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
疫情之下,各地迎来节后首个工作日,复工与经济状态如何?货币财政政策双积极,市场是否可以憧憬疫后重振?
【宏观】
过去一周,疫情的拐点已经出现了,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实现8连降,湖北除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数实现6连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正在从全面严防严控,转向一手抓复工一手抓防控。随着疫情拐点的出现,我们预计疫情对市场风险偏好的直接影响已经结束,重点逐渐转向了疫情对基本面的短中长期影响。短期来看,市场比较关注企业的复产复工情况和政策层面的应对措施。中期来看,市场比较关注经济数据触底的深度和反弹的强度。长期来看,疫情不改变经济的趋势和市场的主线,但可能会加速一些产业的远期趋势变化。
复工情况方面,目前尚未出现全国范围的全面复工,当前的发电耗煤量仅有去年农历同期的60%,当前春运发送返乡旅客的返程进度也仅有去程的20.5%,而去年农历同期返程已基本完成。但是部分区域和行业的复工已经开始。另外,不同行业的复工存在先后顺序,根据2月6日郑州发布的复工安排,首先复工的是本地产业链较完整的工业企业和物流仓储快递等生产服务业,其次复工的是其他工业企业和一般商业服务,建筑业的复工时间较晚,而餐饮旅游、文化教育娱乐、商贸零售等生活服务业的复工时间暂缓。
政策应对方面,货币政策已经在节后积极投放了流动性并降低了OMO利率,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稳民生、稳就业能够起到更加直接的作用。2月11日财政部追加了地方债的提前下达额度至上限(1.8万亿左右),2月12日政治局会议明确了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接下来,财政政策如何托底经济将对投资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财政政策力度加大,投资机会更偏向于低估值蓝筹股;如果财政政策力度有限,当前成长股偏强的方向将继续维持。
对于大类资产而言,短期的核心驱动因素仍然是超常宽松的流动性。中期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基本面的受冲击程度和复苏情况,但需要一个逐步求证的过程,并且和财政政策的力度有关。长期市场会回到科技成长相对占优的主线里,我们对前景保持乐观。
【策略】
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和背后面临的环境是:1、疫情在数据上出现了拐点;2、但是由于管控,复工情况还非常一般。(不管是根据我们研究员的反馈,还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公开情况,复工速度都比较缓慢)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过去一周所释放的大量流动性暂时“无处可去”,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短期还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体系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至少是有这样的预期),整体推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促使了各类主题形成了较高的轮动上涨。
包括本周以来周期股和消费股的超跌反弹,较早的开始反应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的预期,也有赖于流动性推升的较高的风险偏好。
那么,向前看,这种整体较高的风险偏好,是否有风险,可能被哪些因素终结?
其一,如果随着复工速度的逐步提升,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那么整体风险偏好可能有再次回落的风险,届时市场可能会重新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其二,如果未来逆周期调节政策开始发力(贷款、债券大量发行),但同时货币政策未有进一步宽松,那么前期金融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逐步转移到实体经济中。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意味着在信用扩张之前,市场在“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已经过渡消耗了这样的预期,而当信用真正开始扩张同时业绩尚未有体现之前,市场可能进入暂时性“利好出尽”的阶段。
在这种两种情况出现之前,市场可能继续维持比较高的风险偏好,同时各类科技主题也保持较好的轮动。
【固收】
在市场关注复工进展和政策逆周期加码之际,我们的观点如下:
短期内利率仍然具备继续下行的条件,方向上建议还是可以按照2016年的低点作为参考。现有逆周期政策对于信用风险缓释有利,存量和增量都可关注。
从利率角度来说主要回答一个问题:央行后续是否还有进一步使用价格工具的空间?在现有的政策组合下是更关注财政政策的发力,比如利率供应对流动性的挤出效应,还是更正面地看待央行的牵引?答案是显然的,只要央行还能有进一步价格工具的牵引,利率大概率还会向下。
央行价格工具牵引的背景是当前需要“几家抬”,这种背景下央行一定是打头阵的角色。只要央行还有价格工具的运用,特别是落实到OMO上,那么政策利率从短端到长端的空间完全可以期待。我们判断货币政策价格工具的运用还有空间,OMO大概率可以从2.4向2.25看,那么长端可以往2.6去看。对应的基本面是什么呢?央行关注的是PPI。假如疫情高峰在2月内到来,疫情结束大概率要到3月、4月间,那么对经济的影响至少在2、3月仍将延续,PPI的低点早的话在3月出现,晚的话将在4、5月出现。利率的低点一般与PPI的低点相对应,所以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上利率还是可以继续参与。
