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锋:市场对存款利率上浮的四个重大误读

2018年04月16日10:52    作者:戴志锋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戴志锋

  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打开,银行就会把存款上浮到顶?存款利率市场化(并轨)会很快推进?中长期看,放开存款上限,银行负债端成本就会持续上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利润影响很大?

  1、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打开,银行就会把存款上浮到顶?不会的。行业价格自律委员目前要求是大行存款利率上浮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3倍,中小银行是1.4倍;周四相关会议,预计未来大行的存款基准会有可能上浮到1.4倍,中小银行会到1.5倍。目前从银行最新经营情况来看,定期存款上浮20-30%,离之间的上浮上限(30-40%)还有定距离,这是在发生银行普遍缺存款的背景下。所以,银行的存款定价是根据多种因素,不仅仅是存款利率上限。

  2、存款利率市场化(并轨)会很快推进?不会,会是渐进的。1、银行成为真正市场化主体,是快速推进的前提。目前的银行有政府“隐形担保”,是“刚兑”,其行为必然是扭曲。快速放开必然会再现前几年的金融乱象。2、金融工作重点是降低金融风险,这需要银行的经营环境平稳。控制“影子银行”、非标回标,消耗银行资本;鼓励银行暴露风险,削弱银行盈利。快速推进,有可能影响银行放贷能力,最终影响实体经济。3、内部均衡VS外部均衡。该政策的起因是“外部”,是由于“贸易战”带来的汇率压力(中美存款利差倒挂);但国内经济在调结构、压风险,内部均衡仍然会是更重要位置。

  3、中长期看,放开存款上限,银行负债端成本就会持续上行?不一定。一是银行非存款部分的付息成本下降。目前,银行付息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理财(收益率5%左右)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4.5%)对存款分流;以及同业负债利率维持在高位(3-4%)。并轨后,这些利率会向公开市场利率回归。二是银行间分化加大,银行之间存款竞争减少。存款利率彻底放开,前提一定是政府放弃对银行的担保,依赖的存款保险制度。届时,某些银行即使给出很高的利率,居民也不会过去;分化使得竞争没有现在激烈。

  4、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利润影响很大?影响有限,最悲观假设:降低利润2%;中性假设1%以内。本次利率上限上浮10%,最悲观假设(3M-1Y全部上浮基准10%,贷款端不传导),银行利润下降2%;考虑存款在实际中不会全部上浮、以及对贷款传导,对利率负面影响1%以内。中长期动态的推算,基于前面的判断,总体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

  银行股投资:目前是价值投资区域。银行股前期由于市场对经济预期转为明显悲观,风格(趋势)投资者快速撤离,股价下跌明显。即使考虑到经济偏弱、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基本面还是稳健的,估值又重新到低位。目前银行股在具有价值投资的区间,建议继续持有;更看好工行、建行和农行为代表的大行、以及招行。

  附表是美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的货币机制是我们“并轨”的方面,其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样也是个长期过程。

  存款利率市场化,多年前在央行工作时就曾接触过,会是非常复杂:涉及货币机制的传导,内外货币的均衡,多个市场的利率定价及传导,以及中国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值得市场研究和交流!

  一、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打开,银行就会把存款上浮到顶?

  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政策。过程是这样:2015年央行的文件已经把存款利率的上下限放开;但行业有个价格自律委员会,目前自律委员会要求是大行存款利率上浮的上限是基准利率的1.3倍,中小银行是1.4倍;周四相关人员开会,预计未来大行的存款基准会上浮到1.4倍,中小银行会到1.5倍,各类银行分步推进。

