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温彬、王静文
摘要
2023上半年,我国经济由“强预期”转向“弱现实”,二季度GDP增速不及预期,但一些指标6月有所企稳。
展望下半年,在政策逆周期调节加码之后,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水平靠拢,预计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4.8%和5.1%,全年约为5.2%。
出口方面,海外需求继续收缩,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下半年出口仍面临压力,但价格拖累有望减弱。消费方面,居民消费倾向有所回升,政策继续加大促消费力度,有望对消费形成提振,但“磁滞效应”仍不容忽视。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受基数因素影响增速或放缓,制造业投资在各项利好累积之后有望反弹,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政策驱动降幅有望收窄。物价方面,大宗商品降幅趋缓、内需企稳等因素,将会推动CPI增速回升和PPI降幅收窄。
政策方面,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预计财政政策将在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方面发力,货币政策将保持偏宽松基调,房地产等政策将会边际放松。政策筑底之后,经济将会蓄力反弹。
目 录
一、202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回顾
二、2023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展望
(一)GDP: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2%以上
(二)出口:预计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5%左右
(三)消费:预计全年累计同比增长6.5%左右
(四)投资:预计全年内同比增长4.3%左右
1.基建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0%左右
2.制造业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5%左右
3.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0%左右
(五)物价:CPI涨幅回升,PPI通缩减弱
1.CPI:预计全年同比上涨0.6%左右
2.PPI:预计全年同比下降3.0%左右
三、2023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展望
(一)政策导向: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
(二)财政政策:保持定力,托而不举
(三)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附1:近期稳增长政策一览
附2:主要指标预测表
一、202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回顾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分为两个阶段: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恢复常态,补偿式需求释放,推动经济恢复性好转,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内生动力不足,复苏斜率放缓,经济增速弱于预期。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高于去年四季度的2.9%,环比增长2.2%,也高于去年四季度的0.5%,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其中四方面因素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尤其服务性消费改善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二是居民积压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市场交易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幅收窄。三是地方政府加大“拼经济”力度,专项债发行前置,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四是出口产能加速恢复,市场多元化初见成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增长较快,出口韧性凸显。
进入二季度之后,经济恢复速度放缓,各项指标大都见顶回落,复苏“强预期”让位于“弱现实”。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两年平均增速为3.3%,低于一季度的4.7%。环比增速为0.8%,低于一季度的2.2%。经济增速之所以放缓,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拖累:
一是出口受外需放缓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转向低迷。6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2.4%,为疫情以来最低增速,15年来首次丢失美国最大进口国地位。二是民企信心不足。受预期不稳、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民企扩产意愿不足,与国企投资增速明显拉大。三是失业率上升。青年人口失业率迭创新高,对居民消费和加杠杆意愿造成打击。四是房地产降温。受市场预期扭转、加杠杆意愿薄弱、低线城市透支等因素抑制,新增购房需求下降,市场转向降温。五是地方债务风险凸显。财政收入放缓、卖地收入大降,一些地方债务存续面临较大挑战。
不过,进入6月之后,形势有边际好转迹象,经济正在经历磨底阶段,这将有助于下半年蓄力反弹。
一方面,部分指标正在好转。6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环比增速均较上月回升,暑期档旅游、电影市场好于预期,显示实体经济正在从底部反弹。另一方面,政策正在加码。6月中旬央行降息,国务院表示将会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这些都表明逆周期调节力度正在加大。再考虑到全球主要央行加息临近尾声,这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和金融市场企稳。
二、2023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展望
(一)GDP: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2%左右
7•24政治局会议指出,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强调,“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中,地缘政治关系依然复杂严峻,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推行对中国的“去风险化”,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这些都意味着下半年出口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不过,美联储、欧央行加息临近终点,IMF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显示全球经济有软着陆可能,外需有望边际好转。
从内部看,经济内生动力仍然偏弱。从居民端看,居民消费意愿有所提振,但“磁滞效应”仍然明显,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不强,大宗商品消费偏弱;从企业端看,产能过剩尚未扭转,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偏长,企业扩大投资意愿较低;从政府端看,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压力仍在上升,加杠杆空间急剧下降,化债将成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因此,7•24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稳增长力度。财政政策将会“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会加快发行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有望加力;货币政策将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降息降准均有可能。此外,决策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要求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这将有助于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
