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瑞士百达
作者:程馨谊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主题股票投资客户投资组合经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COP26) 峰会于上周日拉开序幕,多国领导人齐聚格拉斯哥,在未来两周继续为 2050 年前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制定路线。与此同时,全球天然气库存处于低位,导致全球性“缺气”,持续推高电价,决策者不得不设法应对冬季可能出现的天价电费问题。油气价格历来波动较大,分析人士预计,冬季过后,其价格将再次恢复正常,但这同时也引发了二者对能源转型影响问题的思考。对此,我们有以下看法:
过度依赖化石燃料进口引发能源供应冲击和波动
当前能源价格猛增是对各界的提醒:应采用更加多元化的供应方式,可有助于实现能源独立,降低对波动性较大的油气价格的依赖。过去几年,尽管可再生能源实现强势增长,但目前,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在欧盟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高达约 70%,欧盟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天然气都依赖四个国家(俄罗斯、挪威、阿尔及利亚和卡塔尔)的进口,其中从俄罗斯的进口比例约占到总进口量的 40%1。现实情况充分表明,必须致力于加大本地太阳能、风能和储能的供应,提高本地发电量,降低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
必须加快扩增清洁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诸多化石燃料支持者们会利用眼前发生的危机对加速能源转型发出警告。的确,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储存建设与化石燃料逐步淘汰之间的平衡,这种做法才是最根本的,才能避免未来引发进一步的系统性冲击和波动。然而,科学研究证明,要避免气候变化产生最坏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尽快摆脱化石燃料,因为与较高的能源价格相比,这种社会影响成本可能更为高昂,后果也更为严重。事实上,国际能源机构近期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称,为达到 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每年的清洁能源产能增幅需达到现阶段水平的四倍。欧盟能源专员 Kadri Simson 也在近期的一次发言中明确表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价格飙升问题与我们的气候政策或可再生能源本身高昂的成本无关。其原因在于化石燃料价格飙升,而我们还没有价格合适的绿色能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能源的绿色转型要加速,而不要减速”2。
可再生能源通缩的本质是为了对抗不断上涨的化石燃料价格带来的通胀影响
随着对化石燃料供应的限制,化石燃料价格和能源价格出现了同步上涨的问题,当前的危机也就理所应当地引发了对能源转型带来的通胀影响的担忧。经过十年的成本大幅下降后,可再生能源在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成为最经济的能源来源,且成本依然保持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可再生能源对我们的能源系统而言是一种通缩,因为就其本质而言,风能和太阳能等相关能源是“免费”的。在能源转型的初步阶段,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不免会经历一些价格波动,长远看来,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能源开支,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融入到现有的能源结构之中。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储能才是应对波动的当务之急
风云莫测的天气状况无疑会造成能源供应波动,风和太阳均不受我们的意志控制。确实,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的原因除天然气供应需求强劲且供应比预期紧张外,风力资源的可用性低于一般水平也是一大原因。正因如此,构建和发展短期和长期储能将成为当务之急。储能电池已经能够满足短期储能需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太阳能项目越来越多地配有电池储能设施,使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每日循环更加平稳。尽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机会和潜在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但长期储能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在短时间内,天然气可能会作为临时解决方案,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可替代且成本日益下降、零排放的长期储能来源(如抽水蓄能、生物甲烷、电子气体或绿色氢气等)将有助于实现净零排放。
能源效率在能源转型等式中发挥关键作用
围绕当前能源危机和更广义的能源转型所展开的讨论一贯侧重于供给侧(即能源来源),而需求侧往往被忽视。在我们的能源系统中,能源效率和智能需求响应系统作为管理供应和价格波动的重要方式,在稳定能源整体需求的同时,允许用户根据供应和电价的任何波动进行调整,可确保有效降低制造商和居民的能源开支成本。能源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从整个系统和成本的角度来看,能源效率的重要性也就愈发明显。
总之,尽管能源转型的道路充满坎坷与挑战,但根本性的经济和环境需求也日益凸显。同时,当前的能源危机证明,如果我们想要更清洁、更经济且更稳定的能源系统,能源转型就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的数月和数年中,政府和行业将会采取更多具体行动支持清洁能源转型,连同可再生能源、电网或电动汽车电池以及能源效率技术等多种环境技术的经济效益改善一起,共同为清洁能源投资领域提供越来越有利的背景。正如国际能源机构执行董事在九月时所言,“管理良好的清洁能源转型是解决我们目前在天然气和电力市场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办法,而非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
资料来源
(本文作者介绍:瑞士百达是欧洲的独立私人财富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805年)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