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新金融联盟NFA
“银行系有天然的优势和对客户强大的黏性,客户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度意味着,银行理财的转型发展决定着未来财富管理发展的前景、空间和弹性。”7月23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银行理财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内部研讨会上,中邮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姚东表示。
吴姚东认为,银行理财要预见并准备好未来的分化与错位竞争格局。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破净潮”和“赎回潮”,但理财公司通过防御性投资和保守性产品投放,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市场和客户,仍将牢牢占据投资者的绝对信任地位,成为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中最主要的“产品批发地”,这一状况将长期持续。未来,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向全能型资管公司转型,通过对各类资产的全覆盖,布局全谱系资管产品,来满足各类型客户的综合化财富管理需求。
会上,工商银行高级业务总监宋建华、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盈米基金总裁肖雯也做了主题发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会长、新金融联盟学术顾问洪磊,清华大学股权研究院首席专家、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原副主任刘健钧进行了点评交流。
此外,78家银行、理财子及非银金融机构,13家金融科技公司的140多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会议实录详见→《理财子的转型之惑与突围之道》。以下为吴姚东的发言全文,已经审核。
周期性防御和系统性重构
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周期性防御和系统性重构》。行业发展有涨有落,理财当前处在落的阶段,属于周期性防御的状态。同时银行理财未来面临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双向融合,面临在新发展阶段重新确立理财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实际上是面临理财行业的系统性重构。
一、财富管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财富管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银行理财任重道远
银行理财未来一定是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提供方。从全球经验看,在所有银行间接融资占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下,银行系资管在资管行业中都是规模最大的。银行系有天然的优势和对客户强大的黏性,客户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度意味着,银行理财的转型发展决定着未来财富管理发展的前景、空间和弹性。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理财转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但现在正面临一个艰难时刻,每个行业都会有这样的艰难时刻,这正是它自我改革、向内改革的一个最好的契机和动力。
(二)需求端银行理财空间广阔
从需求端看,总量上我国居民家庭总资产快速增长,在2007年首次突破100万亿,在2019年已经接近600万亿。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上,住房仍是家庭资产配置的第一大资产,但家庭资产配置结构正在向金融资产转移、向非存款产品转移。
2020年底我国居民57%的资产配置于金融资产,与2000年相比提高13.93个百分点,同时金融资产中非存款产品占比快速上升,目前非存款金融资产占比约36%,与2000年相比提高17.6个百分点。但银行理财现在平均客户渗透率仅9.46%,发展空间巨大。
(三)供给端银行理财的地位面临挑战
从供给端看,中国资产管理总规模133.8万亿。银行理财完成转型后,从原有的预期收益型、影子银行非标通道的模式已基本转变为了公募化、标准化的模式。
产品维度上,资管行业公募化的产品占比超过41%,银行理财是最主要的贡献,但银行理财的重要性在降低,规模已被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超越,规模地位屈居第三。
资金维度上,目前个人资金占比从去年最高的52万亿下降到了48万亿。资产维度上,目前标准化资产占比接近70%,主要贡献是来自于银行理财。
(四)破净潮、赎回潮的长期影响:破净信心恢复期、防御性投资收缩期
1.破净潮、赎回潮下的降速发展
以某理财公司数据分析为例,2022年12月末,有112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占产品总只数的29%,占总规模的10.31%。2023年6月末,仅有18只理财产品净值在“1”以下,占产品总只数的3%,占总规模的0.11%。产品净值已得到修复,破净潮已告一段落,但赎回潮影响尤在,产品规模下降约9%,国有大行下降尤其严重,整个银行理财业面临着阶段性客户流失压力。
2.资产配置结构防御性调整
自2022年1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一直在努力降低破净潮冲击,抵御赎回潮压力。
目前,银行理财投资端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特征。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理财投资资产合计约27万亿,较年初下降9%,投资端杠杆率下降约2%;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债券类资产占比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非标债权资产占比增加约0.5个百分点,存款及拆放同业类资产占比增加近1.5个百分点。尤其是现金、银行存款、同业存单以及非标债权等规避市场风险的资产合计占比已近40%。整个资产配置的结构是防御性的,投资多元化布局和投研能力的提升会受到一定掣肘。
