不火。被淘宝、京东、网易考拉等后来者碾压后,更是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电商鼻祖、市值高峰期破万亿美元的亚马逊,可以说完全“凭实力”在中国一步步把自己“作”到今天的地步,“咎由自取”也给了当时的淘宝、易迅,后来的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平台以做大的机会。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之前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承认对中国市场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可以说切中弊病。不过对于问题的起因并未深刻认知,更无改变。倒是旁观者清的刘强东,曾一语中的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信任本土高管团队,总经理长期由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担任。这样说来,亚马逊进入国内市场20年增速缓慢、一直亏损也是再正常不过。 付出傲慢的代价可能远不止亚马逊一家,互联网中国魔咒,目前鲜有巨头可幸免。Yahoo、MySpace、eBay、Uber等新朋旧友均以失败告终,退出中国市场。不可否认,包括亚马逊在内,这些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完全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某一互联网细分领域内的霸主与领先者,各家创始人往往更是各大商学院经典案例中的商业奇才,其对商业的本质认知非常人可以望其项背。杰夫·贝佐斯就一直将“企业精细化运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基于长远去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这一理念奉为圭臬。不过此刻看来,“客户体验”几个字倒是有了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另外,判断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组织结构,亚马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此之下,在中国市场沿用传统而刻板的严格管理方式也就不足为奇,展开来又是一个商学院反面经典案例。 另外,类似亚马逊这样一家在很多领域都充满野心且一直在进化的互联网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沉沙对其资本市场的估值影响,目前看来可能暂未体现,但不保证亚马逊将来可以一直这么“好运”。若亚马逊能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电商市场,利用率先起跑的优势,牢牢卡住身位,每年不是亏损而是可以贡献不菲的利润,那么资本市场的认可度完全可以更高,享受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可能正是因为资本市场股价的稳健走势,一直让亚马逊认为中国市场只是属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即便退出也无大碍。但对于中国市场的客户来说,这份“傲慢”却是无福消受,更没必要受这个“虐”。 不过,从全局来说,亚马逊的存在意义还是不小,起码可以让国内电商“端正”态度,小心提防,要让消费者最终得实惠,因为竞争更为充分。亚马逊当前做了“逃兵”,国内电商没有了“反面教材”,客户在购物时的比价也缺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对亚马逊也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里面。不过好在本次亚马逊并未撤出中国市场的kindle阅读业务和AWS云业务,前者目前保持了可以给国内竞品“授课”的水准,后者在国内市场,正与阿里云、金山云等本土云服务商一争高下。希望切勿重蹈覆辙,毕竟,傲慢的代价还是比较沉重。[详情]

新京报: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新京报: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亚马逊不会退出中国 而是选择另一个战场 尽管亚马逊可能会大幅收缩、调整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但从整个公司来说,亚马逊未必真的要放弃中国市场。 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发表声明,为了寻求战略转型,将从今年7月18日起,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未来将只保留云计算、Kindle和跨境贸易业务。由此,纷纷扰扰的“亚马逊退出中国”暂时告一段落。 从声明上看,尽管从总体上看亚马逊并不会退出中国,但必定会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尤其是对其电商业务,应该会进行一场彻底的重构。 从2004年并购卓越网算起,亚马逊进入中国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在这十五年中,亚马逊对中国电商市场的耕耘不可谓不努力,不仅将全球开店、Kindle电子书店、海外购、Prime会员等与电商相关的业务陆续引入中国,还着力建设了优良的物流体系。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给亚马逊带来期待的回报。在阿里、京东等本土电商企业的步步紧逼之下,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在进入中国之初,亚马逊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15.4%,但到了去年,它的市场份额已降到了0.8%。 作为电商巨头,亚马逊在美国市场上可谓是叱咤风云,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巨头,却没能在中国市场上占到任何便宜呢?在我看来,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亚马逊自己身上。 熟悉亚马逊的朋友都知道,它之所以能在美国电商市场上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决策的特征。 亚马逊有一个惯例,只有战略性的决策需要通过高层,战术性的决策可以由一线人员根据具体情形作出。然而,亚马逊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并没有将这一优良传统也移植过来。 事实上,关于中国市场的很多决策都需要经过美国总部,因此决策效率非常低。显然,这样的决策机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更难以针对对手的行为迅速作出反应,这让亚马逊在竞争当中显得十分被动。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市场远离美国本土,亚马逊在供货、物流、售后等方面的优势都很难发挥。显然,这种在服务支持上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客户的体验,这就导致了大批客户用脚投票,选择了本土电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亚马逊可能会大幅收缩、调整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但从整个公司来说,亚马逊未必真的要放弃中国市场。从亚马逊的声明中就可以看出,其对Kindle、云等业务还将继续发展。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云业务。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是当今互联网企业竞争的焦点。无论是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国外企业,还是阿里、华为、腾讯等中国企业,这几年都将云业务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在整个云服务市场上,亚马逊占有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优势十分明显,在中国它的市场份额也有7%,是中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之一。 在对中国的电商业务进行大规模收缩之后,亚马逊或许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云市场,从而巩固、发展其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马逊并没有走,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战场。  [详情]

全球电商巨头 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全球电商巨头 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亚马逊 | 全球电商巨头,为何在中国干不过马云、刘强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侯隽 | 北京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进入中国15年后,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4月19日宣布,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亚马逊中国公关部回复《中国经济周刊》称,目前亚马逊中国主要包括4块核心战略业务:跨境电商、物流、Kindle阅读、AWS云服务。本次面临关闭裁撤的,仅仅是物流业务与核心战略之外的个人零售电商业务,其他业务均正常运作。亚马逊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消息,未来亚马逊在中国只保留亚马逊海外购(进口)、亚马逊全球开店(出口)、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业务。 尽管亚马逊一再强调,本次调整并不意味着退出中国市场,但是进入中国以来,面对后来者居上的本土电商,亚马逊可谓节节败退。15年里,亚马逊在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最好成绩是15.4%。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亚马逊的市场份额滑落为0.6%,不足1%。 折戟中国,市场份额只有0.6%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经说过,亚马逊是 “在允许失败方面全球最佳公司”。从目前亚马逊在全球的表现来看,中国市场或许是其最大的败笔。 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卓越网成为亚马逊第七大本地化网站,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彼时,淘宝才刚上线一年半,京东还在纠结要不要叫做“360buy”。最初的几年里亚马逊可谓意气风发,2009年的致股东信中,贝佐斯表示,要把中国市场、云计算和包括Kindle在内的数字媒体列为亚马逊未来三大重点投入方向。 贝佐斯没想到的是,之后的10年里,亚马逊在中国的业绩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在致股东信中提到中国。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中国市场的成绩甚至不再出现在亚马逊的财报中。2014年开始,亚马逊中国的业务被直接划入到了“国际(海外)业务”一栏中。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亚马逊北美、国际、AWS各部门营收分别为972.4亿美元、450.4亿美元和182.3亿美元。eMarkter的报告显示,国际业务中,亚马逊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为33.5%,在法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在德国,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同样独占鳌头,达到28.7%。但是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0.6%。 事实上,近年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断收缩。2017年底,亚马逊在中国的库存金额相比2015年同期大幅下降50%,仓库面积也在大幅缩减。 本土化受挫是亚马逊失利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做得“风生水起”的亚马逊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又一个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外企。 对中国的电商形势估计不足、本土化受挫,被外界认为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不利的主要原因。 刘强东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经提到,亚马逊对自己的中国团队不信任、不授权,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一直都是由没有在国内生活经验的外国人担任。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在中国的管理团队没有决策权,直接导致了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多年来一直维持其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惯用模式,不能及时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在近10年的时间里,亚马逊不仅没有照搬自己在美国做的风生水起的“黑五”促销,就连中国参照美国设立的“双11”“6·18”等销售佳节,亚马逊也一直缺席。 15年来,亚马逊中国的购物页面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与国内电商平台详尽的产品文案相比,亚马逊中国上的产品信息层次、售后服务均有待提高——在国内电商平台一声声“亲”的围攻下,亚马逊还在采用以邮件回复为主的方式进行售后服务。 虽然亚马逊在北美、欧洲、日本都是这样运营的,但或许也正是这样的一成不变,让亚马逊在中国电商的围攻下节节败退。在手握遍布全球的成熟仓储和物流网络多年的情况下,亚马逊直到2014年11月才在中国开通了海外购业务。这时,天猫国际已上线9个月,京东全球购也已成立了半年。 亚马逊能否在印度逆风翻盘? 在中国遭遇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亚马逊继续全球扩张的脚步,印度市场正在成为亚马逊在亚洲的新希望。 2013年,亚马逊正式进入印度。从目前亚马逊在印度的扩张路径来看,亚马逊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其管理层常拿印度举例子。上月初,亚马逊承诺对印度市场投资55亿美元。此前,亚马逊已在印度投入了1670万美元来建立物流网络。 对于亚马逊来说,这个同样有着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就如同15年前的中国市场一样充满吸引力。2017年,印度电商产业价值达385亿美元。随着现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印度电商销售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但是,印度记者lydia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印度,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它的劲敌 Flipkart(现为沃尔玛所有),都无法像亚马逊在美国那样,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结构性控制。 “一个关键原因是,印度的法规明确禁止电子商务公司既作为第三方平台,又推出自营业务。因此,亚马逊和Flipkart无法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自营的产品。”Lydia说。 2月1日,印度正式实施一系列新规定,禁止亚马逊和沃尔玛旗下的Flipkart集团等电子商务公司销售其拥有股权的公司的产品,且不能提供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销售价格现金返还等促销活动。 开挂的印度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大佬们都想分一杯羹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除了本土对手,亚马逊还会遭遇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老对手阿里巴巴。昔日对手重逢,不知道亚马逊会不会吸取在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有过的教训和复制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经验? 文字编辑:周琦 新媒体编辑:刘屹钫 [详情]

亚马逊把最赚钱的业务留在中国 但它们能赢么?
亚马逊把最赚钱的业务留在中国 但它们能赢么?

   在中国,亚马逊留置业务之一的AWS(亚马逊云计算)同电商一样,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据IDC数据,2018年,AWS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为5.4%,与市占率排名第一位的阿里云(45.5%),相差甚大。 文 | 张媛 初彦墨 孟令稀 编辑 | 陈臣 4月18日上午11时,亚马逊中国区召集各部门员工开会,正式宣布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随后,亚马逊官方宣布了业务收缩的消息,称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这些业务对亚马逊意味着什么? AWS最赚钱,但在中国市占率很低 相比海外购和全球开店业务,对于亚马逊而言,AWS(Amazon Web Services,以下简称AWS)是真正的“盈利担当”。据亚马逊官网,AWS业务起步于2006年,主要以Web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云计算。 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统计,2017年,AWS共计营收174.59亿美元,同比增长42.88%,是2013年营收的5倍多。 AWS业务对亚马逊有多重要?据亚马逊财报,2017年,AWS业务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达到105.5%,在总业务中的利润占比最高。 从市场份额来看,发展已十年有余的AWS在云计算市场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上可谓一骑绝尘,远超微软Azure,谷歌云平台GCP和阿里云Aliyun。 然而,同亚马逊电商业务一样,在中国市场AWS也正面临“水土不服”问题。据IDC数据,2018年,AWS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占比为5.4%,同排名第一的阿里云(45.5%),相差甚大。 Kindle在中国仍有潜力 除了AWS,Kindle业务的留置也备受关注。 Auther Earning数据显示,在美国,亚马逊几乎主导了kindle所在的电子书领域,其电子书销售额占比达79.6%。 据亚马逊《KINDLE如何点燃图书世界》(HOW THE KINDLE SET THE BOOK WORLD ON FIRE),在2007年,销量不足300万台的Kindle,到2012年销量已超1200万台。 Kindle业务到底有多少利润?鉴于公司财报对此未有批露,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梳理了部分研究机构的分析进行呈现。其中,2013年摩根士丹利Scott Devitt曾对Kindle利润进行拆分分析,认为Kindle(包含kindle eReader和Kindle fire)对Amazon运营利润的贡献约34%。 在中国市场,随着民众越来越接受数字化阅读,Kindle也越来越得人心。亚马逊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已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扛了15年的亚马逊撤退在即,却将挣钱的业务纷纷留下,这种布局有多大胜算?[详情]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亚马逊中国:生于财大气粗 输于“妈宝”模式

  作者: 曾心怡 贝佐斯刚刚在股东信里谈到,亚马逊偶尔也会失败。转瞬之间,市场立刻看见了这种失败的代价:那就是离开。 4月17日周三,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前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在未来90天内关闭配送中心,并逐步减少对中国内销商户的支持。 一天之后,亚马逊官方针对此事向全天候科技回应称:“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换言之,尽管没有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但亚马逊无疑已经表明态度,放弃了本土自营电商。 随着中国本土电商战场烽烟四起,头部玩家大力蚕食市场份额,在这片土地上挣扎了15年的“无敌”亚马逊到底还是撑不住了。 回望:入场时越高调 离场时越黯然 亚马逊踏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淘宝刚刚过完一岁生日,京东也才开始转型做电商。当时,中国B2C行业的领头羊是李国庆夫妇的当当网,还有雷军旗下的卓越网。 由于当当网与亚马逊模式最为相似,为消费者提供品类繁多的商品,便因此成为了亚马逊入华的首选并购对象,希望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70%的股份。 可惜的是,由于双方股权比例出现分歧,亚马逊转而投向卓越网,向雷军开出7500万美元的价码。以亚马逊当年160亿美元的市值来看,这一数字可说仅是九牛一毛。 2004年8月19日,亚马逊宣布收购卓越网,交易涉及约7200万美元现金以及员工期权。由此,继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之后,亚马逊在第七个国家开启了自己的电商之路。 入局不难,但布局不易。一着不慎,出局也不过是稀松平常。 彼时的亚马逊意气风发,年销售额在70亿美元左右,体量很大。起初,这家电商巨头希望在中国复制其在美国的成功路径,不打广告,重点投资仓储物流。 亚马逊甚至直接“粘贴”了美亚简洁明了的网站风格,在2006年为卓越网披上了全新的外衣,并在随后的2007年将其更名为“卓越亚马逊”。到了2011年,卓越网的痕迹才被彻底剔除,“亚马逊中国”的名字正式上线。 经过了几年的铺陈,亚马逊对中国市场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收购卓越网三年之后,贝佐斯亲自来华,称赞“中国是亚马逊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时任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透露近年来销售额年均以三位数增长),并直言打算投入更多资金扩大中国区的业务。 但就在这一年,卓越亚马逊的扩张速度仍旧慢于主要竞争对手——当当网。易观国际当时数据显示,2007年一季度,当当网占据了中国B2C线上零售市场份额的18%,而卓越亚马逊仅占12%。 不过到了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B2C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15.4%。而这或许就是亚马逊中国的顶峰了。 其原因在于,本土电商已经开始慢慢崛起:四岁的淘宝完成了近千亿元成交额,同比增速高达131%;隔壁的京东则在一年前就拿到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 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的亚马逊随后终于第一次在中国打起了广告,推广域名z.cn。可惜的是,这一全新的尝试仅仅是一次无法带来销售增长的无用功。 等时间来到2012年,京东、国美、苏宁等几大电商掀起一波颇为疯狂的价格战,让消费者惊讶又窃喜的时候,亚马逊已经被遗忘在身后。 此后几年,这家外资巨头与中国本土电商的差距更是拉得越来越远。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亚马逊在中国B2C电商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1%,被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远远甩在后面。 亚马逊中国第三任总裁的葛道远一度在接受彭博采访时坦言: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但是机会已经溜走,以手抚膺坐长叹又有什么用呢? 不过,亚马逊也并不是一家不思进取的企业。在电商市场看似“此路不通”的情境下,亚马逊以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打开了一条“书山之路”,又上线了“海外购”频道,以及Prime会员服务等等。 Kindle进入中国市场是在2013年,而仅仅三年后,中国就成了亚马逊这一电子阅读神器在全球销售的第一大市场,上演真实版“书中自有黄金屋”。 亚马逊副总裁刘书此前曾透露,相较于2013年,2018年Kindle中国用户总数增长91倍、月活跃用户数增长了69倍、付费用户数增长了12倍。 反观与天猫国际、网易考拉等跨境电商进行激烈竞争的“海外购”,亚马逊可以说是表现平平。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易考拉以27.1%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天猫国际和海囤全球分别以24.0%以及13.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而在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电商平台中,并未见到亚马逊的身影。 两个月前,《财经》曾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 电商新闻网站Digital Commerce 360认为,亚马逊中国缺乏市场份额,平台也缺乏本地化的中国用户体验,但确实在全球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优质供应商网络,与网易考拉合作可助力亚马逊重返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反思:生于财大气粗,输在“妈宝”模式 亚马逊能在美国、日本做大做强,却在华节节败退,除了中国本土电商的“咄咄逼人”之外,也并非没有其他原因。 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毕竟是外来企业,水土不服也是难免。 从基本模式出发,方正证券商贸零售首席分析师倪华、罗贤飞曾在3月份的研报中总结道,亚马逊的特点是自建物流体系,服务贵但体验好。 由于美国人收入水平较高,对“好服务价格贵”接受程度也就更高。但中国13亿人口 收入分布严重不均,消费有所分层,亚马逊的受众覆盖面自然不如本土电商。 再看用户体验,亚马逊简洁的界面排版、走清爽路线的风格习惯似乎与中国消费者格格不入。 被文字和图片塞得满满当当的“宝贝详情”、能写五百字决不写三百字的“商品介绍”惯坏了的本土消费者,在面对亚马逊参差不齐的详情页信息时,颇有一些手足无措。 在华尔街见闻讨论频道《【讨论】十五年本土化之路“落幕”,亚马逊电商为什么在中国干不过对手?》之中,有不少用户“群起而攻之”,疯狂吐槽亚马逊网站及其APP: 在售后方面,习惯有事没事跟淘宝掌柜唠两句嗑、咨询发/退货详情的消费者也有些无所适从。 若是直接打开网站购买商品,一套流程走下来也找不到“联系客服”的渠道;若是打开APP,想找客服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或是电话来联系,而这两种都并非国人熟悉的方式。 客服难找,退货也不简单。在淘宝开启“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时代,亚马逊的操作仍旧十分复杂,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方正证券研报还提到,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本土化不够充分,路径依赖桎梏发展,也是一大因素:不仅存在“合理库存”未充分考虑本土实际情况的现象,严格的审查制度也使其丧失大批供应商。 在供应商的考核标准上,亚马逊远比中国本土电商来得严苛:若“差评率低于1%”或“24小时未回复低于3次”,店铺将自动关闭,人工无法修改。 而库存问题的其中一个典例就在于,亚马逊错过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卖:总部认为不需要那么多库存,并在中国团队已经取得该书包销资格的情况下取消合作,最终却不得不向当当网“低头”,从对家手上采购新书。 话已至此,亚马逊中国又有一大问题由此暴露:中国分部缺乏独立性,未能获得来自总部的充分授权。 曾经感慨自己“做不了主”的王汉华,在担任中国区总裁期间仅有销售方面的权限,但中国市场的物流和运营事项需要由亚马逊总部决定,王汉华甚至不能决定更改市场营销预算和产品包装。 作为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的亚马逊中国,发展显然受到了来自总部的颇大限制。此刻再回首贝佐斯2007年来华时曾发表过的豪言壮语,或许显得有些讽刺。 当年的贝佐斯放话称,亚马逊决意避免其他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国的管理团队忙于让他们的美国老板高兴,而非努力让他们的中国客户高兴”,“我们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尽管如此,“不会犯错”的亚马逊中国还是在短短几年内就失去了贝佐斯的青睐。时至今日,在2010年之前的几封致股东信中都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的贝佐斯,也已经十年没有把中国分部写入信中了。 此外,在2013年以前,亚马逊中国的业绩还曾单独出现在亚马逊的财报之中,但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业务就简单粗暴地被划入了“国际业务”,几乎找不到什么存在感。 2017年,亚马逊国际业务净销售额同比增速落后“后起之秀”北美业务10个百分点,仅为23%。一年之后,这一数字进一步走低至21%。 图源:亚马逊2018年年报 总部业绩扶摇直上,中国区却与之背道而驰,说是卑微到了尘土里也不为过。 在“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过后,有敏锐的网友迅速发现,亚马逊已经开始“清仓大甩卖”,最先“遭到毒手的”就是曾经作为其核心,但在2017年亏损50%的图书业务。 如此看来,从卓越网到卓越亚马逊,再到亚马逊中国,在长达十五年的“红尘作伴”之后,属于这位异乡人的电商故事,真的要落幕了。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详情]

亚马逊中国退与守:将停止第三方卖家服务 海外购继续
亚马逊中国退与守:将停止第三方卖家服务 海外购继续

  亚马逊中国的退与守:7月将停止第三方卖家服务 仍将继续押注海外购 华夏时报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在本土电商激烈竞争中艰难生存的亚马逊中国,拉开了自己的电商业务调整大幕。亚马逊中国在声明中表态不会退出中国。称,其“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在本土电商激烈竞争中艰难生存的亚马逊中国,拉开了自己的电商业务调整大幕。 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称,电商业务转型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跨境网购业务的战略转型,亚马逊中国将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 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 亚马逊中国还在这份声明中表态不会退出中国。亚马逊中国称,其“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其中并未提及此前传闻中将要关闭的中国境内电商业务。 随后,在路透社报道有中国卖家已经收到亚马逊通知,将从7月18日起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后,亚马逊中国还在另一份声明中确认,其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这份声明还表示,在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调整也涉及到了人事变动,这其中包括现任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 有消息称,4月18日上午亚马逊中国召集员工开会,正式宣布了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亚马逊中国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称,业务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会涉及部分岗位的变化,但相关具体细节无法披露。此外亚马逊中国方面还确认,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进入中国并不算晚。2004年亚马逊借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时,阿里的淘宝和京东都刚刚起步。但在这15年间,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在中国却屡屡遭遇“水土不服”,在一轮轮电商价格战的腥风血雨中逐步沉默。目前,不仅阿里和京东牢牢占据电商市场前两名,网易考拉、小红书等海淘领域的后起之秀也在对亚马逊中国围追堵截。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调整对国内电商市场格局几无影响。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自2013年的2.70%已一路下滑至2018年上半年的0.6%。这份报告还显示,2018年上半年,天猫和京东已合计占据国内B2C网络零售市场八成的份额。 曹磊认为,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的遇挫,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营模式太“厚重”。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亚马逊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试图复制美国的成功路径,将更多精力用于建设物流和仓储,但也由此带来高昂的成本和亏损。 曹磊还认为,亚马逊中国对电商行业一把手和团队权限激励不足,使得整个团队积极性、创新机制、战略方向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他还认为,亚马逊中国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市场。应对的策略执行错过了很多“风口”机会。 亚马逊中国此前已经将电商业务的重心转向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但今年2月还曾传出亚马逊和网易考拉已于2018年年底签署协议,双方以换股方式重组业务的消息。曹磊认为,此事双方肯定已然接触,之所以未“官宣”在于价格没谈拢。 对于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后续发展,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详情]

亚马逊在中国却不卖中国货了?原因让人有一丢丢同情
亚马逊在中国却不卖中国货了?原因让人有一丢丢同情

  你会在亚马逊上买中国货吗? 据外媒报道,全球最大电商亚马逊从19年7月18日起,将不再在中国销售从中国采购的商品。背后的原因嘛,让人有点心疼... Via CNN;亚马逊将不在中国市场销售中国采购的产品 Via 网络;亚马逊创始人和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这么多,怎么说撤退就撤退了? 亚马逊到底打着什么算盘呢? Amazon ispartially retreating from the world‘s biggest market for online shopping. 亚马逊从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部分撤退 了。 It will close its marketplace in China in the coming months, meaning Amazon customers in the country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buy goods fromChinese merchants . 在未来几个月,亚马逊将关闭在中国本土的电商业务。这意味着亚马逊的消费者在中国将无法从中国商家 那里买货了。 Amazon (AMZN) did not explain why it was withdrawing its marketplace service, saying only it will instead focus onselling goods shipp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nto China. 对于部分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亚马逊并没有给出官方解释。它只是提到,亚马逊将在中国市场销售更多进口商品 。 Via CNN 虽然亚马逊官方没明说“部分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原因还不简单嘛,当然是这条业务线业绩不佳呗。 路透社直接在标题中给戳穿了... Via reuters.com;亚马逊称要关闭中国网店,因在中国市场面临强大竞争者 华尔街日报也打开天窗说亮话,表示“亚马逊的中国电商业务真是困难重重啊 ”。 Via wsj.com The moveunderscores how entrenched,home-grown e-commerce rivals have made it difficult for Amazon’s marketplace to gain traction in China. 亚马逊这一举动突出了中国本土的电商竞争者们 有多么强大;中国本土电商让亚马逊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iResearch Global said Alibaba Group Holding’s Tmall marketplace and JD.com controlled 82 percent of the Chinese e-commerce market last year. 艾瑞咨询称,2018年82%的中国的电商市场被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还有京东控制。 Via reuters.com Via 网络 类似地,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也表明,亚马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者太过强大 。 The Chinese market is dominated by Alibaba, which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of all transactions, and local rival JD.com (JD), eMarketer data shows. eMarketer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占据中国电商市场的最大份额;中国超过一半的电商平台交易都在阿里巴巴上,其次是京东电商。 Via CNN 亚马逊电商进入中国市场15年了。虽说这期间中国本土电商发展突飞猛进,实力日益增强,但亚马逊也得反思反思自己吧。 为什么在激烈竞争的电商市场下,不断有各有特色的电商平台崛起,而亚马逊却始终站不住脚呢? 论入场时间,论品牌效应,论技术资本和人才,亚马逊的综合实力碾压了很多起点很低的中国本土电商。 那么亚马逊的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听听中国消费者的心声: 主要的吐槽,都是关于 亚马逊陈旧又不好用的界面 : @就是Yucheng:高中时最喜欢在亚马逊买书和买手机,因为都支持货到付款而且感觉也更放心。但是那破网页,上世纪的排版,难用的交互… 直到我大学毕业了都没有改过。 @小鱼儿小小得:真的是不能再赞同了,那个页面也太难用了 @钱_行:跟中国电商强不强有啥关系,就他那万年不改的难用界面,就活该没人用,自己不思进取罢了。 @喔嚯遭了:亚马逊网站界面用不来,尝试了一次就放弃了... Via 新浪微博 所以亚马逊中国官网的界面是有多不好用? 小编也记不起上一次打开亚马逊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一打开,还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主页上推荐的产品,好像还在10年前 ... 反正,无法满足本猪猪女孩的购物欲... Viawww.amazon.cn 过去,亚马逊在很多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优势,比如货到付款啊,正品保证啊...现在也没啥吸引力了。 而中国本土电商们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内容电商,低价战略,超快的物流配送等等... 连刘强东也对亚马逊在中国的业务表示惋惜: Via 北京时间视频 好啦,你还记得你在亚马逊上买的第一件产品是什么吗? 你觉得中国电商比亚马逊强在哪里呢? 拿出拆快递的力气来留言吧!火速! 文:CNN;reuters.com;新浪微博;wsj.com 图:CNN; 网络;北京时间视频;www.amazon.cn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详情]

亚马逊中国整合加速 总裁张文翊将离职
亚马逊中国整合加速 总裁张文翊将离职

   继宣布停止为中国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后,亚马逊的自营店也即将关闭。重组也在加速。 记者 | 陶力 4月19日,亚马逊中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据了解,张文翊为美籍华裔,2013年5月加入亚马逊,担任全球副总裁,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据新京报报道,张文翊因Kindle在华表现优异而提升至亚马逊中国区总经理一职,当时她负责引进Kindle全线产品进入中国,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Kindle消费市场。 此番去职,被业界认为是亚马逊的重大调整。就在昨天,亚马逊中国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将保留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 但是,这几项业务在国内分别面临来自天猫国际、网易考拉、阿里云计算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亚马逊的失败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对手太强大。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谈到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区别时说:“亚马逊更像是一个帝国,自己控制所有环节,从买到卖。阿里巴巴则是希望打造生态系统,我们的哲学是赋能其他人,协助他们去销售、去服务、确保他们比我们更有力量。” 如今,随着张文翊的离开,亚马逊中国将进入新的重组阶段。电商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亚马逊的网站和APP体验一直被国内消费者诟病,中国团队这些年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外企风格浓厚,一方处事严谨,另一方面流程很慢,沟通时间成本都在加剧。这使得它在面临本土竞争时,举步维艰。 [详情]

亚马逊突然宣布大撤退 以后咱还能愉快地买买买吗?
亚马逊突然宣布大撤退 以后咱还能愉快地买买买吗?

