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浅谈新冠疫情对医药行业影响

2020年07月22日15:22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陈哲、李文广、马善尧、王方舟)

  国内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海外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人数与此前高峰相比有所减少,美国和印度的形势依然严峻。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局势仍然不明朗,也有延续到2020冬季的可能。本次新冠疫情对医药产业新商业模式崛起、集中度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疫苗、防控、检测相关产业加速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影响。具体主要包括:首先,在消费端,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加速提升渗透率,加快消费习惯形成,具有供应链优势的连锁药房抗疫维稳作用,医院门诊量逐步恢复,龙头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其次,在全球产业链端,因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国内原料药和研究、生产外包行业(CRO、CMO)疫情期间承接了部分国际产能和订单向中国转移;再者,在抗疫相关细分产业端,目前国内外均加速研发新冠疫苗,全球约一半研发管线项目分布在中国。同时,国家已明确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预计将强有力推动检验器械以及相关科室病房建设,加快推动医疗基础建设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靠拢。

  一、我国和全球新冠疫情进展与展望

  (一)主要国家新冠疫情进展与对策

  截至7月7日,全球国家累计确诊新冠病例已突破1194.3万例,除中国外的海外国家累计确诊病例已高达1185.8万例,并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目前欧美及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的主要战场,从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来看,中国于2月底3月初每日确诊人数达到峰值,在采取相关防控措施之后,新增确诊人数逐渐下降,到目前为止国内疫情基本达到可控状态,新增人数在个位数水平,主要来自于境外输入,国内并无聚集性感染病例发生。而欧洲地区疫情的集中暴发基本均在3月底达到峰值水平。近几周来,部分海外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人数与此前高峰相比有所减少,但美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前期防疫措施暴露出检测等存在较多问题,同时随着近期复工复产的推进,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大幅提升5-6万例,累计确诊已高达309.7万例(截止7月7日)。

  图1:主要国家新增确诊人数

  数据来源:Wind

  欧洲疾控中心自疫情暴发初期,就出台了相关疫情防控的指引性文件,将疫情的防控划分成为早、中、暴发期三大阶段。在早期阶段,由于确诊病例较少,防疫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和隔离病例,阻止病例的进一步传播。中期阶段,随着确诊病例数的进一步增加,防疫的目标转变为遏制传播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为主要目的。当疫情出现大规模暴发时,已经无法有效遏制其传播,该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保护弱势群体。通过梳理欧美各国所采取的疫情防控对策可以看到,在疫情暴发初期,欧美及亚洲各国纷纷效仿中国的防疫策略,具体包括封锁边境、取消大型活动、禁止人群聚集,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近几周来,部分海外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人数与此前高峰相比有所减少,关于放宽封城措施、解除紧急状态的讨论开始增多,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放宽严控措施。虽然部分地区已放宽严控措施,但从新增感染人数来看,全球疫情还远未结束。对于中国来说,未来防控疫情的输入,将是一场持久战。

  (二)全球疫情进展展望与风险

  从目前的防疫解封进度来看,中国境内已经全面解封,各大工厂开始有序进行复工复产,经济活动已经在向正常化恢复。美国目前50个州均已开始重启经济,日本已在全国范围内解除国家紧急状态,欧洲国家中,英国和法国的疫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已经开始恢复学校及小范围的聚会,德国也将于6月开始放松对边境的入境管制,疫情较为严重的西班牙也将于7月1日起停止要求外国游客入境后的强制隔离,全国紧急状态也于6月初到期。

  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近2个月新增病例增速处于下降通道,且大部分新增病例均与输入病例和境外相关。目前中国国内仍然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入境管控措施,公民的防疫意识也处于较强的水平,因此国内疫情再次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较低。欧美国家中,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先后迎来疫情暴发期,新增病例达到顶峰后已经开始出现回落现象,美国目前仍处于疫情爬坡期,每日新增病例均在2万例左右的高位徘徊。考虑到美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抗医疗挤兑的风险能力较强。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日均新增持续上升,近日已突破万例,并且由于检测能力的欠缺和信息的透明度不足,部分区域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中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全球防疫增加了难度。当下防疫措施仍然是以减缓传播速度为主要目的。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局势仍然不明朗,也有一定跨越夏天,延续到2020冬季的可能,形成季节性流行。

  二、新冠疫情对医药产业格局的影响

  (一)医疗机构门诊量逐步恢复,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

  一季度医疗服务行业(包括综合及各类专科医院、诊所等)受到疫情广泛影响,门诊量、客流量同比大幅下滑,中小企业短期承压加大,但不改中长期景气度趋势。

  由于疫情在春节期间暴发,以线下业务为主的医疗服务型企业受到了延迟复工和客流量减少的冲击,因此疫情对医疗服务行业产生了一定的短期压力。但随着国内疫情情况趋缓,国内3月中下旬开始逐步复工,爱尔眼科于4月加快恢复工作进展,采用开放夜间视光门诊、节假日正常门诊等及线上线下联动实现整体收入快速恢复。眼科医疗服务方面,截至4月19日,其在全国前十大医院(除武汉外)的营业情况基本接近或恢复同期水平。牙科医疗服务方面,以浙江为例,1月底各医院及诊所均开始停诊,3月初开始陆续恢复医院急诊业务,随着国内疫情基本被控制,5月22日,包括种植、牙周超声波等业务已经全面恢复。另一方面,在疫情中,龙头医疗服务公司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考虑到疫情的持续,中小企业面临被整合的可能,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利好医疗服务行业的龙头公司。