3.破净潮、赎回潮下的银行理财客户偏好与影响
一是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仍然较低,对于产品净值的快速调整,还需要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和时间差。
二是银行理财客户多数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客户,偏好开放式产品,银行理财正在加强负债端的管理,加大封闭式、长期限产品的发行,以摆脱这种发展困境。
三是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从产品形态、资产配置、估值方法等产品核心要素上已与公募基金趋于一致,这种“新定位”与客户“存款搬家需求”之间产生的不匹配,压缩了银行理财向产品更加多元化、策略更加多元化发展的预期空间。
四是在这种行业环境下行业费率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目前现金类产品由于整改导致竞争力削弱,总费率累计降幅达27%,而固收类、混合类降幅均在5%左右。行业整体费率中枢的下滑说明理财行业还没有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也说明了当前理财公司仍需要探索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4.基于调研的实证分析:风险厌恶、银行信誉与赎回行为
2022年中邮理财围绕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与心理特征,开展了覆盖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针对银行理财客户和理财经理的大规模基层调研。调研结论具有一定的市场代表性,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客户的心理整体表现为风险厌恶。面临亏损时,七成投资者在自身止损线赎回投资,另外三成投资者属于损失厌恶型,难以接受亏损拒绝赎回。在产品选择方面,低风险、短期限产品更加受到投资者青睐,灵活申赎的现金类产品是投资者的最爱。
二是银行较高的信誉水平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最主要的原因,客户机构粘性较强。
超五成(53.43%)的投资者将收益相对稳定、净值波动小看作银行理财最重要的优势之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45.43%的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安全性高,不会损失本金。
整体上,获取一定收益(56.69%)、保证本金安全(55.56%)和跑赢通胀(45.96%)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最核心的三大诉求。
从机构选择上看,77%的投资者会将理财资产放在同一家机构中,仅有约9%的投资者会同时持有3家及以上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
三是投资者大多通过银行渠道获取理财信息,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65.17%)和金融投资知识不足(43.40%)是投资者加大理财投资的两大疑虑。理财产品繁多不知如何选择(23.13%)、不知如何进行长期投资(10.12%)等也是投资者面临的困境。
四是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是投资者决定赎回理财的主要原因。产品收益太低(48.90%)、投资亏损(42.55%)、产品收益波动大(33.63%)均会触发客户赎回行为。
二、从更深层看银行理财的固有矛盾
严峻挑战的背后暴露了当前理财行业因转型不充分而出现的三大主要矛盾,即:经济创新发展对理财行业投资服务有更高需求与理财行业投资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理财行业多元化服务需求与理财行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监管对理财行业快速转型要求与理财行业风险防范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这三大主要矛盾背后,是几方面深层次问题。
(一)理财公司及理财业务的定位及法律概念不清
一是理财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公司治理独立化,但在实际经营中,对理财子公司采用传统的部门化管理仍然是银行主要特点。这对理财的发展形成了诸多限制,资管、理财是需要高度智力投入的行业,需要采取一些与银行完全不同的能力资源的战略投入,并在组织管理方式上有所区分。
二是理财的上位法与基础法律关系不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清。监管尚未明确理财与其他资管子行业的显著区别与联系,实务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理财公司的功能定位与市场定位是什么、资金来源和资产投资范围是否可拓展等。
(二)理财行业自身的转型不足,风险频发
理财行业有着较深的存贷款业务烙印,前期主要基于“承接储蓄资金分流”的定位,为客户开发比传统储蓄收益率略高的类信贷产品,这种封闭逻辑严重束缚了净值化转型下理财业务的发展。
以“承接储蓄资金分流”的客户定位来决定投资领域,由于客户风险承担意识和能力偏低,投资领域必然受限,因此产品创新不足,反过来又影响新客户特别是高质量客户开发。这不仅影响理财行业可持续发展,还将客户自身的脆弱性导入金融体系,在行业整体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三)金融基础设施对理财产品的开放性不足,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充分
与公募基金、信托等不同,理财产品的独立法律主体地位尚未得到金融市场的广泛承认,诸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未对理财产品开放。比如部分登记托管机构不允许为理财产品甚至是理财公司单独登记或开户,导致理财产品投资关系不清晰,还可能与其他机构或产品管理上发生混同。部分理财公司被迫借助通道开展投资,加大了理财产品的交易成本,侵蚀了投资者利益。理财亟需法制化、标准化、统一化的资产管理市场。
(四)理财产品“同质化”,客户差异化财富管理需要难以满足
