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调查

2024年01月30日11:12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党校秋季班课题组  

  意见领袖丨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党校秋季班课题组‘课题组组长:黄涛;课题组成员:刘利红 陈军 高宁  李芳 张军 何雁明    刘丽华 郑晓 赵肖强’

  “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中有很多都拥有长期耕作、专业化程度高的核心技术,具备应对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能力,对于保证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链韧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关键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为此,本课题组围绕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这一主题,对厦门市银行、投资、担保机构和大数据公司,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在贵州、福建、天津、陕西、海南等地对51余家金融机构和422余户“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调查。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需求

  • 企业“三高一轻”特征明显

  一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且八成以上分布在制造业。例如,厦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70%分布在机械装备与电子信息类;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中,82%分布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基础材料等领域。二是科技竞争力带动收益较高。“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优势赋能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例如,厦门市、贵州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有效授权发明专利分别为28件、24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三年厦门市11家上市“小巨人”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贵州省四成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平均增速在8%以上。三是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较高。“专精特新”企业多深植于某一细分领域或行业,与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关系更为紧密,内在发展动力主要源于创新和技术迭代升级,其面临的技术迭代风险较高。例如,某生态农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受宏观经济波动及产业链欠款波及,产品销售业绩下滑30%以上。四是轻资产特征明显。“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以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为主要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资产为技术、专利、商标、知识产权、人才等轻资产。例如,某从事智能汽车研发及制造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授权专利76项、审查中的发明专利27项,但公司办公场地、厂房、设备等均为租赁,无固定房产、土地、设备等资产。

  • 企业融资需求“三大一长”特征突出

  一是资金需求量更大。“专精特新”企业受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等因素影响,资金需求量明显高于传统中小企业。例如,调研样本“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缺口在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63%,而当地其他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缺口主要为100万~500万元。二是对专利权质押、信用贷款等产品需求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更倾向于专利权质押贷款或信用贷款。调查显示,58%的“专精特新”企业希望获得专利权质押或信用贷款。三是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大。除银行信贷支持外,样本“专精特新”企业还提出需要投融资服务与咨询、财务提质增效和流动性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高管和职工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调查显示,53%、48%的“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希望提供金融政策解读、金融服务指导,此外还有12%的企业提出希望提供上市辅导。四是资金需求期限较长。“专精特新”企业由于从新产品研发到应用再到实现盈利周期较长,部分企业还存在设立研发机构需求,企业希望用中长期信贷资金来匹配研发生产的回款周期,对中长期资金供给的需求较普通中小企业更明显。样本“专精特新”企业申请中长期贷款(1年期以上)的占比为61%,而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仅为47%。

  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

  • 信贷融资实现“量增价降”

  一是企业贷款总体呈现“量增价降”。从贷款规模看,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0%,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7.7个百分点。其中,贵州省样本企业的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60%;福建省“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9.3%。从贷款利率看,2023年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9%,同比下降39个基点。二是货币财政政策齐头并进支持企业获贷降本。人民银行总行创设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大对科创型“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各地财政部门出台贴息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进行贴息。例如,厦门市创设“技术创新基金”为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项目和研发投入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 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宽

  总体来看,目前,A股上市企业中有30%以上是“专精特新”企业,且2023年新上市企业中有60%是“专精特新”企业。北京证券交易所200多家上市公司中超四成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各地实践来看,天津市成功发行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打包”8家“专精特新”企业等50余项专利实现证券化融资;同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获得全国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资格,助力企业实现外债融资。厦门创投参股投资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并通过引入多家国际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在厦门设立基金赋能企业加快成长。

  • 企业融资整体获得感和满意度较高

  一是银行为企业充分提供专项政策和产品支持。调查显示,85%的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制定了差异化支持政策。例如,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分别为“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差异化授信审批政策和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同时,多家银行将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授信测算模型,福建省兴业银行创新推出“技术流”评价模型,当地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推出专用授信打分评价表,提供专项授信支持。样本中95.42%“专精特新”企业对银行服务较满意。二是创新举措多方位创造融资条件。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投贷联动,大力支持企业创业融资。例如,厦门金圆投资集团通过协同下属的银行、担保、创投、融资租赁等公司,为当地某企业在成立初期、产线投产期的募资提供基金、担保、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成长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大力推进数字赋能企业融资。例如,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厦门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厦门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合作,利用大数据信息研发积分贷、信用贷、产业链贷等“数字+信用”金融产品,并通过大数据为金融产品提供风控支持。

