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凯盛专家
近日,碧桂园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媒体见面会,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以及总裁莫斌、副总裁陈斌等一众高管出席。这场新闻发布会被媒体描述为:这是一场碧桂园高管的责任推诿会议。
专家:严跃进,财经评论员,负责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另参与国务院相关住房政策的起草工作,为政府机构进行市场走势解读。
杨国强将责任推脱给莫斌,声称自己精力主要是做农业和机器人;莫斌又将责任转嫁给下属,认为高周转与工程质量没有关系,责任在于区域和项目负责人在赶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
“踢皮球”并不能解释公众内心的疑问:高周转模式是不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456缩成345
碧桂园 “以销定产”的模式是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进项目建设。这种模式更容易把握市场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卖房,不容易产生库存积压问题,销售后的资金回笼速度快,可以紧密衔接下一个环节。
这种做法被称为高周转策略,有利于资金高效利用。
企业通过这种模式,有助于快速全面地占领房屋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可以为当前地产企业形成更好的品牌价值。
目前市场误将高周转等同于高速度,实际上曲解了高周转的含义。高周转更强调各个开发环节的衔接,而不是为了追赶速度,盲目压缩工期。
如果开发商在某个项目销售的过程中,正好获取了一幅土地,如果资金链比较紧凑,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无缝隙的开发模式,进而压缩整个开发周期。这种高周转的模式,不仅能节省开发资金,同时也可以加快项目资金的回笼速度。
由于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不意味着会出现质量问题。但是单纯从速度看,缩短工期会引起质量问题。有报道称,碧桂园将“高周转”标准由“456”(拿地之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回正)提高到了“345”。这就是过于重视速度的结果。
为了第一铤而走险?
碧桂园作为“宇宙第一房企”,保持行业龙头的地位至关重要,行业压力迫使碧桂园继续进行规模扩张,不断提高销售业绩和发展节奏,缩短工期成为必然,质量问题也更容易出现。
迫于压力,碧桂园只能“蒙眼狂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高周转的速度。例如碧桂园推进的项目跟投制度(员工以自有资金与公司一起投资原本由公司单方面投资的项目,并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虽然能够提高速度,但是会造成部门压力过大或者权力过大,容易带来质量问题。
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回应中提到,责任在于区域和项目负责人在赶工方面做了擅自安排。这一点与项目跟投制度密不可分。
此外,严厉的限价政策也让企业开始浮躁:为了盈利,不关注质量,只关注房屋销售。碧桂园安全事故问题,不仅仅是安全事故本身,也是一场危机公关。
首先,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这与企业经营能力,尤其是缩短工期等问题有关,若是过快强调公司业绩增长,工作难免会不到位,质量问题就会频频出现,甚至影响后续项目的开发。
其次,质量问题引发的公众质疑。大开发商的项目质量问题更容易被社会放大,这种现象的关键不在于“谁的责任”。某个具体楼盘问题出现,会演变为整个集团的管理问题,进而出现市场信心降低等新风险。
会改变模式吗?
强大的负面舆论已经造成,也许会促使碧桂园改进企业模式。一方面,重新审视考核内容,从财务指标而不是销售指标来考核企业业绩;另一方面,加强项目公司的运作,进而形成较为稳妥的投资模式和监管模式,防范项目公司偷工减料等行为。
如果想要减少质量问题,后续适当放缓节奏,加大质量管控已成必然。但是面对下半年房地产政策收紧、宏观经济不明朗等不利因素影响,房企卖房速度放缓在所难免,将延长资金周转周期。
如果企业的销售速度放缓,那么其规模就难以做大,无论是从TOP排行榜的角度,还是上市公司的角度,公司都会受到影响。
当前政策变动下,高周转可以让企业“活下去”,但是要平衡好高周转与高质量的关系。绿城等企业的情怀和理念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作者介绍:凯盛专家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