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陈雨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车宁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几经修补的世界经济依然没能走出过往历史的阴影缠绕,思想领域对现代性破碎的反思结合实体经济的疲弱、不均发展,最终促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曾经高歌猛进一往无前的全球分工贸易体系的局部瓦解和回潮。在国外,经济全球化遭遇民粹思潮狙击,再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在国内,疫情爆发及其后的常态防控固然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转型已成定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成为重要战略抉择。
诚然,新发展格局是基于新时代中国顺应当前国内外形势进入新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择,在这个框架下,安全将再次超过发展成为首要关注对象,一系列生产要素面临盘整,历史的惯性由此转向。过去尤其是改革开放早期,中国高速发展一直有赖于对外开放,后者的作用不仅是直接作用于拉动生产,更在于对经济面貌整体的重塑,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呈现正相关的态势。展望未来,双循环如何接棒“外循环”,继续助力经济高质量成长,就成为社会各界不仅热议,而且需要解答的话题。
具体到金融领域,正如中国人民银行陈雨露副行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一文中指出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国内大循环”,又有“国内国际双循环”,前者为“主体”,后者则要“相互促进”,要以独立自主为着眼点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循环,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让我们随着陈雨露副行长的思路深入问题的本质。事实上,新时期、新格局下的金融发展战略,自身也仍然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把握第四次金融革命的机遇,引领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科创金融体系,继续支持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是金融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当前所面临挑战的破题关键。陈雨露副行长明确,新发展格局中的最大痛点,是如何使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赋予了金融业新的历史责任,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业集成创新将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首先,是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融资体系,有力地支持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以数字普惠金融等方式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支持民生发展和乡村振兴;最后,在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同时,注意防控系统性风险,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双循环”。围绕着以上论述,陈雨露副行长进一步提出了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十大问题,涵盖了金融科技、科创体系、基础设施、绿色金融、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暨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当前热点。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供给侧”到“双循环”,国家对创新的追求将持续深化。而所谓创新,除了基础科学、前沿科技之外,也更多依赖市场主体在商业应用层面的探索与尝试。科技引领下的金融改革开放新格局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关各方的协同参与,需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才有可能“知行合一”,实现效能提升与风险防控、经济发展与普惠民生的平衡统一,最终达至双循环体系的畅通发展。
一是深化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合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机构无疑是主力军,其责任自然当仁不让。但也应该看到,科技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长项,不但面临着能力鸿沟的跨越,也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和金融结构的合作,既保证了其科技利器有了用武之地,同时避免了其独自发展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因此,需继续引导各方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常态可持续的合作机制,避免前期短视、无序发展对金融乃至社会秩序的破坏。
二是引导渠道拓展向风控深化的转移。当前,金融机构对科技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获客渠道的扩展与服务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这无疑是金融科技的一大亮点。但也应该看到,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与作用是风险定价,与之相应金融科技的核心作用其实也应在于重构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各方深化和改革现有的风控制度和模型,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
三是维护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金融技术产品的创新,既会带来新的风险,更有可能放大现有的风险,显著增强其风险烈度。金融科技带来的新风险,还需在金融科技本身获得解决思路与途径。一方面要积极吸纳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为我所用,大力发展监管科技,特别是在风险实时监测、平台安全评估、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快速落地,在企业合规信息报送和行业风险全息图谱等方面深化扩展。另一方面则要探索与新格局下新业务需求和风险形势相适应的柔性监管手段,完善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工具应用范围和长效机制,将风险防范的思维、方法贯彻金融创新始终。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方能真正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行稳致远。
(本文作者介绍:金融新兴商业模式的长期观察者,现就职于某大型银行,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