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明:北岩银行倒闭的声誉风险分析

2021年07月21日09:22    作者:李利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利明(北京道誉企业管理服务公司执行董事)

  2007年9月17日,北岩银行被完全国有化,这是英国自从1866年以来首家大型银行倒闭,也是次贷危机中倒闭的首家大型金融机构。十几年来,有关北岩银行为何倒闭的研究和分析文章很多,多是从流动性风险角度进行分析。今天我换个视角,从声誉风险管理来分析北岩银行的倒闭。

  北岩银行倒闭过程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北岩银行倒闭的过程:

  1、北岩银行基本情况。北岩银行的前身是北岩建屋互助会,1997年之后转型为抵押贷款银行,到2006年底资产已经超过1000亿英镑,成为英国五大抵押贷款银行之一。北岩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来自网络,英国各地的客户通过网上渠道把钱存在这里以获取高息。2007年上半年,北岩银行约有150万储户,240亿英镑存款。与大多数银行依靠储户存款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不同,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向其他银行借款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抵押贷款证券来筹款。据测算,2006年底,北岩银行负债端同业资金总额将近600亿英镑,占负债比例的60%,是储户存款的2.5倍。

  2、北岩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直到2007年上半年,北岩银行的经营都很正常,盈利1.882亿英镑。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关闭了旗下三只基金,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之后,抵押贷款证券就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毒药,市场资金开始枯竭,北岩银行的资金出现严重紧张。两天后北岩银行快速向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报告了危机即将来临的消息。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希望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提供救助。但是英格兰银行无意救助,认为银行应该为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承担后果。到了8月底,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困难已经危及到了其生存。

  3、北岩银行遭遇挤兑和国有化。9月9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卡勒姆•麦卡锡与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进行了电话会议,希望英格兰银行采取积极措施来支持包括北岩银行在内的银行系统。但是默文•金并不积极,认为英格兰银行要行动的话,必须是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进入北岩银行。直到9月13日周四,英格兰银行才为北岩银行提供了一笔融资,这个融资协议计划在9月17日周一对外公布。但是在9月13日当天晚上8点半,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商业编辑罗伯特•佩斯顿在直播中宣布了这一消息,并称援助已经迫在眉睫。该消息一出,储户开始挤兑,既在北岩银行的网点提款,更多的是通过网上银行提款,导致北岩银行的网络系统难以处理。当储户无法通过网络取款的消息传开时,恐慌进一步加剧。几天储户累计提款30多亿英镑。9月17日星期一,达林宣布政府将为北岩银行的所有存款提供保障,这标志着北岩银行被完全国有化(事实上倒闭了),之后挤兑停止了。

  北岩银行倒闭的声誉风险因素

  分析北岩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乃至最终倒闭的原因,多数研究是从次贷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蔓延至全球的宏观金融背景、北岩银行主要依靠抵押贷款证券获取资金的“短借长贷”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确认流动性危机是导致北岩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在这些分析中,声誉风险并未被纳入考虑。事实上,声誉风险在北岩银行爆发流动性危机中扮演着“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关键角色。

  1、声誉危机是北岩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回顾北岩银行从出现流动性困难到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再到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如果9月13日BBC没有报道北岩银行将被英格兰银行救助的消息,如果按照既定计划9月17日英格兰银行对外公布融资协议,很可能储户和投资者就不会担心其资金的安全性,就不会引发储户的挤兑,北岩银行就有可能度过流动性风险的冲击而生存下来。相比较而言,2008年英格兰银行和英国财政部决定救助苏格兰皇家银行时,其亏损规模和危机严重程度要比北岩银行大得多,但是救助并未出现恐慌和挤兑,苏格兰皇家银行依靠部分国有化而艰难的存活下来。可以说,流动性困难甚至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并不必然导致北岩银行倒闭,是声誉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全面暴露,进一步引发声誉危机并导致流动性危机,最终在流动性危机和声誉危机的共同作用下倒闭。因此,声誉风险管理不力或者说声誉危机是引发北岩银行挤兑并最终倒闭的直接原因。

  2、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的交互作用。银行各类风险与声誉风险之间,既有因果关系,又有交互关系。在因果关系中,声誉风险处于被动角色,不会对各类风险本身的变化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在交互关系中,声誉风险将会与相关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发生交互作用,出现“流动性风险被媒体报道引发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引发存款人恐慌而竞相提款,加剧流动性风险——加剧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被媒体报道,导致声誉风险升级——升级的声誉风险引发存款人进一步恐慌而出现大规模挤兑,导致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声誉危机——声誉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共同推动银行陷入全面危机”的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交互作用并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2007年9月13日到17日,北岩银行正是经历了这个恶性循环。

  3、监管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失败。一旦银行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只能由监管机构出手救助才能防止其倒闭或者避免出现金融恐慌。这时,监管机构既应该充分考虑到救助刻不容缓,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出手以消除存款人的恐慌,避免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也要充分认识到救助行动要对外高度保密,任何消息泄露引发的声誉风险都会让原定救助方案难以实施,还可能直接导致流动性风险通过声誉风险的传播而升级为流动性危机。