同质化目前最主要的矛盾在需求端。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理财市场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并未意识到客户需求导向的重要性,也没有系统性地对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研究,导致各理财公司在开发产品时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量,发行的产品存在同质性高、产品和服务类型较少等问题,产品收益缺乏竞争力,主题创新产品区分度较低,无产品策略,因此客户投资意愿便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对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等存在“战略级”定位差距
无论是主观承接储蓄资金的分流,还是客观服务银行客户,银行理财当前主要定位于满足投资者1.0阶段(即初级)的财富管理需求,公募基金在于满足投资者2.0阶段(即中级)甚至3.0阶段(更高级)的财富管理需求,两者服务的客户群体以及客户群体的财富管理需求明显不同。但是理财要朝着服务更多客户、更多风险收益、更高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发展,不论在需求端还是投资端都还需要持续练好内功。
对银行理财来讲,还应该坚持可预期的投资收益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锻造一些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比如业绩基准、防止亏损、低回撤、低波动的风险控制等,努力达到收益目标。这是相较于公募基金非常好的一个状态,也会成为理财在资管行业中差异化的文化和竞争能力。
(二)银行理财要预见并准备好未来的分化与错位竞争格局
虽然2022年金融市场波动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潮”和“赎回潮”,但理财公司通过防御性投资和保守性产品投放,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市场、稳住了客户。可以说,银行仍将牢牢占据投资者的绝对信任地位,成为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中最主要的“产品批发地”,这一状况将长期持续。
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理财公司很可能逐渐分化,未来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向全能型资管公司转型,如摩根大通,通过对各类资产的全覆盖,布局全谱系资管产品,来满足各类型客户的综合化财富管理需求。
(三)要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勇于改革创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持之以恒走能力提升之路
以中邮理财为例,作为邮储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坚决贯彻邮储银行“5+1”转型发展战略,服务母行建设一流大型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客户为中心,努力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产品收益和客户匹配程度,这就需要在资产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好落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大局。
(四)头部机构要尤为注重创新发展战略,发挥银行系资产管理的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水平
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如何为自身渠道赋能,利用自身在投研、资产配置方面的专业数据以及专业投教方面的优势,对核心渠道的财富管理转型提供包括产品、投研、市场调研、产品比较、销售、管理培训等工具和服务的立体化的解决方案,这是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要做的。
(五)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谋划养老金融发展战略
2021年以来,理财公司相继开展了两批养老理财试点,截至2023年6月末,11家机构发行的51只产品总规模1014亿元,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3.25%,今年年初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5.16%,历史最大回撤1.02%。
2022年,工银、农银、中银和中邮四家理财公司率先发行了18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虽然养老份额不大,但低波稳健特征也已初步显现。
理财公司已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一只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养老金金融的第一、二支柱也进行前瞻性规划,并协同母行延伸至养老服务金融与养老产业金融领域。
(六)打造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双轮驱动,寻找财富管理突破口,优先探索投资顾问业务
投顾业务作为财富管理的核心金融服务,在促进理财业务“双轮驱动”发展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财公司与母行天然具有从事买方投顾业务的优势。对理财公司来讲,最重要的一是要提供好的理财产品,二是要提升对渠道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要推动更广泛触达客户渠道的数字化经营,顺应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建设B2C模式的差异化的直销平台,更多地探索对客户直接开展服务。
(本文作者介绍: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行业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