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核心观点:
1.稳增长很大程度是为稳就业。与直观感受截然不同,近期我国经济明显下行,但失业率不升反降,甚至低于疫前。经济弱,就业反而强?这究竟是短期数据的异常,还是有更深层原因?在淡化增长目标而更注重民生的基调下,就业好坏是否对逆周期调控有更大的影响权重?
2.从劳动力供给看,由于疫情反复给人们的心理和工作习惯留下“疤痕效应”,劳动力就业意愿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海内外大都如此。我国也有部分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农民工群体尤为明显,劳动参与率仍未恢复到疫前。加之老龄化加速及退休人员增加,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3.从劳动力需求看,前期限电限产、房地产违约等冲击暂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剧变化。历史上,失业率往往是经济及总需求变化的滞后指标。物流快递、直播带货等灵活方式也吸纳部分就业。总之,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弱,供给的减少掩盖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业看上去向好。
4.展望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将向劳动力市场滞后传导,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态回升,未来半年失业率可能趋势抬升。不过,老龄化加速使得离退休人员陡增,失业率升幅有限。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会发力,但劳动力市场的相对稳定或影响其发力强度。
正文:
与直观感受截然不同的是,近期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行,三季度GDP环比接近零增长,但失业率却一路走低,甚至低于疫前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初确定的目标是5.5%左右,9月份已降至4.9%;新增就业人数前9个月也已完成全年任务的95%。经济弱,就业反而强?这究竟是短期数据的异常现象,还是有更深原因?在淡化经济增长目标而更注重民生的基调下,就业是否会对逆周期调控有更大的影响权重?
一、供给端:劳动参与率下降
从劳动力供给看,疫情反复给人们心理和工作习惯留下了“疤痕效应”,就业意愿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海内外大都如此。以美国为例,其劳动参与率较疫前仍有接近2个百分点的缺口,且持续一年多尚未有收窄迹象。疫情以来我国也有部分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农民工群体尤为明显,劳动参与率仍未恢复到疫前。
随着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供给收缩成为“快”变量。建国后第一波“婴儿潮”(1962-1975年)出生的人口将于2022年陆续步入60岁。“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目标为实现新增就业5500万人左右,而由离退休空出来的岗位数将超4000万人。明年,我国离退休人数预计将多达700万人,客观上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需求端:失业率滞后经济
从劳动力需求看,前期限电限产、房地产违约等冲击暂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剧变化。历史上,失业指标往往滞后于经济及总需求的变化约1个季度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物流快递、直播带货等灵活方式也吸纳部分就业。总之,当前劳动力市场实际上供需双弱,供给的减少掩盖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业看上去仍向好。
经验表明,即使是经济下行期,只要就业相对稳定,以社融为代表的逆周期政策的发力程度往往有限。事实上,近年来当局越来越淡化经济增长目标,而就业对于逆周期政策的影响比以前更为重要。稳增长很大程度是为稳就业。这些或许能部分解释,尽管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甚至GDP环比接近零增长,国内逆周期政策发力也有限。
展望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将向劳动力市场滞后传导,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态回升,未来半年失业率可能趋势抬升。不过,考虑到明年离退休人员陡增等因素,失业率的上升幅度有限。稳增长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会发力,但劳动力市场的相对稳定或影响其发力强度。
三、 基本结论
一是从劳动力供给看,疫情反复给人们的心理和工作习惯留下了“疤痕效应”,劳动力就业意愿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海内外大都如此。我国也有部分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农民工群体尤为明显,劳动参与率仍未恢复到疫前。加之老龄化加速及退休人员增加,都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是从劳动力需求看,前期限电限产、房地产违约等冲击暂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剧变化。历史上,失业率往往是经济及总需求变化的滞后指标。物流快递、直播带货等灵活方式也吸纳部分就业。总之,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弱,供给的减少掩盖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业看上去向好。
三是展望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将向劳动力市场滞后传导,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望逐步向疫前常态回升,未来半年失业率可能趋势抬升。不过,老龄化加速使得离退休人员陡增,失业率升幅有限。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发力,但劳动力市场的相对稳定或影响其发力强度。
(本文作者介绍: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