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华11月宏观经济数据简评:国内经济稳中趋暖,积极因素在积累

2021年12月15日17:02    作者:周茂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茂华

  事件: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3.8%,好于预期3.7%,前值3.5%;两年均值5.4%。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10.1%,前值10.9%。两年均值6.1%。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9%,好于预期3.6%,前值4.9%;两年均值4.4%;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13.7%,前值14.9%。两年均值4.0%;

  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5.2%,前值6.1%;两年均值3.9%;

  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6.0%,前值7.2%,两年均速6.6%。

  表现:

  1)宏观经济数据好坏参半。11月工业产出、零售销售、外贸指标好于预期,固定投资表现不及预期;

  2)工业产出表现超预期。三大工业分类:采矿业与制造业产出继续加快,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产出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3)消费支出略有回落。两年均速:1-11月社零、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均较1-10月回落0.1个百分点;1-11月餐饮收入连续三个月扩张,但较1-10月明显回落;

  4)固定投资略改善。两年均速: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基建投资改善步伐缓慢,制造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

  5)外贸出口表现强韧。

  原因:

  1)工业产出。11月工业生产活动增强,主要受季节因素、保供稳价等综合政策举措效果释放,三季度短期干扰因素减弱。食品、副食品制造业产出增长明显,电力、燃气及水供产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有季节性因素,同时,也反映国内需求回暖;同时,部分加工制造业产出边际改善,反映国内保供稳价及制造业支持政策效果逐步释放,部分制造业投入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企业信心回暖。

  但从制造业各子行业产出看,部分制造业行业继续受工业原材料投入成本,供应链瓶颈等方面问题困扰。

  2)消费支出。1-11月社零与消费支出(两年均速)有所放缓,其中,餐饮收入增速回落明显,主要是国内局部散发病例起伏、汽车销售低迷对商品零售与服务需求造成拖累;同时,也不排除部分消费需求在10月份提前释放。

  整体看,国内消费支出增速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消费需求复苏仍偏缓慢。

  3)投资支出。三大项投资增速:房地产>制造业>基建。从两年均速看,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略改善。主要是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持续回暖,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拖累。其中,基建投资表现依然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6个月放缓;尽管制造业投资稳步改善,但部分制造业企业仍面临原材料及航运物流成本压力、供应链瓶颈、电力供给偏紧等方面影响。

  趋势:

  1)工业产出前景乐观。主要是全球经济有望保持复苏,国内工业配套能力强,工业部门保持盈利、工业产能利用率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国内保供稳价、金融支持等政策,继续为制造业部门减压纾困,且随着疫苗推广供应链修复,制造业部门活跃度有望逐步增强。

  2)消费支出呈现边际改善态势。主要是国内防疫形势整体向好,就业与收入整体保持平稳,新零售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叠加季节性消费旺季带动,国内消费支出保持改善态势;但散发病例扰动,可能继续对部分非必选商品、服务方面支出有所拖累,人们消费热情仍不能充分释放,消费复苏未来几个月仍偏缓慢。

  3)投资支出趋于改善。从从趋势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稳步改善,一是房地产需求回暖,房地产信用与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二是四季度以来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并推动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基建投资增速稳步改善;三是制造业方面。全球需求仍在扩张,国内纾困支持政策效果进一步释放,预计固定投资动能将逐步增强。

  综合各指标表现,11月工业产出、消费、投资指标好坏不一,数据显示国内需求表现仍偏弱,继续受疫情及其衍生因素(供应链问题等)。但数据显示,制造业、基建投资持续复苏,内需仍延续复苏态势;同时,国内经济积极因素在积累,国内防疫形势向好,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保持灵活适度,保供稳价等政策组合拳效果释放,国内需求有望呈现稳步恢复态势。

  政策:

  短期宏观政策重心偏向于稳增长,主要是国内需求偏弱,同时,海外需求前景不确定性增大,国内需要前瞻性适度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内需恢复,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内财政与货币政策边际转松。但宏观调控政策也面临约束,一是国内经济复苏不平衡,结构性问题仍突出;二是过度宽松流动性环境,容易加剧经济结构失衡与局部风险集聚;三是需要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营造适宜政策环境;以及对全球通胀压力及海外政策转向影响保持必要警惕。

  预计后续财政、货币等多部门政策协同配合,以应对复杂结构性问题,总量政策与结构性工具相结合,在确保总量适度增长同时,更注重结构性工具精准调控,提升政策效率,政策为企业纾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就业、促内需。

  (本文作者介绍:任职于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擅长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研究,也有多年利率衍生品及外币债券交易经验 目前是多家专业媒体撰稿人和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