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洪偌馨
如果说上一波以e租宝为代表的一批平台的倒下,让大众认识到了行业里“非法集资”、违规放贷的乱象。那么这一次,越来越多知名平台的倒下揭示了一个几近残忍的现实:P2P作为信息中介在商业上的可持续问题。因为,投资人和监管似乎都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在看待它们。
天雷滚滚。
这四个字不仅代表了台风过境的天气,更适合形容P2P行业的现状。今天早晨,一家位于广州的平台又传出了爆雷的消息,当地互联网金融协会副会长单位的身份、获得过多轮融资的光环,仍然改变不了董事长跑路的结局。
而这只是如今P2P爆雷潮中的一个缩影。
零壹财经数据显示,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9家平台出问题,涉及待还本金至少在439-489亿元以上,其中不乏交易额超百亿的大平台。层出不穷的问题平台,加上第三方机构也牵涉其中,投资者情绪一片恐慌。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很早便开始关注P2P。看着这个行业从几十家机构到巅峰时期的四五千家,从早期的年交易额不足百亿到如今万亿余额,从初期的“普惠金融”定位到后来成为暴利机构的代名词……不胜唏嘘。
说这个行业出身草根、野蛮生长,倒也不假。但因为大资本和大机构的介入,它也很快走上了规模化、资本化的道路。现在不乏估值百亿的公司,也有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但它却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个负面缠身,甚至千夫所指的地步。
最近,各种信息和争议乱飞,我们一直没有正儿八经地再写过关于P2P的文章。因为情况太过复杂,真相也太过残忍。只因有不少朋友来跟我交流P2P的问题,所以今天简单整理一些观点如下:
1
资金紧缩:是风险但不是根源
从数据来看,P2P行业的资金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
根据一些从业者朋友的经验,以往小平台退出时,资金会加速向大平台聚拢,这是行业洗牌的正常趋势。但是在这一次洗牌中,大平台也未能幸免,这是投资者对行业整体信心下滑的一种体现。
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到7月15日,P2P网贷行业待还余额为9402亿元,较6月底减少208亿元,尤其是7月7日之后,整个行业包括头部平台都出现了资金加速净流出的现象。
据融360统计,从7月7日到7月13日的一周时间里,网贷行业资金净流出额度超过40亿元,其中净流出超过1亿元的平台有14家,最高的一家净流出近5亿元。行业整体单周交易量、贷还余额同时出现下降。
我看到很多人将资金端的收缩看做是平台爆雷、跑路的直接原因,也有不少声音呼吁要防止“流动性风险”,甚至认为舆论的过度渲染是造成这些后果的罪魁祸首,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看。
从微观层面来看,如果平台没有资金错配或者虚构资产等问题,单纯做信息中介撮合交易,资金端紧缩最多只会影响用户体验。之前与积木盒子创始人董骏交流时,他提到,资金紧缩的影响主要在于二级市场的转让时间延长,或者无法完成交易。
这只是让用户持有资产到期,无法提前提现,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但本质上,这并不影响资产质量本身的好坏。尽管用户体验不佳可能会助长负面情绪,但并不会直接造成平台无法兑付,甚至倒闭跑路。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资金端紧缩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更大一些。董骏认为,因为整个市场的资金少了,说明这个市场底层穿透的资产可以拿到的资金少了,这种宏观上的资金收缩等于直接掐住了部分P2P的“咽喉”。
“如果平台底层是一些短期的资产,或者资产设计是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资产,客户的还款很多是整个市场的流动性贷款在补充的,市场资金变少会直接影响到这种的补充。”他分析。
但即便如此,这也只可能会使得一些小平台慢慢清盘,也并不能成为平台爆雷的直接原因。说到底,真正会因为资金端紧缩而无法兑付的平台,大多还是在资产或者资金错配上动了手脚。
抛开市面上很多平台的债权来自上市公司股东这种荒谬的骗局不谈,不少平台都采用一种操作方式,即将长期标的拆分、打散,或者直接卖给短期投资者,到期后平台直接通过技术实现在二级市场转让。
这种方式在市场流动性好的时候没有问题,但一旦资金吃紧,风险就会很快暴露。
于是,我们也能看到有一些平台希望通过加息、提高预期收益,抹平短期波动,但其实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如果平台真的存在资金错配、其实变相提高了运营成本,只会加速平台的死亡。
2
资产选择:走弯路后重回正轨
P2P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和发展,初期是瞄准了一个市场的空白地带。希望可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补充,服务它们没有很好满足的一部分客户。
从理论上讲,这必然是一条更加辛苦也更加不容易获利的路,否则传统金融机构没理由不去动这块蛋糕。但现实是,大部分平台在普惠和逐利之间,选择了后者。当他们被暴利蒙蔽了双眼时,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在监管没有明确对P2P提出“小额分散”的要求之前,有相当一部分平台一直在做大额的企业贷款、房地产贷款等业务,因为这类业务非常容易形成规模,而且愿意承诺高利率回报。