  入华15年,亚马逊突然宣布大撤退!以后,咱还能愉快地买买买吗? 亚马逊在全球市场举足轻重,但在中国市场一直有些水土不服,多年来,数次有亚马逊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 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发表声明,为了寻求战略转型,将于今年7月18日起、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亚马逊7月中旬关闭中国国内购市场 记者 张馨月: 根据亚马逊员工的表述,18日亚马逊中国已经向员工宣布了将于7月中旬关闭其在中国的国内购市场, 亚马逊在中国的消费者将不再能够从中国的第三方商家那里购买图书等商品 ,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商店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订购商品。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亚马逊预计将在未来90天内关闭物流中心,并逐步减少对中国内销商户的支持。 亚马逊中国18日回复@央视财经,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2004年,亚马逊收购中国本土电商卓越网成立亚马逊中国。但其在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一直不尽如人意,占比在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跌至1%左右。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 李勇坚: 电商最开始我们是价格竞争,后来是竞争物流和效率,但是现在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的竞争是需要电商平台,对于中国经济有非常深的了解,我们看到亚马逊对中国整个的经济了解得不是特别透。 专家指出,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亚马逊在中国没有重大竞争优势。 消费者研究公司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天猫和京东去年占据了中国市场81.9%的份额。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 李勇坚: 从2016年开始,我们的电商增长率已经在20%到30%,我们的电商渗透率现在已经超过70%,这是大环境。 从亚马逊本身的业务来说,它有几个业务肯定会先退出中国市场,第一个就是普通的BtoC(商对客) 这一块。 专家观点:亚马逊退出对中国电商市场影响不大 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关闭中国国内购业务,中国消费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他们的影响大不大呢? 消费者 高先生: 亚马逊国内购业务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和受众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是海外购,所以我觉得退出可以理解,毕竟保留了海外业务。 还有消费者表示,亚马逊国内购业务在物流上远不如国内的物流平台,他们更倾向于选用国内的物流平台。 消费者 由女士: 我觉得亚马逊现在在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中国受众习惯于更好的物流体验,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对亚马逊退出国内购并不意外。 专家表示,由于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非常小,所以亚马逊的退出基本上不会影响中国电商市场。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 李勇坚: 京东是自营,亚马逊很大一部分也是自营,它两个模式比较近,亚马逊的退出可能相对来说京东会有利,但是整个来说因为它的份额不大,也不会对中国整个竞争市场产生革命性的变换。 目前,中国的电商增速普遍放缓。阿里巴巴今年1月公布的季度盈利增长走低,而京东则通过裁员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此前,一些国际大牌零售商就已经退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沃尔玛2016年就将其中国在线购物平台出售给了京东。 亚马逊在华业务:一半冰山,一半火海 据亚马逊中国官方资料显示,自2004年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以来,亚马逊中国大致形成四大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亚马逊阅读(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等)、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 一众业务中,在中国节节败退的,不仅仅是亚马逊的零售业务,还有其在美国本土引以为豪,甚至是视为护城河的物流服务。 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开始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其后,亚马逊还决定将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马逊平台以外的社会企业,并推出“亚马逊物流+”服务。 看似要大干一番的FBA在华服务,却在去年传出关停消息。2018年,亚马逊中国宣布,从当年8月30日起,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 好在,Kindle、AWS (亚马逊公司旗下云计算服务平台)和全球开店 (Global selling)等业务依旧坚挺。 记者了解到,亚马逊全球开店已与区域政府陆续发布了杭州、厦门、宁波三个“跨境电商园”。其中,杭州和宁波相关园区已先后于4月10日、17日正式投用。 至于Kindle,自推出以来便是亚马逊常青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其在国内也受到包括掌阅甚至是手机阅读软件等一众玩家的挑战。 而AWS则成为亚马逊全球重要的利润来源。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截至2017年Q2,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中IaaS和PaaS的全球市场份额占34%,远超微软、IBM、谷歌的11%、8%、6%。 在中国吃到的教训,去印度用起来 带着在中国市场收获的教训,2013年起,亚马逊转头进入印度市场。 截自彭博社相关报道 2014年投资20亿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亿美元。 自此,印度市场频繁地出现在贝佐斯的致股东信中,如今在人口同样超过10亿人的印度市场,亚马逊和沃尔玛支持下的Flipkart分庭抗礼。 贝佐斯曾说:“我们要挑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牛仔,而不是头脑冷静的计算机科学家。” 印度目前仍处于电商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的投入还将不计其数,但50亿美元说明了亚马逊的态度和决心 。 人事上,亚马逊也进行了极大的调整。当年王汉华作为中国区负责人的汇报对象还是亚马逊分管全球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再往上才是亚马逊,沟通和批复效率势必受影响。而现在出任印度市场负责人的阿米特⋅阿加瓦尔(Amit Agarwal)出身印度孟买,加入亚马逊已近20年,长期被看作是贝佐斯的心腹,现在印度市场的一切事务直接向贝佐斯汇报。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创新也下足了功夫。 比如开发占据内存更小的APP以适应印度相对低端的智能手机和较慢的网络连接;由于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消费者在亚马逊下单后的付款方式支持货到现金付款、赊账、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 有观点称,印度无疑是亚马逊现在最看好、机会最大,同时下注最重的海外市场,但如何确保不让中国“滑铁卢”在印度上演,或许仍是亚马逊及其团队的第一要务。对于今天同样征战海外但经验尚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亚马逊也不失为极佳教材。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详情]

亚马逊中国败走记:不是缩小中国业务 而是集中发力
亚马逊中国败走记:不是缩小中国业务 而是集中发力

  亚马逊中国败走记 这两天“亚马逊退出中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亚马逊官方向鞭牛士进行了回应,称亚马逊并非退出,“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本次调整是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业务调整,不是缩小中国业务,而是在中国优势项目上集中资源发力,留下的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业务,在各大招聘网站都还在招人。 不过此后,亚马逊还是确认了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此外,还有内部消息曝出称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卸任中国区总裁职位。 从亚马逊的回应中,基本可以确认其在中国的业务定位将转型为跨境电商,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宣布了其在境内业务上的失利。 全球最成功的电商企业,却在进入中国15年后宣告本土化道路失败。 预见到这件事的人是刘强东。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他曾对亚马逊中国一直没有做起来的原因发表过看法。 刘强东认为,亚马逊对自己的中国团队不信任,不授权,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一直都是由没有在国内生活经验的外国人担任,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 A 亚马逊对许多国人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作为全球最大也是最早开始经营的网络电商公司,亚马逊现市值9000多亿美元,多次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创始人贝索斯也成了世界第一位个人财富超过1000亿美元的首富。 然而,在名字依旧响亮的同时,尽管与推特脸书油管不同,亚马逊与国人并无一墙之隔,是国人可以任意使用的电商平台,但这个平台却早已经远离了国人的实际购物体验。 笔者上一次亚马逊购物记录,还是12年购买的一套DVD,还记得当时在购买商品时要重新确认登录密码的购物流程。而如今的笔者也不看DVD了,亚马逊账号密码也差点没想起来。 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为何在中国却水土不服?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也不乏谷歌这样的国际巨头。 李开复去年曾对国外企业总是很难在中国取得成发表过看法,他说,这不是政府的问题,主要是竞争的问题,并不是说美国的企业实力不行,而是处于不同的商业法则下,国外的企业很难适应当地的商业法则。 李开复认为,美国的同类公司在中国很难成功,就像国内的大企业在美国也难有胜算一样。苹果是唯一例外的,苹果能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苹果产品主要是硬件,而且苹果的产品已经成为时尚的标注。 B  亚马逊对国内的商业法则到底是怎样难以适应的呢?我们可以回溯一下。 2004年,亚马逊高调来华,有消息说当时亚马逊本打算通过收购李国庆的当当网进入中国,并开出了1.5亿美元的高价来收购当当70%至90%股权,保留原管理团队,但被当当拒绝,于是转而以7500万美元收购了卓越网。 卓越网于1999年1月3日正式上线,由雷军、陈年等人创办,三大股东分别为金山、联想、老虎科技基金。而从2000年5月到2004年被收购,卓越网也就靠着这些股东投资的9700万元苦苦支撑。 当时的国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并不像现在这样成熟,想做电商必然烧钱。哪怕2003年,卓越网的营业额达到1.3亿元,毛利率接近30%,但整体依然亏损。 雷军坦言,当时出售卓越网也是因为“没有钱了”。 而2004年的亚马逊,年销售额近70亿美元,如日中天。亚马逊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淘宝才刚成立一年半,京东也刚开始布局在线销售业务,市场形势无限有利于亚马逊,正是抢占的最好时机。 然而,这一桩收购的问题在当时就已经初现端倪。李国庆在亚马逊宣布收购卓越后曾表示,大公司进入中国,往往会水土不服,像联想与AOL、方正与YAHOO等合资,并不成功,特别是中文出版物市场有别于全球所有其他国家,亚马逊能否适应,并不乐观。 而正如他所言,在收购完成一年多之后,亚马逊才开始用自身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以前的系统,并且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替换——直到2007年6月5日,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域名joyo.com改为amazon.cn。 尽管2007年改名为卓越亚马逊后,只用了2008年一年,亚马逊就已占领了中国电商市场15%的份额,然而同样在2007年,京东拿到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投资,宣布从售卖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2008年,淘宝成交额近千亿。 随着本土电商渐渐崛起,15%的市场份额也成了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末日的辉煌。 此后,亚马逊的市场份额被一步步瓜分,这边淘宝京东已经应接不暇,那边拼多多已经在下沉的路上弯道超车,甚至已经在2018年赴美敲钟。 2018年,根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称,阿里巴巴的年活跃用户量已超过6.6亿,全年营业收入接近5万亿人民币;京东的年活跃用户量为1.8亿左右,全年营业收入约1.7万亿人民币;拼多多年活跃用户量约为4亿,营收在5000亿人民币左右。 而另一边,据eMarketer称,亚马逊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占比已经不到1%。 从这一数字看来,不仅是掉队,可以说亚马逊已经被挤出跑道了。 C 掉队的原因或许是其他人跑得太快,但亚马逊所面临的问题却并不只是其他人的速度,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并非实力不足,实则难以适应商业法则。 时任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国内电商平台动则通过打价格战来争抢用户,而亚马逊从来不打价格战。 那用户还能不被抢?起初国内电商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还好,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购物者最关注的价格问题上缺乏竞争力,用户的大量流失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国内电商平台的物流布局效率也远非以严谨态度为骄傲的同时也增加了沟通成本,让变革过程变得复杂迟缓的亚马逊能比的。 2019年3月11日,阿里巴巴投资46.6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快递14.65%的股份,至此,“四通一达”中除了韵达以外全部“皈依”。而京东物流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高举效率和服务体验旗帜,闯出了另一片天地。 相比之下,亚马逊物流既无四通一达的网络优势,也无高效服务的优质形象,节节败退也成了注定。 此外,亚马逊网站的用户体验也被不少中国用户诟病。 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有着自己的矜持与骄傲,虽然亚马逊也表示,为适应中国本土化做出了很多调整,但相对于淘宝和京东等电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显然并不充足,或者说,并没有像其他国内电商那么拼命地研究并且迎合用户的喜好,不惜改变自身风格。 网站设计说好听点叫简洁,说直白点叫简陋,没有很详细的商品信息描述和商品图片,甚至只有几行字,有的连一张图都没有。 这样的风格,不知道在美国吃不吃香,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实在是缺乏竞争力。 不过亚马逊似乎不这么认为,亚马逊在进军中国市场时就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体系,他们相信亚马逊=成功。 在管理体系上,亚马逊更倾向于精英式的外企管理体系,员工实行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制度,老板想做一些改变,要一次次复议。亚马逊中国的员工大多毕业于名校,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称职的职场人士。用外企的观点,这些人也是很努力的,敬业且认真。 但同一时间,国内的电商平台已经在996,员工是机器上的齿轮,是将军帐下的小兵,随时听候指令,哪里有紧急变动,就会彻夜加班。 同样是努力的员工,他们的努力不在一个层面,也不在一个方向,最后走向了不同的终点。 D 2018年,彻底掉队的亚马逊终于意识到需要改变,上线了亚马逊平台软件。 今年2月份,也曾有消息曝出,亚马逊在考虑与网易考拉合作,推进一项重大重组,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集中资源,优化运营效率。 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最终没有任何进展,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而两个月后的现在,亚马逊中国宣布转型跨境电商,这条路会顺利吗? 亚马逊在对鞭牛士的回应中表示,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这“差异化优势”到底是否存在,究竟有多大呢? 2014年,是海淘合法的一年,政府先后发布了“56号文”“57号文”,为跨境电商开了绿色通道。 但最先捕捉到机会的却不是亚马逊,而是阿里巴巴。2014年2月19日,天猫国际正式上线。同年阿里巴巴和京东赴美上市。 相比之下,最成熟的海外电商亚马逊的反应却似乎迟钝了一些,直到2014年11月,亚马逊的海外购业务才正式上线。在当时的发布会现场,亚马逊中国高层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年,才在中国推出海淘业务”。 此后,国内电商纷纷布局,2015年初,网易考拉成立,主打进口业务。2015年4月15日,京东全球购正式上线。 Analysys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天猫国际和淘宝全球购分别以18.9%和15.4%的份额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京东全球购和网易考拉位列第三和第四,亚马逊海外购仅占6.6%,位列第六。 而在2018年整体跨境电商市场份额报告中,除了网易考拉天猫国际平分秋色,还出现了唯品国际、海囤全球、小红书等后起之秀,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已经淹没在了“其他”中。 亚马逊在回应中表达出了将在优势项目上集中资源发力的意向,然而,尽管相对于整体电商业务的1%,6%的海外购项目确是优势项目,但那只是相对于1%来说。 因此,在跨境电商这条路上,亚马逊也并不好走,如果年初跟网易考拉的并购谈拢,那么对亚马逊来说或许是转机,但业内人士表示,价格没谈好。 在最有优势的时候,亚马逊没做它最应该做的事,当它打算做的时候,其他人已经做到了极致,如今又错过了一个自救的机会,现在,我们可以期待亚马逊的中国区新总裁有何手腕盘活这局了。[详情]

亚马逊在中国的15年:抢占了先机 最终却失去了市场
亚马逊在中国的15年:抢占了先机 最终却失去了市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启帆 综合报道  进入中国15年,亚马逊最终还是“水土不服”选择离开。 4月18日,亚马逊宣布,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此后又有报道称,亚马逊将裁撤自营业务。对此,亚马逊回应称“亚马逊中国会集中资源发展跨境网购业务,强化海外购的优势”。 如此一来,亚马逊在国内的自营、第三方卖家业务都会停止,本土电商板块将完全“离开中国”。4月18日,亚马逊方面对澎湃新闻称“明确的是,不会退出中国”,其指的是亚马逊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云服务等业务将不受此次业务调整影响,仍在中国运营。 4月18日下午,第三方卖家已经收到了亚马逊方面的通知。 亚马逊强调,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此前,海外购业务也曾传言被亚马逊放弃。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当时,双方均称不予置评。 抢占了先机,最终却失去了市场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4年。2004年,亚马逊以收购雷军的卓越网为起点,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的电商市场刚刚兴起,淘宝才刚成立一年半,京东也刚开始布局在线销售业务。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04年亚马逊的销售额已经达到70亿美元,而同时段的淘宝年销售额仅有10亿元人民币。 2007年,卓越网与亚马逊完成系统对接,更名为“卓越亚马逊”。2011年,卓越亚马逊升级为“亚马逊中国”。 不过,经过15年的发展,亚马逊和淘宝、京东等本土电商的发展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走向。据方正证券分析,2009年亚马逊在中国互联网零售领域的市场份额还有8.4%,2010年跌至3.7%。根据易观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至0.6%。 问及关店对商家的影响,多位在亚马逊开店的第三方商家都对澎湃新闻称“影响不大”,“一年也没什么销量。”同比天猫、京东的销售量,亚马逊宣布停止合作对商家而言,影响甚微。 未适应中国市场,就遭本土电商突围 据媒体报道,亚马逊本打算通过收购李国庆的当当网进入中国,但被拒绝。 对于亚马逊收购卓越,李国庆曾称,“并不看好被收购后的卓越的前景,首先亚马逊和卓越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太大,要想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和管理磨合,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到;其次,拿出几千万收购,还要再拿几千万来和当当网血拼,这趟浑水并不好趟。” 一语成谶。 亚马逊在中国的业务转型,和本土化的管理磨合一直受到诟病。刘强东早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就预判了亚马逊的弱点,他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亚马逊对中国团队没有给与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一位亚马逊卖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入驻亚马逊近8年,一直以来都是通过邮件沟通,“总是有些小问题”,不如天猫、京东的人员沟通顺利。 在亚马逊还在适应本土环境的同时,是中国电商的异军突起。 京东在2007年拿到了今日资本的1000万美元投资,宣布从售卖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2008年,淘宝成交额近千亿。2009年,亚马逊在中国电商的市场份额还有8.4%。 进入2012年,国内各大电商开始打起了价格战,但一片硝烟战场中不见亚马逊的身影。 2012年4月,苏宁、国美、当当等电商平台先后推出优惠活动;京东打出618节庆日优惠,各家电商平台选择跟进;8月,刘强东在微博宣布在家电领域向国美、苏宁宣战,国美苏宁随即表示,价格只会比京东更低。 低价竞争的战火一直延续到监管部门抛出禁令,明确禁止类似的促销大战再次发生。但消费者已经对电商平台的优惠措施、电商节庆活动习以为常。反观亚马逊,更像是一个旁观者。 跨境电商模式弥补市场 不过,在错失中国市场发展机遇多年后,亚马逊重新找到了在中国市场发挥的空间——跨境电商。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 同时,2014年8月,亚马逊任命其新一任中国总裁葛道远,同时宣布了要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贸易总部。葛道远在一次采访中称,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不过,就目前国内跨境电商市场来说,亚马逊也并没有抢占到主要市场。 根据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网易考拉以27.1%的市场份额排名首位,第七次蝉联2018年跨境电商市场份额第一,天猫国际和海囤全球分别以24%和13.2%的市场份额位列其后。 面对中国电商的强势表现,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出五名以外。 在跨境电商领域,除了海外购,亚马逊还努力打造中国卖家出海的“全球开店”模式。 截至目前,亚马逊在全球拥有18个站点,其中共有12个全球站点向中国卖家开放,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和中东。 云计算业务、Kindle电子书业务仍被保留 在此次中国业务大调整中,亚马逊AWS云计算业务、Kindle也被保留。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18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由光环新网和西云数据运营的AWS增速超过三位数。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AWS以6%的占有率已经跻身第4,排名比2017年上升一位。 Kindle业务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6年中国已成为Kindle设备销售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同时Kindle还和数百家国内出版机构合作,电子书选品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目前提供70多万本Kindle电子书,并先后推出了KU包月服务和Prime阅读。[详情]

亚马逊调整背后:此前沃尔玛等西方零售退出中国市场
亚马逊调整背后:此前沃尔玛等西方零售退出中国市场

  亚马逊调整中国业务引关注 林凯 亚马逊将“退出中国”的传言近日引发国内外媒体关注。4月18日,亚马逊官方发布公告否认亚马逊退出中国,强调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将继续投入。 不过,亚马逊中国网站将自7月18日起停止提供针对的第三方卖家的服务。 曾经的“电商初体验” 《环球时报》记者4月18日第一时间联系亚马逊中国方面后,亚马逊中国官方回应表示,“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作为率先在中国开辟电商业务的“元老”企业之一,亚马逊在2004年以7500万美元收购中国在线购物网站卓越网,并在2011年将其更名为亚马逊中国,是不少中国消费者的“电商初体验”之地。 路透社的报道认为,亚马逊对中国业务的调整凸显出来自中国本土电商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此之前,倍感竞争压力的一些西方零售商纷纷选择退出中国电商市场。2016年,沃尔玛将其中国在线购物平台出售给京东,以换取京东股份,专注于实体店,而易趣等外资电商早已退出中国市场。路透社援引分析师迈克尔·帕赫特的评价称,“他们退出中国不是因为业务不再盈利和增长,而是中国国内的电商拥有其无法匹敌的巨大优势。” 行业拐点促转型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亚马逊中国目前有五大业务板块:亚马逊国内电商、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亚马逊阅读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亚马逊中国这几年不仅要面对阿里、京东等老牌对手,”曹磊表示,拼多多、云集等结合社交玩法的新电商也在涌现。还有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产业经历一轮高速发展也在已由“量”进入“质”,行业拐点已摆在所有电商的面前。 为应对这样的竞争局面,亚马逊中国2014年后确立了聚焦跨境电商的策略,推出了以海外购和“全球开店”为一进一出的双引擎模式。自2012年进入中国以来,亚马逊全球开店业务已帮助数十万中国第三方卖家成功上线亚马逊全球12个站点。 跨境电商竞争激烈 今年1月1日起,中国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实施,《电子商务法》也于同日实施。 电商行业分析普遍认为,这一系列新政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促进跨境电商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全球化趋势、消费升级将推动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增长。行业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9.1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10.8万亿元。 美国知名科技媒体TechCrunch 18日称,“这不是亚马逊在中国故事的终结”。报道称,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中国对进口商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未来亚太地区仍将是亚马逊业务发展的一大重点。在印度市场,亚马逊正大举扩张,与印度本土竞争对手Flipkart展开竞争。 [详情]

亚马逊中国整合加速 总裁张文翊将离职
亚马逊中国整合加速 总裁张文翊将离职

  亚马逊中国整合加速!总裁张文翊将离职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陶力 上海报道 亚马逊重组在加速。 继宣布停止为中国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后,亚马逊的自营店也即将关闭。重组也在加速。 4月19日,亚马逊中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据了解,张文翊为美籍华裔,2013年5月加入亚马逊,担任全球副总裁,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据新京报报道,张文翊因Kindle在华表现优异而提升至亚马逊中国区总经理一职,当时她负责引进Kindle全线产品进入中国,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Kindle消费市场。 此番去职,被业界认为是亚马逊的重大调整。就在昨天,亚马逊中国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将保留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 但是,这几项业务在国内分别面临来自天猫国际、网易考拉、阿里云计算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亚马逊的失败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对手太强大。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谈到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区别时说:“亚马逊更像是一个帝国,自己控制所有环节,从买到卖。阿里巴巴则是希望打造生态系统,我们的哲学是赋能其他人,协助他们去销售、去服务、确保他们比我们更有力量。” 如今,随着张文翊的离开,亚马逊中国将进入新的重组阶段。电商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亚马逊的网站和APP体验一直被国内消费者诟病,中国团队这些年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外企风格浓厚,一方处事严谨,另一当面流程很慢,沟通时间成本都在加剧。这使得它在面临本土竞争时,举步维艰。[详情]

