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艾:一厢情愿的缩股全流通方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03日 09:40 新浪财经 | ||
刘艾 某经济学家近期提出了修正的缩股全流通方案,并称实施该方案是消除“股本泡沫”、令大市走出熊市的关键(以下简称该文为《关键》)。 该方案提出将非流通股缩股后分期上市流通,缩股率计算式如下: 缩股率=董事会决议公布前9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转换价 上式中,转换价=最近一年每股净资产×(1+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关键》坚称方案的实施将实现多赢,届时A股总股本将减少50%,平均每股收益将提高50%,市盈率将降至18倍以下。 笔者认为,《关键》所提缩股流通方案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在解决非流通股流通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时将A股市场所受冲击降至最低,但文中所提方案漏洞较多,其设想的结局也难以实现。 首先,以每股净值为基准进行缩股并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众所周知,由于占总股本较小的A股为高溢价发行,A股发行(包括首发、增发及配股等)后,导致非流通股每股净值成倍增加(少数大盘国企股增幅不及一倍),若以每股净值为基础缩股后流通,非流通股摇身一变,与已流通的A股“同股同权”一起流通,显然非流通股股东以低成本换来了高收益,有失公平。另外,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生产能力过剩较为严重的许多行业,每股净值与其实际价值相去甚远,这点,经股权拍卖反映得较为明显。例如据2001年9月22日大治特钢董事会公告,其3000万股国有法人股以每股0.65元的价格拍卖成交,而2000年末公司的每股净值高达3.46元。 第二,按公告前90个交易日平均价为缩股靠齐标准不合理,应按照非流通股即将流通前夕的A股股价或全流通后的A股“喘定价”为参照价,而后者显然要比前述方案价低许多。与大多增发A股上市前股价跌势才基本企稳一样,上述“前夕价”和“喘定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全流通预期下的股价水平。笔者相信,若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市场消化全流通预期,许多A股股价将十分接近其每股净值(目前A股均价9元多,2001年加权平均每股净值2.60元),部分A股股价还可能象大多数在香港上市的H股一样,跌得低于其每股净值(例如马钢每股净值1.86元人民币,其H股股价目前不足0.6港元)。事实上,在香港股市,除了汇丰控股等少数业绩稳、息率高的个股,许多港股股价都在其每股净值以下。因此,按《关键》所提方案,若按最终A股跌定的股价计,恐怕会有一半左右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流通前也用不着去缩股了,因而也不会出现总股本、市盈率显著下降的结果。 第三,《关键》提出可先解决非国有的非流通股流通问题,这也有失公平。因为先流通者可卖到相对好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难以批准这种方案。 总之,公平问题不说,若以在全流通预期下A股的最终“喘定价”为基准(估计比H股好不了多少),恐怕《关键》所提缩股流通方案也无实施必要了,因为大多A股股价已在其净值上下打转了。而方案所预期的多赢格局、“走出熊市”等也就无从提起。 笔者认为,A股股价泡沫过大本身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这是当前A股市场存在的最大和最基本的利淡因素。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除了股价走价值回归之路外,恐怕一时难以找到任何其它更有效的方案。但在解决A股市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时,尽可能地将其交叉影响引导到相对良性方面还是可为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