  零售药店在疫情中发挥重要的抗疫维稳作用,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有望加强。作为面向公众的重要零售终端,药店是公众购买口罩和预防药品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一季度,在物流受到严重影响、医院门诊和众多业态关门的情况下,零售药房坚持开业,为公众提供防疫物资和日常慢病用药等服务,同时很多龙头药房还承接了各地政府的防疫物资(口罩等)的销售任务和社区防疫登记任务,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凸显。2020年一季度,在其他行业呈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药店上市公司业绩不降反升,也印证了药店在基层医疗和防护的关键作用。经过本次疫情,各大药店龙头也在开始探索线上经营模式,建立零售电商部门、创建互联网医院、或深化O2O送药上门服务,以此来增加门店的服务半径与患者的服务粘性,丰富和满足了不同渠道的消费者需求,获得增量空间,在后疫情阶段有望持续受益。

  互联网医疗优势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得以凸显,“互联网+”加速发展。线上问诊购药能够避免面对面接触和集聚高危人群,同时有效分流线下医院的就诊压力,帮助解决诸多防疫痛点问题,在疫情中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卫健委连发两文肯定并鼓励发挥互联网医疗的“战疫”作用,并特别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服务,加大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扶持。在疫情期间,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均为患者提供了线上咨询服务,多家医药电商平台也积极加入,并成为人们购买日常用药的首选方式。根据易观千帆的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为31.28%,同时有超过200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和线上咨询服务。此次疫情中,专家跨越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多次通过在线方式同一线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远程问诊,远程医疗进一步普及,特别是针对医疗资源短缺的地区,远程诊疗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的问题,也是对分级诊疗政策落实过程的补充。后续随着处方药合规、及医保线上线下统一化及鼓励医药电商发展等多个政策利好的影响,互联网医疗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二)全球产业链:研究/生产外包(CRO/CMO)、原料药订单转移

  研究/生产外包(CRO/CMO)短期部分受益于疫情带来的全球订单转移,但中长期需关注疫情对地缘政治及全球化进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医药政策鼓励创新,国内医保控费下集采成为常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对外包需求加大,CRO/CMO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小企业与外包行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外包企业业务的增长。虽然国内疫情影响了一季度行业复工时间,但整体影响有限,同时中长期全产业链仍保持高景气状态,具体来看:药物发现CRO及临床前开发业务并未受到明显负面影响,并且由于海外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海外客户的外包渗透率及中国CRO产业的市占率小幅提升,询单及新接订单略有增加。临床CRO细分领域,部分跨国制药企业对部分欧美临床试验采取暂停3-4周措施。同时部分CRO企业新增了COVID-19研发项目,对业绩有一定积极贡献。CMO生产外包领域,Q1国内疫情期间主要受到复工时间延后影响,但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和订单高饱和度,在完成复产后延续高增长。本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的制度体制优势,中国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未来产业转移的中国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速,海外订单也会加速流入。但另一方面,作为全球供需的产业,也需要关注疫情对地缘政治和逆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行业的相应风险。

  图2:我国CRO离岸执行额20年以来维持高景气,4月环比Q1加速

  数据来源:商务部

  原料药行业短期受益于疫情带来的价格景气和订单转移,但中长期也需关注地缘政治及供应链重构的风险。产业链方面:中国的原料药市场作为全球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内18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合计占出口总额的89%。正常年份原料药的生产量在300万吨左右,出口量在100万吨左右,出口占整个原料药产量比重的1/3。2019年,全球经济在负重前行,世界贸易摩擦升级等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的原料药出口量迈入千万吨级门槛,达到1011.85万吨,同比增长8.83%,出口均价同比上涨3%,表现为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本次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原料药产业链暂时中断,全球抗生素、抗病毒等相关抗疫药物相继短缺,凸显了我国作为全球重要原料药基地的重要性,国内由于政府措施得力疫情得到控制,主要原料药生产地如浙江、山东、江苏、河北等省份新增确诊人数已多日清零,原料药企业均开始有序复工复产,物流体系逐步恢复,客户订单得以保障,中国API产业链重要性与日俱增。此外海外疫情蔓延可能会波及欧洲相关原料药生产基地的日常生产,不仅会给国内公司相关原料药产品带来量价齐升的机会,还会给以高壁垒高利润品种和专业代工的生产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全球原料药代工订单可能会逐步向国内倾斜,国内有诸多CMO公司将会受益。

