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十大看点

2020年11月04日14:25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未来需要财政货币政策加强联动,更好推动二者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协调互补机制,不断提升宏观调控的政策效率。同时,金融业要继续作为,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十大看点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此次会议是在我国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而特殊的历史阶段下召开的,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目标作出了系统谋划。从发布的《建议》来看,有十大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再提远景目标,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与历次大多数五年规划只关注规划期的五年不同,本次全会还讨论了2035年远景目标。上一次提出未来15年远景目标是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这是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邓小平南方谈话、面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任务等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本次全会召开也处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在此特殊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既继承了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目标,也有一些细化和新提法(表1)。

  一是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继承十九大报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提法,本次全会增加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体现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背景下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发展。

  二是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翻番目标不同,本次全会提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同时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实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就提到,要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基础条件,十九大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前15年(即提前到2035年),因此也就相应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其实隐含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

  对于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以收入水平为衡量标准的,也有构建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根据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划分,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等39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平均为4.6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GDP在1.7-3万美元之间。我国2019年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如果未来人均GDP增速在5%-10%之间,人均GDP将在2035年达到2.2-2.4万美元之间,将大致达到这些中等偏下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经济增速仍要保持一定水平。

  三是新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外开放等相关目标提法。与十九大报告相比,本次全会对2035年目标描述中新增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等两方面内容,同时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这使得远景目标内容更加丰富。

  看点二: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六新”发展目标,淡化增速更重质量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会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六新”目标。与过去历次全会相比,目标的内容与内涵更加丰富,这既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果,也与未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对应。

  一是淡化经济增速,更加强调发展质量与效益。与以往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不同,“十四五”规划只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淡化了对经济增速的目标要求,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确提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经济结构、创新能力、产业基础、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农业基础、区域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表2)。

  二是改革更加注重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20年5月《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此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再次明确“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公平竞争制度、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表3)。

  三是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目标提法更加具体、细化。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提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对就业、收入增长、分配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体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要求(表4)。

  看点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将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十三五”时期,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尤其是消费需求,更是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的良好势头。2016年至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00.8%;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61.9%,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十四五”时期,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过去“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将更加难以持续。应对外部形势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同时,会议指出了“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的两个路径。路径之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当前,国内供给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内循环的堵点之一。以护肤品为例,2019年我国美妆及护肤品进口量和金额分别为22.7万吨和9123.6百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1.7%和38.8%。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提高供给质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回流,畅通国内生产消费内循环;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供给还将引领和催生出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技术改进和更新换代,能够增强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居民消费。路径之二是“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这一路径旨在通过打通当前内循环中的痛点堵点,加快形成统一国内大市场,以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联动,全面拓展内需空间。

  看点四:将“创新”提高到“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把科技自强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2.11%提高至2019年的2.23%,已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成为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中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量子信息、胚胎干细胞等科学前沿斩获重大成果,载人航天、移动通信、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成绩突出,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创新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持续推进,内外部环境变化都对我国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会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会议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创新的四大主攻方向为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相关领域。这表明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更多优势领域瞄准世界前沿,实现并跑、领跑;将在“卡脖子”领域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和基础创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将在国家需要和人民生命健康需要相关领域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同时,会议还指出“十四五”时期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抓手包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国家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

  看点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政府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中国制造2025》”。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表述进一步强化,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虽然未提及《中国制造2025》,但仍将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作为重要目标,并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新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海外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增加,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国际风险应对能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突出强调了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这一方面是由于,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源,是提高供给质量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历届会议都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资金“脱实向虚”的态势,大量资金淤积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追逐高回报,而实体经济回报率较低,部分实体企业“脱实入虚”。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产业基础以中低端为主,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配套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本,不断改造升级制造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未来,制造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升级已有制造业,推动5G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强化优势产业。二是弥补战略性产业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增强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供给能力,构筑新的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强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是以数字化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看点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薄弱点。为解决“三农”问题,历年党和政府会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通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了城乡之间的平等地位,推动城乡互惠互补、工农互促、协调发展。

  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主要是为了破解城乡二元难题、重构城乡关系。过去数十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输入城市,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农村日渐凋敝,城乡差距拉大。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下,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例如,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截至2020年6月,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76.4%和52.3%;2019年全国村庄供水普及率86%,仍比城市低12.6个百分点。因此,需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建设新型城乡关系。

