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连平
三季度以来,在前期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经济运行明显回升。但在疫情不断反复影响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继续全面下行的影响下,经济增长仍有不小的下行压力。
鉴于通胀高烧不退、货币政策大幅收紧和地缘政治冲突恶化,未来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逐步陷入衰退,外需增长将明显放缓甚至收缩。今年以来,国际权威机构纷纷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持续下行,国际贸易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出口与全球贸易量的相关系数达70%。三季度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已经明显下行。正因为如此,明后年内需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0月26日国常会部署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目标针对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举措,以有效释放内需。这将对下一阶段投资和消费发挥进一步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基建和制造业双管齐下稳投资
当前,投资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内需的角色。2022年以来,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双管齐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企稳回升。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比二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当季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6%和10.1%,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三季度GDP快速回升的两大主要动力。
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托底和有效带动其他经济领域两个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长8.6%,大约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托底作用明显。在我国三大投资领域中,由于基建投资主要是由各级政府主导,因此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效应,相比较于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更能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同时,基建投资对于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以及消费和进出口具有带动和牵引作用。基建投资不仅与制造业投资有一定相关性,还能拉动工业生产和促进消费增长,并带动出口转型升级。
四季度,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财政持续发力、项目储备较为充足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高频数据显示,全国基建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财政支持力度不减。根据国常会部署,10月底前,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将发行完毕。同时用于支持基建投资总规模达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工具和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也在迅速落地。此外,预计年底提前下达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1.4万亿元至1.8万亿元之间。大量社会资金也通过银团贷款、PPP模式、购买地方政府专项债、基础设施REITs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充沛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为基建投资的持续发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季度约有1.5万亿基建项目将密集上马。国务院明确要求用“放管服”改革等办法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允许基建项目可先开工后补手续,进一步加快了项目的推进落实进度。预计今年基建投资累计增长10%左右。
2021年以来,部分重点行业投资景气度持续较高,成为制造业投资维持较高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带动清洁能源类投资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意愿;中高端制造业修复进程不断加快推动设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受国家推进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政策支持,占制造业投资比重约40%的技改投资需求持续释放。9月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利润和经营状况趋于改善,制造业投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制造业仍将成为四季度信贷政策支持和信贷投放重点。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在8月至12月期间,再新增1万至1.5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今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高增速。前8个月,全国使用外资金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1%。
国常会要求,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要在四季度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两个重点,有助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步伐落地并高效运转,更好地推进资本形成总额进一步回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步伐,牵引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促进内需加快释放。在房地产投资逐步筑底企稳的同时,有理由相信四季度投资增长会进一步回升。
全面深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目前来看,消费仍是最大的挑战。疫情扰动对消费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经济方面。随着疫情反复,消费的修复进程也随之波动。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再度放缓至2.5%,环比增长0.43%。三季度,社零增长3.5%,二季度为下降4.6%。考虑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名义值,扣除CPI,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很低。
10月疫情呈现出全国多地暴发、管控措施趋严的趋势。截至10月25日,中高风险区约占GDP的20%,仍处于较高水平。从10月下半月开始,疫情有所缓解。疫情反弹对餐饮消费冲击较大。10月前三周的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和地铁出行人数分别同比下降8%和19%,降幅较9月进一步扩大。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有所回升。国庆黄金周消费整体疲软。国庆假期全国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仅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60.7%和44.2%,旅游收入的相对水平与2022年五一假期大体相当。截至10月24日,全国票房突破20亿元,预计整个10月票房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
目前有三个积极因素仍然对社零有支撑。一是汽车销售延续较强态势。预计10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1.4%左右。二是地产销售季节性回暖。全国32个重点城市中有23城新房销售面积环比转正。三是全国促消费月活动开启,消费券对消费拉动作用显著。根据相关测算,政府每1元的消费补贴平均能够带动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部分目的地的消费券对当地旅游消费的整体带动效能达到1:10以上的杠杆率。
展望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的开启和近期各地政府促消费政策的不断实施叠加9月信贷改善,供需两端仍将保持稳步恢复态势;三季度就业形势相较一二季度出现回暖,有助于消费持续恢复。疫情仍然反复对服务业冲击仍会较大,居民防御性储蓄欲望仍然较高,对需求端的修复会造成一定影响。综合来看,四季度消费有望重新加快。下阶段,促消费政策仍需从提升消费需求和继续加大对服务性行业纾困等方面落到实处。
国常会强调促进消费增长成为经济主要动力,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会议提出“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要注意与扩增整结合”,进一步拓宽了促进消费的视野;“扩大以工代赈以促进就业,增收入带消费”,较直接向居民发钱的做法更有可持续性;“将中小微企业和消费类设备更新改造纳入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支持范围”,使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更有针对性。尤其是会议就两项最主要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发展强调了政策方向:“落实支持汽车等大宗消费和生活服务业的政策,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未来汽车住房消费支持政策的进一步拓展腾出了空间。
未来,纾困政策在提振消费方面仍有发力空间。一是政府可以通过承担部分人力成本助推“稳就业”和“保收入”。对于遭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企业,可考虑出台临时性的员工工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还可以临时性提高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障金标准。
二是从制度层面推动个人贷款宽限合理化。可以做出相关制度性安排,要求银行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宽限申请给予支持并严格执行,其中包括即使拥有偿还能力但依然想宽限的群体,政策还可以延伸到房租宽限贷款。
三是加大居民消费需求提振的支持力度。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且发放方式可以更为多样化。建议按照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收入弹性,多批次发放。
住房是最为重要的耐用消费品。助力房地产市场企稳需要在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供稳定的居民住房信贷支持。二是引入财政贴息政策,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三是增加对房企银行开发贷支持力度。四是实施定向宽松调整,稳妥有序增加并购贷款。五是加大力度创造宽松的房企非银金融环境。六是继续合理松动土拍规则。
四季度至明年,伴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外需收缩,内需的稳定增长越发重要。2022年以来多项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政策举措不断推出,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积极和宽松的格局。积极财政政策仍将继续实施,力度不会减小;在国际货币政策紧缩告一段落并可能逐步转向宽松的环境下,国内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将持续推进,降准降息的空间将大于2022年;在疫情管控政策优化和“因城施策”房地产政策持续推进下,消费和房地产运行回升趋势将好于2022年,内需回升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展望明年,对中国经济增长平稳回升应抱有理性预期和坚定信心。
本文原发于《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貼。)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