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以违约发债企业为例探析财务造假动机、手段及识别方法

2023年11月24日17:47    作者:刘银玲  

  摘要

  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生效,修订内容涉及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完善证券交易制度、强化证券执法和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同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监管方针,对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监管机构对资本市场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和全面,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力度加大且处罚主体扩宽,证券市场违法成本显著提升。根据证监会发布信息,2022年,证监会全年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全年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高达46%。从数据看,在高压监管震慑下全年整体案发数量保持下降,但处罚力度不减且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和处罚持续加强,以压实中介机构资本市场“看门人”责任。

  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成熟,规模已居全球第二,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自“11超日债”于2014年发生违约,打破债券市场隐形刚兑之后,债券市场违约逐步常态化,并于2018年以来进入高发状态,违约原因也更加多元化。通过对2018年以来违约的156个发债主体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财务造假是违约事件的重要伴生因素且欺诈发行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债券市场运行。在企业经营中,收入及利润是业绩的根源,对企业市场形象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成为财务造假的高发领域,经统计上述违约发债主体中,经监管机构查实涉及收入及利润造假的企业占比超过15%。此外,企业财务造假查实历经周期通常较长,因此上述违约发债企业中涉及收入及利润造假的企业占比数据预计会更高。基于此,本文以2018年以来违约发债主体为样本,对债券市场发行人收入及利润造假的动机、手段及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供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参考。

  正文

  一、财务造假的动机

  发债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类,内在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层业绩压力、拓宽融资渠道及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满足第三方要求或者预期、治理失效等,外在原因主要包括法制缺失、道德机制缺失、审计独立性失效等。

  财务造假的理论研究聚焦于研究企业造假行为的成因,从造假的动机着手追根溯源企业为什么会进行造假,从而顺藤摸瓜找出其造假的方式和手段。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冰山理论、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三个理论,其中,“GONE”理论是影响力较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财务造假由四个因子构成:“Greed”即“贪婪”,“Opportunity”即“机会”,“Need”即“需要”,“Exposure”即“暴露”,以上四个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财务造假的程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及对存在财务造假违约企业的分析,本文认为发债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类,内在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层业绩压力、满足发行条件、稳定或者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满足第三方要求或者预期、治理失效等;外在原因主要包括法制缺失、道德机制缺失、审计独立性失效等。

  二、收入及利润造假的手段

  收入及利润是财务报表造假的高风险领域,收入造假可以分为交易造假和会计操纵两类,利润造假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收入和成本造假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同时期间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科目造假也是利润造假的重要手段。

  收入及利润是企业业绩的根源,其规模、增速及稳定性是评价企业行业地位、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所处发展阶段等的重要指标,对企业市场形象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维持经营业绩、完成业绩承诺、维持市值、稳定或拓宽融资渠道及降低融资成本等各种动机,经营业绩达不到要求或者经营质量不高的企业会存在较强的收入及利润造假冲动,因此收入及利润成为了财务报表造假的高风险领域。一般而言,收入造假是此类财务造假的源头,并伴随成本造假,最终目标多为利润造假。与此同时,利润造假还可通过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等科目造假来实现。

  (一)收入和成本造假

  收入造假可以分为交易造假和会计操纵两种类型,其中,交易造假类主要表现为通过虚构交易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其他方虚构业务及收入以及进行显失公允的交易;会计操纵类主要表现为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随意或者不合理调整,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最常见的方式为提前确认收入。企业在进行收入造假时,可能采用单一手段,也可能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

  成本造假可分为单方面成本造假和配合虚增收入的成本造假两类,手段相对简单。其中,单方面成本造假主要表现为不虚增收入而只少计成本的财务造假,但受行业毛利率、历史真实毛利率等制约,此操作受到限制且容易被察觉。因此,成本造假更多是因虚增收入,而联动虚增成本。同时,由于虚增收入的规模也会受到某些条件制约,企业也会在虚增收入的同时,并不按照真实的收入成本比虚增成本,而是较多的虚增收入、较少的虚增成本,以实现目标业绩。

  (二)利润造假手段

  利润造假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收入和成本造假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同时,期间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科目造假也是利润造假的重要手段。其中,费用造假主要通过少计费用来实现,常见方式包括费用体外支付、跨期调节及往来挂账等。非经常性损益造假较为多样,如少记资产减值、高估公允价值、非公允资产交易虚增投资收益等等。

  三、收入及利润造假识别方法

  财务造假手段逐步演变,日趋复杂,隐蔽性及系统性越来越强,收入及利润造假主要是通过虚增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及利润,同时会联动资产负债表造假,掩饰造假导致的指标异常,可通过指标趋势、逻辑关系及运营关键点等角度分析来发现造假端倪。

  从证监会查处的财务造假案件看,收入及利润造假主要是通过虚增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及利润,同时会联动资产负债表的造假,以掩饰收入及利润造假带来的财务指标异常。从手段看,财务造假的手段逐步演变,日趋复杂,传统方式与新型手段杂糅共生,隐蔽性及系统性越来越强。对于投资者或研究人员而言,无法对企业的原始单据进行核查,因此,获取的原始信息相对较少且核查深度有限。以上局限增加了对企业财务造假识别的难度,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可从指标趋势、逻辑关系及运营关键点等角度分析来发现财务造假端倪。

