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重在提高两种能力

2021年07月22日18:13    作者:莫开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情况汇报,研究深化金融业开放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确定下一步要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使中国始终是吸引外资的热土。

  国常会提出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动对标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二是优化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母子公司跨境往来规则。三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这三条主要内容符合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尤其是金融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我国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具有较强的内在冲动,只有通过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动国内金融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持续抓好金融业对外开放承诺落实,对标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才能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以及防风险能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通过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的复杂环境下,我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提振全球投资者发展信心。尤其,我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机遇。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大规模经济体量和巨大市场潜力,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这是全球投资者无法忽视的市场。由此,唯有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在全球经济金融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加深,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国金融业本身才能不断获得发展新动能,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崛兴营造有利氛围。

  而且,目前抓好我国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条件相当成熟。我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世界,加上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共批准设立10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支付清算等机构;目前,证券、基金、期货三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等,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这无疑为我国金融业持续开放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随着中国金融开放政策陆续落地,外资金融机构“跑步”进入中国市场,将为我国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加健康的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动能,让中国社会发展最终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但无论我国金融业如何对外开放,开放的范围有多广、开放的程度有多深,都应重点围绕提高两种能力着手,一切不注重提高两种能力的金融对外开放都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不仅会造成金融开放中的“水土不服”问题,也会给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蒙上阴影,甚至有可能带来“消化不良”的金融风险,更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蓄积金融正能量。因而,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除了按照要求制订好必要的相应国际监管规则和运行机制之外,应围绕金融开放如何提高服务好实体经济能力和金融开放如何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两方面入手,切忌缺乏目标的金融持续对外开放,没有目标的对外开放就无法把握正确的金融开放方向,无异于盲人瞎马。如此,则不仅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抓不好,还有可能偏离正轨,对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终极目的是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业如何“高大上”。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能力,从而不断跃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而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就是实体企业能获得最快、最好的发展条件,而金融业的支持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各种社会资源包括行政许可以及各种制度性的东西,都不过是软环境,等于是人身上的皮肤、肌肉和骨架,而唯有资金供给是企业的血液,如果没有资金这个“血液”,企业将无法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在经济金融改革领域推行的一切改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和需要,才使得我国金融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服务实体的能力。尤其是前几年我国实施的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几乎所有金融领域都向国外资本开放,包括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外资证券公司等等,使我国金融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同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尚存在一些制度性短板,使得金融对外开放之后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国银行机构的各类理财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各种资金空转套利、中间理财业务不规范等金融乱象也不断涌现,导致了金融业泡沫化、虚拟化和逐利化倾向突出,严重影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好在监管当局及时发现这些问题,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掀起了监管风暴,在治理理财业务和影子银行等领域出台了若干规范性制度,基本遏制了金融市场乱象,使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由此,金融业无论怎么对外开放,都不能忘了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否则一切的金融对外开放都会走形变相,都是对经济发展的伤害甚至是阻碍,金融对外开放也将沦为不值钱的、廉价的“舶来品”。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核心价值在于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吸收消化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各种模式去“装门面”。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核心追求在于“洋为中用”,是有选择性地借鉴,“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绝非不顾我国金融客观实际的盲目式照搬照抄。这要求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应从中国金融业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我国金融业自身的“胃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做到有精确地引进,要讲求“实用主义”,避免不顾中国金融业消化吸收能力,认为只要是中国金融业没有的东西就全面开放、全面引进,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土不服”以及“消化不良”现象,更有可能因为盲目对外开放导致金融业被搞乱的不利结局。

  从这一点看,持续抓好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开放程度多深、开放范围多广,引进金融机构多少、开发金融业务多少种类,都要一切服从本国金融业的消化吸引能力,坚决反对各种囫囵吞枣导致金融开放半生不熟现象发生。显然,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所有形式都必须服务并服从于“消化吸收”这一开放的灵魂。

  之前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注重开放形式,将国外金融机构一些不适合中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金融机构、金融模式、金融产品也引入中国,结果为一些国外金融机构钻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空子提供了契机,也为国内金融机构滋生不良效仿行为创造了条件,使各类打金融监管“擦边球”现象屡禁不绝,给中国金融监管事业带来了很多困惑。

  由此,持续抓好我国对外金融开放,首先需要从中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出发,引进的金融机构、金融运行模式、金融产品等都必须适合中国金融业与中国经济客观发展实际的需要,把住底线思维,避免一切盲目对外开放行为,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守住安全之门。其次需要与我国监管能力相适应,做到监管制度先行,确保金融对外开放具有较强的监管前瞻性,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储备应对风险处置预案,全面提升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为抓好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监管支撑。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