大额的企业贷款已经不用说,被银行剔除掉的客户虽然愿意付更高的利息,但风险到底有多高可想而知,去年开始准备清盘的红岭创投就在这方面踩过很多坑,而且挖掘过这类资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赚钱。
后来,相对大额的贷款包括赎楼贷等被监管悉数叫停之后,很多平台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消费贷、现金贷,因为这部分利润高、流水好、门槛低,不仅交易规模和利润迅速增长,而且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可是这些迅速崛起的平台,很快也因为新的监管政策的出台而陨落,有些惊险地抓住了上市周期,开始调整业务方向或者开始出海,有些则只能吐出全部利润,结束自己短暂的辉煌。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轻松又暴利的业务只可能是昙花一现。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P2P的资产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告别现金贷这类暴利业务,正视线上流量昂贵、场景不足的短板,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开始重新倚重线下。虽然重资产的模式成本更高,但同样也成为了更高的行业壁垒。
因此,眼下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客群,以经营性贷款为主要资产的平台压力相对要小一些,之前我们也聊起过资产端的重要性(传送门:《什么样的平台能活下来》)
这类资产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流量、客户、风控主要来自于线下,虽然无法实现暴利,和快速扩张,但是业务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这个定位也更契合P2P诞生的初衷,可以与金融业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
人人贷CEO张适时曾经在谈到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经营性,而非消费类贷款时说,Payday Loan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就跑完一到两个周期,而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数据和风控模型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认知和积累。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长期积累带来的也是更高的行业壁垒。当然,切入这部分客户群体的过程,不会那么快,因为毛利并不高。”他表示。
3
监管走向: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如果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混沌到有序,从狂热到理性,P2P行业必然会经历这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太多的普通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现在已经爆雷的平台中不乏被知名风投和企业投资的企业,据馨金融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头部企业已陷于困境当中,游走在崩溃边缘。这些所谓行业领军企业的崩坍对于行业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
最近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P2P备案的检查又重新启动了。在被负面信息包裹的当下,这已经被视为行业的“重大利好”。但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个行业自我净化和淘汰的过程还要持续相当一阵子。
“如果监管过早的发‘牌照’,反而会让这个市场产生一些套利的空间。尤其,如果备案后又发生风险事件,反而更会影响到行业的健康性。”董骏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看法。
“现在监管利用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让行业可以自动的净化。到最后剩下来的平台在给备案或者许可证,无论从监管的角度还是从牌照的匹配性,可行性都要强很多”董骏认为。
尽管已经陆续出台了不少P2P监管细则,但说实话,真到检查验收的层面,那又是另一回事。尤其一些中大型平台,动辄数百亿交易规模,涉及万笔交易和十几万投资人,如要全面验收需要花上不少的人力和时间。
所以,尽管最近新闻频传各地的平台验收可能将重启,但是在馨金融看来,按照目前的平台数量以及洗牌程度,短时间之内备案落地的可能性仍然很低。P2P在资金端紧缩和整改的双重压力之下,还要煎熬很长一段时间。
先放一个判断: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利好”消息都只是为了安抚市场情绪。不管是备案、还是所谓的合规评级,监管对任何一家平台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实际上的价值与发放许可无异。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都无法看到最终的结果。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