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李礼辉(中国银行原行长)
“大多数银行的信息技术决策机制,还是原来行政化机制的翻版。如果组织架构流程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科技规律来组建,最终也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效果。”8月31日,在新金融联盟主办的“新形势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突破”研讨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
会上,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思路与主要内容,倾听了业界反馈,并做进一步交流。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发表了主旨演讲。(←点击蓝字阅读全文)
李礼辉行长在认真听取上述嘉宾发言后,总结了数字化转型的五个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会议实录详见→数字化转型拟立新规,技术共享将助中小银行“扳回一局”
演讲嘉宾发言陆续刊登中,以下为李礼辉行长的发言内容,已经本人审核。
银保监会对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一直都非常重视,好多方面也走在前面。本次研讨会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对《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一些建议,结合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的几位发言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归纳了五个方面。
第一,对于创新的鼓励包容。创新肯定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这个前提不能放弃。在这个前提下,怎样更好地支持、鼓励、包容创新?建议银保监会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监管沙箱能否进一步扩大范围,让它更好操作一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可信技术的共享机制问题。像建行的建信金科,以及其它银行都有比较成熟而且行业可信的技术。共享机制有利于整个金融业或者说银行保险业节约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2020年,我国银行业在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总额是2078亿,比2019年提高了20%;其中六大行投入956.86亿,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82%,提高了47个BP。中国银行业系统中,大多数还是小型银行或者中偏小的银行。中偏小的银行,营收并不高,如果让这些银行都靠自己去建立科技队伍,独立研发,它肯定是承受不起的,这就需要可信技术的共享机制。
像建信金科,它的主要股东是建设银行,但它也是市场化的企业。现在很多银行的科技板块也都子公司化了,金融业的一些技术、系统、平台,好多是可以共享的。除了银行的科技子公司,还有科技公司、科创企业等,也在开发一些可信的可以共享的产品、平台和系统。
所以我建议银保监会,如果能够对这类企业或者公司做科技资质的审核和认定,对他们的核心产品做一些评估和评级,符合标准的企业就可以进入市场,符合标准的产品和系统也可以进入市场,就可以形成交换机制了。那这种可信技术的共享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一定可以降低整个银行业的成本。
第三,数据要素的共享问题。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换以及合作方面,要建立一个很好的机制,也要建立一个比较明晰的规则。比如,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很多企业和客户信息分布在公安、工商、海关等很多部门,理论上说它是公共数据。这些公共数据现在好多地方还不能共享。如果能够共享,其实可以更好地界定企业、个人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高给的融资成本就可以更低。
第四,科技人才的引入机制,包括薪酬体系。按照现在银行薪酬水平,即使我们给了科技子公司很大的人才自主权,薪酬激励机制能做到多大的程度呢?工资总额限制很多,还有好多审计。
第五,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怎么设置。我观察了各家银行,有一些银行做得很好,但大多数银行的信息技术决策机制,还是原来行政化机制的翻版。如果组织架构流程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科技规律来组建,最终也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效果。这一点我也建议银保监会加以关注,如果有好的经验可以组织推广、加强指导。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