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如何看待2021年财政力度?

2021年03月15日07:55    作者:孙彬彬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陈宝林/廖翊杰

摘要:

相对于我国逼仄的赤字增长空间,今年3.2%的赤字率安排并不低。但如果多方面考虑,今年的财政力度难言积极:

一是较高的赤字率安排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支出规模并未明显增长。

二是较高的赤字安排意在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债务杠杆,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

三是财政主要投向存在短板的民生领域与债务付息,财政还是托底为主。

四是财政委员会提出2021年要指导地方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专项债项目进行排查,明确了中央对于提升财政效率,严控地方债务扩张,压实债务风险的决心。

综上所述,今年的财政力度看似不弱,实则难言积极。

同时,也注定了今年利率债的供给压力不会明显减弱,考虑到发行节奏,二三季度供给规模还可能偏大。

对债市而言,宏观政策组合有其特定影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可以理解为今年就是中性货币、中性财政、中性信用,这个组合对于我们把握总体利率环境还是带来诸多困扰,收紧虽是大势所趋,但央行不加息的态势依然较为明确。我们维持此前判断,关键指标1年期LPR给出对应十年国开上限是3.85,对应国债上限3.35,利率继续看区间震荡,建议关注票息的安全边际。

  如何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今年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对债市有何影响?本报告对此进行分析。

  如何理解财政政策的力度?

  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政部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全文)》,今年财政相关指标如下:赤字率3.2%、赤字规模35700亿元、新增专项债36500亿元、不再增发特别国债。财政赤字额和赤字率倒推的名义GDP增速9.81%,包括新增专项债的广义赤字率6.47%。

  除了8200亿元的地方政府赤字安排外,3.2%赤字率、3.57万亿元的赤字额与2.75万亿元的中央政府赤字均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如何理解今年的财政政策力度?

  首先,我们目前的财政空间并不大。

  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偏高,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根据IMF的测算,应对疫情的财政政策使得2020年中国政府的广义债务率升至92%,较2019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按照当前的赤字安排,截至2025年,中国政府的广义债务率将升至113%。

  在此情况下,财政回旋的余地相对有限。需要将利率维持在3.3%的平均水平附近,才能够维持政府的广义金融净资产为正。

  当前10年期国债3.29%的收益率正好处在3.3%的平均水平附近。

  其次,今年的财政力度实际难言积极:

  第一,较高的赤字率安排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支出规模并未明显增长。

  今年赤字率安排为3.2%,但今年25.01万亿的预算财政支出规模较去年仅增长了0.92%,低于以往至少5%以上的增速水平,较疫情前(2019年)也只增长了6.32%。

  赤字率破3%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的下降,去年我国财政收入下降了6.35%,今年预算收入虽有所增长(9.64%),但相比于2019年只提升了2.68%,实际增速远低于支出增长。

  第二,较高的赤字意在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债务杠杆,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

  疫情前地方政府就有极大的资金缺口。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放大: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减少近900亿元,主要原因是疫情冲击与临时的减税政策减少了税源,突出增长的证券印花税又全部上缴中央政府。其次,地方财政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明显减少超过1700亿元,是财政刺激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最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长超过9000亿元,但仍无法逆转地方赤字的扩大。

  “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8.9%;国内消费税同比下降4.3%;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4%;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1.4%。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8.1%;关税同比下降11.2%;城市维护建设税同比下降4.4%;车辆购置税同比增长0.9%;印花税同比增长25.4%。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44.3%;资源税同比下降3.7%;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同比增长13.7%;土地增值同比增长0.1%;房产税同比下降4.9%;耕地占用税同比下降9.5%;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下降6.2%。环境保护税同比下降6.4%;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

  今年安排的财政赤字规模为3.57万亿,整体与去年的3.65万亿相持平,但具体赤字的央地关系较去年变化明显。

  地方政府的赤字安排仅8200亿元,远低于去年的9800亿元,也明显少于疫情前的水平。整体而言,地方财政压力要小于2020年,接近2019年,这从财政自给率中也能看出。