该怎么看待财政部公布的第二批提前发行地方债限额?建议大家关注我们的报告《怎么看财政部提前下达第二批新增地方债限额?》,实际上这是在原定的政策框架下对限额的进一步运用。今年与2019年一次性下达不同,是分批下达,这之中也可以看出政策的微妙变化,说明之前财政政策的确留有余地,但疫情一来,余地必须全部利用。当然市场现在在憧憬是不是这些依然不够,还会进一步地调赤字等等,应该说这种概率是存在的,比如全年赤字率调到3.5,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发行等等。那么这是不是会带来供给压力?存在流动性挤出?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一定会做相应配合,回忆一下一月的行情即知。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更需要进一步的配合,所以利率供给的冲击是完全可消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从资金拨付到位到形成实物工作量间的距离还比较遥远。2019年年末国务院要求尽快发行提前批专项债以形成实物工作量。现在受疫情影响,很多地方出台政策要求2月底之前项目不许开工,人员还要隔离14天左右,这导致资金还是淤积。我们认为在资金向实物端下沉的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应用和利率债供给的增加对利率曲线的影响是可控的。
信用方面,上周协会和交易所都有相关发言为企业再融资提供便利以抗击疫情。政策为企业延期偿还的实现提供了具有弹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很多主体都在发行与疫情有关的债券,该怎么看待这类债券?我们认为这个行为本身对信用是有利的。2020年市场本来对信用债有所担心,考虑到呼经开等负面事件,但目前从微观来讲,信用债搭上了便车,相关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再融资,那么信用至少是局部改善的。存量与增量,我们认为都可以适当积极参与。
【金融工程】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 日)的距离保持高位,20 日线收于4350 点,120 日线收于 4147,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 6.28%降低为 4.9%,均线距离超过 3%的阈值,但市场赚钱效应指标开始转负,建议仓位由之前的全面进攻转为中性。
对于反弹力度,我们在上周的周报指出,类比 03 年非典爆发阶段市场的表现,上证最高反弹幅度为 6%左右,上周上证指数从周二最低点反弹,目前已经累计涨幅 7.12%,基本收复了下跌前的绝大部分的失地,和 03 年非典时期的最大反弹力度相似。
但同时我们认为当下焦点问题持仓结构要明显重于仓位高低。目前大盘点位位于 3000 点之下,即使开始调整,也只是由上行趋势转为震荡,转为下行趋势泥沙俱下的概率较低,所以仓位上仍需维持中性仓位,更为重要的是持仓板块的选择,我们之前一直看好的以科技股为代表的中小盘指仍是首选。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 PE 和 PB 指标,各指数成分股 PE、PB 中位数目前都处于相对自身的估值 40-60 分位点附近,属于正常估值区域,因此考虑长期配置角度,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中性仓位。
【银行】
1)疫情对银行业息差有一定影响,体现为让利实体经济
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宽松,预计2月LPR利率将跟随逆回购利率下调10BP。由于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将转换至LPR,使得这部分贷款利率未来被动跟随LPR利率下降。此外,我们预计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后续LPR利率仍可能再下调10BP。转换至LPR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大多在21年初重定价,使得LPR下调的影响有部分在21年体现。
基于对疫情相对审慎的假设,我们测算,20年LPR利率下降20BP将影响银行净息差6.6BP,影响银行净利润增速5.2个百分点。不过,部分影响在21年体现,预计影响20年净利润增速约2.5个百分点。
2)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有短期冲击
疫情之下,餐饮住宿、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受冲击大。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但中小微企业受冲击大,预计这些行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将有所恶化。餐饮住宿等行业小微商户收入锐减,资金周转难,这些行业的小微商户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短期或明显上升。疫情严重地区的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资产质量恐有短期冲击。
