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从工行代销产品违约 探究如何控制居民理财风险

2020年10月23日11:09    作者:吴飞  

  意见领袖丨吴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近日,由鹏华资产作为管理人、工商银行代销的“鹏华聚鑫1号-25号资管计划产品”在连续两次分配延期后,已全线违约,25只固收产品总规模或超40亿元,资金缺口或超20亿元。

  据报道,聚鑫系列产品正式违约后,代销方工行紧急拿出一份兑付方案,承诺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虽然理财产品“爆雷”已经不再新鲜,但事涉“宇宙第一大行”,这个新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大众的认知。站在居民理财的角度,其中有几点信息尤其值得关注。

  工行代销产品违约事件隐藏的信息

  首先,以往我们听到的“爆雷”多发生在以高额收益吸引投资人的产品中,例如一些高风险的P2P项目和股权投资项目。而这次聚鑫系列产品4.1%的收益比大额存单高不了多少。但就是这样收益不出众、起点还高的产品出了问题。而且相比之前其他银行爆出的债券产品小幅浮亏的情况,这次的违约还是在兑付阶段出现近40%的实际亏损,难免让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其次,公众至今仍无法确认已违约的聚鑫系列产品底层资产到底是哪些标的,以及为何固定收益类产品会出现如此大的亏损。面对投资人的诸多质询,无论是管理人鹏华资产还是代销方工行对此均“守口如瓶”。

  第三,出面提出兑付方案的不是管理人,而是作为“代销方”的工行。这就很微妙了,为什么一个代销机构要主动为产品的风险买单呢?

  第四,由于工行的一力承担,银行刚性兑付的堤坝并没有被打破。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招商银行和钱端APP“事件在今年上半年也迎来了重大的进展。通过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接盘,投资人本金得以保全。

  目前事件还在发酵,究竟谁是谁非,问题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时还难以厘清,子弹还得再飞一会儿。

  低收益不代表零风险

  沿着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此次事件对居民理财有什么启示。

  这不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理财产品违约,但为什么这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这次违约的产品收益并不高。人们会有一个深深的疑问,不是说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吗?在这个疑问面前,我们的常规认知被打破了,很容易对其他收益不高的产品也产生不安全感。

  一般来说,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凡事皆有例外。有时候高风险对应低收益,低收益不一定就代表低风险或零风险。如果数据量够大的话,我们也一定会看到在低收益产品中出现的风险案例。只是相对高收益的产品,它出现的概率低,而不是没有。

  很多个人投资者可能有这样的直观感觉:股票市场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典型案例,因为投资一些高风险的股票往往得到了低回报或者负回报,这个感觉和投资者个人的能力也是相关的。但从资产层面而言,风险与收益应该是正相关的,为获取每一份超额收益我们都面临着相对应的风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我们投资理财应当奉行的核心原则。

  为有效应对理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对风险的存在有所准备。

  很多时候,由于金融素养不足,我们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高金与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19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中提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新富人群大多认为自己风险偏好不高,投资偏保守,但是实际投资行为中却常常投资和购买了较高风险的产品,主客观情况并不匹配。修正这种偏差,需要投资者不断提升金融知识的储备,从而能够对自己的风险能力和风险态度具有理性的认知,并能正确地评估投资中底层资产的真实风险。

  风险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

  其次,我们必须对金融风险形成正确的认知——风险没办法消灭,只能控制

  相对而言,我们往往会更关注高收益产品的风险,而忽略了低收益产品的风险,这本身就是隐形的风险因素。至少在“刚性兑付”打破之后,投资市场上并不存在真正可以“闭眼买”的理财产品。

  我们可以尝试着去识别风险,正确地认识它,识别它,而后控制它。

  以这次工行代销产品的违约为例,该产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风险因素:第一,这不是工行自己的产品,是代销。这意味着工行可以不对产品本身的运营结果负责,银行可以不用为此品牌背书;第二,底层资产是什么,合同上也没有,理财经理也说不清;第三,这是滚动发行的产品。底层不清楚,又是滚动发行,是不是有点像“以新还旧”、“削峰填谷”的资金池?

  若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就能关注到以上这些风险因素,就可以转而购买其他信息更清楚的产品来控制风险。

  别指望总有人“兜底”

  第三,目前我国资管市场处于打破刚兑进程的复杂阶段,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进展是工行拿出了方案,客户基本上只损失了期望收益,但有望拿回本金,实际上刚兑还是没有打破。

  按照资管新规的精神,刚性兑付是要被打破的,期限错配的产品是要被杜绝的。刚兑的打破虽然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并没有改变。

  今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由于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央行决定延长资管过渡期安排直至2021年年底,给予银行更多的时间来妥善处理类似于聚鑫系列的产品,但刚兑被打破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在真正打破刚兑之前,资本更加雄厚的大机构可能比小机构有更强的兜底能力。在需要为过错和品牌买单的时候,这类机构也无疑更加具备条件和实力。

  但是即便在大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投资者也需要知道低风险不是没风险,认真看清产品的要素,购买产品时要求将推荐承诺落于纸上而不是听理财经理的口头承诺,做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决定。

  (本文作者介绍:现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研究行为金融和私人(家族)财富管理。2004-2010年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教,曾任亚洲金融协会理事,期刊Economic Systems特约主编。)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