  但从分项看,地方财政压力仍是非常大的,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近8000亿元,超过疫情前水平,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良好恢复情况;但结转结余减少近2400亿元,地方财政的潜力发掘已经接近极限;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居高不下,疫情后转移支付仍有增长,表明地方财政压力确实较大,仍需中央支持。

  如此一来,中央27500亿元的赤字安排就很好理解。虽然仅比去年减少300亿元,但为了推动今年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中央承担了加杠杆的压力,进而维持了高水平的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这也是总赤字规模降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此外,相对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某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鉴于此,中央提出要建立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就非常重要。

  第三,财政主要投向保民生、补短板和债务付息,基建起到托底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财政预决算报告中,财政主要投向存在短板的民生领域与债务付息,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专项债规模基本与去年持平,特别国债、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未再出现。从基建托底的角度看,财政主要还是托底为主。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70.25亿元,下降14.1%;外交支出504.14亿元,下降1.9%;国防支出13553.43亿元,增长6.8%;公共安全支出1850.92亿元,增长0.7%;教育支出1663.4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国教育支出增长5.2%);科学技术支出3227.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国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3%);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224.73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债务付息支出5998.24亿元,增长8.3%。

  “对地方转移支付83370亿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剔除特殊转移支付后实际增长7.8%。……主要是支持地方落实教育、养老、医保等领域共同财政事权有关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部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第四,关注地方政府违规举债与财政直达资金使用不规范的行为。

  两会上,财政委员会提出2021年要“指导地方切实用好债券资金,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后续融资,不得盲目举债铺摊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指导地方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专项债项目进行排查,研究制定处置措施,积极防范风险”。明确了中央对于提升财政效率,严控地方债务扩张,压实债务风险的决心。

  综上所述,今年的财政力度看似不弱,实则难言积极。

  如何看待利率债供给压力?

  基于今年的赤字安排,我们尝试测算全年的利率债供给情况。但还要考虑两方面情况:

  一是赤字安排未明显降低,去年额度尚有留存。今年中央赤字27500亿元、地方赤字8200亿元,基本对应国债净融资和新增一般债规模。地方专项债既有今年新增专项债3.65万亿,还包括去年未用完的中小银行专项债额度1494亿元。

  二是发行节奏预计更为均衡。2021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已下达,最快可能在3月下半月发行。如果按照财库〔2020〕36号文的精神,全年均衡发行节奏,那么单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8000至9000亿元;如果集中在4-10月发行,则单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可达9000至10000亿元。

  总而言之,和往年相比,2021年利率债供给压力不算小,特别是二三季度供给规模偏大;不过整体还是明显小于2020年。

  小结

  相对于我国逼仄的赤字增长空间,今年3.2%的赤字率安排并不低。但如果多方面考虑,今年的财政力度难言积极:

  一是较高的赤字率安排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支出规模并未明显增长。

  二是较高的赤字安排意在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债务杠杆,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

  三是财政主要投向存在短板的民生领域与债务付息,财政还是托底为主。

  四是财政委员会提出2021年要指导地方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专项债项目进行排查,明确了中央对于提升财政效率,严控地方债务扩张,压实债务风险的决心。

  综上所述,今年的财政力度看似不弱,实则难言积极。

  同时,也注定了今年利率债的供给压力不会明显减弱,考虑到发行节奏,二三季度供给规模还可能偏大。

  对债市而言,宏观政策组合有其特定影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可以理解为今年就是中性货币、中性财政、中性信用,这个组合对于我们把握总体利率环境还是带来诸多困扰,收紧虽是大势所趋,但央行不加息的态势依然较为明确。我们维持此前判断,关键指标1年期LPR给出对应十年国开上限是3.85,对应国债上限3.35,利率继续看区间震荡,建议关注票息的安全边际。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