亚马逊如何失去中国市场:总部的控制欲 过度精英主义
亚马逊如何失去中国市场:总部的控制欲 过度精英主义

  【深度】失控的控制欲:亚马逊如何失去中国市场 记者 | 王付娇 彭新 于浩 周伊雪 4月18日下午,亚马逊中国位于北京远洋国际的办公室外,已经有多名物业保安驻守。他们是当天临时接到的任务,要持续驻守多长时间还不得而知。大楼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当日上午,亚马逊中国刚刚在公司内部宣布要在中国区裁员的消息。 正式裁员将在下周进行,亚马逊中国员工仍然目前正常上班。面对界面新闻记者关于裁员的问询,两名亚马逊员工都不愿多谈,表示“没有听说过此事”。 根据目前的消息,未来亚马逊在中国只保留亚马逊海外购(进口)、亚马逊全球开店(出口)、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业务。中国电商业务全部砍掉,这标志着这家在全球市场战无不胜的电商巨头在中国市场全线溃败。 如果说2006年ebay退出中国,是淘宝以小博大、商业模式上的胜利;那么到了2019年,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正式退出,则是中国电商市场激烈发展的结果。阿里、京东、拼多多的激烈厮杀,让这家高高在上的电商巨头,在中国电商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2008年,亚马逊的高峰期曾占有15.8%的市场份额,随后逐年下跌。从2012年到2018年,分别为:2.30%、2.70%、1.50%、1.20%、1.30%、0.80%、0.60%。 与之对比的是,天猫和京东逐渐抢占了近50%和超过20%的市场。2008年至今,中国电商市场经历了天猫从淘宝中孵化、全面无线化转型、O2O等团购业务细分市场崛起、直播带货、内容电商崛起等等,但亚马逊中国一步也没有跟上。或者说,它不屑于跟进。 这15年时间里,亚马逊中国一共换过4任CEO:分别是王汉华、冯思哲 (Steve Frazier) 、道格葛(Doug Gurr) 、张文翊。这点和eBay很像,在与淘宝竞争的关键时刻,eBay决定用职业经理人来领导eBay,让创始人邵亦波靠边站——其结果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完全拼不过士气高昂的本土公司。 截至发稿,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近20家本土和国际电商品牌,多数人对这件事早有预料,他们甚至认为,“亚马逊苦苦支撑这么久已经不容易”、“其实早就不在亚马逊做了”。其中一名商家表示,亚马逊中国的失败是“循序渐进”,可预见到的。 控制欲 亚马逊曾带着巨大的光环与话题来到中国。 2004年,亚马逊意图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收购目标。在被当当网拒绝后,亚马逊看上了雷军的卓越网,最终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这场收购在业界曾引发巨大关注。2004年同期,亚马逊市值160亿美元,7500万美元占其市值千分之4.6。当时,阿里和eBay的战争还未结束,淘宝仅成立不到两年,亚马逊有足够的机会去占领市场。但直到三年后,亚马逊与卓越的后台整合才完成,正式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此后,亚马逊中国的员工们一直徘徊在“两个亚马逊”之间:一个是美国的,一个是中国的。亚马逊中国长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本土化,包括决策、运营、团队等各个方面。 但亚马逊中国的团队真正有过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吗?很难说有。 曾有亚马逊内部员工透露,其总部对中国区的控制度相当高,不仅普通高层接受采访需要汇报到总部,甚至是中国区办公室来了未登记的访客,都需要跟总部报备,否则就会接到质询。 曾在亚马逊任职的产品经理张军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的在职时间是从2012年到2015年,职级为6级,在公司内部获得的认证是叫Vender Manager。除了接触到产品部分外,还会涉及到整个业务流。 据张军介绍,在他任职期间,中国区的产品都是由美国总部统一负责的:由美国统一的产品经理设计交互,中国区没有更改交互的权限,中国区产品经理的主要作用,只是向上反馈意见。 总部的产品价值观和目标则无法被变通。 张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亚马逊最核心的理念,是让消费者主动去搜寻东西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直以来不变的宗旨。 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是产品调性还是商品的位置,亚马逊都不会给品牌太突出的展现,不给予消费者引导,更多地是让消费者找到他想要的分类,这是核心思想——满足需求,而不是刺激消费欲,创造需求。 这样的价值观也让亚马逊吸引了大批忠实的拥趸,在认同者眼里,亚马逊电商至今页面干净,难能可贵。 只是作为电商平台,在这个国内以GMV为核心目标的行业之中,仅仅“满足需求”是无法创造出更多订单的。 让用户多“逛一逛”,增加用户停留时间,从而刺激更多消费,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电商市场的打法。为了满足这个被淘宝充分教育的用户群体,中国所有的电商App都提供了尽可能详尽丰富的产品信息。淘宝80后总裁蒋凡上任后采用的“内容化”战略,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亚马逊“永远保持低价”这个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的执行也难以推进。 保持低价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相当友好,但在执行层面,亚马逊的方式是使用一套价格监测工具,会找出同款商品的全网最低价格,要求商家快速变价。这对于本土的品牌商而言是无法做到的——他们有自己的价格体系,国内市场渠道众多繁杂,不同的渠道又有各自的价格需求,商家必须动态调整以维持整体平衡。 在亚马逊上述价值观引导下,其总部的算法和页面设计逻辑与中国实际情况有非常大的出入,而对于此,亚马逊同样展现出了总部对中国区的控制力。 在收购卓越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10月,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亚马逊对卓越网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版面风格完全效仿亚马逊,采取全球统一的模式,目的是节约成本,统一体验。亚马逊中国的产品,无论商家后台,还是消费者端,都坚决地贯彻了亚马逊帝国的总部意志和价值观。 商家拉锯战 与总部需要保持高度一致的风格,不仅让其普通用户逐渐流失,亚马逊中国团队面对自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时,也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措施。 由于美国总部和中国市场的不同,亚马逊将其特殊的采销系统、仓储管理经验放到中国,曾给商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旦商家和亚马逊之间存在争议、或发生损失,亚马逊中国的权限和处理流程,就会让沟通变得极其低效。 商家只能被动地、一步一步地和亚马逊拉锯,直到磨掉全部耐性。而同时,亚马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天猫、京东正逐渐把商家沟通大会变成季度日常,让沟通尽可能扁平化,市场份额由此一路高歌。 2018年年底结算时,小波所在的公司最终决定在2019年放弃投入了两年的亚马逊渠道。一直亏损是主因之一,高峰时期,小波家的亚马逊店铺也只占到线上总销售额的5%。其撤退的核心原因是“看不到平台发展的前景、决定不再继续投入”。 这家公司是灯具垂直类目的行业领先者之一,经营亚马逊店铺共两年时间,从2017年到2018年。 “我们希望可以在天猫、淘宝、京东渠道外,尽力扩展亚马逊的渠道和线上占比份额,希望可以多条腿走路。但是亚马逊太让我们失望了。”小波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2018年初,亚马逊曾向小波公司采购了一批四五十万的灯具,三个月间相安无事——通常在这样的采购流程里存在1-3个月的账期。而后小波所在的品牌方综合判断,自己又进了一批货。半年后,亚马逊强制向商家要求退货,协商无果后,这批货最后还是积压在了小波公司自己手里。 通常在滞销情况下,诸如京东这样的国内B2C平台会处理得更加圆滑:或者与商家配合进行推广活动促进销售,或者在退货时也有准确的时间点,需与品牌方达成一致。 而亚马逊全盘退货的解释是,需要严格按照美国总部的库存计算和供货模式,没有变通。更让商家们无法接受的是,亚马逊整个结算周期并不固定,这让他们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点,商家可能就会突然收到亚马逊中国发来的退货邮件。 账期是另一个麻烦事。 一家钻石品类的电商负责人王玮曾遇到过商家账单和亚马逊账单对不上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笔对不上的账,王玮的公司与亚马逊总部和中国区业务部门来回拉锯,处理了整整三年。一直到2015年店铺决定关店,这笔由于对账产生的问题仍然没有结清。最后,这家公司甚至开始派专人跟进催促这一问题。 让王玮匪夷所思的是,商家与亚马逊总部甚至需要以英文邮件来沟通,无论是语言还是反馈效率,对于本土的商家而言都极其不友好。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亚马逊商家的后台页面一直也是英文。 这些看似细碎烦琐的问题,却是平台上每一个商家真正的核心利益——库存、账期与现金流。 可以说,总部的傲慢与控制欲,让在亚马逊入华后的若干年中,也一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服务好自己的商家,而商家却是平台最重要的输血方。 过度精英主义 亚马逊中国一共换过4任CEO,这种职业经理人的打法不仅让中国团队军心涣散,在对抗本土凶猛的竞争对手时,也让其步调显得谨慎而缓慢。 前面提到,在国内电商迅猛发展的每个时间节点,亚马逊几乎都没有踩上。比如,它错过了平台化的潮流——2008年建立的天猫已经有5万商家入驻,并成为国内最大的平台型电商,2011年销售额达到955亿元。而在2012年,亚马逊才上线“我要开店”平台。 张文翊是目前亚马逊中国的最后一任掌门。在此之前,她负责Kindle中国区业务。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张文翊在加入亚马逊之前,曾在英特尔公司任职将近20年,并在美国、亚太区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任职,对中国市场非常熟悉。 亚马逊于2004年进入中国,首任中国区总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王汉华。王汉华在2012年离职后,亚马逊接连两任总裁都不是华人,市场上一直有猜测称亚马逊仍然期望选择一名有中国背景的人来担任中国区总裁,张文翊的上任似乎就是最好的答案。 张文翊的中文很好,但是,她依然无法在亚马逊的总部控制和中国激烈的本土竞争中找到突破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海外背景的CEO、总部紧收的控制权,以及迟迟交不上让总部满意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马逊的人力策略和管理模式——过于看重海归背景,名校情结严重,非常精英主义。 反之,名校出身的人才也青睐于亚马逊。 “虚的东西太多,就会导致太讲究学历而不注重业务能力,因为业务能力实际上才代表你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张军对界面新闻说。这里他所指的“名校”多是常青藤院校。 张军认为自己了解国内市场,业务娴熟,他知道如何把业绩做得更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感觉自己的升职空间存在瓶颈,他的竞争者们——海归和名校毕业生虽然实操经验少,但会带来非常多理论,这个环境对于张军这种“打野战”的人不太友好。 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知道怎么把业绩做上去,我也知道’门‘在那里,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知道怎么推开它,因为我曾经推开过。而精英管理层来了之后,想的都是‘我怎么改变亚马逊的这道门’。” 最后,亚马逊中国留下的大多是一些只会做数据的职业经理人。 因此,在2015年前后,亚马逊因为高管空降,有大批员工离职。张军也是在那个时候离开的。很多后来的入职者,也有去亚马逊中国镀金的想法。毕竟亚马逊中国是大外企,制度流程完善、专业度很高。 “很多人来到亚马逊中国这个‘黄埔军校’,然后就跳走了,后面许多人对亚马逊中国不是奉献,而是变成了索取。最直接的例子是,很多名校毕业生,来亚马逊中国不到四个月或者一年,就跳去了阿里。”张军说。 亚马逊中国走向何处? 如何平衡美国总部的预期、控制和中国本土激烈竞争的现实? 这是长期以来亚马逊中国需要回答的,但十五年以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还不够好。 直到拼多多异军突起之前,亚马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尴尬的“万年老三”,甚至更差。 对于该地位,亚马逊一直以来的解释是更关注于长期增长。时任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方淦就曾解释,慢跑策略是根据亚马逊在国外的成功市场经验而制定的,核心理念在于,要培养消费者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 亚马逊认为对中国市场要保持足够耐心,重心在于提升客户对其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与中国同行相比,亚马逊中国前期更注重基础设施,比如IT系统和仓储物流的布局等。它的仓储物流不仅可以覆盖一、二线城市,还可以辐射到将近1200个县级城市。但阿里巴巴、京东等本地竞争对手也已很快意识到物流配送体系的重要,并迅速付诸行动,这使得亚马逊中国在配送上的优势被逐渐吞噬。 至今,亚马逊的仓储物流几乎存在感全无,截至2018年底,亚马逊在中国大陆的13个营运中心只剩下北京、昆山和广州三个城市。广州营运中心也在2019年初关闭。 另一个为亚马逊中国赢得口碑的业务是Kindle。 张文翊得以接掌亚马逊的部分原因在于,她成功地将Kindle全线产品引入中国,Kindle也与6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Kindle设备在中国的销售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过去四年间,张文翊在中国市场主要带来两个“定制”,一是在中国首发白色版Kindle,二是跨境免邮的Prime会员。 很难说张文翊在带领亚马逊时期,追赶得不够努力。她曾表示,亚马逊中国明确了在电商方面的定位,“我们希望成为跨境电商的领头者,不管是进口方面还是出口方面”。直到2018年,她还在一直强调要用“多元文化助力创新”、打破亚马逊中国的天花板。 在她的任期内,2018年开始,亚马逊中国试图和网易考拉进行合并。据《财经》消息,双方采用换股方式进行谈判。但后来谈判不了了之。 亚马逊中国真的关闭后,Kindle业务该如何展开?不怕亏损的贝索斯还将在中国跨境市场上投入多少努力?我们都不得而知。 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CEO朱秋城指出,亚马逊这个电商巨头不会真正放弃中国的跨境进口市场,而且中国的跨境进口市场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诱人。 因为中国本土电商企业的强大,亚马逊中国在中国跨境进口市场的水土不服,亚马逊中国应该会采取以退为进,或者资本间接控制的方法来持续中国的跨境进口市场(类似之前和考拉想要谈判的资本合作)。 高级分析师张周平则表示,与亚马逊进口电商业务有着较大反差的是,亚马逊出口电商业务——“亚马逊全球开店”在国内的发展却是蒸蒸日上。 “亚马逊全球开店”业务在出口跨境电商平台中处于第一阵营的位置,业绩大幅领先于处于第二阵营的eBay、全球速卖通、Wish等平台。借助国内对跨境电商的良好政策,近年来,亚马逊全球开店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帮助卖家以创新和品牌致胜全球跨境电商出口、加速全球业务布局。 从这些层面上看,关闭中国电商业务对亚马逊来说,不一定是件坏事,中国的电商环境亦存变数。但如何解决导致这个结果的种种问题,亚马逊还需给出答案。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小波、王玮、张军、Amy为化名。) [详情]

亚马逊将撤出中国电商市场
亚马逊将撤出中国电商市场

   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 AMZN)将撤出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商市场。 亚马逊周四对商家表示,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第三方在线平台,并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意味着国内公司将无法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向中国消费者出售商品。 亚马逊的决定标志着美国电商巨头在中国市场长期的艰难处境最终以败走收场。美国电商公司在本世纪初大张旗鼓地进入中国市场,但面对来自行动更快的中国本土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压力,渐失锋芒。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亚马逊一直在探讨以换股方式将其跨境电商业务与中国竞争对手网易公司(Netease Inc., NTES)的网易考拉(Kaola)合并。此举意味着亚马逊的名字将从中国面向消费者的电商名单中消失。这两家公司均未证实谈判进展或细节,甚至未证实谈判是否还在继续。 亚马逊在一份声明中说,仍将通过全球商店、Kindle业务和网站服务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 亚马逊证实,亚马逊中国(Amazon China)的总裁将离开并在该公司内部担任其他职务。中国消费者业务团队将直接向亚马逊全球团队汇报。 网易首席财务长杨昭烜2月份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该公司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能为其电商部门带来协同和双赢效应的利益相关者、战略伙伴和商业伙伴。 2004年,亚马逊通过收购卓越网(Joyo.com)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卓越网是中国最大的图书和音像在线销售平台。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当时将货到付款作为首选支付方式。如今,亚马逊中国(Amazon China)主要面向那些寻求购买进口化妆品和奶粉等国际商品的客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商市场上只算得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与者。 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 Co.)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亚马逊中国在跨境电商市场商品成交总额中仅占6%,网易考拉和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旗下天猫国际(Tmall International)所占份额分别为25%和32%。 奥美(Ogilvy)亚洲和大中华区首席执行长韦棠梦(Chris Reitermann)表示,每家公司都选择了和别家进行合并,很明显,作为一家西方互联网企业,如果没有中国合作伙伴的协助是不可能在规模上取胜的。奥美向阿里巴巴提供咨询服务。 对于市值350亿美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网易来说,与亚马逊的交易有助其把业务扩大到利润丰厚的游戏业务以外的领域。据行业分析人士称,网易与亚马逊联姻,也意在获得那些抱怨网易平台售卖假货的中国消费者的更多信任。 今年1月份,一位顾客投诉在网易考拉上买到一件假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羽绒服,此事引发热议。据Azoya Group称,消费者质疑网易考拉能否充分保持对其平台的监管。网易考拉承诺将调查此事。Azoya Group为在中国开展电商业务的全球零售商和品牌提供咨询服务。 野村分析师认为,与亚马逊的联姻若能变为现实,或将有助于网易考拉赢得全球领导品牌的信任,从而有望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商品。 目前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迷恋国产品牌。根据驻上海的市场研究公司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调查,2011年时,有85%的中国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总是更倾向于购买外国品牌,而不是国产品牌;到2016年,有60%的受访消费者表示,相比国外品牌,他们更喜欢国产品牌。 China Market Research创始人Shaun Rein说,美国电商巨头纷纷折戟中国市场,是因为没能提供消费者期待的产品或用户体验。 他说,美国所有大型电商基本都在中国失败了。 2003年,eBay以1.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的中国大型电商网站易趣(EachNet),之后又追加投资1亿美元。但面对来自阿里巴巴旗下淘宝(Taobao)的竞争,eBay却跟不上步伐,原因之一在于eBay在中国的外国领导团队低估了当地市场的竞争烈度,eBay使用的支付系统也不便于中国用户使用。到2006年,eBay停止了在华运营,将当地业务出售给TOM在线有限公司(Tom Online Inc.)。 沃尔玛(WalMart Inc., WMT)的在华独立电商业务也遭遇同样的困境。沃尔玛在2016年将电商业务出售给京东(JD.com, JD),不再试图凭一己之力开拓中国电商市场。 Azoya Group国际业务副总裁Ivy Shen表示,像Zara、耐克(Nike)和雅诗兰黛(Estee Lauder)这种单一品牌电商在中国始终比多品牌电商更成功。此外,一些规模较小的电子商务平台,因为能提供与中国主要电商平台不同的产品,也做得比较成功。 她说,所有人都觉得中国是块超大的蛋糕,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有那么多雄心勃勃的本土玩家都在争抢这块蛋糕。 文章来源:华尔街日报[详情]

亚马逊中国折翼 世界电商领袖贝佐斯为何输给马云?
亚马逊中国折翼 世界电商领袖贝佐斯为何输给马云?

  亚马逊中国折翼?世界电商领袖贝佐斯为何会输给马云? 来源: 江瀚视野观察 在世界电商产业当中有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名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亚马逊这个以南美洲雨林名字命名的企业已经是世界互联网产业当中举足轻重的巨头,一个从网上书店起家的企业,如今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商霸主,更是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然而,就是这个全世界都要敬畏的巨头,最近却传出要退出中国的新闻,亚马逊真要逃离中国吗?世界电商霸主为何会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一、亚马逊要逃离中国? 4月17日,有传闻称亚马逊将于本周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贸易。报道称,目前还没有确定最终公告时间,确切时间待定。 4月18日中午,根据新浪科技的报道,亚马逊中国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亚马逊中国称,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在线零售业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此外,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亚马逊官方回应称:“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亚马逊中国目前约有2000名员工,业务缩编将带来一轮离职潮。据媒体训练营报道,裁员补偿方案如下:一、给予两个月找工作的时间,在此期间工资照发;二、“N+3”补偿方案,比如工作十年,则给予十三个月的离职补偿。 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显示,亚马逊在中国的主要运营机构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0年4月26日,而当时这家公司的老大是中国另一位互联网领袖雷军。千禧年这个时间节点马云的阿里巴巴刚刚创办一年,马云和十八金刚们都还在杭州的小别墅当中吃泡面艰苦创业,而刘强东还在中关村租柜台卖光碟,而这个时候亚马逊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商企业之一。2004年,阿里巴巴的淘宝刚刚上线不久,亚马逊就启动了进军中国的号角,而进入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雷军手上用7500万美元买下了当时中国第一大B2C电商卓越网,以资产并购的方式取得了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开门红。 然而,15年过去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年在亚马逊面前无足轻重的阿里巴巴已经成长成为电子商务市场的庞大巨人,而当年亚马逊没看上的京东、苏宁也都成为了电商巨擘,而亚马逊却似乎在中国路越走越窄,据易观统计的《2018年第4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显示,天猫为61.5%,京东24.2%,而曾经占有15.4%份额的亚马逊滑落仅为0.6%,不足1%。拿到一手好牌的亚马逊为何会把牌打得稀烂? 二、亚马逊是怎么遭遇滑铁卢的? 其实,亚马逊在中国遭遇滑铁卢似乎并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无数世界巨头在中国折戟沉沙,微软、谷歌、易贝、雅虎、优步、百思买、三星、索尼哪一个不是在世界响当当的巨头,然而几乎都在中国铩羽而归,这些巨头每个都有不同的失败原因,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亚马逊在中国是怎么败的? 首先,管理模式的严重水土不服。中国一直有句古语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美国的文化下,亚马逊可以从一家线上书店成长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商巨擘,但是适合美国的文化却不一定适合中国。不可否认,亚马逊的产品在美国市场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亚马逊在中国却奉行了一个拿来主义的策略,亚马逊接手卓越网之后,把其打造成为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版“亚马逊”,即不管是APP界面、商品详情还是售后服务,都套用了美亚的模板。采用的是奉行一套UI,全球使用,这样无论你切换到哪个国家,即使看不懂文字,也知道那个位置的那个按钮是什么意思。然而,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和美国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使用习惯,在中国经营企业必须学会尊重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然而亚马逊中国并没有足够的公司话语权,不说独立自主运营了,就算想要定制一个中国化的页面和UI,都需要经过冗长的流程,好不容易等到美国的程序员们大发慈悲给中国修改程序的时候,基本上黄花菜都凉了。 其次,商业策略的进退维谷。众所周知,中国人消费有着非常明确的消费习惯,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两个“贪小便宜”与“相信广告”,其实中国电商的成功就是通过电子商务干掉了传统代理经销模式当中的代理商,以足够低的价格再加上中国极低的物流成本实现快速崛起的,甚至拼多多更是用自己的拼购模式把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发挥的淋漓尽致了。然而,亚马逊在中国却依然奉行自己在美国不宣传的那套策略,再加上亚马逊中国似乎永远只是亚马逊总部在中国的一个派出机构,手中既没有权限,又没有资源,当中国市场不断深化需要大量投入资源去营销、去宣传、去开拓市场的时候,亚马逊中国却是捉襟见肘,不仅没办法开拓新的市场,连原先市场份额的守成都做不到了。 第三,从来没有把中国企业放在眼里。亚马逊是世界成功的电商巨头,中国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苏宁,亦或拼多多、唯品会,站在亚马逊面前都是小字辈,但是这个世界可不是谁年纪大谁就拳头硬的,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乱拳打死老师傅,在中国市场上比拼的就是谁更狠辣谁更激进谁更放得开。亚马逊显然不是放得开的那个,2004年亚马逊接手卓越网的时候,卓越可谓是一片势头大好,如果这个时候亚马逊对于卓越采用高举高打、大开大合的战略,迅速调整卓越机构,加速适应中国市场,大力抢占市场份额的话,也许也就没有之后天猫、京东他们什么事情了。但亚马逊竟然用了三年的时间,极为佛系地慢慢融入改变卓越网,在亚马逊看来阿里巴巴这些中国电商实在是不值一提,然而这种轻视让中国电商快速崛起,很快就把亚马逊的市场份额蚕食的差不多,而这个时候亚马逊还在慢慢地做自己改变卓越网的事情呢。 第四,远隔万里的遥控指挥。在中国军事上,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说法,这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商场如战场,中国市场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聚集地,亚马逊面对着如此惨烈的市场竞争,却像极了一个牵线木偶,连接木偶的线依然远隔万里拴在美国总部的手上。这样的遥控管理模式像极了当年宋太宗不会打仗只会发阵图的军事策略,每每中国市场的信息传递到美国,再等到美国那边经过复杂的流程、严谨的审核再去决策的时候,基本上中国这边的战事早就结束了,贻误战机在亚马逊几乎是家常便饭。 最终,亚马逊败退中国,其实从聪慧程度上来说,无论是贝佐斯还是马云都是天赋异禀的商场奇才,但是问题就在于马云是坐镇中国随时冲锋陷阵,而贝佐斯则是远隔重洋在遥控指挥,对于马云来说中国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他的唯一,而对于贝佐斯来说中国市场只是他众多棋局当中的一个而已,孰优孰劣可谓是一目了然,中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亚马逊在中国的问题,你看懂了吗? [详情]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定位迷失10年 5年奋发为时已晚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定位迷失10年 5年奋发为时已晚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 定位迷失10年,5年奋发为时已晚 赵陈婷 进入中国15年后,美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还是“水土不服”。 亚马逊中国4月18日发布声明,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就在几天前,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刚发表了年度股东信警告说,由于亚马逊的规模如此之大,股东们可以预期,当公司尝试新举措时,或将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只是,相比亚马逊在Fire智能手机上的失败,亚马逊中国市场业务这些年更像是慢性自杀。 2014年,葛道远履新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上任后,亚马逊将在中国的电商业务重点转成了国际化。此后,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对外宣传基本只强调跨境电商的海外购业务。 5年后的当下,阿里和京东依旧在中国电商市场占据绝对地位,网易凭借考拉和严选打造出游戏之外的新主营业务,而社交电商拼多多创下成立3年就IPO的纪录。 中国电商人员已有大调整 4月18日12点,亚马逊中国表态,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这意味着消费者将无法再通过亚马逊中国购买第三方卖家的商品,但依旧可以通过亚马逊购买海外商品。 此外,国内的卖家将不能通过亚马逊将商品卖给中国消费者,但依然可以通过海外购面向海外进行销售。 对此,亚马逊方面这次承诺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亚马逊强调自己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只是现在的重点是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以及亚马逊云计算。 而在此之前,亚马逊中国内部一场人事调整已经开始。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隶属于电商的中国技术研发团队已经被开会通知,整个团队将会被保留,但是暂时也没有什么业务可以做,要去寻找新的方向。 “相当于就是给时间找出路吧。”有亚马逊中国内部人士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技术研发团队,中国电商业务的不少员工也将面临人事调整,不少亚马逊电商的员工已经开始找工作。 不过,有接近亚马逊的人士透露,因为亚马逊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商业务调整已久,所以电商业务不会面临太大的人事动荡,不少之前已经内部做过调整。 另外,有报道称,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但是亚马逊方面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迟来的转型 目前亚马逊中国的官方APP中,一共有十个分类。这次关闭中国市场业务将受到影响的只有精品超市和图书两个分类。Kindle商店、海外购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直邮等业务都不会受到影响。 2014年将国际牌定为未来的主打与方向之后,跨境电商成了亚马逊在中国的高频词汇。 “我们在中国的这种存在是为了做两件事情,一是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给中国的客户带来全世界的产品,二是让中国大、小公司都有机会把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亚马逊中国前任总裁葛道远2015年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时候,已经对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作出了上述定位。 葛道远是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变革的主要执行者。 2014年,他履新亚马逊中国总裁的第一天就曾向亚马逊中国的诸多高管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要来亚马逊中国购物?”而最终列出的众多理由中第一个就是亚马逊的国际化背景。此后,国际品牌以及海外购的项目成为亚马逊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优先次序。与此同时,亚马逊中国也开始努力展示自己更为“激进”的一面。 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亚马逊中国推出了“海外购闪购”业务。 按照亚马逊方面的表述,闪购模式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海外爆款商品将由亚马逊预先备货至保税仓,消费者下单后,所有订单可以实现快速清关,享受与本地购物无差别的平均3天的物流配送,甚至快到当日就能送达。 此外,亚马逊还统一亚马逊中国和亚马逊“海外购”的登录账号,提供购物车功能并实现更多本地化的支付方式。 葛道远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刚入职的时候来自亚马逊中国团队的“烦恼”——决策过程太过冗长,整个团队总是等着被告知去做什么。 “一定要表现得足够果断。亚马逊的运作方式和我此前任职过的外资公司并不一样,首先不会有总部告诉你要怎么做。对于中国的战略和规划是由亚马逊中国的团队自己去定义、执行,并且由中国的团队决定需要向总部申请什么资源。”让葛道远感到满意的是,在过去的这段时间中,亚马逊中国快速而独立地做了很多决策,哪怕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作为葛道远的接班人,张文翊上任的时候,态度已经从“激进”变成了“不惜一切代价”。 张文翊在2016年曾公开表态要不惜一切代价借重其背后的全球化平台来发展其跨境电商业务。 但这对于2014年才找准自己定位的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而言,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近几年来亚马逊市场份额迅速丢失。根据艾瑞全球的数据,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占据了中国电商市场超过80%的份额。 虞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我们所监测到的数据中,亚马逊在中国的快消品市场占比连1%都不到。现在品牌的营销资源智慧投放在头部的两三家,亚马逊中国没有特别的优势。” 虞坚指出,亚马逊的优势还是在于能够提供国外亚马逊网站丰富的商品,但很多中国的品牌如今也拥有了海外的旗舰店,它们大多数都是在天猫和京东,以及网易考拉等亚马逊的竞争对手。 此前还有传言称亚马逊中国的跨境业务将和网易考拉合并。对此,亚马逊和网易方面也都拒绝做出评论。 “中国电商业务对亚马逊而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虞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亚马逊在亚洲市场普遍偏弱,唯一表现比较强劲的是日本市场。” 针对亚马逊跨境电商未来的发展,虞坚认为,亚马逊的跨境电商口碑不错,而且中国消费者有很强的购买亚马逊全球网站商品的需求,因此亚马逊很有可能会保留这部分业务。 (记者钱童心对此文亦有贡献)[详情]

在华电商业务将退出?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跨境网购
在华电商业务将退出?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跨境网购