  (一)收入造假识别方法

  收入是财务造假的高发领域,主要集中于虚构收入、进行显示公允的交易和提前确认收入三大类。此类造假,一般从核查收入及销售价格波动与行业波动的对比分析入手。同时,产销季节性特征、重要合作对象核查也是重要方法。

  1、收入波动与行业波动对比分析。企业收入波动一般会与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如果发现企业收入波动与行业严重不一致且无合理理由,应该保持怀疑,此时企业存在造假可能性。比如在行业波动处于低谷时,企业的收入却依然保持平稳、甚至向上,或者企业收入在某年度大幅度增长,则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2、销售价格波动与行业价格波动对比分析。目前大部分产品竞争比较充分,价格也相对透明,很容易获取行业中某类产品的价格信息。如果发现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波动与行业严重不一致且无合理理由,应该保持怀疑,关注销售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虚构业务合同,或者是进行了不公允的交易。

  3、销售与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分析。对于存在明显淡旺季的企业,需要关注有无淡季不淡的情况以及较早进入旺季和较晚进入淡季的情况。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可能是因为企业受制于产能约束,不得不拉长旺季,以满足业绩需求,存在造假可能性,需要进行关注。

  4、重要合作对象核查。在财务造假中,与关联方、潜在关联方、虚拟客户等企业虚构交易越来越多被企业所采用。对于与关联方或者潜在关联方的业务,主要从交易规模、业务开展背景及必要性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如果存在交易规模过大、购销产品不符合双方业务需要、既为供应商又是客户等特点,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对于虚拟企业,大多是为了进行财务造假而设立的空壳公司。识别虚拟企业的方法是:首先,为提高效率将排查范围锁定在重点企业,如前五大客户及供应商,存在重大往来款额企业,重要的新增合作对象等。然后,考察与企业合作的客户是否具有以下多种特征,如成立时间较短,股东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与企业股东、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一定关系,多为商贸类企业,公开信息很少,与企业同时发生购销业务,上下游客户之间存在较大关联等。

  5、关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收入造假一般会配合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造假,以构建资金正常循环的假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现企业应收类、预付类款项突然大幅增加或者长期挂账,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产突然大幅增加或者长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则需要重点关注。

  (二)生产能力造假识别方法

  企业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产能、产量及产能利用率三大指标,通过上述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分析、与行业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来识别是否存在造假行为。此外,生产能力造假的最终目标是配合收入及利润业绩的造假。

  1、产能、产量和收入的匹配分析。生产能力制约着企业产量,产量制约着收入。现场考察过程中,通过考察生产线、原材料库存量和产成品库存量,估算企业生产能力,如果发现企业真实收入与产能和产量差距很大,则存在收入造假可能性,但此问题也比较隐蔽,难以发现。对于产能不太容易核定的企业,可以通过审定企业产能、历史产能及产量,并与各季度及年度产量数据进行对比等方式进行识别。

  2、产能利用率与行业对比分析。如果企业产能利用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则存在收入和利润造假可能性。

  (三)利润造假识别方法

  主营业务利润造假主要从分析毛利率变动趋势来进行识别,同时费用造假也是利润造假的常用手段,需要进行重点核查。

  1、毛利率与同行业对比分析。如果企业毛利率与行业水平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则应该关注是否存在造假行为。在分析过程中应考虑行业成熟度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技术优劣势、规模及产能利用率、会计核算方式等因素。如果以上原因均排除后,仍判定为毛利率偏高,那么企业可能存在销售价格偏高、计入成本偏低等造假行为。

  2、毛利率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考察企业毛利率的变化,如果企业的毛利率远高于历史数据且无合理理由,则存在造假可能性。

  3、销售费用与行业和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在大部分的企业中,销售费用与收入会存在某种变量关系。如果收入增加,销售费用大概率会增加但可能不是同比例。如果发现企业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明显低于同行业水平,或者明显低于企业历史水平,应该予以关注,可能是虚增收入、也可能是虚减费用,以上情况均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4、产品结构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因受到销售规模、生产能力等的制约,企业为了在有限的销售额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目标,不得不调整销售结构,将销售额更多的分配给毛利率高的产品。在识别过程中,将企业近几年的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发现报告期内高毛利率产品的销售占比明显高于历史数据,并且同时存在所处行业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企业战略未发生较大调整、企业产能未发生较大调整等特点,则应关注此种变化的可能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造假概率。

  (四)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科目较多,可操作性空间也比较大,尤其是资产/信用减值、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科目。需要重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规模及发生的背景。如果企业非经常性损益某年度异常增长,则需要关注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比如:资产出售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为,需要关注交易对手与企业的关系、定价是否符合市场规律、确认收益的时点是否准确、评估中介机构是否权威和资产的入账价值等。

  (五)损益表造假识别方法清单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