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梁建章 、黄文政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无数人刚起床就被那个名为《后浪》的视频刷屏。对此心甚感慨者有之,对此心存质疑者亦有之,而在无数有关“前浪”和“后浪”的讨论中,我们却想煞风景地问一句:后浪没了怎么办?不管人口素质上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是否成立,出生人口数量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下一代人口的数量只有上一代的一半,那么能掀起的浪潮注定会小得多,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活力。很遗憾的是,这偏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尚未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或今年任何一个月的中国出生人口数据,但我们根据2019年出生人口数据以及育龄女性人数锐减等因素的分析,认为中国出生人口在未来几年继续下降毫无悬念,中国的低生育率趋势几乎不可能扭转。
一、2019年出生率跌至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比上年减少58万。这是继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按公布信息,在中国人口规模首次突破14亿的同时,全年出生率仅为10.48‰;该数据跌至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我们在2019年5月15日发表的《不要让中国经济的大海变池塘》一文中曾预测,2019年的出生人口会继续减少,但降幅相对于2018年的200万会有所放缓。最新数据与我们这一预测大致吻合。
由于2019年是金猪生肖年,“猪年或成生育高峰年”的言论在2019年年初一度热传。但金猪年份的生肖偏好丝毫没有扭转出生人口的下降,这是需要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的又一佐证。然而,这种本该顺理成章的结论却受到未经证实的消息的干扰。
在2019年11月下旬,一则标题为《2019年出生人口预计约1100万,断崖式下跌》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为此,我们曾撰文《今年出生人口是否只有1100万》提到,如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出生的1523万是准确的,2019年不太可能跌到1200万以下。反之,如果2018年实际出生人数像《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的表格8-4-2显示的仅有1362万,那就不能排除2019年的出生人口只有(甚至不到)1200万。
尽管我们对流传的1100万数据未下结论,但那些曾为这一数据所深感震惊的人,看到最新公布的1465万,尤其是见到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4亿,反而可能在心理上觉得,原来低生育率危机没有那么严重,甚至以为放开生育都没有那么迫切。
针对2019年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人口出生率还是在10‰以上,应该是很大的出生规模”。他还提到: “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孩次的比例达到了59.5%,还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实际上,1465万出生人口对应的10.48‰的出生率,不仅是中国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也是一个完全无法维持人口稳定的出生率。即使未来出生人口能奇迹般地保持在1465万而不再下降,哪怕所有人平均活到95岁,中国也维持不了现在的人口规模,更不用说出生人口继续大幅萎缩已没有任何悬念。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度出生人口数据是基于抽样调查并结合其他数据得出的。从1994年到2010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大于2010年人口普查回测的数据,超出3万(2009年)到468万(1997年)之间。
目前与2019年1465万出生人口数据略为相关的是,公安部在发布的《2019年全国姓名报告》中表示,截止年末,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报告还提到,从2019年出生登记情况来看, 只有44.7%的新生儿未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进行出生登记。假设在出生第一个月后,未进行出生登记的新生儿在后续每个月有相同的比例进行登记,那么一年12个月中,累计未登记的新生儿数量相对于月登记数的倍数=0.447*(1-0.447^13)/(1-0.447) = 0.808。由此推算全年未登记的新生儿数量为85万(1179*0.808/(12-0.808))。即使把这个数据翻一倍到170万,全年出生人口也只有1349万,比1465万要差116万。不过,2019年实际出生人口到底是多少,需要等到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才能更好判断。
至于本文提到2019年中国出生率跌至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可从两方面来进行验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49年到2018年的出生率最低值是2010年11.9‰。而在1990年以前,出生率最低也有17.2‰,在1957年之前更是从未低过30‰,没有理由认为1949年之前的中国近代生育率会低于15‰,更不用说2019年的10.48‰
考虑到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未必准确,我们再使用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根据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回测各年的出生人口,出生率数据与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出生率在某些年份有较大差异。但2018年之前的最低的出生率10.66‰,也高于2019年的10.48‰。