基于对疫情相对审慎的假设,我们测算疫情将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25万亿元,影响盈利增速6.3个百分点。由于城商行、农商行小微贷款占比较高,受疫情冲击或更大些,特别是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内中小银行。
我们建议监管机构采取降低存款基准利率25BP、进一步降准等方式帮助银行降低负债成本,以缓解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此外,建议针对银行理财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2年以上为宜,防止存量老产品过快处置导致融资收缩;建议适度放松类货基新规等,避免类货基新规导致银行资本工具发行难。
3)投资建议:疫情现好转迹象,银行股反弹可期
年初以来,因疫情引发银行让利、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恶化之担忧,银行板块下跌约10%。且银行板块近期未随大盘反弹而明显上涨,明显跑输沪深300,银行板块仍处于底部。我们认为,疫情是当前银行股估值提升的核心矛盾,股价已经反映对疫情悲观的预期,疫情的拐点或是银行股反弹的起点。
疫情现好转迹象。近期,新增确诊病例数有所下降,境内湖北省外新增确诊(2月11日为377例)连续8日下降。截至2月11日,境内累计治愈4740例,死亡累计1113例,死亡病例数增长明显放缓,而治愈病例数快速增加。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之下,疫情有好转之迹象。
当前银行(中信)估值仅0.79倍PB(lf),处于历史最底部。我们认为疫情出现好转迹象,银行股或反弹,建议高度重视。个股方面,主推基本面好,近期回调大的光大、兴业、常熟、张家港行等,关注工行、招行、北京等。
【非银】
投资要点:1)券商方面,疫情对于券商业务开展并无直接影响,且无风险利率预期下移、政策利好有望持续加码,目前市场交易量环比好转,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券商板块估值调整后具备吸引力,推荐华泰证券、中信证券。2)保险方面,疫情短期将冲击1季度人身险保费和增员, Q2或下半年销售有望向上反转,且中长期利好健康险销售,线上化管理较强的公司恢复业务或更快,平安、太保有相对优势。银保监会发布《普通型人身保险精算规定》,通过降低风险保障类产品成本,引导产品降价,将大力推动保障类产品销售。重点推荐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财险。
非银重点推荐:华泰证券、中信证券;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财险。
证券:无风险利率预期下移、政策利好有望持续加码,推荐券商板块。1)疫情对于券商业务开展并无直接影响,2020年有望成为股权融资大年。2月3日,证监会发行部下发《关于发行监管工作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相关安排的通知》,明确IPO发审时限、再融资批文有效期暂缓计算均暂缓计算,适当放宽并购重组业务相关时限。预计投行项目延迟仅影响业绩兑现时间,对券商业务开展并无直接影响。我们认为,科创板持续扩容,创业板改革推进,新三板改革+分拆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政策均已于2019年落地,2020年将成为股权融资大年,投行业务收入有望同比+20%至662亿,“投行+PE”模式有望明确体现业绩贡献。2)交易量环比好转,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2020年2月日均成交金额8286亿元,环比+18%。2019年全年日均成交金额5203亿元,同比+41%;截至2月6日,两融余额为10324.36亿元,较2019年底上升131.51亿元。上交所共受理205家企业的科创板注册申请,中金公司20家、华泰联合18家、中信证券18家、中信建投16家,项目储备靠前。3)无风险利率下移+预计政策利好加码,目前证券板块估值低于历史中位数,具备吸引力。若疫情持续影响经济,年初以来货币政策超越基本面的宽松窗口期有望延长。此外,资本市场改革是应对经济下行的一大抓手,后续政策预期有望持续落地。目前证券行业平均估值1.9x PB,大型券商估值在1.1-1.7x PB之间,行业历史估值的中位数为2.4x PB(2012年至今)。未来券商的商业模式转向“资本化投行(投行+PE模式),研究投行投资均强且可协同的政策券商才可提升ROE。基于此,重点推荐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建议关注中信建投H。
保险:疫情短期将冲击Q1人身险保费和增员,居民保障意识提升+政策支持,Q2或下半年销售有望向上反转。1)2019年年报利润有望保持高增长。国寿、太保、新华已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9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400%-420%、+50%-60%、+80%。我们预计国寿、平安、太保、新华NBV增速分别为:+20%、+5%、-9%、-12%。2)人身险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将抑制1季度保费和增员,Q2或下半年保费有望向上反转,线上化管理较强的公司恢复业务或更快。疫情期间,代理人与居民均减少外出,代理人开单、培训以及增员受到影响。疫情下,保持代理人稳定是各公司的首要考虑,目前各公司均进行线上化经营(线上早会、培训、线上客户经营、线上活动量管理)。我们判断,疫情结束后,我们预计线上化经营管理程度高、代理人保持稳定的公司将会更快的恢复业务,平安、太保有相对优势。且后续保险需求有望迎来前期抑制后的大幅提升,居民投保意识崛起有望促进健康险保单销售,Q2或下半年保费增速将向上反转。