  未来,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实践内容将非常丰富,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城乡互补发展将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一方面,城市的农业科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下乡,将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等,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农村的农业产品、绿色环境和文化资源也能满足城市的多样性需求,从而实现城乡互补互促,推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二是乡村建设行动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分区域分类别解决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提升农村居民供水率和燃气覆盖率,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和环保建设,同时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到2025年明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目标,等等。

  看点七:建设现代财税金融体系,加强财政货币政策联动

  《建议》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系”,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要将财税和金融体制建设并列推动。这反映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未来需要财政货币政策加强联动,更好推动二者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协调互补机制,不断提升宏观调控的政策效率。同时,金融业要继续作为,为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规模已突破300万亿元,其中银行资产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二。从绝对规模看,我国已属于金融大国,“十四五”期间将重点从效率和质量提升入手,推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一是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包括流动性投放机制改革、利率体系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建设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充分发挥利率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优化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推动微观合规和宏观审慎监管相融合,提升对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重视程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三是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建设,全面推广注册制,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同时加紧推动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打信息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各类违法行为,建立高效、健康、透明的资本市场生态。四是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建设高水平金融开放新体制。同时,审慎权衡,搭建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有效应对更高水平开放带来的风险挑战。

  看点八:实行高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成就斐然,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显著。整体来看,2016-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3.69万亿美元增加至4.58万亿美元,连续3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但在中美贸易出现摩擦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冲击,2019年的贸易总额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445.24亿美元。未来中美贸易摩擦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其对我国高科技等产业的封锁仍将继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冲击。二是金融双向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开放已由管道式开放逐步转向标准式、范围式开放。例如金融开放“新11条”措施落地实施,扩大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放宽了经营年限、取消了持股比例限制等。此外,还取消了QFII和RQFII投资限额。但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外资进出依然存在较多管制,实体经济利用国际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此外,本土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形势,本次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提出了整体的发展框架。在对外开放目标设定方面,本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的目标是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既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的抓手,也是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对于对外开放的阐述充分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依然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与全球经济联结更为紧密能够有效化解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在对外开放基础确立方面,本次会议指出要“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体现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内需带动外需的思想。在未来开放措施方面,本次会议着重强调“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需通过释放国内需求、降低贸易限制增加我国投资项目和资产的吸引力,以增加对外贸易的数量。同时,要注重贸易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作用,使其成为未来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未来,我国需拓展新的对外开放机遇,以促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一是加快对外贸易步伐,改善贸易结构。在国际方面,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更加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以分散对外贸易波动风险,提升全球竞争力。例如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在国内方面,要优化对外贸易布局,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高科技制造业、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在国内形成良好的外贸企业分工。二是加大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培育资本市场工具、扩大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放松资本账户交易管制。可以先从股票市场开始,然后在逐步推广至债券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闭环。此外,以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为抓手,探索更高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资本项目开放积累经验。

  看点九:“绿色发展”立足更高要求,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十三五”以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据统计,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仍有180个的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10年至15年。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绿色发展,五中全会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绿色发展”更高要求,我们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需要通过“绿色发展”进一步落地实现。“十四五”时期,要加强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变,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热和谐共处。

  第二,“绿色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将对中国整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绿色转型,有利于减少污染降低排放;另一方面,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有助于引导和倒逼生产的绿色化,推动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统计,2019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和SO2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43%和73%,重污染天数下降81%,经济社会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三,“绿色发展”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随着“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将持续落实环境治理工程,推动清洁能源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促进绿色发展,既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又是对零污染或低污染新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支持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科技创新,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新增长点。

  此外,五中全会还提出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远景目标。结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来看,未来我国将逐步削减、淘汰“三高”行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产业,形成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看点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建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引起重视。尤其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依然艰巨,其中金融风险更是“十四五”时期仍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必须要统筹协调,处理好金融工作中的内外部矛盾,有效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对外,要积极树立底线思维,审时度势,将国际关系作为金融机构未来全球化布局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考量,尤其在全球局势动荡不安、形势错综复杂、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不断发酵背景下,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国际金融风险事件要有前瞻性、应急性的应对方案。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工作,推动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更好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应对类似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对内,要抓紧处理好内部各类风险点,集中消除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银行不良、房地产泡沫、数据治理、互联网金融以及各类非法集资行为等。同时,要优化金融监管体制,持续推动金融机构的内控合规、业务合规、管理合规和流程合规的融合,从源头入手全面摸排,避免从内部出现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附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谭兆彤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