  (三)预防治疗手段:疫苗和药物加速研发

  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国内新冠疫苗按照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 5 条技术路线进行研发。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合作,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于4月 9日开始II期临床试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别于4月12日、4月13日、4月28日获批开展灭活疫苗的I期/II期临床试验。预计新冠疫苗完成III期试验并上市最快到明年。

  美国新冠疫苗有3项处于临床阶段,其中Moderna最快,3月16日获批临床I期,5月7日获得FDA的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4月6日,FDA批准Inovio公司新型冠状病毒DNA疫苗开始临床I期试验;辉瑞与德国生物公司 BioNTech 于5月4日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药物研发方面:针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通过与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所必须的表面抗原结合而阻止其进入人体细胞。不仅能起到短期预防,还可以在被感染后,通过注射中和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可能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之一。自2020年2月至今,由美国再生元、礼来制药(与中国君实生物、加拿大 AbCellera)、英国阿斯利康、韩国 Celltrion 等诸多药企均在持续研发中。君实生物与微生物所共同开发的JS016抗体,已于6月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商医药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这是全球首个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开展的新冠抗体临床试验。迄今,全球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共有两家公司宣布获批进入人体临床,加拿大AbCellera与美国礼来合作的 LYCoV555,于6月1日进入I期临床。

  (四)国家卫生投入:推动检测试剂、相关科室医院快速发展

  疫情发生后,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提上议程。生物安全法草案奠定了公共卫生建设的方向和基调。该法在草案里设专章明确要求加大生物安全能力的建设力度,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建设基础设施,鼓励自主研发创新等这些有非常明确的导向,该法案的出台基本奠定了整个国内的扩大财政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调。同时,在各项会议讲话和通知下,全国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明确和加快。

  早先各省率先明确提出建设本省市的公共卫生项目,如贵州、黑龙江、安徽。贵州省发改委在2月份直接下达了1.5亿元的省级的基本建设前期费来支持公共卫生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在疫情发生后,一些地区建设的步伐加快,并明确提出要新建扩建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如深圳、苏州、河南、云南。近期规划投入规模最大的是云南省政府发布相关实施方案,总规模65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包括23个传染病医院的建设计划;二是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包括146个疾控中心的扩建计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同样加快步伐。5月1日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所有县区级以上的疾控中心以及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要抓紧进行改造,尽快形成核酸检测能力。5月1日后各地市出台密集相关政策,要求每个县都要建成一个以上的PCR实验室。包括上海、山东、辽宁、浙江、石家庄、北京等。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吹响向公共卫生建设进军的总号角。该方案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部署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坚持底线原则、合理布局、中西医并重、平战结合、防治协同的原则,在疾控中心、县级、市级、省级四个级别规划了不同要求的建设内容。

  这一建设方案是公共卫生建设的阶段性指导纲领,对整个十四五期间的医院建设尤其是传染病院、ICU、核酸检测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首先,该方案规定各省市县大约达到每十万人配备10张传染病院病床,目前全国每十万人大约4张病床,传染病院病床配备比例提升较多。其次,该方案规定ICU床位比例县级市级省级医院分别达到2-5%/5-10%/10-15%,相当于ICU配备率要从6%提升1-3%的配备率。最后,该方案提到加强省市县各级检测能力,并要求市一级一定要有PCR实验室,县级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对核酸检测建设方向进一步落实。

  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财务预算和专项债满足。1-4月专项债医疗卫生领域规模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刨去土储和棚改项目后,1-4月专项债发行规模(11522亿元)较去年全年(7525亿元)增长了53%。同时,1-4月专项债医疗卫生领域规模占比提升明显。在不考虑土储和棚改项目的前提下,2020年1-4月专项债医院建设类项目占比从去年全年的5%升至约10%,而医疗能力提升类项目比重则保持在0.2%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此外,在疫情暴发后的3-4月,医院建设项目(包含医疗设备采购)领域较暴发前的1-2月占比有所提升,由9%提升至11%。

  三、研究结论

  国内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海外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人数与此前高峰相比有所减少,美国和印度的形势依然严峻。在疫苗研制成功之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局势仍然不明朗,也有延续到2020冬季的可能。本次新冠疫情对医药产业新商业模式崛起、集中度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疫苗、防控、检测相关产业加速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影响。具体主要包括:首先,在消费端,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加速提升渗透率,加快消费习惯形成,具有供应链优势的连锁药房抗疫维稳作用,医院门诊量逐步恢复,龙头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其次,在全球产业链端,因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国内原料药和研究、生产外包行业(CRO、CMO)疫情期间承接了部分国际产能和订单向中国转移;再者,在抗疫相关细分产业端,目前国内外均加速研发新冠疫苗,全球约一半研发管线项目分布在中国。同时,国家已明确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预计将强有力推动检验器械以及相关科室病房建设,加快推动医疗基础建设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靠拢。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