历史上,从政策底到经济底,大约需要2个季度时间。结合基数因素变化,我们预计三季度GDP约增长4.8%,四季度约增长5.1%,全年预计增长5.2%左右。
(二)出口:预计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5%左右
受疫后产能修复带动,一季度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1-2月和3月按美元计出口增速分别为-6.8%和14.8%,远超预期。但二季度急转直下,4-6月出口增速分别为7.3%、-7.1%、-12.4%,速度持续放缓。
展望下半年,受海外需求继续收缩、地缘政治影响持续显现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速仍可能呈现回落态势,不过,随着PPI触底回升,出口价格对出口的拖累有望减弱。预计全年出口增速-3.5%,弱于上半年的-3.2%。
一方面,海外需求收缩仍会对出口形成抑制。IMF在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3.0%,较4月预期高0.2个百分点。IMF指出,在美国打破债务上限僵局、各国应对银行业动荡采取有利措施后,经济面临的不利风险得到缓和,但世界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欧美多家央行为降低通胀采取的加息政策仍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拖累。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影响持续显现。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以及西方国家推行对我国的“去风险化”,预计会继续对出口继续形成拖累。今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占我国出口比重持续下降,截至6月已降至24.2%,接近近20年来最低水平。上半年对美国出口下降8.4%,对美国出口占比已经降至近30年来最低水平,15年来首次丢失美国最大进口国地位。
不过,出口价格拖累因素将会减弱。全球主要央行加息临近尾声,美元指数转弱,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趋势有望趋缓。再加上经济触底回升和去年同期基数下移,我国PPI已在6月见到拐点,下半年降幅将会持续收窄,这将会带动出口价格中枢上移,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出口增速下行幅度。
(三)消费:预计全年累计同比增长6.5%左右
二季度以来,受基数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呈回落态势,4-6月分别为18.4%、12.7%和3.1%。如果从两年平均增速看,4-6月分别为2.6%、3.1%和3.1%,呈现企稳势头。
展望下半年,居民消费倾向逐渐回升,促消费政策力度加大,有望带动消费增速回暖。不过,与疫前相比,消费的“磁滞效应”仍然明显,“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等痛点堵点问题尚待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为6.5%,低于上半年的8.0%。
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支撑因素:一是居民消费倾向有所回升。二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2%,高于一季度的62.0%和去年二季度的66.1%。截至6月末,住户部门贷款增速同比增长7.2%,为去年9月以来的最高增速;住户存款增速则降至17.2%,为今年以来最低增速,两者之间的剪刀差已收窄至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二是政策继续加大促消费力度。7•24政治局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下半年重点工作之首,要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随后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20条举措,预计政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渐显现。
但另一方面,制约消费恢复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消费意愿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磁滞效应”仍然明显。疫情之前,二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一般在70%以上,住户部门存款增速大多数时段会慢于贷款增速,目前显然还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另据央行对城镇储户的调查,二季度选择“更多储蓄”的储户占比为58.0%,较上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水平的97.5%分位,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仍然偏高。
二是消费能力有待改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就业稳才能保证收入稳、消费增。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疫前水平,特别是青年人口失业率不断刷新历史高点,将会直接拖累家庭消费。经过年中高点后,青年人口失业率将会见顶回落,但预计仍会高于历史同期,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此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累计同比增长5.4%,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6.5%,显示收入分配有待优化。
(四)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4.3%左右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呈逐月放缓态势。其中基建投资(不含电热气水,下同)同比增长7.2%、制造业同比增长6.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9%。
展望下半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升至4.3%左右,其中基建投资继续放缓,同比增长6.0%左右;制造业投资有所加快,同比增长6.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同比为-5.0%左右。
1.基建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0%左右
上半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长7.2%,同样逐月放缓,已降至去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原因,一是一季度地方项目加快落地之后,二季度项目接续不足,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增速已经降至-10.2%,大幅低于一季度的6.9%;二是资金支持力度减弱。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仅为60.6%,大幅弱于去年同期的93.3%,也弱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64.5%,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城投债整体融资规模回落,资金拖累逐渐增强。
展望下半年,资金来源仍有一定保障,项目储备有望补足,基建投资有望扭转此前的放缓态势,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基数效应不容忽视,预计全年增速回落至6.0%左右。
一方面,资金支出速度将会加快。专项债在一季度前置发行后,二季度速度明显放缓,主要由于二季度经济增速无虞,政策有为下半年留力考量。下半年尚有1.5万亿新增专项债额度待发,较去年同期多将近1万亿,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预计专项债发行将明显提速,三季度基本发行完毕。此外,基建相关支出二季度以来整体慢于财政支出整体增速,这也意味着下半年还有回升空间。
另一方面,项目储备依然充足。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发改委表示,将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近期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多地也公布了下半年重大项目开工计划,新一轮重大项目将加快落地。
2.制造业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5%左右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已降至2021年2月以来最低增速。上半年经济修复更多体现在服务业方面,制造业受内外需不足、产能利用率下降、利润持续负增长等因素影响,增幅逐渐放缓。