  在华电商业务将退出?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跨境网购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洋 每经编辑 王丽娜 4月17日,有消息称,亚马逊将关闭在华主营电商业务。该消息称,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 对此,4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亚马逊中国方面,彼时,尚未获得官方回应。同时,记者致电亚马逊中国客服,对方表示,“没有相关信息分享”“目前不太清楚”。与此同时,记者还联系到亚马逊AWS中国方面,其相关人士回复称,“AWS在中国发展非常好。” 4月18日,亚马逊中国官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式回应称,“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不过,该回复并未提及其在中国的电商业务是否退出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亚马逊在华电商业务在辉煌时期曾达到20%市场份额。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跌到0.6%。而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相关数据则显示,目前,亚马逊在华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大致在0.4%~0.6%。 市场份额下滑严重? 在亚马逊内部,创始人贝佐斯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都被各方所重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倘若算上今年,中国市场已经整整11年未出现在上述股东信中。 曾几何时,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贝佐斯曾踌躇满怀——在尝试收购当当未果之后的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买下”彼时的卓越网,以进入中国市场。 即便是在5年后,贝佐斯似乎仍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其在2009年的致股东信中指出,中国市场与云计算和包括Kindle在内的数字媒体,将成为亚马逊未来三大重点投入方向。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就在华电商业务而言,亚马逊中国的发展难让贝佐斯满意。 公开资料显示,亚马逊在华电商业务最辉煌时的市场份额曾达到20%。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跌到0.6%。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亚马逊国内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大致在0.4%~0.6%。 到今年2月,据《财经》报道,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彼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对于亚马逊相关业务将退出中国的传闻,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目前进行调整、优化的,应该是亚马逊在华的零售业务。 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则对记者表示,亚马逊在华电商业务可能直接关停,毕竟“一直亏损”。 那么,为何亚马逊在华电商业务会出现今日的情况?对此,业内普遍认为,水土不服、团队执行力弱是主因。举例而言,亚马逊初入华时,延续其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传统,希望通过低价、服务及口碑获得新用户。 “亚马逊在中国比较难,相较于天猫和京东,其促销少,不具备明显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在华业务比较难做。”李成东曾表示。 更为业内所关注的是硅谷企业在华的通病——缺乏独立决策权,亚马逊也不列外。此前任亚马逊中国CEO的王汉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其他在华业务也在败退? 亚马逊中国官方资料显示,自2004年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以来,亚马逊中国大致形成四大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亚马逊阅读(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等)、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 事实上,在这些业务中,物流服务板块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 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开始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其后,亚马逊还决定将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马逊平台以外的社会企业,并推出“亚马逊物流+”服务。 而在去年,FBA在华服务传出关停消息。2018年,亚马逊中国宣布,从2018年8月30日起,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FBA的业务与亚马逊在华零售业务的结合度不言自明。实际上,FBA业务关停,似乎也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亚马逊对在华零售降低期待,甚至是减少投放精力。 不过,其Kindle、AWS和全球开店(Global selling)等业务依旧坚挺。 关于全球开店业务,李成东曾表示,亚马逊本身是全球性电商平台,其在上游的货源和供应链方面,相比天猫和京东有优势,跨境电商可能已成为其在华的立足之本。曹磊则认为,跨境电商这块,亚马逊与阿里的速卖通等玩家,俨然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产品及市场负责人彭嘉屺曾公开表示,在商业模式层面,全球开店在中国探索了两大新业务模式:推出了全球卖家与中国制造商直接对接的直采模式;与地方政府携手推进地区跨境电商出口发展的跨境电商园模式。 记者了解到,亚马逊全球开店已陆续发布了杭州、厦门、宁波三个“跨境电商园”。其中,杭州和宁波相关园区已先后于4月10日、17日正式投用。 此外,Kindle自推出以来,便是亚马逊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其在华也受到包括掌阅等玩家的挑战。 而AWS则成为亚马逊全球重要的利润来源。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中IaaS和PaaS的全球市场份额占34%,远超微软、IBM、谷歌的11%、8%和6%。在中国市场,AWS的发展势头亦较为良好。亚马逊AWS中国相关人士就向记者表示,“AWS在中国发展非常好。” 由于,亚马逊在上述回复中并未提及其在华电商业务是否退出等问题,后者未来将何去何从,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对此,曹磊提出了三种可能性:一是,“继续留着,不死不活”;二是,“彻底关掉转停”,毕竟该业务一直亏损;三是,与网易考拉这般的平台合作,甚至直接甩卖。 而对于第三种可能性,曹磊进一步表示,若亚马逊中国真与网易考拉合作,对于后者的品牌、流量、海外供应链等都大有好处。[详情]

入华15年后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大撤退
入华15年后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大撤退

  入华15年后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大撤退 核心提示: 1.亚马逊中国向新京报记者确认,其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2.新京报记者独家获悉,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卸任中国区总裁职位。 3.放弃B2C业务后,跨境电商、Kindle和AWS将成为亚马逊中国的三驾马车。 4月18日,多位知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即将宣布裁撤中国本地电商业务。除云计算、Kindle与跨境贸易业务外,包括亚马逊中国自营业务、第三方卖家、保税仓业务等在内的中国本地电商业务将全部陆续裁撤。 随后,亚马逊中国就此向新京报记者回复称,其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将保留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亚马逊中国未提及自营电商和保税仓业务。 2004年,亚马逊进入中国,并迅速占据中国电商市场一席之地。但在此后数年间,亚马逊电商业务面临水土不服以及中国本土电商的挤压,持续走在收缩的道路上,市场份额也从15.4%跌至不到1%,电商业务不断压缩后的亚马逊在中国还能走多远?一切尚待观察。 “断臂”本地电商,亚马逊从中国大撤退? “我们在中国的卖家业务,是分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卖家业务和帮助中国卖家跨境出口的全球开店业务”。亚马逊中国向新京报记者称,本次调整的是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卖家业务,而帮助中国卖家出口的全球开店业务将不受影响。 亚马逊中国进一步表示,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后,将与卖家完成后续交接事宜,并愿意帮助在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开展出口业务。 “亚马逊这次业务调整相当于放弃了中国电商市场,仅将中国卖家作为国外电商市场的供货商,”独立IT分析师唐欣称。 目前,除海外购仓储服务外,亚马逊中国的物流业务也几乎关闭。自营商品也从去年底开始清仓。虽然在亚马逊中国看来,这只是战略调整的第一步,不过在业内看来,宣布停止本地电商业务则是“退出中国”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本地电商业务,海外购业务也曾传言将被亚马逊放弃。今年2月,有消息称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当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亚马逊如今在中国收缩电商业务,此事距其进入中国刚好15个年头。 2002年左右,全球互联网在前期泡沫被刺破后开始复苏,中国互联网也开始崛起,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国际电商巨头也盯上了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市场。 2003年,国际C2C电商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易趣进入中国。2004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拿下了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市场后,以7500万美元从雷军手中收购了当时的卓越网,并一路扩张,占据了中国电商B2C市场的绝对份额。 对于裁撤人员的消息,亚马逊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正常业务调整会导致一些职位变动,大多数员工会被我们着重发力的业务部门吸收,即使因为调整而离开的员工也会有很好的补偿。”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资料图片 多年收缩,市场份额从15.4%跌至不足1% 亚马逊中国的业务持续收缩,与其今昔生存状况的强烈对比不无关系。 虽然亚马逊在中国依托于巨头优势抢占了先机,但好景不长。2003年上半年,中国本土电商阿里巴巴推出C2C电商网站淘宝网,接着下半年又推出了支付工具支付宝,业务迅速增长。另一家电商公司京东则更是直指亚马逊的B2C商业模式,在2007年获得千万美元融资后,迅速全品类扩张期,并自建物流配送体系。 在阿里、京东,以及当当等中国本土电商的挑战下,亚马逊迅速失去先发优势,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不断被削弱。2007年,京东、当当、亚马逊三家B2C电商对垒,eBay、淘宝、拍拍三家C2C电商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 入华15年,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随时间流逝而不断缩小。数据显示,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占有15.4%的份额,到了2014年下降至2.1%,2016年仅剩1.3%的市场。数字媒体分析机构eMarketer在2018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亚马逊在中国电商的市场份额仅0.7%。 这次亚马逊中国关闭本地电商等业务,是其在2014年战略转型跨境电商后的进一步收缩。 2014年,亚马逊中国不再强调传统意义的本土电商模式,开始了跨境电子商务转型,上线了“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中国官网购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海外站点商品,跨境直邮。海外购业务带来的成效让该业务很快成为亚马逊中国的核心战略。 唐欣认为,亚马逊中国的整体电商体验和业务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国内竞争对手,导致了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而其他竞争对手则保持了高速增长,“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亚马逊并未给中国市场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仅复制全球的做法和模式,未做足本地化,这跟很多外企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很相似。” 中国的消费者对亚马逊电商的体验如何呢?4月18日,新京报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随机采访了60位有过网上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其中,96.72%的用户经常用淘宝,其次是京东(57.38%)和亚马逊(18.03%)。 超半数的受访者有过在亚马逊购物的经历,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近八成一年内仅使用1-2次。用户在亚马逊上主要是购买图书(78.95%)、手机数码(23.68%)、服装(7.89%)、家居用品(7.89%)等;近一半受访者认为在亚马逊购物体验一般。 对于亚马逊本地电商退出中国,部分用户表示“很惋惜”,认为“亚马逊海淘做得挺好的”;也有一部分用户表示“无感”、“对我没什么影响,只要Kindle业务还在就行了”。 不仅在中国,亚马逊在全球多地同样水土不服。根据亚马逊财报,其国际业务(非北美地区)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近年国际业务的营收增速不仅出现放缓,而且近三年未曾实现盈利,2016年至2018年期间国际业务经营亏损分别为12.83亿美元、30.62亿美元和21.42亿美元。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卸任 4月18日,新京报记者还从亚马逊中国内部人士独家获悉,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卸任中国区总裁职位,“张文翊的任期满了,她会在公司内部就任一个新职位。” 张文翊为美籍华裔,2013年5月加入亚马逊,担任全球副总裁,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后曾任命过四位中国区总裁,分别为王汉华(2005年至2012年)、冯思哲(2012年至2014年)、葛道远(2014年至2016年)以及张文翊(2016年至2019年)。 其中,葛道远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亚马逊英国调任至中国区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革新计划,包括积极推动亚马逊在中国的跨境电商业务。葛道远认为,与阿里、京东等本土选手相比,亚马逊的优势在于完善的全球物流网络体系,再加上中国对跨境购物的需求快速增长,亚马逊有机会在这一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葛道远的任期仅两年就结束,来自Kindle中国区的总经理张文翊接替了他的职位。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张文翊因Kindle在华表现优异而提升至亚马逊中国区总经理一职,当时她负责引进Kindle全线产品进入中国,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Kindle消费市场。 张文翊上任后,亚马逊中国的业务进一步聚焦,并对外宣传亚马逊中国的四大核心战略,包括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亚马逊阅读,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至此,亚马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宣布放弃中国的B2C业务。 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流量支撑。有亚马逊中国的员工向记者表示,张文翊上任后,Kindle作为一个黏性较高的用户入口,可以为电商业务带来一定的流量,但事实证明这并不足以让亚马逊中国的B2C业务起死回生。 如今随着张文翊的离开,亚马逊中国将进入新的重组阶段,在放弃B2C业务后,跨境电商、Kindle和AWS三驾马车能否帮助全球首富贝索斯中国市场?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图片来源:亚马逊官方微博 亚马逊在中国市场还能走多远? 不能忽视的事,虽然亚马逊没有啃下中国这个市场,但它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8年,亚马逊全年营收2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电商业务创收20729亿美元,同比增近三成,营业利润51.14亿美元。 财报显示,其云计算服务(AWS)取代亚马逊北美电子商务部门,成为2018年运营收入最高的部门。2018年,AWS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256.55亿美元,同比增长46.95%,利润创下新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这也直接导致了亚马逊在今年2月市值一度超过苹果、微软、谷歌,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在跨境电商领域,与中国国内电商相比,亚马逊虽然有天然优势,但仍面临着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 亚马逊上线海外购的同一年,阿里巴巴上线了天猫国际,为国内消费者直供海外进口商品,网易旗下的跨境电商网易考拉2016年3月正式上线,新晋平台小红书则收到大批年轻消费群体关注。 根据易观监测数据,2018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交易规模达7.9万亿元。在国内第三方数据中,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在国内跨境电商中占据的份额靠前。 “跨境电商也是近两年国内企业希望重点突破的领域,”唐欣称,“亚马逊在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向记者表示,在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电商市场时,亚马逊中国应对策略的执行错过了很多“风口”机会,对于亚马逊中国而言,不仅有阿里、京东老牌对手,同时,这几年又冒出了拼多多、云集、贝店等各类社交玩法的新电商。 他表示,亚马逊中国的自营模式太“厚重”,自营模式具有标准化、产品质量可控力强、交易流程体系化等优点,但是为保证品类数量所产生的高仓储费用、高库存压力、高人力成本等缺点也相当明显。 新京报记者 杨砺 陆一夫 实习生 曹雯 毛宇 梁馨  [详情]

刚离婚的全球首富要砍中国生意!电商神话“下线”
刚离婚的全球首富要砍中国生意!电商神话“下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原标题:刚离婚的全球首富要砍中国生意!亚马逊当年成全了雷军,如今电商业务溃败 真是应了那句“赔了夫人又折兵”! 本月初,全球首富亚马逊CEO贝佐斯刚刚达成了离婚协议,今天又传来了亚马逊将退出中国电商市场的消息。 据媒体报道,亚马逊已经通知中国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卖家可入驻海外购。这意味着,亚马逊的主营电商业务将退出中国市场。事实上,亚马逊中国的市占率早已跌入1%以下的死亡区间。 亚马逊强调不会退出中国,但其重心正在转移。亚马逊中国表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但是并未正面提及自营电商和保税仓业务。 亚马逊中国的电商神话“下线”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收购卓越网后,亚马逊成功打进了中国市场。当时本土电商淘宝和京东刚刚起步,而亚马逊已经是全球电商霸主。 这个LOGO,你还有印象吗? 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里,随着本土电商巨头阿里和京东的步步紧逼,如今市值已超9100亿美元的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市场份额却节节败退。 据方正证券分析,2009年亚马逊在中国互联网零售领域的市场份额为8.4%,2010年跌至3.7%。2012年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商城”进入B2C领域,京东获得融资,本土电商促销节不断推出。 2014年,阿里巴巴和京东赴美上市,当年二者在中国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46.3%和14.4%,而亚马逊仅有1.4%。 为扭转颓势,2014年亚马逊上线“海外购”频道,试图借力海淘翻身,并引入“Prime会员服务”,但收效甚微。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网易考拉以27.1%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阿里巴巴的天猫国际和京东的海囤全球分别以24.0%和13.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在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电商平台中,未见亚马逊的身影。 刘强东早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就预判了亚马逊的弱点,他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亚马逊对中国团队没有给与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方正证券认为,亚马逊在中国市场遭遇挫折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本土化不够充分,路径依赖桎梏发展。亚马逊忽视了中美消费群体差异,未能有效吸引中国消费者。 其次,亚马逊总部未能给予亚马逊中国充分授权。 此外,亚马逊模式的特点是自建物流体系,服务贵但体验好,美国的收入水平较高,对“好服务价格贵”接受程度更高,而面对中国13亿人口收入分布不均的现实,亚马逊再次碰壁。 亚马逊中国去年宣布,由于业务调整,自2018年8月30日起,亚马逊中国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种种迹象表明,亚马逊在中国收缩战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转移业务重心 转战印度市场 亚马逊强调不会退出中国,但其业务重心正在转移。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将专注于在中国销售海外商品和云服务等利润更高的业务。亚马逊中国也表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光大证券2月25日发布研报称,据媒体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双方已于2018年年底签约。本次交易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二者合并后,网易考拉将可能拆分并独立上市。该机构认为,如果网易考拉成功完成对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的合并,对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格局影响不大,但网易考拉通过并购或将获得亚马逊中国的全球供应商资源及跨境物流体系,从而提升网易考拉平台的基础设施能力。 官方数据显示,亚马逊“全球开店”业务最早切入跨境出口的蓝海,自2012年进入中国以来,已帮助数十万中国第三方卖家成功上线亚马逊全球12个站点,目前已是出口跨境电商的领军。 与此同时,亚马逊AWS云计算业务、Kindle也将深耕中国市场。IDC于2018年11月公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由光环新网和西云数据运营的AWS增速超过三位数。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AWS以6%的占有率已经跻身第4,排名比2017年上升一位。 Kindle业务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6年中国已成为Kindle设备销售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同时Kindle还和数百家国内出版机构合作,电子书选品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目前提供70多万本Kindle电子书,并先后推出了KU包月服务和Prime阅读。 从亚马逊近期财报的业绩也可以看出,亚马逊整体业务正在面临转型。 据亚马逊最新一期财报,亚马逊2018年四季度虽整体业绩超出预期,但电商和订阅营收增速放缓。 摩根大通分析,亚马逊增长最快的收入来源也是最赚钱的领域,主要是亚马逊网络服务和广告业务。市场研究机构Pivotal Research Group的分析师Brian Wieser表示,亚马逊在广告业务方面仍处在特别有利地位。Brian Wieser说:“亚马逊广告在2023年预计占全球总额的10%左右,继谷歌和Facebook之后,有望成为数字广告的第三股力量。”另外,投行Cowen在2018年12月底对美国50位高级广告买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亚马逊预计到2020年将获得比其他平台更多的数字广告市场份额。 此外,摩根大通还指出了杂货业务(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发展实体业务)、医疗保健和药品(收购Pillpack)以及智能扬声器技术等领域的增长机会。 分析人士指出,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几大板块仍将面临本土平台的同质化竞争,此次亚马逊中国断臂求生能否成功,仍然充满变数。 另一方面,亚马逊正转战超10亿人口的印度市场。亚马逊2014年在印度市场投资20亿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亿美元。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创新方面做足了功课。例如,亚马逊平台开发占据内存更小的App以适应印度较慢的网络连接;考虑到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消费者在亚马逊下单后的付款方式支持货到现金付款、赊账、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等。 亚马逊成全了雷军 亚马逊电商业务败走中国,最大的赢家不是阿里巴巴,也不是京东。毕竟,亚马逊中国的市占率早已跌入1%以下的死亡区间,对整个行业来说几乎无足轻重。 但这足以让小米的雷军偷着乐一会儿了。当年,正是雷军把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套现约5个亿。 卓越网是亚马逊中国的前身。作为中国第一批电商,成立于1999年的卓越网,在2000年就已经涉足了电商业务。占尽先发优势的卓越网,在雷军操盘下,以图书起家,逐步开始扩展计算机光盘等电子产品的售卖,到2004年,已经成为与当当齐名的中国主要电商网站。 2004年,美国电商巨头纷纷试图进军中国市场,先是EBAY重金买下了易趣网,之后亚马逊也来到了中国。 亚马逊最初与当当网谈判,希望以1.5亿美元收购当当网70%的股份,但双方最终因为股权比例分歧并未达成合作。亚马逊随后与卓越网接触,2004年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协议收购卓越网,该部分金额涉及约7200万美元现金以及员工期权。 之后,亚马逊将卓越网改名为卓越亚马逊,后又改为亚马逊中国。当时许多人都为雷军感到可惜。不过如今看来,雷军当时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何况当时的雷军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发展电商。 此后,雷军拿着这笔钱投资了雷迅、UC、欢聚时代、猎豹等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后来又创办了小米,小米成功上市之后,雷军的身家一度突破200亿美元。雷军如今的成功不能不感谢当年的这笔套现。 编辑:李若愚  宋兆卿 [详情]

亚马逊将停止中国本土电商业务 股价基本持平
亚马逊将停止中国本土电商业务 股价基本持平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8日晚间消息 亚马逊股价周四开盘基本持平。该公司今日宣布,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截至发稿,亚马逊股价上涨0.03%,报1865.40美元。 4月18日,亚马逊官方发布公告,否认了亚马逊退出中国,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但国内电商业务将被裁撤。 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亚马逊中国称,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在线零售业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此外,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详情]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 世界首富仍"输"给马云、刘强东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 世界首富仍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 世界首富却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有自媒体发表文章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内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今日,据央视、中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亚马逊中国正式否认“退出中国”一说,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这两天,亚马逊又被传退出中国。 4月17日中午,有自媒体发表文章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内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 消息一出,部分网友跑到亚马逊官方微博下方表示“惋惜”,还有人在问“我的会员怎么办”…… 到了今天(4月18日),据央视、中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亚马逊中国正式否认“退出中国”一说,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但国内电商业务将被裁撤。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该公司这样表示。 截自央视财经相关报道 此外,对于外传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的消息,亚马逊回复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称,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退出中国”的说法似乎略显委婉、体面,但事实上,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28亿元)的亚马逊,其自营电商业务已长期在国内无法与天猫、京东等正面抗衡。 节节败退:份额或不及天猫一个头部卖家 在亚马逊内部,创始人贝佐斯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被视为“圣经”。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倘若算上今年,中国市场已经整整11年未出现在上述股东信中。 想当初,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贝佐斯曾踌躇满怀——在尝试收购当当未果之后,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买下”彼时的卓越网,以进入中国市场。 彼时淘宝刚成立一年,马云还在C2C市场和eBay鏖战,四年后才进军B2C市场;这个时候的京东更是刚刚涉足电子商务,刘强东要到三年后才拿到第一笔千万美元风险投资。 而亚马逊的年销售额已逼近70亿美元,IT及物流经验丰富,常年“不要利润要规模”的发展模式更是确保其有足够的资本开支。 即便是在5年后,贝佐斯似乎仍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其在2009年的股东信中指出,中国市场与云计算和包括Kindle在内的数字媒体将成为亚马逊未来三大重点投入方向。 不过,就国内电商业务而言,亚马逊中国终究是让贝佐斯失望了。 亚马逊国内电商业务在辉煌时期曾达到20%,而如今,其市场份额已跌到0.6%甚至更低。比如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亚马逊国内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大致在0.4%~0.6%之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体量)甚至不及天猫平台上的某家头部大卖家。 消费者徐新对记者表示:“现在都在淘宝、京东上买,品类很全啊,亚马逊没有竞争力。” 以低调面目示人的亚马逊中国,因今年2月的一则新闻重回大众视野。 据《财经》当时报道称,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彼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不过后面就再也没有传出任何进展。 败退背后:“水土不服”能解释一切吗? 手持一副好牌,为何亚马逊国内电商会败退成今日这般模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土不服、团队执行力弱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一路滑坡的主因。举例而言,亚马逊初入中国本土时,延续其在全球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传统,希望通过低价、服务及口口相传获得新用户。 “亚马逊在中国比较难,相较于天猫和京东,其促销少,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在中国本地业务比较难做。”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曾表示。 更为业内所关注的是硅谷公司在华的通病——缺乏独立决策权。 2011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刘强东口中的“汉华”正是时任亚马逊CEO的王汉华,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贝佐斯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及自己如何避免其他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他解释说,这些公司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他们的中国管理团队忙于取悦自己的美国老板,而不是来自中国的顾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会犯错。” 道理都懂,然而计划避开的坑,还是准确的一个个栽了进去。其结果之一就是无法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及时反应,而中国互联网市场又迥异于美国市场。 印象笔记CEO唐毅曾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在内的媒体表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生存的状态与日常生态具有特殊性,在海外,用户主要使用NETFlix、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产品,“你不可能以一个一样的方式去做中国市场。”唐毅说。 实际上,不止亚马逊,包括eBay在内的早期国际玩家,或多或少因同样的原因,而黯然退出国内的电商零售市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坦言,亚马逊中国的国内零售业务,“活这么多年不容易”。 在华业务:一半冰山,一半火海 据亚马逊中国官方资料显示,自2004年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以来,亚马逊中国大致形成四大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亚马逊阅读(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等)、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 一众业务中,在中国节节败退的,不止亚马逊的零售业务,还有其在美国本土引以为豪,甚至是视为护城河的物流服务。 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开始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其后,亚马逊还决定将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马逊平台以外的社会企业,并推出“亚马逊物流+”服务。 看似要大干一番的FBA在华服务,却在去年传出关停消息。2018年,亚马逊中国宣布,从当年8月30日起,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 好在,Kindle、AWS和全球开店(Global selling)等业务依旧坚挺。 记者了解到,亚马逊全球开店已与区域政府陆续发布了杭州、厦门、宁波三个“跨境电商园”。其中,杭州和宁波相关园区已先后于4月10日、17日(今日)正式投用。 至于Kindle,自推出以来便是亚马逊常青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其在国内也受到包括掌阅甚至是手机阅读软件等一众玩家的挑战。 而AWS则成为亚马逊全球重要的利润来源。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截至2017年Q2,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中IaaS和PaaS的全球市场份额占34%,远超微软、IBM、谷歌的11%、8%、6%。 在中国吃到的教训,去印度用起来 带着在中国市场收获的教训,2013年起,亚马逊转头进入印度市场。 截自彭博社相关报道 2014年投资20亿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亿美元。自此,印度市场频繁地出现在贝佐斯的致股东信中,如今在人口同样超过10亿人的印度市场,亚马逊和沃尔玛支持下的Flipkart分庭抗礼。 贝佐斯曾说:“我们要挑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牛仔,而不是头脑冷静的计算机科学家。” 印度目前仍处于电商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的投入还将不计其数,但50亿美元说明了亚马逊的态度和决心。 人事上,亚马逊也进行了极大的调整。当年王汉华作为中国区负责人的汇报对象还是亚马逊分管全球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再往上才是亚马逊,沟通和批复效率势必受影响。而现在出任印度市场负责人的阿米特·阿加瓦尔(Amit Agarwal)出身印度孟买,加入亚马逊已近20年,长期被看作是贝佐斯的心腹,现在印度市场的一切事务直接向贝佐斯汇报。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创新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开发占据内存更小的APP以适应印度相对低端的智能手机和较慢的网络连接;由于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消费者在亚马逊下单后的付款方式支持货到现金付款、赊账、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 有观点称,印度无疑是亚马逊现在最看好、机会最大,同时下注最重的海外市场,但如何确保不让中国“滑铁卢”在印度上演,或许仍是亚马逊及其团队的第一要务。对于今天同样征战海外但经验尚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亚马逊也不失为极佳教材。[详情]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 世界首富“输”给了马云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 世界首富“输”给了马云