  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困难

  • 企业最“值钱”资产价值不确定性致使金融产品落地难

  一是知识产权评估和处置难。据统计,74%的受访银行反映难以对“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真实价值、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此外,实际操作中,由于办理流程烦琐且多地未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违约处置变现难,银行普遍对无形资产抵押质押业务心存顾虑,金融产品落地率不高。据调查,93%的样本银行将“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可接受抵质押品范围,但样本企业中仅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获得过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二是无传统抵质押物仍困扰获得长期限贷款。虽然银行机构对企业整体信贷支持较好,但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受抵质押不足等影响增长存忧。例如,福建省“小巨人”企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不同程度出现下降。排除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无长期资金需求等因素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长期借贷仍需抵押物担保,而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致使其难以获得长期资金。

  • 企业对权益类融资工具认知不足致使直接融资不畅

  一是股权融资意识和意愿弱。例如,厦门市百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除已具有股权融资相关资源的以外,半数企业无未来上市计划,多数企业对资本金融工具的认知和利用不足。从调查样本来看,98%的受访企业反映其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而获得境内外股权、债券融资和风险融资等的企业占比均未超过2%。二是部分企业对注册制放宽盈利要求存在理解偏差。实施注册制,对上市标准做了调整,放宽了企业盈利要求,主要看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这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以未来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吸引投资者,但可能存在部分企业通过“讲故事”、科技包装等不当方式获取融资支持的情况。

  • 部分企业对跨境金融接受度不高影响跨境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三成企业放弃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有助于规避汇率风险。但调查显示,从事跨境业务的“专精特新”企业中,33%的“专精特新”企业选择“之前使用,近年放弃使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申报流程复杂,办理时间长”(占比38%)、“汇率波动”(占29%)和“境外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占24%)是主要原因。二是近半数企业汇率风险承受能力偏低,汇率避险工具推广运用空间大。有效使用汇率工具有助于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但调研显示,49%的“专精特新”企业对汇率波动风险的承受能力为“0~2%”,90%的“专精特新”企业未采用过汇率政策避险工具。进一步分析发现,73%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因为不了解汇率避险工具而未采用,17%的企业因为怀疑汇率避险工具的效果而未采用。

  • 配套政策落地效果不佳影响金融支持效果

  一是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弱,增信分险能力有限。受地方政府财力约束和代偿率持续提高双重影响,部分中西部省份担保公司对民营企业的增信分险能力偏弱。截至2022年末,某西部省份融资担保放大倍数仅3.20倍,远低于国家政策规定的10倍上限。调研显示,仅有23%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担保支持,影响了银行的积极性。二是财政奖补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部分地方财力较弱,对企业信贷贴息及风险补偿政策较难落地。某银行反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的项目符合当地政府贷款贴息政策,但由于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前期运作和后续金融支持。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名单退出和管理机制不完善。超七成银行反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退出缺乏欠税、欠贷等重大失信条件,且无退出公示环节,导致退出名单不清。

  政策建议

  一是做好政策支持的统筹协调工作是优化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建议成立国家有关部委“专精特新”发展工作局或由相关部委组成的工作组,强化各方对企业政策支持、指导、宣传的协同,统筹协调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在认定、评估、知识产权评估(流转、处置)、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完善企业名单认定和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将欠税、欠贷等重大失信行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退出条件;建议优化企业融资配套支持政策,探索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风险代偿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补贴及时拨付到位并可持续;降低融资担保公司考核激励指标体系中盈利指标的数量和权重,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提升其展业能力。

  二是着力解决贷款需求与银行风控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当务之急。建议银行机构强化对“专精特新”服务对象所涉企业和行业的研究分析力度,提升经营风险的能力。探索将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开展“投、贷、保、债”等综合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强化大数据信息利用,将企业数据信息转化为信贷信用产品,将数据信息转化为识别企业真实性风险的风控手段。

  三是大力引导股权投资是解决融资难的可行路径。建议加强对企业开展金融市场、股权融资等知识宣讲和培训,提升企业股权融资意识和意愿。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对“专精特新”等轻资产、高科技型企业发挥价值发现、战略投资的功能,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支持;通过股权投资参与公司治理,促进企业规范统筹好财务管理。

  四是强化涉外金融工具的宣传使用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试金石”。建议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经办银行与当地人民银行、海关、税务、商务等部门联动,简化企业跨境结算办理手续、提高办理效率;多渠道对从事跨境业务的企业开展汇率政策、汇率避险工具使用宣传,提升其政策知晓度和工具使用率。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