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宏观层面看,货币政策基调没有大的变化,从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角度看,2021年相对于2020年,已经出现了流动性的拐点。
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动能减弱,如果环比经济增速的拐点到来,股票市场还会有一波风险。
目前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对利率的影响方向不同,美联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就业,对资产泡沫和通胀的容忍度提高,而拜登政府的刺激计划,短期是推升利率的。
股票市场的逻辑从估值推升转向了业绩拉动,就是估值推不上去了,只能看业绩。
长期来看,国内的注册制改革,包括外部低利率、零利率的环境,给我们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内外动因。
01 如果下半年出现环比经济增速的拐点,股市会承压
关于短期的经济增长,由于去年的低基数,同比的意义不大,大家的分歧点在于环比上,也就是剔除掉基数因素后的增长。我个人觉得下半年的经济情况可能还是有些令人担忧的,美国经济在恢复,我们由出口拉动的高增长很大一部分会被美国本土的企业替代回去,这块对经济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如果消费比较羸弱的话(对经济会有拖累),有人说十四五期间要搞一个收入倍增计划,我也是非常同意的,我觉得我们等不了那么久,可能需要一些更快的举措。消费增速放缓,不仅会对经济形成掣肘,还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长期来看,2021年两会关于经济增长的目标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2035年的目标要实现的话,我们每年增长4.7%就够了,考虑到我们现在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个人认为4.7%也没有那么容易实现。未来5-10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讲,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完成产业升级,还得应对中美关系的变化,挑战还是挺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防范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当做一个长期任务来抓,2021年,这也是一个重要任务,估计还会有一批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一定的处置经验,但它造成的连锁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今年的增长)前高后低,下半年增长的持续性会有点令人担忧,同时从金融风险角度讲,下半年风险会比较大。
从政策角度看,如果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讲,基调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但是从企业层面,从资本市场层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2021年相对于2020年,已经出现了流动性的拐点。尽管官方的描述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急转弯也不是不转弯,慢慢转,企业层面和资本市场的感受是已经在转弯了,而且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了。
春节以后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其实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流动性拐点的确认和反应。股票市场还在等一个东西,等经济环比的拐点出来,如果这个拐点出来的话,我估计整个股票市场还会反应一波。我认为前期的基金抱团股,从估值维度来讲,其实是没有完全反应流动性拐点和下半年增长乏力的情景的,也就是没有反应完。
02 美国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长期的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从美国、欧洲、日本的角度讲,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进入到了无人区,去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零,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最近一度接近1.8%。但我认为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走向零利率、负利率被确认了。目前美联储在做的事情和拜登政府不太一样,美联储希望看到就业明显好转,事实上已经开始放弃对资产泡沫的关注,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美联储现在像一个拆弹专家,拆的是一个金融核弹,既要让经济复苏,利率还不至于上行的那么快那么大幅度,同时不至于引发资本市场崩盘式的下跌,目前人类社会还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拜登3万亿的刺激计划已经公布了,美国进入了一个大建设的时代,美国政府目前在做的事短期是推升利率的。
03 A股的逻辑从估值转向业绩
接下来说一下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主要说一下股票市场,股市目前震荡,债市也是震荡,业内人士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找不到方向,因为要看很多因素,既要看美国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因素。美国的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要比对中国债市的影响大得多,毕竟中国股市和全球的金融市场已经连为一体,特别是境外资金对中国股市的定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美联储政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确实还是非常直接的。
现在我们看待股票市场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了,如果是2000年,股票市场其实是一个估值推升的逻辑,货币宽松估值就上升,科技类、成长类的股票表现相对是比较好的。2020年,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流动性拐点,在等待经济环比的变化,那么我们看待股票市场的逻辑就从估值推升的逻辑转向了业绩拉动,就是估值推不上去了,只能看业绩,那科技类、成长类的股票会杀估值,这也是春节以后股票市场表现的宏观动因。股票市场在下半年还会有一波风险,我们现在在等待经济环比拐点的确认。今年股票市场是特别难赚钱的。
长期来看,我们国内的注册制改革,包括外部低利率、零利率的环境,给我们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内外动因。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范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