展望下半年,内需回暖、产能利用率回升、利润率好转、政策力度加大等因素均有利于制造业增速回升,预计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为6.5%左右,高于上半年的6.0%。
从需求角度看,下半年出口预计继续保持负增长,但内需有望逐渐回暖。近期制造业PMI不断反弹,新订单指数连续回升,企业加大库存回补力度,有望对制造业扩大投资形成支撑。
从供给角度看,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4.8%,高于上季度的74.5%,结束了此前的连续下滑势头。闲置产能减少,将会对企业投资意愿形成提振。
从利润情况看,上半年制造业利润总额为-20.0%,自2月以来持续收窄,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1%,较一季度大幅回升20.8个百分点,已实现由降转增。制造业利润增速的改善,同样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投资意愿。
从政策支持角度看,7•24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求货币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9.0个百分点,下半年资金支持力度仍有望加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至11.8%,为2020年11月以来最慢增速,对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速形成拖累。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为-14.5%,大幅低于整体出口,占比也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持续升级,将不利于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扩张。
3.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全年同比增长-5.0%左右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7.9%,低于一季度的-5.8%。一季度,积压需求释放带动市场出现“小阳春”,但二季度即开始降温。房价连续下跌,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不足,致使市场销售走弱。而房企将主要精力放在保交楼上,继续拿地和新开工意愿不足,也使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展望下半年,打破房地产“房价跌—销售弱—回款难—拿地下降—投资下滑”负反馈的难度仍然较大,但政策正在加大优化调整力度,加上同期基数偏低,预计全年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收窄至-5.0%左右。
从销售端来看,一是居民加杠杆空间缩窄。截至上半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3.5%,较一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而一季度上升了1.4个百分点。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0.7%,历史上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在一季度积压需求释放之后,居民观望情绪加剧,继续加杠杆的能力和意愿均不足。
二是居民对期房信心仍未恢复。6月现房销售和期房销售增速双双下降,但前者降幅慢于后者,增速差有所扩大。6月现房销售当月值占期房销售当月值比重为28.0%,为201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在经历了房企爆雷和交付难题之后,居民对期房的信任度需要重建。而从历史上看,期房占商品房销售的比重在80%左右。
从投资端来看,一是房企新开工规模偏弱。上半年房企新开工面积同比-24.3%,大幅弱于竣工面积增速19.0%和施工面积增速-6.6%,显示房企对于下一阶段仍不乐观。
二是待售面积尚处于高位。上半年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42亿平米,较上月增加39万平,结束了3月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7.0%,为2015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商品房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市场的持续降温,折射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受人口规模开始收缩、城镇化率增速放缓以及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已经发生动摇,进而影响到市场供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局会议删掉了“房住不炒”的表述,要求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住建部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显示调控政策取向已从防过热向防过冷转变。短期内,这将有助于激发一部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释放,但预计难以扭转长期趋势。
(五)物价:CPI涨幅回升,PPI通缩减弱
1.CPI:预计全年同比上涨0.6%左右
今年4-6月,CPI同比上涨0.1%、0.2%和0%,尚未进入通缩区间,但已逐渐逼近临界点,主要拖累因素包括猪肉价格回落、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核心通胀率偏低等因素。
展望下半年,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回暖、猪肉价格有望见到拐点、国内经济筑底复苏,预计CPI在三季度小幅回落之后,四季度有望企稳回升,全年同比涨幅约为0.6%左右,低于上半年的0.7%。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回暖,但中长期仍偏弱。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宏观经济虽然短期呈现软着陆特征,带动大宗商品价格略有回暖,但拉长时间看,衰退风险仍存。一方面,高利率将至少延续是明年上半年,企业盈利将会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紧张逐渐得到缓解,失业率抬升,将会制约需求增长。因此,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持续减弱。
二是猪肉价格三季度有望见到拐点,但涨幅较为和缓。猪肉价格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持续下跌,从周期看源于前期猪肉产能的提升。3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达到本轮高点,此后持续回落。从历史经验推断,三季度猪肉价格有望见到拐点。不过,受规模化养殖等因素影响,本轮猪周期表现较为和缓,预计猪价涨幅也会相对平淡。
三是国内经济逐渐筑底复苏。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其中服务业和线下消费成为主要动力,但耐用消费品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在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之后,经济已呈现出筑底势头。居民预期改善、基建投资托底、房地产市场降幅收窄等因素,将会推动供需缺口弥合和核心CPI反弹。
2.PPI:预计全年同比下降3.0%左右
4-6月PPI同比降幅分别为-3.6%、-4.6%、-5.4%,已降至2016年1月以来新低,达到历史水平的5%分位的极低水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以及国内需求端支撑不足是PPI不断走弱的两大原因。
展望下半年,这两方面拖累因素将会减弱,特别是基数因素消退之后,PPI涨幅将会逐渐回升。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IMF在7月报告中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上升,同时美元指数随加息临近尾声逐渐走弱,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有震荡走稳趋势,对国内的输入型通缩压力有望减弱。
二是国内需求端支撑因素增强。年中经济呈现出企稳态势,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改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逐渐企稳。下半年逆周期政策效应释放之后,地产投资也将小幅修复,这将有助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反弹。
此外,下半年各月PPI翘尾因素分别为-1.5%、-0.3%、-0.2%、-0.4%、 -0.5%和0,降幅整体呈收窄趋势,这将导致下半年PPI同比逐渐回升。预计全年PPI同比-3.0%,高于上半年的-3.1%。
三、2023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展望