  亚马逊否认“退出中国”,世界首富却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每日经济新闻 这两天,亚马逊又被传退出中国。 4月17日中午,有自媒体发表文章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内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 ,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 消息一出,部分网友跑到亚马逊官方微博下方表示“惋惜”,还有人在问“我的会员怎么办”…… 到了今天(4月18日),据央视、中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亚马逊中国正式否认“退出中国”一说,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但国内电商业务将被裁撤。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该公司这样表示。 截自央视财经相关报道 此外,对于外传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的消息,亚马逊回复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称,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退出中国”的说法似乎略显委婉、体面,但事实上,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28亿元)的亚马逊,其自营电商业务已长期在国内无法与天猫、京东等正面抗衡。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东方IC) 节节败退:份额或不及天猫一个头部卖家 在亚马逊内部,创始人贝佐斯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被视为“圣经”。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倘若算上今年,中国市场已经整整11年未出现在上述股东信中。 想当初,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贝佐斯曾踌躇满怀——在尝试收购当当未果之后,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买下”彼时的卓越网,以进入中国市场。 彼时淘宝刚成立一年,马云还在C2C市场和eBay鏖战,四年后才进军B2C市场;这个时候的京东更是刚刚涉足电子商务,刘强东要到三年后才拿到第一笔千万美元风险投资。 而亚马逊的年销售额已逼近70亿美元,IT及物流经验丰富,常年“不要利润要规模”的发展模式更是确保其有足够的资本开支。 即便是在5年后,贝佐斯似乎仍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其在2009年的股东信中指出,中国市场与云计算和包括Kindle在内的数字媒体将成为亚马逊未来三大重点投入方向。 不过,就国内电商业务而言,亚马逊中国终究是让贝佐斯失望了。 亚马逊国内电商业务在辉煌时期曾达到20%,而如今,其市场份额已跌到0.6%甚至更低。比如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亚马逊国内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大致在0.4%~0.6%之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体量)甚至不及天猫平台上的某家头部大卖家。 消费者徐新对记者表示:“现在都在淘宝、京东上买,品类很全啊,亚马逊没有竞争力。” 以低调面目示人的亚马逊中国,因今年2月的一则新闻重回大众视野。 据《财经》当时报道称,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彼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不过后面就再也没有传出任何进展。 败退背后:“水土不服”能解释一切吗? 手持一副好牌,为何亚马逊国内电商会败退成今日这般模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土不服、团队执行力弱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一路滑坡的主因。举例而言,亚马逊初入中国本土时,延续其在全球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传统,希望通过低价、服务及口口相传获得新用户。 “亚马逊在中国比较难,相较于天猫和京东,其促销少,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在中国本地业务比较难做。”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曾表示。 更为业内所关注的是硅谷公司在华的通病——缺乏独立决策权。 2011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刘强东口中的“汉华”正是时任亚马逊CEO的王汉华,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贝佐斯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及自己如何避免其他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他解释说,这些公司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他们的中国管理团队忙于取悦自己的美国老板,而不是来自中国的顾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会犯错。” 道理都懂,然而计划避开的坑,还是准确的一个个栽了进去。其结果之一就是无法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及时反应,而中国互联网市场又迥异于美国市场。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东方IC) 印象笔记CEO唐毅曾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在内的媒体表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生存的状态与日常生态具有特殊性,在海外,用户主要使用Netflix、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产品,“你不可能以一个一样的方式去做中国市场。”唐毅说。 实际上,不止亚马逊,包括eBay在内的早期国际玩家,或多或少因同样的原因,而黯然退出国内的电商零售市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坦言,亚马逊中国的国内零售业务,“活这么多年不容易”。 在华业务:一半冰山,一半火海 据亚马逊中国官方资料显示,自2004年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以来,亚马逊中国大致形成四大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亚马逊阅读(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等)、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 一众业务中,在中国节节败退的,不止亚马逊的零售业务,还有其在美国本土引以为豪,甚至是视为护城河的物流服务。 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开始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其后,亚马逊还决定将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马逊平台以外的社会企业,并推出“亚马逊物流+”服务。 看似要大干一番的FBA在华服务,却在去年传出关停消息。2018年,亚马逊中国宣布,从当年8月30日起,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 好在,Kindle、AWS和全球开店(Global selling)等业务依旧坚挺。 记者了解到,亚马逊全球开店已与区域政府陆续发布了杭州、厦门、宁波三个“跨境电商园”。其中,杭州和宁波相关园区已先后于4月10日、17日(今日)正式投用。 至于Kindle,自推出以来便是亚马逊常青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其在国内也受到包括掌阅甚至是手机阅读软件等一众玩家的挑战。 而AWS则成为亚马逊全球重要的利润来源。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截至2017年Q2,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中IaaS和PaaS的全球市场份额占34%,远超微软、IBM、谷歌的11%、8%、6%。 在中国吃到的教训,去印度用起来 带着在中国市场收获的教训,2013年起,亚马逊转头进入印度市场。 截自彭博社相关报道 2014年投资20亿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亿美元。自此,印度市场频繁地出现在贝佐斯的致股东信中,如今在人口同样超过10亿人的印度市场,亚马逊和沃尔玛支持下的Flipkart分庭抗礼。 贝佐斯曾说:“我们要挑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牛仔,而不是头脑冷静的计算机科学家。” 印度目前仍处于电商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的投入还将不计其数,但50亿美元说明了亚马逊的态度和决心。 人事上,亚马逊也进行了极大的调整。当年王汉华作为中国区负责人的汇报对象还是亚马逊分管全球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再往上才是亚马逊,沟通和批复效率势必受影响。而现在出任印度市场负责人的阿米特·阿加瓦尔(Amit Agarwal)出身印度孟买,加入亚马逊已近20年,长期被看作是贝佐斯的心腹,现在印度市场的一切事务直接向贝佐斯汇报。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创新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开发占据内存更小的App以适应印度相对低端的智能手机和较慢的网络连接;由于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消费者在亚马逊下单后的付款方式支持货到现金付款、赊账、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 有观点称,印度无疑是亚马逊现在最看好、机会最大,同时下注最重的海外市场,但如何确保不让中国“滑铁卢”在印度上演,或许仍是亚马逊及其团队的第一要务。对于今天同样征战海外但经验尚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亚马逊也不失为极佳教材。 记者 | 刘洋  [详情]

巨头亚马逊为何败走中国?刘强东亮了!
巨头亚马逊为何败走中国?刘强东亮了!

   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放弃了在华进行本地化探索。4月18日凌晨消息,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之前,关闭其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业务,重点放在其在中国销售海外商品和云服务的业务上。 放弃中国自营市场 今天(4月18日)上午11时,《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亚马逊中国区召集各部门员工开会,简短的会议中,公司对所有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正式宣布了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随后,亚马逊官方宣布了业务收缩的消息,称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过去几年内,亚马逊已经从一个综合电商转为强调自身的跨境购业务,因此缩减中国本土电商业务也是能够料想到的。 其实今年以来亚马逊的相关动作已有迹象。 2月,据《财经》杂志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该交易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于2018年年底签约。 就在1月底,业内也有传出关于网易考拉牵手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的消息,不过彼时,该消息所传的是亚马逊中国计划收购网易考拉。 不过,无论双方谁占主动,最终的效果是,网易考拉负责中国区的跨境电商运营,亚马逊负责包括海外物流、海外选品等,可以认为亚马逊是网易考拉的海外供应商,或网易考拉是亚马逊在华运营商。 除了传闻与网易考拉相互抱团之外,亚马逊也在持续关闭国内运营中心。 据悉,亚马逊最早在中国拥有15个运营中心,目前只剩下SHA2(上海运营中心)和宁波、中国香港等几个保税仓,去年年底,亚马逊中国刚刚关闭了它的CAN4(广州运营中心);且亚马逊中国也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FBA服务(即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 一切迹象均表明,这个国际电商巨头正在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失去耐心。 增速缓慢 一直亏损 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20个年头。 最鼎盛时期是在2004年,亚马逊作价7500万美元收购中国本土电商卓越网,借此顺利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性格傲慢”,对中国市场认知过浅,很快就患了国际巨头的通病——水土不服。 公开资料显示,亚马逊国内电商业务在辉煌时期曾达到20%,易观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市场份额目前已跌到了0.6%。 来源:易观 亚马逊中国的主营业务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跨境电商,细分业务是海外购和全球开店,这部分目前正常运营,就在一周前,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还曾宣布,亚马逊全球开店“杭州跨境电商园”江干区钱塘智慧城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被视为亚马逊未来新的增长点。 二是kindle阅读业务,不受调整影响正在运营。但与当当网市场争抢激烈。 三是物流业务,去年底亚马逊中国刚刚关闭了它的CAN4(广州运营中心),目前只剩下SHA2(上海运营中心)和宁波、香港等几个保税仓,而亚马逊最早在中国拥有15个运营中心。 四是AWS云业务,正常运营,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商业软件提供商。在中国市场,正与微软、阿里云、金山云等一较高下。 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早前曾对媒体曾表示,亚马逊的国内电商业务可能直接关停,毕竟“一直亏损”。 电商鼻祖、市值高峰期破万亿的亚马逊,有钱有人才更有技术,在许多国家都占据了行业前茅的位置,但在中国却发展十分艰难。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教训时曾表示,亚马逊对于中国市场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 美国传奇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亚马逊在西方社会,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 可惜,在中国市场,这个神一样的公司一样无法适应并存活下去。 2000年1月 由金山公司分拆,金山、联想共同投资组建卓越网(www.joyo.com)。 2000年5月 卓越网正式发布,最早是雷军和陈年创办。 2000年12月 上海站试运营,送货上门服务范围辐射至华东地区。 2001年6月 卓越专卖店业务正式推出。 2002年3月 北京世纪卓越快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12月 正式开通电话订购业务 2003年9月 美国老虎基金注资5200万元。 2003年10月 卓越网京沪穗三地配送费降至一元,日订单量突破12000单。 2004年08月 亚马逊公司Amazon.com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 从此开启亚马逊中国时代。 之后才启用新域名 www.z.cn和www.amazon.cn。 2004年,亚马逊收购卓越,随后并不是轰轰烈烈地变革,而是温和地、按照其全球战略改造卓越。 在收购完成一年多之后,开始启用亚马逊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以前的系统,这一替换过程历经三年时间,使得亚马逊中国的IT系统成为行业最为领先的系统。 2007年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 2011年,再次更名为“亚马逊中国”,用了七年时间,才慢慢抹掉卓越的痕迹。 亚马逊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不像其他电商那样打价格战,不疯狂地投广告,因此也没能获得京东、苏宁那样的快速增长。 亚马逊中国秉承其全球战略,不作为一家商务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发展理念,仓储、物流所代表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才是电商长期竞争力。 2014年10月30日宣布,为迎接双十一的到来,亚马逊中国将主打国际品牌。从即日起,亚马逊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开通直邮中国服务。此外,亚马逊“海外购”服务开始试运行。 此后,一直不温不火,被淘宝、京东等完全碾压,没有什么声音。 互联网中国魔咒,无一巨头可幸免。 Yahoo,AOL,MySpace,eBay,Google,Uber,Amazon,无一可破此魔咒,均以失败退出中国。 从最早的1999-2000年,Yahoo, AOL, MySpace, eBay进入中国并败退,到最近的Uber匆匆到来又匆匆败退。 Yahoo进入中国,先是收购3721,后是战略入股阿里,最终,雅虎中国灰飞烟灭。 AOL进入中国,联合联想集团,推出FM365.COM,邀谢霆锋代言,历时两年多,灰飞烟灭。 eBay进入中国,收购易趣,主打C2C,后被淘宝完全赶超碾压,败退中国。 Uber进入中国,没多久,中国区业务被滴滴收购,败退中国。 Google于2010年退出中国市场,不再多说。 MSN, MySpace等进来也是虚晃一枪,随即败退,亦不再多说。 神一样的亚马逊依然无法脱离中国互联网的行业魔咒,在坚守15年之后,也选择了退出。 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2季度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占比中,亚马逊海外购占比约为5.9%。天猫国际占29.1%、网易考拉22.6%、京东全球购13.7%。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亚马逊中国在整个国内B2C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不足1.2%,而天猫及京东占据83.8%的B2C网络零售平台市场份额,唯品会及苏宁易购也分别占据了5.7%、3.7%的份额。 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表示:“在预料之中。亚马逊这种国际大公司,在中国不接地气,总部又在美国,所以反应比较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际商务中心主任王健也表示:“关闭中国自营业务,也很合乎逻辑。与其亏损,不如直接关掉。”王健认为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B2C业务有可能像eBay曾经在中国的业务一样,最终遭遇失败。“它们在中国的适应和竞争能力比较差。”王健同样提到,亚马逊在中国的运营方式受制于美国总部,不能根据中国市场及时做出改变。 刘强东曾直言亚马逊对其中国团队缺乏信任 去年在吴晓波的《十年二十人》节目中,京东CEO刘强东节目中坦言,亚马逊在中国做不起来特别让他觉得可惜。刘强东提到,当年京东跟亚马逊竞争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感觉就是亚马逊对其中国团队缺乏信任。 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一直是外国人,而且是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刘强东打比方称: 这就像士兵在前面打仗,连长说走之前我们一万发子弹了,士兵打一枪就问子弹还够不够,再打一枪还给不给我子弹。这样根本没法打仗,中国区市场变化快,如果前线没有大规模授权的话,是会出问题的。 刘强东还曾表示,自己早前也在亚马逊上购买过商品,但是物流太慢了,足足要让用户等两天。“结果他们还管这个叫两日达服务。” 他谈到: “这要是放在中国,就会是一场灾难,每一位消费者都会不满意,因为大家都想 6 小时就收到快递,两天对消费者来说太长了。” 另外,亦有多位亚马逊曾经的用户向记者吐槽,“亚马逊页面设置得还是偏欧美风格,体验也并不流畅,”一位用户表示,“在最开始使用亚马逊APP时,我选好商品之后,找了好久才找到在哪里下单,下单按钮特别不明显。” 此外,有用户称,早年亚马逊要求用户使用信用卡绑定支付,体验亦不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详情]

亚马逊中国断臂,贝索斯在中国输给了马云和刘强东
亚马逊中国断臂,贝索斯在中国输给了马云和刘强东

   曾经高调入华的亚马逊没能摆脱跨国公司水土不服、效率低下、狼性不足的通病。然而,及时止损也未能减轻亚马逊中国的焦虑。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采访 | 《中国企业家》记者 郭佳莹 综合编辑 | 杨倩 头图来源 | 中企图库 入华15年后,亚马逊选择了断臂求生。 多家媒体报道,这家全球最大电商将裁撤中国电商自营业务,专注于海外购、Kindle、云计算、卖家出海等业务,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也将离职。 亚马逊中国目前约有2000名员工,业务缩编将带来一轮离职潮。据媒体训练营报道,裁员补偿方案如下:一、给予两个月找工作的时间,在此期间工资照发;二、“N+3”补偿方案,比如工作十年,则给予十三个月的离职补偿。 此前,亚马逊中国曾经计划与网易考拉合并,这一合作以失败告终。而对于传闻中网易接盘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说法,网易公关部门今日回应《中国企业家》称,“不予置评”。 曾经高调入华的亚马逊没能摆脱跨国公司水土不服、效率低下、狼性不足的通病。然而,及时止损也未能减轻亚马逊中国的焦虑。 亚马逊电商业务在美国有垄断性的地位,亚马逊云服务作为亚马逊“利润之源”,也在全球做到第一的地位。但此番亚马逊电商业务受挫,其云服务业务在中国却也发展不顺。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介绍,在云服务市场上,阿里云一骑绝尘,电信云、腾讯云属于第二梯队,AWS、Ucloud、金山云处在第三梯队。 Kindle无疑是亚马逊在中国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块业务,中国也是Kindle最大市场。不过,2018年Kindle销量仅几百万台,虽然占据整个电子书市场份额65%,仍然面临着京东、腾讯、掌阅、小米等众多玩家的追逐。现实中,积灰的Kindle被网友戏称为“泡面神器”。 虽然“断臂”电商自营业务,亚马逊在华业务仍难说会否极泰来。 失去电商高地 亚马逊进入中国时,已经攻克了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市场,在贝索斯看来,中国市场也将是志在必得的。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从雷军手中收购了当时的卓越网,一路扩张,占据了中国电商B2C市场的绝对份额。 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曾达到15.4%。当时淘宝、京东尚未成气候。 但此后,亚马逊在中国的本土化却并不顺利,不仅在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并且错过了移动电商的浪潮,被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国内电商平台甩在身后。 如今,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天猫和京东等挤压得只剩0.7%,连Kindle旗舰店也不得不入驻天猫,倚重这个流量大户。 2014年,亚马逊上线了“海外购”业务和“Prime会员”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中国官网直接购买海外站点商品,跨境直邮,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亚马逊站点接入。海外购业务很快成为亚马逊中国核心战略的首位。 但亚马逊跨境电商的先天优势很快被后来者蚕食殆尽。亚马逊上线海外购的同一年,阿里巴巴上线了天猫国际,为国内消费者直供海外进口商品,网易旗下的跨境电商网易考拉2016年3月正式上线,新晋平台小红书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群体。 根据易观监测数据,2018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交易规模达7.9万亿元。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网易考拉、天猫国际在跨境电商交易中占据前两位,亚马逊被挤出前五。 亚马逊中国曾在2016年不惜一切代价地借重其背后的全球化平台来发展其跨境电商业务。然而,亚马逊在中国电商领域依旧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 时至今年,亚马逊中国也没披露过中国Prime会员的数量。这只能说明,其付费会员发展得可能不并理想。 郎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亚马逊失败的本质还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投入程度不够,美国成功经验copy到国内,是打不过国内巨头的,毕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电商的一个基本模型是长尾效应,核心是线上流量,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进入赢家通吃的模式,被阿里、京东两大巨头垄断。因此,亚马逊就没有翻盘机会,虽然保留强项全球购跨境电商这一块儿,仍然面临网易考拉、天猫的PK,而且流量还是远远小于它的竞争对手。”潘育新说。 水土不服 “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贝索斯曾总结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 亚马逊早年的风格和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不足,对它开发中国市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在中国电商的黄金年代里给了对手崛起的空间。 亚马逊的网站和APP体验一直被国内消费者诟病,中国团队这些年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外企风格浓厚的老牌企业亚马逊,严谨、流程慢,加之中美时差,加剧了沟通的时间成本。 “美国奉行一套UI,全球使用,这样无论你切换到哪个国家,即使看不懂文字,也知道那个位置的那个按钮是什么意思。这就导致如果想要定制中国化的页面和流程非常难。”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亚马逊中国区一名员工表示,“中国版改良了很多地方,但推动改变每一次都很难,需要繁冗的审批流程。不像国内其他推行‘996’的电商平台,只要老板一句话,员工们连夜加班加点上线。” 有亚马逊员工在脉脉上表示,“(亚马逊)不宣传,逻辑不符合国内用户习惯,没有足够的权限和资源深入本土化,市场萎缩是不可避免的。” 而最关键的是,亚马逊迟迟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的强大,没有及时发力,它奉行不做广告的策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带来了连锁反应。“因为网站市场占有率低、流量少,货品就拿不到低价,拿不到低价就没有人买,没人买更没流量,如此恶性循环。”市场人士曾分析称。 外资企业对中国本土团队的不信任也是诸多表象原因的根源之一。相对比本土电商都是创始人亲力亲为掌控,外资企业在华团队都是职业经经理人,权限不足,激励不足,即使意识到市场的转变,也无力及时应对,错失良机。 亚马逊中国也不是没有想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2018年,亚马逊上线了亚马逊小程序。但以亚马逊的体量,这一变革还是太小,以及来得太晚。 伤心地 现在,亚马逊中国的物流业务几乎关闭,此后主打的海外购没有仓储需求。而自营商品从去年底开始清仓。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市场难改落寞之态,印度市场成为了亚马逊在亚洲的新希望。2013年,亚马逊进入印度,完全吸取了在中国的失败教训,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如今管理层常对外提及的是“印度”二字而非“中国”。 虽然没有啃下中国市场,亚马逊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8年,亚马逊全年营收2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电商业务创收2079亿美元,同比增近三成,营业利润51.14亿美元。 贝索斯曾判断,云计算服务的市场要比纯电商业务大得多,这一点在近年来的财报中有明显体现。财报显示,AWS取代亚马逊北美电子商务部门,成为2018年运营收入最高的部门。2018年,AWS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256.55亿美元,同比增长46.95%,利润创下新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今年2月,亚马逊公司市值一度超过苹果、微软、谷歌,跻身全球第一。 可以说,亚马逊在全世界都攻城略地,唯独在中国马失前蹄。 对于国外互联网公司来说,中国市场一直是伤心地。从雅虎、eBay、印象笔记,少有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取得成功,他们大都败给了本土的公司,比如新浪、阿里巴巴、百度,亚马逊成为这个名单上最新的成员。 这个结果的原因,恐怕是贝索斯们也在反思的。 参考资料: 爆料:亚马逊将宣布退出中国,媒体训练营 亚马逊放弃中国自营市场启动裁员中国区总裁或将去职,中国经营网[详情]

中国电商黄金15年 却是亚马逊中国失意的15年
中国电商黄金15年 却是亚马逊中国失意的15年

   文/黎明 唐亚华 魏佳 来源:燃财经(ID:rancaijing) 过去的15年,是中国电商的黄金15年,却是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中国失意的15年。 中国电商行业的风云变迁,恰如其分刻画出了这家外资巨头所经历的荣光、转折和掉队。15年前,它以并购者的身份高调进入中国;15年后,它以大撤退的姿态黯然离场。 4月18日,多名知情人士对燃财经(ID:rancaijing)表示,亚马逊中国即将宣布裁撤中国电商业务。据介绍,亚马逊国内的自营、第三方卖家、保税仓业务会停止,这些业务会在未来的2到3个月之内结束。云服务、卖家出海、海外购、Kindle等业务不受此次调整影响。 据路透社报道,有中国卖家已经收到亚马逊通知,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卖家可入驻海外购。 4月18日中午,亚马逊中国对退出中国电商市场的消息做出回复。亚马逊中国方面表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未提及自营电商和保税仓业务。 此前,海外购业务也曾传言将被亚马逊放弃。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当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亚马逊中国如今的官网显示,亚马逊在中国布局的核心战略业务包括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亚马逊阅读,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也并未提及在中国的自营电商业务。 一位亚马逊中国零售部门的员工告诉燃财经,他并不感到意外。“你是螺丝钉,你没有办法改变摩登城市的走向。你做好螺丝钉就够了,但是当集体要被淘汰时,螺丝钉也不能幸免。” 受到影响的还有亚马逊中国的配送团队。一名知情人士告诉燃财经,配送团队已经接到通知将停止运营,未来将处理一些善后工作。 据介绍,亚马逊的配送团队在全国有数十个站区,一共近千名员工,一些是直接和亚马逊签约,一些是和第三方配送公司签约。这些员工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换部门,另一种是领赔偿金等待遣散。根据预计,只有极少部分人最终能留下。 亚马逊退出中国并不突然,多年来,外界一直在猜测这家处境尴尬的巨头的下一步动向。在过去的15年间,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对手名单里,不仅有淘宝、京东、当当,还涌现出了拼多多、网易考拉、小红书。它的对手灵活多变,打法草莽,这让它有点措手不及,并且慢慢掉队。 至此,在这个裁员整顿之声此起彼伏的转型时刻,在外资撤离中国日益增加的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巨头的身影。 撤离之前,亚马逊在中国几乎经历了所有外资公司都会经历的困境,踩上了绕不过的雷。比如: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职业经理人狼性不足,组织创新效率低下等。 与中国市场表现不景气相反,亚马逊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势头迅猛,从年初至今,亚马逊股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20%。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亚马逊年营收同比增长31%至2328.87亿美元,首次超出200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2%至100.73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而亚马逊中国的状态,就像它十年如一日的网站页面和购物体验,在这个庞杂的机器里,创新是奢侈的。三年前和今天,面对亚马逊中国网站,你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应”。但挑剔的中国用户,最终“适应”了更善于讨巧的中国电商们。 或许,不是亚马逊不够努力,而是,它的中国对手们太强大。 荣光:2004-2007 亚马逊中国的故事要从卓越网讲起。这家于1999年1月3日正式上线的网站,由雷军、陈年等人创办,它三大股东包括金山、联想、老虎科技基金。 成立之初,卓越网本想做成计算机资讯和下载网站,但雷军更看好电商生意。1999年,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的电商网站8848成立,几个月后,阿里巴巴和当当网相继诞生。不甘落后的卓越网在2000年5月完成改版,转型售卖图书和音像制品。 在当时的中国,电子商务还是烧钱的时代,加上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这两大重要环节并不完善,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受限于资金问题,卓越只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站点。 据当时媒体报道,2003年,卓越网上半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其中B2C销售收入占到96%。虽然毛利率接近30%,但整体依然亏损。到了2004年,卓越网主推的已经不是图书,取而代之的是DVD和CD。 与其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调来华的亚马逊。2004年,亚马逊年销售额逼近70亿美元,基本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有消息称,亚马逊本打算通过收购李国庆的当当网进入中国,并开出了1.5亿美元的高价来收购当当70%至90%股权,保留原管理团队,但被当当拒绝。 于是,亚马逊转而收购卓越网。雷军思考再三,最终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忍痛把卓越网卖掉。回忆起这段经历,雷军坦言因为“没有钱了”。粗略统计,从2000年5月到2004年被收购,卓越网就靠着金山、联想投资、老虎科技基金等投资的9700万元苦苦支撑。 这场收购在当时引发巨大关注,北京时间8月19日20时40分也成为一个难忘时刻,中国电子商务重要人物王峻涛曾写下自己的感想: 7500万美元。Amazon市场价值(按照2004年8月19日计算)160.1亿美元的千分之4.6;盛大市场价值14.19亿美元的5%;腾讯IPO时候市场价值(大约8亿美金)的9.3%。250个它等于AMAZON。20个它才等于一个盛大。11个它等于腾讯。就这样,我们无限怀念地,再见了,中国的卓越。有些人离开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很喜欢他。 亚马逊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卓越网成为亚马逊第七大本地化网站,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 当时,淘宝才刚成立一年半,京东也刚开始布局在线销售业务,羽翼未丰。亚马逊选对了入华时机,却忽视了对手,原本该立即发动的战争,硬是拖到了几年后。 卓越网的老对手李国庆曾表示,并不看好被收购后的卓越的前景,亚马逊和卓越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太大,要想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和管理磨合,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到。 他认为,大公司进入中国,往往会水土不服,像联想与AOL、方正与YAHOO等合资,并不成功,特别是中文出版物市场有别于全球所有其他国家,亚马逊能否适应,并不乐观。 被他言中,亚马逊和卓越的磨合速度缓慢。在收购完成一年多之后,才开始启用亚马逊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以前的系统,这一替换过程历经三年时间。直到2007年6月5日,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其域名joyo.com改为amazon.cn。 除了动作缓慢,另一方面,亚马逊入华之初,一直在试图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坚持在全球范围内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传统,把更多精力用于建设物流、仓储。 业内人士周岩对燃财经表示,亚马逊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很大,来华之初的策略就是高举高打,宣称要自营产品、自建仓储,保证质量和服务。他们当时在中国建了很多仓库,里面一些现代化、机械式的配备,以及仓库的管理模式令很多去参观的人士非常惊讶,后来也有不少平台模仿亚马逊的物流。 然而不是所有的“复制”都能起到好效果。在收购卓越网后的第二年,2006年10月1日,亚马逊突然对卓越网进行改版,风格完全仿照亚马逊。这种风格简洁明了,但显然是淘宝、京东页面的“花哨”、“热闹”更能够讨好大多数国人。 在数据的掩盖下,亚马逊高层并没有意识到水土不服的风险。2007年9月,贝索斯再一次来到中国。他曾说,中国最厉害的企业家是马云。当天,亚马逊的股票站上了自上市来的最高点,华尔街分析,亚马逊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贝索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三年中,我们花了很多钱增加库房和一个新的配送中心,使得客户能够享受更快的配送。网上店铺可选的品种更多了,增加了32倍。” 他表示,他对卓越的表现不能用满意两个字来说,而是非常满意,“我们在中国这一块的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业务增长最快的一块,以三位数在增长。” 转折:2008-2013 亚马逊在仓储物流上的投入不遗余力。2007年、2008年新建或扩充的北京、江苏、广州仓库,总面积8万平米,里面有自动流水线,设备和系统堪称“豪华” 。 在2008年亚马逊财报中,贝索斯在致股东信里还说道:“我们正在劲头十足投资于网络服务(云计算等服务)、为第三方卖家提供的工具、数字媒体(Kindle) 和中国。我们在作出这些投资的同时,深信它们将为亚马逊带来极为重要的规模效应,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投资回报率。” 同样在2008年,亚马逊推出了极具革命性意义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史上最伟大的50款电子产品。到2012年,Kindle已经有了许多不同型号的产品和功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后在2014年,亚马逊又上线了一款搭载智能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从kindle开始,亚马逊深入布局消费电子产品,将内容与硬件联结起来,打造生态闭环。 然而,一场危机正向它袭来,本土电商正慢慢崛起。 随着资本的涌入,京东在2007年拿到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投资,宣布从售卖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 2008年,淘宝成交额近千亿。当时,亚马逊在中国电商领域的份额还是15.4%。 一直以来在全球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亚马逊,第一次在中国打了广告,推广域名z.cn 。但这个品牌广告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增长,还被亚马逊全球电商部门当作成本控制失败的案例批判。 同时,亚马逊中国的人才也在流失。2010年,亚马逊图书业务副总裁石涛加入京东,一手搭建起京东图书音像品类业务,而后反过来占据了老东家的大量市场份额。 中国区的高管意识到了品牌的问题,但他们做不了主。2011年刘强东表示,“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2011年10月27日,卓越亚马逊变更为亚马逊中国。当时亚马逊的CEO王汉华说,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然而,到了2012年,国内各大电商就掀起了火热的价格战。2012年8月,刘强东发布微博称:“京东未来三年内大家电产品零利润。”紧接着,苏宁、国美在线、当当、拍拍等电商统统加入,掀起了8·15价格战。 周岩告诉燃财经(ID:rancaijing),国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淘宝等电商平台有模特拍摄,靠图片去渲染产品,而亚马逊上的产品不做美化,完全呈现真实情况,部分用户可能不适应。“打个比方,亚马逊中国相当于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不会像很多电商那样通过刷单、删改评价、美化形象等去赢得用户的好感,只呈现真实的样子,比较下来就很吃亏。” 低价竞争的战火一直延续到监管部门抛出禁令,明确指出禁止类似的促销大战再次发生。但是,消费者对双11、618等电商所造的节日已经耳熟能详,亚马逊中国的声量渐渐淹没在电商大军的节日狂欢中。 回顾亚马逊入华的发展经历,一名在亚马逊中国工作近6年的员工向燃财经介绍,“水土不服”一直是外界对亚马逊中国的评价,例如配送行业曾经打出的口号是“做服务最好的”,要求快递员跟顾客说“你好”,走的时候要微笑说“再见”,但是比起送货速度和商品价格,“服务好”并不是中国消费者最在意的,这一套在国外能走通,在中国未必行得通。 为了接地气,亚马逊中国中途也做过一些调整,例如为了增加曝光、解决流量问题,他们在2016年重新打起了广告。但为时已晚。 这名员工认为,亚马逊起初在中国的经营策略比较传统,一年四季的商品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京东、天猫等电商打价格战、“造节”的做法让亚马逊措手不及,市场份额一路下跌,尤其2017年中旬以后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萎缩得非常厉害,到现在市场份额已经跌到1%以下。 受其影响,亚马逊中国的配送团队也在萎缩,目前全国一共有数十个配送站区,配送员总数仅近千人。这些基层快递小哥的平均工资大约在每月6000元,这个收入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并不算高,但工作量相对其他配送公司来说比较轻松,熟练的员工一般早上8点上岗,到晚上7点就可以完成配送工作,不需要太大战斗力,因此团队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掉队:2014-2019 2014年,中国电商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海淘合法了,二是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在美国上市了。 这一年,政府先后发布了“56号文”、“57号文”,为跨境电商开了绿色通道。但嗅觉最敏锐的却不是总部在海外的亚马逊,而是出身草莽的阿里巴巴。2014年2月19日,天猫国际正式上线,主打的宣传点就是海外原装进口商品。 8月,亚马逊任命新一任中国总裁葛道远。当月亚马逊就宣布要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贸易总部。但直到11月,亚马逊的海外购业务才正式上线。在当时的发布会现场,亚马逊中国高层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年,才在中国推出海淘业务”。 葛道远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但它的中国对手们却马不停蹄。2015年初,网易考拉成立,主打进口业务。2015年4月15日,京东全球购正式上线。 Analysys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天猫国际和淘宝全球购分别以18.9%和15.4%的份额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京东全球购和网易考拉位列第三和第四,亚马逊海外购仅占6.6%,位列第六。 除了在业务层面的直接竞争,资本市场的大举进攻也打了亚马逊一个措手不及。 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和京东,不约而同在2014年登陆美股资本市场,其中阿里巴巴创造了全球最大的IPO纪录。阿里和京东拿着二级市场的巨额融资,投入到中国市场的肉搏战中。 但亚马逊总部却开始对中国市场的盈利提出更高预期。据一位亚马逊零售部门的员工方鹏透露,前几年亚马逊中国就开始对零售部门的产品品类做减法。核心逻辑是,砍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和产品,保留高毛利产品走精品路线。 这种调整,提升了毛利,却减少了流量。“亚马逊在美国就好像是一个线上的物美,但是在中国它做成了华联。” 方鹏表示。 另一个深层次的变化是在信息传递的渠道上。2014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市场如日中天,从PC向手机转移,几乎成为创投界的共识。以淘宝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纷纷全力推移动App,将业务向移动端转型。 2015年,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型电商兴起。这种依托微信和App的拼团式电商,颠覆了以往的电商形态。除了拼多多,更多新兴电商无一例外将主战场放在了移动端。 但亚马逊的反应速度依然赶不上步伐,任何一丝微小的变动都要经过冗长的组织流程。“我们开发一个程序,可能需要花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因为亚马逊在App上的任何一个改动,都不是一个国家的,而是全球性的。” 当一个组织足够严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积少成多,就会成为大问题。“我服务过很多外企,这是外企的通病。” 方鹏称。 亚马逊中国的员工依然很努力,他们大多毕业于名校,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称职的职场人士。在方鹏看来,亚马逊中国的工作节奏也很快,员工很敬业认真,每个人都像是一颗钻石。 问题在于,亚马逊不需要钻石。“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公司想要把每个人雕铸成螺丝钉,让机器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稳固,这就是我们这些钻石在这种公司的意义。”方鹏说。 与此同时,中国电商物流的发展速度也一度刷新了华尔街的认知。 2019年3月11日,阿里巴巴投资46.6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快递14.65%的股份,将“四通一达”中除了韵达以外的所有头部企业,全部招致麾下。一向以服务体验著称的京东物流,也已经将平台开放,而四通一达则依托中国本土电商适得其所。亚马逊物流在任何一方都不占优势。 另外,亚马逊中国还未从淘宝京东的鏖战中缓过神来,电商黑马拼多多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下沉中,弯道超车。2018年,和阿里京东一样,拼多多选择在美股敲钟。亚马逊中国彻底掉队。据eMarketer称,亚马逊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占比不到1%。 作为一家外资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中国的15年,见证了中国电商行业的起伏变迁。这是一段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从高调到离场的历史,也是中国本土电商从草莽到群雄逐鹿的历史。时至今日,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开始撤离中国,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样本。但无论如何,亚马逊在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中国电商的未来也从未定格。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方鹏、周岩为化名。)[详情]

