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肇始于武汉、蔓延肆虐至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黑天鹅”从天而降。遮天蔽日,不仅是让鼠年的春节如鼠在洞,更为“十三五”收官之年的经济笼上了厚重的阴翳。
看着每日蹭蹭蹭往上增加的病毒感染人数,我们不仅为疫情之势揪心,更为刚刚企稳的经济担忧。新冠疫情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从此次疫情蔓延的迅猛势头看,其发病程度显然已大大超过SARS(见下图)。
专家学者们纷纷复盘2003年非典(SARS)对经济的影响,试图评估研判此次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程度。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无论疫情发生的内外部经济背景、经济增长的势能与动力,还是疫情爆发的时间节点都明显不同,对各行业影响的力度也不一样。此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程度、深度应该会大于非典:
其一:对经济直接冲击的力度更猛。
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无一例外首先集中反映于第三产业。原本寄托于春节黄金消费期的影院、旅游、餐饮等近乎停摆,即使疫情能短期内得到控制,但这部分错失的季节性消费并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出现补偿性的增长。据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分析,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仅电影票房、餐饮零售、旅游市场三个细分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 21.8万亿的4.6%。
更为重要的是,2019年我国产业结构较非典时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9.4%,较非典时期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压仓石”。这意味着,此次疫情冲击的是经济的最要害部位,即使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力度与非典相同,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因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而将明显放大。
其二:对经济冲击的波及面更宽。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基本的常规路径有二:一是通过对公共场所疫情传播渠道的严厉管控,影响最终消费端的行为,对影院、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形成直接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企业传导,这一点与非典疫情的影响相似;二是疫情对外贸出口企业形成影响,并沿产业链向上游企业传导。
与非典比较,新冠疫情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影响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形,即通过用工渠道,影响第二产业的订单、开工乃至资金运转。
此次疫情在防控措施方面,不像非典时期的局部性、个体性隔离,而是随着病毒的扩散不断升级。从个体的隔离到封城,到限制出行,到小区网格式的严防死守,通过人流特别是涉疫地区人口流动的管控,最大可能抑制疫情的传播。这无疑是抑制疫情扩散的有效和非常之举,但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春节后用工问题。这一影响显然不止于武汉等主疫情区,也不止于服务行业。
实际上,疫情对节后用工的影响,已辐射到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延迟开工、员工延迟复工(包括返厂后的隔离)不仅大大缩减企业的有效生产时间和产能的发挥,影响企业新年订单的签订,甚至可能导致部分订单的流失;而且增大企业成本开支,甚至可能诱发流动性危机。
此外,疫情背景下,第一产业的发展态势也不容乐观。除了疫情对农业生产企业的直接影响外,间接性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其实,新冠病毒肆虐的一个环境背景是暖冬。常言瑞雪兆丰年,然而,南方广大地区没有盼来瑞雪。这对今年的农业影响可以预见,而且这种影响显然是全年性的。
其三:经济修复的难度更大。疫情对经济的具体影响程度,不仅要看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冲击力度,更要看所处经济周期的经济自我修复能力。显然,在经济上升期,这种修复能力会很强。目前经济企稳的根基并不牢固,外贸、投资均处于疲软时期,叠加内外部环境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完全消减。
诚然,在宏观角度上,对于GDP达100万亿之巨体量的经济体而言,我国有足够的空间来消化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而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正持续得到巩固,这些都对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形成支撑。也正因为如此,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6%。
因此,面对疫情我们无须惊慌失措,但也不宜盲目乐观。正如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观点,要定量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为时太早。对疫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有充分的研判和评估。既要有近忧,更要有远虑;既要对宏观面充满信心,又要高度关注和警惕微观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短期内受疫情冲击可能出现的企业流动性风险问题,以及滞后的企业效益下滑、信用风险上升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面对疫情的肆虐,显然需要宏观层面制定细化的逆周期安排,以稳定市场信心,稳定预期。近期,在抗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一行两会”接连出手,围绕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这一中心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向市场释放的稳定流动性、稳定融预期的强烈信号。
各级金融部门也从实际出发,为疫区、受疫情困扰的企业和居民开辟了一条条“绿色通道”。如浙江银保监局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开辟贷款发放绿色通道,简化授信审批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并梳理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清单,要求主授信行安排专人“一对一”对接服务。
当然,各项政策措施如何真正落地,还需要疏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让资金流向真正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还需要在制度方面尽快打补丁,以协调平衡好政策指导与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对“战”疫非常时期、过渡时期的相关金融扶持方案,要制定细化可操作的配套政策。
值得期许的是,“黑天鹅”终究是浮光掠影,中国的经济车轮仍将滚滚向前。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