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林:数据要素价值兑现须行唯一合规之路

2020年07月21日19:13    作者:孙立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立林 

  一年一度万众瞩目的315晚会延期至7月16日播出,其中最受科技界瞩目的当属在超过50多款APP中暗藏的读取用户隐私信息并私自存储和转移的黑色产业链被曝光。

  这些APP能够在静默的状态下,未经用户同意就暗自读取所在手机设备的IMEI、IMSI、运营商信息、电话号码、短信记录、通讯录、应用安装列表和传感器信息,并传输至指定服务器储存起来,用于进一步的处理以及销售变现。

  用户通讯录、短信、位置、设置等信息一旦被窃取并用于不法用途,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即使没有被“恶意”使用,这些高度隐私的信息被盗取,也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但即使在如此严重的事态下,这条从窃取到加工到贩售的隐私数据黑色产业链年年喊打却从未得以有效整治,其原因究竟何在?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数据要素——信息时代的石油

  正如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一样,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据成为了推动全球社会发展的首要能源。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给“数据”以新的历史定位,不再视其为信息化时代的单纯产物,而是上升到了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

  由0和1为载体,承载着天文数量级的数据在全球每个角落流转,各种事物甚至整个世界都附着在电子信号流上,被采样、量化和编码,人类社会逐渐开始构建在数据之上。

  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行为,判断用户喜好,预测趋势变化,从而挖掘出商业价值,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具突破性,也是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数据在其中正是起到的“能源”的作用。

  这还只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状态。遥望就在不远处的未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给出一个判断:AI将代表未来的整个科学技术,甚至产业革命的方向。AI所展现出的变革社会、升级产业以及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技术都要强大。

  而AI的发展依靠的也是数据,需要“投喂”给AI模型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训练”,才能让AI更聪明、更智能,或者说更好用。如果把AI比作车辆,那么这辆车则必须在“数据”这种能源的驱动下,才能开动起来。

  数据变现——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

  可以说从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生存的互联网时代开始,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无法离开数据的支撑。所以并不是只有窃取用户隐私的黑色产业链对于用户数据有着强烈的需求,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无一例外地基于数据来构建它们的商业模式。

  所以经常有人说为什么我跟朋友聊天中说到了茶叶,转头看新闻的时候就看到了茶叶的广告,这并不奇怪,因为黑色产业链与正规互联网企业的区别只是在于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是否合法合规。

  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其本质就是利用用户数据从广告和金融为主的两个渠道来变现收益。变现的方式包括:

  对内通过数据运用来提升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运营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面向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营销和管理,提升用户转化率水平和复购率。

  对外则是将数据通过不同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提供给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将其作为商品进行贩售,直接构建商业模式,包括直接销售数据本体、通过数据分析向客户提供更精准的营销目标、结合内外部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专业洞察报告等等不一而足。

  这就解答了文章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市场需求如此旺盛,数据价值如此高昂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人铤而走险,不断通过非法的方式窃取用户数据进行变现。

  数据特征——所见即所得和越用越值钱

  那是不是应该对数据流动进行一刀切式的管控才是对用户数据隐私进行保护的最优方案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首先要厘清数据这种全新生产要素非常异于其他要素的两个典型特征:

  (1)所见即所得:在传统的数据流转方式下,作为虚拟资产形式,数据不像实体资产那样可以把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一旦其中一个发生了转移,则另外一个也会随之转移。比如作为实体产品的手机,我可以借给他人使用,等于在一定时间内转让其使用权,但他人是无法剥夺我对它的所有权的,用完之后他必须得还给我。但数据不行,哪怕我只想转让其使用权,但只要让他人“看到”了这个数据,也就等于他“拥有”了这个数据。

  所以在传统方式下,哪怕使用者对于数据只有利用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的需求,他们也不得不被动地“获得”到数据的所有权,而这正是用户永远都会在抱怨自己的数据隐私权侵犯的最根本原因。

  (2)越用越值钱:相较于石油这种只能使用一次的资源(用完即消失),或者土地这种带有独占性特征的资源(盖了楼房就不能修公园),数据的可以重复使用特征是其重要优势。同样的数据,完全可以被不断重复使用,使用过程并不会对其造成任何损耗和减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能够出现一个合规的数据流通模式,那么数据在不断的使用中,必将为其所有者不断贡献价值;另外一方面,数据是人类第一次完全由自身创造且完全自主控制的生产资源,也必将能够在使用中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和精炼,这也是个数据不断增值的过程。

  在这样的数据要素特征约束的客观现实下,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对数据进行严格管控,建构一个个数据孤岛,相反更应该促进其广泛流转和综合运用,让数据这种新能源为我们不断创造价值。

  数据流通——隐私计算缔造合规之路

  但数据“所见即所得”的特性是不是让数据的流通使用和数据的隐私保护永远不可兼得呢?隐私计算,从技术角度给出了跳出传统数据流通方式窠臼的全新答案。

  隐私计算是数据隐私信息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时隐私度量、隐私泄漏代价、隐私保护与隐私分析复杂性的可计算模型与公理化系统。通俗地讲,隐私计算是指在数据或计算方法保持“加密”状态,不泄露给其他合作方的前提下,进行计算合作的技术。

  隐私计算的概念最早是在2016年提出的,主要包含密码学、可信执行环境(TEE)、联邦学习等方向。而密码学则包含全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零知识证明等主要技术。目前,隐私计算在金融、医疗等行业已经得了采用,国内也出现了以矩阵元为代表的一批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并且在其工程化程度和商业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包括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数据的流通再也不会在“商业变现”和“政策合规”的双重需求上无法得兼。通过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让数据拥有者可以安心让数据进入流通体系,但又不会担心数据的真实面貌被他人看到从而导致数据隐私泄露;而数据使用者也可以安心地在数据完全不可见的情况下,还能对数据进行使用以满足各类型需求。

  可以预见,在并不久远的未来,当我们的生产生活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数据的流通需求越来显著的情况下,基于隐私计算技术构建的全新数据流通平台将会以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的形态支撑起全社会的底层结构,让数据所有者和使用者在合规的前提下各取所需。

  所以说,只有隐私计算才是数据得以大规模进行流通并兑现其价值的唯一合规之路,也是根除窃取用户隐私屡禁难治问题的妙药良方。

  (本文作者介绍:现任矩阵元创始人兼CEO,Chinaledger创始成员及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