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美伊战争对世界格局及经济的影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20日 18:14 新浪财经 | ||
韩强 美伊战争的爆发引起世界各方面的关注,这场战争会不会速战速决,要付出多大的伤亡代价,引起广泛的议论,但是人们更关心的是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如果我们从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可能会有更新的认识。最近《非理性繁荣》的作者席勒到北京演讲,他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美国股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实在人的行为中有一个重 第一,国际新秩序与联合国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建立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家都希望联合国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英美两国在得不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动武,特别是在核查机构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情况下对伊动武,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一些国家已经觉得没有安全感,更担心世界出现强权政治。如果从长远上看,联合国不能发挥作用,那么人们就会对各种世界性的组织产生怀疑,由此也产生了诚信危机。我们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诚信与平等协商。如果联合国被个别大国当作随意玩弄的工具,人们就会产生联想——WTO可靠吗?它所制定的规则是否会受到某些大国的尊重,不尊重联合国决议的大国会尊重WTO的共同规则吗? 第二,美国价值观念受到的严重挑战。颇有影响的美国哲学家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说:“美国人常常被称为注重实际的人民。他们希望把事情做成;他们关心一样东西或一种理论有无用处的问题胜似关心有关人生终极意义的比较理论性的问题。”“杜威的哲学代表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舆论。他坚持说绝对的道德规则或道德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特定的道德原则只不过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加以检验的一种假设。如果一个道德规则不适合我们所面临的新经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对采取最好的行动来对付这些独特情况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 实用主义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推动了美国的繁荣,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了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因为“有用即是真理”,可以创造出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真理”。实际上,我们看到美国曾经在两伊战争中支持萨达姆,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美国才反对萨达姆,都是出于美国的利益。而此次美伊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中东的格局,为了石油资源。这是全世界都看得清楚的。 如果我们再看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一弄虚作假,就会发现也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因为“有用就是真理”并没有客观标准,是从个人或者某一个团体的利益出发的。上市公司的高管可以出于自己的利益弄虚作假,那么这个国家也可以出于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国际法。这样联合国就有可能被实用主义者利用,需要合法的外衣就利用一下,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可以甩开联合国。非常明显的是美英曾经要求联合国再表决一个新的决议,当发现无法争取多数时,就不参加会议,再也不提新决议了。 尽管美英发动了战争占领了伊拉克,却给世界大家庭留下了阴影,今后如何同美国打交道?它可以信吗?实际上俄国的休克疗法就接受的美国的观念,结果弄得一团糟,盖达尔想博得“友邦”欢心,从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一些好处。但原来答应提供援助的国家却袖手旁观,240亿美元的一揽子贷款迟迟不到位,60亿美元稳定卢布基金更是遥遥无期。美国的某些人一方面推荐错误药方造成腐败泛滥,一方面利用腐败丑闻制造俄罗斯政局动荡,还将其作为要胁控制俄官员的手段。近年来,西方媒体大肆宣扬的俄罗斯洗钱丑闻。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位的专家弗利兹,曾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撰文透露,早在1992年他曾向当时的布什政府汇报,他获得证据表明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和私有化暴发户相互勾结,将200多亿美元掠夺资产转移到了海外,而他的上级官员却如此答复说,“资本外逃是正常的,不管是否是盗窃来的,只要属于私人所有就是好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杨斌《普京打击金融寡头的原因和给与中国改革的警示》《天涯之声》) 事情非常明显,美国能希望冷战之后的俄国再象前苏联那样强大吗?这符合美国的利益吗?俄国人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俄国现在对美伊战争表示的强烈反对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俄国早已经不相信美国的任何承诺了。 今后遇到挑战的是美国价值观念在世界的影响,一个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事物经常采用双重标准和多重标准,翻手为云,复手为雨,一切同美国打交道的人都会留一手,也就是说,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交往中,人们都会对美国保持戒心。更深刻的影响是那种宣传美国观念的思想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质疑,不要小看这种质疑,因为它会对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经济学家提出日元的升值是由于当初美国的压力,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这实际就是一种质疑。 第三,德法两国的价值观念和经济利益。现在世界上的一些评论认为,法国在伊拉克石油中的现实利益是法国态度强硬的原因。