近期在自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中国历年出生人口数据,这个来历不明的数据在1953年和之前严重错误。比如,其1949年的出生人口仅1275万,但有分年龄数据的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各次人口普查对应的23岁、41岁、51岁和61岁人口分别有1428万、1301万、1391万和1303万。即使按被认为低估的25‰的婴儿死亡率计算,1949年出生人口也在1800万以上,不可能低至1275万。
严重错误的数据广为流传,却不能得到有效更正,非常令人忧虑。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关系到民族未来重大议题的基本认识上可能存在严重偏差。实际上,中国面临的人口危机已经如此清晰,我们接触到的几乎所有海外主要媒体都可以说心如明镜,而国内很多人依然是浑然不知。这种现象值得警醒,希望百度改进搜索算法,避免推荐这类不实信息,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今后不要再转发明显错误的数据。不管立场如何,拒绝错误的信息是任何有意义的言论和行为的基本前提。
二、一孩生育率与二孩及以上生育率双双下降
为了更深入了解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考察年度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由于2019年的该数据还未公布,我们把2018年的抽样调查生育率数据,先用到由2010年人口普查及后续生存率推算的2018年女性年龄分布上,由此推算得出2018年的出生总数为1531万,其中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分别为630万、767万和135万。
这些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523万的出生人口以及二孩占50%的数据非常吻合,一反2011年到2016年,年度数据比生育率推算的出生人口要高出250万到520万的常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2018年抽样生育率数据,比较准确反映了国家统计局用公布的2018年出生人口数据所呈现的人口状态。
我们再使用2018年的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来回推2019的出生人口,这相当于假设2019年各年龄生育率与2018年相同来推算2019的生育状况。由此得出的结果是,2019年会出生1490万人。这个数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65万要多出25万人,其中一孩多出9万,二孩及以上多出16万。这反过来说明,2019年的一孩和二孩生育率都要低于2018年;金猪生肖不仅没有阻止出生率的下降,甚至也没有阻止生育率,尤其是一孩生育率的下滑。
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引发的二孩堆积效应在逐渐释放,二孩及以上生育率下滑并不意外。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如果不是金猪生肖年,2019年生育率会有更大幅度的下滑。因为所有人都是生了一孩后才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状态相对稳定时,二孩人数迟早会降到低于一孩的水平。可以说,二孩超出一孩越多,说明暂时性的堆积效应及年龄结构波动对出生人口的贡献越大,也意味着未来出生人口下降空间越大。
根据原国家卫计委2017年进行的生育状况调查,现有一孩的已婚妇女中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仅为27.3%。即使我们把这个比例乐观地放大到50%,并假设所有打算生育二孩的女性都能成功生育,那么在生育状况稳定后,二孩数量也只有一孩的一半左右。
因此,在二孩生育堆积结束后,即使一孩数量能维持在2019年的593万的水平,一孩加二孩只有890万,按目前比例再加上三孩及以上,出生人口也会跌破1000万。更重要的是,除非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出生人口下跌不会见底。按目前的生育率趋势,出生人口将以每代人也就是26到30年的时间萎缩一半。
二孩堆积生育只是对过去亏空的有限补偿,对未来人口的预示更多体现在一孩生育率上。从2011年2018年,一孩生育率依次分别为:0.670、0.797、 0.775、0.720、0.556、0.686、 0.668、 0.643。而根据公布的2019年的593万的一孩数量反推当年的一孩生育率仅为0.633,也比2018年还低。
由于对生育一孩从未有过限制,不存在瞒报一孩的动机,除了抽样偏差外,低报一孩生育率可能性不大。如果说2016年以前的总和生育率相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出生人口偏低,近年总和生育率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出生人口吻合,但一孩生育率却依然在继续下滑。
女性放弃或推迟生育都可能拉低一孩生育率。如果是放弃生育,那一孩生育率下降之后不会回升。但如果只是推迟生育,那一孩生育率会先降后升,当然前提是推迟生育的女性,在未来想生能够如愿。
近年来,一孩生育率总体上不断走低,低迷如此之久却依然没有出现反弹,让人越来越担忧一孩生育率低迷会成为常态。值得提醒的是,即使一孩生育率最终回升并稳定在0.7,那也意味着30%的女性将终生无孩。在金猪生肖的2019年的,一孩生育率依然继续走低,说明目前生育主力90后中,越晚出生的人生育意愿越低,这进一步加重了对未来生育率低迷的担忧
三、中国人口面临大幅萎缩——人口即命运
决定未来人口趋势的关键指标是总和生育率。如果生育率处于2.1左右的更替水平,那么孩子辈与父母辈的数量会大致相同,出生人口将维持稳定。但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的1465万的出生人口推算的2019年的生育率也只有1.47左右。由于2019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来自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去除暂时性的生育堆积,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仅有1.1左右。这个生育率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由于长期一胎化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已把生育一孩当成了默认选择,农村在向城市看齐。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在未来10年,处于22岁到36岁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将锐减30%多,这也为近年结婚人数的快速减少及一孩数量的不断下滑所印证。随着二孩堆积生育趋于结束及育龄女性数量的锐减, 中国出生人口很快会降到1000万以下。但由于年龄结构的关系,中国出生人口的下跌是台阶式而非均匀的。建筑目前面临的是新中国出生人口的第三次跳水,在此之后会相对平缓一二十年,紧接着又是一次大跳水。
