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小微金融长效机制的“灵魂”是什么?

2022年05月30日15:21    作者:李庚南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继国常会出台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全国性稳经济会议召开之后,人民银行于5月26日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当前疫情冲击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增多,以及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央行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旨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这既是对国常会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全国性稳经济会议关于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求的快速响应,也是从体制机制上切实破解“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问题,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如何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核心需关注两点:一是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或小微企业金融获得感的可持续性;二是当前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手段和方式是否可持续,商业逻辑上是否经得起推敲。从长远计,商业可持续既是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监管推进金融服务中应把握的“灵魂”。《通知》从当前稳经济大局出发,既强调了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在支持小微企业中应有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也兼顾和凸显了商业可持续的运行逻辑。

  敢不敢贷?对风险的识别、容忍与缓释是前提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信心。核心是要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建立合理的风险容忍与容错机制,具备识别小微企业风险的能力,以及承受和缓释风险的能力。应该包括四个层面:

  首先是要树立科学的风险观。金融的本质就是管理和经营风险,金融运营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承担风险、管理风险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发放贷款,相当于买入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从这种意义上说,风险与银行共存的。这就要求银行机构对风险要从被动的防守、规避转向积极的管理与经营,要按照小额、分散的机理管理小微金融风险。

  其次,是具有风险识别、防控和承受的能力。这关系到一家机构小微金融服务战略问题,涉及到一家机构在总体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向小微企业配置、倾斜的程度,表现为小微信贷总体投放计划。为此,《通知》要求加快构建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强化贷前客户准入和信用评价、贷中授信评级和放款支用、贷后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抽查,提升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

  第三,是适当的风险容忍度。银行机构开展小微金融服务,除了要对小微企业风险有充分的认识,还要有适当的、有别于中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在总行层面,表现为基于自身风险偏好的风险容忍度总体设计;在基层经营行,表现为总行风险容忍度与考核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对客户经理而言,决定其“敢不敢贷”最直接的因素是,是否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可操作的尽职免责机制。《通知》就金融机构就如何优化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提出非常细化的要求,并就如何将风险容忍与尽职免责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要求。

  第四,是匹配有效的风险处置与缓释机制。这应该是银行机构“敢不敢贷”的底气所在。一方面,在整体风险容忍度内,需建立风险快速出清机制。《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计划,并提出了“对不超出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计提效益工资总额时,可不考虑或部分考虑不良贷款造成的利润损失”等细化要求。另一方面,要借助担保、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增强敢贷的信心。《通知》要求积极开展银政保担业务合作,降低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降低或取消盈利性考核要求,依法依约及时履行代偿责任,适度提高代偿比例。这些都切中了当前银担合作中的痛点。

  愿不愿意贷?是否符合商业可持续,是否存在利益驱动是关键

  所谓愿贷,就是有内在的自愿自觉的驱动力,实际上就是需要有利益驱动,符合商业可持续逻辑。那么,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在哪里?逻辑上,小微企业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担保 、营销成本高等特点使得银行从“内心”更愿意向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固有的逐利避险特征使之缺乏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能。

  但是,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盘,也是支撑就业的基础。服务好小微企业是任何一国宏观金融方面需要作出的机制安排。这需要通过外在驱动来吸引、推动商业银行愿意服务小微企业,并通过机制创新将外在的驱动逐渐转化为机构的内在驱动。

  一是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推动机构做小微金融。作为盈利性组织,金融机构要在规避风险、实现盈利与支持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显然并非易事,需要通过监管的推动加以适当引导和纠偏,需要运用监管考核、市场准入、高管管理等手段,对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进行正向激励。这方面已经有许多积极的探索,如银保监会自2020年开始实施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人民银行已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情况纳入MPA考核。此次《通知》明确要加强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并推动金融机构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其分支机构的综合绩效考核。

  二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倒逼驱动。主要是通过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推动金融服务层级的逐渐下沉。大型、优质企业因为有更好的信用评级加持,将逐渐从间接融资市场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这将导致间接融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推动间接融资市场供给主体即银行机构下沉服务重心,调整风险偏好,从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愿意去拓展小微客户。通过市场竞争的倒逼,促使金融机构强化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和内在驱动,这无疑是市场化推动小微金融的有效路径。

  三是来自财政部门的激励。小微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强位弱势,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的增信、财政风险补偿等机制,对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形成财政激励。《通知》要求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与财政奖补等挂钩。

  具体到基层经营行和客户经理,愿不愿意做小微客户,主要驱动则来自上级行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对此,《通知》强调要优化提升贷款精细化定价水平、改进完善差异化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调整优化经济资本占用计量系数,加大对小微业务的倾斜支持力度;特别强调要求降低或取消对小微业务条线存款、利润、中间业务等考核要求,合理增加专项激励工资、营销费用补贴、业务创新奖励等配套供给。这些对金融机构优化考核激励具有明确的靶向意义。

  能不能贷?资金实力与服务能力是支撑

  无论是红海,还是蓝海,金融机构要在小微金融领域遨游都需要有较好的“水性”,即具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至少包括两方面的能力要求: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有能力服务和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需要商业银行拓开资金来源渠道,在信贷供给总量、结构、期限等方面有效对接小微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强放贷能力。首先是要增强供给能力。核心是要解决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通知》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多元化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包括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通过加大利润留存、适当控制风险资产增速等,增加内生资本补充。并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渠道加大外源资本补充力度。此外,放贷能力的增强还可通过内涵式发展,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实现。其次是强化供给保障。《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结合各项贷款投放安排,科学制定年度普惠小微专项信贷计划,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单列信用贷、首贷计划,加强监测管理,确保贷款专项专用。这其中,如何解决信贷资源区域优化配置问题,或是面临的现实考验。同时,央行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

  二是在服务能力上,能够从产品供给、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满足小微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从基层网点看, 表现为专业化服务能力;从客户经理看,则表现为客户经理自身的综合服务素质,包括与小微金融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对客户风险识别能力等。《通知》要求金融机构继续完善普惠金融专营机制,围绕增加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有效金融供给,结合区域差异化金融需求,加强渠道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会不会贷?金融技术与数据信息管理是硬核

  所谓会贷,就是要讲究服务小微企业的方式方法,注重服务质效,需要从服务格局、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技术和手段方面适应小微金融的需要。《通知》把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作为提升会贷水平的核心要素。

  服务格局上,应建立分类分层的服务体系,形成整体聚合效应。《通知》针对不同银行机构的特点,提出了健全分层分类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的要求:要求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加强对转贷款资金的规范管理,探索为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直贷业务;全国性银行要充分运用网点、人才和科技优势,切实满足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提高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地方法人银行要强化支农支小定位,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服务对象上,要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提高融资对接效率,降低获客成本。要求金融机构积极与各类产业园区等开展业务合作,搭建分主体、分产品的特定对接场景,为不同类型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同时,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服务内容上,《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丰富特色化金融产品,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所属行业、交易场景和融资需求等特点,持续推进信贷产品创新。要求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优化贷款流程,继续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运用续贷、年审制等方式,丰富中长期贷款产品供给。

  服务手段上,《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作用,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小微客户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聚焦行业、区域资源搭建数字化获客渠道,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生态场景,提升批量获客能力和业务集约运营水平。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深度挖掘自身金融数据和外部信息数据资源,发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用,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

  当然,相关机制能否有效运行,还需要顶层设计方面的创新。关键是要增强相关政策措施的客观性、针对性,构筑有利于小微金融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使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地,形成长效机制和稳定预期。特别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监管部门的协同,增强合力,从整体上寻求1+1≥2的效能。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余坤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