(一)政策导向: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
7•24政治局会议指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强调,“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这些困难挑战实际上一直存在,之所以说“新”,主要因为有新表现。其中,国内需求不足,主要体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提前偿还房贷,民企投资意愿低迷等;企业经营困难,主要表现为企业盈利大幅回落,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拉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主要是指房地产持续下行风险和地方债风险暴露风险;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则主要指中美关系依然复杂严峻,且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推行对中国的“去风险化”。
面对新的挑战困难,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从“找准发力方向”“精准有力”的表述来看,政策应不会全面发力,而是更多运用结构性政策,在重要领域、重点方向上加大力度。
在重点工作方面,会议部署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扩大国内需求在去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位列重点工作之首。但在4月政治局会议上退居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之后位列第二。此次会议则又将扩大内需作为首要工作,反映出政策的积极态度。
会议指出,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的表述,明确了将会以需求带动供给,回归了凯恩斯主义重视需求的管理范式。近日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已经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不少地方也扩大了消费券发放规模,这些措施有望带动商品消费回稳。
另外,会议还删掉了“房住不炒”的表述,要求“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政策将会沿着边际放松的方向发展。随后住建部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央行表示将会“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些都将有利于激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
(二)财政政策:保持定力,托而不举
从上半年看,财政政策在二季度明显留力。上半年财政支出完成进度为48.7%,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49.9%,政府性基金完成进度为36.6%,低于去年同期39.4%。基于此,政治局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
展望下半年,鉴于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在兼顾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但不会有强刺激,主要以托底为主。
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上半年,财税部门分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着力落实好前期出台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重点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强化政策供给。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受收入端影响,上半年财政支出节奏前高后低,整体前置特征不足,且支出结构向民生领域倾斜,叠加债务付息压力加大,对基建领域的支持力度有限,基建相关支出增速低于总体支出增速。下半年,财政支出将加快进度,重点投向基本民生、社保就业、科技、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基建投资更多依靠地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准财政”工具的支持。
三是用好用足地方债资金。一方面,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下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还剩1.5万亿左右,预计将在三季度基本发完,为基建投资带来较多增量资金支持。四季度地方债发行将进入“空窗期”,届时或启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准财政”工具填补项目资金缺口,保障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适当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做好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四是做好化债工作。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提出要“督促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政策措施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降低风险水平;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充分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量力而行开展项目建设”。这应该是“一揽子化债方案”的主要内容,通过新一轮债务置换解决地方债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三)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经历了先加码再回撤的阶段。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超预期投放之后,二季度转向“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但随着经济复苏斜率放缓,6月初央行重提“逆周期调节”,中旬贯序下调了OMO-SLF-MLF-LPR利率。
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随后央行召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政策导向。
一是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我们认为下半年降准可能性较大。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5%左右,相较于5%的隐形下限仍有一定空间。下半年MLF到期规模较大,11月将高达8500亿元,为今年最大规模,从提供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等角度看,降准时间可能落在11月。降息则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复苏程度和美联储政策走向。
二是加强和改善外汇政策供给,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密切关注跨境资金波动情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在7月14日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曾表示将“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7月20日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0上调至1.5,释放出明确信号。目前汇率已自低点明显反弹,市场预期有所扭转。
三是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除了落实好“金融16条”、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之外,央行还表态要“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其方式,将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四是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其中,“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首当其冲。从金融角度看,预计“低息长贷置换”将成为一揽子化债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