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彦:打破刚兑下的信用债违约潮并不足惧

2018年06月05日14:27    作者:刘明彦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刘明彦

  5月21日,沪华信公告称,公司当日到期的债券本金20亿元及利息0.89亿元因发行人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债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偿付,于是债券市场上风声鹤唳的信用债违约潮再度加剧,应该如何看待本轮看起来将愈演愈烈的债券潮?

  信用债违约潮来势汹汹

  数据显示,从2014年超日债违约打破债券刚兑的神话以来,信用债违约数量和金额上升趋势明显,2014年违约债券6只涉及金额13.4亿元,2015年发生违约债券23只涉及金额126.1亿元,2016年发生违约的债券计78只涉及金额403.24亿元,2017年有49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393.1亿元。进入2018年以来,信用债违约的势头进一步加剧,截至5月21日,总计21只债券涉及金额约184亿元出现违约,而上年前5个月发生违约的债券总计有18只债券涉及金额142亿元,违约债券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上升17%和30%,从数据看,信用债风险上升趋势明显。

  具体来说,2018年信用债违约主体有:富贵鸟(3只,29亿元)、凯迪生态(1只,12亿元)、中安清(1只,5亿元)、春和集团(2只,10.8亿元)、亿阳集团(3只,21.69亿元)、神雾环保(2只,9亿元)、丹东港(4只,44亿元)、中城建(1只,18亿元)、大连机床(2只,9亿元)、川煤炭(1只,5亿元)和沪华信(1只,20.89亿元),这些违约主体以民企为主,信用评级较低。

  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债券处于违约边缘。资料显示,华信集团、盾安集团等先后因实控人问题出现现金流危机,金立通信等则存在经营业绩严重恶化,相关债券信用风险大幅上升。数据还显示,2018年以来已经有1434只债券遭遇发行主体/担保方/债券评级被调低或被交易商协会处分等负面事件,这意味着未来信用债违约风险仍将上升。

  信用债违约潮出现的原因

  2014年以前中国债券市场保持刚性兑付的完美形象,投资者把债券视为无风险投资,但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这种平静,截止目前信用债违约金额超过千亿元,按收回率30%计算,投资者遭受近700亿元的损失,今年以来信用债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更大损失,投资者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令人不安的违约潮?我们简要分析如下。

  一是去杠杆和严监管的货币监管政策使货币供给受到抑制,企业再融资难度上升。金融去杠杆政策尽管仍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但银行业同业规模、表外业务受到大幅挤压,使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7.14万亿元,同比收缩1.17万亿元,下降14%,而2017年则同比增加9480亿元,同比增长13%,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使企业再融资难度上升,流动性风险加大。

  二是以去产能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使民企产能受到压缩,经营业绩压力加大。国有企业曾经是产能过剩行业的重灾区,过剩产能使得钢铁、煤炭、石化和建材等价格疲软,国有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利润水平大幅低于民营企业。但经过去产能改革之后,工业品价格大幅上升,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而与此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产能是去产能压缩的重点,这使得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使其偿债能力下降。

  三是偿还期高峰来临与金融强监管的双重压力加剧了信用债的违约。数据显示,2017年信用债到期总量约为5.5万亿元,占17万亿存量的32%,而当年信用债发行总量为5.08万亿元,远低于2016年的8.22万亿元,与此同时,受严监管和MPA考核的影响,银行同业和表外业务的受到压缩,信用等级较低民企所依赖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首当其冲,于是偿债高峰遭遇融资难,加大了信用债发行主体的违约风险。今年预计信用债的到期总量约为5万亿元,在资管新规落地,严监管持续的背景下,债券融资一级市场发行整体呈现短期化、高等级化特征,大量推迟或取消发行发债主体评级较低的信用债,减少了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这可能引发新的信用债违约。

  信用债违约潮的评价及应对策略

  信用债违约率远低于银行贷款不良率,风险可控,投资者应提高对信用债违约的容忍度,放弃刚性兑付幻想和预期。自2014年以来,信用债累计违约金额约1000亿元,占当前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0.6%,远低于当前银行贷款近2%的不良率,因而,投资者和媒体应理性看待信用债的违约,不用过度惊慌和放大,放弃债券刚性兑付的预期和幻想,也不应就此对信用债违约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进行妖魔化,而应当有效甄别投资风险,实行组合投资,把债券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信用债发行企业,则应当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看清当前货币监管政策偏紧的现实,量力而行,谨慎扩张。

  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的宏观政策或需微调,这将有助于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当前实施的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的货币监管政策,在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货币和监管政策应当保持一定连续性、稳定性,在中国经济以间接融资为主,以长周期投资为增长为主要驱动力,投资者厌恶风险的背景下,如果过度清理银行的表外融资和同业业务,社会融资总量将不能保持正常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收缩,极可能加剧信用债的违约风险,并出现风险传染,最终不利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防守,不利于新时代新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本文作者介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供职于中国民生银行。)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信用债 债券 违约 金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华谊兄弟忽然质押几乎全部股权 疯狂套现 霍尔果斯暂停增值税返还个税减免 有公司主动撤离 张洪为:中国工程师待遇不高 且40岁后还有失业之忧 南京万达茂10日内两起员工死亡:22岁工人遗体被发现 9人竞拍南京凶宅别墅 大妈:哪个房子不死人 专家预计:个税免征额标准至少提高至5000元 中国流量费有多高? 比欧盟贵40% 是印度的14倍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致股东:未曾减持过公司股份 卧底富士康衡阳工厂:加班严重超时 时薪仅14.5元 银隆事件发酵波及供应商 数百亿资金缺口扔给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