入华15年 亚马逊电商败退中国
入华15年 亚马逊电商败退中国

  作者:谢康玉 来源:钛媒体 对于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消费者没有过多留恋,也侧面反映出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多年来“没有存在感”的窘境:入华15年,其市场份额仅有0.6%。 3个月后,亚马逊将正式关停第三方卖家服务。 今日凌晨,路透社最早透露了一则消息,称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前关闭其在中国国内电商业务,以及“亚马逊预计将在未来90天内关闭物流中心,并逐步减少对中国内销商户的支持。” 此后,亚马逊中国的一则声明做出了官方回应,但并未明确回复中国电商业务是否全部关闭。回应称,“亚马逊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 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将无法购买第三方卖家商品和服务,但依然可以通过亚马逊中国APP获取“海外购”商品。 钛媒体(微信ID:taimeiti)认为,电商业务关闭,是亚马逊调整其在中国的业务重心的一个重要信号。 此前两天内传闻不断,而对于该消息,大多数中国用户的第一反应是,“还好Kindle留下了”;而对于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消费者没有过多留恋,也侧面反映出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多年来“没有存在感”的窘境:入华15年,其市场份额仅有0.6%。 不过,亚马逊内部人士向钛媒体(微信ID:taimeiti)表示,“海外购肯定是保留的,因为一直在专注做跨境。” 至于2019年业内爆出的“网易考拉或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一事,亚马逊中国官方表示“不予回应”。 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大收缩 与京东商城等平台的业务类似,亚马逊在国内的电商业务也包括了国内自营电商、商家入驻、海外购这样几部分,而近些年亚马逊中国更多的把在中国的电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购上,从亚马逊的官方介绍就可以看出: “亚马逊在中国布局的核心战略业务包括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亚马逊阅读,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 作为一个市值万亿,占据美国电商市场半壁江山的零售巨头,虽然在全球其他市场呼风唤雨,但在中国市场却始终没有什么声量。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亚马逊在2018年以47%的份额保持着其在美国电商市场的主导地位,排在他后面的eBay、沃尔玛,仅有6.1%和4.6%。 但切换至中国市场,对比十分强烈。 按照Analysys易观2018年Q4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报告中的数据,天猫、京东分别占据了61.5%、24.2%的份额,而亚马逊只有二者的一个零头——0.6%,甚至排在晚入局B2C电商的苏宁、唯品会、国美之后。 伴随着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亚马逊中国的重心逐渐转移。2014年开始,亚马逊逐渐将大部分精力投入跨境业务,上线亚马逊海外购商店——接入其在全球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多站点的海外商品。 为了给海外购进一步铺平道路,亚马逊还在2016年10月将Prime会员服务这一模式带到了中国。 Prime会员服务,为中国地区消费者提供了两点便利:可以实现全年无限次的免费配送;同时送达速度也更快,可以从原来的十几二十天加快到5-9个工作日。 在跨境业务的“进”之外,“出”也是亚马逊想要突破的一块。 早在2012年,亚马逊就在中国推出“全球开店”服务,想要帮助众多中国商家走出去。中国卖家可以通过入驻亚马逊美国站、德国站、英国站与日本站等多个站点,来直接对接欧美日超过百万企业和机构买家。 “跨境电商是亚马逊中国的核心业务之一,而亚马逊海外购与‘全球开店’则是驱动这一业务发展的双引擎。”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描述海外购与“全球开店”对于亚马逊中国的价值。 相比于整体B2C,亚马逊在跨境市场的表现确实略好一些,根据易观的数据,亚马逊海外购在2018年Q4的的市场份额是6%,位列第五。 伴随着业务重点的转移,亚马逊内部也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而关于亚马逊要退出中国的传言也是甚嚣尘上。 去年3月,曾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在中国大幅压缩库存和仓库面积。在一篇名为《亚马逊中国的危机,或撤出中国》的文章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亚马逊中国的库存金额在2017年底比2016年同期下幅超过50%。与此同时,亚马逊中国的仓库也大面积压缩,目前全国保留仓库的还有5个城市:北京、成都、武汉、广州、昆山。到2018年年底,只保留北京、昆山和广州。” 而在人员规模上,该文指出,“亚马逊中国的运营团队由2000多人压缩到不足1000人。采购团队从鼎盛时期的4000多人调整到1000人。亚马逊中国总体人员下降超过50%!” 以上关于压缩业务和人员规模的消息,可能已无法考证,但关闭第三方卖家业务却是有迹可循。去年8月,亚马逊中国停止向国内第三方卖家提供FBA服务(全称FulfilmentbyAmazon,是亚马逊为商家提供的包括仓储、拣货、打包、派送、收款、客服与退货处理的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剔除贡献不大的第三方国内卖家,强化海外购自营商品来吸引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以此来扩大在中国的Prime会员基数,这可能是亚马逊一步步关停第三方卖家业务的考虑。 亚马逊唯一一次披露在中国Prime会员数是在去年,亚马逊全球副总裁、Prime国际业务负责人JamilGhan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7年亚马逊中国的Prime会员数量已超过2016年同期的3倍。据JamilGhani透露,中国用户加入Prime会员之后,75%在海外购上的支出是增加的,而其中60%的Prime会员支出翻番甚至是更多。 但对于这样一个只有增长比例没有基数的数据,只能说,目前Prime会员在中国的数据应该还是有些拿不出手。 亚马逊如何一步步失速中国? 2004年,亚马逊以收购卓越网的方式高调进入中国。 彼时,中国电商市场还处于草莽时期,阿里的淘宝刚成立一年多,京东也刚开始探索线上业务。虽然占得先机,亚马逊却在“跨国公司病”中一步步落得下风。 外企入华的“水土不服”一直在困扰亚马逊,从当年亚马逊早年与卓越的融合速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2004年亚马逊把卓越收入囊中、替换卓越网原有的数据库系统,亚马逊花了3年;7年之后,也就是2011年,卓越才彻底改名亚马逊中国。 总部远在美国,地方市场又没有决策权,层层流程下来难免让亚马逊在中国的决策速度变慢,而中国又偏偏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刘强东早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就谈及亚马逊的弱点,他认为亚马逊的问题在于,对中国团队缺乏信任、给到的权限太久。 “亚马逊不会撤出,也不会死掉,因为总部太有钱了。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刘强东口中的汉华,正是前亚马逊中国CEO。 这位前任CEO曾这样描述中国区之与总部的关系,“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此外,王汉华虽然拥有“中国区总裁”的职位,但决策权十分有限。 “不懂中国市场”的亚马逊,却在中国坚持着自己在全球市场被验证成功的路子,吝于打广告和促销,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运营和搭建仓储物流上。 在中国电商野蛮生长史上,无数个声势浩大的“价格战”中,亚马逊选择了冷眼旁观。在亚马逊看来,这时的中国市场不够冷静,这不会是常态,在亚马逊的不跟进中,阿里、京东各自一边跑马圈地一边建立起自己的壁垒,并相继赴美上市。 此后,市场上再无多少亚马逊的声音。 “烧钱”大战告一段落后,中国急速增长的互联网人口在新一代电商平台中作出了选择。线下实体店起家的国美、苏宁被证明线上基因不足、当当疏于物流投入、沃尔玛支持下的一号店出现了内部消化不良、阿里携淘宝天猫登顶中国电商宝座、京东在物流上的坚决投入为自己赢得了竞争优势。 阿里和京东均于2014年赴美上市,进一步奠定领导地位;“旁观者”亚马逊中国,眼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跌落到忽略不计。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曾提到三点: 第一,不够激进;第二,投资不足;第三,本土化不充分。 虽然在中国市场败北,但好的一点是,在所中国市场吃到的教训都转化成了亚马逊开拓印度市场的经验。 在中国市场折戟的亚马逊不想再错过第二个具有潜力市场——印度,2013年亚马逊进入印度市场,2016年亚马逊宣称将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目标是统治该国新兴的电商市场。 然而,亚马逊在印度市场的进展近几年也不顺利。印度最新出台的电商法,禁止对海外公司设置了诸多障碍,包括改不得通过其拥有股权的印度公司销售产品、禁止与卖家达成在其平台上独家销售的交易、不能提供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销售价格现金返还等促销活动等。 目前,新电商法已经给亚马逊、沃尔玛等公司在印度的业务带来不小影响。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新电商法启动之后,亚马逊印度网站路续下架不少商品。 中国市场遭遇人祸,印度市场又遭遇天灾,亚马逊终于为其中国市场的十五年之旅画上了终止符。[详情]

亚马逊关闭中国国内购业务 对中国电商市场影响几何?
亚马逊关闭中国国内购业务 对中国电商市场影响几何?

  昨天,据路透社消息,亚马逊宣布将在7月中旬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停止关闭在中国的国内购市场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消费者和中国的电商市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消费者 高先生: 我虽然觉得有点可惜,亚马逊只是撤销了国内购的产品,还保留了海外购,在我看来,亚马逊最大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就是海外购的产品。国内购的业务已经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和受众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还是海外购。消费者 井先生:对于现在的permier会员没有什么影响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增速普遍放缓。今年1月,阿里巴巴公布了自2016年以来最低的季度盈利增长,而京东则通过裁员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在此之前,其他西方大牌零售商纷纷退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2016年,沃尔玛将其中国在线购物平台出售给京东,以换取京东股份,专注于其实体店。专家表示,由于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非常小,所以亚马逊的退出基本上不会对中国电商市场有什么影响。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 我们从整个中国电商的发展来看,从2016年开始我们的电商增长率已经在20%到30%,中国的电商已经进入中高速的增长阶段,这是大环境。从渗透率来说,我们的电商渗透率现在已经超过70%,这是大环境。从亚马逊本身的业务来说,它有几个业务肯定会先退出中国市场,第一个就是普通的B to C这一个,我个人觉得就是说,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它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对整个中国市场电商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详情]

亚马逊:来过,努力过,但没爱过
亚马逊:来过,努力过,但没爱过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个能搅动国内市场的大玩家跑了……”面对不断弹出的亚马逊中国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的消息,资深网购用户陈伟(化名)如此感慨道。 18日中午,亚马逊中国证实,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这意味着,进入中国市场15年后,亚马逊将正式结束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电商业务。 文 | 常涛 闫淑鑫 01 靴子落地 4月17日,有消息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宣布退出中国,最终公告时间待定。当日,有亚马逊内部人士对此予以否认,并强调亚马逊是一个庞大和拥有诸多业务的公司。 此外,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亚马逊中国本土主营的电商业务将于7月中旬正式关闭,公司将会更加聚焦中国市场的跨境电商以及云服务等利润更加丰厚的业务。 18日午间,亚马逊中国回应媒体称,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亚马逊中国方面并未对是否停止中国电商业务及物流业务作出明确回应,并强调称“海外购”业务就是电商业务。 电商天使投资人、分析师李成东对中新经纬分析,亚马逊中国的回应实际上默认了此前关于停运国内市场业务的传闻。 随后,传闻被进一步证实。据媒体援引路透社消息,亚马逊通知中国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卖家可入驻海外购。 亚马逊中国也回应媒体称,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02 从高光到暗淡 亚马逊关停国内电商业务并不突然,也并不令人意外。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这个在中国处境尴尬的巨头的命运。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对中新经纬表示,这是对中国市场久攻不下的结果,关掉这部分业务对亚马逊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 “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像块沼泽地,情况十分复杂,对手打法千奇百怪,即便亚马逊是电子商务的开创者,也有很多套路不适应。”李易说。 2004年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雷军、陈年等人创办的卓越网,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彼时,亚马逊已经稳坐全球电商霸主的宝座,年销售额逼近70亿美元。 而同一时期,淘宝网上线刚满一年,京东也还只是“京东多媒体网”,尚未更名为“京东商城”。在这样一个局势下,亚马逊可谓是占据了先机。 有数据显示,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B2C市场的份额曾高达15.4%。 但是,随着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本土电商的迅速崛起,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开始增长乏力,近两年更是失去了存在感。 据易观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天猫、京东的占比分别为61.5%、24.2%,而亚马逊却已滑落至0.6%。 此外,易观千帆向中新经纬提供的一份中国电商APP月活报告显示,2018年5月以来,亚马逊购物APP的月活人数逐渐下降,截至2019年3月,仅剩下90.0万人次。而同一时期,淘宝、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的月活人数为5.2亿、2.0亿、6029.7万、4465.5万。 ▲国内头部电商APP与亚马逊购物APP月活对比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有业内人士分析,亚马逊中国市场电商业务的没落,或和它的“温吞”有关。 据了解,收购卓越网后,亚马逊并未立即对其进行大变革,而是选择慢慢磨合,直到2007年6月5日,卓越网才更名为“卓越亚马逊”,域名也由“joyo.com”改为“amazon.cn”;2011年,再次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李成东表示,亚马逊中国国内市场业务的“溃败”主要是由于竞争激烈、持续亏损,产品、运营缺乏本地化,缺乏独立决策权以及缺乏持续投资等原因造成的。 03 再见,亚马逊? 去年8月份,时任亚马逊中国总裁、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张文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马逊是一座桥梁,让中国消费者便捷选购全球海量国际正品,让中国公司轻松拓展海外与商业采购市场。” 这意味着,一方面,亚马逊帮中国消费者购买海外正品,即海外购业务;另一方面,亚马逊帮助中国商家走到海外,把产品直接卖给海外消费者,即全球开店业务。这也是未来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的主要运作模式。 不过,此前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也曾传言将被亚马逊放弃。 今年2月,据《财经》报道,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当时双方均对此拒绝作出评论。 实际上,就海外购业务来讲,亚马逊也早已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天猫、京东等早已涉足全球购业务,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入驻开设旗舰店,更别说还有网易考拉、洋码头等专注全球购的平台。 李易认为,虽然亚马逊关停了在国内主营的电商业务,但并不意味着亚马逊电商会在中国消失。 “亚马逊完全可以仿照中国电商平台在东南亚的做法,以收购或参股的方式,介入到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来分享红利。”李易说,“从务实的角度说,甩掉包袱,专注跨境电商和云服务,说不定还能挣到钱。”[详情]

亚马逊刷单乱象调查:一条好评上百元删差评800元
亚马逊刷单乱象调查:一条好评上百元删差评800元

  100多美元的扫地机器人、18美元的蓝牙耳机、25美元的电蒸锅、9美元的台灯…….在美国工作的90后Andy赫然意识到,家里越来越多的用品都来自刷单群。更多像他一样的留学生、工薪层、家庭主妇等,加入到了“薅羊毛”的队伍中。 “你放心,我们以安全为主。刷单部的人都在海外,各种海外电商平台我们都可以接单。”4月17日,一家名为“我要刷单网”的客服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仅在美国,平台就有上万名专门刷单的买手。 从市场份额来看,占据龙头位置的亚马逊是他们寄生的重点。在记者加入的数个500人组成的微信刷单大群内,每天都有刷单人员不断发出需求,循环不断。这些商品从手机壳、充电线、染发剂到粉扑、首饰盒、游泳圈等等,应有尽有。 一般来说,他们通过QQ群、微信群等组织人员,然后通过好评返现、免评免费等方式,吸引亚马逊的真实用户下单,然后再收取商家的佣金、产品费用。对于刷单炒信等虚假的交易行为,国内电商平台都曾出台严厉的管理及惩处措施。2018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后,经营者采用刷单、炒信等方式,帮助自己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炒信刷单不管在哪个国家,肯定都是违法的。它都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行为,而且明显的虚假宣传,这对于用户和其他卖家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而跨境查处的难度更大,也给平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好评上百元差评要价8倍 假销量、假评价一直是扎在电商平台上的一根毒刺,亚马逊也面临着销量造假、评价造假、信息泄露等困扰。去年,亚马逊展开了严厉的管制,对造假卖家进行大规模封杀、销号、余款余货冻结。重拳之后,顶着被封店封号的危险,刷单等灰色交易,仍然在悄然地肆意生长。 “不刷单在亚马逊做不下去”似乎成了许多亚马逊美国站中国卖家的共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刷单即刷假销量,是最常见的造假行为。根据留评率的不同,刷单被划分为不同价格档次,纯免评的刷单一般在15-25元一单,价格随着留评比率的增加而增加。100%留评的订单价格在80-120元一单。 刷单也有不同的交易模式。“很多价格便宜的产品,就不需要给报酬。一般是我下单,收到货以后给商家五星好评。确认后,中介再把货款打到我的支付账户里面。”一名在美国的留学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亚马逊最近也加强了审核,以前好评很快能显示,相应的结算时间也很短。现在亚马逊的好评要一周才能通过审核,从中介那儿拿到报酬的时间也变长了。 此外,有的卖家还会直接购买刷单系统,自行刷单。一名位于中山市的中介透露,自己售卖自行搭建的服务器,售价4万,并表示“每个站点都可以支持”。 为了加强假评价的可信度,定制VP评论也是一项赚钱工具。在亚马逊上,有些评论上方会有红色的字体写着Verified Purchase,简称“VP标志”,这些评论更加真实,也会排在更加靠前的位置。因此,VP评论成为中介叫卖的热点。一位中介向记者介绍,VP评论是通过小号跟卖的形式进行,变相地将留评内容,嫁接到卖家asin(商品编号)上,并保证“风险是由跟卖店铺来承担,无需担心店铺安全的问题”。 所谓“定制VP”是可以定制评论的内容和关键词,这些VP评论一般在100-150元一条。 此外,由于差评的影响威力,删除差评的叫价更加高昂。删除一条差评大多在700-800元之间。但是,据记者了解发现,有的中介收取800元一条的服务费,但成功率只在4成上下。 相比直接删除差评,找到差评买家(匿名或未能获取买家信息)的电话和邮箱就便宜很多,只需30-40元就可以查到差评买家的电话和邮箱,但这种行为却严重侵犯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除了这些造假行为,一些中介还会提供损害其他商家利益的服务。甚至只需要支付本金+佣金,就可以给指定卖家留差评和申请退款。 “差评属于攻击单,货款相对应等级收取佣金,物品太大件还需要增加70元搬运费跟跑腿费。”一名中介甚至透露,还有一种攻击他人asin的黑科技,“可以让对方商家的链接搜不出来,没办法正常销售15天。” 服务的收费基本在7000-10000元上下。[详情]

亚马逊中国总裁任期终结 电商业务自营部分将被裁
亚马逊中国总裁任期终结 电商业务自营部分将被裁

   继宣布停止为中国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后,亚马逊的自营店也即将关闭。 4月18日,有报道称,亚马逊将对中国区业务进行调整,裁撤电商业务中的自营部分,专注于海外购。 随后,亚马逊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应称,“亚马逊中国会集中资源发展跨境网购业务,强化海外购的优势”。 这份回应并未正面回答,是否会裁撤亚马逊在华的自营业务。 当天早些时候,亚马逊已宣布,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亚马逊表示,“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此外,亚马逊称,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此外,现任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即将离职。亚马逊称,“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美籍华裔张文翊于2013年5月加入亚马逊,担任全球副总裁,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新任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路透社此前曾报道称,中国本土电商环境竞争激烈,亚马逊很难在中国市场找到立足点。根据消费者研究公司iResearch Global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天猫和京东的电商业务占据了中国市场81.9%的市场份额。 但亚马逊方面4月18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明确的是,不会退出中国”。亚马逊强调,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据亚马逊方面称,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详情]

亚马逊电商退出中国 一点都不意外
亚马逊电商退出中国 一点都不意外

  记者|方园婧 亚马逊终于还是放弃了庞大的中国电商市场。 根据路透社的消息,这家进入中国近15年的公司,将在本年7月关闭中国国内的电商业务,未来只保留销售海外商品和云服务的业务,并将在90天内逐步关闭配送中心,取消对中国商家的支持。 不少看到这则消息的网友都评论,终于离开了。亚马逊执着坚持了15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再挣扎。 在最近几年公布的电商市场占有率数据来看,亚马逊的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在最新一次的公布中,市占率只达到了0.6%,而在刚进入中国时,这个数字曾一度达到过15.4%。 除了老生常谈的外企入华的水土不服外,亚马逊本部对中国市场的过分不放权,某种程度上是这个结局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不少亚马逊内部员工都透露,其总部对中国区的控制度相当高,不仅普通高层接受采访都需要汇报到总部,甚至是中国区办公室如果来了未登记的访客,都需要跟总部报备,否则就会接到质询。 细节之处更甚,某些产品中国表现程度的数据披露、本地产品页面的优化等等,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层层报备,流程长,考核多,往往换来的结果也是由于总部对中国市场不了解而导致的拒绝,造成了内部管理上沟通成本极高。 这导致了亚马逊十年如一日停留在传统网站页面,并且提供了非常复杂、极不符合时下移动消费习惯的购物体验。 在这个复杂而冗长的反馈体系里,创新是奢侈的,效率是低下的。不提强力的竞争对手京东、淘宝、拼多多,与时下兴起的半小时物流的社区团购相比,消费者也找不到一定要在亚马逊上购物的理由。 从这种控制欲上也可以看出,亚马逊本身就是一家激进管理的公司,关于贝索斯那些铁血管理的传言也基本都是实话。 除了内部管理,亚马逊对其商户的态度也相对强硬。今年早些时候,亚马逊还公布了一个政策,如果供应商、品牌所有者所销售的产品,不能让亚马逊得到一定标准的利润,就不会让它们在站内进行推广。 实际上,不肯放权是很多外企在中国做得不顺畅的主要原因。所谓“水土不服”,也经常指向总部无法清晰理解国内市场,国内团队却又没有足够权限做决策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市场的长期不景气,没有影响亚马逊在全球发展的迅猛势头。亚马逊的股价在今年又上涨了20%。根据亚马逊的最新财报,2018年,亚马逊年营收同比增长31%至2328.87亿美元,首次超出200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2%至100.73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详情]