  在北岩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到最终被国有化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失误多多:首先是英格兰银行与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意见不一致,拒绝快速救助,增加了最终救助的成本;然后是在确定救助方案后没有第一时间宣布救助,未能做好信息保密,没有考虑到方案一旦泄露将会导致流动性风险转化为声誉风险,没有考虑到声誉风险对储户行为和救助行动的影响;在方案泄露后声誉风险引发储户恐慌和挤兑后,没有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救助,也没有及时通过主动的声誉风险管理举措(英国财政大臣和/或英格兰银行行长第一时间公开表态支持银行)来消除储户恐慌,任由声誉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交互作用,导致了储户大规模挤兑,导致了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危机。直到流动性危机发生四天后英国财政大臣才表态发声,宣布对北岩银行国有化来消除流动性危机。北岩银行的危机对英国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加剧了次贷危机对英国金融业的影响程度。

  接管包商银行与国有化北岩银行的对比

  2019年5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银保监会决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对比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对包商银行的接管,以及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对北岩银行的国有化,两方在应对处置银行重大风险的行动有明显不同,也包括声誉风险管理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也是导致这两起银行重大风险处置化解成效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之一。

  1、监管机构对流动性危机的敏感和反应不同。面对包商银行出现的严重信用风险,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高度第一时间行动,对其实施接管。相比而言,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动作要迟缓得多,一开始是因认识不一而无法形成一致行动,然后是没有考虑到声誉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交互作用,再接下来是未能快速采取措施应对因声誉风险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升级为流动性危机,直至流动性危机爆发四天之后才宣布救助。

  2、监管机构介入危机处置的主动与被动不同。在金融机构发生严重信用风险或者出现严重流动性风险时,不可能依靠金融机构“自力更生”度过难关,这时监管必须主动介入并主导风险处置化解工作,不能等到这些风险加剧和暴露,引发重大声誉风险导致公众和存款人对银行丧失信心,进而引发流动性危机之后再去介入。我们看到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在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之前主动介入,作为危机处置化解的决定性力量开始行动。而英格兰银行则坚持认为只有在确保它的确是最后贷款人的时候才介入,所以在北岩银行流动性困难加剧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扮演着“冷眼旁观”的角色,直到流动性危机不可避免时才被动介入,这样既错过了风险化解和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也加剧了危机处置的直接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之后英格兰银行意识到这一点,在主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救助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大而不倒”的银行方面,积极主动得多,并未出现流动性危机,也未出现声誉危机与流动性危机的互动,有效的减轻了全球金融危机对英国金融业的冲击和影响。

  3、监管机构对声誉风险的重视和管理不同。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深刻理解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的交互作用,意识到如果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的消息被外界获知,将引发重大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又会引发储户的强烈反应,直接导致包商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因此高度重视信息保密工作,在包商银行被接管之前未有任何消息泄露,避免了包商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交互作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在2019年5月24日发布接管公告的同时,也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就接管包商银行问题答记者问》,第一时间在公告和答记者问中明确了包商银行储户的个人存款安全,避免了信息发布后引发储户恐慌,稳定了民众情绪;两天后的5月26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就包商银行对公存款和负债、同业存单在银行间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等各界关心的问题再次发布答记者问,及时安抚了市场情绪,避免银行间市场出现波动。此后包商银行接管组的相关工作进展都在第一时间由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主动对外公布,这些信息成为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被接管的主要甚至唯一信息来源,引导着媒体报道不出现偏差,不引发市场恐慌。包商银行从被接管到破产整个过程都没有发生重大声誉风险,没有因为媒体报道对包商银行在接管期的正常经营和整个处置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重组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

  相比而言,英格兰银行在化解危机事件的声誉风险管理方面有诸多不足:在面对北岩银行严重流动性风险时,英格兰银行未考虑到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的交互作用;未能在处置严重流动性风险过程中做到信息保密,引发了声誉风险;而在声誉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升级为流动性危机过程中没有及时采取行动,也未能通过声誉风险管理来减轻流动性危机。英格兰银行一系列声誉风险管理的失误,致使声誉风险成为北岩银行倒闭的导火索,并在危机爆发和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危机的冲击,增加了危机的救助成本。

  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北岩银行倒闭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国内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隐患,要认真做好应对,核心工作之一是充分做好声誉风险防范,防止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发生交互作用,酿成重大金融风险。

  及时向监管机构汇报。国内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如果发生严重信用风险或者金融市场交易出现重大损失,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存款较多流失引发流动性困难,应第一时间向监管机构报告,及时获得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以度过难关。银行切忌向监管机构隐瞒和谎报,这将导致风险升级,错过处置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

  做好声誉风险的防范。国内银行一旦发生重大信用风险风险或市场风险,或者面临流动性压力,一定要做好风险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网上出现相关传言或者媒体进行报道。这样的传言一旦扩散或者报道一旦刊发,很可能引发储户的不理性行为,导致流动性风险,并蔓延扩散到其他银行,酿成金融风险。过去两年来,几家中小银行因为不实传言传播引发储户恐慌,出现非理性行为,引发流动性风险,银行对声誉风险一定要高度重视,特别要避免声誉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发生交互作用。

  请求监管机构支持维护声誉。网上一旦出现某银行“停业了”、“被接管”、“要倒闭”、“取不出钱”等不实传言,极可能引发储户的恐慌,出现声誉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传言面前,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自身进行澄清或者公开回应的力度往往不够,不足以消除储户恐慌。这时,银行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应该向监管机构同步报告,请求监管机构出面发声澄清事实。监管机构的权威发声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恐慌、化解风险。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道誉声誉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声誉风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