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局面

2020年03月09日19:57    作者:温彬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温彬 

  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的影响,今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主要国家股市大幅下跌,原油价格暴跌,美元指数重挫,美国国债收益率创下历史新低,受此影响,我国股市也出现回落。但随着中国抗击疫情不断取得成效,复工复产安全有序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韧性再次彰显,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资本市场,人民币资产避险特征开始显现。

  一、国内抗疫趋势向好,战胜疫情信心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多次召开重要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动员各方力量、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和生活必需品保障、及时复工复产等一系列政策综合作用下,国内疫情防控趋势总体向好。

  2月中旬以来,在治确诊病例达峰后持续回落,最近每天治愈出院都在1500人以上,每日新增疑似和确诊病例均已降至两位数。截至3月8日24时,国内累计治愈近6万例,现存确诊病例已降至2万以内,分别占累计确诊病例的72.6%和23.5%。湖北以外地区日新增确诊病例回落至个位数,19个省市连续10天以上零新增,西藏、青海、新疆、福建、安徽等地在治确诊病例已经清零,吉林、云南、河南等9省市在治确诊病例在10例以内。这些不断向好的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对路的,措施是有效的,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迎来疫情防控的“拐点”并最终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当然,也要看国外疫情快速传播带来的潜在风险。截至9日12时,中国境外地区确诊逾28165例。其中韩国、意大利确诊病例超过7000例,伊朗超过6000例,且仍在快速增长,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疫情也呈现加快苗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坚持既定的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政策,同时也要防止外部病例的输入风险。

  二、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经济发展信心提升

  我国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出台金融30条等政策,从防控疫情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人员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等经济主体,全方位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支持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融资成本。自2月3日起,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MLF等操作,累计投放资金3万亿元,有效稳定了市场信心,维护了疫情防控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同时,先后下调7天、14天逆回购和1年期MLF利率,引导LPR下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出台定向政策,提供精准支持。第一时间设立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后贷款利率不高于1.6%,保障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的融资需求;2月26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重点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禽畜养殖、外贸行业等资金需求。

  银行业加强服务,配合各方做好疫情防控。在一系列监管政策引导下,银行专设机制、充分授权、主动对接,做好卫生医疗重点领域,以及重要物资生产、运输物流等企业的金融支持;对有发展前景但暂遇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本金,通过贷款展期、续贷、延期等方式,给予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对住房按揭、信用卡、汽车、装修等个人消费贷款,鼓励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客户需求适当调整还本付息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加大对普惠金融的资源倾斜,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鼓励普惠小微贷款的发放力度,要求国有大型银行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力争不低于30%。

  在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畅通,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恢复。截至2月底,银行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在1万亿元左右,通过适当延长贷款还本付息期限、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累计捐款捐物总额超过25亿元,多家银行对湖北省内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原有基础上下调了0.5个百分点。同时,重点企业人员返岗率在70%左右,全国物流企业复工率超过六成,道路货运车辆开工率近七成,物流园区的复工率近九成。截至3月6日,湖北以外的全国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大多已超过90%,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工业大省已超过95%,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也已达到了52%。

  疫情影响下,银行不良率或将有所上升,但疫情对经济金融冲击是暂时的,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大幅攀升的经济金融基础并不存在。目前,我国银行业拨备充足,拨备覆盖率在180%以上,资本充足率平均约14%,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经营总体稳健,风险可控。

  三、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国际投资信心提升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至而立之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基础制度和相关设施日益完善,资本市场不仅在优化金融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人民币资产的避险特征也开始显现。

  股市方面,自今年初到3月9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12.77亿元。债市方面,截至2月末,境外机构托管的人民币债券面额达到19516.02亿元,环比增加657.17亿元,环比增长3.48%,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连续15个月增长,国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避风港”。

  人民币兼具高信用等级和高收益的双重特性,外资近期集中增持人民币资产具有客观性,彰显了外资对中国的信心。首先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化,空间大、韧性强,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向好。其次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等,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到国内资本市场。再次是中国资本市场纳入国际主流指数。中国A股先后被正式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标准普尔等新兴市场指数,去年4月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今年2月28日起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指数型基金将主动提高中国政府债券配置比重。

  截至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主要股票指数均比年初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相反,我国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分别较年初上涨6.5%、9.05%和16.4%,充分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更有韧性、更有质量。我们坚信,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将长期运行在合理区间,对外开放将继续扩大,资本市场将受到更多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本文原发于中证网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