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行长刘金:金融机构如何支持绿色复苏?

2021年08月02日20:04    作者:刘金  

  文/刘金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出席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并作主题发言时表示,金融机构是支持经济绿色复苏的主力军,商业银行正从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多方面加强对环保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支持,促进煤炭、石油、交通等行业高质量转型。当前,绿色信贷已在绿色金融中占比高达90%以上,绿色消费贷、绿色信用卡、绿色存款为代表的绿色零售产品陆续推出。下一步将继续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精准度。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碳中和是国家碳中和的关键一环,须坚定自身发展战略,优化机制体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增强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和高水平金融开放为全球绿色治理贡献力量。

  以下为主旨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探讨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这一热点话题。

  刚才各位嘉宾的发言给我启发很大,受益匪浅。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已成为广泛共识,低碳转型正在加速。中国提出“30·60”战略目标、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欧盟推出全球首个碳边境税,全球三大碳排放经济体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彰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此同时,企业、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积极自主支持绿色复苏,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绿色发展、负责任投资、运营碳中和等逐渐成为潮流和时尚。

  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机构是支持绿色复苏的主力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金融机构对绿色发展的作用。

  第一,用金融服务推动关键领域绿色发展。

  银行层面的金融服务包括对公和对私两个领域。在公司金融方面,加速发展节能环保、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促进煤炭、石油、交通等高碳产业转型升级,辅之以碳汇、碳捕集等负碳排放技术,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关键。这些产业和项目往往处于成长阶段,对资本积累要求高,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更加倾向于多元化融资渠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目前,全球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产品创新性、适配性、针对性依然不足,特别是在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尤为迫切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近年来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信贷已超过12万亿元,绿色债券超过8000亿元,有人称之为“from zero to hero”。但是,我们也看到绿色信贷占绿色金融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其他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债券供给相对不足。

  下一阶段,公司金融应充分发挥“主力军”担当,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发挥关键作用,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精准度。积极开发能效信贷、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蓝色债券、碳中和债等新型产品;加快综合化转型,以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并购基金、绿色信托计划等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发展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碳咨询等业务。

  同时,个人绿色金融业务应发挥需求侧的绿色引领作用。生产以消费为终结,个人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规模。做好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侧管理,即通过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实现减排,意义重大。

  目前,以绿色消费贷、绿色信用卡、绿色存款等为代表的绿色零售产品陆续推出,但供给依然不足。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应加大对个人需求端绿色环保行为的金融支持,探索建立积分制的碳普惠平台,采集公民在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循环等多维度场景的减排行为,科学量化形成碳减排数字账本,依据客户的绿色评分给予特定支持或授信优惠;创新推出个人绿色信贷和绿色存款产品,与消费金融、科技金融、乡村金融、生态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

  第二,努力实现自身运营、投融资组合的碳中和,助力构建零碳经济体系。

  金融机构的碳中和是国家碳中和的关键一环,需要逐步实现自身运营和对客户投融资组合的双向零碳目标,助力构建多主体的零碳经济体系。最近,中国银行从总行大楼到各分行办公大楼都开始了自身碳运营的评估、设计和改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总行和各分行大楼都会成为自身碳运营的主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银行已经实现了不同范围内的运营碳中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仍面临较大挑战。

  除了自身运营碳中和以外,投融资组合碳中和是更加长远和宏大的目标,覆盖金融机构的全部客户,实现难度相对较大。目前,多数国际大型银行已提出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目标,与所在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基本一致。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比如,2021年5月浙江湖州制定《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试点银行将在2055年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组合碳中和。

  未来,中国银行业可以此为契机,优先以区域试点为主或从境外分行入手,依托当地营商环境制定投融资组合碳中和目标,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投贷企业碳排放的追踪,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稳步推进。

  第三,坚定发展战略,优化机制体制,强化绿色金融内生动力。

  金融机构在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产生了积极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而这些效益难以内化为金融机构的当期收益。绿色发展面临既要绿色又要发展的挑战,需要金融机构以高度的战略定位谋划绿色金融发展、以健全的机制体制推动绿色金融体系高效运作。

  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普遍制定了多层次、分步走的发展策略和实施计划,中国银行已经发布了“十四五”绿色金融发展目标。下一阶段,各大型银行应积极跟踪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强化战略执行管理,使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能用管用;中小银行也应逐步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情况和业务特色的绿色金融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决策、运营、管理等各环节,推动低碳战略转型。战略和执行的结合尤为重要。

  同时,金融机构要强化在组织架构、人才、科技、风险等方面的机制支撑。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管理架构;强化科技赋能,将金融科技运用于绿色项目筛选、信贷监测、环境效益测算、碳核算等各场景,提升服务质效;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前瞻性管理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中国银行把绿色金融发展放在优先位置。2021年一季度末,境内绿色信贷余额近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加8.11%;2020年境内外绿色债券承销量均在中资银行排名第一;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财务顾问、绿色托管、绿色资管等业务发展迅速。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初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

  未来,中国银行将以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目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为全球绿色治理贡献更大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介绍: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的全球性、学术性、中立的智库组织,致力于促进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领域的全球对话,推动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