别了 亚马逊!在中国 全球首富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别了 亚马逊!在中国 全球首富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别了,亚马逊!在中国全球首富终究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 泰勒 亚马逊可能真的要退出中国了。 4月18日,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之前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将重点放在海外商品销售和云服务等业务上。 亚马逊: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 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亚马逊的自营电商业务要退出中国,比较正面战场上肉眼可见,长期内在国内压根没法跟马云、刘强东正面抗衡。 路透社报道,亚马逊通知中国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不过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将继续在华运营。 最新央视报道,亚马逊中国称:为了深化向跨境电商的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据第一财经报道,“亚马逊主营的电商业务早就已经把重点转移至跨境电商,也包括向海外推中国的产品。”一位接近亚马逊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未来三个月,亚马逊还将关闭中国本土的配送中心。尽管中国消费者未来将无法从亚马逊网站上购买来自第三方的产品,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亚马逊的全球网站向美国、英国、丹麦、日本等国家购买跨境商品。 而同时,亚马逊官方回应称,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从上述回应可以看出,亚马逊中国单单忽略了在中国的自营电商业务。也就是说,应该是本土电商业务全部裁撤。 有媒体报道,“一些亚马逊中国员工开始找工作了”。一位采购部门的员工亲属的说法称:可供选择的公司不多,只有阿里、京东、小米有品、苏宁等几家,或者去创业公司,传统零售企业也是一个选择。这名亲属哀叹:“现在就业形势不好,找工作有点难,可能失业。” 而在也是在 4 月 17 日这一天,亚马逊全球开店业务在宁波跨境电商园举行了开园仪式。一周前,亚马逊全球开店业务的杭州跨境电商园也宣布正式开业,这都是为亚马逊中国卖家服务的项目,与中国的电商消费者无关。 而跨境电商只是非常小非常边缘的一部分。 知名博主阑夕在微博点评说:去年年底还在朋友圈里看到亚马逊中国的内推,引述员工的评价,都是「基本按时下班」、「偶尔加班」、「最高档公积金」、「工作气氛好」这种答案,干不过「996」的国内同行,自然不算意外。 亚马逊中国海外购,曾传网易接盘 早在2月19日,就有媒体报道称,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 不过后面就再也没有传出任何进展。 早在2010年网易就曾试水电商平台网易商城,又在2015年、2016年先后推出网易考拉和网易严选。如今,电商业务已经成为网易营收除游戏之外的重要增长业务。 2018年第三季度,网易最新财报显示,其电商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已近三成,丁磊曾多次表达对电商业务的厚望,“通过网易考拉、网易严选等电商业务,花三到五年时间再造一个网易。” 网易电商业务仍处于需要大力投入、不断烧钱的阶段,与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的合作,无论是从扩充品类、降低获客成本、打造供应链体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降低成本。 亚马逊早已在中国收缩战线 去年,亚马逊中国宣布,由于业务调整,自2018年8月30日起,亚马逊中国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种种迹象表明,亚马逊在中国收缩战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亚马逊拥有世界领先的物流体系,这也是亚马逊中国引以为傲的一个优势。从2010年开始,亚马逊中国就开始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物流服务。时任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物流中国总裁的薛小林曾表示,截至2014年,七成的国内卖家表示在使用亚马逊物流服务后其销售提升了至少20%。2015年10月,亚马逊决定将物流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马逊平台以外的社会企业,推出了“亚马逊物流+”服务,为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仓储物流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电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市场对物流的需求非常强劲,当时的亚马逊中国也是摩拳擦掌,有心要大干一番。 有迹象表明,亚马逊在中国的物流业务并没能按照预期的那样顺风顺水,而是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亚马逊中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亚马逊在中国境内有13个运营中心(仓储中心),全国1400多个城市区县可实现当日或次日送达服务,全国设立5000多个自提点。而根据媒体最新披露的数据,亚马逊中国的库存金额在2017年底比2016年同期下幅超过50%。亚马逊中国的仓库大面积压缩,目前全国保留仓库的还有5个城市:北京、成都、武汉、广州、昆山。到2018年年底,只保留北京、昆山和广州。 市场份额已经被马云、刘强东占领 公开资料显示,亚马逊国内电商业务在辉煌时期曾达到20%,易观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市场份额目前已跌到了0.6%。 在中国,电商越来越集中到几家巨头。2018 财年,阿里巴巴、京东成交额增长率分别为 28% 和 30%,均高于整个市场增长率。规模第三的拼多多增长 386%。 全球首富败在了中国 在前阵子,亚马逊CEO离婚案刷爆了整个地球,女方麦肯齐·贝索斯(MacKenzie Bezos)在Twitter上表示,他们已经敲定了离婚相关事宜的细节问题。 麦肯齐可谓是最大程度成全了贝索斯:只分走贝索斯25%的股票(约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00亿元),而且放弃在公司内部的投票权。 而贝索斯可以继续掌控亚马逊公司,并且继续维持全球首富的地位;麦肯齐拿走近36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女富豪。 说回亚马逊中国,前身叫做卓越网,雷军(小米)和陈年(凡客)等人创立的,2004年8月19日,亚马逊宣布以 75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卓越。 亚马逊当时年销售额已逼近70亿美元,IT及物流经验丰富,常年“不要利润要规模”的发展模式更是确保其有足够的资本开支。 彼时淘宝刚刚成立一年,马云还在C2C市场和eBay鏖战,四年后才进军B2C市场;这个时候的京东更是刚刚涉足电子商务,刘强东要到三年后才拿到第一笔千万美元风险投资。 亚马逊在中国B2C战场唯一称得上竞争对手的是同样以图书业务起家的当当网。 时机领先、人员精良、弹药充足,看起来是一场必胜之战。2007年完成与亚马逊的系统对接后,卓越网更名为“卓越亚马逊”,在2011年又升级成“亚马逊中国”,在中国的B2C市场份额也一度在2008年高达15.4%,剧情随即急转直下,结果一张好牌打成了烂牌。 中国也曾是贝索斯的“心头爱”,为了做好中国业务,2007年左右他还两度到访中国。然而,在致股东信中,贝索斯面面俱到将所有业务都表扬一番,称赞亚马逊在印度市场上是下载量最高的购物应用,却只字未提中国。 而据统计,一年一度的致股东信,中国市场已经整整10年没有出现在贝索斯的信中了。 美国人根本不听你的 雷军跟陈年卖掉卓越之后,陈年当时留了下来,没多久就离职了。 “我真正的失落来自收购结束后四五个月的时候,在做2005年新规划时,我失落了。我发现要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国市场的规划太艰难了,因为美国人基本上不听你的。”陈年跳出收购后至少继续在卓越服务一年的合约,选择提前离开。亚马逊似乎也不太在乎创始团队是否应当继续留任,很快物色到了继任者。 原摩托罗拉亚太区副总裁王汉华出任卓越总裁,之后成为亚马逊中国区总裁。王汉华在这个位置待了七年,破了当时跨国公司中国区负责人任职时间纪录,但过程更多的是苦涩。 贝佐斯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中谈及自己如何避免其他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他解释说,这些公司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他们的中国管理团队忙于取悦自己的美国老板,而不是来自中国的顾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会犯错。” 道理都懂,然而计划避开的坑,还是准确的一个一个栽了进去。 亚马逊在中国几乎经历了所有外资公司都会经历的困境,踩上了绕不过的雷。比如: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职业经理人狼性不足,组织创新效率低下等。 亚马逊中国区首任总裁王汉华,曾任摩托罗拉手机部门负责人,他曾拍板在电影《手机》中置入MOTO广告,这一创举开业界风气之先;但在2009年底,王汉华面对手下人递来的置入电影广告的创意,只说了一句:“如果这是我的企业,我能拍板我一定会做,但在亚马逊,我做不了。”亚马逊对任何一个活动都要求事先预测出结果,但这样一个广告置入会有怎样的结果,亚马逊中国区无人可以预测。王汉华只负责亚马逊中国的销售,不负责运营和物流,即使想改变一个产品包装也做不到。 2012年815电商大促,当京东、苏宁、国美在价格上激烈厮杀时,亚马逊中国全程置身事外。这一仗,最终成为电商行业的分水岭,京东由此逐步确立在家电领域的优势地位,其他家都走向下坡。 王汉华也曾公开表示,从2005年到2010年,亚马逊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在过渡期完成从卓越系统向亚马逊系统的全面切换。而从2010年起,亚马逊中国将更多扮演亚马逊在全球市场当中的一个运营中心,而不是地域的决策中心。 刘强东曾直指要害 王汉华离任后的亚马逊中国乏善可陈。中国区负责人两年一换,这个职位某种程度上成了亚马逊西雅图总部和其他海外市场负责人的轮岗过渡选择。好在跨境电商于2015年前后在中国兴起,总部对亚马逊中国作了彻底的战略调整,从B2C逐渐转向“亚马逊海外购”,甚至还在天猫开起了旗舰店,友好地将曾经的竞争对手升级成重要渠道…… “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刘强东早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就预判了亚马逊的弱点,他认为核心在于对中国团队没有信任和授权。 刘强东还曾表示,自己早前也在亚马逊上购买过商品,但是物流太慢了,足足要让用户等两天。“结果他们还管这个叫两日达服务。” 他谈到,“这要是放在中国,就会是一场灾难,每一位消费者都会不满意,因为大家都想 6 小时就收到快递,两天对消费者来说太长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遭受本土电商激烈的阻击之后,亚马逊中国给人整体的感觉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亚马逊中国卖图书卖不过当当,而3C家电通讯要属京东、苏宁,服饰百货干不过天猫淘宝和新崛起的拼多多。如果是拼服务速度,京东物流的效率也确实更加优秀。 败走中国,赢在印度 大势已去后,贝索斯似乎并不恋战。 2013年起,亚马逊转头进入印度市场。2014年投资20亿美元,2016年又追加了30亿美元。自此,印度市场频繁地出现在贝佐斯的致股东信中,如今在人口同样超过10亿人的印度市场,亚马逊和沃尔玛支持下的Flipkart分庭抗礼。 亚马逊对亚马逊目前在印度市场的表现相当满意,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折戟中国市场后的教训。“我们要挑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牛仔,而不是头脑冷静的计算机科学家。” 所有在中国市场的教训全部成了亚马逊开拓印度市场的经验。印度目前仍处于电商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的投入还将不计其数,但50亿美元说明了亚马逊的态度和决心。 人事上也进行了极大的调整。当年王汉华作为中国区负责人的汇报对象还是亚马逊分管全球零售业务的副总裁,再往上才是亚马逊,沟通和批复效率势必受影响。现在出任印度市场负责人的阿米特·阿加瓦尔(Amit Agarwal)出身印度孟买,加入亚马逊已近20年,长期被看作是贝佐斯的心腹,现在印度市场的一切事务直接向贝佐斯汇报。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创新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开发占据内存更小的App以适应印度相对低端的智能手机和较慢的网络连接;由于信用卡在印度尚未普及,消费者在亚马逊下单后的付款方式支持货到现金付款、赊账、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式…… 印度无疑是亚马逊现在最看好、机会最大,同时下注最重的海外市场,但如何确保不让中国“滑铁卢”在印度上演,或许才是亚马逊及其团队的第一作战指南。对于今天同样征战海外但经验尚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亚马逊是极佳教材。[详情]

刘强东谈亚马逊中国失败:对中国团队没有信任 不授权
刘强东谈亚马逊中国失败:对中国团队没有信任 不授权

   4月18日中午,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不过,亚马逊同时也否认了退出中国,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去年在吴晓波老师《十年二十人》节目汇总,京东CEO刘强东节目中坦言,亚马逊在中国做不起来特别让他觉得可惜。刘强东提到,当年京东跟亚马逊竞争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感觉就是亚马逊对其中国团队缺乏信任。 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一直是外国人,而且是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刘强东打比方,这就像士兵在前面打仗,连长说走之前我们一万发子弹了,士兵打一枪就问子弹还够不够,再打一枪还给不给我子弹。这样根本没法打仗,中国区市场变化快,如果前线没有大规模授权的话,是会出问题的。 [详情]

复盘亚马逊中国"瘦身":关天猫店 员工调整和两度官宣
复盘亚马逊中国

   复盘亚马逊中国“瘦身”:关闭天猫旗舰店,员工调整和两度官宣 厮杀惨烈的中国电商业,亚马逊今天成功凭借要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的消息上了头条。 而在亚马逊中国内部,一场人事调整已经开始。 “电商这块的中国技术研发团队已经被开会通知,整个团队将会被保留,但是暂时也没有什么业务可以做,要去寻找新的方向。相当于就是给时间找出路吧。”有亚马逊中国内部人士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负责中国电商业务的员工也将面临人事调整。 不过,有接近亚马逊的人士透露,因为亚马逊中国内部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商业务调整已经一段时间,所以电商业务不会面临太大的人事动荡,不少人员之前已经内部做过调整。 其实,中国国内市场业务要关闭的消息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流传,但亚马逊在今天才给出了官宣的石锤。 有意思的是,这次亚马逊的声明官宣了两次。 今天上午11点,亚马逊首次对外正式出发声明。在这份“欲语还休”的声明中,看不到退出或者关闭的字眼,重点是强调亚马逊正在深化战略转型,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作为没有得到继续投入和大力推动的业务,中国国内市场业务的未来就只能靠大家意会。 一个小时后,亚马逊终于给出了更“直截了当”的声明。 亚马逊在给第一财经的回复明确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 而这背后,不得不提的一个现实是,如今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在亚马逊中国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 目前亚马逊中国的官方APP中,一共有10个分类。这次关闭中国市场业务将受到影响的只有精品超市和图书两个分类。Kindle商店、海外购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直邮等业务都不会受到影响。 2014年将国际牌定为未来的主打与方向之后,跨境电商成了亚马逊在中国的高频词汇。 “我们在中国的这种存在是为了做两件事情,一是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给中国的客户带来全世界的产品,二是让中国大、小公司都有机会把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亚马逊中国前任总裁葛道远2015年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时候,已经对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作出了上述定位。 葛道远是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变革的主要执行者。2014年,他履新亚马逊中国总裁的第一天就曾向亚马逊中国的诸多高管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要来亚马逊中国购物?”而最终列出的众多理由中第一个就是亚马逊的国际化背景。 “我和亚马逊中国团队一直强调做企业一定要专注,整个团队需要明确重点是什么,然后所有人朝着这个重点努力。”葛道远此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此后,国际品牌以及海外购的项目成为亚马逊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优先次序。 葛道远担任亚马逊中国总裁期间,亚马逊2015年还在天猫店上线了amazon官方旗舰店(amazon.tmall.com)。 而在正式进驻天猫之前,亚马逊曾在2014年双十一前上线其在天猫的Kindle官方旗舰店。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8年,亚马逊在天猫已经有3个旗舰店,分别是Kindle官方旗舰店、amazon官方旗舰店和亚马逊图书官方旗舰店。 但是,如今亚马逊在天猫旗舰店的只剩下Kindle官方旗舰店。 据接近天猫的人士透露,amazon官方旗舰店和亚马逊图书官方旗舰店去年年底合同到期,但是亚马逊方面没有续签。 责编:刘佳[详情]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将离职?回应:将任新职位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将离职?回应:将任新职位

   4月17日中午,有自媒体发表文章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内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 ,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 4月18日中午,亚马逊官方发布公告,否认了亚马逊退出中国,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但国内电商业务将被裁撤。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该公司这样表示。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 至于外传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亚马逊回复《商业周刊/中文版》,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失利的国内业务 据可靠消息人士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关于亚马逊的传闻中,有两大失实的信息:“亚马逊肯定不会退出中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是非常多元化的,各条业务线的差异化定位也很清晰;其次,亚马逊也不会放弃海外购业务,目前该业务仍在快速发展中。” 亚马逊在华业务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状况。在本土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的夹击之下,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60917亿元)的亚马逊在国内并不热衷于打价格战,存在感并不强。其国内电商市场份额也节节败退,从2008年15.4%掉到不足1%。 亚马逊知道自己处境艰难。“我们有很好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中国的消费者并不知道我们,”2017年接受采访《商业周刊/中文版》时,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曾这样说,“我们希望在市场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让亚马逊的品牌认知更强。” 亚马逊CEO贝索斯 贝索斯则曾在公开场合对中国市场进行过反思。在2016年5月的编程大会(Code Conference)上,贝索斯在谈及中国战略时表示:“我们大多是把在日本、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取得成功的做法复制到中国,事实上在中国,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定制——如果你想让我总结教训,那就是这一点。” 这家全球科技巨头在中国水土不服,由此很难在国内电商领域和本土公司竞争。它在中国策略保守,和阿里、京东不断造节,发动价格战不同,亚马逊几乎不参与价格战。在前任中国区CEO王汉华就职期间,亚马逊中国受总部牵制颇多。 2011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易观分析师陈寿送曾在媒体发表评论:“西化的管理和流程造成了亚马逊永远无法彰显在中国市场的野性。”在国内电商的高速发展期,亚马逊束手束脚,错失了良机,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中国“反哺”全球 和中国国内电商业务的失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球领域,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60917亿元)的亚马逊仍然是个成功的巨无霸公司。海量用户、电商和云业务等业务的强劲增长让亚马逊的营收、市值均屡创新高。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亚马逊股价为308.52美元。2019年4月17日收盘时,亚马逊股价1864.82美元。四年间,股价涨幅超过五倍。 亚马逊在中国很难搅动固有的电商格局,但中国市场对于亚马逊的意义在于,其高度发达的电商市场和消费者特点启发了亚马逊在全球发展业务。亚马逊曾表示,中国消费者去亚马逊海外站点上购物的行为,不仅启发了亚马逊在中国提供跨境服务,还让公司决定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球更多国家。 在2014年,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商店发布之后,印度、墨西哥和英国发布了同样的模式。在跨境电商的新探索亚马逊通常都是首先在中国市场落地,取得了成功以后再去亚马逊的其他全球市场进行复制。2015年,亚马逊全球九大海外站点全面向中国卖家开放。 在海外市场具有优势的亚马逊主导了全球用户的跨境购潮流,并促成了中国制造的出海。从事泳衣加工制造的矩阵公司创始人徐德昭是亚马逊上的卖家,他说:“中国市场竞争残酷,打造品牌的机会渺茫。我认为外贸企业更好的机会在海外市场。对于我们,去海外开线下实体店并不现实,通过跨境平台开店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 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发展跨境业务,这包括“海外购”业务和帮助中国卖家进行跨境销售的“全球开店”业务。2017年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时任亚马逊中国总裁的张文翊曾表示,亚马逊是一座桥梁,让中国消费者便捷选购全球海量国际正品,让中国公司轻松拓展海外与商业采购市场。 这一策略让众多中国卖家不用在海外开设分公司、门店和仓库,就触及到了全球消费者。2019年年初,来自浙江的羽绒服品牌Orolay在美国走红,成为“美国女性衣橱里的主要商品”,还被人们封为“亚马逊外套”(Amazon Coat)。这一在中国默默无名的公司,正是通过亚马逊的跨境业务将产品销往了美国。 除了跨境业务,亚马逊在中国的Kindle业务、云业务仍在正常推进。4月9日,AWS CloudFront 宣布正式在中国推出三个新的网络服务提供点或局端(POP,Point Of Presence);4月17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宣布“宁波跨境电商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继杭州之后亚马逊在中国落地的第二个跨境电商园。此外,对卖家的培训、政策分享会活动据称也在正常进行中。 张文翊曾信心十足地表示:“大家都能看到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觉得,只要了解到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国外公司在中国的路是又长又宽的。”现在,亚马逊在等待新的中国区掌门人,带领它赢得本土战争。 关于“退出中国市场”传言,亚马逊官方回应: 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关于“关停亚马逊中国第三方卖家”,亚马逊官方回应: 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在线零售业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作者: 李好 [详情]

亚马逊中国确认将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亚马逊中国确认将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4月18日,亚马逊回应澎湃新闻记者称,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亚马逊表示“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此外,亚马逊称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亚马逊关闭中国本土电商业务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未来无法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第三方卖家的产品,但仍然能通过亚马逊海外购平台购买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日本等地的商品。 路透社此前曾报道称,中国本土电商环境竞争激烈,亚马逊很难在中国市场找到立足点。根据消费者研究公司iResearch Global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天猫和京东的电商业务占据了中国市场81.9%的市场份额。 不过,亚马逊方面4月18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明确的是,不会退出中国”。与此同时,亚马逊强调,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据亚马逊方面称,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 (本文来自于光大掌上富尊)[详情]

亚马逊退出中国?电商高速发展期束手束脚 错失良机
亚马逊退出中国?电商高速发展期束手束脚 错失良机

  退出中国?中国区总裁离职?亚马逊官方正式回应了......  4月17日中午,有自媒体发表文章称,亚马逊将在本周内宣布退出中国,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 ,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 4月18日中午,亚马逊官方发布公告,否认了亚马逊退出中国,并表示将继续投入对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云业务等重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但国内电商业务将被裁撤。亚马逊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该公司这样表示。 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 至于外传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亚马逊回复《商业周刊/中文版》,张文翊作为亚马逊中国总裁的任期已结束,她将赴任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新职位。 失利的国内业务 据可靠消息人士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关于亚马逊的传闻中,有两大失实的信息:“亚马逊肯定不会退出中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是非常多元化的,各条业务线的差异化定位也很清晰;其次,亚马逊也不会放弃海外购业务,目前该业务仍在快速发展中。” 亚马逊在华业务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状况。在本土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的夹击之下,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60917亿元)的亚马逊在国内并不热衷于打价格战,存在感并不强。其国内电商市场份额也节节败退,从2008年15.4%掉到不足1%。 亚马逊知道自己处境艰难。“我们有很好的产品和服务,然而中国的消费者并不知道我们,”2017年接受采访《商业周刊/中文版》时,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曾这样说,“我们希望在市场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让亚马逊的品牌认知更强。” 亚马逊CEO贝索斯 贝索斯则曾在公开场合对中国市场进行过反思。在2016年5月的编程大会(Code Conference)上,贝索斯在谈及中国战略时表示:“我们大多是把在日本、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取得成功的做法复制到中国,事实上在中国,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定制——如果你想让我总结教训,那就是这一点。” 这家全球科技巨头在中国水土不服,由此很难在国内电商领域和本土公司竞争。它在中国策略保守,和阿里、京东不断造节,发动价格战不同,亚马逊几乎不参与价格战。在前任中国区CEO王汉华就职期间,亚马逊中国受总部牵制颇多。 2011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易观分析师陈寿送曾在媒体发表评论:“西化的管理和流程造成了亚马逊永远无法彰显在中国市场的野性。”在国内电商的高速发展期,亚马逊束手束脚,错失了良机,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中国“反哺”全球 和中国国内电商业务的失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球领域,市值超过9100亿美元(约合60917亿元)的亚马逊仍然是个成功的巨无霸公司。海量用户、电商和云业务等业务的强劲增长让亚马逊的营收、市值均屡创新高。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亚马逊股价为308.52美元。2019年4月17日收盘时,亚马逊股价1864.82美元。四年间,股价涨幅超过五倍。 亚马逊在中国很难搅动固有的电商格局,但中国市场对于亚马逊的意义在于,其高度发达的电商市场和消费者特点启发了亚马逊在全球发展业务。亚马逊曾表示,中国消费者去亚马逊海外站点上购物的行为,不仅启发了亚马逊在中国提供跨境服务,还让公司决定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球更多国家。 在2014年,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商店发布之后,印度、墨西哥和英国发布了同样的模式。在跨境电商的新探索亚马逊通常都是首先在中国市场落地,取得了成功以后再去亚马逊的其他全球市场进行复制。2015年,亚马逊全球九大海外站点全面向中国卖家开放。 在海外市场具有优势的亚马逊主导了全球用户的跨境购潮流,并促成了中国制造的出海。从事泳衣加工制造的矩阵公司创始人徐德昭是亚马逊上的卖家,他说:“中国市场竞争残酷,打造品牌的机会渺茫。我认为外贸企业更好的机会在海外市场。对于我们,去海外开线下实体店并不现实,通过跨境平台开店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 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发展跨境业务,这包括“海外购”业务和帮助中国卖家进行跨境销售的“全球开店”业务。2017年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时任亚马逊中国总裁的张文翊曾表示,亚马逊是一座桥梁,让中国消费者便捷选购全球海量国际正品,让中国公司轻松拓展海外与商业采购市场。 这一策略让众多中国卖家不用在海外开设分公司、门店和仓库,就触及到了全球消费者。2019年年初,来自浙江的羽绒服品牌Orolay在美国走红,成为“美国女性衣橱里的主要商品”,还被人们封为“亚马逊外套”(Amazon Coat)。这一在中国默默无名的公司,正是通过亚马逊的跨境业务将产品销往了美国。 除了跨境业务,亚马逊在中国的Kindle业务、云业务仍在正常推进。4月9日,AWS CloudFront 宣布正式在中国推出三个新的网络服务提供点或局端(POP,Point Of Presence);4月17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宣布“宁波跨境电商园”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继杭州之后亚马逊在中国落地的第二个跨境电商园。此外,对卖家的培训、政策分享会活动据称也在正常进行中。 张文翊曾信心十足地表示:“大家都能看到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觉得,只要了解到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国外公司在中国的路是又长又宽的。”现在,亚马逊在等待新的中国区掌门人,带领它赢得本土战争。 关于“退出中国市场”传言,亚马逊官方回应: 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关于“关停亚马逊中国第三方卖家”,亚马逊官方回应: 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在线零售业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我们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详情]

