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戈:当再通胀遇上碳达峰

2021年03月29日08:58    作者:伍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伍戈

  核心观点:

  1.当前我国通胀还在相对低位,但产能利用率、库存等表明国内供需已处紧平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加快推进,近期部分行业及企业提出提前实现相关计划。这是否会引发短期压降产量的行为,从而助长价格抬升?

  2.根据碳达峰的要求倒推估算,今年钢铁、水泥等工业品产量增速理应有所放缓,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工业企业减少碳排放已在路上,未来产量压降未必剧烈。

  3.与供给侧改革时期不同的是,今年地产、基建投资需求不强,近期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甚至呈现负增长的格局。需求的相对弱势客观上有助于对冲碳达峰所要求的供给收缩压力,使得钢铁、水泥等工业品价格或难言明显抬升。

  4.展望未来,海外输入性因素才是影响近期国内通胀程度的关键。各行业碳达峰规划有望陆续落地,虽有提前实现意愿,但总体仍属远景目标。实现碳达峰的同时若要兼顾经济增速,那么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尤其重要。 

  正文:

  目前我国通胀还在相对低位,但产能利用率、库存等表明国内供需已处紧平衡。尽管各行业顶层设计尚未落地,推进碳达峰的行动似已在紧锣密鼓展开。近期钢铁、水泥等行业及相关企业提出提前5-7年实现碳达峰,比国家层面提出的碳达峰目标时间早很多。这是否会引发短期压降产量的行为,从而助长价格抬升? 

  图1.提前实现碳达峰?

  来源:公开新闻、各公司公告

  一、“碳达峰”影响短期价格?

  碳达峰目标约束之下,工业生产行为势必受到一定影响。以钢铁为例,工信部近期要求压降钢铁产量,唐山限产也明显升级。河钢集团和宝武钢铁分别计划于2022和2023年实现碳达峰,减产压力可见一斑。

  不过,过去几年间钢铁减排已在路上,每单位钢铁所需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已下降20%以上。估算发现,即便钢铁业2025年提前达到碳达峰,倒推出来的今年钢铁产量收缩也未必剧烈。

  与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时不同,今年地产、基建投资需求不强,近期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甚至呈现负增长格局(排除基数扰动)。需求的相对弱势客观上有助于对冲碳达峰所要求的供给收缩压力,钢铁等工业品价格或难明显抬升。

  图2.碳达峰初期,钢铁供需双弱?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水泥行业近期也表示将在2023年提前实现碳达峰。与钢铁业可通过提升冶炼技术降低碳排放不同,虽然过去10年技术在不断革新,但生产每吨水泥熟料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年均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水泥行业短期内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控制产量。

  根据碳达峰要求推算,今年水泥产量增速或应明显放缓,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时期。且与当时需求较强不同的是,今年地产基建投资动能料将缓降,限产因素引发的水泥价格上涨或也相对有限。

  图3.碳达峰初期,水泥供需双弱?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二、“碳达峰”影响长期增长?

  展望未来,海外输入性因素或是影响本轮国内通胀程度的关键。各行业碳达峰规划将陆续浮现,虽有提前实现意愿,但整体仍属远景目标。与2015年相比,我国碳排放强度(每单位GDP增长所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下降18.2%。估算表明,假设维持该下降速率不变,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依然存在压力。未来若要兼顾一定的经济增速,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显得尤其重要。

  图4.碳达峰:技术进步?经济减速?

  来源:WIND,笔者测算

  三、基本结论

   一是根据碳达峰的要求倒推估算,今年钢铁、水泥等工业品产量增速理应有所放缓,但其受抑制程度可能不及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工业企业减少碳排放已在路上,未来产量压降未必剧烈。

  二是与供给侧改革时期尤为不同的是,今年地产、基建投资需求不强,近期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甚至呈现负增长的格局。需求的相对弱势客观上有助于对冲碳达峰所要求的供给收缩压力,钢铁、水泥等工业品价格或难言明显抬升。

  三是海外输入性因素才是影响近期国内通胀程度的关键。各行业碳达峰规划有望陆续落地,虽有提前实现意愿,但总体仍属远景目标。长期看,实现碳达峰的同时若要兼顾经济增速,那么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尤其重要。

  【作者】

  伍戈:经济学博士,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远见杯”中国经济、全球市场预测双冠军。

  文若愚、徐剑:长江证券研究员。

  高童、徐浩鹏、丁相元、李美雍、曹佳星、李梦圆:长江证券实习研究员。 

  (本文作者介绍: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