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更深刻的背景是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在美国冷战时期,美国和法国的利益冲突被掩盖着,同时德国的分裂状态,也很难表达独立见解,现在这些因素都不存在了。所以德法两国强烈地表现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要用一个声音讲话”的意识。德国《明镜周刊》曾经有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在世界的霸权迟早要象英国那样衰落的,甚至提出不打伊拉克,美国的霸权还可以保持50年,如果打伊拉克,美国的霸权可能要缩短20年,这个分析不一定对,但是明显地表现出欧洲的独立倾向。目前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这次美伊冲突中声望大幅度提高,而英国的布莱尔在自己的工党内部声望下降。政治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会使更多的国家将来愿意同法国、德国打交道。 在经济模式上德国和法国与美国也有所不同,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国有控股公司。德国的大众汽车就是国有控股公司,施罗德曾经代表州议会担任过董事。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密特朗总统领导的社会党政府,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国有化高潮。统计数据表明: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杨斌《普京打击金融寡头的原因和给与中国改革的警示》《天涯之声》)众所周知的阿里亚娜卫星公司就是欧洲最著名的国有控股公司。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会出现“国有化”运动呢?因为,欧洲大陆各国文化传统不同于英美,价值观念更为强调维护社会利益,特别是共产党和社会党都强调社会主义,尽管他们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强调“公平”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1951年社会党国际重建时发布的宣言说:“不管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还是建立在其他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的启示,或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分配、生活美好、目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此杂志由中共中央编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欧洲这次的反战运动,实际上是社会党在起主要作用,法国、德国的领导人都来自社会党,即使英国的工党也有反战倾向,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工党议员反对布莱尔。 如果我们从上述历史来看,就会发现法德两国这次的行动不是偶然的,其背后的支撑是欧洲一体化和独立运动。只不过是借着美伊战争把这种情绪强烈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美伊战争后欧洲的新动向,这可能是21世纪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动向。实际上这个动向已经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最近欧元与美元比价关系在世界性的政治经济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敏感。 第四,俄国的石油利益。俄罗斯在伊拉克的73口油井中有24口的开采权,同时俄国目前经济中,石油的出口占有重要地位。有经济学家分析,一旦美英占领伊拉克并控制了其石油的开采,就会对世界石油价格产生影响。如果世界石油降到每桶20美元,对俄罗斯国内石油行业来说,还可维持微弱利润,如果降到每桶14美元,那就会对俄罗斯石油行业形成沉重的打击。再加上休克疗法和车臣问题俄国吃尽了美国的苦头,所以这次俄国态度强硬也不是偶然的。最近俄国官方公开纪念斯大林,也表现俄国的民族情绪,不管怎样评价斯大林,其在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象征符号意义是很难抹杀的。同时俄国也不甘心做一个二等国家,重温强大国家的梦想也是俄国人的愿望。 这样我们会发现,俄国人的愿望与德、法两国的欧洲独立运动不谋而合。 第五,战争会刺激美国经济吗?有人认为美伊战争会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甚至列举越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来加以说明,其实忘了一件事。亚洲四小龙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充分利用了美国忙于战争的时间,实现了经济的飞跃。美国的高科技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和平时期。所以战争未必有利于美国的经济。 第六,中国的对策。我们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环境使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起来,但是我们要密切注意世界新格局的变化,特别要注意欧洲的新动向。今后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多极的格局,欧洲的独立运动、俄国的大国梦、美英的联盟、亚洲的经济区等等,都要求我们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要学会与各方面打交道。因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 朋友们比较关心美伊战争对我国深沪股市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不会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最近两天国际股市和我国香港、台湾股市的上涨,并没有对深沪股市产生影响,因为我们的股市基本上处于封闭的状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我认为直接的影响是对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这些与国际市场的直接关系比较紧密。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 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 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 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来稿一经采用,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作者,稿费视稿件质量及网友反映评级。并附赠16开全彩色《新青年*财富》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