  目前银行的情况:定期存款上浮20-30%,离上浮上限还有定距离,活期没有上浮。我们对目前银行挂牌利率较基准上浮比例情况做了统计:1、从各存款期限看,活期存款大部分较基准下浮,或与客户放活期为刚需,银行没有动力提高利率吸储有关。定存3个月到1年上浮比例最高,为银行主要争取的存款。2、从各类型银行上浮情况看,大行由于网点等优势,上浮比例最小;其他银行在定存3M-1Y上浮比例差距不大、在30%左右。定存2、3年股份行、城商行上浮比例有下降、在10-20%左右,农商行仍保持26%的上浮比例。总体来看,市银行挂牌利率较行业自律机制约定的上浮上限有一定的距离(注:实际利率与挂牌利率会有差别,与各地区客户议价能力有关。客户议价能力强、实际利率会上浮,但不超自律机制约定上限)。这是在银行普遍缺存款的背景下;所以,银行的存款定价是根据多种因素,不仅仅是存款利率上限。

二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双轨制”并轨)会很快推进?不会的,会是渐进的

  银行是真正市场化主体,各类银行之间有“风险定价”是快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央行一直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其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但推进过程,效果并不好,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套利”、“资金空转”等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银行的“软财务约束”:银行不是市场化的主体,政府给了它“隐形担保”和“刚兑”,其行为必然是扭曲的。目前机制下,如果快速放开存款限制,一些小银行出于本身经营的压力,会不顾成本的拿存款,出现“劣币淘汰良币”最终买单是国家。

  金融工作重点是降低金融风险,这需要银行的经营环境平稳。控制“影子银行”、非标回标,消耗银行资本;鼓励银行暴露风险,削弱银行盈利。快速推进,有可能影响银行放贷能力,最终影响实体经济。今年重点监管的银行资产端,是资产端监管的第一年。今年监管重点打击“影子银行”和“非标”,体现在社融增速会下降,对经济和流动性影响更直接;结构上,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融资明显受限,是资产结构调整的元年。

  内部均衡VS外部均衡;该政策的起因是“外部”。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比预期的快,是由于“贸易战”带来的汇率压力。目前,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7%,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2.8%,中美利差处于比较舒服的区间;这种舒适范围只是针对市场化利率的。美国本土的存款利率也已经上升到2%-3%的水平;而中国的3M-1年期存利率在1.5%-2%,都明显低于美国,即存款利率是倒挂的。政策是为了推进“外部均衡”。但我们目前内部均衡的压力更大,国内经济在调结构、压风险,详见我们金融监管的系列专题。我们预计内部均衡仍会是更重要位置,存款利率市场有个过程。

三

  三、中长期看,放开存款上限,银行负债端成本就会持续上行?不一定

  一是银行非存款部分的付息成本下降。目前,银行付息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理财(收益率5%左右)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4.5%)对存款分流;以及同业负债利率维持在高位(3-4%)。并轨后,这些利率会向公开市场利率回归。

  二是银行间分化加大,银行之间存款竞争减少。存款利率彻底放开,前提一定是政府放弃对银行的担保,依赖的存款保险制度。届时,某些银行即使给出很高的利率,居民也不会过去;分化使得竞争没有现在激烈。

四

  四、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利润影响很大?影响有限

  最悲观假设:降低利润2%;中性假设1%以内。本次利率上限上浮10%,最悲观假设(3M-1Y全部上浮基准10%,贷款端不传导),银行利润下降2%;考虑到部分存款不会上浮到到基准10%同时银行能部分将成本传导到贷款,此时银行的利润下降1%以内。中长期动态的推算,基于前面的判断,总体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

  最悲观的情形,对银行利润的测算。影响假设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10%(由于定存两年期以上挂牌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较少,在此不计入两年期以上变动影响),其他主动负债利率不变、资产端利率也不变,我们对净息差和利润的影响情况做了静态测算:1、净息差方面对国有行、农商行影响会较大、分别下降3bp、4bp,源于二者存款占比较高。2、对税前利润的影响则是农商行>城商行>股份行>国有行,分别影响3.7、2.9、2.5、2.3个点。原因在于农商行、城商行对利差收入较为依赖,中收占比仅为10%、20%,国有行和股份行分别占比25%、30%。