亚马逊员工:亚马逊在美国是线上物美 中国做成了华联
亚马逊员工:亚马逊在美国是线上物美 中国做成了华联

  亚马逊电商败走中国? 作者:黎明 唐亚华 魏佳 来源:燃财经 过去的15年,是中国电商的黄金15年,却是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中国失意的15年。 中国电商行业的风云变迁,恰如其分刻画出了这家外资巨头所经历的荣光、转折和掉队。15年前,它以并购者的身份高调进入中国;15年后,它以大撤退的姿态黯然离场。 4月18日,多名知情人士表示,亚马逊中国即将宣布裁撤中国电商业务。据介绍,亚马逊国内的自营、第三方卖家、保税仓业务会停止,这些业务会在未来的2到3个月之内结束。云服务、卖家出海、海外购、Kindle等业务不受此次调整影响。 据路透社报道,有中国卖家已经收到亚马逊通知,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卖家可入驻海外购。 4月18日中午,亚马逊中国对退出中国电商市场的消息做出回复。亚马逊中国方面表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未提及自营电商和保税仓业务。 此前,海外购业务也曾传言将被亚马逊放弃。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但当时,双方均表示不予置评。 亚马逊中国如今的官网显示,亚马逊在中国布局的核心战略业务包括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涵盖纸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亚马逊阅读,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也并未提及在中国的自营电商业务。 一位亚马逊中国零售部门的员工告诉燃财经,他并不感到意外。“你是螺丝钉,你没有办法改变摩登城市的走向。你做好螺丝钉就够了,但是当集体要被淘汰时,螺丝钉也不能幸免。” 受到影响的还有亚马逊中国的配送团队。一名知情人士告诉燃财经,配送团队已经接到通知将停止运营,未来将处理一些善后工作。 据介绍,亚马逊的配送团队在全国有数十个站区,一共近千名员工,一些是直接和亚马逊签约,一些是和第三方配送公司签约。这些员工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换部门,另一种是领赔偿金等待遣散。根据预计,只有极少部分人最终能留下。 亚马逊退出中国并不突然,多年来,外界一直在猜测这家处境尴尬的巨头的下一步动向。在过去的15年间,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的对手名单里,不仅有淘宝、京东、当当,还涌现出了拼多多、网易考拉、小红书。它的对手灵活多变,打法草莽,这让它有点措手不及,并且慢慢掉队。 至此,在这个裁员整顿之声此起彼伏的转型时刻,在外资撤离中国日益增加的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巨头的身影。 撤离之前,亚马逊在中国几乎经历了所有外资公司都会经历的困境,踩上了绕不过的雷。比如: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职业经理人狼性不足,组织创新效率低下等。 与中国市场表现不景气相反,亚马逊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势头迅猛,从年初至今,亚马逊股价已经累计上涨超过20%。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亚马逊年营收同比增长31%至2328.87亿美元,首次超出2000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2%至100.73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而亚马逊中国的状态,就像它十年如一日的网站页面和购物体验,在这个庞杂的机器里,创新是奢侈的。三年前和今天,面对亚马逊中国网站,你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应”。但挑剔的中国用户,最终“适应”了更善于讨巧的中国电商们。 或许,不是亚马逊不够努力,而是,它的中国对手们太强大。 荣光:2004-2007 亚马逊中国的故事要从卓越网讲起。这家于1999年1月3日正式上线的网站,由雷军、陈年等人创办,它三大股东包括金山、联想、老虎科技基金。 成立之初,卓越网本想做成计算机资讯和下载网站,但雷军更看好电商生意。1999年,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的电商网站8848成立,几个月后,阿里巴巴和当当网相继诞生。不甘落后的卓越网在2000年5月完成改版,转型售卖图书和音像制品。 在当时的中国,电子商务还是烧钱的时代,加上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这两大重要环节并不完善,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受限于资金问题,卓越只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站点。 据当时媒体报道,2003年,卓越网上半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其中B2C销售收入占到96%。虽然毛利率接近30%,但整体依然亏损。到了2004年,卓越网主推的已经不是图书,取而代之的是DVD和CD。 与其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调来华的亚马逊。2004年,亚马逊年销售额逼近70亿美元,基本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有消息称,亚马逊本打算通过收购李国庆的当当网进入中国,并开出了1.5亿美元的高价来收购当当70%至90%股权,保留原管理团队,但被当当拒绝。 于是,亚马逊转而收购卓越网。雷军思考再三,最终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忍痛把卓越网卖掉。回忆起这段经历,雷军坦言因为“没有钱了”。粗略统计,从2000年5月到2004年被收购,卓越网就靠着金山、联想投资、老虎科技基金等投资的9700万元苦苦支撑。 这场收购在当时引发巨大关注,北京时间8月19日20时40分也成为一个难忘时刻,中国电子商务重要人物王峻涛曾写下自己的感想: 7500万美元。Amazon市场价值(按照2004年8月19日计算)160.1亿美元的千分之4.6;盛大市场价值14.19亿美元的5%;腾讯IPO时候市场价值(大约8亿美金)的9.3%。250个它等于AMAZON。20个它才等于一个盛大。11个它等于腾讯。就这样,我们无限怀念地,再见了,中国的卓越。有些人离开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很喜欢他。 亚马逊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卓越网成为亚马逊第七大本地化网站,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 当时,淘宝才刚成立一年半,京东也刚开始布局在线销售业务,羽翼未丰。亚马逊选对了入华时机,却忽视了对手,原本该立即发动的战争,硬是拖到了几年后。 卓越网的老对手李国庆曾表示,并不看好被收购后的卓越的前景,亚马逊和卓越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太大,要想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和管理磨合,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到。 他认为,大公司进入中国,往往会水土不服,像联想与AOL、方正与YAHOO等合资,并不成功,特别是中文出版物市场有别于全球所有其他国家,亚马逊能否适应,并不乐观。 被他言中,亚马逊和卓越的磨合速度缓慢。在收购完成一年多之后,才开始启用亚马逊的数据库系统替代卓越网以前的系统,这一替换过程历经三年时间。直到2007年6月5日,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其域名joyo.com改为amazon.cn。 除了动作缓慢,另一方面,亚马逊入华之初,一直在试图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坚持在全球范围内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传统,把更多精力用于建设物流、仓储。 业内人士周岩对燃财经表示,亚马逊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很大,来华之初的策略就是高举高打,宣称要自营产品、自建仓储,保证质量和服务。他们当时在中国建了很多仓库,里面一些现代化、机械式的配备,以及仓库的管理模式令很多去参观的人士非常惊讶,后来也有不少平台模仿亚马逊的物流。 然而不是所有的“复制”都能起到好效果。在收购卓越网后的第二年,2006年10月1日,亚马逊突然对卓越网进行改版,风格完全仿照亚马逊。这种风格简洁明了,但显然是淘宝、京东页面的“花哨”、“热闹”更能够讨好大多数国人。 在数据的掩盖下,亚马逊高层并没有意识到水土不服的风险。2007年9月,贝索斯再一次来到中国。他曾说,中国最厉害的企业家是马云。当天,亚马逊的股票站上了自上市来的最高点,华尔街分析,亚马逊要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贝索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三年中,我们花了很多钱增加库房和一个新的配送中心,使得客户能够享受更快的配送。网上店铺可选的品种更多了,增加了32倍。” 他表示,他对卓越的表现不能用满意两个字来说,而是非常满意,“我们在中国这一块的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业务增长最快的一块,以三位数在增长。” 转折:2008-2013 亚马逊在仓储物流上的投入不遗余力。2007年、2008年新建或扩充的北京、江苏、广州仓库,总面积8万平米,里面有自动流水线,设备和系统堪称“豪华”。 在2008年亚马逊财报中,贝索斯在致股东信里还说道:“我们正在劲头十足投资于网络服务(云计算等服务)、为第三方卖家提供的工具、数字媒体(Kindle)和中国。我们在作出这些投资的同时,深信它们将为亚马逊带来极为重要的规模效应,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投资回报率。” 同样在2008年,亚马逊推出了极具革命性意义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史上最伟大的50款电子产品。到2012年,Kindle已经有了许多不同型号的产品和功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后在2014年,亚马逊又上线了一款搭载智能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AmazonEcho。从kindle开始,亚马逊深入布局消费电子产品,将内容与硬件联结起来,打造生态闭环。 然而,一场危机正向它袭来,本土电商正慢慢崛起。 随着资本的涌入,京东在2007年拿到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投资,宣布从售卖3C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 2008年,淘宝成交额近千亿。当时,亚马逊在中国电商领域的份额还是15.4%。 一直以来在全球不给电商业务打广告的亚马逊,第一次在中国打了广告,推广域名z.cn。但这个品牌广告没有带来相应的销售增长,还被亚马逊全球电商部门当作成本控制失败的案例批判。 同时,亚马逊中国的人才也在流失。2010年,亚马逊图书业务副总裁石涛加入京东,一手搭建起京东图书音像品类业务,而后反过来占据了老东家的大量市场份额。 中国区的高管意识到了品牌的问题,但他们做不了主。2011年刘强东表示,“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2011年10月27日,卓越亚马逊变更为亚马逊中国。当时亚马逊的CEO林汉华说,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然而,到了2012年,国内各大电商就掀起了火热的价格战。2012年8月,刘强东发布微博称:“京东未来三年内大家电产品零利润。”紧接着,苏宁、国美在线、当当、拍拍等电商统统加入,掀起了8·15价格战。 周岩告诉作者,国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淘宝等电商平台有模特拍摄,靠图片去渲染产品,而亚马逊上的产品不做美化,完全呈现真实情况,部分用户可能不适应。“打个比方,亚马逊中国相当于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不会像很多电商那样通过刷单、删改评价、美化形象等去赢得用户的好感,只呈现真实的样子,比较下来就很吃亏。” 低价竞争的战火一直延续到监管部门抛出禁令,明确指出禁止类似的促销大战再次发生。但是,消费者对双11、618等电商所造的节日已经耳熟能详,亚马逊中国的声量渐渐淹没在电商大军的节日狂欢中。 天猫发布的2018年“双11”数据 回顾亚马逊入华的发展经历,一名在亚马逊中国工作近6年的员工向燃财经介绍,“水土不服”一直是外界对亚马逊中国的评价,例如配送行业曾经打出的口号是“做服务最好的”,要求快递员跟顾客说“你好”,走的时候要微笑说“再见”,但是比起送货速度和商品价格,“服务好”并不是中国消费者最在意的,这一套在国外能走通,在中国未必行得通。 为了接地气,亚马逊中国中途也做过一些调整,例如为了增加曝光、解决流量问题,他们在2016年重新打起了广告。但为时已晚。 这名员工认为,亚马逊起初在中国的经营策略比较传统,一年四季的商品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京东、天猫等电商打价格战、“造节”的做法让亚马逊措手不及,市场份额一路下跌,尤其2017年中旬以后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萎缩得非常厉害,到现在市场份额已经跌到1%以下。 受其影响,亚马逊中国的配送团队也在萎缩,目前全国一共有数十个配送站区,配送员总数仅近千人。这些基层快递小哥的平均工资大约在每月6000元,这个收入和其他电商平台相比并不算高,但工作量相对其他配送公司来说比较轻松,熟练的员工一般早上8点上岗,到晚上7点就可以完成配送工作,不需要太大战斗力,因此团队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 掉队:2014-2019 2014年,中国电商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海淘合法了,二是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在美国上市了。 这一年,政府先后发布了“56号文”、“57号文”,为跨境电商开了绿色通道。但嗅觉最敏锐的却不是总部在海外的亚马逊,而是出身草莽的阿里巴巴。2014年2月19日,天猫国际正式上线,主打的宣传点就是海外原装进口商品。 8月,亚马逊任命新一任中国总裁葛道远。当月亚马逊就宣布要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贸易总部。但直到11月,亚马逊的海外购业务才正式上线。在当时的发布会现场,亚马逊中国高层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年,才在中国推出海淘业务”。 葛道远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但它的中国对手们却马不停蹄。2015年初,网易考拉成立,主打进口业务。2015年4月15日,京东全球购正式上线。 Analysys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天猫国际和淘宝全球购分别以18.9%和15.4%的份额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京东全球购和网易考拉位列第三和第四,亚马逊海外购仅占6.6%,位列第六。 除了在业务层面的直接竞争,资本市场的大举进攻也打了亚马逊一个措手不及。 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和京东,不约而同在2014年登陆美股资本市场,其中阿里巴巴创造了全球最大的IPO纪录。阿里和京东拿着二级市场的巨额融资,投入到中国市场的肉搏战中。 但亚马逊总部却开始对中国市场的盈利提出更高预期。据一位亚马逊零售部门的员工方鹏透露,前几年亚马逊中国就开始对零售部门的产品品类做减法。核心逻辑是,砍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和产品,保留高毛利产品走精品路线。 这种调整,提升了毛利,却减少了流量。“亚马逊在美国就好像是一个线上的物美,但是在中国它做成了华联。”方鹏表示。 另一个深层次的变化是在信息传递的渠道上。2014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市场如日中天,从PC向手机转移,几乎成为创投界的共识。以淘宝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纷纷全力推移动APP,将业务向移动端转型。 2015年,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型电商兴起。这种依托微信和APP的拼团式电商,颠覆了以往的电商形态。除了拼多多,更多新兴电商无一例外将主战场放在了移动端。 但亚马逊的反应速度依然赶不上步伐,任何一丝微小的变动都要经过冗长的组织流程。“我们开发一个程序,可能需要花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因为亚马逊在APP上的任何一个改动,都不是一个国家的,而是全球性的。” 当一个组织足够严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积少成多,就会成为大问题。“我服务过很多外企,这是外企的通病。”方鹏称。 亚马逊中国的员工依然很努力,他们大多毕业于名校,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称职的职场人士。在方鹏看来,亚马逊中国的工作节奏也很快,员工很敬业认真,每个人都像是一颗钻石。 问题在于,亚马逊不需要钻石。“在一个成熟的体系里,公司想要把每个人雕铸成螺丝钉,让机器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稳固,这就是我们这些钻石在这种公司的意义。”方鹏说。 与此同时,中国电商物流的发展速度也一度刷新了华尔街的认知。 2019年3月11日,阿里巴巴投资46.65亿元,间接获得申通快递14.65%的股份,将“四通一达”中除了韵达以外的所有头部企业,全部招致麾下。一向以服务体验著称的京东物流,也已经将平台开放,而四通一达则依托中国本土电商适得其所。亚马逊物流在任何一方都不占优势。 另外,亚马逊中国还未从淘宝京东的鏖战中缓过神来,电商黑马拼多多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下沉中,弯道超车。2018年,和阿里京东一样,拼多多选择在美股敲钟。亚马逊中国彻底掉队。据eMarketer称,亚马逊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占比不到1%。 作为一家外资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中国的15年,见证了中国电商行业的起伏变迁。这是一段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从高调到离场的历史,也是中国本土电商从草莽到群雄逐鹿的历史。时至今日,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开始撤离中国,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样本。但无论如何,亚马逊在中国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中国电商的未来也从未定格。[详情]

亚马逊中国: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
亚马逊中国:7月18日停止为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

  新浪科技讯 4月18日午间消息,亚马逊中国今日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 亚马逊中国称,在过去几年中,亚马逊中国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在线零售业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此外,将与所有卖家紧密合作,完成后续交接事宜,以确保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同时,此次调整中受到影响的卖家如希望继续与亚马逊合作并拓展全球市场,可以联络亚马逊全球开店团队获得帮助。 新浪科技就此询问商家,截至目前,商家们暂未收到该消息。 近日有消息称,亚马逊将退出中国。另有电商战略分析师透露,18日将宣布该消息,未来将保留部分业务,包括Kindle和全球跨境业务。对于此事,亚马逊中国方面尚未公开回应。 此外,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亚马逊计划在7月中旬之前关闭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将重点放在海外商品销售和云服务等业务上。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无法从亚马逊平台上的国内第三方商家处购买商品,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亚马逊的全球商店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地订购商品。(韩大鹏)[详情]

亚马逊中国裁员:7月中旬前将关闭中国国内电商业务
亚马逊中国裁员:7月中旬前将关闭中国国内电商业务

  亚马逊中国裁员,将关闭中国国内电商业务 近年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断收缩。 记者 | 周伊雪 在进入中国15年后,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将关闭其在中国市场的国内电商业务。 据路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亚马逊公司计划在7月中旬前关闭中国国内电商业务。这家线上零售商打算在中国专注经营销售海外商品和云服务的业务。一名知情者还透露,亚马逊将在未来90天内关闭配送中心并逐步取消对中国商家的支持。 亚马逊还通知中国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海外销售业务的卖家可入驻海外购。 随后,4月18日,亚马逊官方承认了业务收缩的消息,其表示,始终对中国市场有长期承诺,在现有良好业务基础上,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调整意味着未来中国用户将无法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国内其他第三方商家的商品,海外购和全球开店业务仍保留。中国用户仍可在亚马逊网站上购买kindle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内容,以及从海外购买商品。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在4月18日上午11时,亚马逊中国区召集各部门员工开会,正式宣布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 亚马逊中国目前约有2000名员工,自营部门或将成为裁员重灾区。另据中国经营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也将离职。张文翊为美籍华人,于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新任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亚马逊进入中国市场已经15年。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一度在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5.4%。不过随着阿里、京东等中国本土电商的崛起,亚马逊市场份额开始不断下滑。到如今已经不足1%,亚马逊的财报中也将“中国”列入“其他市场”行列中。 据易观《2018年第4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数据显示,天猫和京东合计占据85.7%的市场份额,而亚马逊所占份额仅有0.6%。 事实上,近年来亚马逊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断收缩。亚马逊在中的库存金额在2017年底相比2015年同期大幅下降50%。亚马逊在中国的仓库面积也在大幅缩减,截至2018年底,亚马逊在中国的13个运营中心只剩下北京、昆山和广州三个城市。广州运营中心也在2019年初关闭。 去年4月份,亚马逊中国还宣布,自2018年8月30日起,亚马逊中国将不再为第三方国内卖家提供亚马逊物流卖家服务(FBA)。 今年2月份据《财经》报道,网易与亚马逊在协商将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并入考拉。截至目前双方并未有最新进展。 [详情]

亚马逊官方回应:不会退出中国!
亚马逊官方回应:不会退出中国!

  亚马逊官方回应:不会退出中国! 原创: 蒋佩芳 国际金融报 4月17日,《媒体训练营》曝出消息称,亚马逊将于本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未来,亚马逊在中国的业务将以电子书和部分云业务为主,同时在全球开店业务方面配合其他国际市场。 此前曾有消息人士表示,亚马逊已有将电商业务撤出中国的打算,试图寻求国内买家,与网易考拉的收购传闻随之传出,不过,双方均对外表示“不予置评”。 “亚马逊退出中国肯定是一个不实的消息。”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此次亚马逊中国调整优化国内零售业务,除了保留与关停,最大的可能是与诸如网易考拉这样的平台合作,或者直接出售。 4月18日上午,亚马逊方面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时明确表态“不会退出中国”。 1 “不会退出中国” “一些亚马逊中国员工开始找工作了”。《媒体训练营》援引一位采购部门的员工亲属的说法称:可供选择的公司不多,只有阿里、京东、小米有品、苏宁等几家,或者去创业公司,传统零售企业也是一个选择。这名亲属哀叹:“现在就业形势不好,找工作有点难,可能失业。” 上述报道还称,今后亚马逊在中国仅保留两块业务,一是kindle,二是跨境贸易,其他业务将全部裁撤。准确地说,应该是“亚马逊主营业务电商将退出中国”。 官方资料显示,亚马逊于2004年进入中国,目前亚马逊中国确立了四大核心战略,包括以亚马逊海外购和亚马逊“全球开店”为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涵盖纸质书、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电子书的亚马逊阅读,亚马逊物流运营和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 “不至于完全退出,而是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在综合电商领域,亚马逊已经被腾讯、京东等压倒。但垂直电商领域依然有作为,其海外购以及将国货推往海外市场的业务,都依托自身全球采购供应链的布局而具有强大优势。因此,海外购业务(进口)与国内平台进行合作,出口业务深耕国内商家形成合作,应该依然会保留。”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张书乐看来,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已经逐步式微到可忽略状态。对于亚马逊中国而言,继续在中国勉强维持品牌的存在感,只是变成品牌的一种自证,离开反而是一种解脱。 不过,亚马逊方面在回应记者时表示,自2014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就持续聚焦并发力跨境网购,打造了以“亚马逊海外购“和”Prime会员服务“为核心的独特跨境业务模式,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高品质海外正品的需求,也建立了亚马逊在中国跨境网购行业的差异化优势。“为了深化这一战略转型,我们持续利用亚马逊全球资源,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以集中资源推动海外购业务的快速发展。亚马逊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在现有的良好业务基础之上,我们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2 曾传与网易牵手 早在2月19日,就有媒体报道称,网易和亚马逊正在推进一项有关中国电商业务的重大重组,网易考拉将合并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该谈判历时数月,由网易考拉主动发起并推进,双方或采取换股方式。 “这样的合并,本身就是将两强合体形成护城河。网易考拉在国内建立的海淘公信力,并不会因为一个加拿大鹅而跌落,其他海淘平台如小红书,都在试图通过差异化的方式,避免和网易考拉正面撞击。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确实和考拉有较多的重叠,同时随着亚马逊中国本身影响力在综合电商里的式微,其也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发力点。”张书乐曾这样指出。 按照张书乐的说法,两强合并利多弊少。网易考拉可以获得亚马逊全球资源,而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将得到网易考拉的口碑加持,很可能由此达成在海外购层面B2C状态下的制霸。再加上电商法的实施,C2C层面的海外代购或许将快速式微。这都让网易考拉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对于上述内容,网易集团以及亚马逊当时在回应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不予置评”。 谈及亚马逊中国电商业务与网易考拉的合并问题,张书乐向记者坦言“无法评说”。但他表示,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资源属于国内海外购平台们都需要的优质资源,关键是价码与合作方式的“合适”。 官方资料显示,网易考拉系网易旗下以跨境业务为主的综合型电商平台,于2015年初上线。依托网易在资金、互联网运营经验及媒体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网易考拉为海外品牌提供保姆式服务,被誉为“全球品牌的优秀合伙人”。 网易公司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收入为168.55亿元,同比增加35.1%,其中,电商业务净收入为44.59亿元,同比增加67.2%。彼时,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磊指出,以网易考拉为主的电商业务收入增速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记者 蒋佩芳[详情]

亚马逊通知中国卖家:7月18日将关停电商业务
亚马逊通知中国卖家:7月18日将关停电商业务

  PingWest品玩4月18日讯,路透社报道,亚马逊通知中国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向商户提供服务。不过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将继续在华运营。亚马逊中国确认,7月18日起不再提供第三方卖家服务。亚马逊发言人表示,这段时间将努力使卖家平稳过渡,并且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消费者体验;同时卖家可以通过亚马逊海外购在海外进行销售。[详情]

亚马逊:将从7月18日起停止运营中国市场网站
亚马逊:将从7月18日起停止运营中国市场网站

  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 )周四表示,它将通知卖家,从7月18日起,将不再在其中文网站Amazon.com .cn上运营中国市场业务,也不再提供卖家服务。(路透)[详情]

亚马逊放弃中国自营市场启动裁员 中国区总裁或去职
亚马逊放弃中国自营市场启动裁员 中国区总裁或去职

  本报记者 黎慧玲 北京报道 闯入中国15年后,亚马逊对全球最大市场的本土化探索发生重大转折。从下周开始,亚马逊中国的一批员工可能要被迫离开。 《中国经营报》了解到,今天(4月18日)上午11时,亚马逊中国区召集各部门员工开会,简短的会议中,公司对所有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正式宣布了公司将进行业务调整和裁员的消息。随后,亚马逊官方宣布了业务收缩的消息,称始终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将继续投入并大力推动包括亚马逊海外购、亚马逊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各项业务在中国的稳健发展。 这家成立1995年,全球最大电商公司即将对中国区业务进行大调整,裁撤电商业务中的自营部分,专注做海外购。亚马逊中国目前约有2000名员工,随着业务缩编,自营部门将最直接地面对裁员问题。 一名高管对《中国经营报》透露,亚马逊中国区总裁张文翊将离职。美籍华裔张文翊于2013年5月加入亚马逊,担任全球副总裁,2016年4月接任亚马逊中国新任总裁,全面接管亚马逊中国的电商业务以及Kindle在华业务。 “并非网传的‘退出中国’”,亚马逊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透露:“电商作为亚马逊的主营业务,以后将不再卖自营商品,中国区还将留下kindle和海外购业务,云计算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 ,简称AWS)和一些直属于美国的部门的小业务也将继续保留。” 因为业务缩编,人员也将进行缩编,重点裁撤的是电商业务中的自营部分。据《中国经营报》了解,具体的裁员对象将在下周面对面告知,亚马逊对被裁员工给出了3个月的缓冲期,并承诺将帮助被裁员工找新工作。亚马逊将给出不错的裁员赔偿金。 “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贝索斯曾总结在中国市场失败的原因。“外企文化造成的。”一名中国籍员工表示。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04年正式将亚马逊打入中国市场前,已经攻克了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市场。当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从雷军手中收购了当时的卓越网,一路扩张,占据了中国电商B2C市场的绝对份额。 当时,中国的电商才刚起步,淘宝网才刚成立一年,亚马逊无疑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发展并不顺利。随着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国内电商平台的先后快速崛起,亚马逊在国内市场的存在感不断被削弱。 2014年,亚马逊上线了“海外购” 业务和“Prime会员”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中国官网直接购买海外站点商品,跨境直邮,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亚马逊站点接入。海外购带来的成效让这块业务很快成为亚马逊中国的核心战略的首位。 与国内电商相比,亚马逊以其电商资历和全球布局,在跨境电商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仍面临着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亚马逊上线海外购的同一年,阿里巴巴上线了天猫国际,为国内消费者直供海外进口商品,网易旗下的跨境电商网易考拉2016年3月正式上线,新晋平台小红书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群体。根据易观监测数据,2018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交易规模达7.9万亿元。在国内第三方数据中,天猫国际和网易考拉占据了国内跨境电商的份额靠前。 “公司进行整体业务转型,为此做了一系列调整,这是出于业绩的考虑,因为海外购业务每年都在以至少翻倍的速度增长。”亚马逊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海外购也是亚马逊的优势,毕竟有美亚、德亚等全球亚马逊的支撑,亚马逊的Prime会员可以免全球运费。” 在他看来,海外购可以称作亚马逊在中国本土化探索的结果。 亚马逊早年的风格和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不足,对它开发中国市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在中国电商的黄金年代里给了对手崛起的空间。 亚马逊的网站和APP体验一直被国内消费者诟病,中国团队这些年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外企风格浓厚的老牌企业亚马逊,严谨、流程慢,加之中美时差,加剧了沟通的时间成本。每一次推动改变都很难,需要繁冗的审批流程。“美国奉行一套UI ,全球使用,这样无论你切换到哪个国家,即使看不懂文字,也知道那个位置的那个按钮是什么意思。这就导致如果想要定制中国化的页面和流程非常的难。”亚马逊中国区一名员工对此深有体会:“中国版改良了很多地方,但推动改变每一次都很难,需要繁冗的审批流程。不像国内其它推行996的电商平台,只要老板一句话,员工们连夜加班加点上线。” 而最关键的是,亚马逊迟迟没有意识到阿里巴巴的强大,没有及时发力,它奉行不做广告的策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带来了连锁反应。“因为网站市场占有率低流量少,货品就拿不到低价,拿不到低价就没有人买,没人买更没流量,如此恶性循环。”市场人士分析称。 2018年亚马逊上线了亚马逊小程序。 中国市场难改落寞之态,印度市场成为了亚马逊在亚洲的新希望。2013年,亚马逊进入印度,完全吸取了在中国的失败教训,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如今管理层常对外提及的是“印度”二字而非“中国”。 现在,亚马逊中国的物流业务几乎关闭,此后主打的海外购没有仓储需求。而自营商品从去年底开始清仓。 没有啃下中国这个市场,亚马逊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8年,亚马逊全年营收2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电商业务创收20729亿美元,同比增近三成,营业利润 51.14 亿美元。 贝索斯曾判断,云计算服务的市场要比纯电商业务大得多,这一点在近年来的财报中有明显体现。财报显示,AWS取代亚马逊北美电子商务部门,成为2018年运营收入最高的部门。2018年,AWS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2018年收入 256.55 美元,同比增长 46.95%,利润创下新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今年2月,亚马逊公司市值一度超过苹果、微软、谷歌,跻身全球第一。[详情]

亚马逊股价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