我们预计Q1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NBV增速分别为+12%、-10%、-3%、-6%,全年增速分别为+15%、+2%、+10%、+9%。3)财险方面,疫情对于产险保费的影响最小,且车险赔付率可能因此降低。疫情短期抑制新车销量,但不影响非新车的保单销售,所以车险保费偏刚性。另外,意外险、健康险、责任险反而受益于疫情,来源于居民保障意识的爆发+线上化销售,以及后续的医疗体系改革。另外,限行会减少车险出险率,降低车险赔付。4)银保监会发布《普通型人身保险精算规定》,通过降低风险保障类产品成本,引导产品降价,将大力推动保障类产品销售。《新规》进行差异化定价引导,重点支持保障类产品,主要有:①下调保障型产品的现金价值参数,使得产品前两年的现金价值降低,保险公司成本下降,从而引导产品降价,预计降3-5%。②下调年金险产品的附加费用率,从而引导产品降价,预计也降3-5%。③后续将通过法定责任准备金覆盖率来约束产品激进定价。5)平安、国寿、太保、新华的2020年PEV分别为1.03、0.78、0.66、0.62倍,中国财险的2020年PB为0.97倍,目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重点推荐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财险。
【地产】
住宅地产——需求递延:短期关停售楼处影响明显,但或间接促进三四月小阳春,微幅下调销售额增速预测和竣工增速预测
1)复工情况统计、最迟3月中复工:地产疫情的发展超出想象,对地产最直接的影响是售楼处的关闭以及开发项目的停工,销售遇阻意味着未来的开发拿地也将受阻,从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地产项目的销售和和施工在2 月 10 号左右原则上可以复工,河南和安徽整体复工可能最晚, 销售最迟的是河南开封和南阳(2 月 24 日),开工最迟的是郑州(3 月 16 日)和合肥(3月 9 日)。2)下调房价及销售额涨幅预测至-0.82%:我们统计了过去三年 1-2 月各项指标占全年的比值,发现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为:竣工面积 14.7%>到位资金 14.3%>投资 9.0%>开工 8.8%>销售额 8.1%>土地 7.8%,虽然 1-2 月整体销售可能不理想,但占比小且我们整体理解为是延迟了需求,因为住房需求并不是普通的消费需求,不大会因为短期的疫情影响而需求消失,更多是递延了。因此不排除 3-4 月或许会出现小阳春,但又由于经济损失的客观存在,房价涨幅或将不及预期,导致商品发销售额增速不及预期。我们下调房价预测从3%降至2%,2020销售额涨幅从0.15%下调至-0.82%。3)下调竣工增速至16.5%但依旧大概率高增长:我们在 2019 年度策略中预测 2020 年竣工增速为 21.6%,从竣工角度,由于 1-2 月竣工面积占比较大,且全年竣工量较多, 1 个月的停工将对竣工影响较多,我们中性假设,由于 2020 竣工体量较大,工期难赶,半个月的竣工将无法完成,会导致竣工量由原来预测的 11.67 亿平米下降至 11.18 亿平米,竣工增速从21.6%下降至 16.3%。
物业管理——需求新增:物业管理渗透率和集中度都将提升
1)多地补贴物业或者减免税费应对疫情:物业管理公司在此次抗疫战中成为的核心单元,各个地方也积极出台补贴及支持政策,其中杭州和深圳按每平米补贴0.5元标准补贴两个月,其中西湖区按实际投入补贴不高于10万元的补助;上海给与楼宇和园区物业管理管理5-20万元补贴;更多区域给予了减免和延期支付税款等形式的政策支持;2)物业管理渗透率和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疫情将加深居民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可度以及催生物业管理的新增需求,未来有望继续提升,同时从无到有的过程,伴随着毛利率的调升,行业毛利率或将提升;3)物业管理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45%:除了总量需求提升,结构上大家对优质和专业的物业需求将持续提升,更换服务较差物业的需求也会提升,龙头物业公司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比百强市占率将接近45%。
商业地产——需求减少:零售物业类商业地产租金和出租率或双降
1)多企业应对疫情免租减少短期收入:我们统计,万达商管、保利商业、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大悦城控股、银泰集团美的置业、新城控股、富力、华润置地等多商业地产公司纷纷免租,对行业影响收入约0.6-3.6%。2)华润置地等等众多商业集团纷纷出台免租金措施;2)整体开业率统计约40-50%:我们统计全国商场截止2月8日开业率在40-50%左右,较之前大幅下降,且需要再严格审批后方可开业;3)空置率或短期提升、长期租金和出租率也承受压力:受疫情影响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行业的空置率或将短暂上行。由于经济增速和收入的切实影响,长期租金和出租率也将承压。
投资建议:此次疫情对房地产短期影响明显,利好物业管理,利空商业地产,住宅地产相对中性,我们下调住宅销售额和竣工增速预测,看好物业管理渗透率和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商业地产租金和出租率面临压力,短期重点推荐:万科、金科、保利、招商积余、保利物业;持续看好:1)优质地产公司:万科、保利、金地、招商、金科、中南、阳光城、融创、世茂、龙湖、旭辉、美的等;2)物业管理龙头: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新城悦、永升生活、绿城服务、雅生活等;3)商业地产及旧改棚改:大悦城、中国国贸、城投控股、城建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