  中性假设,对银行利润的测算。考虑到部分存款不会上浮到到基准10%(中性假设有30%的存款),同时银行能部分将成本传导到贷款,由于目前经济预期较弱,大型企业贷款较多(银行议价能力较弱),中性假设银行只能传导30%的成本上升,此时银行的利润下降1%以内。

附

  附美国利率传导机制

  1、通过三大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美国的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首先主要影响以联邦基金利率为基准利率的短期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短期存贷利率、短期债券利率等)。通过对短期利率的影响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如通过存款准备金影响贷款规模),调节短期筹融资成本,进而实现对市场流动性的调节。

  2、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传导途径:1)通过短期筹融资成本以及市场流动性传导至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投资和消费等社会主要经济变量,进而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多元波动。短期利率引起的资本价格变动是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的主要方式。2)通过信号作用影响长期利率的变化。

  3、长期利率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长期利率的变动会进一步传导至投资、生产、消费和再投资等各个领域,引起价格、产出等长期经济变量和主要经济变量的长期波动。同时,长期利率的变动会通过业内传导以及跨业传导的方式向其他经济领域扩散,并起到调控经济和影响经济走向的最终目的。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先后经历了利率自由-利率管制-立法推进准备-利率市场化实施-利率全面放开的五个阶段:

  美国大萧条后实施Q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即银行对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置最高限度。Q条例的实施对上世纪30-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随后弊端显现:1)通胀率高时“金融脱媒”现象严重。2)银行放贷能力被削弱,信贷资金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制约经济增长。3)受管制金融机构逃避监管使得利率管制失效,货币政策传导受阻。

  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十多年的准备阶段。1970年美国尼克松总统命名设立“金融结构与管制委员会”,要求对金融管制利弊进行详细论证。1971年“亨特报告”指出自由竞争和少加管制的存款机构能促进资金的最佳分配,并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货币体系。随后美国政府提出多项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但均未被国会通过。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提交的《金融制度改革方案》或国会通过及随后《1980法案》、《1982法案》国会顺利通过,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始进入实质化推进阶段。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推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其中可转让存单为重点推进领域。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美国政府在《1980法案》后新设立“存款机构解除委员会”(DIDC),专门监督执行取消Q条例和其他有关事项,同时也明确该委员会撤销时间为1986年3月。3)明确利率市场化时间表和基本原则。明确规定截止1986年3月31日止,取消Q规则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在此期间,活期存款不得支付利息的限制继续有效,利率市场化前仍维持商业银行和储蓄金融机构的利率差距(0.25%-0.5%)。4)在改革成效不理想情况下,及时通过金融创新加快改革进程。《1980法案》出台后2年多时间里,资源配置仍然失衡。1980年底-1982年11月,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会的存款额从766亿美元增加到2140亿美元,“金融脱媒”现象并未得到根治。随后推出《1982法案》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同时,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同时伴随着货币政策和贷款利率政策的相应调整。货币政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贷款政策调整可以使存款经营业务多样化能力大大加强,存贷款期限错配性得到极大缓解,提高盈利水平。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金融组组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琳珮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鸿茅药酒为毒药?医生发科普文被抓 医生吐槽鸿茅药酒被抓 妻子:抓捕者有鸿茅的人(视频) 北大医学部博士:就“鸿茅药酒”致药监局的公开信 医生吐槽鸿茅药酒为毒药遭追捕 评论:动用警权要慎重 “鸿茅药酒”声誉被损害案已移送检方审查起诉 质疑鸿茅药酒功效广州医生遭跨省追捕 鸿茅底气何在? 伊利张剑秋回应郑俊怀声明 称其涉嫌犯罪(全文) 学者批鸿茅药酒抓医生事件:警方竟成了企业的看门人 鸿茅药酒违法2630次安然无恙 医生发科普文却被抓捕 鸿茅药酒抓医生底气何在:似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