避免出生人口的这种台阶式跳水的唯一办法,是大幅提升生育率,但目前可预料的几乎所有因素,比如进一步城市化、教育水平提升、生育年龄推迟、育儿竞争白热化无一不在进一步挤压本来就极低的生育意愿。不要说提升生育率,未来能维持生育率不再继续下滑就算幸运了。但即使中国能够幸运地将生育率维持在1.1的水平不再下降,相对于2.1的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会以每代减少48%的速度萎缩。
出生人口的持续萎缩最终一定会导致总人口的加速萎缩。但由于过去在高生育率时代出生的人口依然存活,总人口的萎缩相对于出生人口的萎缩有相当长时间的滞后。虽然中国的生育率在1990年代就低于更替水平,但中国总人口目前依然在缓慢增长,在未来几年才会开始步入萎缩。
总人口的萎缩速度最初会很缓慢,之后逐步加快。等到超低生育时代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在预期寿命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总人口的萎缩速度就会接近出生人口的萎缩速度,即每代人减少48%,这大致相当于中国总人口以每30年减半的速度萎缩。
也就是说,目前的生育状态持续下去,中国人口并不是跌到五六亿就稳定了,而是在跌到这个水平之后,会以更快速度跌到两三亿,再跌到一亿甚至几千万以下。长期超低生育率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内生性变化,因而具有巨大的惯性, 其后果就是总人口的加速萎缩。那种认为等到中国人口大幅下降以后,只要鼓励生育就能让人口停止下跌的想法只是异想天开。
2020年1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普京强调:“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 他说,对俄罗斯人口的悲观预测让人警觉,应当在下个十年中期之前保证出生率增长。俄罗斯面积是中国的1.78倍,而人口只有中国10.29%。俄罗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俄罗斯有大学学历者在人口中的占比居世界首位,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独占鳌头。
但这些人口控制论者所向往的完美特质,并没有带来一个繁荣和富裕的俄罗斯。除了在人口规模更大时的前苏联留下的军事工业和出卖自然资源外,俄罗斯在通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几无地位。俄罗斯目前的GDP总量大约只相当于人口比它少15%的广东省。不仅如此,虽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俄罗斯目前1.13万美元人均GDP也仅比中国略高,在不久的将来有望被中国超过。
更重要的是,人口稀少也没有让俄罗斯人生活更舒适。俄罗斯的饮食、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远不如中国丰富和繁荣,基础设施更无法与媲美。俄罗斯人均住宅面积在2018年不到26平米,而中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就有39平米,即使按照0.7的使用面积比,人均也有27平米。甚至俄罗斯的大城市也比中国大城市更拥堵。根据TomTom 和Castrol的排名,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道路拥堵都要远比北京上海严重,而莫斯科每公里地铁承载的客流量却要比北京和上海搞出二成到三成以上。更不用说,中国有数十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供人们选择,而希望去大城市生活的俄罗斯人只能去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外。
所有这一切背后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原因是,俄罗斯人口数量不足以形成超大规模的经济体,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又相对独立,不能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样成为更大的西方体系的一员,从而享受更大体系的规模效应。可以想见,如果俄罗斯有十亿人口,那么一切都会不同。归根结底,人口,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才是一国最大的财富。
实际上,绝大部分世界精英深刻了解人口规模对国力和文明的战略性意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主笔机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200号文件(https://archive.schillerinstitute.com/strategic/NSSM200.htm),旨在采用各种手段说服和诱导发展中国家控制本国人口,以确保美国的战略和安全利益。
遗憾的是,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全面放开生育,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梦寐以求的人口规模优势却在中国被当成劣势来消减。即使存在二孩生育堆积因素,目前中国的生育率也已经低于俄罗斯。在二孩生育堆积结束后,中国的生育率更是远远低于俄罗斯。面向未来,提振生育率到更替水平以上,才是确保中国可持续发展乃至延续中华文明的唯一选择。
如果没有足够人口数量的支撑,所谓的“后浪”也就无从发力。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年轻人群注定是最受关注的群体。而我们希望,今日的青年们能在生育政策方面获得更多的鼓励,唯如此,才能让二十年、三十年后的“五四青年节”变得更有意义。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实在没有理由再拖延了。继续拖延,只会让“后浪”的势头变得越来越弱。
(本文作者介绍: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