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张奥平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8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8月16日MLF到期的续做)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
在本次MLF利率调降后,笔者预计8月20日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概率也将随之调降,2022年将迎来第三次LPR降息(第一次:2022年1月20日调降1Y期LPR10bp、5Y期LPR5bp,第二次:2022年5月20日调降5Y期LPR15bp)。
自今年1月17日以来,时隔7个月后央行再次下调两大政策利率,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私人部门难以接力政府部门实现发力,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的稳增长(即企业贷款投资与居民贷款消费)。从具体数据来看,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创2017年以来同期新低,其中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额扩大至2488亿元,企业中长贷由同比多增转为少增1478亿元,呈现出总量与结构双弱态势。
其次,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数据来看,7月PMI录得49.0%,再次降至收缩区间(3月49.5%、4月47.4%、5月49.6%、6月50.2%、7月49.0%),体现出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仍需稳固。
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其中大、中型企业再次降至收缩区间,而小型企业长期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处于收缩区间。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发展预期持续较弱,这是近两年多疫情多轮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经济实现内生性稳增长的关键“痛点”问题。
此外,从当前的通胀水平来看,7月CPI虽同比上涨达2.7%,创近两年新高,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还有较大空间。更能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7月仅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并长期处于低位,这反应出内需中有效需求不足,私人部门难以支撑经济实现内生性稳增长(企业贷款投资与居民贷款消费)。
笔者认为,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的“钥匙”是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是随着收入预期改变的,只有居民收入预期向好,居民才会增加消费。收入预期向好则需要企业实现投资发展,尤其是贡献80%以上城镇就业的中小企业实现投资发展,而企业实现投资发展的前提是具备发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则反。
2022年7月29日,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财政方面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方面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此次两大政策利率齐降10bp,以及后续大概率将实现的LPR降息,体现出宏观政策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前提下,坚定“以我为主”积极作为,助力私人部门有效需求恢复。
当前,宏观政策已持续发力提振中小企业信心。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首先,要坚决防止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更加科学精准化;其次,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存量政策,同时,以企业信心为政策着力点,研究出台超常规的增量政策,给予企业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只要打赢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这最关键的一战,中小企业信心实现“V型”反弹,私人部门便能接力政府部门实现发力,中国经济当前环比修复的动能就会转化为更为强大复苏势能。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创投专家、财经作家,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
责任编辑:王婉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